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一抱亲一亲:转:7-8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2:39

7-8年级,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     

 

 

  赋予孩子一个好人生,父母不仅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更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人生引导+学习指导。初中生的教育,特别是七-八年级孩子的教育,对于所有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都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对此,许多家长常常向教师解惑:有什么好办法?有什么灵丹妙药?事实上,灵丹妙药是没有的,但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却是可以通用的。在《7-8年级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中,我们将站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度,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从分析七-八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成长?征角度入手,向广大读者充分呈现《7-8年级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的四大特色:特色一:更注重的是方法;特色二:更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特色三:体现家校联合教育思想;特色四:倡导家长与七-八年级的孩子做朋友。做朋友,孩子才会与你无话不谈;做朋友,才能让亲子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做朋友,孩子才会愿意接受你所做出的正确指导或引导……

  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保持下来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当我接触新一批孩子时,我都会给他们的家长开一个会。在会上,我会问这些孩子的家长们:“你们认为初中三年哪一年最关键?”家长们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的说七年级重要,有的说八年级重要,但大多数的家长还是认为初中的最后一年——九年级最重要。

  从小学到初中,孩子读了九年的学,为的就是中考时的最后一博,所以九年级对孩子来说确实很关键。但在这里,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必须向家长们明确的是:没有七、八年级的知识积累,即使孩子在九年级再努力,往往也会与好成绩失之交臂。

  有过教育初中生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孩子在刚刚升入七年级,以及在八年级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需要翻越很多道“坎儿”。也正因如此,很多教育专家甚至把七~八年级这个阶段称之为“翻坎”阶段。例如:

  在七年级,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对新的环境不适应、对科目的增加不适应、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在这些“不适应”的影响下,很多孩子的心理开始出现问题,因此很多原来学习很好的孩子成绩开始大幅“下滑”;很多原来成绩不好的孩子干脆放弃了学习……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到了八年级,孩子遇到的“坎儿”会更多,由于没有了刚刚升入初中的那种新鲜感和拘谨,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有些孩子喜欢拉帮结伙地打架,有些孩子开始出现了早恋现象,有些孩子迷恋上了网络……也就是说,只要家长和老师稍不留神,孩子就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在八年级这个“多事之秋”,孩子很有可能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家长们必须要树立这样的意识:七~八年级不仅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期,更是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在与很多七~八年级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最令我担忧的问题是,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的长大成人而感到欣喜,但他们却不知道,在这一阶段,孩子要面临很多重大转变。当家长们对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时,他们只能是无从下手。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如果事先已经知道了天气的变化情况,我们就不会害怕暴风雨的突然袭击。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家长能够对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变化了如指掌,那家长就能提前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的准备,从而就能做到自如地应对。

  一般来说,到了七八年级,孩子和家长都要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从学习方面讲,七~八年级,孩子将经历一个成绩突变期。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以前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容易就“翻身”,而以前成绩很好的同学也很容易进入“差生”的行列。所以,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孩子重视和利用这一学习成绩的突变期,那孩子就能很轻易地步入优质学习的良性轨道。

  从身体发育方面讲,七~八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最易叛逆的青春期。他们会对自己身体产生的变化感到非常迷茫,因此很易走向消极和自卑。

  从心理方面讲,七~八年级是孩子的心理动荡期,最易出现问题。

  ……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渡过这一特殊时期呢?这也正是本章向要向您呈现的内容。

  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开学不到一个月,一个七年级孩子的家长来找我,说是要给孩子转学。问他为什么,这位家长无奈地告诉我:“孩子说不适应这里的教学方式,不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而且经常会莫明其妙就冲我们发脾气……最近说什么也不肯来学校了,没办法,只能给他再换个学校试试!”

  看着这位家长为孩子的事情急得焦头烂额,我告诉他,孩子不用转学,他只是患上了“初中新生综合症”,只要帮助孩子让这种症状消失,孩子很快就会投入到初中的学习、生活中来。

  孩子刚刚升入初中,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很正常。七年级是小初衔接期,面对新环境、新科目、新老师等,孩子在心里不可必免地会有一些排斥成分。当然,当孩子的这种排斥转变成了不适应,他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易怒、厌学等问题,这就是我所说的“初中新生综合症”。如果家长真的因此而给孩子换了学校,家长浪费精力和财力不说,到了新的学校,孩子的症状只能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大多数的孩子在刚刚升入七年级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初中新生综合症”,这是由于孩子自身的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

 到了七年级,孩子已经从儿童期迈进了青春期的大门,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并且要求独立的意识在迅速增长;另外,由于性激素分泌的增多,他们的身体也在呈加速度成长。思想和身体的变化使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因此,这些孩子经常会对父母说这样的话:“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你们不要再像对待孩子那样对待我。”

  但是这些“小大人”在升入七年级后却表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应,不适应新的同学和老师、不适应初中科目的增加、不适应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前后落差的存在让他们感觉到迷茫、困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便出现了“初中新生综合症”的种种症状。

  其实,要想孩子不患“初中新生综合症”也有很好的一个办法,那就是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即家长提前告诉孩子:升入初中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将面临什么。 

  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位妈妈,孩子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都会阅读大量的教育书籍,从而使孩子少走很多没有必要的弯路。

  在孩子升入七年级之前的那个暑假,她不时地会这样与孩子沟通:

  “你说到了七年级之后,要学的科目将近十门,比以前都要多一半了,你会感觉到有压力吗?”她好像无意间与孩子提到这个话题。

  “对呀,妈妈,到时候这么多科目我要忙不过来怎么办?”孩子也有点担心地说。

  “不过我问过那些年级比你高的同学们,他们说如果在学习时能够做到有所侧重,就会轻松很多。比如在自己擅长的科目上少花时间、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上多下点工夫等,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妈妈轻松地说。

  “这些问题我要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去探讨一下。”孩子认真地说。

  从小学六年级升入初中,其实孩子的年龄只长了一岁,但孩子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初中知识难度的突然提升、初中科目的增加、初中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等,都有可能使孩子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但如果家长提前把这一切告诉他们,并为他们推荐可行的解决方法,那孩子再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从容的多。

  针对于此,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中学与小学在以下方面有着很明显的不同:

  第一,从教学方法方面而言,中学与小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学的老师已经不像小学老师那样盯着孩子学、手把手地管着孩子学,而是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去学习,因此进入七年级后,孩子应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从教学内容上而言,小学的学习课程最多有5门,但中学的课程一下子增加到了10几门,每个孩子都会有一点应接不暇的感觉。针对这一点,家长可以借鉴上面那位家长所提到的方法。

  第三,从学习方法上讲,在小学阶段,只要孩子多记、多背、多写就能取得好成绩,但到了中学,除以上这几“多”之外,孩子还需要掌握知识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家长还应有意识引导孩子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

  当然,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孩子去向那些刚刚走过七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去取取“经”,那就最好不过了。因为那些刚刚走过七年级的孩子肯定会有很多感想,也会摸索出很多的经验,当孩子掌握了这一切后,他就能以“巨人”的高度去看待他将要遇到的那些“不适应”了。

  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以上方法只适用于那些即将进入七年级,或者刚刚进入七年级不久的孩子。那么,对于那些已经患上“初中新生综合症”的孩子,家长如何做,才能引导他们尽快摆脱这些症状呢? 

  方法一:利用“新开端”让孩子重建信心

  七年级对孩子意味着“不适应”的同时,还意味着“新奇”、意味着新的开始。也许孩子在小学时学习并不出色、也许孩子在小学时与老师之间发生过矛盾、也许孩子在小学时与同学之间有过误会……这一切都没有关系,因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我曾教过的一个孩子就这样,在小学时他的成绩很一般,但到了初中,家长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他信了。也正因如何,在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考试中,他一跃进入了前十名,此后他的成绩一直在呈上升状态。

  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孩子真的想改变,七年级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现在我所教的那个孩子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以下是他的原话:

  当爸爸妈妈告诉我“七年级,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时,我就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一个学习好的孩子。”自从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我觉得自己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我好像抓住了一个我等待很久的机会来“翻身”,来改变自己、来证明自己。于是,整个七年级,我都在投入地学习。

  正是由于信念的支撑,我会主动地去寻找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每天晚上除了做完作业之外,我还会把白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复习一遍,然后再预习明天将要学到的内容。尽管每天晚上都会到很晚,但我一点也不感觉疲惫,而且睡觉也会睡得特别香。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是我过得最充实的日子,真有点“疯狂的七年级”的感觉!

  看了他的自述,我真的体会到了这个孩子的投入。也许有家长要说,孩子这样投入会不会变成“书呆子”呀?其实不然,这个孩子不但学习好,而且人缘也很好,他身上似乎有一种奇怪的力量,使得当时班上的很多孩子都抢着与他做同桌。深入思索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正是因为他的那种“投入”精神,他不但学习投入,玩也玩得投入,做其他一切事情都“投入”,所以很多同学才喜欢与他接触、与他交朋友。

  所以,对于那些想改变的孩子来说,七年级绝对是个最佳契机。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不妨这样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学习不好,那家长就告诉他:“在七年级,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去努力,任何人都有机会当冠军。”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不喜欢与人交往,那家长就告诉他:“七年级,是一个全新的开端,只要你主动与别人交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与老师的关系不好,那家长就告诉他:“幸亏有七年级,你可以离开以前的环境,在新的环境里,一切又可以重新开始了。”

  ……

  当家长拿出足够的理由让孩子去改变自己时,七年级很有可能成为孩子人生的“转折点”,成为孩子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间。

方法二:为孩子的“崛起”寻找理由

  新的开端意味着新的开始,在七年级,面对很多的“不适应”,家长要想孩子尽快崛起起来,需要给他们足够的理由。

  七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小孩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烈,而且基本上已经可以达到成人的理性思考水平。所以,家长要想让他们去努力、要想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初中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就必须给孩子一个充分的理由,让他以此说服自己、激励自己。

  下面的这两段家长与孩子的对话把孩子的这种心理描述得非常清楚:

  家长:升入初中了,你有什么打算吗?

  孩子:有,好好学习。

  家长:为什么好好学习?

  孩子:不知道。

  不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很听话,老师或家长让他们学习,他们就去学习;但如果老师或家长不提醒他们,他们决不会主动去学习。这种类型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去学习,他们的学习没有动力,因此他们的成绩永远都不会太突出。但在这时候,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孩子,帮孩子寻找到认真学习的理由,那孩子学习的劲头就会大不一样。

  家长:在六年级的时候,你的好朋友被选为优秀学生,代表班里去参加竞赛,你是不是很羡慕他? 

  孩子:是呀,我好想有一天我也能被选中,不过小学六年我都没有这个机会!

  家长:你的机会来了,你马上就可以超过你的好朋友了。

  孩子有点惊讶,又有点怀疑地看着家长。

  家长:到了初中了,你和你的好朋友,包括所有的同学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只要你比他们的迅速快一些、比他们跑的时间长一些,你很快而且一定可以超越他们的。

  相信孩子听到家长这样说,心里肯定是一阵惊喜。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孩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初中的学习中去,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去努力了。可以想象,当孩子有了足够的理由去学习时,“初中新生综合症”不但不会发生,即使孩子会遇到很多的“不适应”,他们也会自己寻找解决的措施。

  在七年级,家长很容易就能找到让孩子“崛起”的理由,比如孩子在小学时很想当班干部,但一直没有如愿,家长可以以此为理由鼓励孩子在七年级好好表现自己;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就已经很出色了,但他想在初中时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家长也可以以此为理由激励孩子继续去努力;

  ……

  在小学时,孩子没有完成的心愿,以及孩子在中学阶段想达成的目标,都可以成为他们在七年级“崛起”的理由。如果家长的引导得当,这些都足以成为孩子“崛起”的动力。就像一位七年级孩子所说的:“在七年级,当我找到足够的理由去努力时,我觉得自己身体里积蓄很久的力量,在那段时间全部爆发出来了。”如果每个孩子能够以这样的状态去应对七年级,其结果一定会另孩子以及家长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喜!

  方法三:教孩子学着列学习计划

  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的学习是没有计划的,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去做,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监督。但进入初中以后,如果孩子还是按着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那学习成绩只能是一点点地“下滑”。

  到了七年级,孩子要学习的科目与小学时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半,面对突然之间增加的这些新科目,很多孩子开始理不清头绪,甚至有些应接不暇了。就拿晚上做作业来说吧,在小学时,孩子天天围着数学、语文、英语三大主科转,时间还觉得不够用。现在一时之间增加了这么多新科目,孩子们的感觉只能用“难、乱、烦”来表示。因此,要想过初中科目多这一“难关”,家长就要教会孩子学会列学习计划。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她年龄要比同班的大多数孩子小一岁,但当大多数孩子都对突然增加的科目感到很累或者是无从下手时,她却学得很愉快、很轻松。当我让她给同学们分享学习的经验时,她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们列一个学习计划表,学起习来就不会那样累了。”

  原来,在意识到初中科目繁多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的一大障碍之后,这个孩子的家长早早就开始教孩子做学习计划。当孩子能够自己列学习计划,并真正按着计划学习时,学习对她来说也就不算什么难事了。

  那么,如何做学习计划呢?我们还是先来听听这个孩子的经验:

  其实我的学习计划很简单,完全是按着课程表来做的。比如,今天学了四门课程,数学、语言、历史、地理,那我在今天晚上就会先把这些科目的作业先做完,然后再把白天老师讲的笔记和课文认真地看一遍,最后再把明天将要学习的几科内容大致地预习一下。

  其实,这个孩子的学习计划之中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招术”,但却很具科学性。我在她的学习计划中看出了这样两点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一是及时复习。每天晚上把白天所学科目的笔记和课本认真地看上一遍,便是很好的复习。因为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如果新学的东西及时复习,便会记得很牢固。另外,由于初中的知识有很强的联贯性,及时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对于后面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提前预习。提前预习可以使孩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听课的效率。一般来说,预习科目以第二天的所上的课程为主。

 

  孩子刚刚升入中学,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如果此时父母能够引导孩子列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任何一个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孩子,都不会再为科目繁多而愁,从而也能很轻易地摆脱“初中新生综合症”了。

  方法四:与老师和孩子都多多交流

  升入七年级之后,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要经历一个“适应期”。但由于孩子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这个“适应期”也是长短不同的。科学表明,这个“适应期”短则半学期,长则一个学期。

  但正是由于这个“适应期”长短的不同,也造成了孩子在初中的成长速度不同。因此,家长越快帮助孩子摆脱这个“适应期”,孩子的成长速度就越快。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个“适应期”呢?无数个事实表明,家长应该首先做到两个“多沟通”——多与孩子沟通、多与老师沟通。

  很多家长都了解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因此总是寻找时机为孩子的“崛起”寻找理由,总是会寻找机会说服孩子去努力。但大多数家长却忽略了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

  在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老师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许就是因为老师很随意的一句批评的话语,孩子就有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讨厌上学习。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患“初中新生综合症”的倾向,便要及时跟老师取得联系。

  天翔是个很活泼的男生,但妈妈发现,自从天翔进入七年级之后,还不到两周的时间,这孩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情绪低落,而且经常向妈妈抱怨班主任的不好。

  天翔妈妈意识到了孩子的变化,便总是问孩子:“是不是在新的学校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呀?”每次孩子都说他不喜欢班主任,妈妈再问他为什么,他就不好好与妈妈说话了。

  为了弄清楚孩子变化的原因,天翔的妈妈主动找孩子的班主任谈了一次。在与班主任的共同探讨中,终于弄清楚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原来,在七年级新生报道那天,天翔迟到了,严厉的班主任批评了他一句,并且由于当时同学们的座位都已经安排好了,班主任就先让个子并不是很高的天翔暂时坐到了最后一排。后来班主任因为事情太多,就把给天翔调座位的事情忘掉了,所以天翔就认为班主任对他有意见,从而学习、生活都打不起精神来。

  在七年级新生刚开学的那段时间,班主任是最忙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每个孩子的心理。因此,在这段时间,家长只要发现孩子的情绪或心理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及时沟通。

  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有这样一种心理,他们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老师的话他们也很愿意听。就像上面事例中所说的天翔,如果在妈妈与班主任沟通之后,班主任能够及时给天翔解决座位的问题,并对他说几句鼓励的话,那天翔对班主任的意见就会马上消失,而且很快就会恢复往日的活泼。

  所以,在这一阶段,尤其是孩子患有“初中新生综合症”时,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和交流更是十分必要的。

  二、八年级——帮孩子顺利渡过“多事之秋”

经常听到一些同事这样抱怨:“这些八年级的孩子真不好管,他们好像总是故意挑战老师的权威,有时一个孩子的一句话就能引起全班同学长时间的大笑、起哄、嘲笑老师等现象,真不知道该拿这些孩子怎么办!”

  与此不谋而合,家长们更是拿这些八年级的孩子没办法,曾有一位家长这样对我说:“我家孩子到了八年级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说,他还学会了撒谎、打架、谈恋爱……感觉一不小心他就会走上弯路,但我们好心帮助他,他却不领情。”

  的确,八年级是一个“多事之秋”,孩子变好变坏往往就在这一时期。在多年担任初中班主任的过程中,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八年级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是矛盾与纠纷最多的时期,也是初中最危险的时期。

  在八年级,大多数孩子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能力等方面都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许多原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成绩开始大幅下滑;许多原来遵守纪律、积极与老师配合的学生,开始变得有对抗情绪、有破坏行为;很多原来不是很优秀的孩子,更是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自卑、抑郁、放弃自己等心理问题……因此,很多教育界专家把孩子在八年级出现的这些问题,形象地称为“八年级现象”。

  其实,在我看来,孩子们出现这些“八年级现象”是很正常的,这是由于八年级孩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不再是对世事懵然无知的儿童,但他们的心智也尚未成熟,因此心理的变化和身体的发育会给这些孩子带来很多的困惑。在这段困惑期,他们很容易就会学习精力不集中、早恋以及沾染上抽烟、喝酒、看黄色书刊等不良习气。

  例如,这些进入青春期的八年级孩子,由于对“性知识”的了解很少,他们会对自己身体的发育和变化感觉很迷茫,当然,他们又会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很强烈的需求。在学校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多数的家长又羞于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因此大多数的孩子会依靠黄色网站、黄色书刊等渠道获取“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

  其次,八年级的孩子少了七年级孩子刚刚进入初中时的羞涩感,也没有九年级孩子的升学压力,因此在学习方面他们很容易松懈。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学习很好的孩子升入八年级,成绩突然下滑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八年级,孩子有相对较多的时间来张扬、展示自己的个性,他们很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举个例子来说,到了八年级,大多数的男孩子会一改自己在小学,或七年级时楞头楞脑的毛头孩子形象,他们开始变得爱打扮,头发经常梳得光光的,衣服鞋帽开始讲究品牌。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为了追求“个性”、“与众不同”,开始沾染上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我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孩子,在初一时还在班级前几名,但上了初中后变得爱打扮、讲“个性”,成绩直线下降,到了九年级时,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差生”的行列。

  第三,到了八年级,孩子的成人感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因此这段时期也是他们心灵最易受伤的时期。八年级的孩子对中学已经很熟悉、对小学已经疏远了。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希望做成人做的事,极力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希望他人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渴望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面对的现实是:沉重的学习负担、老师不信任的眼神、家长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封闭心理开始表现出来,他们上课走神、经常会说自己很孤独、写日记、自己的事情不愿让别人知道、给自己的抽屉上锁等怪异行为。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会出现很明显的逆反行为,如故意与老师和家长对着干等。

如果在孩子升入八年级之前,家长们了解了孩子将要发生的这些变化,相信家长们就能以从容的心态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了。当然,家长们也能提前采取措施来预防孩子向不好的方面发展,或者采取措施引导孩子改掉某些不良习惯。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帮助八年级的孩子顺利渡过这个“多事之秋”呢?

方法一:给八年级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八年级之所以成为“多事之秋”,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由于孩子与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造成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孩子遇到困难或问题,总会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强烈希望家长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然而大多数的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  

  他们要么仍然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对待八年级的孩子,过多地参与孩子的事情,如规定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等;

  要么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如孩子放学后稍微晚回家一会,家长就盘根问底地打探孩子的行踪;

  要么总是打击孩子,孩子刚刚买回一件自认为很“酷”的衣服,家长就会夸张地冲孩子大呼小叫:“你穿的什么奇装异服,赶紧给我脱下来!”

  ……

也许在家长看来,这些作法都是为孩子好,然而在孩子看来,家长的这些做法都是对自己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在自我意识极强的青春期,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能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么关闭心门,要么专门与家长对着干,这些都会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障碍。

  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沟通障碍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它只会助长这些八年级孩子的不合作行为,或者是逐渐把孩子向逆反的道路上一点点推进。

  那么,家长们如何才能与八年级的孩子畅通、有效地沟通呢?每当八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样问我时,我都会为他们开一付“灵丹妙药”——理解和尊重他们的行为。

  也许有些家长会对我的这个方法产生怀疑,“仅仅是理解和尊重他们,这些八年级孩子的叛逆行为就能得以有效制止吗?”

  是的,如果家长能够做到理解和尊重这些八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叛逆行为不但可以得到制止,而且家长很容易就会赢得这些孩子合作。

  在教八年级的时候,我曾接触过很多家长们所谓的“坏孩子”、“问题孩子”,但在我的尊重和理解之下,大多数的坏孩子都进入了好孩子的行列。

  林衡曾经是八年级一班“最坏”的一个孩子,给老师调皮、捣乱不说,他还经常故意损坏班上学习好的同学的东西。在发现这个孩子的这些坏毛病之后,我没有批评他,更没有惩罚他,而是用理解和尊重赢得了他的信任,从而让他对我说出了心里话。

  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破坏那些学习好的同学的东西?”

