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小品剧本5人:道医脏腑图点穴法-下篇【医案举例】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6:04

(一)       北京卢某某之妻,年三十余岁,三舞前因子殇,伤心过度,妻妾争吵,气恼郁闷,蕴结日久,以致精神错乱,状若痴癫。经针医医治两年余未愈,一九四三年,来余所诊治。余查其病源,系由气闷而得。先将阑门泄调兼用,建里重调,微泄气海,放带脉,章门重泄之,粱门,石关、天枢,调泄兼用,再调泄气海一次,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心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日施治一次,月余病见好转,说话亦见明白,余知其浊气己平,于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时,惟气海调补兼用,其他各穴,重在调。半年余,精神转复正常,痊愈。此时,不怀孕已十余年矣,痊愈后年余,忽月信不来,是病、是孕必生寇虑,经他医诊察,断为停经,书方予以破血之药。复来所向余请决,即为检查,捺其少腹,左下有小块如指大。告已受孕,破血药不可服,汝自觉微有不适者,系气分稍有错乱耳,此系受孕后,生闷气所致,名为气满胎症,时将岁暮,治至年底,即可痊愈。伊即这日来所,治二十余日,余告以胎气已和,决系男胎,可放心安养,次年果生一子,至今身体尚健。

(二)       北京颜某(女),其末婚夫傅某,与其定婚已三年。忽闯旁人谰言,傅君另有他遇,将要解除婚约。疑愤交萦,遂致精神错乱,发狂,几不识人。医治多时无效,送疯人医院,住院两月,仍然无效。又接回家中,邀余往治。余断为系气郁而得,先泄调阑门,再调气海,放通带脉,章门、梁门、石关等穴,均用泄,再调建里、阑门,再泄气海,并压之,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心俞、脾俞、肾俞等穴,次第治开,使其浊气下降,不致上逆。三日后,神智见清,七日后,治腹部及任脉诸穴,除阑门、建里用泄,气海重调做补,其它各穴均用调,背部及督脉各穴照旧,半月精神如常。此时傅君之母,在余所治病,谓近有友人说其癫狂症,系遗传性,傅君不愿结婚,向余询问究竟如何。余告以此症,会由气郁而得,气舒则愈,决无遗传性,若果解除婚约,女必失望,病必复发,谰言不可信。此时颜女之婶母,亦知此消息,遂将颜女再送疯人医院,该院院长,与傅君同学至好,遂向院长告其原妾,住院半月,一切如常。该院院长,系其病确已痊愈,遂用电话吕傅君来院,详细解释,女病确系痊愈,速结婚,勿再疑虑。傅君与之接谈,果无病状,即将其接至傅家,与其母同住半月,遂结婚,翌年生子。

狂症:

(一)     霸县冯村孙某,一九二六年间,得狂症,神经错乱,逢人便殴。一日在街肆夺羊肉车上之刀欲杀人,人皆奔逃。伊之父兄赶到,用好言抚慰,带回家中,将其悃绑。伊之病,因气而得,悃梆后,气恼更甚,即不能语。邀余往治,断为此病,系由闷郁所致,将其悃绑,愈触其怒,故浊气上逆,以致心气被闭。舌属心之苗,心气闭,舌本强,则不能说话。嘱速解绑施治。先重泄阑门、建里,气海重泄轻补,放通带脉,章门、梁门、石关等穴,重泄轻调,再泄调建里、阑门,再将气海重调,并压三把,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督脉,先按哑门,将百劳两肩井并按住,使其浊气下降,气道通顺,口即能言。再将膏肓、心俞、脾俞、肾俞诸穴,分别放通,精神稍清。每日治两次,第二日,神志逐渐有时清醒。五日后,治腹部及任脉时,气海注重调补兼用,其它各穴调泄兼用。共治十日,痊愈。

(二)     山东常某,年三十余岁,得神经病,神智忽明忽昧,始而尚能支持,在机关工作,经一、二年后,病情加重。其父命来余所就诊,伊尚怀疑,再四相促,命其妹伴来余所。见其精神支离,告以此病,系由闷郁而致,余将汝之气分调顺,可望痊愈,愿治否?病人点头。遂命其仰卧床上,将阑门、建里,重泄轻调,气海调泄兼用,放通带脉,泄调章门、梁门、石关,再调泄建里、阑门、再将气海调补,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心俞、脾俞、肾俞等穴。治毕,病人感觉通畅,始有信心,每日施治一次。约治月余,痊愈。

