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刘海砍樵什么调:浅谈芭蕾舞中舞姿的重要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12:33

浅谈芭蕾舞中舞姿的重要性

 2011-01-16 19:39:55 阅读310 评论9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摘    要 

芭蕾是一门高雅、富有魅力的艺术,芭蕾是一种人体语言艺术,四肢、头部、面部表情及人体动作则是构成舞蹈语言的基本要素。完美的舞姿在舞蹈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文旨在对芭蕾舞蹈中舞姿的分析,说明舞姿对舞蹈的重要性。芭蕾舞蹈是以人的肢体作为表现工具的艺术,从古典芭蕾舞的开、绷、直、立及脚尖的躯干到手臂及背部的审美,它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芭蕾舞中具有雕塑性造型、有节奏的运动、和谐的舞姿画面,都给人们以美的愉悦。透过这些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生命不息的舞蹈运动,表现出来的芭蕾舞蹈着强烈的思想和感情,给人们以舞姿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 

关键词:芭蕾舞;舞姿;艺术;审美;表现力

引   言

芭蕾舞是高雅的,芭蕾舞是优雅的。它不仅是“舞蹈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还是“西方文化的最重要结晶”。在芭蕾舞的“轻、高、快、稳”中,充分地体现了西方人、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规范精神:它是坦率直接的、优雅克制的、精确有力的,同时又是极具审美意味的。在芭蕾舞中你可以看到骑士风度的完美展现,也能看到基督教的神圣地位等,芭蕾舞构建的这种完美基础,就需要每一种悠美而细腻的舞姿。舞姿在芭蕾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芭蕾舞者表演手段的唯一方法,没有一系列好的舞姿串联在整个舞蹈中,这支舞蹈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所以,本文通过对芭蕾舞的舞姿介绍,来说明舞姿在芭蕾舞蹈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芭蕾不仅是一种舞蹈,它的本质是诗、是画、是情、是一部完美的交响乐章。朦胧的诗情,淡雅的画意,都能得到芭蕾舞完美的体现。因此,在芭蕾舞美学的殿堂中,像巴夫洛娃、乌兰诺娃和马卡洛娃这种善于表演《白天鹅双人舞》的明星舞姿翩翩,永远高居榜首。而那种只能完成《黑天鹅双人舞》的技巧明星,则只能屈居第二,即使芭蕾舞技巧32个“tour féneffé”引来雷鸣般的掌声也不能提高其审美的品位。在这一点充分的说明了芭蕾舞姿对于表演力的重要性。芭蕾舞,这种“线条运动”是一种“放射性艺术”,它要求芭蕾舞者四肢最大限度地打开,以轻盈的腾跃和身体向上为重要的舞蹈符号,成为抵抗地心吸引力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领导者,“追求彼界空灵的艺术”,指向精神的无限,达到灵魂和肉体的巧妙合一。

一、芭蕾舞的起源

芭蕾(ballet):法语音译,特指有一定动作规范、技巧、和审美要求的欧洲古典形式;或泛指以人体动作、姿态表现戏剧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表现一定的情绪、意境、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舞蹈表现形式。前者有时译作“古典舞剧”。Ballet一词源于古代拉丁语ballo,原意为当众跳一定样式的舞蹈,并无剧场演出的含义。芭蕾舞作为舞台艺术形式,始见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宫廷盛大的宴饮娱乐活动之中。后来由佛罗伦萨公主—美第奇的凯瑟琳将这一舞蹈形式带入了法国宫廷,1581年,法国宫廷表现的第一部芭蕾《王后的喜剧芭蕾》在欧洲引起极大反响,各国宫廷纷纷效仿,并把芭蕾视为宫廷娱乐的典范,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巴黎创建了皇家舞蹈学院之后,又于1669年授权在巴黎成立了歌剧院,从此结束了“宫廷芭蕾”的黄金时代。芭蕾进入剧场之后,先后经历了“席间芭蕾”、“喜剧芭蕾”、“幕间芭蕾”、 “歌唱芭蕾”等阶段。18世纪中叶,“情节舞”及相关的理论日趋完善,芭蕾才彻底改变了依附戏剧和歌剧,仅仅在幕间表演插舞的地位,发展为用舞蹈和音乐推动剧情发展,具有严肃社会意义的剧场芭蕾艺术形式。19世纪初是芭蕾舞发展史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在内容与题材、技巧与表演及演出形式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足尖舞技巧逐渐成为女演员的主要表演手段,并积累了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受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影响,欧洲各国芭蕾的发展更加注重民族精神和气质的表现,形成了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俄罗斯学派和丹麦等不同的风格的芭蕾舞学派。20世纪以来,俄罗斯取代意大利和法国成为传统芭蕾发展的中心。而在欧美各国的舞台上,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的现代芭蕾逐渐显露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从而为芭蕾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三种芭蕾舞基本舞姿的关键及其审美特征