  他说:“那些学习好的同学瞧不起人,我要让他们不舒服一下。”

  真的是那些学习好的同学瞧不起人吗?其实更多的还是林衡嫉妒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他也想像那些同学一样学习好,但一时间又达不到,因此只能用破坏那些学习好的同学的东西,来发泄一下内心的失落感。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这样对林衡说:“原来你是想成为学习好的学生呀,只不过你误解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林衡疑惑地看着我。

  我继续说:“其实要想学习好并不是很难,老师来帮助你。”林衡更加疑惑了,有点感动又有点惊奇地看着我。

  “你不是对数学很感兴趣吗?只要你加把劲儿,你的数学成绩绝对不会比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差。等数学赶上来之后,再冲击学习语文、然后是英语……一科科地突破,你的成绩很容易就会赶上来。”

  最终,通过努力,林衡不但改掉了那些坏毛病,而且很快就进入了“好学生”的行列。

  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正处于青春期的八年级孩子更是如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一定要坚信这样一个观点: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坏孩子”,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逼”出来的。

  是的,很多家长喜欢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总是摆出“我教你怎样做”、“你必须这样做”的架式来教育孩子,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结果只能是“逼”着孩子不与自己合作、逼着孩子叛逆。就像上面事例中的林衡,如果他的家长试图用惩罚的方法来制止他的坏行为,那林衡的这种坏行为只能是愈演愈烈,只会铸就教育的失败。

  通过多年与八年级孩子的接触,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不管孩子的表现多么的恶劣,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很强的上进心,就像上面的林衡一样,他不喜欢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但他又强烈地想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因此,他们需要的不是家长的批评和打击,而是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把他们的上进心激发出来。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八年级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很多坏行为,往往是因为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并且不知道如何向外界寻求帮助,于是便以一种叛逆的形式发泄出来。在这时,他们最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需要家长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帮他们逃离“坏孩子”的深渊。 

  方法二:不要马上反驳八年级孩子

  八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叛逆心理极强的青春期,他们已经拥有了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尤其不喜欢听到他人反对自己的声音。因此,不管八年级孩子的观点有多么的可笑、八年级孩子的行为有多么的幼稚、八年级孩子的表现有多么恶劣……做家长的也不要马上反驳他们,而要用下面的话来代替反驳的话语:

  “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吗?”

  “能告诉我你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

  “你希望爸爸妈妈帮你做些什么?”

  ……

  八年级的孩子拥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在进一步地完善,但在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并不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或接下来要做什么。有时他们会很随意地就提出一种观点,但如果家长马上就对他们所提出的这种观点进行反驳,那孩子就会越来越坚持这种观点,进而使本来是很随意说出的一个观点,转变成了孩子的真正观点。

  所以,当孩子说出自己随意的观点时,家长不应马上反驳他们,而是要对孩子提出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这样,就能帮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从而做出理智的决定。

  一位家长曾这样介绍他的育女经验:

  一天,我正上八年级的女儿突然告诉我:“爸爸,我要把头发染成火红色。”听到女儿宣布这个消息,在惊奇的同时,我感到有点气愤,并且一直在心里抱怨:“现在孩子的想法真是无法让人理解。”

 

  但为了弄清孩子的想法,我隐藏了自己的不满,装作很平静的样子对孩子说:“你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你能告诉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吗?”

  “中国奥运会金牌数目世界第一,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为中国祝福,所以我想把头发染成与中国的国旗一样的颜色。”

  我强忍着想大笑的冲动,用微笑的表情对孩子说:“你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动运员都很少有你这样的创意。就拿奥运现场的那些礼仪小姐来说,她们头发的颜色和发型就很传统。”  

   “爸,这你就不懂了,那叫有中国特色。”孩子很认真地说。

  “那你把头发染能红色,人家会不会不把你当作中国人呀?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作为中国人真自豪,可不能被别人误认为是外国人。”我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与女儿说话。

  女儿认真地想了好一会儿,突然对我说:“我还是先不考虑染头发的事情了,免得会被别人误认为是外国人!”

  看看,我就是这样使女儿放弃了一个很奇怪的想法。

  在八年级孩子的头脑中,总会“蹦”出很多奇怪的想法,往往他们不经过思考,头脑一热,就会宣布要实施这些想法。在这时,如果家长拒绝他们,他们反而会坚持。但如果家长都能像上面的那位家长一样,先赞同并欣赏孩子的这种想法,然后通过分析,让孩子认识到他们想法的不合理性,到那时候,一般不用家长直接拒绝他们,他们就会主动放弃这些奇怪的、不合理的想法。

  另外,也许家长们都会有感受,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甚至是过分的要求。其实他们的真正目的不是真的要去实现这些要求,而是通过这些要求来试探父母,通过父母的反应来判断父母是否真的在意他们、尊重他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做家长的更不能直接反驳孩子了。

方法三: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八年级的孩子:

  “这孩子头脑很聪明,但这聪明就是不向学习上用,整天想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孩子就像没长脑子一样,做什么事也不知道思考!”

  “这孩子总是很粗心,就凭他这粗心劲儿,他也考不上重点高中!”

  ……

  其实家长这样评价孩子,是给孩子贴标签的一种表现,这种行为往往会使孩子放弃努力、放弃改变自己,从面真正承认家长给他们贴的这种“标签”。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做事总是很鲁莽,同学叫他去打架,他从不思考,跟着就去打,因此惹出了很多麻烦。我曾多次劝他,做事情之前要用大脑思考一下,但他好像总是听不进去,总是在重复这样一句话:“我像我爸爸一样鲁莽。”

 听他这样说,我感到很惊奇,于是我决定去他家做一次家访。见到他的父母,我终于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了。原来,孩子爸爸的性格确实很鲁莽,而孩子的妈妈又整天抱怨孩子:“你像你爸爸一样鲁莽!”“真是遗传呀,我看你这种鲁莽的性格是改不掉了。”……这样的话听得久了,孩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鲁莽。

  父子之间的性格确实有遗传的因素,但是,如果这个孩子的妈妈一直在给孩子贴“鲁莽”的“标签”,那孩子就会对这种“标签”深信不疑,进而他的性格只能是越来越鲁莽。

  其实,大多数的孩子都有改正自己坏毛病的欲望,相信上面的那个孩子也不例外。当老师或同学提醒他性格很鲁莽时,他一定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但如果家长一直在他耳边唠叨:“你总是很鲁莽”、“你的鲁莽是遗传的你爸爸的性格”……那孩子就会彻底承认这种性格,想改掉这种坏毛病的欲望也越来越小。而且,当有人劝他改正这种鲁莽的性格时,他甚至会这样反驳别人:“我的性格是遗传的我爸爸的,是改不掉的。”以此来为自己的行为推托责任。

  任何负面“标签”的作用都是这样的,它会使孩子承认这种负面“标签”,甚至以这种负面“标签”为理由来推卸责任。因此,在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能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当然,正面的“标签”是对孩子有激励作用的,例如,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你很细心”、“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这样,孩子也会承认家长所贴的这种“标签”,进而也会为实现这种“标签”而努力。

  方法四:巧妙运用孩子的逆反心理

  八年级的孩子正值青春期,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最强烈的,他们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不顺心,或是自己心情不好等,就与父母对着干。

  对待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不要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怪异行为,或逆反心理而感到惊奇,而是要理解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家长们甚至还可以巧妙运用一下孩子的逆反心理,来赢得孩子的合作。 

  运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就要学会在孩子面前装“傻”,例如,孩子对上网有点迷恋,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爸爸)也想赶潮流,也想学上网,你教教妈妈(爸爸)吧!”孩子肯定会特别高兴。但家长们接下来会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你慢慢对上网产生兴趣了,孩子对上网的兴趣却越来越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孩子上网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父母的不同点,如果上网也变成了父母的一种爱好,那孩子只得自愿放弃这种爱好。

  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八年级的孩子:

  她是一位有名的“王菲迷”,她的房间里贴满了王菲的照片、宣传画;电脑里全是王菲的歌、王菲的电影;不仅这样,她还模仿王菲的发型、穿衣服的风格;一听说王菲在某地开演唱会了,她即使没有办法去演唱会现场,也要旷课在电视上看现场直播。

 

  看到女儿这个样子,她的妈妈十分着急,于是向教育专家求救。教育专家给这个孩子的妈妈提了一个建议,让她也装作“王菲迷”。于是妈妈也模仿起了王菲、听起了王菲的歌、看起了王菲的电影……结果女儿很快就把王菲的照片收起来了,也不再模仿王菲的造型,并且一听到妈妈放王菲的歌她就很烦,“怎么又是王菲的歌呀?妈妈,你就不能换换口味吗?”

  看,这就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他们需要与父母有区别,这也是他们逆反情绪的表现。当这个孩子的妈妈知道孩子迷恋王菲时,如果妈妈强制着孩子不去“追”王菲,那孩子肯定会想:“妈妈不让我喜欢王菲,我偏喜欢,看她能拿我怎么办?”而且对这种“与妈妈对着干”的游戏会越玩越起劲儿。

  但如果妈妈不压制她,反而认同她,她逆反的动力就会消失,就像游戏失去对手一样,孩子最终也会放弃这个没意思的游戏。 

  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很多七八年级的家长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孩子,突然之间成绩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原来成绩很好的孩子,突然之间成绩会下滑一大截。因此这些七~八年级的家长,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的确,升入初中之后,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会发生或上或下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他们中考时的成绩。因此,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七~八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的突变期,到了八年级下半学期,孩子的学习成绩便基本上定型了。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首先,一些孩子升入七年级之后,学习成绩突然之间提升了很多,这是因为他们把七年级当作一个新的开端,在七年级这个新的起跑线上加快了速度,所以跑出了比别人优秀的成绩。当然,能够抓住七年级这个新起跑线的孩子并不是很多。

  其次,大多数的孩子在七~八年级成绩会大幅度的下降,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在小学是学习尖子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将大大减少。因为这种现象比较典型,家长们也最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在此我们就重点分析这种情况。

  孩子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会在七八年级时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七~八年级的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整个初中时期都可以称作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将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时,孩子是否能适应以及适应速度的快慢等,都将能够引起孩子成绩的突变。

  我总结了一下,说七~八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的突变期,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七~八年级的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很多孩子不能完全适应。

  小学期间,孩子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基本课程。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以重复教学为主,便于孩子理解和记忆。

  但到了七~八年级,孩子的学习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课目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经学过的科目,由直观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到了八年级,物理、化学等科目也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些科目对于七~八年级的孩子来说,都必需要掌握,这就使孩子学业上的负担大大增加了。而且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了,除了要求孩子记忆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使得很多还处于小学学习思维中的孩子无法接受,因此学习成绩只能是大幅下降。

  2.到了七~八年级,孩子的成绩与所下的工夫已不再成正比。

  每次考试成绩公布之后,总会有孩子这样向我抱怨:“老师,我每天都在认真的学习,而XX学习并不是很认真,他好像整天都在睡大觉,为什么每次考试时,我的成绩却不如他呢?”

  是的,我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七八年级的孩子,他们学习很刻苦,但学习成绩却总是不理想,而那些看起来并不很用功的孩子,却次次都能考高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也许大多数的家长会说,这两类孩子的智力有差距。的确,智力的差距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很多教育学家的教育研究结果表明,因为智力因素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大约只占总因素的5%。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两类孩子之间成绩的差距呢?

  ——是学习方法的不同。初中与小学的学习方法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小学时,只要孩子认真去学、认真去记,仅靠重复记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但到了初中却完全不同,它不仅需要孩子记忆,更需要孩子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知识之间的规律。因此,有些孩子由于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显得轻松自如而依旧学有余力;而有些孩子还在套用小学时的学习方法,所以越学越吃力,最后学习变成了孩子的负担,学习成绩只能是越来越下滑。

  另外,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七年级,孩子所学的科目比小学时多出几门,在学习方法上就处于一种“爬陡坡”的状态,“爬”上去的孩子在八年级阶段的学习就会得心应手;没有“爬”上的孩子在八年级阶段的学习就会力不从心,并且会因此受挫而失去学习的信心,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3.很多孩子不能改正小学时不良的学习习惯。

  在七~八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孩子沿袭了在小学时的不良学习习惯。

  就拿考试时做题的速度来说,小学高年级考试内容用120分钟完成,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比较宽松的。因此孩子在考试时不会紧张,他们会慢慢地做题;而老师和家长也要求他们慢慢做,这样孩子就养成了“慢”的习惯。

  一到七八年级,考试时间同样是120分钟,可是考试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很多孩子都还不适应,到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试题才做了一半,考试成绩可想而知会有多差。

 

  其实孩子的这种“慢”的习惯不仅仅表现在考试中,在平常的学习中也会有很明显的表现,比如做作业慢、记笔记慢……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学习成绩下滑的隐患。

  另外,孩子在小学时沿袭下来的粗心、边学边玩等坏习惯,也将成为孩子学习的障碍,促使孩子的成绩下滑。

  那么,在七~八年级,家长应该如何预防和制止孩子学习成绩的滑坡呢?

方法一:引导孩子做好初中开学前的准备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在孩子的读书方面也是如此,家长和孩子在了解到初中与小学的不同之后,就应该为适应这些变化做好准备。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孩子七年级开学前的那一个假期都是玩过来的。放假了,小学因为孩子们已经毕业而不再给他们留作业,中学则因为还未报到也无法要求什么,所以这些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孩子就会认为:我可以利用这60天的时间好好休息了。

  其实,升学考试的结束,只说明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了,为了顺利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暑假中除了积极地休息外,聪明的同学还会做好如下准备:查缺补漏;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准备适应中学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参观等扩大知识面;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安排时间;积极锻炼身体;准备一些其他的物质准备,等等。

  当然,要求这些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去做这些事情是不现实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需要家长的引导。 

  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位家长:

  在孩子即将去读初中的那个暑假里,他帮孩子借来了七年级的历史、地理、生物等课本,让孩子去读。

  一开始,孩子很不理解,便问:“爸爸,你为什么让我读这些'副科’的课本,而不让我预习那些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的内容呀?”

  这位家长笑着对孩子说:“到了初中,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有很多的技巧和学习方法可言,这些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才可以体现出来。爸爸希望你到时候认真听课,所以不赞同你提前预习那些学科。而历史、地理、生物则不同了,这些学科记忆性的东西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很多,你现在翻一翻这些书,日后等老师讲完课,你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些内容记住了,就不用在这些科目上下太大工夫了。所以,到时候你再学起习来就得心应手了。”

  孩子真的按着爸爸所说的去做了,结果在七年级,这个孩子很快就进入了初中的学习状态。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家长的英明,让孩子在假期里像阅读课外读物一样阅读初中的历史、地理、生物等课本,孩子极有可能就会对这几本科目产生兴趣,因此当孩子开学后再学起这些内容来就会轻松的多,从而能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上。

 

  当然,在初中开学前的那个假期,家长也可以不引导孩子去预习功课,但却必须引导孩子多与那些高年级的孩子多多接触,引导孩子去了解初中的环境和生活、引导孩子去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生活……这些对孩子适应初中的学习状态、适应初中的生活等,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方法二:热处理——让孩子产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到了七~八年级,孩子们一般都会有自己的爱好,女生喜欢收藏漂亮的首饰,男生迷上了手枪、汽车。在学校里,我们老师常把孩子们的这些“爱好”称为孩子的“热点”。

  大部分家长都会认为孩子的这些“热点”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因此家长们对这些东西十分反感,经常把孩子的这些东西锁起来、藏起来,或者干脆毁掉,并且还会很生气地教训孩子:“现在都上初中了,哪有时间玩这些东西,还不赶快去好好学习!”但家长这样做不但没有使孩子好好学习,反而会使孩子怨恨家长。

  其实,我认为,对待孩子的“热点”,家长就要实行“热处理”。“热处理”不仅能使孩子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而且能使孩子明确为什么去学习。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很不爱学习,但特别喜欢汽车,他的卧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模型,并且每种汽车的标志他都能清楚的记得,而且能够很流利地说出这些汽车的出产国。他不仅爱汽车模型,而且爱真车,每当听说他所在的城市有汽车展时,他都会旷课去一饱眼福。

  这个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热点”深恶痛绝,又不知如何对待,于是他们找到了我,我给他们提了一个这样建议——对孩子的“热点”进行“热处理”。即家长也要培养自己对汽车的兴趣,努力理解孩子的行为。

  于是,这两位家长阅读了大量关于汽车的书籍,参观了好几次车展,在做好了准备之后,家长开始与孩子聊天。这次不聊学习,专门聊车,什么世界上最贵的汽车、世界上款式最好的汽车……从世界最顶级的造车技术,到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一家三口有问有答,聊得不亦乐乎。

  在这种聊天氛围中,亲子之间的感情在一点点升温,孩子对父母既感激又崇拜。这时,孩子的爸爸趁热打铁道:“你对汽车如此在行,说不定你将来能成为汽车研发人员呢?”

  孩子听了很高兴,说:“爸,你知道我为什么对汽车这样感兴趣吗?我就是想成为一名汽车研发人员。凭什么外国的造车就得先进,凭什么中国人制造汽车还要从外国进口零件呀?”

  “真没想到你有这样大的抱负,但汽车制造行业需要的是高科技人才,一般人是进不了这个行业的。”

  “那怎样才能进入这个行业呢?”

  “只有进入高等学府去深造,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在前人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说到这样,孩子真正明白了:他应该去好好学习了。后来,这个孩子真的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的汽车制造系,正用自己的行动在一点点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对孩子的“热点”进行“热处理”,其实就是帮孩子确定学习目的的过程。到了七~八年级,家长利用这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不仅容易使孩子接受,而且不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当你的孩子出现痴迷的“热点”时,做家长的不要认为孩子是不务正业,而是要欣赏孩子的“热点”,并利用这种“热点”引导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如果孩子痴迷漫画,家长可以告诉他:“为了将来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漫画家,现在就为画漫画打好科学知识的基础吧!”

 

  如果孩子对化妆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告诉他:“为了成为著名的形象设计师,那就从现在开始来增加自己的内涵吧!”

 

  如果孩子对武器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告诉他:“为了能够成为军事家,那就向着军校的目标迈进吧!”

 

  ……

 

方法三:帮孩子战胜惰性

 

  到了七~八年级,孩子学习成绩忽然下降,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与他们自身的惰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们应该有体会,这些七~八年级的孩子只要在家,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躺在沙发上;家长让他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们喊累;即使什么事情都不做,他们还是喊累……

 

  其实,七~八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体的第二个“迅速发育期”,身体的快速生长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这些孩子经常会感觉到很累。同时,由于青春期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意志力也正处于薄弱阶段,所以在学习方面,孩子很容易就会成为惰性的“俘虏”。

 

  惰性不仅包括身体的懒惰,还包括思想的懒惰。身体的懒惰会使孩子慢慢忘记学习的目标、失去学习的动力;思想的懒惰会失孩子找不到初中学习的规律,丧失创造力。因此,在惰性的影响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一天天下降。

 

  那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帮助这些战胜惰性呢?一位家长这样介绍经验:

 

  上初中以来,孩子慢慢变懒了,为了帮助他战胜惰性,在我和他的商议下,我们决定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帮孩子克服惰性心理。

 

  

  这个作息时间表很详细,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整天的安排都明确地标示出来。例如,每天的作息安排是这样的:

 

  早晨

 

  7:00——起床;

 

  7:05~7:20——洗漱完毕;

 

  7:20~7:35——吃早餐;

 

  7:35——准时出家门,去学校;

 

  晚上放学回家

 

  6:00~6:45——看电视、玩;

 

  6:45~7:20——吃饭,饭后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好;

 

  7:30~9:30——写作业、看课外书,中间可以休息10分钟;

 

  9:30~9:50——洗漱、洗澡;

 

  10:00——准时睡觉。

 

  从这个时间表执行之前,我就告诉孩子,要想彻底战胜惰性,就在严格按着这个作息表的时间安排行事,否则这个作息时间表就是一张废纸。

 

  孩子也怕战胜不了自己的惰性,就这样对我说:“爸,早上起床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了,这样吧,就先辛苦您两天,如果7点的闹钟响了,我还是不肯起床,你就把我'拎’起来。”

 

  就这样,我“拎”了孩子两天,他就能自己战胜惰性,自己准时起床了。在这个作息时间表的帮助下,孩子比以前勤快、积极多了,当然学习成绩也一直在上升。

 

  这位家长做得很对,作息时间表能够帮助孩子战胜惰性。但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表现未必就这样理想。就拿早上起床来说吧,不管是春夏秋冬,想让孩子离开舒服的床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不妨也学学这位家长的做法——与孩子达成协议后,“拎”孩子起床。

 

  

  家长们这样做是不给“惰性”可乘之机,起床的时间到了,如果孩子头脑里到现的是“我是不是可以再多睡一会”,那孩子与“惰性”的“战争”就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哪方取胜就很难说了。但在时,如果家长不给“惰性”介入的机会,直接“拎”孩子起床,就这样坚持几天,孩子都会能够做到准时起床。

 

  从起床这些小事做起,如果家长能够成功地帮孩子战胜“惰性”,那孩子的思想和行动就会便得积极起来,从而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了。孩子的学习态度积极起来,提高学习成绩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方法四:给孩子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

 

  到了七~八年级,父母不应该过多地介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去了,但也不可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一点都不关注。到了初中,孩子的学习状况与小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异,孩子仅仅是埋头苦学并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时,家长不妨给孩子介绍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位家长是这样教孩子学习的:

 

  李晓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小学时,她从来没让父母为她的学习操过心,每天放学回家就会主动写作业,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但上了初中之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她开始觉得老师所讲的内容有点难了,学习成绩也一直呈下降状态。

 

  一次测验之后,李晓的成绩很差,她的情绪沮丧极了,这时爸爸这样对他说:“爸爸刚考上初中的时候,在学习方面也感觉很吃力,但那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位高人,高人教我了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从那以后,我的学习就进入了状态。”

 

  “什么高人呀?也介绍给我认识吧?”李晓有点兴奋地说。

 

  “只可惜那位高人现在不在了,不过我可以把那个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你。”爸爸神秘地说。

 

  “爸爸,你就别卖关子了,快点说吧!”李晓有点着急了。

 

  “这个学习方法叫做'过电影’,也就是每天在睡觉之前,躺在被窝里回忆、思考当天学过的内容,想想当天学了些什么?哪些懂了?哪些还没弄懂?然后起床翻书看一下不懂的部分,看完书后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归纳一下要点,以加深记忆。这样,当天学过的知识,就在这种'过电影’中消化了、记住了。”

 

  李晓觉得爸爸的这个方法很有道理,便迫不及待地去试用了。没想到试用了还不到一周,她便告诉爸爸这个方法很有效,因为她觉得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吃力了。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里面有很强的科学性: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像放电影一样,把一天所学的知识在大脑里过一遍,就等于是把所学的知识做了个总结,并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都串起来。这其实是一个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对知识的记忆也加深了,等于把所学的知识又复习了一遍,所以学习的效果会很好。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的“高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学不会知识,家长可以手把手地教他们;当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家长不可能再像小学时那样教孩子,但家长们可以在大的方向上给予孩子指导——教孩子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在“高人”的陪伴下,孩子在学业上才能一点点走向成功。

 

  (注:关于学习方法的介绍,我们将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具体介绍。)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一再表示:“七~八年级的孩子真难管、真难教。”其实,孩子是否好管、好教,与孩子所读的年级没有太大关系,但与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却有很大的关系。七~八年级的孩子大都十三、四岁,正处在青春期初期,而青春期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危险期”。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青春期孩子的三个特点:

 

  一是脾气不好,情绪容易冲动。每位做家长的都知道,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脾气会莫名其妙地变得很大,而且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会闹情绪。如果家长跟他们理论,他们的负面情绪就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发生离家出走的事件。

 

  其实,家长们不应该过多地责怪这些孩子脾气坏,他们坏脾气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身体的“第二个迅速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孩子赢来了他体内激素大量分泌期,在这些激素的影响下,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大人,但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想像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不能接受,所以情绪就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常常追求个性、自由,但父母和老师不满的指责和约束,常常会成为这些孩子坏脾气的直接诱因。

 

  二是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感觉很迷茫。到了七~八年级,男生和女生都惊奇地发现,自己以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的身体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女生的胸部开始突起,男生的喉结开始长出,声音也开始变得浑厚起来。

 

  而且,男生和女生的身体都在经历着不好意思的变化,女生开始来“月经”,男生开始出现遗精现象。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些孩子会感觉到很迷茫:“我这是怎么了?我病了吗?”当然,由于不好意思跟家长说这些事情,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些变化:一些女生开始束胸;一些男生以为自己病了,乱吃一些药。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是性意识开始崛起,对异性开始产生好感。伴随着身体的这些变化,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发现自己对异性有了莫名的好感,很多孩子都已经有了自己心仪的异性,而且很多孩子过早地出现了校园恋情。

 

  以上的三个特点是令家长们最头痛、最担心的问题,如果对孩子的行为不闻不问,那容易冲动的孩子很容易就会走上斜路;如果说得重了、管得严了,孩子又很容易叛逆,这更不利于孩子成长。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才能使他们顺利渡过这个“危险期”呢?