 

(三)       北京张某某,年四十余岁,得脾痨症,身体虚弱已极,精神不振,五月间尚穿棉袍,饮食减少,口干舌燥,先赴医院住院医治多日,诊查无结果。后来余所就诊,遂先调补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章门调补兼用,梁门、石关、巨阙,重调微补,并用升津法再调粱门石关,再点上脘中脘建里,重调轻泄,再补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等穴。每日施治一次,七日见效,口干已止,饮食增加。此后施治时,减去升津法,半月气血渐足,去棉着夹,月余去夹着单,精神体力均渐渐恢复。余知其气血已足,治腹部及任脉时,除气海微补重调外,其它各穴则用调。百日复元,痊愈。

脾胃气滞症:

北京傅某(女)年近六旬,孀居多年,胸中堵闷,消化不良,大便便腻,身体消瘦,病已数年,经多方医治均未见效。余见其病状,知系气郁而得,病积日久,非短期可愈。先为之调阑门建里,放带脉,再调泄章门梁门石关等穴,再调建里、阑门一次,调泄天枢、调补气海一次,并微压之,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胃俞、肾俞。治毕,疡人顿觉舒适,并问愈期,告以百日可望痊愈,因此系不足之症。虽气郁已久,非短期可痊,方顺戒怒,安心静养,若再因烦恼或过力,则病难如期告愈。伊即按日来诊,一月后,大便正常,堵闷见消。此后治腹部及任脉时,阑门用调,建里调泄兼用,气海及其他各穴均用调,病遂好转,百日果愈。

脾胃症:

北京许某某,年五十岁时,患脾胃不和,头眩倒饱,先经西医检查,血压高二百四十毫米汞柱,认为血压高症。后来余所诊治,余断为脾虚胃弱,逆气上冲之症。先为之调阑门、建里、气海、用调微补,放带脉章门梁门石关等穴均用调,再调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使诸气下顺,浊气不能上逆,再按膏肓脾俞胃俞肾俞诸穴放通。每日施治一次,十日后,再经西医检查,血压巳降至一百四十毫米汞柱,约两月而愈。

脾胃气逆症:

雄县肖某某,年近三旬,患胃纳不开,口不知味,腹似痛非痛,郁闷不舒请医诊治,针药无效。后来余家就诊,知其为气分错乱所致。先为之调泄阑门建里调气海放带脉,泄调章门、粱门、石关、巨阙,再调建里、阑门、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胃俞、肾俞诸穴放开。每日施治两三次,三日见效,两月痊愈。

脾胃虚寒症:北京江某某,年二十余岁,初系肠胃病,消化不良,经医治未效,病更渐渐加重,来余所诊治时,面容憔悴,四肢无力,骨瘦如柴,腹部内陷,板硬异常并作痛,大便便腻,饮食锐减,行动作喘,已入痨状,先为之点阑门、建里,轻轻调补,再补气海,放带脉;再轻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轻调上脘中脘建里阑门一次,两天枢轻调微补;再点气海一次,亦轻调微补,并微压三把,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加拨足三里穴,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穴。每日施治一次,六、七日后见效,饮食见增,四肢亦觉有力。余知其气分己舒,治腹部及任脉时,加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使胃中的浊气下降,并正腹痛。月余腹痛已止,腹部亦不觉板硬。再治腹部及任脉时阑门、建里、重调,气海重调轻补,其它各穴均用调,减去天枢、三里,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三月余而愈。

第三节       黄       疸

黄疸,由于闷郁,肝木克脾,脾土日败,本脏之色,发现于外,故发黄。其症状:疲倦,周身及眼白,均成黄色,出汗亦黄色,且有恶味,小便色如浓茶,食不知味,如迁延日久,即脾土败绝而死。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用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一次,并压三把,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此症以阑门为主,并注意建里、梁门、石关,调、补、泄、兼用。

次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再按膏肓、肝俞、脾俞肾俞。如小便不利者,加点关元,如大便结者,加治大肠俞。

凡治此症,调气为先,郁结舒开,则肝木自平,清升浊降,脾土不为肝木所克,脾胃自和,肾气充足,膀胱气化自行,小便即利,黄色即退。脾肾两经之归已充足,精神见爽,脾胃滞气,均随二便而下,黄病自愈。

