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废人 表情包: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的疑问与商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7:35:45

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的疑问与商议

1.【篇名】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Z市Z校为例
【摘要】研究教师应该倾听教师的声音,对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给予关注。地理学科在中学课程中常常被忽视,地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如其他学科教师,因此关注地理教师群体、倾听他们的声音,对了解中学教育现实和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提出问题的来源,综述教师职业认同、教师专业发展和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理论,界定了核心概念。第二部分分析与研究相关的背景资料。从社会、学校管理、学生等方面对地理教师所处的社会教育背景进行剖析。第三部分展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途径。通过案例呈现,展示了地理教师入职动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过程和途径,反思了阻碍因素。第四部总结。分析了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成因。本研究发现,社会现实和教师自身情况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在重理轻文的社会氛围和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氛围下,地理不是高考“主流”学科、分值少,出于“成本核算”,学生、学校乃至社会都对地理学科关注不多。这种有意无意的忽视,使地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此外,地理教师自身的情况也对其专业发展起着作用,如自身性格、职业认同及偶然因素等等。大部分地理教师对进入中学教育领域还是一种无奈的心态。虽然,地理教师都表示,当了教师就要像个“教师”。但,在社会现实面前,大部分教师仍就感到力不从心。在以上种种因素作用下,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往往有着“自然成熟”倾向,容易在成熟教师阶段止步。本文是为数不多的针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的质性研究,丰富了地理教师研究领域的本土案例。

:属于何种研究?如何判断?

刘良华:显然属于“实践研究”(对策研究)

 

2【篇名】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教学认识工具初探

【摘要】本研究将原先仅仅被作为工具性客体以及教学辅助手段加以看待的各种教学要素单列出来,丰富、梳理、提炼并最终上升到认识工具的角度加以审视,提出在教学活动的主、客体之间还有起着中介作用的教学认识工具。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历史梳理,结合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探讨教学认识基本工具的组成、属性、作用以及它们与学生、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师的相互关系;2,从认识工具的视角重新考察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具、教学大纲、教科书、语言文字符号等相对“传统”的教学要素的功能和意义;3,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讨论新技术革命对教学认识工具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发挥工具的中介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贯穿本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教学认识工具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回答可以概括为:教学认识工具本身不存在单纯的好坏优劣之分,存在的只是中介方式的不同以及和特定主、客体之间的适切程度不同。一般地说,工具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学的发展水平,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即面对着给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主体以及教学情境,认识工具的中介方式特别是它和认识主、客体的适切程度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质量。

:属于历史研究还是思辨研究呢?

刘良华:属于“思辨研究”。理由是:没有历史研究的实证思路。

 

3. 【篇名】初中英语教师对词汇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认识的调查研究

【摘要】英国著名语言家威金斯指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词汇好比是语言交际的铺路石,是构成语言的三大基础要素之一。词汇教学是英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以学生为对象来研究,研究老师的较少;研究学习策略的多,教学策略的少,研究两者之间的衔接就更少了。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教师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本身就向学生表明什么是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以及该怎样使用这些策略。所以教师对于词汇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的认识非常关键。以此为出发点,并基于相关理论,本研究试图探讨:第一,对于接收性词汇学习策略和生成性词汇学习策略,初中英语教师对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关系的认识各有怎样的特点;第二,对于不同加工深度的词汇学习策略,初中英语教师对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关系的认识各有怎样的特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收集数据,从四川省六所中学选取了53名初中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并从中选取15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 1.教师对接收性和生成性词汇策略的认识大致相当:(1)从学习策略角度,教师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类型的词汇学习策略;认为它们对提高词汇学习的成效比较重要;课堂词汇教学中学生也可以较好地运用这两种类型的词汇学习策略。(2)从教学策略角度,教师都经常使用这两种类型的词汇教学策略;接收性和生成性词汇教学策略都较能促进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在运用效果上,教师认为这两种类型教学策略在课堂中运用的效果一般。2.从不同的加工层次来看,(1)从学习策略角度,教师对简单重复记忆策略非常熟悉,对其他三种不同加工深度的学习策略(简单分析记忆、理解、运用策略)都比较熟悉;教师认为不同加工深度的词汇学习策略对提高学生词汇学习成效都比较重要;教师认为在课堂词汇教学中学生可以很好地运用不同加工深度词汇学习策略;(2)从教学策略角度,教师经常使用简单重复记忆、理解、运用词汇教学策略,对简单分析记忆这一加工深度的教学策略使用频率一般;教师认为这四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效果一般;教师认为这四种教学策略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结合主要的研究结果,本文就教师对接收性和生成性词汇策略的重视程度认识;深层次加工策略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不同策略的认识自觉程度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问:这里面有问卷调查法也有访谈法,那它究竟是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