 

  

  方法一: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要宽严相济

 

  在给七~八年级的家长开家长会时,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抱怨:“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穿奇装异服、留爆炸式发型不说,还男生和女生打扮成一个样子,真不知道他们哪里美!”“整天满嘴都是鸟语,自以为很时髦、很酷,其实只会招人烦!”……

 

  家长们对这些青春期孩子的不满还有很多,很多家长就是因为看孩子不顺眼,经常指责孩子,所以亲子关系特别紧张。

 

  青春期的孩子是极具叛逆性的,同时他们又格外主张个性、自由,在他们眼中,那些奇怪的衣服、个性的发型、时尚的话语等都是美的,家长们可以不接受他们的观点,但他们不希望家长阻止他们去喜欢这些东西。如果家长真的去阻止了他们的行为,那么这些叛逆的青春期孩子就会故意与家长对着干,并且还为理所应当地这样认为:我有喜欢这些东西的权力,你越是不让我喜欢,我偏喜欢。

 

  所以,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没有必要在穿衣服、留发型等小事上与对他们吹毛求疵,因为这样只会使自己与孩子的矛盾更加深化。与其这样,家长不如在把握孩子成长大方向的基础上,对这些小事宽容以待。

 

  对此,一位爸爸曾这样介绍经验:

 

  教育青春期的女儿,我只注重最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宽严相济,因为这样不会使我们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还可以给女儿更大的成长空间。

 

  具体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就是:

 

  虽然我对女儿染红色的头发、涂红色的指甲感觉到很厌烦,但我不会去计较这些事情,但当女儿满口脏话时,我就坦率地告诉她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

 

  她可以借妈妈漂亮的衣服来穿,但如果她不小心把妈妈的衣服弄坏,她必须为这一行为负责;

 

  ……

 

  因此,虽然我周围的家长都说自己与青春期的子女很难相处,因为这些孩子情绪不稳、脾气极差,但我和女儿一直都相处的很好。

 

  这位爸爸说得很有道理,如果与青春期的孩子计较太多,那家长每天都有生不完的气,孩子也会有说不完的委屈,所以。教育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宽严相济,关注最重要的那些事情。

 

  当然,做家长的一定要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大方向,那就是,当孩子的行为违反道德,或不利于良好品质的培养时,家长一定要严格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引导他们去改正错误。

 

  

  方法二: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说,青春期的孩子是颗不定时炸弹,说不定在哪个时候就会突然爆炸。的确,在我多年与这些“不定时炸弹”相处的过程中,我多次领教过他们“爆炸”时的表现。当然,根据他们性格的不同,会有明显不同的表现:外向型孩子的“爆炸”是激烈的,当他们不顺心或者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摔东西、摔门、跟人打架等;内向型孩子的“爆炸”是外表平静但内心激烈的,当他们不顺心或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更多采用自我伤害的手段,如用小刀在自己的胳膊上刻字来发泄怒气等。

 

  不管是哪种性格的孩子,如此发泄自己的坏脾气,对他们性格的培养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将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做父母的应该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想办法通过正确的渠道让孩子去发泄情绪。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呢?这是很多家长都头痛的问题,每当家长们为这个问题一愁不展时,我都会这样给家长们支招:

 

  首先,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坏情绪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危害。例如:

 

  一个孩子因为生气而把同学的MP4摔到地上而摔坏,等孩子平静后,家长就应该告诉他,做人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赔偿同学的MP4。当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勤工俭学,或帮家里做家务的方式来获得赔偿同学MP4的费用。

 

  其次,家长可以帮孩子找到正确的渠道发泄怒气。例如,当孩子发怒时,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可以生气,但不可以伤害别人或自己,也不能用摔东西来发泄怒气。当然,家长还可以把孩子带出生气的环境,并试着分散他的注意力。如果这样孩子还是生气,家长先暂时不要理睬孩子,先不要介入其中,让孩子明白家长不会被孩子的怒气所控制。

 

  另外,家长还可以教孩子一些消除怒气的方法,例如,让孩子对着自己的毛绒玩具发泄怒气,或者让孩子去打打篮球等。

 

  当然,要想把孩子的坏脾气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家长的最应该学会肯定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放学一回到家里就噘着嘴,并不停地挑父母的毛病:饭做得不好吃、不让他看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的父母肯定也会为孩子坏脾气的影响,而生气地冲孩子大嚷:“我生你、养你,不是为了看你发脾气的!”那肯定会引起孩子一连串的坏脾气,亲子之间的战争也将由此开始。

 

  

  但明智的父母绝对不会这样做,以下是一位明智父母的做法:

 

  学校组织看电影,琪琪从电影院回来,显得非常生气。她看到桌子上的晚饭,禁不住大声抱怨:“妈妈,你又做胡萝卜!你知道我不喜欢胡萝卜!”接着她又喝了一口汤,然后大嚷道:“连汤都这样咸,为什么就没有一件事情顺心呢?”

 

  看到女儿的无理取闹,妈妈没有跟她计较,而是很自然地问她:“你今天好像不开心呀。”

 

  “我很生气,我坐得很靠后,什么都看不到!”

 

  “怪不得你不高兴,坐得那么靠后就没什么意思了。”

 

  “当然了,而且在我前面是一个高个子男生,他几乎挡住了我的全部视线,而且他的头还不停地晃来晃去!”

 

  “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直坐在后面,还有一个坐不住的高个子男生。太糟糕了!”

 

  “确实够糟。”琪琪慢慢平静了下来,“妈妈,你今天做的胡萝卜馅饼好像比以前好吃。”

 

  青春期的孩子们动不动就会给父母们演一场“戏”,他们经常会莫名其妙地生气、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在这个时候,父母最错误的做法就是否定孩子的情绪。例如,上面的事例中,面对女儿的挑剔,妈妈这样对她说:“你又在为什么而发脾气,我辛辛苦苦给你做饭,可不是让你来挑剔的!”“就是因为电影没看好,你至于见到谁都发脾气吗!”……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的孩子最不喜欢自己的感觉、情绪遭到别人的否定,所以,当他们的情绪遭到他人的否定时,他们的坏情绪只能是愈演愈烈。

 

  青春期的孩子强烈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接纳,当他人不是认为他的情绪莫名其妙,而是体谅并接纳他的情绪时,他心中的怒气就会消减一大半,并且他还会意识到自己以前坏脾气的冲动。例如,上面事例中的琪琪便意识到了自己的坏脾气,所以,用“妈妈,你今天做的胡萝卜馅饼好像比以前好吃”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方法三:通过正确的渠道让孩子了解必要的性知识

 

  七~八年级,孩子的性意识已经萌芽,他们对“性”充满着好奇,总想想方设法地了解它。在中国现行的教材制度中,还没有专门的“性”教育课,所以孩子在学校并不能学到性知识,但是,如果孩子不通过正确的渠道了解必要的性知识,他们很可能就去黄色书刊、黄色网站上寻找那些令他们好奇的知识。因此,让青春期的孩子了解必要的性知识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家长身上。

 

  

  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抱有这样的观点:“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情呀!”“这些事情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然而,据权威调查,大多数孩子性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家长那里,而是从同龄的孩子那里、从黄色书刊、黄色网站上,正因如此,很多无知的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因此,每位做家长的都要给予这件事情以足够的重视,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渠道了解正确的性知识。

 

  那么,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

 

  其实,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很多机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一位妈妈的做法便十分聪明:

 

  当儿子唇上的小胡须变得浓密、声音逐渐浑厚低沉时,她既没有慌张,也没有陷入对异性子女进行有关教育的尴尬。而是走进书店,精心挑选了一本内容健康、文字流畅的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书籍,放在儿子的床头,并且告诉儿子:“你长大了,一些事情应当懂得,有空时把这本书读一读吧。”

 

  还有一位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月经来潮时便将其中的道理及与此相关的生殖、生命常识一一讲解清楚。当然是妈妈和女儿单独谈的,谈话中没有一丝诡秘的味道,而是体现着生命科学的精神。

 

  但在性教育方面,有些家长的做法却很不利于孩子成长:

 

  一天,一位七年级的男生从卫生间出来后,惊奇地向父母宣告说自己的“小鸡”上长毛了!妈妈的反应很灵敏,严肃地对儿子说:“是吗?儿子,那我要恭喜你了,你长成大小伙子了。让我摸摸你喉结是不是也长出来了?啊呀,真是有一点了,你自己摸摸腋下,就是胳肢窝里,是不是也有毛了?告诉你,以后毛还会越长越多呢。不过,可别随便对别人说,自己的身体变化有些属于隐私,知道吗?”

 

  这个小男生很严肃地点点头。

 

  但就在这时候,爸爸发出了一阵笑声,并且不停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傻呀,是不是缺心眼呀……”随着爸爸的笑声,孩子本来坦然的表情渐渐转变成不好意思,最后他的脸变得通红,他开始有点生气了。

 

  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的性教育堪称圆满,但却被孩子爸爸的那阵笑声破坏了。确切地说,这位父亲的做法有点失职。首先,这位父亲放弃了一次水到渠成与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机会,本来他可以因势利导,和儿子单独谈谈,告诉他一些男人的“秘密”,比如遗精现象、生命的起源等等。

 

  

  其次,他的笑声使孩子很受伤害。这位父亲的这种做法,暗示了孩子触及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将本来正常自然的事情变得似乎很不体面。也许孩子再也不会说这样的“傻话”了,但从此在他与家长的交流中彻底封锁了一条通道,这对孩子的顺利渡过青春期是很不利的。

 

方法四: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恋爱观

 

  到了七~八年级,出于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很多孩子开始搭上了早恋这班列车。很多家长把初中生谈恋爱视为“洪水猛兽”,总想采取措施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但家长的这一做法很容易就会引起亲子之间的对抗,进而使孩子感觉到很受伤。

 

  其实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越来越接近成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更加成熟,因此,遇到一些男女感情上的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曾仔细研究过这些早恋的孩子,这些孩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生活在“问题家庭”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在家里找不到爱和关怀,于是便想在异性身上得到补偿;

 

  二是,自作多情型的孩子,这些孩子常常会认为某人对自己有意思,或者自己对某人有好感,因此逐渐走进感情的漩涡之中,甚至还会出现单相思的现象;

 

  三是,没把心思全部投入学习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常常会感到精神空虚、寂寞,又不愿意学习,没有事情可以做,那就谈恋爱吧;

 

  四是,随波逐流型的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同样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在谈朋友,反正没有事情可以做,于是便跟随着“潮流”谈起恋爱来。

 

  了解了孩子早恋的原因,家长应分析自己孩子早恋的具体原因,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第一种类型,家长首先要自我反省了,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怀,并且尽量做到不要因为成人之间的感情问题而影响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第二种类型,家长就要正确引导孩子,帮孩子快刀斩乱麻。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第三、四种类型,那家长就应该帮孩子树立信心,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但不管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家长都不要用粗暴的手段去阻止孩子谈恋爱,而是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恋爱观念。

 

  

  上八年级的儿子谈恋爱了,爸爸没有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做任何评价,而是跟儿子讲起了自己当年的恋爱史。

 

  “爸爸在上初中的时候也谈过恋爱,但是没谈几天,爸爸就'失恋’了,原因是当时那个小姑娘嫌爸爸学习不好,说爸爸以后不会有前途。”爸爸很平静地说。

 

  “那后来呢?”儿子好奇地问。

 

  “后来爸爸考上了大学,到了一个大城市,而那个小姑娘却在那个县城里早早地嫁了人。爸爸觉得很幸庆,因为我在大学里遇到了那个值得我爱一生的女人。”

 

  “那就是妈妈吧。”孩子笑着说。

 

  “是呀,你看现在我和妈妈多幸福呀,还有一个这么优秀的你。对了,跟你好的那个女孩怎么样?”爸爸很自然地问。

 

  “我不知道,我就感觉她很会关心人。”

 

  “会关心人,应该是个很不错的女孩。不过爸爸给你一个建议,要想真正对这个女孩负责、真正对自己负责,那就给彼此一个期限。比如,等你们都考上大学后,再开始一段美妙的爱情也不晚呀!”

 

  儿子认真地点点头。但不久后,爸爸就听说儿子与那个女孩已经分手了,儿子是这样与那个女孩说的:“我们要想对彼此负责,要先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对于这些早恋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理解是把他们拉出感情旋涡最好的方法。这位爸爸做得非常对,他没有把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去劝儿子,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早恋猛于虎”,一旦发现了孩子“早恋”,就忙着责骂孩子,还有些家长向孩子灌输“早恋可耻”的思想。父母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这种反应态度而叛逆:“你越不让我谈恋爱,我越谈!”甚至有些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

 

  所以,对于青春期的这些孩子,家长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关心和耐心,巧妙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敞开心扉。这样,父母想要向孩子传输的恋爱观才会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中去。

 

  

  五、七~八年级,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一个七年级的女生,看到另外两名同学有说有笑,而且有时还说些悄悄话,她心里就不舒服,并且总认为这两位同学在说她的坏话。于是,趁别人不注意,她将这两位同学的书包扔到了楼下……

 

  一个八年级的男生,学习成绩一般,在班里很少说话,但他记了厚厚两本日记,并且这些日记的内容大多都是“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好……”

 

  ……

 

  很多家长经常向我反映这样一个问题:自从孩子上了初中之后,他们的很多行为都变得很古怪,例如,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暴力倾向;孩子有时很自信但突然一下又变得很自卑;孩子经常会莫名其妙地不说话、不理任何人……

 

  孩子的每种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其实家长们反映的这些问题,还有上面的两个事例,都说明了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到了七~八年级,孩子在心理上进入了一个关键期,这也就是教育学家所说的“心理性断乳期”。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的个性将在这一时期初步定型,而且很多的心理问题也会在这一时期显露出来,并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发展。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得到及时解决,那这种心理问题很容易演变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孩子很可能就会变成第二个“马加爵”,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和幸福。

 

  在多年与这些初中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把这一年龄阶段孩子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总结成了以下几点:

 

  1.暴力心理。

 

  孩子的暴力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他人或自己进行伤害。现在拥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孩子很多,他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不开心,就会对他人大打出手,或骂骂咧咧,有些孩子甚至以伤害、打击别人为乐趣。

 

  2.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这些初中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交友方面、与父母沟通方面等,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果这些问题和困难长久存在,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进而出现内向、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等现象。

 

  

  3.多疑心理。

 

  孩子的多疑心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敏感,很多孩子常常把别人无意中说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是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并为此喜怒无常,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自卑和自信交替出现。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智力潜能,他们很难对自己做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而只凭一时的感觉对自己下结论。每当取得成绩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但每当遭遇失败时,他们又会因为自己的极度无能而自卑。其实确切地说,这些都是孩子不够自信的表现,都是孩子的自卑心理在做怪。

 

  5.有自杀倾向及行为。

 

  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自杀倾向和行为是很少出现的;而在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这种倾向和行为就会明显上升。有时,这些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会产生自杀念头,如成绩没考好、与父母发生冲突、与同学发生矛盾等。不管是处于什么具体原因,总体来说都是由于青春期孩子需要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而引起的。这些困难和烦恼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积累起来而导致心理崩溃,进而使这些孩子产生自杀的倾向及行为。

 

  因此,从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方面讲,很多教育专家都把七~八年级这段时期定义为“危险期”。因为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相处,我曾翻阅了大量资料,并根据教学实践研究分析过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我发现这些孩子之所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不协调而引起的。

 

  在人生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此人的身心发展才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十分迅速,大约两年的时间身体发育就会达到成熟状况。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缓慢的,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七~八年级孩子的身心就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例如,身体的成熟会使这些七~八年级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成人感,他们希望尽快摆脱小孩子的状况,进入成人的世界,他们渴望得到社会、老师、家长等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他们的行为常常会表现出幼稚感,因此,他们很容易出现认识和情绪方面的障碍,如狭隘、抑郁、自卑、对抗、猜疑等。

 

  了解了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帮助孩子预防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了。当然,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具体的做法家长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方法一:及时帮孩子排解“压力”

 

  与小学相比,到了七~八年级,孩子将面临很多“压力”: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了;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了;家长越来越不理解自己了……孩子每天都在承受着来自于不同方向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及时得到排除,那孩子还不算太成熟的心灵很容易就会不堪重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引起孩子性格的缺陷,影响孩子的一生。但如果孩子心灵的“压力”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在多年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教学习惯:让孩子们写“日记”。说是“日记”,其实每周写两篇就可以了,在“日记”中,同学们可以把他们的想法、遇到的困难、对家长和老师的不满都写进去,然后我会帮每一位同学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对青春期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把握得很准确。事实也证明,只要把他们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及时解决掉,这些孩子的心理永远都会处于健康的状态。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成绩很好,是个很文静的女生,但有段时间她的学习很不在状态,上课经常走神。后来,我在她交上的“日记”中发现,是因为她与父母之间产生了矛盾。她在“日记”中是这样写道:

 

  爸爸说我穿的衣服是奇装异服,非让我穿那些“老土”的衣服,我不穿,爸爸就说我“翅膀长硬了”,还和我吵架,我感觉到很气愤,为什么我连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的权力都没有呀!

 

  在看了这个孩子的“日记”之后,我找这个孩子的父母谈了一次,并告诉这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过多的管束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父母不应该在穿衣服、留发型等这样的小事上与孩子计较很多。

 

  之后,这双父母听从了我的意见,孩子的爸爸向孩子道了歉,这个女孩很快又恢复了以前的学习状态。

 

  七~八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是这样,一点小事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时这点小事甚至还会成为他们心灵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应时刻保持给孩子“减压”的意识。其实,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压力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母,如父母太注重孩子的成绩、不理解孩子、不给孩子自由、不尊重孩子……如果父母把自己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改掉,那就等于给孩子减少了很多“压力”。

 

  

  那家长如何给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减压”呢?在多年与这些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1.不要逼着孩子去学习。七~八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父母过紧的催促不仅会使他们感觉到厌烦,而且很容易就会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

 

  2.多鼓励,少批评。例如,当孩子成绩没有考好时,家长不要说“你总是考不好,我看你是没前途了。”而是要说“认真总结一下失误的原因,你下次一定能考得好成绩。”

 

  3.不说“你必须……”,而说“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客气的语气能让孩子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这会使他们的成人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进而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方法二: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一次初中孩子的家长会中,我问这些家长:“你了解你的孩子吗?”说到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表现出明确的不满:“孩子小的时候还什么事都对我们说,现在越来越大了,反而什么都不说了,有时我们问,他都不会说。老师,你说我怎样去了解他们?”

 

  的确,到了七~八年级,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他们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把心里的事情都讲给父母听了。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也有向父母诉说的欲望,这时往往是家长的态度让孩子彻底关闭了心门。

 

  例如,在生活中,我就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伤心地对妈妈说:“气死我了,中国队的足球又输了!他们的表现让全中国的人民都失望!”

 

  妈妈听后很不高兴地说:“足球输了赢了关你什么事,你还总让我们失望呢!要是你把这种精神头用在学习上,没准你就不会再让我们失望了!”