医案举例:

(一)     李某某,年近五旬,患黄疸症。两腿及遍身发黄,胸闷难过,神倦,身发恶味,小便色如浓茶,病一月余,服药无效。余诊为闷郁伤脾,周身现脾土色。先调阑门,重调微补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调泄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重调建里,调补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肝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日治一次,七日后,眼及小便黄色退,一月后,遍身黄色退尽,痊愈。

(二)  

                               孙某某之妻,年五十余岁,患黄疸病,两眼及周身均发黄色,胸闷、神倦,身发恶味。病已月余,服药二十余剂无效,来余所诊治。余见其病状,与李某某之病相同。即为之调阑门,调补建里、气海,放带脉、调泄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补建里、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肝俞、脾俞、肾俞、诸穴放通,每日施治一次,五日后,眼珠及小便黄色见退,月余后,痊愈。

第   四   节             呃           逆

呃逆症,系胃中气道,上冲喉间,作呃有声,人即感觉不适,甚则每日作呃,连续不断。如身体强壮,得此症者,将胃气舒开,清升浊降,呃可立止。如系久病而发生此症者,即脾土将败绝之现象,亦甚危险,如将脾阳升起,尚可挽救,此点务须注意。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辉俚闵想洹⒅须洹⑵ # ⒂靡 樵 坝蛑杏胍趿耆 敕欧ā4瞬〉憷幻拧⒄旅拧⑵ # 玫鳎 憬ɡ锪好攀 鼐捭冢 眯埂?/SPAN>

次治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

医案举例:

史某,一九二五年,先患痢疾,继而打呃逆,昼夜不止,每日下痢十余次,萎顿异常。邀余往诊,为之调阑门、建里、气海,放带脉、调泄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重调补天枢、气海;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放通,治三日,呃止,痢除,痊愈。

第二章   肺   病   及   吐   血第一节   肺病

     肺病,系由于忧愁、闷郁、劳累,蕴结日久,脾胃的运化不能正常,所进饮食入胃,不能生化津液,上达于肺,肺得不到津液的保养,肺叶即要痿缩,肺膜即要干枯,甚至腐烂,故咯血、痰带粉红色的血丝,此即肺烂,随痰吐出。其咳嗽者,系胃气寒,上冲肺部、喉中作痒,肺叶被冲翕张,故咳嗽。咳甚,则肺彼逆气冲满,即作喘。每日面红作烧,系气血两亏、新血不生,血虚作烧,气血消耗日久,遂枯竭而死。凡治此症,必须属病家,随时解释病人的心事,务使病人心情舒畅,施治方易见功。如一面施治,而病人仍心怀忧闷,郁结不开,虽日治数次,仍难见效,此点最关重要。

治法:先点阑门、建里、气海,再放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再点天枢。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和,肺脏自安;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以舒大肠之气,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对于阑门、建里、气海、梁门、石关、天枢,注重调法。

次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使诸气下顺,再按肺俞、膏肓、脾俞、肾俞。以上诸穴治毕,气分和畅,大小肠之气贯通,脾胃不为逆气所扰,胃纳自然见开,饮食即可加增。胃中所生津液,上蒸于肺,肺叶有津液滋润,即不至于痿缩焦枯,肺叶中的经络,吸收胃的津液,蒸发成痰,贯达回转于周身而成血,血足则烧自退。胃气安宁,不致上冲,咳嗽亦止。肺叶得津液保养,如草木得雨露滋润,即可渐渐复苏,咯血自止,肺疾自除。

(—)雄县郭某某,年二十余岁,一九三七年春,在京患肺病,将近年余,在医院检查,己至第二期。咳嗽、发喘、痰中带血,行路稍远即作喘,不能再行,饮食锐减。其父邀余来京诊治。余先建其脾胃,重调轻泄阑门、建里,调补气海,放两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调泄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调补两天枢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放通,每日施治四次,三日精神见振,饮食增加,七日后,咳嗽、咳血均止。此后再治督脉及任脉,除天枢气海用调补外,阑门及其它等穴均用调。十二日即能提水浇花,三十余日后,痊愈。其父遂坚留余在京应诊以济世。

