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听世界战国下载:补正四言脉诀 切脉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56:01

补正四言脉诀

切脉技巧  补正四言脉诀”。

    揆之“脉诀”,肇始于汉张仲景《平脉法》,但字句以四言为多,参差不齐者亦不少见,须待修剪整齐。宋崔嘉彦畅其义,始著《四言脉诀》。明李言闻删补,李仕材更加删补.并加注释。清冯楚瞻、吴谦、黄宫绣等再加补纂新编,但仍未臻完美。其中尤多差谬不切之处,恐谬种流传.导致少年习诵,白首不悟,使脉学成为绝学难知。今取李仕材《新著四言脉诀》为兰本,复为增删补正,辅助初学者诵习之用。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此指出心主血脉,通过肺朝百脉,所以定诊于寸

口。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此指明寸关尺三部之定位法。

    左寸沉心,浮取小肠;中央直者,包络厥阴。

    左关浮胆,沉候肝阳;中央直者,肾膀二经。

    左尺沉肾,浮候膀胱;中央直者.金经主生。

    右寸沉肺,浮取大肠;中央直者,脾胃二经。

    右关浮胃,沉乃候脾;中央直者.小肠三焦。

    右尺沉命,浮是三焦;中央直者,肝胆二经。

    五脏为阴,必候于沉;六腑为阳,必候于浮。中央直者,为十二经通行之路,故候十二经生长阴阳脏腑之气化。

    男子之脉,左大为顺;妇女之脉,右大为顺。

    男尺恒虚,女尺恒盛。

    左为阳,右为阴;寸为阳,尺为阴。男子属阳,阳得阳位为顺;妇女属阴,阴得阴位为顺。顺则百顺,病痛亦无。

    外感左诊,内伤右诊。左名人迎,右名气口。

    《脉经》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紧盛为伤寒,气口紧盛为伤食,皆与实践相合,义详中篇“别外感与内伤”。

    命门与肾,同诊尺部,人无二脉,多死难救。

    此指脉无水火之根,多死难救,即阴阳告竭之义。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寻。

    浮候腑,沉候脏,中候经气。上者寸前一分,以候咽候首面;下者尺下一分,以候少腹腰股膝胫脚。左者左手,右者右手,加起来号称“七诊”。但《内经》之“七诊”与此不同。名谓:“独大、独小、独寒、独热、独迟、独陷下。”又号称:“七独”。

    又有九候,曰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为名。

    每部五十,方合于经。

    此即寸关尺,浮中沉,每部各三候,三乘三得九候。每部候五十动,出自《难经》,是五脏气血足与不足之候法。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

    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关,沉而弦长。

    肾在左尺,沉石而濡;右关属脾,脾象和缓。

    右尺相火,与心同断。心肺虽浮,根在沉中。

    心肺在上焦。象日与月,故脉在浮分与小肠大肠脉合,总现金与火之象,但必须沉候有根,始可定为心肺之脉,不然纯以小肠大肠论。此是脏腑相合脉象,表现比较特殊。

    若夫时令,亦有本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之末,和缓不忒。

    血脉管亦随气候变化而热涨冷缩,所以有如上之变化。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外因六气,内因七情。外邪入侵,正气抗邪,正邪搏斗,脉多实强,如实、大、洪、滑、弦、长等太过脉多现;内因七情所伤,与御外侮无多大关系,弱处暗耗,内耗,所以脉现虚、散、细微之类。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胃为水谷之海,得食则生,失食则亡。五脏六腑,身躯百骸,靠其资养。后勤不乏,则脉得和缓调匀,是有胃气。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平旦饮食未进,气血未乱,经脉调匀,可诊太过不及之脉。医家应虚静凝神指下,调好气息,细审脉病之根源。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

    五至无疴,闰以太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数即病热。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医生之一呼一吸合为~息,脉来四至,乃平和有胃气之脉。但气息每每不能过于匀适,往往在三、五息之中有一稍长之太息,与闰年相似,此则脉来五至,此皆以无病论。三迟六热,以脉之迟数定寒热。