芭蕾(Ballet)是一门高雅艺术,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形成非常完善的科学训练体系和成熟的表演形式,成为西方最重要的古典舞种,成为具有世界性的舞蹈。芭蕾具有特定的审美标准与技术规范,体现了“开、绷、直”的基本审美特征。“开、绷、直”虽然是一个很单纯、干净的姿态,但它标志着一切芭蕾舞的优美舞姿和技巧。芭蕾舞的审美特征将从开(外开性)、绷(支撑力)、直(垂直轴)三个方面来分析芭蕾舞的基本体态;开、绷、直的形态要素所起的作用以及意义,从而得到芭蕾舞形态的“美”这个重要过程。

(一)芭蕾舞姿—开(外开性)

在芭蕾舞基本形态中的“开”,通常是指双腿的“外开性”,即大腿在髋臼关节处的向外转动,使得整条腿向外转开,在以髋臼处为主胯及膝盖,脚尖一律都对着两个旁边。由髋臼外旋、使两条腿外旋开、使骨盆两端向旁外旋;双肩也向后展开;手臂在基本位置一位时也有一定的转动,双手臂和两个手腕子要对着两个旁边;头部在看着前方时耳朵对着旁边。芭蕾舞的外开形态并不止是腿的外开,而是有全身统一的“外开”。即肩、胸、胯、膝、踝即五大关节部位,左右对称地向外旋开,尤其是双脚直接向外旋开180度,芭蕾舞基本形态以“外开性”来统一这个舞姿形态,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舞者肢体原有的线条,扩大动作范围,并增强其表现力;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舞台原本有限的空间,而这种空间占有行为带有明显的统治者意味和封建的等级观念;三是为了运动的灵活,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四是为了炫耀贵族高雅的气度。

(二)芭蕾舞姿——绷(支撑力)

所谓“绷”,一般指的是脚腕子、脚背的“绷”、膝盖的“绷”,还有腿部肌肉的“绷直”。然而,在芭蕾舞形态当众“绷”的意义更为深远。在芭蕾舞基本形态当中“绷”指的是肌肉外旋延伸力量的持续,它是古典舞姿态舒展、延长(长线条)、延伸感的基础。在芭蕾舞形式当中“绷”的力量遍及到全身,身上所有的肌肉几乎都在参与工作。“绷”的力量主要作用于“支撑”芭蕾舞基本形态;控制其“外开性”,并支撑其“垂直”舞姿,很好地绷直身体肌肉的各部位,即是支撑力。

(三)芭蕾舞姿——直(垂直轴)

芭蕾舞中的“直”首先可以想像得到腿部的“直线条”,后背的“垂直”,或者是整个站立姿势的“直”,但这些“直”的困难在于它完成于在芭蕾舞姿形态中“开、绷、直”的相互关系之中;是在“开”和“绷”的基础上所实现的“直”,所有这个“直”的含义又是很复杂的。身体的“直”,从“直立”(人体地面上双腿站立)的角度来看,首先它是从动物“四肢站立”形态的进化,因此为了身体“直立”—把上身和头部上抬稳定,人的脊椎上有四个自然生理弯曲;则是颈曲(前弯),胸曲(后弯)腰曲(前弯)和骶曲(后弯)。芭蕾舞基本形态的“直立”要求完全的“垂直站立”,包括这个颈、脊、柱、椎的四道弯曲提拉成为一条直线,作为身体躯干部分的“垂直轴”。然而,身体的“垂直”是由芭蕾舞姿形态所要求的外开性(开)和支撑力量(绷)才能实现的形态,尤其是这个脊椎的垂直是在芭蕾舞姿形态中上身躯干稳定性的关键,将来立脚尖、旋转、跳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颈、脊、椎、垂直的方法是:骨盆(原形态为上端前倾、尾椎骨后撅)由腹肌上提、臀部收紧的力量来往上竖直;腰椎(原形态像“塌腰”)由腹肌和腰肌收紧往上立直;胸椎(原形态像“驼背”)肩膀打开放下,后背收紧往上立直;颈椎往上往后立起来,头部视线看前方。