(一)           雄县徐某某,年三十余岁,患肺病,在津诊治,半年余未愈,返家后吐血。延余诊治,调补阑门、建里、气海、放带脉,再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补天枢、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膈俞、脾俞肾俞,诸穴放通。连续施治两次,当日血立止,十五日即能在村外埸园间活动,两月余而愈。

 

第一节       喘

喘症,由于忧思郁闷日久,气分错乱,大肠中的逆气,冲入小肠,再由小肠上攻于胃,胃中逆气冲满,攻入肺部,肺叶鼓张,气不能下,遂作喘。人但知其肺作喘,而不知其致病之由,系大肠逆气上冲,清浊不分,呼吸不调,肺被气冲而作喘,故治法,必须先将大、小肠之气调顺,脾胃的浊气下降,肺部自然安宁,喘即立止。若单治肺部,断难收效。至于小儿患喘症,其性必燥急,为父母者,不能善为教导,徒加呵责,小儿气闷在心,久则气分错乱,易得此症。治法亦与大人同。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两天枢、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再按肺俞、膏肓、脾俞、肾俞诸穴。

此等症,多有逢冬必发者,系阳分不足,阳气不能抵抗外界寒冷,殴感寒即喘。有四时皆喘者,系本质亏损过甚,阴阳均亏,夏则腹内阴气,不能抵抗外界炎热,冬则腹内阳气,不能抵抗外界寒冷,故无论气候寒暑均作喘。老年人阳衰者多,每有冬季患喘之症。其因劳累过度而作喘者,多由亏损所致,每每四时皆喘。由于受外感而作喘者,多系猝因气分错乱所致,较易治愈,与终年作喘,及感寒则发,致成痼疾者,稍有不同。故对于喘症,照上述治法,将脏腑气分调顺,肺叶不致为逆气冲动,喘即平定。猝得者见效较速,其年久成痼疾者,须有相当时期,气分方能回原,故愈较迟。

医案举例:

((一)       谢某某,年四岁,患喘症每月发喘四次,每发时,不能饮食,三天方上。遍延名医,诊治无效。至八岁时,邀余诊治,骨瘦如某,身体不发育,行动须人背抱。余诊为大肠浊气,逆而上行,窜上小肠及胃,胃中不能容纳,又不能下降,逆窜肺部,肺叶鼓动,故作喘。先调阑门,调泄建里,调做补气海,放带脉,重调稍泄,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建里、阑门,调做泄天枢,调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肠俞,诸穴放通,喘渐轻。三月精神恢复,饮食如常,六个月病愈。建至冬季,儿夜间忽发吼声。余知有异,详细询问,始知其祖母恐儿停食,晚饭不令食饱。余顿悟儿病初愈,夜飧不饱,胃中待食,故作吼耳,即命其听儿食饱,不必顾虑。儿夜食饱后,施治一次,安睡无恙,吼声不作。经治一冬,儿体健康。

( (二)     北京乐某(女)年十六岁,患喘多年,着风即发,虽在夏天,出入须披夹斗篷。邀余往治,先调阑门建里,微调补气海放带脉调泄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中脘,建里调泄天枢调补气海穴,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肠俞,诸穴放通治毕,即感觉舒畅。每日施治一次,此疡病由着乎施治之日起,喘即未发。施治两月余,精神渐佳,人亦见胖。此后治腹部及任脉时,天枢重调轻泄,其它各穴用调。自秋后治起,一冬至次年春季皆未发,至夏初,共治八个月,痊愈。

第三节       吐       血

吐血症,系因气分伤及膈俞之血,或由努力,或由劳累或由盛怒,以致伤及膈俞的气分等。膈俞,为心气游离出入之所,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气逆,冲激膈俞,膈俞的血,不能正常的运化周流。祓逆气冲激而出,即大口吐血。其痰中带血块者,系由于气亏,膈俞运化不动的瘀血,随痰而出。其咳嗽带有粉红色的血丝者,属肺萎症。凡大口吐血不止,正气渐弱,血往上壅,气弱又不能吐出,遂壅塞而死。其咯血痰中带血块者,如迁延日久,正气过亏,亦必气脱。至于痰中带粉红血丝,则系肺痿,最为难治,另详肺病条。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两天枢、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对于阑门、章门,注意重调轻泄。

