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族影院首页:相约灵感——诗人、作家、教授李双有老师(《北京日报》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2:52:57

相约灵感——诗人、作家、教授李双有老师

文/吴兴文  “在路的尽头我选择天空,只有在没有路的地方才能自由飞翔。”这是李双有在他的《相约灵感》一书中开篇的一句话。在人类思维的漫漫旅途上,他选择了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上下求索了20余年。这条路在他的脚下延伸……一步一处荆棘,一步一个坎坷,这条路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变得开阔起来,一直伸向远方……

  李双有,为了存在的自明,为了真理的歌唱,他耗费了几乎毕生的心血,与我们一起去《相约灵感》。

  灵感是什么?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管仲: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巴尔扎克:我最好的灵感总是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才放光芒。歌德:灵感不是可以腌上许多年的青鱼。纪伯伦:灵感总是歌唱,灵感从不解释。

  灵感,是灵魂的感应。这里的灵魂是指思维。这里的感应,即省略了逻辑关系推理的创造性的潜意识直觉思维方式。

  什么是灵感思维?它是从若干灵感创作成果留下的轨迹中提炼、归纳、发现并总结出的思维方法或思维规律。以上是李双有对灵感与灵感思维所给出的定义。

  如果思维是曲曲折折的楼梯,那么,灵感就是直步青云的电梯;如果思维是九曲黄河,那么,灵感就是黄果树瀑布。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束花。那么,灵感就是这束花的花蕊。

天书中走来小天才

  这是一种迄今为止还不曾有过的教学。只有在李双有老师的课堂上,“寓教于乐”的抽象概念才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孩子们才还原了本来就有的无拘无束、天真烂漫,也才让他们回归五彩斑斓的生活!那是多少背着日益沉重的书包的孩子梦寐以求的“游乐园”。

  在这个游乐园,他把“游戏规则”给了孩子们,让他们插上灵感思维的翅膀,在无究无尽的想象王国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无论是教师或其他什么人,只要一给出题目,几十名来自不同年级的孩子都变成了快乐的小天使,飞到黑板前,一边想一边写出自己的诗句,然后再念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听,让他们去品评。

  在这个游乐园,没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也没有聪明和愚笨之分,尽管在开班前校方有目的性选择了好、中、差三类学生,但在他把游戏魔方给了孩子们之后,这种分类就被击得粉碎。无论是谁出的题目,孩子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没有胆怯者,更没有失败者。同一个题目,有的竟能在几分钟内写出二至三首诗来,这份勇气,在哪一个学校、哪一间教室里能找得到?

  在这个游乐园,作为学生,他们真正成为了主宰课堂的主人,而作为老师的他,在完成了“穿针引线”之后,便消融在这群快乐的小天使之中,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看着他们眉飞色舞地朗诵,从不喧宾夺主。只有在学生们遭遇困惑时,他才及时为他们指点迷津。对那些表现出色的孩子,他还不失时机地当堂奖励,把事先自己画好或写好的条幅赠给他们,这意外的奖励更加刺激了孩子们的表现欲。这份宽厚,使他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好朋友和大哥哥,而不是板着面孔说教的先生。孩子们与他亲密无间,向他敞开全部的童真和烂漫。

  这个游乐园,就是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开办的“创新思维实验课”课堂,主讲人就是集诗人、作家、发明家和教授于一身的李双有。我是听一个朋友跟我提起有这么一个实验班后,才约了央视、北京日报等几位同行,来到这个游乐园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把。

  刚一进教室,我们好像一下子撞入了一座百鸟园,孩子们雀跃着,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你来我往,欢笑欢叫着,并没太在意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老师站在讲台后,这群快乐的小鸟才各自归巢。教师请我们出题,让学生们当堂作诗。我们几人随手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题目。

  《记者》 刘逸凡(三年级):记者/一台显微镜/把身边的“细菌”显出来

  《编辑》 林尚宁(三年级):一团乱麻/纺成了丝绸

  《报纸》 秦一菲(四年级):大地的衣服/没有哪天会重样/一片天空/让我们自由飞翔

  韩雪莹(五年级):报纸/一支神笔/写出世界的同一天

  罗明宇(三年级):一个时空穿盒/随着一架纸飞机/运来了中国

  《未来》 齐若琳(三年级):一个隐形人/总跟随着您/只有生命走到尽头/它才会现出原形(老师立刻奖励她一个写有“立竿见影”的书法条幅)