 

  正在气头上的孩子没有理妈妈,摔门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看,如果这样的场景一天发生好几次,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才怪。因此,父母要想了解七~八年级的这些孩子,首先要跟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使这些孩子敞开心门的关键,就是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例如上面的事例,如果妈妈仅仅是静静地听孩子诉说,也许他很快就会把中国足球输了的事情忘掉,但是那位妈妈的做法却让孩子感到厌烦,进而产生了不被父母理解的压力。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孩子把一些伤心的事情讲给父母听,比如,与好朋友发生矛盾、自己养的小动物死了等,他们并不想要父母给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仅仅是想把这些事情说出来,想得到父母情感上的认同。但如果父母认为他们的这种情感是没有必要的,孩子只会对父母紧紧关闭心灵的大门。

 

  

  因此,当孩子跟你说,他跟好朋友闹别扭、与老师发生误会时,父母不要说孩子“不务正业”,也不要试图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仅仅是静静地听孩子诉说,并认同他们的情绪即可。

 

方法三:相信孩子并给予孩子自信

 

  自卑是孩子的一种不良心理,这种心理会演变成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多疑等。而七~八年级的孩子又是很容易自卑心理的,例如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会因为自己的胸部过平而怀疑自己的性别;男生会因为自己的个头比大多数人矮而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当然,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如果他们连续几次遭遇失败,他们很容易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产生自卑情绪。

 

  因此,对于这些敏感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能打击他们,这样只使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很聪明,但他学习成绩不好,因此很自卑、很忧郁。于是我每天都会鼓励他,上课请他回答问题,有了点滴的进步我马上表扬,因此这个孩子成绩进步很快,并且也活泼了很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又恢复了以前的状态,甚至比以前更忧郁了。

 

  后来,我找这个孩子谈心,问他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没想到他这样对我说:“老师,你别管我了,我这辈子是不会有出息了。”这个孩子的这种表现让我很惊讶,后来经过与他更加深入地交谈我才知道,在家里,只要他一做错事,他的父母就会说他“没出息”。

 

  由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一个天才生活这个的家教环境中,他的潜能也不会发挥出来。任何一年龄段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母的肯定,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自卑,他们的成长更需要家长的肯定。

 

  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也许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但他很会体谅人;也许孩子不够细心,但他很有审美天赋;也许孩子不爱说话,但他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是优秀,他们才有可能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教学多年,我的学生有很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研究过这些成功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成功,与他们的自信有很大的关系;而他们的自信,往往来自于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

 

  于艳,上了初中才学画画,一开始,她画得那些东西苹果不像苹果、西红柿不像西红柿,但她的妈妈却告诉她,那叫创意。结果画到现在,这个孩子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

 

  孟猛,上了初中后,他跟父母说想将来想当记者,父母马上回应他:“你将来想去中央电视台,还是想进凤凰卫视?”现在的孟猛虽然没有上成记者,却成了某电视台的一位编辑。

 

  丁玉,因为爸爸妈妈的赏识,她从小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工作后很顺利地进入一家外企,并且有望成为一名经理人。

 

  ……

 

  看看,家庭教育真的可以使孩子产生这样大的差别。在青春期这个“危险期”,如果父母总是向孩子传达消极的语言,“你这辈子就不会有出息了”、“你就不是学习的'材料’”、“你就没有让我省心过”……那孩子的行为真的会朝着父母所说的这个方向发展,不仅如此,这还会使孩子陷入自卑之中,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问题,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但如果父母用常识、鼓励的家教方式对待孩子,那孩子的行为很有可能就向着父母所说的方向发展,坏毛病消失了,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优秀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下,能够获得一颗健康而自信的心。

 

  

  一、升入中学,家长引导孩子必做的五件事

 

  二、家长要巧妙把握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三、让孩子走向成功,家长必须要坚持的观念

 

  四、七八年级,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关键期

 

  五、七八年级,家长要引导孩子确立人生目标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很容易就会走向失败。这一原则运用到教育孩子方面更是如此:只有在孩子出生之前,父母提前了解了如何照顾宝宝,在遇到问题时,做父母的才不会手忙脚乱。同样的道理,在孩子升入初中之前,只有父母了解了孩子可能发生的变化,在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时,家长才知道如何去应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发现,升入初中对于这些孩子来讲,不仅仅意味着要面对新的环境、科目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增大,更意味着将要面临突出其来的身体、思维和心理的变化。当然,在应对这些变化时,孩子会呈现出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表现:

 

  他们会莫名其妙地自卑,甚至因为自卑而不敢去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

 

  他们会公然顶撞父母、批评父母教育方式的错误;

 

  他们开始不好好学习,甚至会拉帮结派、谈恋爱;

 

  他们对现在和未来都很渺茫,如果有人问他们:“你为什么而学习?”“你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他们会皱皱眉头,不耐烦地说:“不知道。”;

 

  ……

 

  

  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做父母的应该如何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成长道路上来呢?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才能做好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家长呢?

 

  从一名老师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在孩子升入七年级之前,家长就应该做好准备,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教育方式的转变。中学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在飞速发展,他们的自尊心在日益增强,如果父母再用教育小孩子的方式,如讲道理、“打屁股”等方式来对待他们,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反抗。因此,父母要用尊重、协商等方式代替“小孩子式”的教育方式。

 

  第二个“转变”:教育理念的转变。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有人请高考状元的家长分享教子经验,这位家长是这样说的:对待孩子,小时候要“严”,长大后要“宽”。的确,每一个孩子都像一棵小树苗,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们要严格地要求他们,以防他们长“歪”;但当他们长大之后,父母也要给他们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茁壮、快乐地成长。

 

  在这里,孩子长大的分界线,就是孩子升入初中。到了初中,在孩子的自我意识里,他们已经是大人了,他们强烈希望自己能够享受“成人式”的待遇。因此,这时如果父母的教育理念顺势转变成“宽”,孩子得到的不仅是自由和快乐,他们的意志也会得到锻炼、能力更会得到提高。

 

  第三个“转变”:教育方向的转变。在小学阶段,父母更多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细心、讲卫生、讲礼貌等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到了中学阶段,父母更多的则是要教育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并敢于朝着这些目标去努力;要能确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去主动把握自己的未来。

 

  有过教育初中生经验的家长都知道,七八年级的孩子正好在经历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正好处于学习成绩的突变期、心理的“断乳期”、情绪的暴躁期……也就是说,只要父母一不留神,孩子的一生就可能由此而走向坏的转折。但是,如果做父母的能够提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点,并做到上面所讲到的三种“转变”,那孩子一定能够平安、快乐地渡过这一特殊时期,并且孩子的人生,很容易就会由此而改变!

 

  

  在我刚刚从教的那几年,每界毕业前的最后一次聚会中,总会有考得不理想的孩子这样对我说:“老师,如果我在七八年级能够听您的话,我敢肯定我今天的分数会高很多。”这是孩子们的心里话,但却使我感到很失落、很遗憾。

 

  是的,七八年级的孩子已经拥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熟的理性思考能力,那些好好学习、认真听课、老实做人等道理他们都懂,但他们缺少的是行动力、意志力和自控能力。

 

  在与这些七八年级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相信大多数家长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虽然孩子很清楚,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每当家里有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们总会想独自占有;

 

  虽然孩子知道不好好学习,将来前途很可能就会不光明,但在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偷偷地玩一会儿;

 

  虽然孩子知道,与社会上那些“小痞子”交往很容易就会走上“斜路”,但在虚荣心、利益心的驱使下,他们还是喜欢与那些“大哥大”、“大姐大”一起玩;

 

  ……

 

  因此,每当送走一界毕业生时,我心里既有欣喜又有自责。欣喜的是,很多孩子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自责的是,对于初中三年收获不大的孩子来说,如果当时我能够对他们再多些耐心、再多些教诲……也许这些孩子的收获会好很多,他们未来的道路也会宽广很多。

 

  从这以后,为了使每一个孩子在初中三年里都会有收获,在接下来教育初中新生的过程中,我又多了一条经验——在他们的行动力、意识力、自控能力等方面下足工夫。具体的做法就是从七年级开始,让孩子们每天问自己几个问题:

 

  今天上课时,我积极思考问题了吗?

 

  今天值日时,我积极的劳动了吗?

 

  今天回家后,我孝敬父母了吗?

 

  今天,我对自己一天的表现满意吗?

 

  明天,打算怎样改变自己?

 

  ……

 

  

  家长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它的作用比座右铭可要大的多,具体到理论上,它还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一只黑猩猩戴着漂亮的花照镜子,一连照了十天。突然有一天,心理学家把黑猩猩头上的花摘掉,然后再让它照镜子,没想到这只黑猩猩竟然主动去找来一支花,并示意心理学家给它戴上。

 

  由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清楚自己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会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每天我让孩子自问那些问题,其实就是让这些孩子在寻找自己理想与现实行动的差距。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行动不够时,自然会主动在行动上下工夫。在这一点上,一个孩子是这样说:“我觉得老师的这种方法很高明,每天让我们自问这些问题,每当我做得不好时,心里就会产生内疚的感觉,为了尽快使这种感觉消失,尽管十分不情愿,每天我还会把这些事做好,这样我的心里就会舒服了。”

 

  的确,七八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会有这样一个特点,虽然他们的行动力差,但当他们应该去做、或者计划去做的事情而没有去做时,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当然,这种内疚感很容易消失,但在此时,如果有父母在他们身边提醒、引导,这种内疚感就会转变成行动力。

 

  因此,在我这条新教育方法实施以来,再参加初中生的毕业聚会时,很少有学生说“初中这三年一无所获”,或者“为自己这三年的行为表示后悔了”。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提高孩子的行动力、意志力以及自控能力,是孩子脚踏实地地走过初中三年的关键。但在此,我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这些能力,仅仅靠在学校的锻练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提高。因此,在孩子进入初中的那一刻起,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

 

  那家长们具体该怎样做呢?我通常会建议家长们引导孩子做以下几件事:

 

方法一:闹钟一响,马上起床——锻练孩子的行动力

 

  “闹钟一响,马上起床”,看到这个题目,肯定有家长想,这个建议很不好使,闹钟响上三次、五次,我家的孩子都不会起床,这对于这些“懒”孩子来说太难了。

 

  是的,在早晨的时候,要想孩子离开温暖、舒服的被窝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赖床”不仅会助长孩子体内的“懒惰”细胞,而且会使孩子的行动力大大减退。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喜欢喜欢“赖床”的孩子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拖”:

 

  家长让他们去做作业,他们会说“再五分钟再去”;

 

  家长让他们去锻练身体,他们会说“等一会儿再去”;

 

  老师让他们去打扫卫生,他们会说“等两分钟再去”;

 

  ……

 

  

  因此,就是在这种“等一会儿”、“等几分钟”等的拖延过程中,孩子的行动力在一点点的减退。当拖延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时,他们就会把拖延当成一种理所应当,当他们在拖延时,他们的内疚感也会消失。也就是说,“懒惰”会毫不费力地战胜“理智”,这对初中孩子的发展来说,将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这种“懒惰”行为往往是由家长造成的。孩子早晨不起床,家长为他们准备两个或三个闹钟,再不行,家长会亲自执行闹钟的“职责”,亲自叫孩子起床,而家长的这一做法,便成了孩子“再睡两分钟”理由。第一个闹钟响了,孩子心想:“反正有第二个闹钟呢,再睡几分钟吧!”第二个闹钟想了,孩子会想:“反正我不起床,爸爸妈妈也会来叫我起床,再睡两分钟吧!”在这种心理下,孩子的行动力永远也不会强。

 

  所以,要想锻练孩子的行动力,家长只需要做到一点就可以了,送孩子一个闹钟,这个闹钟只能订一个闹铃。闹铃想过之后,起不起床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起床晚了就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的惩罚吧。

 

  升入初中之后,爸爸指着韩波的小闹钟对他说:“初中的作息时间跟小学不一样了,你看你是否应该跟你的'老朋友’商量一下,改变一下作息时间呢?”

 

  韩波想了想,把闹钟提前了半个小时。

 

  七八年级的孩子什么道理都懂,在很多时候,他们是看家长的态度“下菜碟”的:如果家长送他们两只闹钟,并时刻关注他们的起床情况,他们就会把起床当作一种艰难、不能轻易完成的任务,甚至有时还会以不起床来要挟家长;但当家长送他们一只闹钟,并坚定地告诉他们,起床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起不起床由他们自己决定,在这个时候,七八年级的孩子当然知道,起床晚了迟到了要受到老师的惩罚,当然自己就会主动去把握起床的时间了。

 

  这也就是说,在锻练孩子的行动力方面,家长必须要给孩子一种明确的态度:行动不行动是你自己的事情,行动慢了,或者没有去行动,那你就必须接受自然惩罚。

 

方法二: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转变孩子的小学思维

 

  洗衣、做饭以及一些简单的家务,其实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时就应该学着去做。但在这里,我特别把它作为中学生必做的一件事情,是有一定目的的。

 

  首先,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自立是每位优秀中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他们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有洗过衣服、没有做过饭的却大有人在,因为有些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因此把这些事情都大包大揽了;还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做不好,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自己的精力,所以所有事情都由自己代劳了。其实,如果家长能够这样想,就能够坦然地让孩子去参与家务劳动了:洗衣、做饭以及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实际上是在帮着孩子转变小学思维。

 

  所谓小学思维,就是在小学阶段,孩子特有的思维。具体来讲,就是孩子总是认为自己年龄小,需要人照顾。家长不要小看这种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孩子会理所应当地懒惰、不承担责任、不去面对现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我曾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孩子:

 

  有些孩子上了初中,还在让妈妈洗内衣、洗袜子,妈妈让他们自己洗,他们却说:“我还是小孩子呢,你就帮我洗了吧!”

 

  有些孩子上了高中,还不懂得照顾父母,父母对他们的行为不满,他们却说:“等我长大了以后再照顾你们吧!”

 

  有些孩子上了大学后,总是以一副需要人保护的姿态示人,亲人朋友劝他们成熟些,他们却说:“人家比你们小吗,你们就应该让着我!”

 

  ……

 

  不管是在家长眼里,还是在他人眼里,这些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是永远长不大的。而事实上,他们也的确真的没有长大,虽然他们的身体在成长,他们的年龄在增加,但他们的心理年龄并没有跟随身体一起成长。也可以说,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小学阶段。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出这样的画面:当这些孩子走向社会时,由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小学阶段,他们肯定会被现实打击的遍体鳞伤。即使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中,思维方式在一点点改变,但他们的发展将远远落后于那些同龄的孩子。

 

  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让孩子尽快摆脱小学思维尤为关键。而让孩子洗衣、做饭以及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恰好是帮孩子摆脱小学思维的最好方法。

 

  孩子的衣服脏了,家长告诉他:“你已经是初中生了,必须要自己洗衣服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仅使孩子学着去洗衣服,而且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必须要自己去做了。

 

  周末,家长请孩子给全家人做饭,并这样对他说:“初中生应该学着照顾家人了。”那孩子就会得到这样一种思想:照顾家人是初中生的责任。

 

  ……

 

  任何一个刚刚升入中学的孩子,都会带有很严重的小学思维,但如果家长及时采用让孩子用洗衣、做饭、做家务等方式教育孩子,那孩子的思维就会一点点被扭转过来。

 

  当孩子彻底摆脱小学思维后,你会发现,孩子就像彻底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变得积极、勤劳、负责任,更重要的是,面对问题,他们不再逃避,而是主动去解决问题了。

 

  

  方法三:让孩子每天都去读报纸、看新闻——开阔孩子的视野

 

  看到这个题目,肯定会有家长会问,到了初中,孩子们的时间比以前紧多了,让他们每天去读报纸、看新闻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的确,升入中学之后,孩子们会明显地发现,时间比小学时要紧迫得多。但是事情并不像家长们所说的那样,因为孩子的时间变得紧迫了,让孩子读报、看新闻就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读报、看新闻确实会占用孩子一定的时间,但孩子在读报、看新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在同时间内学习的价值。

 

  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初中生与小学生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他们的视野要不同。小学生每天关注最多的事情,就是自己身边的这些事情,而中学生的视野就不能仅限于此了,他们要把视野从自己身边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视野的开阔能够使孩子思维活跃、心态平和,从而使孩子能够以最优异的状态走过初中阶段。

 

  也许又有家长会说,让孩子每天主动去读报、看新闻很难,我们总不能强迫他们去做这些事情吧?

 

  的确,家长不能强迫这一阶段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否则只会引来孩子的越来越反叛。“对付”初中阶段的这些孩子,家长们必须要讲究方法,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每当我接触新一界初中孩子时,我都会告诉他们:“为了开阔你们的视野,你们应该每天读些报纸、看些新闻。从今天开始就要多关注新闻了,明天老师提问呀”

 

  第二天,当我跟这些孩子分享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用迷茫的眼光看着我,我知道,放学回家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看新闻。然而从们的目光中我可以看出,他们对我所说的这些新闻很感兴趣。于是,从那一刻起,我决定改变措施——每天把我看到的那些新闻分享给他们听。在分享完新闻后,我请同学们来评价这些新闻,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没想到这种措施坚持了一个学期,这个班上的同学几乎全部都会主动去读新闻、看新闻了。更重要的是,在读、看新闻的过程中,孩子们受益匪浅:一些孩子坚持每天都读报纸,在视野开阔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在日益提高;一些孩子在新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立志要做一名国家经济的管理者……

 

  的确,读报、看新闻能让孩子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当孩子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时,家长可以通过巧妙地引导,使孩子爱上这些事情。

 

  例如,一开始,家长可以讲新闻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到读新闻的乐趣;

 

  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多接触一些爱读新闻、视野开阔、知识渊博的人,让孩子找到榜样;

 

  

  当然,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与那些爱读新闻的同学多交流,在同龄人的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就会接受读新闻的重要性。

 

方法四:多培养一个好习惯——孩子比别人更优秀的资本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初中三年,这个孩子的成绩很出色,英语成绩尤为出色。她是我们班,也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坚持用英语与英语老师交流的学生,也正因如此,她成了全校闻名的“明星”。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问这个孩子的爸爸:“你是怎样把孩子教育得这样优秀的?”这位爸爸想了半天,说:“我觉得我家孩子比别人多的仅仅是一些好习惯,比如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背几个单词、坚持与英语老师用英语交流等,也许正是这些好习惯,使她的成绩比别人稍微好一点吧。”

 

  这位爸爸说得很有道理,他说出了孩子成才的秘密,这个孩子的这些好习惯,就是她比别人优秀的资本。其实,不管孩子在小学时表现如何,升入初中之后,所有的孩子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这一新的起跑线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向前跑,他们之间要想拉来差距是很难的。但如果孩子身上的优点多一点、好习惯多一点,这些就会成为孩子比他人优秀的资本。

 

  也许家长们会说,小时候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现在,这个最佳时期已经错过了,想再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已经很难了。

 

  家长们的这些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孩子小时候,由于他们的合作欲望比较强烈,孩子很容易就会养成好习惯。但这并不是说,上了初中之后,孩子就再也不能再养成新的好习惯了。家长们应该明白,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不算晚,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是必要的。

 

  自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家长们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多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孩子就会比同龄人更优秀一点。所以,家长们不妨就从现在开始,从细节处入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就像上面那个事例中那位家长所说的那样,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只多记住两个单词,积少成多,初中三年读完,孩子很可能就会记住一本英语词典中所有的单词;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每天记住一个数学公式、一个成语,就在这种记忆和巩固的过程中,孩子比别人优秀的资本就会一点点显露出来。

 

  ……

 

  当然,家长也可以培养孩子别的方面的习惯,如帮助他人、孝敬父母等,这些好习惯不仅能使孩子顺利地渡过初中三年,而且也将成为孩子以后人生路上的资本。但父母们还要特别注意一点:孩子的好习惯不在多,贵在坚持到底。所以,父母还应在孩子的意志力上多下工夫。

 

  

  方法五:今日事,今日毕——锻练孩子的意志力、自控力

 

  由于正处在青春期,这些初中的孩子可谓是“性情中人”,高兴的时候,他们会把该做的事情统统都做完;不高兴的时候,他们干脆手一甩,该做的事情也不去做。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讲,这将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长。同时,这表明孩子身上存在着至少两个缺点:一,没有时间观念;二,没有做计划的观念。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由于七八年级的科目要比小学时多得多,知识的难度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在这时,孩子只有学会做计划、学会利用时间,才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其实,不仅仅是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只有孩子有了做计划的意识、有了时间观念,所有的事情才会按部就班地完成。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有时间观念,也知道做计划的重要性,但一遇到困难,他们的计划就要宣告失败。我就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

 

  在放暑假之前,这个孩子就把自己假期每天的任务安排好了,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做一点作业、读5页课外书。

 

  暑假的第一天,由于新鲜,孩子的这些计划很快完成了;第二天,同学来找他玩,并且很晚才回来,他想完成今天的任务但又觉得很累,于是他对自己说:“明天再把今天的任务补上吧。”结果明天又有特殊情况,晚上他又对自己说:“明天再把这两天的任务补上吧。”……就这样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这个孩子已经彻底忘记了他曾经做过的计划。

 

  初中的孩子往往就会这样,计划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却没有那么顺利,常常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长很有必要让孩子明白“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了。

 

  当然,也许“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孩子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那家长就要从孩子的自控能力上下工夫了。

 

  对待这些意志力不坚定的初中孩子,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

 

  我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事最容易拖拉,于是我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我经常这样问他:“如何到了该锄草的时候,农民不去锄草,会出现什么情况?”

 

  “那杂草会在田地里越长越多,最后会影响收成。”孩子认真地说。

 

  “那如果今天应该做完的事情,很多人却常常会拖到明天去做,会出现什么情况?”

 

  

   “那这些人只能是越来越懒惰了。”

 

  “那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为了防止你变懒惰,妈妈应该如何帮助你呢?这样吧,你自己订一个规矩,告诉妈妈应该如何帮助你?”