再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使诸气下顺;再按肺俞、心俞、膈俞、膏肓、脾俞、肾俞。肺俞为治吐血之主穴。以上诸穴治毕,气分调顺,血即归原。如系大口吐血,即可立止,调治数次,即可痊愈。其咯血痰中带血块者,调治十数次,血能运化归经,血即可止,数星期后,可以痊愈。

医案举例:

吐血症:

(一)           族侄某某,因用力努伤,大口吐血。邀余往治,次日血己止。其伯母嘱其请医服药,医认为火,服第一剂药,尚无感觉,第二次服药后,不逾二小时,血狂吐,喘息不能卧,势甚危。复邀余治,先将背部及督脉的百劳、两肩井及肺俞,先后捺住,使浊气下降,并止吐血,其气稍平,姑能就忱,然后将阑门,建里泄通,气海微调,放带脉,重泄轻调章门,泄梁门、石关、巨阙,再调泄章门、建里,调气海一次;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命其坐起。继放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等穴,先后治开,血顿止,次日未吐。再治腹部及任脉时,调泄章门,其它各穴用调,经治五日,痊愈。

(二)           北京田某某,年四十余岁,于一九三七年冬季,患吐血症,大口吐血。往医院诊治,血仍吐不止。有友人介绍,邀余往治。先将腹部及任脉诸穴放通;再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并注意于肺俞、膏肓、膈俞三穴,血遂止,当日未吐。夜间又服止血药剂,次日余往诊,又吐血,余再为上住。每日治一、二次不等,病人一面服药,余一面施以手术。经三数日,余施手术后,即不可止,余遂辞去。

咯血症:雄县孙某某之妻,年二十余岁,咯血,痰中带血块,延医诊治,七个月未见效。其姑将其接回,邀余往治。余诊为闷郁伤气、窜入膈俞,以致吐血。病人精神痿顿,每日咯血,自感胸间气道发宽,饮食减少。先调补阑门;再调建里,补气海,放带脉,重调轻泄章门,调梁门、石关、巨阙;再调建里、章门,调补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膈俞、脾俞、肾俞、诸穴放通。每日治三、四次不等,七日后,气道发宽即除,半月后血止,约两月后,治腹部及任脉时,除气海用调微补,章门重调微泄外,其它各穴均用调。三月告愈。

第   四   章       虚       痨

 

 

 

 

第一节       虚       损

 

 

 

 

虚损症,由于闷郁,及劳累过度,脏腑气分错乱,正气亏损,脾胃先受影响,胃纳不隹,脾阳不能运化,所进饮食,即不能生津液化血,肌肉日见消瘦,心烦、冲倦,四肢无力。甚则下午微烧,遗经耳呜,眼花,头眩,曰久气血枯竭而死。治时须健脾胃,脾胃健旺,饮食即能生津化血,肝木得养,心烦神倦自除,命门气足,相火不致妄动,下元自固,脾胃蒸发亦强,肾水不致消烁,虚损之症自愈。

 

 

如因房劳动复,精神枯竭,致成虚损症,发现上列种种症状者,治法虽同,但得病主因,系其丧过甚,故必须嘱其断欲,渐除妄念,方易见效,否则漏卮未塞,终难挽救。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点以上诸穴,注意重调补,轻泄。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命门、肾俞。在其气分尚未恢复正常时,暂忌治大肠俞,以防其气下脱(气海亦不可多治)。

 

 

 

 

医案举例:

 

 

 

 

(一)

 

 

雄县孙某某之女,年二十岁,患虚损症,因劳累过度,气血两亏,饮食减少,身体怯弱,已不能支。病人卧床,不能坐起,如人行屋中,脚步稍重,即觉心震欲坠,苦楚异常。余为诊治,先调补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补章门、梁门、石关、巨阙,调补上脘、中脘、建里,补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通。每日施治两次,七日见效,人行旁中,已不觉心震,二十日能起坐,一月后能下地。此后再点任脉时,气海调补兼用,其他等穴均用调。两月痊愈。

 

 

(二)北京唐某,女,年五十余岁,得虚损症,面无血色,眼皮、十指甲,均发白色,闻人声即心乱,不能支持,行动气促,病已两年有余,经医诊治均无效。来余所诊治,先补调阑门、调补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补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再略补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通。每日施治一次,七日见效,面色稍转,精神渐振,胃纳已开,经治月余,见其气血渐增,始得大肠俞略为放通,因虚损已极,气海不敢多治,大肠俞亦不取早放,必须见其好转,始敢着乎,虑其气下脱也。百日病愈。