    迟数既明,浮沉须别。虚实大缓,八提纲脉。

    首别阴阳,定为总纲。有力为阳,无力为阴。

    浮数为阳,沉迟为阴。脉不属阳,便属于阴。

    或兼附阳,别无所属。定为总纲,理路分明。

    此明阴阳为总纲,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为提纲八脉。

    八提纲脉:

    浮表沉里.迟寒数热。虚虚实实,邪大正缓。

    提出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为纲。分别代表表、里、寒、热、虚、实、邪、正八纲。下则以纲代目,纲举目张。

浮脉法天,轻按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无力为芤,有边无中。芤弦合革,如按鼓革。

散来迟大,水上扬花。共计四脉,列入浮纲。

以上是浮纲所括之4种脉象。

沉脉法地,如石在水。沉极则伏,推筋至骨。

有力为牢,大而弦长。共计三脉,沉纲列入。

以上是沉纲所括之3种脉象。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迟偶一止,其名为结。

迟止有常,应作代看。共选三脉,列入迟纲。

以上是迟纲所括之3种脉象。

数脉属阳,一息五至。有力为紧,切绳相似。

数如豆粒,动脉何疑! 数时一止,那就是促。

共是四脉,数纲列入。

以上是数纲所括之4种脉象。

虚脉属阴,三候如绵。沉而无力,弱脉是全。

浮细为濡,如绵浮水。细薄成微,似有似无。

迟细为涩,轻刀刮竹。细小皆同,状若蛛丝。

不及本位,短脉可考。共是七脉,列为虚纲。

以上是虚纲所列之7脉。

实脉属阳,长大坚强。往来流利,濯脉之象。

过于本位,长脉迢迢。洪如涌浪,来盛去悠。

状似弓弦,弦脉形状。共计五脉,实纲可详。

以上是实纲5脉。

大则病进,独立邪纲,状若洪脉,其形阔大。

以上是邪纲脉。

    缓脉悠扬,独占正纲,脉来四至,从容可靠。

 以上是正纲脉。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脉有相兼,还须细订。

    明一脉之形象,必有一脉所主之病。有兼见之脉象,即有兼见之症。可细究其兼见之脉,其兼见之症随出。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

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以上是浮纲之兼脉定证大概。

沉脉主里,脏病所居。脏阴多寒,病列五积。

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

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

沉弱阴虚,沉细虚湿。沉弦饮痛,沉滑食滞。

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以上是沉纲之兼脉定证大概。

迟脉王脏,阴冷相干。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迟缓湿痹,迟涩血伤。迟结寒郁,迟代脏绝。

迟滑食积,迟实火郁。迟弦寒饮,迟短寒痞。

以上是迟纲之兼脉定证大概。

数脉王腑,主吐王狂。有力实热,无力阴虚。

数疾热极,滑数痰饮。寸必吐逆,左关风痰。

右关主食,尺为蓄血。紧主寒痼,须分表里。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动主搏击,阴阳不调。

阳动汗出,为痛为惊。阴动则热,崩中失血。

洪数热积,其伤在阴。滋清并举,脉静则生。

以上是数纲之兼脉定证大概。

虚主诸虚,血气空虚。虚微气衰,其损在阳。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细则气衰,阴血不足。

虚细阴虚,弱细阳竭。虚寒相搏,其名曰革。

男子失精,女子漏血。若见脉代,真气衰绝。

脓血症见,大命必折。伤寒霍乱,跌打闷绝。

疮痈痛甚,女胎三月。

以上是虚脉提纲之兼脉定证大概。

实主诸实,血气壅结。浮实表实,沉实里实。

弦则主馈,木侮脾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疼。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滑缓阴足,洪大邪热。

更有寒结,亦属实证。阴盛则结,疝瘕症积。

以上是实纲之兼脉定症大概。

大则病进,脉必有力。大而无力,阴虚火旺。

以上是邪纲大脉的具体诊法。

缓主无病,悠扬和缓。若还怠缓,湿中脾经。

以上是正纲缓脉的具体诊法。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寻。

    病有阴阳,脉亦有阴阳,顺应则吉,逆见则凶。下述脉证相应与否,总不出乎阴阳顺逆之理。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类中因气,身凉脉虚。类中困痰。脉滑形肥。