 

  “那好吧。”孩子一口答应了。

 

  结果,孩子自己订下了以下这一规矩:

 

规矩

 

  如果以后我今天的事没有完成就想去睡觉,我赋予妈妈权力,妈妈可以这样对待我:

 

  1.提醒我把今天的事情做完,否则不允许我睡觉;

 

  2.如果我耍赖,妈妈可以以后不理我,让我尝尝苦头;

 

  3.当然,妈妈最好是采取措施,让我快乐地把事情去做完。

 

  订规矩人:李肖

 

有了这个规矩,孩子很少再出现拖拉的现象了,而且基本上已经做到了“今日事,今日毕”。

 

  家长要想让这些初中的孩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必须要给他们一定的规则,而这一规则的制订人最好是孩子自己。

 

  其实,这些初中的孩子很清楚自己的缺点,只是在做事情方面,他们没有足够的意识力和自控能力。但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又一般不希望父母插手他们的事情。因此父母就要找机会让孩子认识到拖拉的危害性,并找准机会让孩子自己制订一个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使他们真正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家长不要小看孩子自己制订的这一规则,更多的时候,其实不用家长的参预,这个规则本身就对孩子起着督促作用。例如,当孩子没有做完作业就想睡觉时,在意志力与身体或心理上的懒惰成分在做斗争时,因为有孩子自己制订的这一规则存在,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就会偏向意志力一方,从而很轻易地就会战胜懒惰。

 

  当然,当孩子的意志力真正被打败时,家长也要坚持原则,按规则办事。孩子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完,即使拖到了晚上十一点,也要等他们把事情做完后,才能允许他们睡觉。这一过程不仅培养的是孩子的意志力、自控能力,更会使孩

子明白:明天要想早点休息,就要早点把该做的事情做完。由此,孩子的行为就会进入“自控能力增强——意志力增强——效率提高”的良性循环中。

 

  

  在与家长们沟通时,我常常会听到家长们这样抱怨:“上了初中,我家那孩子就像忽然变了个人一样,变得敏感、爱顶嘴,有时甚至好几天都不理我们,我真不知道如何跟这个'小冤家’相处了!”

 

  的确,在大多数家庭里,自从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家长与孩子就好像变成了“冤家”,要不是家长看孩子的行为不顺眼、要不就是孩子看家长的行为不顺眼,总之,家里的空气好像时常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其实,这么多的家庭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的两种特殊生理周期发生了碰撞——家长进入了更年期,孩子进入了青春期。

 

  我曾认识这样一对母女:

 

  妈妈40多岁,女儿14岁。最近一段时间,母女俩都变得特别奇怪,妈妈变得多疑、心烦、爱发脾气,而女儿也变得挑剔、没有耐心、很容易发怒,因此,每天母女俩的战事都不断。

 

  这不,一家人正在吃饭,女儿不经意地说起了班里一个男生:“他个子高高的,长得帅极了,尤其是打起篮球来,头发飘飘的,我们班的女生都看迷了……”

 

  女儿还没说完,妈妈就生气地把筷子摔到桌子上,冲女儿吼道:“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你关注人家男生干吗?这么大的女孩了也不知道害臊!你能有什么出息!”

 

  女儿被妈妈吼愣了,但她马上也用最大的声音回应妈妈:“我怎么了,我又怎么没出息了,你就是看我不顺眼!”说完扔下筷子,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这是家有初中生的家庭经常发生的现象,由于矛盾的不断出现和加深,常常使家长和孩子都处于很痛苦的状态。其实,在这两个特殊的生理周期内,使亲子关系正常化的最好办法就是,亲子双方都多理解一下对方。

 

  但是,要想让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去接受和理解父母的坏脾气,这似乎不太可能。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心理等都处在一个突变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去体会他人的感受。所以,为了使家庭中这种“战争的硝烟”不再弥漫下去,家长必须试着去克服自己烦躁、易怒的情绪,进而努力地去理解孩子、宽容孩子。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多次调解过孩子与家长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我总是在寻找引起家长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其实,仔细想想,原因无非有两点:

 

  

  一,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满,如家长看不惯孩子穿奇装异服、留奇怪的发型、与异性同学在一起玩等。

 

  二,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满,如孩子觉得家长太“唠叨”、家长不理解他们、不尊重他们等。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如果家长与青春期的孩子计较太多,那亲子之间的冲突只能是越来越多,所以在教育这一阶段的孩子时,父母应该拿出足够多的耐心和宽容。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引起亲子之间冲突的重要原因。

 

  一次,我在学校七八年级的班里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让这些初中的孩子写出一句他们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结果有将近60%的孩子写的是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

 

  “爸爸妈妈,你们能不能不要再说我没出息,不要再说我是'笨蛋’、'懒虫’!”

 

  “爸爸妈妈,我已经是大孩子了,请你们尊重我!”

 

  “爸爸妈妈,请给我点鼓励,有你们的鼓励,我也会做得很好!”

 

  ……

 

  的确,我曾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案例,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正确,亲子之间发生了很多矛盾和冲突,甚至还酿成了很多悲剧。其实,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从孩子进入初中那一刻,我们就应该明白:孩子在发生着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必须发生改变。

 

  那么,在孩子进入初中阶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具体来讲,家长的教育方式要发生哪些改变呢?

 

方法一:家长应该了解孩子最讨厌的教育方式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一直在抱怨孩子不听话,但却很少怀疑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其实,如果家长们了解孩子对这些教育方式的反馈,往往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在一个教育网站上,有这样一个论坛——中学生自由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随意说出自己对家长的不满。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贴子,一个孩子总结出了家长的“十大罪状”:说话粗鲁、态度夸张、张口就骂、动手就打……这个帖子后面,跟了很多留言,大多是中学生们对这一观点的认同,以及家长们的反醒。

 

  看到家长们的这些“回贴”,我终于明白这位网站的建议者开办这一论坛的目的了。他们是利用这一渠道让家长们来了解孩子对家长教育方式的反馈。

 

  

  七八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最强烈,他们强烈希望父母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令他们讨厌,他们肯定不会服从家长,那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只能是算作“无效教育”,甚至会演变成“有害教育”。因此,做家长的一定要了解孩子最讨厌哪些教育方式。

 

  那么,孩子最讨厌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呢,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父母说话不算数。

 

  每位父母都在教育孩子做人要讲诚信,要说到做到,但在很多时候,父母们自己却常常做不到这一点。例如,父母们经常向孩子承诺:如果你考好了,你可以随便看电视、随便打游戏。然而,当孩子真正考得好成绩时,家长们却又给孩子讲道理:现在还不是玩的时候,等你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

 

  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最痛恨家长们的这一行为了,因此,当父母们再对他们说“等你考得好成绩,我就……”时,孩子就会想“你们别再骗我了,我才不会再上你们的当”,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2.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他们自己却做不到

 

  “要讲礼貌!”

 

  “绿灯亮了再过马路!”

 

  “不要赌博!”

 

  ……

 

  李磊的父母几乎每天都在这样教育他,但他的行为却一点都没有改进,遇到熟人从来不打招呼、过马路从来不看红绿灯、经常和一些高年级的孩子在一起赌博……

 

  为此,父母骂他、打他,不但没有一点效果,而且他的坏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后来家长没有办法,只得去请教教育专家,在教育专家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我的父母每天都在打麻将,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行为的导师,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教育只能是“无效教育”。

 

  3.不讲理。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不合作行为无奈时,就会采取一些不讲道理的措施。例如,到了吃饭时间了,孩子还在打游戏,妈妈叫了很多遍他都不理,妈妈一生气,就把电脑的电源切断了。结果,孩子辛辛苦苦打的分数全部丢掉,害得孩子一周没有理妈妈。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本来是很小的事情,但由于自己被怒气所控制,就会做出一些不讲理的事情来,进而使事情越来越糟,使得孩子对自己越来越反感。

 

  4.不肯认错。

 

  我曾认识这样一个孩子,他在背后叫父母“常有理”,我问他为什么,他这样对我说:“我的父母经常误解我,但当他们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他们从不会向我认错,而是找出好多理由来证明他们是对的,因此我叫他们'常有理’。”

 

  初中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已经很强了,他们能够清楚地知道,父母的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如果父母总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即使自己出现了错误,也不向孩子认错,那孩子只能是对家长的教育越来越不服气,进而越来越叛逆。

 

  当然,孩子讨厌的教育方式还有父母打骂自己、不体谅自己、不尊重自己等。其实,总得来说,孩子讨厌的并不是父母某一种或几种教育方式,而是父母的教育姿态。如果父母的教育姿态正确,那上述的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就不存在了。所以,家长要想摆脱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必须从摆正自己的教育姿态做起。

 

  第一,父母决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教育孩子。这种教育姿态只会让孩子产生不被尊重、被控制的感觉,绝对不会赢得孩子的合作,而且很容易使孩子反感,产生叛逆心理。因此,家长正确的教育姿态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

 

  第二,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自己却做不到,这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们必须坚信一点:成功的父母是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成为那样的人。

 

方法二:家长千万不要试图用“发脾气”来使孩子屈服

 

  在聊起教育孩子这方面的话题时,我的一位朋友总会炫耀自己的教子经验:“每次我冲儿子一发脾气,他就会服我,乖乖地按我所说的去做,因此,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要'振’住孩子。”

 

  对此,我感到很奇怪,初中的孩子怎么还有服“硬”的,于是便问这位朋友:“你家孩子是上初中吗?”

 

  

  “没错,今天上八年级了。”这位朋友自豪地说。

 

  我耐心地提醒他:“对待初中的孩子不要来'硬’的,这些孩子不会吃你这一套。”

 

  这位朋友笑笑,没有再说什么。但不久后我就听说,这位朋友与孩子反目成仇,甚至还动起手来。

 

  事实上,家长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应该能够总结出经验:初中的孩子与小学时候的孩子已经完全不同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向孩子一瞪眼,孩子就会害怕,就会与家长合作。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不信服家长的“脾气”了,有时,家长还没有发脾气,孩子的坏脾气却提前发作了。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他们最不怕别人跟他来“硬”的,遇到“硬”,他们会强烈的反抗,因此青春期又被称“反抗期”。因此,家长跟这些初中的孩子发脾气,不但不会使孩子屈服,而且势必会引起孩子最大程度的反抗,进而使孩子越来越反叛,使亲子关系向越来越糟糕的方向演化。

 

  在我多年与这些青春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孩子不怕“硬”,但他们怕“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妈妈看到孩子把客厅弄得很乱,便大声向孩子吼道:“快把客厅收拾干净,一会要来客人!”孩子肯定不会去心甘情愿地收拾客厅,而且他甚至还希望客人快点来,好让妈妈出丑。

 

  但如果妈妈换一种态度,那孩子的表现就会大不一样:

 

  妈妈这样对孩子说:“儿子,快来帮妈妈收拾一下客厅,一会儿家里要来客人,如果让客人看到咱家这样乱糟糟的,妈妈会很没面子。”听了妈妈的话,孩子肯定会积极地帮助妈妈收拾客厅。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父母冲孩子发脾气,只会引起孩子的反击;但家长客气而礼貌的地请求,却会使孩子反抗的力量完全消失。因此,教育这些“吃软不吃硬”的青春期孩子,家长一定要坚持“以柔克刚”的原则。

 

  方法三:少教训多指导

 

  进入青春期之后,这些七八年级的孩子会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的行为会变得奇怪、情绪变得变化无常、心理变得无法猜测……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总想通过教训孩子使孩子发生改变。但无数事实证明,家长们的这一做法不仅是徒劳的,而且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每当我们教训孩子时,这些孩子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用你管!”

 

  

  在青春期,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需要父母的任何帮助,而且他们也不希望父母参与到自己的事情中来。所以,面对家长的“教训”,孩子会厌烦,当他们厌烦到一定程度,他们甚至会与父母对着干。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情:

 

  在我刚刚教学那一年,我所带的那个班纪律很乱,仅仅是随地扔垃圾的事情就让我很头痛。我在班级的墙上贴上大大的“禁止乱扔垃圾”的标语,并且在班上多次宣布:谁要乱扔垃圾,罚值日一周!但孩子们乱扔垃圾的行为始终没有改善。

 

  后来,我把这件事情对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教师讲了,他笑了笑,很神秘地对我说:“你在教室的后面放个垃圾筐,然后在墙上贴上'请在此处丢垃圾’,再试试效果。”

 

  我按着老教师所说的去做了,让我很惊讶的是,很少有孩子再随地扔垃圾了。

 

  也就是由这事情,我懂得了:孩子们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教训!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是非善恶标准他们懂,大道理他们明白,但他们缺少的是行动力和自控能力。因此,我经常建议这些孩子的父母:要想使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乐意与你合作,平时少教训,关键时刻多些指导就可以了。

 

  具体来说,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七八年级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贪玩而耽误了学习,家长不要去教训他们,给他们一些克服爱玩心理的建议,对孩子的帮助会更大。

 

  七八年级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太重“义气”而常常去做一些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家长们也不要去教训他们。让他们真正明白什么是“义气”,反而更有利于他们明白,应该为好朋友做些什么。

 

  ……

 

  但是,家长们也应该明白,对于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指导得太多、太频繁,就会使这种指导变成“唠叨”,变成干预他们的事情。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把握好指导孩子的时机,平时少干预孩子的事情,在必要的时刻给予孩子指导就可以了。

 

  

  方法四: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要太敏感

 

  “现在这初中的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除了打扮让人不敢恭维之外,他们的行为也好像是为了专门气我们的!”

 

  “现在这孩子真是叛逆的不成样子,你一管他们,他们就会冲你大嚷'我不用你管’、'我没你这样的父母’……真拿这些孩子没办法。”

 

  ……

 

  每当我与七八年级孩子的家长沟通时,这些家长都会表现出很多对孩子的不满。是的,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特点的话,家长的眼睛就必然总会盯着孩子的缺点看,亲子关系总会处于紧张状态。

 

  大多数的家长都知道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行为最容易叛逆,但很少有家长知道他们拥有如何一种叛逆心理。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发育要经历两次反抗期,第一次出现在2~3岁,表现为任性,不听话,爱哭爱闹;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大致从12~14岁开始,要持续3~4年,表现为任性、爱竞争。

 

  一般来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与他人竞争来增强自信心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找与自己同龄的“优秀生”竞争,而且他们特别喜欢挑战“权威”,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挑战父母和老师的权威才是最有意思的事情。

 

  具体到生活和学习上,这些孩子“挑战权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当家长“教育”他们时,他们会反驳,甚至要求家长不要管他们;

 

  2.他们会时常挑家长的毛病,希望家长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3.对老师不再崇拜和尊敬,却换之以评头论足,甚至针锋相对;

 

  ……

 

  这些青春期的孩子试图通过这些“挑战”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是,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往往会将“挑战”的对象锁定在自己家长的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与家长“对着干”的原因。

 

  因为青春期孩子的这种“叛逆”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这些表现不要过于敏感和紧张,而应该“欣然接受”。

 

  近几年来,很多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必须的,孩子只有在青春期经过这种冲突才能初步建立未来社会竞争力的基础,为日后的社会竞争提供最初的心理自信心基础。因此,当孩子对家长表现出“挑战”的迹象时,如果家长能够表现出有原则的示弱,这将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

 

  所以,当父母的更年期与孩子的青春期“相遇”时,为了孩子,家长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并有意识地克服自己在更年期中的“反常”表现。

 

  由此,我们也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家教真理: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决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它需要父母不断去“充电”,并提前做好准备去认真地对待。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青春期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家长的方法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能否与孩子融洽相处,能否使孩子顺利、健康、快乐地渡过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时期。

 

  

  每当与这些七八年级孩子的家长沟通时,我都会听到家长们这样抱怨:“现在这孩子跟我们以前可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在这个年龄时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但现在这孩子一点大人气都没有。”这时,我都会告诉这些家长们:“不是孩子没有大人气,而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是'矛盾体’。”

 

  是的,初中阶段的孩子就是“矛盾体”,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因此他们总是试图模仿大人的行为,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太少,在更多的时候,他们却又表现出很幼稚的行为。例如,他们经常以“老师说”、“爸爸说”、“某某说”等为口头禅,缺少独立的见解,而且有时,他们甚至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仔细想想,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我每天都在与这些类型的孩子接触:

 

  有时,他们傲气十足,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但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就会万念俱灭,进而怀疑自己的一切;

 

  有时,他们很懂事,但他们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最重要,并认为他人也应该给予自己同样的关注。因此,在班集体中,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一旦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又会感到痛不欲生;

 

  有时,他们很自信,认为自己身上有无穷的力量,但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一旦陷入自卑之中,他们就会对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而且会肆意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

 

  其实,总体来说,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识没有得到正确发展的表现。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孩子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以及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他人。

 

  从专业角度来讲,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对自己身体、学业思维、情感、意志,以及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状况的意识。并通过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自豪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形式表现出来。

 

  很多家长肯定会觉得奇怪:“初中阶段不是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吗?”是的,家长们说的没错,初中阶段是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但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的自我意识仅仅发展迅速是没有用的,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健康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是每位家长想看到的最终结果。

 

  其实,初中阶段不仅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迅速期,更是家长对孩子自我意识进行辅导的关键期,而这是有一定心理学依据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过程是有一定的关键期和敏感期的。在这些关键期和敏感期,人的某种能力会发展得很快,如果家长在孩子的这个敏感期去教育他们,会比任何其他时候的教育所取得的效果都要好。进入初中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处在人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往往又会有很多不成熟的表现:

 

  在自我评价方面,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产生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又会依赖于他人。例如,孩子刚买了一件自己很喜欢的衣服,但当有同学说不好看时,孩子马上又会讨厌这件衣服,进而怀疑自己的审美品味。

 

  在自我体验方面,孩子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和成人感,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和感觉常常得不到满足。

 

  ……

 

  因此,这些孩子常常会感到矛盾、困惑、苦闷、挫折。所以,在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他们需要成人给予足够的鼓励和引导,他们的自我意识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我多年与这些初中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他们的相貌、体型、家庭条件、学习成绩等有很大的关系。

 

  那些相貌、体型、家庭条件、学习成绩等都好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都会很高。但这些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很脆弱,一旦他们值得骄傲的某项资本消失,他们很容易就会陷入消极的评价中,甚至不能自拨;

 

  而那些相貌、体型、家庭条件、学习成绩等都不是很好的孩子,他们很容易轻视自己,而且要想使他们变得自信、积极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还将对孩子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深有体会,初中的孩子在学习、人际交往和身体的发育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他们在心理上常常会产生种种的压力、困惑、挫折和失败的感觉,但他们是否能够调节这些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使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却与他们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那些自我意识水平高的孩子,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的人、事物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合理评价自己的行为,并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些都将有助于解决这些矛盾,增进心理健康。

 

  而那些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孩子,要么自我评价过低,缺乏前进的动力和竞争的勇气;要么总是高估自己,经常受到现实的打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自我意识水平高的孩子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挫折,也能恰当地化险为夷,而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就不会对自己有正确而合理的认识和评价,不能化解心理的矛盾与压力,长此以往必然会有损心理健康。

 

  2.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与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孩子如何做出判断、如何做出选择、如何评价他人等,都能很明显地体现孩子的个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自我意识又决定着孩子的选择功能、评价功能,由此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发展。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自我意识是“门卫”,它担负着选择的任务。也就是说某种观念、情感、记忆或知觉,如果不被自我承认,就永远不会进入意识之中。其实每天我们都会有数不清的体验,但它们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可能被意识到,因为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我们的自我意识已经把它们淘汰了。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来讲,如果家长懂得了自我意识的选择性,就可以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完全起来。例如,孩子做事总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多向孩子灌输做事果断的好处,久而久之,果断就会被孩子的自我意识选择,就这样孩子个性中的果断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自我意识通过选择、评价决定了一个人性格发展的方向,影响着一个性格的发展速度,因此家长对孩子自我意识进行引导有助于孩子好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自我意识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呢?以下是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可供家长们参考:

 

方法一:创建民主型家庭

 

  在与各种各样家庭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如何,往往决定着孩子自我意识是否健康发展。

 

  

  我们都说现代的孩子是个性张扬的一代,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这些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更加主张“个性解放”,因此他们穿奇怪的衣服、留怪异的发型、说家长们搞不懂的流行话语……而孩子们的这种“个性解放”正是家长们所看不惯的,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孩子是在哗众取宠,孩子们的这种行为不可理喻。因此,孩子的个性越张扬,家长就越批评孩子、打压孩子。因此,那些家有初中生的家庭里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要么家长看孩子不顺眼,孩子把家长的话当成“耳旁风”;要么家长与孩子好似仇敌,互相看对方都不顺眼;要么只要家长和孩子凑到一起,就“战争”不断……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讲,往往是家长没有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而造成的。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思想:我是家长,我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不满意,我就可以随便指点他、批评他。

 

  家长们的这种思想是明显的专制型家长的思想,初中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迅速发展,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但又极易受到伤害,当家长批评他们时,他们会反抗,但与此同时,他们又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自卑。也就是说,在这种专制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脾气和个性不但会变得越来越坏,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会越来越低,进而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但在民主型家庭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民主型的家长会与孩子很自然地交流任何一种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家长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使孩子的自我意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里,家长既是家长,又是孩子的朋友,因此家长与孩子往往是无话不谈。

 

  有一次,爸爸问女儿:“你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女性?”

 

  “我要做一个有点叛逆性格的女性,现在有很多女性太顺从了,所以经常会受到男性或社会的欺负。”女儿想了想回答说。

 

  “不错,有想法,不过也不要太叛逆呀,太叛逆小心将来嫁不出去。”爸爸开玩笑地说。

 

  “爸爸,你放心吧,我有分寸的,我所谓的'叛逆’更多的成分是'有主见’,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情,我都不会受别人摆布!

