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打一次飞机:和平林寨发现晋墓证明东晋士族曾频频“衣冠南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4:22:36

和平林寨发现晋墓证明东晋士族曾频频“衣冠南渡”,由此可见——

林寨繁华上溯千年

2011-11-18 河源日报

        一次偶然的发现,改写,或者说,丰富了和平县林寨镇的历史。

     日前,一座被考古专家断定为东晋的古墓,在林寨镇兴井小学在建的校门工地中被发现。

    由此,一个有异于人们所熟知的清末民初的林寨,一个更为古老的林寨,进入人们的视野。

    传说的千年古墙、千年古井、千年古巷,得到了实物证明。

     16日,广东省文物考古所原所长黄道钦对记者说,这个古墓告诉人们,林寨在东晋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较为繁华的地带。

    林寨镇拟将这个古墓中的文物,异地置展,在林寨古村落中设置展馆,让村民和游客了解1700年前的林寨。

和平县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正在修复整理出土文物

古墓长近6米、宽1.8米、高1米多,考古专家从该墓的大小认定墓主生前家庭较为殷实。

 古墓内发现的唯一保存完好的陶碗

 古墓室内有精美花纹的青砖

此次在林寨镇东晋墓发现的虎子(即夜壶)


○小学校门惊现古墓

      “兴井小学校门口挖到两块青砖!上面有奇怪的花纹,不知是什么东西,你来看看吧?”本月5日上午,和平县林寨古村落的当地文化名人、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会员陈仰天,接到了兴井村村委副主任陈奕伟来电。

     陈仰天估计,这应该是什么文物。他马上赶到校门口,一看,工地上已围上了许多群众。工地的土坑前,挖墩的工人正在清基挖土,已清理出有七八块青砖。陈仰天拿着一块砖仔细观察,只见青砖呈梯形,侧面有铜钱状图案,正面有绳纹,厚度8厘米,长度为16厘米,略小的一头宽14厘米,较大的一头宽18厘米。陈仰天心里暗念:“宝贝呀!”

     “大家要保护好现场,不要偷拿古物!”陈仰天手拿青砖,向围观的村民喊。同时,他打了一个电话给和平县博物馆馆长陈子昂,告知此事。

      一听是有花纹的青砖,有着丰富考古经验的陈子昂就知道是个古墓,至于是什么朝代的,这就要到现场看了。

      看到这些有着漂亮花纹的青砖,陈子昂心中一喜:“莫非是汉墓?”和平县发现过好几座东晋墓,而东汉墓却一直没发现,若真是个汉墓,那么意义非凡。

     和平县文广新局亦接报派人赶来,向村民宣传文物法。

      这天,陈子昂等将古墓掘至一米多深,已可见到墓道中的青砖一大批,施工人员挖宽场地,这些梯形砖是墓穴拱顶。因时间仓促,不适宜夜间挖掘,村主任陈志安即派人负责保护现场。


○抢救挖掘

       6日,陈子昂引领省文物考古所专家一行前往林寨,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清理。

       这天的清理工程最大,天又下起雨来。人们在附近砍来翠绿的竹子搭成棚,拿来塑料布,遮挡大雨,以免水淹坑穴。

       7日,大雨。挖掘工程暂停。

       8日,雨止。墓墙现。受雨湿润后的青砖,颜色仿若宋徽宗赵佶梦中所见“雨过天青”,十分好看。

     只是,古墓内的文物并不多。专家怀疑,这个墓葬在很早之前就被人盗过,古墓后壁东角,有一个“疑似”盗洞,封门与西侧前部墓壁被拆走,卷顶已塌落,墓中物品所剩无多,且多成碎片。

     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在墙基下面陆续挖出一些零碎有图案饰纹的陶片和陶罐、铁器以及一只完整的陶碗。

     经清理,古墓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是一座长方形单卷顶砖室墓,长5.9米,宽1.8米,残高0.8米。墓砖的平面多为绳纹,侧面分别有重圈纹、金钱纹、箭镞纹和十字纹等。从挖出的墓砖、陶片、陶罐、铁器等墓葬物品来看,属于东晋时期墓葬,距今约1700年。

     墓里埋葬的是谁?是什么身份?