    类中因火,脉数面赤。类中因厥,上盛下虚。

    风有真中类中之别。真中虽属实症,但亦由虚所招,故脉喜浮迟,与病人之虚相合为顺;如脉坚大急疾,主邪过盛正太虚,则为逆,很难治疗。类中非真中风,是火、气、痰和阴虚阳亢过盛所来,故脉证治法皆不同。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盛成灾。

    始自太阳,浮紧而涩。及传多变,名状难悉。

    阳明脉大,少阳则弦。太阴入里,沉迟必兼。

    及入少阴,其脉自沉。厥阴热深,脉伏厥冷。

    阳症见阴,命必危殆。阴症见阳,虽困无害。

    中寒紧涩,阴阳俱紧。法当无汗,有汗命殒。

    以上是伤寒热病之脉证是否一致,以定吉凶之例。阳症见阴。则正气已衰竭,无以抗邪,故命必危殆;而阴证见阳,主邪有外出之徵兆,故虽困无害。中寒脉紧涩无汗为正气充足;有汗乃精气外泄,邪盛正衰。凶危立见。此专指伤寒而言。若内伤又当别沦。

    伤风在阳,脉浮而滑。伤风在阴,脉濡而弱。

    六经同伤.脉弦而数。阳不浮滑,反濡而弱。

    阴不濡弱,反浮而滑。此非风寒.乃属风湿。

    若止濡缓,或兼细涩。此非风湿,又属湿着。

以上是伤风、风湿、湿着三者脉象区别。

    阴阳俱盛,热病之征。浮刚脉滑,沉则数涩。

    中暑伤气,所以脉虚。或濡或细,或芤或迟。

    脉虽不一,总皆虚类。

    以上是热病与中暑脉象之区别。

    瘟脉无名,变见诸经。脉随症见,不可指定。

    瘟疫之邪伏募原,出没无时,其脉变换不定,只好随其所见之脉与证.结合疫邪之浅深而治之。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则绝。

    疟为风暑之邪,客于风木之府,脾失转输,不能运水谷之精微,遂多痰饮,故脉弦,并以迟数分寒热。若见代散之脉,元气已绝,其病何能为力。

    风寒湿气,合为五痹。浮涩与紧,三脉乃备。

    脚气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弱为湿。

    迟涩为寒,洪数为热。痈非外因,当于尺取。

    滑缓沉弱。随脉酌治。

    五痹脚气多为风寒湿所成。惟脚气病非外因,当于内求,脉或滑,或缓.或沉,或弱,随其虚实酌治。

    劳倦内伤,脾脉虚弱。汗出脉躁,治勿有药。

    劳捉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脉数。

    内伤脉反,最为难治,脉顺则易治。

    痞满滑大,痰火作孽。弦状中虚,微涩衰薄。

    胀满之脉,浮大洪实。沉细而微,歧黄无术。

    水肿之症,有阳有阳。阴脉沉迟,阳脉洪数。

    浮大则生,沉细勿药。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可生,沉细难愈。黄疸湿热,洪数偏宜。

    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痞、胀、水肿、积聚、黄疸,皆属有形之实证。故脉喜实大洪数。而沉微细小脉见,元阳已败,何能为力。

    郁脉皆沉,甚则伏结。或代或结,知是郁极。

    胃气不失,尚可调治。气痛脉沉,下手便知。

    沉极则伏,涩弱难治。亦有沉滑。是气兼痰。

    心痛在寸.腹痛在关。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迟细速愈,浮大延久。两胁疼痛,脉必双弦。

    紧细而弦,多怒气偏。沉涩而急,痰淤之愆。

    疝属肝病,脉必急弦。牢急则生,弱急则死。

    腰痛之脉.必沉而弦。沉为气滞,弦损肾元。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挫。

    头痛之病,六经皆有。风寒暑湿,气郁皆侵。

    脉宜浮滑,不宜短涩。

    以上是郁证、气证、痛证之脉象。内伤以沉为主,外感以浮论别,并以兼脉兼症。须候元气之盛衰,确定易治、难治之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