 

”女儿有点得意地说。

 

  ……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是什么样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一定是快乐的,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一切事情;在这里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家长都能巧妙地为孩子“导航”;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孩子的自我意识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她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未来。

 

  

  在民主型家庭氛围中,家长与孩子的交流都是自然进行的,即使是敏感话题,孩子也不会觉得尴尬。例如,家长可以很自然地问孩子心目中异性的形象等。

 

  当然,并不是说在民主型家庭中,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家长也要根据孩子所说的内容,对孩子的观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别人、评价别人……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了。

 

  总体看来,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民主型家庭之所以能够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在民主型家庭中,这些孩子能够感觉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从而能够放心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教育这些初中阶段的孩子,家长最怕的就是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这下好了,当孩子把自己的内心想法都呈现在家长面前时,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保持健康的观点了。也就是说,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了。

 

方法二:在成功和失败中,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在与这些初中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没有正确自我意识的孩子,最经受不住生活中的起浮。例如,每当自己取得成绩或遭遇失败时,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取得成绩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天才,无所不能;但当遭遇失败时,他们又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永远都不会正确认识自己。

 

  一般来说,七八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出现严重问题,常常会发生在考试之后。因此,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取得好成绩或遭遇失败的机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使孩子的自我意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了解人生发展的规律。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就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起浮升降中向前发展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爸爸给林俊讲了“范进中举“的故事。听完故事后,林俊哈哈大笑道:“真是古代考试制度的怪胎,考试考了一辈子,终于中了举人,他反而疯了,真是太可笑了。”

 

  爸爸听后,很惊讶地说:“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深刻,但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好多像范进这样的人,因为一点点成功和失败就会大喜大悲。我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考得了全班第一名,你会想什么?”

 

  “我要让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这个消息,我要让他们看到我实力。”林俊很自豪地说。

 

  

   “那如果你的成绩突然下降了呢?”

 

  “我会抬不起头来,我将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看,要是照你这样说,你很快就会变成第二个范进了。”爸爸笑了笑,接着说:“每个人都有取得好成绩的时刻,每个人也都有失误的时候,每个人的人生就是在这种起浮中前进的。如果就是因为这些小小的起浮,就认为自己实力很强,或者一无是处,那人生还会前进吗?”

 

  听了爸爸的话,林梭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当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林俊从来没有因为成绩的起浮,而过度大喜大悲过。

 

  在这一点上,家长要给孩子做出榜样,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都很难做到这一点。每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孩子还未表现出异样,家长们的情绪先失落起来了,或者干脆批评孩子一通;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家长们又恨不得为孩子大摆宴席庆祝……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错误的引导,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以,要想让孩子摆脱因成绩而造成的大喜大悲,家长首先要能正确地看待孩子成绩的起浮。

 

  此外,家长还应该想办法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做成某事的主观判断。只有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才能充满自信地去做一切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呢?一位家长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办法:先找一些简单的事情让孩子去做,在孩子做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找稍微难的一些事情让孩子去做,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困难,然后再鼓励孩子去战胜困难。久而久之,孩子就能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事情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且会充满信心地去做一切事情。

 

方法三:让孩子时刻都保持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

 

  自我情绪体验是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测试,即对自己是否满意的评价。心理学家表示,孩子自我体验的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自身发展要求的高低,以及他们行为发展的对错。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拥有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那么,他们往往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要求自己,进而能够使自己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孩子拥有的是消极的情感体验,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或者会因为自卑而放弃发展的机会,或者因为自傲而走入歧途……所以,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让他们时刻都保持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

 

  

  具体来讲,家长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让孩子学会保持积极的心态。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总是用消极的心态对待一切事情,那不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且还会使自己产生无能、绝望的情绪。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就应时刻引导孩子,遇事要多向积极的方面考虑、用乐观的心态看待一切事情等。当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后,他们往往就能很自然地保持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了。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及时消除不良自我情绪体验。生活中,这些初中的孩子经常会产生不良的自我情绪体验,例如,别人无意间说一句“你穿的衣服真土”,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穿衣品味和审美眼光,不仅如此,孩子还会产生郁闷、愤怒等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这不是说要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引导孩子把这些不良情绪通过正确的渠道表达出来。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利用幽默、善意的自嘲等处理这些尴尬或气愤的局面,等等。

 

  

  在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只要孩子肯去学习,那他们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家长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醒孩子去学习就可以了。但当孩子考入初中之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小学时学习很出色,但到了初中,成绩却在一直下滑;有些家长甚至还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但尽管如此,他们的成绩仍然很不理想……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也许大多数的初中孩子和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这里,我要告诉孩子和家长们的是,在初中阶段,并不是学习了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也正是从七年级开始,孩子们的学习进入了讲究学习技巧的阶段。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用我的小侄女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小侄女学习很自觉,也很勤奋。她每天放学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写完作业她还会把白天老师讲的内容认真地复习一遍。

 

  我曾观察过她复习的全过程,为了把生字记得更加牢固,她会抄上十遍、二十遍,甚至抄满满的一页。当然,学习其它学科,如数学、英语等也是用类似的方法。当时侄女的学习成绩很出色,我对她这种“勤奋”的学习方面很赞同。

 

  但好景不长,到了初中之后,侄女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在我帮她寻找成绩下滑的原因时我才发现,她还在运用小学时那种“勤奋”的学习方法,为了把老师所讲的内容记住,她往往是一遍遍地抄写、一遍遍地背诵。但无奈初中的课程太多,她往往会顾此失彼。长久如此,所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下滑。

 

  为什么我那在小学时学习优秀的小侄女,到了初中时成绩会突然下滑呢?我们应该从她的学习技巧方面来分析。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同,我发现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他们都做到了两点:一是用对了学习方法;二是坚持了正确的学习习惯。

 

  

  就拿我小侄女的事例来分析,老师讲完课后,她能做到及时复习,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关键是,她用错了学习方法。初中的科目繁多,如果每种科目都用那种机械重复式的“勤奋”方法学习,一来她的时间会不够用,二来并不是每一总科目都适合用这种方法。因此,在初中阶段还沿用小学时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下滑是很自然的现象。

 

  就拿数学这一科目来说吧,到了初中阶段,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孩子们的学习任务与小学时完全不同了。在小学时,老师教孩子学习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会一遍遍地重复给孩子讲,而且还会带领孩子做大量的练习,因此孩子很容易就学会这些内容。而且只要他们学会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他们的学习任务就算完成了。

 

  但到了中学却完全不是这样,例如,老师会用很少的课时把奇数、偶数全部讲完,让孩子自己课下去做练习,而这时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识就不仅仅是奇数、偶数的概念,他们需要掌握的是找出奇数与偶数之间的联系,并且要学会奇数求和、偶数求和等更加复杂的问题。

 

  初中是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从初中开始,孩子的学习思维、学习方法等将完全不同于小学。由此可见,对于这些孩子来讲,初中三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一个告别小学思维的关键期,一个培养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的关键期。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对我所教的学生重复这样一个观点:只要掌握了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一个孩子都会顺利的渡过七年级的适应期、八年级的提高期、九年级的最后冲刺期。而事实也证明,在初中阶段做到这两点的孩子,不仅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高中,而且他们在初中以后的学习道路上走得也特别顺利、特别轻松。

 

  因此,我本章中,在也是从这两方面来介绍初中的学习技巧:一方面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把数学、语言、英语、物理、化学等这几大重点科目的学习方法分别做详细的介绍;另一方面介绍科学的学习习惯,即从学习的具体细节着手,分别介绍做学习计划、预习、复习等科学的学习习惯。

  在我教数学多年的过程中,经常有家长这样问我:“怎样才能把枯燥难懂的数学学好呢?”我很奇怪,数学怎么会枯燥难懂呢?学习数学是最有意思的事情呀。

 

  也许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不认同这一观点,但我却可以这样说,只要找到了“窍门”,学习数学就会变成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因此,这些初中的孩子要想学好数学,“入门”是关键。

 

  很多家长也许要问:“孩子从小学开始已经学了六七年数学了,为什么到了初中才开始'入门’呢?”其实,这还要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说起。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考查的内容和目的不同。我们都知道,小学数学所学的一些最基础的概念、基本的运算等,大约到了五六年级,才出现的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此时小学数学逐渐向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过渡。而初中的数学却以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主,当然还增加了空间想象能力等。

 

  所以,大多数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初中的数学太难了!

 

  我就曾认识这样一个孩子:

 

  她学习很认真,因此在小学时她的成绩特别突出。到了七年级,语文、英语等学科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她的数学成绩却突然下滑,而且不管她如何努力,成绩还是没有办法提升上去,为此她感觉到很苦恼。

 

  后来,这个孩子找到了我,并把她的苦恼告诉了我。我问她:“你觉得初中的数学与小学的数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没什么不一样呀,就是初中的数学要难多了,有时老师讲课我听懂了,但一到我自己做题时,我还是不会做。”这个孩子无奈地说。

 

  这时,我终于明白这个孩子的数学为什么会学得这样吃力了。不明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她肯定还是用小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初中的数学,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她如何努力都不会学好初中数学的。

 

  

  其实,在孩子升入七年级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鼓励孩子扔掉“小学思维”和“小学的学习方法”,用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对待新一阶段的学习。

 

  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小学时,当孩子学习“用简便方法计算公式”时,方法无非就是那样几种,老师也会带着孩子多次练习。在这种重复的练习中,孩子很容易就会明白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解题方法叫做重复练习法。

 

  但到了七八年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也许一节课,孩子仅仅就学习了这样一个概念: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当孩子看到对应的练习题目时就会不知所措,如“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不小于60度,问这个多边形至少会有多少条边。”这是八年级数学中的一道题目,这道题目的考查点只有一个,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它考查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初中数学的这些特点,我可以这样说,初中数学是一个“换脑”的学科,它能把孩子的“小学生思维”转变成“成人思维”。具体来讲,初中数学的“换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孩子思维不严谨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严谨;

 

  当孩子的反应不灵敏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锻练,孩子的反应就会变得十分灵敏;

 

  当孩子的思维没有逻辑性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练习,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逻辑性极强;

 

  ……

 

  由此可见,学好初中数学也是孩子成功素质提升的关键,所以,让上初中的孩子学好数学就变得重要而紧迫。

 

  那么,学好数学的“窍门”又有哪些呢?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很多成功孩子的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供初中生及家长们借鉴。

 

  方法一:把课本“吃”透

 

  其实,不仅仅是数学,任何学科都是这样,把课本的知识“吃”透,考试时80%的分数就可以到手了。只是这一点在数学这一科目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给大家举这样一个例子:

 

  一天,一个孩子拿着他的课堂练习册找到我,问:“老师,这些题目我怎么都不会做呀,几乎是做一道错一道?”

 

  我问他:“课本上的那些基本概念你都掌握了吗?”

 

  

  “那些内容您讲课时我都听懂了,应该是掌握了吧!”这个孩子底气不足地说。

 

  “别'应该’掌握了,而是一定要掌握。不如你先把课本内容认真地看一遍再做这些题试试?”我认真地建议他说。

 

  这个孩子听了我的建议,第二天,他一见到我便开心地说:“老师,看课本真灵耶,把课本看一遍再做题,练习册上几乎所有的题目我都会做了。

 

  正如这个孩子所说的一样,把课本“吃”透就这么神奇,只要把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真正弄懂了,再做起那些课后题以及随堂练习册上的题来就会顺利得多。

 

  有很多七八年级的孩子都会自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他们完全听懂了。但其实,他们听懂的仅仅是老师的思路,而真正的知识他们并没有掌握。因此,当老师讲完课之后,再认真地把课本内容看一遍,包括基本的概念、基本定理的推导、基本公式的推导等,只有把这些内容掌握了,孩子才有“资本”去做那些课后题以及随堂练习册上的题等。

 

  当然,有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做题总是出错,为了让孩子更熟练地掌握解题技巧,他们会专门为孩子买很多本课外辅导书,并规定孩子每天必须做几道题。其实,大多数家长的这些行为都属于盲目的行为,孩子做题总是出错,做家长的不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而是强迫孩子大搞“题海战术”,这不但不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孩子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对数学失去兴趣。

 

  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七八年级,孩子要想学好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吃透课本。因为七八年级的数学考查最多的还是基本定理、公式,以及这些定理、公式的变相运用等。所以,只要孩子把课本内容“吃”透了,把基础打“牢”了,数学取得好成绩是很容易的事情。

 

方法二:告诉孩子,在做题之前,把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找出来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我把他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消极接受型;一种是积极主动型。

 

  当然,并不是说消极接受型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其实,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在认真地学习,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学,也不知道去学些什么。因此只能是老师讲什么,他们听什么;老师吩咐一步,他们动一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的事情是,在平时,这些孩子表现都很出色,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但一到考试时,这些孩子的成绩就没有那么突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这些孩子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积极主动型孩子的学习时间并不会很长,有时他们甚至会做一些老师没有吩咐的事情,但正因如此,他们的学习效果很好。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在一次数学小考前,我留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孩子们自由复习。大多数的孩子都在记公式、背定理,而李浩却一直都在翻一个本子,我走过去问他:“在看笔记?”

 

  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说:“是我自己总结的一些知识。”

 

  我借过他的本子仔细翻了翻,发现这个孩子真是聪明极了。他把所有的定理、公式都总结到了这个本子上,并把每个定理、公式所对应的各种题型都总结在下面。

 

  也就是说,不管是大考、小考,只要他把这个本子上的知识都复习一遍,整个学期,甚至整年所学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了。现在我终于明白这个孩子的数学成绩为什么会这样出色了。

 

  这个孩子就属于典型的积极主动型的孩子,他懂得自己去总结学习的方法,并懂得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从这个孩子的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做数学题时,让孩子把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找出来,有利于孩子打开思路,更有利于孩子更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当然,如果家长也引导孩子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个孩子一样,把每个知识点所对应的题型都记录在一个本子,就等于让孩子把学的知识都“串”起来了,从而使孩子能够做到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点。

 

  数学本来就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那些定理、公式之间都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甚至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推导与被推导的关系。因此,如果孩子用这种系统性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点,那孩子所学的这些内容就会变成一个“串”,因此,每次只需把这个“串”复习一遍,所有的知识就都会被孩子掌握了。

 

  所以,建议家长们,如果你的孩子对数学还没有“感觉”,或者还没有找到学习数学的“门路”,家长们不妨用这种方法把孩子引导“入门”。

 

  方法三:做数学题,掌握做题技巧最重要

 

  有很多孩子都曾这样对我说:“老师,我最讨厌做选择题了,想半天、算半天,还是不知道哪个答案正确!”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做一些选择题时,有很多孩子都是用“笨”方法,想呀,算呀,时间浪费了一大堆,但最后答案还是错误的。

 

  

  出现这些情况的孩子一般都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曾听一位很有经验的数学老师这样说:“做每道选择题的时间都不能超过两分钟,如果你超过了两分钟,只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你用错了方法;二是你已经做错了。”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位老师的说法是否夸张,但他确实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用“笨”方法去做选择题是不可取的。

 

  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数学选择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孩子掌握的知识,更多的时候,它考查的是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以及孩子是否会运用这些知识。并且在很多时候,这些选择题的答案用“笨”方法是算不出来的,所以孩子必须要掌握解题技巧。

 

  例如,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1.排除法:排除法是做选择题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选项中错误选项的排除,从而使正确的答案逐渐“浮出水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这样一道题: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不可能是下面的哪个度数?

 

  A.180度B.360度C.270度D.720度

 

  其实,这道题考查的是凸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但利用排除法很容易缩小答案的范围。我们都知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因此A和B两个答案就可以很轻易地排除了。剩下的两个答案,通过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其中n代表多边形的边数,很容易就可以算出720度是六边形的内角和,所以,这道题的答案选C。

 

  2.代入法:在做选择题时,很多时候都会用要代入法,即把选项中的答案代入题目中的条件中去检验,符合条件的选项即是正确答案。

 

  ……

 

  一般来说,每次考试之后老师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常常会向学生介绍一些快速的解题方法。对此,家长除了要叮嘱孩子要认真听课、总结做题规律外,也可以一同和孩子探索解题的规律,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孩子仅仅是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它类型的题目也要讲究解题技巧,尤其在考试时,孩子更需掌握“顾全大局”的解题技巧。

 

  我们学校的一个中考状元曾这样对我说过,他说:“老师,我差点就与'状元’失之交臂。”我问他为什么,他这样告诉我:“在答数学试卷时,由于前面的速度有点慢,离交卷只有5分钟时,我还有一道6分的题目还没做,但我没有继续去做这道题目,而是放弃了这道题目,去检察前面的内容。但一检查我才发现,我选择题的答案还没有写在答题卡上,这时我才幸庆自己放弃了那6分的题目。”

 

  这个孩子中考时的数学成绩是144分,仅仅丢掉了6分。但在这里,我们将要向他学习的是一种“舍小顾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只在数学科目的考试中,在任何一门科目的考试中都必不可少的。

 

  所以,家长要想孩子取得好的数学成绩,不妨在平时就向孩子灌输这些观念。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家长们可能会奇怪:“孩子在初中的学习是不分文理科的,为什么要分文理科讲述学习技巧呢?”

 

  其实,我之所以分文理科来讲述学习技巧,是因为文、理科的学习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文科和理科都包括哪些科目,不管孩子将来学习文科还是理科,数学、语文、英语都是必学科目,除此之外,文科的科目还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的科目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主要靠记忆,而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主要靠理解,它们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同的科目应家长应引导孩子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当然,引导孩子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在暗示孩子,从七八年级就开始考虑文理分科的问题。然而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却已经这样做了,例如从孩子刚刚读七年级开始,很多家长就一再强调:“一定要学好理科科目,学理科以后好找工作。”

 

  其实家长们的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初中孩子的知识体系应该全面发展,如果孩子从现在开始就有了文理分科的意识,这很容易使他们放弃某些学科,从而造成偏科的现象。

 

  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不同科目采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同时,一定不要向孩子灌输文理分科的观念。

 

  提到文科科目的学习,不管家长还是孩子,都知道记忆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家长常常这样教导孩子:“要想把文科科目学好,就得靠死记硬背。”然而,在更多的时候,“死记硬背”并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就拿历史这一科目来说,很多孩子就常常这样向我诉苦:“老师,我真的认真记了,也认真背了,但那些历史年份总是记错、那些历史人物也总是弄混淆……到头来,以前记忆的那些工夫算是白下了。”

 

  其实,这些孩子所说的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很多七八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文科科目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他们确实花时间、花精力去背了、去记了,但记忆的结果却令他们失望。一般来说,出现了这种现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他们用错了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是哪种科目,仅仅靠死记硬背,孩子永远都不会取得好成绩。虽然学习文科的科目要以“记忆”为主,但这种“记忆”是要讲究技巧的。

 

  

  方法一:让孩子在记忆之前先去理解知识

 

  文科科目的学习主要靠记忆,但这并不是说,文科科目的学习全部靠记忆,孩子在记忆之前的理解往往决定着记忆的效果。

 

  也许有家长要说了,政治、历史、地理这样的科目也需要理解吗?确切地说,这些科目从表面看来是纯记忆的东西,实际上这些科目有很多需要理解的内容、有很多规律要去把握。

 

  如果孩子不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动力规律,而去机械地记忆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孩子不但会感觉地理这一科目枯燥无味,而且他们的记忆也不会长久;

 

  如果孩子没有发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他们仅仅是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内容,简单地去记忆那些朝代、那些战役,孩子记忆的效果不但不会很好,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很快就对历史丧失兴趣;

 

  如果孩子没有把政治上所讲的内因、外因等真正弄明白,那即使是很简单的社会现象,他们也会解释不清楚;

 

  ……

 

  由此可见,记忆是学习文科知识的主要手段,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那么,对于这些初中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在记忆之前,去理解这些文科科目的知识呢?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政治、历史、地理哪一个科目,只要是把握住它们的学科规律,记忆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也就是说,只要孩子在记忆的同时多思考、肯“钻研”,那孩子很容易就会总结出这些学科的学习规律。

 

  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不论学习哪个科目都喜欢“琢磨”。有一次,这个孩子拿着他的历史课本这样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中国古代那些朝代的更替全部都是由那些末代皇帝推进的。这些末代皇帝一般都没有打天下,他们的天下是从父亲、祖父、曾祖父等手里传下来的,他们从小就在安逸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不知道打天下的辛苦,所以要么贪图享乐,要么没有治国的气魄……总之他们的作为不能使人民满意,当一个国家失去民心时,它灭亡的时刻也就到来了。”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说明他真的下工夫去“琢磨”历史这一学科了。当然,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把朝代更替的规律都“钻研”出来,那那些朝代更替的记忆对于他来说也就成了小菜一碟。

 

  其实,只要是孩子“钻”进去,这些文科学科是有很多的规律可言的。

 

  概括来讲,初中的政治就讲了两点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只要孩子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好,那其中的那些琐碎的知识再记忆起来就要容易的多;

 

  而初中的地理主要是让孩子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一些自然现象,进而开阔视野,提高思维的高度。如果孩子了解了这些,那他们就会充满热情地去记忆世界的七大洲、八大洋以及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

 

  所以,不管孩子学习哪一科目,家长首先要引导他们“钻”进去,并引导他们在记忆的同时能够找到各个科目的规律。

 

方法二:让孩子了解了人的遗忘规律再去记忆

 

  文科科目的学习主要靠记忆,但这种记忆并不是要让孩子去盲目地记忆,在让孩子去记忆之前,家长必须让孩子了解人的遗忘规律。

 

  人的遗忘规律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遗忘规律图”。他认为人们在学习知识后,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而是最初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也就是说,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人们要想把知识记得牢固,就要做到及时复习和重复复习。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很聪明,平时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他学习不是很用功,但每当考试成绩公布时,他的成绩总会令老师和同学们惊讶,尤其是那些文科的科目。

 

  在一次班会中,我让他给同学们分享学习的经验,这时,我才明白他文科学科成绩优秀的原因了。

 

  原来,这个孩子很早就了解了人的遗忘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自己研究出一个独特的学习方法——提高“回头率”方法。

 

  即,老师每讲完一节课,晚上他就会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复习一遍,并且每隔三四天,他又会把前面的内容大致复习一遍。由于复习及时,以及“回头率”的提高,考试之前,他不用再像其他同学那样“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也能很轻易地取得好成绩了。

 

  

  关于文科知识的学习,很多初中的孩子常常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学习,即考试前几年天,对这些科目进行突击学习,使劲背,使劲记。也许这种方法对应付考试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角度来考虑,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并不能使孩子真正地掌握知识,因为考试后很多孩子都曾对我讲,考试前所记住的那些内容几乎一下考场就忘光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人的记忆分很多种,那种突击式的记忆只是临时记忆,虽然孩子当时记住了,把考试应付过去了,但用不了多长时间,这种记忆就会消失。所以,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学习方法并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七八年级的孩子来讲,提高“回头率”的方法不仅是科学的,而且确实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方法。虽然七八年级的科目要比小学时明显增多了,但只要孩子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他们绝对有时间来“回头”复习这些文科科目。

 

  并且,如果老师讲过的知识孩子能够做到及时复习,这些“回头”复习的过程并不会浪费他们太多的时间。

 

  一个成绩很出色的孩子是这样做的:

 

  每天晚上,除了把老师留的作业做完外,他还会预习明天的功课、复习白天老师所讲的内容。但与其他孩子所不同的是,他的“复习”这一动作是在被窝里完成的。

 

  他先不看书,而是躺在被窝里回想白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当白天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呈现出一个大致的框架时,他再翻开书,把细节的内容看一遍,然后就可以安心地睡觉了。

 

  第二天起床之前,他会早醒十几分钟,把昨天以及前几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再复习一遍。由于复习的遍数多了,这次复习往往用十几分钟就够了。

 

  总体来说,对于文科科目的学习来说,家长最科学的做法就是,真正让孩子了解人的遗忘规律,并让他们了解及时复习与重复复习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方法三:引导孩子掌握记忆的技巧

 

  文科学科学习的基础是记忆。说到“记忆”,这也正是很多家长经常问我的问题:记忆力人人都有,背书、记知识等行为人人都会,在同一位老师的教学下、用同样的时间学习,为什么我们家孩子的文科成绩就是没有别人好呢?