刘良华:量的研究。理由:如果有问卷和访谈、观察,统计就以问卷为主。一旦问卷,就会有量的统计。

 

4.【篇名】初中生课堂答问“失语”现象研究

【摘要】课堂提问是现代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提问,揭示教学主要矛盾,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的情境,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真理;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锻炼了思维,培养了智能。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影响,老师提问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答问的质量,又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方案的实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答问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答问“失语”的现象。“失语”本是医学术语,常指失语症,是由于脑损伤而产生的语言缺陷。本文中的课堂“失语”主要指消极的课堂沉默。而课堂答问“失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授课涉及到的内容,对教师的提问,不给予积极响应,表现出的沉默不语的现象。这种“失语”对课堂教学来说,有着很多负面的影响。初中是小学与高中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研究初中生的课堂答问“失语”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北京市三所普通初中的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运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课堂答问“失语”现象进行了研究。本文共五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对象、意义、过程等基本问题,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文献综述,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介绍;第三章调查结果的呈现,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从不同角度呈现教师和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得出了学生课堂答问“失语”的几种类型,综合概述了初中生课堂答问“失语”的现实状况;第四章学生课堂答问“失语”的原因探析,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寻找“失语”的原因;第五章给教师的对策和建议,针对学生课堂答问“失语”的现象,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现实教学有所帮助。

问:文中有课堂观察、访谈这两个属于质性的研究方法,又有问卷调查这一个属于量的研究方法,是不是按比重把它归于质的研究?

刘良华:量的研究。理由同上。

 

5. 【篇名】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的调查研究

【摘要】数学概念是构成抽象数学知识的“细胞”、是数学逻辑的起点,也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因此,数学概念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概念表征。要更好的进行数学概念教学,首先应该了解数学概念是如何在学生头脑中呈现的。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学还是教的角度讲,概念表征都十分重要。小学生处于学习数学概念的初始阶段,探寻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现状以增强概念教学指导性,是十分有意义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数、整数、角、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概念的表征方式和表征层次,了解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的现状,总结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特点,并针对概念表征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小学生在文本交流中表征数学概念的方式主要有实物表征、语言表征、图形表征、符号表征四种,并且表现出如下特点:高、低年级学生在表征方式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学生对同一概念往往使用不同表征方式,不同概念也可能使用同一种表征方式;不同表征方式之间有层次之分,同一表征方式内部也有层次之分;同低年级相比,高年级学生使用实物表征方式的比率明显下降。2.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层次表现出如下特点:随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念表征层次有所提升,但对几何概念的表征还没有抽象到符号水平;在概念内涵的表征中,低年级多以实物等具体材料表征概念,高年级多以“个性化语言”表征概念,几乎很少有学生使用定义表征;学生在表征数学概念时,总是首先寻找其现实原型的代表来表征概念。3.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中存在的问题:低年级学生容易混淆概念“角”和“三角形”,往往将概念“梯形”和“梯子、电梯、楼梯”联系到一起,多以“球”表征“圆”;大部分学生对概念“整数”还没有形成准确的表征;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内涵调查中未作答、作出无关表征或表述不清的比率较高。上述结论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数学概念表征方式及表征层次的现状及特点,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概念表征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问:文中没有写运用了哪种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那它应该归属于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

刘良华:属于“质的研究”。理由是:没有明确提出“量的研究”(问卷调查)的具体办法。

 