     考古专家们在林寨东晋古墓没有发现尸骨和织物。

      墓中铁棺钉已腐锈得厉害,而且不全。“有棺钉,说明当时尸体是躺在棺材里面的。”黄道钦说。然而今日看时,片木无存。这与南方湿热天气和墓室的封闭性有关。

     林寨东晋墓结构较为简单,没有耳室、排水沟,只有甬道、前后室。且怀疑这个古墓被盗过,墓室里余留下来的文物很少,无法断定墓主人身份。从这墓葬的大小和青砖的精美程度,考古专家判断,墓主人家道较为殷实。


○晋代“衣冠南渡”与林寨

      16日,黄道钦、陈子昂在和平县博物馆整理古墓文物残片。从这些碎片可见,器物都上过青釉,或酱釉,只是釉色脱落严重。

     因为正在小学校的门口,怕惊扰到孩子们,墓中器物与青砖都被取出来,并对古墓作了详细的录像和拍照后,墓坑被封填。

      这些碎片被分置在几个塑料筐里,只有一个小陶碗是完整的,其它的都碎掉了。除了陶器外,还发现了铁器——大半只铁铲,数枚铁棺钉,俱都腐锈。

     陈子昂拿着几块大块碎片,拼成一只“虎子”。虎子是一种盛器,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圆腹,下有四足,其形似虎。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东汉时出现,六朝时墓葬中常见,均为青釉。

     从这些实物、釉色判断,这确是东晋墓葬,而非期待的汉墓。陈子昂内心虽有少许失落,但依旧很高兴。“大坝镇也发现过几座东晋墓。”陈子昂说,这一带都有发现东晋墓。

     “林寨的东晋墓应该不止这一座。”陈子昂回忆,有一回他走在林寨小巷间的时候,在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泥砖房,黄色泥砖间,竟有几块青砖,那是古墓的砖。

     陈仰天也有这样的印象:“七八年前,有个民工发现了两三块这样的青砖,他就拿回家砌墙了。”

      黄道钦说,以往发现的文物上有过这样的歌谣:“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

       揭阳、梅州等地,也曾发现晋墓和南朝墓。“广东发现的晋墓和南朝墓很多。”黄道钦说。

     东晋永嘉之乱和八王之乱时,中原战乱不已,士家大族(包括王羲之、谢灵运、谢安等的家族)因之纷纷南迁。这是一次重要的人口大迁徙,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林寨,亦是晋代士族“衣冠南渡”的一个落居点。


○古老的林寨

     林寨向来流传着千年古墙、千年古井、千年古巷的说法,只是一直没有实物证明。“现在这个东晋古墓的出土,印证了这些传说。”陈子昂说。

     陆续发现的晋代青砖,专家们估计,这一带应该还有晋墓。而从这个已发现的晋墓看,说明1700多年前,林寨这一带经济较为繁荣,政治也较为稳定。

     林寨最为人熟悉和称道的,是它的古建筑群。

      在林寨下镇村和兴井村不足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至今仍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国时期4座,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这些四角楼大多兴建于清末民初,最早的可追溯至林寨陈氏先祖陈元坤所生活的元朝。这个有着“中国最大四角楼古建筑群”之称的林寨兴井古村落,而今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如今晋墓的发现,给林寨的历史,往前推进至1700年前的晋代。

     “林寨”的地名,并非古已有之。

     和平县春秋战国时属南越之地。公元前214年起至南朝齐代,为龙川属地。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置县,定名“和平县”,县城设于和平峒羊子埔(今阳明镇),属惠州府辖。

     陈仰天称,林寨古名“林隘”,但记者未能在众多史籍中检索到该地名。

     四川有一处地方的陈姓,是在清代“湖广填四川”从林寨移去的。陈仰天在他们的族谱中,见到地图上所标林寨处的地名,为林镇。

     《清史稿·志四十七》中,有“林镇墟”的地名。能以“墟”称之,说明那曾是一个人烟稠密、经济活动频繁的地方。

     陈子昂翻阅过明嘉靖年间的《惠州府志》,那里面的地图,没有见到“林寨”、“彭寨”的地名。

     黄道钦也估计,“林寨”的地名,只是近代才出现的。

      但不管“林寨”地名何时出现,这座晋墓的出现,令林寨更添了浑厚而沧桑的历史感。

     为此,林寨镇打算,把青砖整理好,按专家的意见,仔细查看青砖上是否刻有烧制年份以及别的字样。同时,在林寨古村落设置个展馆,陈列相关文物,在林寨展示那种已然逝去的乡土中国最为优雅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之外,增添林寨古村落的历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