 

 

(三)

 

 

北京刘某某,年三十余岁,开布铺,为人精细,工于精营,于一九三七年冬,得虚损症,两年有余,余往治时,已食不能下咽,难于步履,偶一行动,即受感冒,虚损已极,余曰:“病人脾土将绝”,先补调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补章门、重调微泄梁门、石关、调补上脘、中脘、建里,再补气海一次,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治毕,令其稍进饮食,使胃气得复,则脾阳运化之机能复振。食毕,复为施治腹部及任脉诸穴一次,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等穴。每日施治一次,五日后精神渐振,胃纳已开,半月后饮食正常,翌年春季痊愈。

 

 

(四)

 

 

北京杨某某,年近六旬,于一九五四年夏季,得虚损症,来余所诊治,面黄,神倦,问其病情,谓以在津因事忧郁,身体折弱,饮食渐减。虽服汤药数剂,未见效,现因假期,来京就治,余断为虚损贫血,将阑门、建里、气海等穴调补,放带脉,背部及督脉之百劳、脾俞、诸穴放通。每日治一次,三日后,饮食增加,十日后,杨须回天津。余曰:“此系严重之病,气血两亏,就此时治愈,尚不为晚,若待其再行发展,则难治愈。”杨因假满事忙,必须去津。余嘱其切忌烦恼、闷郁,杨即去津。将近春节,杨又来诊,见其面黄无血色,精神痿顿,手黄白无血色,指甲白。询其数月不见,病因何发展至此。曰:“我到津很好,一月后,病渐渐复作,饮食减少,畏寒,即请医服药及赴医院治疗,均未见效,病加重,行动作喘,体倦,二便均不正常,睡不安。”余曰:“大病已成,当尽力为之。”将阑门、建里、气海、章门等穴调补,放带脉,又将背部及督脉之百劳、膏肓、脾俞、肾俞等穴放开。每日治一次,三、五日后,饮食少增,精神不见恢复,告以元气已伤,天寒路远,且往返劳顿,不易见效。次日余子来请往诊,施治数日,亦无大效,余即辞却。一月后,又请往诊,余询其病状,告以虽经医治,并未见效,病更严重,饮食不能下咽矣。余曰:“我亦姑作万一之想耳。”遂往诊,见其卧床不起,饮食俱废,余治腹部及任脉,注重阑门、梁门石关巨阙四穴,开其胃纳。治毕,令其进食,吃蛋糕一块,复为施治。次日又往,询其家人,告以昨日施治时,食蛋糕一块,至今未食,又为施治,又吃点心一块。次日往诊,家人告以与昨无异。余知其脏腑机能,已不能恢复,即辞不往,十余日后即卒。

 

第二节       贫     血     痨

 

 

 

贪血痨症,凡女子每月经血来时,因忧郁过甚,日久,气分错乱,经期阻滞不行,每日寒热往来,饮食减少,肌肉消瘦,久之气血枯竭。

 

 

又有一种干血痨症。女子十五岁而经通,如在十三、四岁时,身体发育,经血将通之弥,感受闷郁,积累日久,所进饮食不能运化生血,肌肉消瘦,皮肤甲错,毛发发焦,每日下午作寒热,消耗气血,饮食减少,脾胃俱伤,经期应至而不查。日久失治,气血枯竭,多至缠绵难愈。

 

 

此等病状,虽然两种症,皆因闷郁而来。治法必须以调气为先,血随气行,气分通顺,所进饮食,即能生血,血足经通,经阻之病自除。干血痨,病情较重,须相当时期,方能见效,贫血痨施治较易,收效亦速。两种症治法,大致相同,仅施治难易,及时间迟速耳。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天枢、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对于阑门、建里、天枢,注重调补,并轻泄之,再将两足公孙穴筋络,次第拨开。公孙穴,为治妇科之主穴。

 

 

次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放开,使诸气下顺。再按肺俞、膏肓、脾俞、肾俞。

 

附:先师医案数则

    

先师王文先生,治内外科及正骨诸症,均无记载。余从游时,虽曾屡见先师治病,奈逾时已久,苦难记忆,仅忆及先师正骨奇症数则,附录于后。

(一)     五脏倒转症:

