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视频老婆3p自拍:文化如何兴邦——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08:53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这组本刊特稿将从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文化体制改革三个方面,专题解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半月谈》2011年第21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围绕这一问题,半月谈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文化强国的价值支撑

        记者:自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受到社会关注。五年后,中央又将其上升到兴国之魂的高度,其中有哪些深层次的考虑?

        孙伟平(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更好地前进、发展的文化基础。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在给社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种种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

        相对统一的价值观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黏合剂,是社会认同的基础。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全国力量,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

        近年来,社会道德问题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与不满。我们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道德规范,把正确的观念传递给人们,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侯惠勤(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正如《决定》所论述,新时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多样化的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

       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该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内在联系呢?

        郭建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引导性,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二是整合性,既包括优秀的文化传统,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三是包容性,即不断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四是适用性,既是人民大众的思想引领,又可以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规范和行动自觉,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记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指导思想是不行的。当前我国如何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孙伟平:信仰和理想是人的“主心骨”,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居于统摄地位。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反映出“信仰缺失”的严重危害。因此,我们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尤其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坚定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而不懈努力,扎实做好每项工作。

        记者:如何通过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整个民族的创造力?

        葛晨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爱国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是各民族之间友爱相处的凝聚力量,使中华民族融合成为一个亲密团结的统一整体。这种情感,使得相关社会成员具有对国家、民族命运和前途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爱国主义精神来支撑。

        侯惠勤:我们应当继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体现了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后者体现了以人为本、海纳百川的人文道德精神。这种思想品格正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血脉不断、生机勃发的重要原因。

        记者:近年来出现的社会道德问题令人警醒,人们普遍对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期待。请具体谈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性。

        侯惠勤: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社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具体说,“八荣”中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可视为“立人之本”,是我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依托;“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可视为“成人之路”;“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可视为“做人之道”;“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律己之规”,是人的自强不息和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对历史、对人民的责任,和个体的荣辱廉耻紧密相联,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以此提升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形成国家发展、民族前进最深厚的内在动力。

    核心价值贵在践行

        记者: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使其具体化、通俗化、大众化,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约束力。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郭建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从基本规范抓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落实,要实现三个转换:一是从理论体系到格言警句,使之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二是从理论界走向人民大众,使普通民众都能了解和把握;三是从知到行,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规范和行动自觉。

        孙伟平:要立足信息社会的特点,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建立一套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生产和创新机制。要消除专业和业余之间的陈旧界限,真正激发大众的文化创造力。就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建设来说,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形式过于单一、枯燥、呆板的问题。

        记者:学习《决定》可以看出,中央的部署非常具体,尤其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请问:怎么看这些具体措施?

       侯惠勤:这恰好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口号宣传上,而要注重实践效果。我们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道德宣传活动,也需要不断推出模范人物,更需要每个共产党员和公民个人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共同引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同时,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以长效机制增强道德领域的外在约束力。最终将“要我学雷锋”变为“我要学雷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半月谈记者 王鹏权 郑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