6. 【篇名】地理研究性学习中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的个案研究

【摘要】传播学奠基人之一麦克鲁汉认为“一切传播媒介都在彻底的改造我们……我们的一切与之接触,受其影响,为其改变。”可见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之大、之深,尤其当今社会更是时时处处都充斥着媒介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当的媒介素养水平是必要的,但是相关调查显示的大众媒介素养水平并不高,这使得我们在担忧的同时要尽力设法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其中作为未来社会主力的青少年的培养工作尤为重要。与此同时,随着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中学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研究性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是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补长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两方面的情况,本研究选取了典型个案,将研究性学习和媒介素养培养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有代表性案例的深入研究,探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学校里正在推行的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这种关系又进一步概括出利用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来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可行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即: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教师的得当指导可以优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作用。研究所得结论既为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行的、可以在学校内实施的方法,又拓宽了研究性学习的影响范围。本研究对现实教育的启示是: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并且在媒介影响愈来愈大的情况下,相当的媒介素养水平是必然的,所以相应的教育需得到应有重视;在学校全面推行的研究性学习只要设计合理、指导得当是可以发挥其培养、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作用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中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得当指导会对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有一定影响作用。

问:这篇文章属于哪种研究? PS:关于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的判断我感觉有些困难。

刘良华:个案研究既可以显示为质的研究(比如观察和访谈),也可以显示为量的研究(比如问卷调查)。从这篇论文摘要来看,属“实践研究”(对策研究)。

 

7. 【篇名】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实验研究

【摘要】科学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应用和研制化学教学软件,利用网络化学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研究着眼于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虚拟性、超时空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研究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师生对其评价与需求,确认本研究确实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原子结构模型”这一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作为授课内容,通过网络搜索、改编和自主开发等方式获得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素材,整合为网页资源,在计算机房完成了教学实验。通过课堂观察、课堂实录、问卷调查、网络测验等方式测查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这种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自主学习,实现了异步学习,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研究开发整合的原子结构模型学习网站充分发挥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适应学生认知水平,适合于教学需要。丰富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成果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贯彻和落实《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有效整合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

问:它究竟属于实验研究还是调查研究还是实践研究呢?应用实验与实验是有区别的吧?

刘良华:属实验研究。理由是:应用实验是不规范的说法,其实就是实验研究。

 

8. 【篇名】促进中学生能量认识发展的化学课程内容研究——基于量子力学的能量视角

【摘要】从能量视角认识化学物质及反应,是一种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它可以更本质地解释化学事实、解决化学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正确科学观念的形成及科学素养的提高。现行中学化学新课程开始关注能量视角,引入了能级、电离能、电负性等能量指标,大多数一线教师对这些能量指标的价值不清晰,并质疑这些指标是否应该进入中学。有调查发现,现阶段中学理科教师缺乏整合能量知识教学的意识,大部分中学生只能从某一学科角度看到能量问题,没有形成能量的完整性认识。针对此,本研究希望从课程论角度回答: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才是有利于学生能量认识发展的?就促进中学生能量认识发展而言,现行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还有上升的空间? 本研究首先从能量本体的分析出发,结合化学中能量的特点,寻找到量子力学这一学科依据,界定了“能量视角”的内涵,即真正的能量视角应该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具有特有的认识思路和认识范式。在“基于量子力学的能量视角”这一总指挥下,本研究结合文献及量子力学、结构化学书籍中的相关讨论,确立了四个能量认识域:原子、分子、聚集态(晶体)、化学反应机理。对各个认识域,通过梳理量子力学在讨论该认识域时与能量相关的知识点,确立了从能量视角看该认识域的基本角度,再结合与能量相关的知识发展脉络图,参考学生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了认识子角度和认识水平的确立,建立了基于量子力学的能量视角下四个认识域的认识模型图,最后将四个子认识模型图打通整合,建立基于量子力学的能量认识总模型。接着,笔者采取类似的方法,以现行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教材为文本依据,通过比较差异,选取共同内容,建立了现行中学化学课程中对这四个认识域的认识模型,将这四个模型进行整合、打通,得到现行中学化学课程对物质及反应相关内容的认识总模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行了“基于量子力学的能量认识总模型”与“现行中学化学课程中对物质及反应相关内容的认识总模型”的差异比较,评析了现行中学化学课程,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基于量子力学的能量认识都蕴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体系的能量是量子化,而现行中学化学课程体系下学生认为能量是连续的。2)基于量子力学的认识是基于微粒的,无论是认识原子、分子、晶体还是反应,均直接深入到电子层次,关注电子、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所承载的能量的本质,关注电子在体系中的运动状态及具有的能量;而现行中学中学课程中只到原子(离子)水平,关注原子(离子)及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可知,由于加进了基于量子力学的能量视角,带来了看体系“认识范式”的变革。3)基于量子力学的能量认识都遵循这样的认识思路:用能量的视角对构成体系的微粒间受力及具有的能量本质进行解构,以此为基础从能量视角认识体系中电子的运动状态,利用前两个基本角度的结论从能量的视角认识体系的性质,由此导致能量认识的结果具有整体性的,能量指标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而现行课程中没有明确的认识思路,各能量指标之间缺少内在联系,是孤立的。但不可否认,新课程中引入的这些孤立的能量指标是有利于基于量子力学的能量认识发展的。正是能级、电离能、电负性等能量指标的引入,才让新课程相对于旧大纲更凸显了能量线索,但现行课程对于中学生能量认识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改进。最后,笔者站在促进能量认识发展的立场提出了“加和”和“变革”两种课程编制模式,并对原子部分内容编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问:这一篇是不是属于历史研究?