 

  按照一般的道理来讲,文科学科的学习无非就是背背、记记,只要孩子下工夫背了、记了,那孩子们的成绩是不会有太大差距的。然而事实却不符合这个一般道理,孩子们的文科科目的成绩不但存在的差距,而且会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确切地讲,这是由于孩子记忆效果的差距造成的。文科科目学习的基础是记忆,但记忆的效果才是衡量孩子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孩子的记忆效果如何,更多地取决于他们是否掌握了记忆的技巧。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很多记忆的技巧,其中对文科科目的学习有帮助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想记忆法。

 

  也许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单纯的一句话很容易忘记,但如果在记忆这句话时,能看到相关的图片或小故事,这句话很快会被记住,并且这种记忆会很牢固。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表现了记忆的一个原理:有意义的知识是很容易记忆的。在这些七八年级孩子的心目中,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科目,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孩子记忆这些科目的知识时,家长要引导孩子赋予这些知识以更多的意义。

 

  例如,一个孩子是这样记忆“富士山是活火山”这句话的:

 

  他由“富士山”联想到了“富士苹果”,因为富士苹果是红色的,他由“红色”又联想到了“火”,于是,“富士山是活火山”这句话因为联想就变成了这样一个记忆链:富士——富士苹果——红——火——火山。

 

  可以想象,在这个记忆链的帮助下,也许这个孩子永远都不会忘记“富士山是活火山”这句话了。

 

  2.概括记忆法。

 

  如果孩子需要记忆的内容很杂乱,条目很多,并且没有什么规律可言,这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抓住要点,然后再把次要的知识连起来一起记,这种方法就叫做概括记忆法。

 

  

  例如,一个孩子是这样记忆《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的:

 

  《辛丑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1)清政府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的反抗斗争;(3)允许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驻兵;(4)修建使馆,划分租界。

 

  这个孩子把这四点概括为“钱”、“禁”、“宾”、“馆”四个字,然后通过谐音法把这四个字记忆为“前进宾馆”。用这个方法,很长的一个条约内容,孩子很快就会记住了,并且在这种记忆法下记住的知识,是轻易不会忘记的。

 

  3.分类记忆法。

 

  在历史这一科目中,最让孩子们头痛的问题就是那些年代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没有任何规律性而言,而且很分散,孩子很容易就会记混淆。因此,这时家长们可以教孩子学会分类,对知识实行分组记忆,这样记忆效果就会有效的多。

 

  例如,孩子在记忆年代大事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制一个年代大事表,如:

 

  19世纪40年代发生的大事有:

 

  1840年,XX大事发生;

 

  1842年,XX大事发生;

 

  1843年,XX大事发生;

 

  ……

 

  按着这样的方法记忆,因为孩子的记忆是成组、成块的,所以这样记忆的知识不易发生混淆。

 

  4.谐音记忆法。

 

  在所有的记忆方法中,最常见,也最有意思的记忆方法就是谐音记忆法了,这种方法很适合记忆数字。例如,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其中的1894如果用谐音记作“一把揪死”,就非常容易记住。又如,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通过谐音还可以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

 

  ……

 

  记忆力是一种很神奇的功能,也许孩子通过很刻苦的死记硬背并不能记住一些知识,或者记不准一些知识,但只要他们的记忆方法稍微改变一下,记忆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所以要想孩子的文科能够取得好成绩,做家长的一定要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讲究技巧的记忆方法。

 

  

  在做初中生班主任多年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规律:到了八年级,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这一阶段会突然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发现,这与八年级新增加的科目——物理、化学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寻找这些孩子成绩下降原因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听到他们这样向我抱怨:

 

  “物理、化学太难了!”

 

  “我不喜欢教物理、化学的两位老师!”

 

  “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理科的材料!”

 

  ……

 

  这时我才发现,在学习物理、化学这两个科目之前,这些孩子就已经对它们怀有很强烈的惧怕心理,进而提前就对这两个科目失去了信心。

 

  对此,我也做过调查,在每一界升入八年级、还没有开始学习物理化学孩子之中,就会有绝大多数的孩子认为物理、化学很难学。

 

  其实,在这一点上,孩子受家长的影响因素最大。自从孩子升入七年级之后,很多家长常常会这样教育孩子:“理科科目的知识虽然有点难,但你一定要认真学习这些科目,'学好数理化,才能走遍全天下’!”

 

  大多数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找到一份有竞争力的工作,都希望孩子能够选择理科,但家长们的这种做法其实是给了孩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理科科目很重要,但也很难学。在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下,孩子只能是“闻风丧胆”,还没有学习物理、化学,就先对它们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

 

  作为家长,我们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在做之前,我们首先对这件事情产生了恐惧心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对这件事情失去了信心,那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成功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

 

  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在学习物理、化学这两个科目之前,就已经对它们失去了信心,那孩子也不会把物理、化学学好。道理很简单,八年级时,孩子才刚刚接触这两个新的科目,就算孩子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仍然难免会遇到困难。由于孩子本就对这两个科目有畏难情绪,因此,很小的困难和挫折就会使他们退缩。所以,学好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家长首先引导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是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对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建立起自信心呢?一位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虽然这位家长在上学时也没学好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但他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物理、化学很难,相反,他却一直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思想:物理、化学是很有意思的两门学科。

 

  孩子已经学了一段时间的物理,有一次家里煮饺子吃,他把孩子叫到厨房,很神秘地问孩子:“为什么生饺子放在水里会下沉,而煮熟的饺子却可以浮起来呢?”

 

  孩子想了想说:“生饺子太沉,水对它的浮力小,所以它会沉到水底;而饺子煮熟之后就会变轻,所以它就能浮到水面上来了。”

 

  听到孩子给出这样的解释,这位家长首先表扬孩子说:“煮饺子主要是运用浮力的原理,你能发现这一点,真是不简单。”停顿了一会儿,他接着说:“不过,饺子煮熟之后是不会变轻的,更不会因为变轻而浮起来。它为什么会浮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物理现象。”看着孩子惊奇而渴望答案的表情,这位家长故意卖关子。

 

  “是什么物理现象,爸爸你快告诉我吧。”

 

  “是因为生饺子的体积很小,它所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所以会下沉;但饺子受热之后,它的体积会变大,它所受到的浮子会大于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子大于重力,熟饺子就会浮在水面上了。”

 

  听完爸爸的解释,这个孩子很高兴地说:“物理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说完这些之后,孩子马上去他的物理课本上寻找阿基米德定律,并且一边找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我一定要把它彻底搞清楚!”

 

  在这些初中孩子的眼中,物理和化学这两门科目是很抽象的,因此他们很自然就会对这两门科目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我学不好物理、化学。

 

  要想孩子消除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家长就必须帮助孩子建立对物理、化学这两门学科的信心。那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每当有家长向我发出这样的疑问时,我都会这样告诉他们:“很简单,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物理和化学的乐趣就可以了。”

 

  家长们都知道,无论孩子学习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就有很大的信心要把这门学科学好。同样的道理:

 

  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发现煮饺子过程中的阿基米德定律,那孩子一定不会再觉得物理是门抽象的学科;

 

  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分清生活中我们所说的铁锈是三氧化二铁、还是四氧化三铁,那孩子就能把枯燥、抽象的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孩子们对物理、化学更感兴趣,对学习物理、化学更有信心,我常常建议这些孩子们准备一个本子,专门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物理、化学现象,然后请同学们在班会上分享自己的发现。例如,很多孩子在这个本子里总结出了这样的规律:

 

  手表不能放在收音机上,否则表针会被磁化,造成手表失灵;

 

  发现失火后,最好用热水救火,因为热水中所含的氧气少,氧气少了,可以阻止继续燃烧;

 

  铁锅用完后,要把里面的水用火烤干,否则铁锅在沾水的情况下会被氧化,产生四氧化三铁;

 

  ……

 

  这个方法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很多孩子因此而爱上了学习物理、化学;很多孩子因此对学习物理、化学充满了信心……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些有趣的现象中,学会了在生活中,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一门科目的敲门砖,信心是学好这门科目的前提。但是对于这些刚刚接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孩子来说,要想把这些科目学好,仅仅有兴趣和信心还是不够的,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掌握一些学习的技巧。

 

  因为物理、化学是理科中最主要的科目,在这里,我们将分别介绍物理、化学这两门科目的学习技巧。

 

方法一:学好物理的诀窍

 

  说到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很多家长都会为这些初中的孩子打抱不平:“这些物理题目有时连大人都搞不明白,孩子怎么能学会呢?”是的,在初中的学校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叫做“物理难、化学烦、数学习题做不完”,可见“物理难”这个观点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同。

 

  我也曾询问过那些物理学得好的孩子“物理到底难不难学?”“你是如何学好物理的?”……这些孩子给我的答案无非是“喜欢学”、“感兴趣”,所以“愿意学”、“学得好”之类的答案。

 

  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孩子们“喜欢学”是学好它的关键。但从一个教学者的角度来讲,教这些孩子学会学习物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只有掌握孩子的心理,才能让这些孩子爱上物理、学好物理,而这也是孩子学好物理的一个很重要的诀窍。

 

  进入中学阶段,孩子们都会表现出很明显的好奇、好问、好动和好胜的心理特点,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只要能够巧妙地把握孩子的这种心理,就能引导孩子喜欢上学物理。

 

  

  1.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首先让孩子对物理感兴趣。

 

  我曾问过很多初中毕业的孩子:“在初中三年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哪堂课?”出乎我的意料,有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给出了我同样的答案:“第一节物理课。”

 

  是的,对于刚刚接触物理这一学科的孩子来说,第一节物理课决定着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认识,决定着他们将用什么样的态度学习物理。因此,每当给新一界的孩子上第一节物理课时,我都会运用他们的好奇心理,争取给他们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使他们对物理充满兴趣。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运用孩子的好奇心,来激发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一个明智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孩子刚刚升入八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问他:“你都升入八年级了,妈妈考你一个很简单的题:你说是铁重,还是棉花重?”

 

  孩子想都没有想,就答道:“当然是铁重了,小孩子都知道这个问题。”

 

  “小孩子都知道的问题,你却答错了,再仔细想想,到底是铁重还是棉花重?”

 

  孩子又想了想说:“就是铁重呀?”

 

  妈妈拿着孩子的物理课本,神秘地笑着说:“你认为是铁重,书上可不这样认为,你看完有关'密度’的这几页书,就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了!”

 

  孩子出于好奇,又想快点找到问题的答案,便认真地看起物理课本来。

 

  作为成人,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同样,对于这些刚刚接触物理的孩子来说,家长对这一学科的印象往往决定着孩子对这一学科的印象:在家长的心目中,物理是枯燥、抽象的,那孩子很容易就会对物理产生恐惧心理;在家长心目中,物理是有趣的、生动的,那孩子很容易就会喜欢上学物理。所以,很明显,家长态度的不同就决定了孩子成绩的差距。

 

  当然,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够像上面的家长一样,在孩子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之前,就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引导孩子去了解物理,那孩子很快就会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去学习物理。

 

  2.利用孩子的好动心理,支持孩子做实验。

 

  在初中阶段,孩子的好动心理其实是孩子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而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不仅需要孩子们积极动脑,更需要他们动手去实践。

 

  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动手常常通过做试验表现出来。当孩子表现出做实验的欲望时,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条件,支持孩子动手做实验。

 

  

  一个八年级的小女孩学过空气之后,就想通过动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于是妈妈给女儿准备好一个塑料袋、一个吹风机、一个杯子、一盒水后,便做起女儿的实验旁观者来。

 

  女孩拿起塑料袋,抓住塑料袋的袋口,迎风向空中一抖,然后迅速地把袋口用绳子绑好,塑料袋马上呈现出气球的形状,然后她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把空气'抓’起来了。”

 

  然后,她又拿起吹风机吹自己的头发,并且边吹边对妈妈说:“妈妈,空气在'抚摸’我的头发。”

 

  最后,她拿起空杯子,口朝下垂直放在水里,想把杯子里的空气“赶走”,但无奈,杯子都放到盆底了,杯中的空气还没有“走”的意思。这时,妈妈提醒她:“想想潜水员叔叔在水中是如何呼吸的!”

 

  女孩想了一会儿,她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把杯子倾斜着放入水中。看着杯子里的空气冒着水泡从空气中“逃”出来,她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终于把空气从杯子里'赶走’了。”

 

  在学习到新的知识后,这些初中的孩子有很强烈的动手做实验的欲望,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满足孩子的这种欲望。在必要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做孩子的帮手,协助孩子完成实验。这样,孩子的好动心理不仅得到了满足,还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

 

方法二:学好化学的方法

 

  很多孩子常常抱怨物理难学,但更多的孩子常常会这样向我诉苦:“物理难学,化学比物理更难学,化学不仅难,而且还很繁。”

 

  的确,对于这些初中的孩子来说,物理科目中的“参照物”、“惯性”、“摩擦力”等,已经很抽象了,但化学中的“分子”、“离子”、“化合价”等更令孩子感到抽象,不能接受。

 

  与学好物理相同,孩子要想学好化学,兴趣是绝不能少的。但家长在培养孩子对化学产生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中化学主要有两大考察目的:一是让孩子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但主要是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孩子懂得怎样才能使铁锅不生锈;怎样快速去除衣服上的污渍等。二是锻练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家长要针对化学教学的这两大目的,来帮助孩子选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1.把抽象的理论与生活现象挂钩,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单纯地让这些初中的孩子从分子、离子的角度来看待化学问题,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不会喜欢学化学。但如果能把这些抽象的化学现象与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挂上钩,那化学学起来才会有滋有味。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要多动点脑筋,引导孩子把所学的那些抽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暖瓶用久了之后,内壁上就会生出很多水垢,而且这些水垢很顽固,很不容易冲洗下来。

 

  一天,晓阳的妈妈正在为刷洗暖瓶内壁上的水垢而发愁,这时,晓阳走过来,妈妈向他抱怨说:“你说这些水垢都是些什么成份呢,为什么就刷不下来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晓阳听了妈妈的话,马上上网查资料,查化学书,过了一会,他兴奋地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让我来替你解除烦恼吧!”

 

  说着,他找来一些盐酸,一根筷子,一个杯子,一小块抹布,然后他把抹布缠在筷子上,蘸着稀释的盐酸去擦拭暖瓶内壁。很快的,那些顽固的水垢竟然很听话地就被擦拭下来了。

 

  过了一会儿,暖瓶内壁就被晓阳刷干净了,妈妈看着干净的暖瓶高兴地说:“你小子真行!”

 

  晓阳不好意思地说:“妈,原来学化学有这么大的用途呀!刚才我在网上查到了,水垢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镁和碳酸钙,虽然它们的名字中带有酸,但它们的碱性的,是碱性的物质就会怕盐酸,所以一点稀释的盐酸就能把它们'制服’了。”

 

  晓阳想了想继续说:“盐酸对人的身体是有害的,不过没有关系,我们把暖瓶里装满水,然后再放几个铁钉。盐酸与铁发生反应后,暖瓶里的盐酸就消失了。”

 

  正如晓阳所说,化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化学,只是更多的时候,孩子们只是把化学当作一门枯燥的科目来学,并没有想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孩子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家长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这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把化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2.教孩子学会提问,锻练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很多初中的孩子常常问我这样的问题:“上课时我认真听讲了,老师讲的内容我也都听懂了,为什么轮到我自己做题时,却总是出错呢?”

 

  

  其实,这就涉及到初中化学考察的另一个目的:锻练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即使他掌握了再多的化学知识,他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那在孩子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那些善于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很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提问。当然,在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先给孩子提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然后再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

 

  例如,开始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这样的判断题:书上说“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那么,“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其实,家长引导孩子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是在锻练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

 

  家长还可以通过提问锻练孩子的扩散思维能力,例如,书上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家长可以问孩子“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哪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

 

  先引导孩子学会思考问题,再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当孩子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时,孩子的化学成绩不仅会大幅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会提高一个档次。

 

  也许有家长会说,这样对孩子提问太专业了,我根本做不到。其实,家长们懂不懂得化学并不是重点,重点的是家长必须要有向孩子提出问题的意识。例如,虚心向孩子请教等,其实也是很好的提问方式。

 

方法三:巧妙应对孩子的偏科问题

 

  到了七八年级,由于科目的增多,又因为孩子们的精力有限,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偏科的现象,只是有些孩子的偏科现象表现的明显,有些孩子表现的不明显而已。

 

  面对孩子的偏科现象,家长们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表现得十分紧张,每天都会神经紧绷地让孩子学习他们不喜欢的那些科目;另一种是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反正到了初中要分文理科,文科和理科,只要孩子有一科能学好就可以了。”

 

  家长们的这两种态度都不是应对孩子偏科的正确态度。总是有一科或几科学不好,孩子的心里本来就已经很着急了,如果家长再用十分紧张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那些他们不擅长的科目,这很容易引起这些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从而使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那些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当然,如果家长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偏科问题,并且还给出了孩子“正当”的理由——“反正上了高中之后也会分科”,那孩子就会理所当然地放弃那些不喜欢的科目。

 

  

  而且,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孩子在初中阶段就出现了偏科的现象,这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影响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进而会影响孩子的升学问题。所以,如果孩子在初中阶段出现了偏科现象,家长一定要找到孩子偏科的真正原因,引导孩子走出偏科的“误区”。

 

  其实,要想帮助孩子尽快摆脱偏科的烦恼,家长只须做好以下两点就可以了:

 

  首先,要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到了七八年级,如果孩子出现了偏科问题,他们的心里也会很着急,并且还常常会因此而变得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且他们的这种心理往往会通过暴躁的脾气表现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会斥责孩子:“自己考不好,脾气还挺大,看来你是无法无天了!”“你把发脾气的这股劲儿用在学习上,看看还会不会偏科!”……其实,家长的这种责怪、挖苦的语言对孩子成绩的提高、情绪的稳定都毫无益处,相反,它会使孩子越来越讨厌自己不擅长的那些科目,甚至还会彻底对自己失去信心。

 

  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偏科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家长用错误的方式和态度对待他们。事实上,当偏科的现象发生后,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于家长的鼓励。

 

  孩子偏科没有关系,只要通过努力,孩子一定会取得进步。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捕捉孩子这点滴的进步,肯定他们,鼓励他们,让孩子真正地认识到,偏科并不是无药可救;让孩子看到,自己还是有希望学好那些不擅长的科目的……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要摸清孩子偏科的原因,对症下药。孩子偏科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孩子是由于对某些科目有偏见,或者有畏惧心理,因此导致偏科;有些孩子是因为用错了学习方法,或是没有找到某一科目的规律,因而觉得这些科目很难学;还有些孩子对某一科目的老师有意见,影响了这一科目的学习而造成了偏科……

 

  所以,家长们首先帮助孩子找到偏科的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对此,我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孩子对某一科目有偏见、有畏难心理,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这一科目的乐趣。例如,孩子不喜欢学化学,家长可以帮孩子找到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化学现象,引导孩子喜欢上学习化学。

 

  孩子用错了学习方法而导致偏科,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寻找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例如,历史这一科目的知识点很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记忆。

 

  孩子对某一科目的老师有意见而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就要做好孩子、老师双方面的沟通工作。例如,孩子不习惯老师的讲课方式,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去适应这种讲课方式,家长还可以找老师沟通,聊一聊这种讲课方式是否存在弊端,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讲课方式等。

 

  ……

 

  相信在家长“对症下药”地积极参与下,每个孩子都会摆脱“弱势科目”,告别“跛腿时代”。

 

  

  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大多数家长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越大越难管了!”

 

  其实,确切地说,并不是孩子不听话了,也不是孩子难管了,而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了。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就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自然就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在这种状态下,家长自然会觉得孩子不听话。

 

  除此之外,也是孩子的变化让家长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进入初中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大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家长说什么就听什么,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事情。

 

  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很多家长一时之间适应不了,再加上他们还在沿用以往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于是,便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孩子这样评价与家长的沟通:“与爸爸妈妈聊天真没劲,他们要么就'嗯、啊’两声应付我,要么就是我说什么他们都听不懂,拿我当外星人一样!”

 

  家长则这样评价与孩子的沟通:“让他多穿点衣服,他嫌烦;让他好好学习,他嫌烦;让他早点回家,他嫌烦……真不知道什么才能让他不烦!”