雄县李某某,于冬季时,骑驴出郊外闲游,道路结冰,驴蹄滑,将李君摔倒,即不能起立,抬回家中,医治无效。偶一行动,须屈身持两手杖,伛偻而行,胸间中气不能直达,自觉由右侧而下,苦楚异常,求治于师。

师曰:“此名‘五脏倒转’,自驴背跌下,气嗓近肺,心处被震动,略为扭歪,故身不能直,气自右边下,并非五脏真倒转也。”

师先开中气,后治督脉,扣按住肺俞、膏肓两穴的筋,将其肺气升起,气嗓自然扭正,治毕,即能起立。坐车回家,途中颠摇,病又复发,次日,再来求治,即仍能起立,遂住师家中,调治约年许,一切如常,不复发。

(二)闪跌尿闭症:

雄县弹压地方哨官某,一八九零年间因骑马摔下,不能小便,经多方医治,均无效,腹胀欲裂,求治于师。师谓“此系被摔倒时,震动大肠上翻,膀胱亦随之上翻,恰巧膀胱尚未落下,而大肠先落,遂将膀胱挤住,故尿道不通。”师嘱病人,将中衣褪下,命两人将其扶住,微拎起,师将少腹左边近大肠处扳住托起,随即嘱两扶手将病人往下一蹲,师即放手,病人尿涌如泉。腹立平。病人叩谢而去。

(二)             雄县农人某,于某年秋间收割豆时,登车装豆,且行且装,因装豆过高,车往前行,偶一疏神,即由车尾仰面摔下,后脑骨缝震开,同伴束手无策,求治于师。师曰:“易耳。”即用手在伤者头颈间风池穴,板着风池穴的两筋,微微拨动,约数分钟,后脑骨缝即合而愈。

(三)             肋骨挤塌症:一九二六年,师往余家中时,有文生刘某某,在丧家充宾相,事毕回家,进门为门限绊倒,将肋骨挤塌两根,次日即来余家,向师求治,师令其仰卧床上,一手托起后背,一手在其肋骨塌陷处,用手指轻轻敲拍,肋骨即之,平复如初,道谢而去。

余叩问其故,师曰:“此名‘腾骨法’。后脊椎与后肋相接,后肋与前肋相连,前肋梢正对圭骨。病人右前肋被挤塌陷,错了部位,则其肋骨近脊椎处拱起。盖前肋骨塌陷,后肋骨必拱起。余左手将病人后皆肋骨拱起处托住,一面用右手将肋骨塌陷处,轻轻敲拍,前肋自然腾起,就与部位相合,其病自愈。”

(四)             移牙痛症:

一九二六年间,三胞妹素患牙痛,病发时,数日不能嚼物,疼痛甚剧,余用针及其它治牙痛法,其痛虽止,但仍不能彻底痊愈。是年三姊牙痛大作,苦楚异常,适先师住在余家,与某医病,姊求师治之,师曰:“此系牙龈受风,先暂止其痛,继散其风,稍时门牙必作痛,待其风散,再为施治,病根即除。”师遂施治,见其用手拨弄面部之穴道,牙痛顿止。曰:“暂息少时,门牙必作痛,须忍耐,待其风散,再治。”三姊应诺,不逾时,门牙果作痛,姊谓门牙已痛。师曰:“如何。”告以不甚剧。嘱稍待。顷刻,痛转甚,复请医治,嘱暂忍,其风散尽,治愈即不复发。约时许,痛尤加剧,促请数次,师笑,令忍耐,至时余,师曰:“风已散,吾为汝施治。”遂将面部人中及手部合谷等穴治毕,痛止即愈。至今三十余年,牙疾从未复作。当时儒侍师在侧,叩询其法,师曰:“此系‘移病法’。因此病系受风而得,必使移开,风方能散,风散即愈。”复叩询用何穴及何种手法,适有他事中止,儒遂去。此后即未提及,数年后忆及,而师已故去,故始终不知此法,所用何穴及何种手法,奈原书又遗失,无从学习,至今忆及,曷胜适悔。

按移病法,宋名医钱乙,号仲阳,精是术,遇外科痈疽生致败命处者,即用此法,移至别处,再为医治,不致发生危险。自宋以后,即失传,先师王文先生于“推按精义”中,得知此法,则此书之宝贵可知。深望阅者如藏有“推按精义”一书,亟为贡献政府刊行,则于医学放一异彩,俾益世人,实非浅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