悼念去世老人的歌曲:金刚经悖论的日常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14:24
金刚经悖论的日常运用 发送E-mail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荣伟玲 2011-9-22
 

学佛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大概会开始糊涂。到底是有我,还是没有我?到底佛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这些看似很大的问题,答案可能简单得令人啼笑皆非。

根据空性原理,佛法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它取决于你这个人。对于一个消极的人来说,佛法是消极的;对于一个积极的人来说,佛法就是积极的。

是不是简单得令人吃惊?可这才是真正符合空性原理的。

至于究竟是有我,还是没有我这个问题,答案也简单得很。

如果你读过一百遍金刚经,对于金刚经里的句式“你要这样,但你又不要觉得是这样”,有非常深刻的印象的话,你就可以把它套用到一百句话里:

“这是对的,不过也没有什么对不对的。”

“这是错的,不过也没有什么错不错的。”

“这是正义的,不过也没有正义不正义的。”

“这颗钻石好美啊,不过也没有什么美不美的。”

“我是这样一回事,你是那样一回事。不过也没有什么我啊你的。”

注意,前面半截是不能省掉的。

如果直接说,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没有你我,就是执空。

如果省略后半截,当然就是执有。

如果省略前半截,你就会走向懒惰,啥事都不想干。没分别嘛,没意义嘛。

如果省略后半截,你就会执著地干,很烦恼,并且成为一个固执的人。

我背上行囊,走过寺庙,走过道观,走过山顶上。我见到一些出家人。他们慈悲地向我显现了各种形象,令我能够总结出四件事,是修行人做不得的。

一、

认为自己是修行(出家)人,别人就理应尊重自己;认为自己是修行(出家)人,福报就理应该比别人好,所以坦然地追求物质享受。这叫为“相”所迷。有出家人的相,不一定有出家人的心;有修行人的标签,不一定有修行人的德行。与此相对的,有些从来不提“修行”二字的俗世中人,比如有些企业家,反而更加仁慈而谦逊。

二、

认为自己在山顶上清修,过非常孤单简朴的生活,就一定比山下的强。结果是孤独地在山上长养我慢。

三、

由于长期依赖清净的生活,对喧闹的俗世生活,感到无法容忍的厌恶。

四、

由于内心隐藏着对“魔”的恐惧,对他认为有魔性的人,有强烈的排斥和防范心理。

有时候,修行会令人变得越来越智慧;有时候,修行会令人变得越来越无明。因为我们没有正见,得少为足,因此我们懒于读诵经典,研究释论。

阅读经典,与向内寻求(即打坐静思),依然是我们靠近智慧最有效的方法。

无圣无魔见之要,

无散无执修之要,

无取无舍行之要,

无希无疑果之要。

好象很难懂的样子,其实说穿了,还不就是“金刚经悖论句”?

他是个好的修行人。但也没有什么修行不修行,好不好的;他身上好象阴气很重,但也没有什么阴不阴阳不阳的。

一切都是无常。铃木大拙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严格地说,世上只有开悟的行为,而没有开悟的人。”南怀瑾也说过,人生三四十岁时是最智慧的,年纪渐长增加的只是染污。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开悟也好,智慧也好,只是当下的情境。说一个人入魔,也只是他当下的情境。这些情况都是会变化的。除非成佛,否则你都是在变化中的。

当然,佛的境界是另一回事,他超越了变化与不变化的二分法。

最近,有位好朋友写信来,说他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人际关系上的挫折。其实我不了解情况,但我想当然地认为,可能他没掌握好“金刚经悖论句”。

“我尽量帮助别人,不过也没有什么帮不帮的。”

“我尽量把工作做好,不过也没有什么优啊劣的。”

我投射性地以为,他一定省略了后半句,变成了:

“我帮助了别人,我是个好人。”

“我工作努力,我是个优秀的工作者。”

人不着相,难哪!

学习金刚经悖论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