刘良华:属“思辨研究”。理由:选择相关的视角进行论证。

 

9. 【篇名】北京市昌平地区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导能力研究

【摘要】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各国已经广泛开展,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起步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领导能力理论,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导能力的理论,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导能力是指教师在进行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或进行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活动时要具备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知识、意识和相关能力等,使其在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乃至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发挥领导及带头作用。基于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导能力理论,本文对昌平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的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知识水平,意识、态度、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昌平地区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致力于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导能力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本文还着力于分析影响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导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导能力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步伐。

问:书上说比较研究属思辨研究,但文中又涉及昌平地区这个具体区域有调查之嫌,故拿捏不准究竟属于思辨研究还是调查研究。

刘良华:属“调查研究”(尽管是比较模糊甚至可能是比较不规范的调查研究)。理由:比较研究既是思辨研究的具体策略,也可以作为调查研究的策略。

 

 

10.【篇名】幼儿科学教育认知目标的实验性研究——以“声音”教育活动为个案

【摘要】工作中的反思以及文献查阅让笔者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产生了质疑。围绕这些质疑,本文选择了“声音”教学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突破口,对其认知目标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实验的形式,在研究之前先就“声音”的基本内容拟定教案,然后选择幼儿园进行两轮相关的实验。实验主要使用观察、统计等方式进行。实验结果总结了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语言及操作表现,并分析了幼儿在实验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认知的特点及规律性。据此,同目前比较典型的幼儿科学教育认知目标体系进行了比较,尝试建立了本研究有关于“声音”的科学教育活动认知目标以及建议性地提出了幼儿科学教育认知目标的基本框架。其中有关于“声音”的科学教育活动认知目标如下。前三个是要在教育过程中保证实现的目标,后两个是需要进一步努力且是可能实现的目标。总目标:感知声音现象和相关知识。分解目标: 1、幼儿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造出声音,自由做各种声音游戏.譬如:拍桌子,敲鼓等。2、幼儿能够准确表达简单的声音基本知识。譬如:桌子可以发出声音、我们人可以发出声音、声音可以从门外传到室内、有些声音大小不同等。3、幼儿能够区分声音的五个基本知识点中的一些简单内容。譬如:就“桌子可以发出声音”和“桌子会发出什么声音”有两种不同的表达结果、就“两次鼓响不一样”和“人为有轻重的敲鼓”有两种不同的表达结果等。 4、幼儿能够准确地表达相对复杂的声音相关现象,譬如:观察发声时能够清楚“振动”的存在、桌子和空气等可以传播声音、两对声音的不同--其中一对是大小不同,另一对是音色不同等。5、幼儿能够区分声音的每一个基本的、而又相对复杂的内容。譬如:能够就“让桌子发出声音”和“桌子是怎么发出声音”有两种不同的表达结果、就“桌子的声音和鼓的声音不同”和“它们的不同在哪里”有两种不同的表达结果等。

问:标题是实验性研究,但我觉得像实践研究中的行动研究,请您帮助确定。

刘良华:算“实验研究”,尽管可能不那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