 

  ……

 

  孩子跟家长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家长却说孩子不务正业,因此,孩子就会失去与家长沟通的积极性,以后有什么心事都不会向家长诉说;而家长天天唠叨的那些内容,孩子又会感觉很烦,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亲子之间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沟通的话题;而关于学习的话题,由于家长说得太多了,孩子很快就便练就了“左耳朵听,右耳朵冒”的“神功”。

 

在这种状态下,一种可悲的现象便产生了:家长与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但一天却难得说上几句话,更不用说做在一起聊天、谈心了。

 

  对于这些七八年级的孩子来讲,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需要成人为他们指引迷津,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这些青春期孩子的人生道路就很容易会走歪。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有些孩子常常说父母不理解自己,因此陷入抑郁状态,甚至动不动就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平时也很听家长的话,一直是家长口中的“乖宝宝”,但却在家长毫无预感的情况下离家出走;

 

  有些孩子因为与父母发生矛盾,就像那些所谓的“哥们儿”倾诉,结果在这些“哥们儿”的“帮助”下,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吸烟、喝酒、打游戏,甚至不惜去做违法的事情;

 

  ……

 

  而教育学家的研究也表明,生活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青春期孩子走上歪路,主要是由于他们与家长缺乏沟通而引起的。

 

  我曾在七八年级的班级里做过这样的调查,我问这些孩子:“当你有心事时,你最愿意向谁倾诉?”结果大多数的孩子都说愿意向朋友倾诉,或者向日记倾诉,也有一些孩子说愿意向老师倾诉,但却很少有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诉。

 

  看来大多数的青春期孩子与家长之间都存在很深的沟通障碍。由此可见,要想让这些七八年级的孩子健康成长,并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家长们一定要在与孩子保持沟通上多下工夫。

 

  在多年与这些青春期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与他们保持沟通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家长们千万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只要家长能够拿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与对待这些孩子,沟通障碍是可以消除的。当然,最完美的沟通境界是,让孩子把家长当成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当然,这种沟通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一步步去努力:

 

  首先,要了解这些七八年级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其次,家长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与自己交流;

 

  再次,家长一定要学会几种与孩子加深感情的沟通方法;

 

  第四,家长一定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与青春期的孩子较劲,永远都是错误的选择;

 

  最后,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家长一不小心就会“触雷”,为了避免矛盾、冲突扩大,家长必须要掌握几种沟通的技巧。

 

  

  一位家长曾这样向我描述他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情况:“自从孩子上了初中之后,我们之间就变得无法沟通,我问一句,他答一句,我不问,他从不多说一句话。更可恨的是,他的回答每次几乎都是两个字:我问他今天在学校如何,他说'还行’;我问他参加体育比赛有什么感受,他说'挺好’……但我看他平时与同学聊天时,他的话很多,并且聊得津津有味的,真不知道如何才能打开他的'话匣子’!”

 

  其实,这位家长反映的是七八年级孩子的共同特征,就是从升入初中开始,这些孩子变了,变得不爱与父母交流,甚至是讨厌与父母交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还是让孩子自己来说说吧:

 

  “跟父母聊天真'没劲’,整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就好像我们就是只会学习的机器人一样!”

 

  “每当跟父母坐到一块时,他们都会数落我的不是,搞得我连说话的心情都没有了。”

 

  “每当我跟父母讲起我感兴趣的那些事物时,如现在最畅销的漫画、最流行的校园小说等,他们要么用不屑的眼神看着我,要么说我不务正业,我感受到了我与父母之间有深深的'代沟’。”

 

  ……

 

  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他们产生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产生了自己的聊天话题,因此当家长再用小时候那种“训导”的方式跟他们交流时,他们会感觉到很厌烦;当然,当家长对孩子的那些兴趣、爱好毫不了解时,或者把它们当作“不务正业”来对待时,孩子就会以“存在代沟”为理由,而拒绝与家长沟通。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孩子还会对家长功利性的教育态度感觉很厌烦。家长们常常用这样的话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吧,考上好大学,咱们全家都有面子”“考这么少的分数,我的脸都被你丢光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在为家长而学习,或者自己仅仅是为家长赢得面子的一个工具。

 

  一位家长就曾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儿子学习很好,一天,他拿回一张奖状来,我很高兴,因此对孩子一直赞不绝口:“儿子,你真棒!”没想到儿子却不领我的情,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就把奖状扔给了我,还说了一句:“这下你可以拿它去炫耀了!”

 

  这个事例很明显地说明,这位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和态度存在很大的问题。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孩子成绩好,他们就到处炫耀,甚至想大摆晏席为孩子庆祝;孩子成绩不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因此会硬逼着孩子去学习。家长的这种教育态度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进而觉得自己与家长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甚至会讨厌与父母沟通。

  在与这些初中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与这些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父母的教育态度首先要正确,即不能带着功利性地去教育孩子、不能用专制家长的手段去教育孩子。除此之外,家长还要采取方法,引导孩子与自己沟通。

 

方法一:把“代沟”降到最小化

 

  为了增加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机会,我给孩子留了这样一个作业,让他们写一篇以《我与父母的一次快乐沟通》为名的作文。结果,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完成作业,问他们理由,他们还振振有辞地说:“我们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无法沟通。”

 

  其实,这些孩子所谓的“代沟”无非就是,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家长不了解;家长所关注的事情,他们很厌烦(如学习)。正是这些“代沟”在阻碍着家长与孩子的正常沟通,所以,消除这些“代沟”是实现家长与孩子之间良好沟通的关键。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把这种“代沟”降到最小化呢?一位很有经验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孩子不是总嚷嚷着与我们之间存在“代沟”吗,我有一个办法能使这种“代沟”降到最小化,那就是——关注孩子正在关注的事情,做孩子的“粉丝”。

 

  孩子喜欢周杰伦,我就上网查找周杰伦的资料,了解周杰伦的最新动态,我的“专业知识”增加了,孩子就愿意与我沟通了。当然,了解这些明星们的最新动态,我永远都不会比儿子再行,到最后,我甘愿做儿子的“粉丝”、“崇拜者”,儿子“追星”,我“追”儿子。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向儿子打听:“儿子,咱们家杰伦有新作品了吗?”就这样,我与儿子听同一首歌,看同一部电影,关注同样一个问题……我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代沟”。

 

  当然,在我“追”儿子的过程中,我与儿子的沟通话题也在不断地增加。忽然有一天,儿子发现我掌握的时政知识非常丰富,他怕再次与我产生“代沟”,于是他对我说:“老爸,我们互相'追’吧!”因此,儿子也成了我的“崇拜者”,他经常会时不时地问我:“老爸,最近又有什么大事发生吗,听说中国的宇航员都到太空去漫步了,他们回来了吗?”

 

  看,如果所有的家长都能这样与孩子沟通,那就不会有“代沟”这个词汇的产生了。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家长就应该学会示弱,要承认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就像上面那位家长一样,甘愿做孩子的“崇拜者”,才能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话题,才能顺利与孩子沟通。事实上,只要家长能够找到一个真正与孩子沟通的话题,当孩子遇到其它方面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也愿意向家长求助,时刻与家长保持沟通。

  当然,家长们在采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一点,让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是可以的,如听歌、看电影等,但千万不要让孩子对这些兴趣、爱好“着迷”。如果孩子迷恋上“追星”,这也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所以家长要做孩子的“崇拜者”时,一定要把握好“度”。

 

方法二:与孩子的好朋友保持沟通

 

  也许家长们都已经发现了,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很奇怪,心里有事情他们情愿讲给网上那些不认识的人听,也不愿意讲给父母听。

 

  大多数的青春期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青春期的孩子在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来自于学习的压力、身体突然变化产生的压力、性意识出现产生的压力……因为这些压力的存在,他们需要发泄,需要向他人倾诉。但是他们不好意思向家长诉说这些事情,而且,就算他们愿意向家长诉说,大部分家长也都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问题。听到孩子这些“心事”,他们要么嘲笑孩子,要么斥责孩子,总之会使孩子很尴尬。所以,这些孩子宁愿把“心事”讲给陌生人听,也不愿意告诉家长。

 

  国外心理学家通过一项对2万多名青春期孩子的研究也发现:孩子在12岁以前很愿意与父母交谈他们的想法,但之后却有明显的变化,尽管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如既往,但孩子有了问题和想法,他们更多的会与朋友交谈。因此,与孩子的好朋友保持沟通,是家长掌握孩子心理变化的一个巧妙方法。

 

  林宇与小南是好朋友,最近,妈妈发现林宇变得很奇怪,除了吃饭时间,他几乎不出自己的房间门。不仅如此,他对妈妈的态度十分冷淡,妈妈跟他说上半天话,他才会勉强答一句。

 

  周未,小南来找林宇玩,趁着儿子下楼买东西的机会,林宇的妈妈悄悄地问小南:“小南,林宇这几天这是怎么了,对我好像有很大意见呀。你们是好朋友,他一定告诉你了。”

 

   “阿姨,林宇是告诉我了,可是我不知道该不该告诉你?”小南有点难为情地说。

 

  “只有你告诉我了,我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能使林宇摆脱烦恼呀,你愿意帮助你的好朋友吗?”

 

  “是这样的,阿姨,我们已经是大孩子了,有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林宇希望你不要再帮他整理书包了。他曾暗示过你好多次,但你好像都没有明白他的意思。”

 

  妈妈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每次她帮儿子收拾完书包,儿子都会对她冷面以对。这下,她知道如何调节与儿子之间的矛盾了。

 

  

  青春期的孩子是很注重朋友的,他们很愿意帮助朋友解决问题,尤其是当朋友把心事告诉他们之后,有时他们甚至会去主动地帮朋友解决这些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奇怪的,就像上面事例中的林宇一样,不希望妈妈再为他收拾书包,他不会直接告诉妈妈,而是通过暗示向妈妈表达这种意思。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很容易产生误会和矛盾的。因此,当误会和矛盾发生后,家长不妨向孩子的好朋友了解情况,从而顺利地化解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当然,我们提倡家长与孩子的好朋友保持沟通,并不是要家长去窥视孩子的秘密。青春期的孩子拥有秘密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的秘密之所以不愿意让家长知道,是因为家长总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育他们。但如果我们换一种姿态做家长,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是地位平等的朋友,也许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家长。所以,家长与孩子好朋友保持沟通的目的,是增加了解孩子心理变化的渠道,为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打下基础。

 

方法三:增加与孩子共同做事的机会

 

  在一次家长会上,很多家长都在抱怨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总是不愿意与自己沟通。我问这些家长:“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与你沟通?”大多数的家长都把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

 

  的确,“代沟”的存在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沟通,但家长们却从来没有思考过,“代沟”是怎样形成的。在我看来,“代沟”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家长思想的落后,更为关键的是,家长并没有给孩子、给自己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

 

  我曾问过很多家长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吃饭、看电视,你是否还有其它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在一起主要做什么?”

 

  我们来听听家长们是怎样回答的:

 

  “除了吃饭、看电视,我和孩子很少在一起,因为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而孩子也很忙,他们不是忙着学习,就是忙着和朋友在一起。”

 

  “即使我们有时间在一起,我们也是无言以对,所以我们会各自忙各自的事情,谁也不干预谁。”

 

  ……

 

  读者家长们也可以在心里写出自己的答案,如果你的答案也与上面家长们的相同,那你就应该仔细想一想了,你都没有为孩子和自己提供在一起的机会,你如何了解孩子?你与孩子都在各自忙各自的事情,那什么时候才能进行一次真正的沟通?

  “代沟”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沟通的机会,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代沟”就会在自然而然中形成。所以,在生活中,家长再忙,也要给亲子之间的沟通提供机会。

 

  很多家长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也想跟孩子沟通,可是他好像总是躲着我们,我怎么给他提供沟通的机会呀?”是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一刻都不离父母的身边,他们逐渐地不愿意与父母在一起,有时,他们甚至会有意躲着父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更要增加与孩子在一起共同做事的机会。

 

  与青春期的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例如,与孩子一起去书店选书、与孩子共同集邮、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应对中毒的计算机等,这些都为亲子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一位女士是这样回忆她与爸爸在一起相处的那段美好时间光的:

 

  到了七八年级,我的同学都说她们的爸爸好像不喜欢她们了,因为她们的爸爸好像总是不愿意与她们说话。而我的爸爸却不一样,他会跟我在一起做很多事情,如让我和他一起擦汽车、一起收集邮票等。

 

  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能够为爸爸提供帮助的地方很少,但他却喜欢把我叫到他身边,一边干活,一边和我聊天。当然,我们的聊天内容很广泛,从古代的交通工具,到现在最新款的汽车;从国外的各种各样的邮票,到我们所收集的那些邮票等。

 

  现在这些事情都过去很多年了,但我很怀念那段时光,很希望能够再与爸爸一起一边做那些事情,一起聊天。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之所以不愿意与家长待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与家长在一起做什么,因此他们会感觉与家长在一起很没劲。如果家长能够找到一件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与他们一起做,他们是不会拒绝的。当然,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家长能够愉快地与孩子沟通,那这段时光将会成为孩子最美好的回忆。

 

  其实,家长这样做是在用一种“平行交谈”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所谓“平行交谈”是美国《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作者罗恩R26;塔菲尔所提出的,它的意思是家长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当然,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

 

  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家长还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使孩子什么话题都愿意与家长沟通。

  一个家长曾苦恼地对我说:“都说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就容易'较劲’,但我发现我家孩子对别人都是好好的,但一回到家里就专门跟我们对着干,就好像他的“较劲”对象主要就是我一样。”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一切能够管教他们的人,如老师、家长、学校领导等,都会成为他们的反抗对象,但由于家长管教的范围比较大,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家长就成为了孩子的主要反抗对象。

 

  正是由于这种“教育”与“反抗”矛盾的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才进入了“危险期”。其实,确切来说,亲子关系“危险期”的产生,家长和孩子都有相应的责任。

 

  从孩子方面来讲,青春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也就是说,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他们不希望家长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来看待,他们认为只有先摆脱父母,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因此,他们会把父母的关心看成多余的事情,会专门与父母“对着干”,以证明自己的成熟。因此,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会在孩子的这种“绝对反抗”中会愈演愈烈。

 

  从家长方面来讲,很多家长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他们仍然用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论是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友,他们都要强加干涉,甚至不管孩子的感受,而强迫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家庭:

 

  孩子离家出走了,当孩子找到后,家长问他出走的原因,他拒绝与家长沟通,并告诉家长:“我与你无法沟通!”

 

  无奈,家长只好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理话。原来,这个孩子不满意家长对她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横加干涉,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他竟用“离家出走”作为对家长教育方式的反抗。

 

  这个家庭属于“家长制”气氛浓厚的传统家庭,在这种家庭里很容易产生紧张的气氛。例如,有些家长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刻意与孩子保持距离,从而使孩子时刻都感觉到家庭气氛很紧张。亲子之间存在距离,沟通就很难进行,在没有沟通的家庭里,这种紧张的气氛往往就会衍化成亲子之间的危机。

  另外,对于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家长往往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放到孩子身上。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却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也很少与孩子谈起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双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亲子之间的沟通是很困难的。也正是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不理解和沟通困难,才大大加重了亲子关系的危险性。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这样一条教育技巧:沟通,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良药。应对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危机”也是如此,只要家长掌握了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亲子关系才能一点点升温。

沟通是亲子关系升温的基础,离开了沟通,所有的教育都将无从谈起。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才能使亲子关系顺利渡过“危险期”呢?

 

方法一:为亲子沟通增加神圣感

 

  我曾经把一位朋友的故事多次讲给学生家长们听。

 

  我的朋友是一位妈妈,她的儿子今年14岁。一天,朋友看到儿子与丈夫聊得热火朝天,便走过去凑热闹,谁知她刚走过去,儿子和丈夫都停止了说笑,她好奇地问:“你们在聊些什么呀,我也参加可以吗?”

 

  儿子压低声音神秘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正在进行男人与男人的对话,你是不可以参加的。”这时,朋友的丈夫也在一旁示意朋友离开,朋友知趣地离开了。

 

  后来,朋友问丈夫:“你到底在跟儿子聊些什么呀?”

 

  “你不知道吧,在儿子小时候,他在我的口袋里偷拿了1元钱,就是从那时起,我与儿子进行了一次'男人与男人的对话’。直到现在,我一直与儿子保持着这种'对话’,也正因如此,儿子什么都跟我说,例如青春期的一些困惑、他有喜欢的女生了、他的人生目标……”

 

  上面的这位爸爸真是懂得孩子心理的好爸爸,他懂得为亲子之间的沟通增加神圣感。也许直到儿子长大成家,甚至有了自己的事业之后,遇到问题,他仍然还要与爸爸进行这种“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

 

  当然,这样的沟通多发生在爸爸与儿子、妈妈与女儿之间,例如,根据男孩的成长特点,爸爸可以与儿子进行“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根据女孩的成长特点,妈妈可以向女儿讲述“女人的小秘密”。在这种沟通中、在这种谈话中,家长与孩子讨论的大多都是敏感的问题,但尽管如此,家长与孩子都是坦诚相待的。仅仅是“男人与男人的对话”、“女人的小秘密”等这些名字,就为谈话增添了很强的神圣感。

 

  

  正是因为这种神圣感的存在,孩子会信任家长,愿意向家长吐露自己的心声;也正是因为这种神圣感的存在,多年之后孩子依然会怀念与家长的这种沟通;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这种神圣感的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在逐渐地升温。

 

方法二: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挥

 

  我认识这样一位妈妈:

 

  她是某公司的老总,她能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但对自己的儿子,她却用“无能为力”来形容,因为不管她说什么,儿子总会与她对着干。后来,这位妈妈找到了我,让我好好劝劝她的儿子。

 

  我试着与这个孩子沟通,但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孩子很合作,我问他:“为什么总是与妈妈做对?”

 

  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因为我总是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所以我不愿意与她合作。”

 

  这时,我终于明白了,一定是这位妈妈用错了教育方式。于是,我把他的妈妈拉到跟前,当着孩子的面把孩子刚才说的话讲给了她听。妈妈听后非常诧异,过了一会儿,她十分激动而又真诚地对儿子说:“儿子,不要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听完这句话后,我立即给予纠正:“您应该说'儿子,你真棒,在妈妈心里你是最优秀的,我相信你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别看这是大同小异的两段话,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居高临下的希望,后者是朋友式的赞美;前者是一种指导,后者是一种鼓励。

 

  如果家长们仔细想一想,便能够体会到,上面事例中妈妈的那番话,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从而使孩子继续生活在自己的阴影里。而我的话却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会增加孩子走出妈妈阴影的信心。

 

  事实上,这位家长的话很典型,它代表了中国相当一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这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会自觉不自学地流露出对孩子的俯视,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希望、在指挥……而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这一点通过家长嘲讽的话语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知道主动学习了呢!”

 

  “不就是考了前五名吗,什么时候考个第一名让我看看!”

 

  “这段时间你确实有进步,不过不要夸你两句就骄傲呀!”

 

  ……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几乎一直在使用类似的语言,其实这都是家长头脑中固有的传统家长观念在作怪。因此,每次开家长会时与家长们交流时,我都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要用这样的话“伤害”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们都认同我的这种观点,也承认自己的教育态度存在问题,但在平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这些话语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说出来。

 

  因此,家长要想与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和谐相处,要想使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就要时常给自己“洗脑”,即,打破那种传统的家长观念,不是去挑孩子的毛病,而是不断使自己的思维重心向这几个方面转移: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允许孩子犯错误,并帮助孩子去改正错误……

 

  不仅如此,家长孩子应该在语言上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指导、指挥少一些,鼓励、欣赏多一些。例如,看到孩子主动学习,家长可以这样说:“今天你主动学习了,真好!这可是一个不错的新起点!”

 

  看到孩子取得了成绩,家长可以这样说:“考了第五名,你真是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

 

  ……

 

方法三:增加与孩子使用非语言沟通的频率

 

  语言学家艾伯特R26;梅瑞宾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的。而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

 

  因此,艾伯特R26;梅瑞宾提出了一个著名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由此可见,非语言信息在沟通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然而,一份社会调查却显示,在亲子之间的沟通中,非语言沟通常常被忽视。例如,当孩子对家长讲述某件事情时,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会放下手中的家务,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而是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孩子说话。有时,甚至还会向孩子大吼:“没看我正做饭呢吗,你不能等会再说!”

 

  正是因为家长这种忽视非语言沟通的态度,使得这些青春期的孩子觉得与家长沟通“没劲”,并且还会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因此他们会不愿意与家长沟通,甚至是拒绝与家长沟通。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用了错误的非语言与孩子沟通,例如经常向孩子发脾气、拍桌子、摔东西等。这些非语言行为都是拒绝沟通的信息,因此它更会阻碍亲子之间的沟通,破坏亲子关系。

 

  其实,正确的非语言沟通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具体的环境中,非语言沟通往往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从而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例如,孩子做出了自认为很自豪的事情,很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这时,如果家长单纯地用语言与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儿子,你真棒,妈妈因为你而骄傲!”孩子也会认高兴,但是这种高兴劲也许没过多久就被孩子忘记;如果妈妈运用非语言与孩子沟通,微笑地走向孩子面前,给他一个拥抱,然后再告诉孩子:“儿子,妈妈因为你而骄傲。”这样,孩子将永远也不会忘记妈妈对他的赏识和鼓励。

 

  看到这里,也许有家长又要产生疑问了: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很敏感,他们会不会讨厌我们接触他们的身体?

 

  是的,到了青春期,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感觉很难为情,因此对自己的身体很敏感。或许他们真的讨厌他人接触他们的身体,但他们永远都不会拒绝来自于家长的欣赏和鼓励。

 

  孩子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还没有表现出什么,很多家长开始紧张了,他们不敢再像孩子小的时候那样拥抱孩子,也不会再爱抚地摸孩子的头、拍孩子的肩膀了。也许正是因为家长的这些变化,孩子才会对自己的身体变得敏感起来。其实,家长与孩子之间正确的非语言沟通,并不会使孩子讨厌,相反,正是因为这些非语言,孩子才能真实地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爱与欣赏。

 

  所以,家长欣赏的眼神和微笑会让孩子充满努力的动力,而家长充满爱意的拥抱、满怀信心地拍拍孩子的肩膀,也同样能使孩子产生无穷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家长通过这种健康的非语言暗示孩子:身体出现了第二性特征是很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你已经成长为大孩子了。

 

 

 

 

相关评论(0 条)    

 

 


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地址:湖南长沙体育新城古曲路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