三、芭蕾舞舞姿的技术及其审美

(一)脚尖技术及其审美

足尖是芭蕾舞鲜明的风格特征,是从足部发力,由脚跟推离地面,经过高的半脚掌,向上推至高的半脚尖,继而向上立于脚尖上舞蹈。脚尖技巧这种向上冲击的自然延伸,惟妙惟肖地刻画出精灵、仙女们典雅、轻飘和游移不停的外形,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失去了重量”的芭蕾形象。在浪漫主义初期,为了形象地表现出浪漫舞剧中那些超自然的仙女、幽灵等“人物”,演员的身体就必须变得越来越向上升举。舞步表现出轻盈、飘浮的动作,努力把自己的躯干上升至脚趾顶端的做法便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从而使芭蕾由足部开始推离地面,上升脚趾顶端1/5,形成轻盈、飘逸、向上的审美视觉效果。

(二)躯干舞姿及其审美

芭蕾舞所带给人的审美视觉的另一重要环节则是躯干。人体向上的动态审美是芭蕾舞区别于其它舞种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如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珍妮·科恩在《对舞蹈风格与舞蹈作品的反思》中所指出的:“实际上,即使没有跳跃或托举,没有脚尖技术,我们也能够确认,芭蕾舞的古典风格;但如果没有那种尽力向上的感觉,没有那种‘征服大地’般的直立,我们就无法确认。芭蕾舞向上的人体动态审美观,为刻画高贵、典雅、轻盈、美好的任务形象,打下了基础。芭蕾舞的形体动态,或是它产生的审美感应,或从它的发源根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体向上的动态是芭蕾舞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舞种的一个显著的标志。这一动态,不仅是有科学的训练价值,唯美的视觉效果,而在其它舞种的发展上亦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每一种艺术的产生以及它的动态原理的出现,都是受其深厚的历史,宗教文化背景所影响。

(三)芭蕾舞人体向上的背景

1、高雅贵族气质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而形成于法国,最初的芭蕾舞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宫廷芭蕾”,这使芭蕾舞艺术从一问世便带有浓重的“贵族性”特征。这种贵族性特征表现为,修长的线条,华贵的服饰,高贵矜持的态度。虽然,在日后的发展中,芭蕾舞不再只是宫廷舞蹈,而更加趋于平实的生活,但这种高贵的“贵族味道”却犹然尚存。从而形成了芭蕾舞向上的高雅的审美效果。

2、基督教文化

对芭蕾人体向上的动态影响至深的另一背景,则是有强大的宗教文化。有学者认为,“身体运动构成的语言系统,可以大体分为(立)与(坐)两种,其他舞姿是在这两种系统演化而产生的”;他还进一步认为西方使“立”的文化得到了发展,而东方则发展了“坐”的文化,“中国的神像大都是坐在椅子上表示威严或坐在其他石、木等自然坐具上表示其神韵,希腊的雕像则大多是直立;西方的耶稣立着升天,东方的释迦牟尼坐着涅槃。”芭蕾的动势以向上升空为主,这与基督教所倡导的教义要人修身行善,死后人的灵魂可以升入天国相符合。

结   论 

凡舞必动,不动不能成为舞。但又非凡动皆能成为舞,只有经过提炼美化、节律化的动作即可能成为舞,这就需要讲究“动而合度”。既“动”又“合度”方能产生芭蕾舞蹈美,而这个“合度”就是对芭蕾舞蹈舞姿的诠释。舞蹈中人体的动作和姿态,和文学、戏剧所用的文字和语言相比再现生活、说明事理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抒发人的内心情感方面则是直接、鲜明、富有感染力的。所以,不应当勉强它去复述过多的情节事件,而应充分发挥它以情动人、以舞感人的艺术功能,对观众发挥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奏效的审美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所谓的“芭蕾舞姿效应”。芭蕾舞表演者准确而激情的舞姿冲垮了观众的心理防线。让他们沉醉在芭蕾舞姿美的世界。这也是对芭蕾舞者的最高要求和赞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