  还有诸如“照相机”、“创新”、“思维”、“灵感”等,每出一个题目,这些来自不同年级的孩子们都争抢着挤到黑板前,他们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必须在那里抢到一个位置。至于能不能写出来或写得好不好,这是谁都不去想的。

  在黑板上写出诗名之后,孩子们在拥挤中排着队,在前面按顺序朗诵自己的作品,那稚嫩的童音,在教室里回荡,仿佛春天里的小鸟在呢喃、在歌唱。

  我们几个同行听得入迷,看得出神,不时地交换一下眼色或会意的笑,我心中暗自称奇:多么不可思议的教学!儿童,天然的诗人,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这时,一个穿着红连衣裙、梳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刚刚诵读完自己的第二首诗后,回到与我近在咫只的座位上。“马尾辫”两颗黑宝石似的大眼睛忽闪着,透着机灵,一脸的自信。我问她:你叫啥名?齐若琳。噢,我忽然想起来时的路上李双有老师提到的那位小姑娘,就是她。齐若琳到目前为止已写出了100多首诗,要准备出诗集呢?还有一个叫罗明宇的小男孩,也写出了100多首诗,也要准备出诗集。巧的是,他俩都读三年级,而且还是一个班的,年龄虽小,却是“创新思维实验课”上脱颖而出的两个著名小诗人,令同学们称羡、老师垂爱。

  我问“马尾辫”:你为啥到这里来学写诗?答:好玩儿!上李老师的课是最快乐的事了!后来我见到了她母亲,是一个小学教师。她说:原先我每天都为齐若琳的作文发愁,逼着她写也写不出来。可自从孩子在这个班上了三堂课以后,竟天天想写诗,一个多月写了一百多首。李老师的课,神就神在能把这么高深的理论讲得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成年人都能听得懂。

  听说齐若琳的《小白花》写得都很精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在香山脚下,草地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两朵雪白的小白花。也许,除我之外,再没有人会注意它。

  它只有我指甲盖那么大,花心是黄色的,花瓣是白色的,近似于透明。望着小白花,我想到了那芬芳扑鼻的百合花。百合花像个万人仰慕的公主,生活在温室里,在别人的称赞声长大。而小白花像个农村娃娃,在恶劣的生活气候下长大,经受着风吹雨打,没有别人的夸赞,但依然坚强的怒放着。

  这里,我仿佛听到小白花在风中高唱: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自我欣赏……

  我想:如果让我从小白花和百合花中选一个,那我一定会选择小白花,因为它是勇敢和自信的化身。

  李双有老师说,他经常给学生们留的功课,就是让他们带着问题或题目到外面去细心地观察各种事物,所有的答案都在事物本身,就看你能不能找到。他举了一个很精彩的例子:比如一个喝水用的瓷杯,你从它的身上能看到什么?

  它从泥土中走来,趟过火海。在它倾斜的刹那,回答了无数渴望。

  我顿开茅塞:李双有老师授课不是在那能容纳几十人的教室,也不是在那能容纳几百人、几千人乃至上万人的大礼堂,而是在那广阔的外面世界,在那广袤的大地,在那巍峨的群山,在那奔腾的江海,在那灿烂的星空。而教室算什么?它只是这些孩子们从大千世界采撷回来的智慧之果的荟萃之地,只是他们得以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平台。

  听完“创新思维实验课”,我们再去品尝一下李双有老师亲手烹制的“智慧快餐”,看看口味如何?

  十岁的小卉,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每次作文爸爸、妈妈都陪着她一起发愁,用过“智慧快餐”后,她把诗拟成文章的提纲,不仅诗写得快,文章也写得很精彩。

  《雪》 是蒲公英还是柳絮/在蓝蓝的天空绽放/还是那遥远的海浪/眺望着对春的畅想

  雪花悄然飘落,使我想起去年蒲公英上天的时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屋顶上厚厚的白雪,仿佛是白云落了下来;裹着霜雪的电线,像凌空架起的银色琴弦,被风,那透明的手指,弹拨起动人的交响。

  雪花随着我飞进了教室,老师的手上又飞起了美丽的雪花,落在黑板上,飞成玉色的蝴蝶,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春天里飞翔……

  走出教室,雪依然下着。暖融融的雪叫我疑惑——她是不是柳絮,错过了季节?

  十二岁的明达,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就餐”后的处女作很快被一家杂志社所采用,他的组诗《抒情的天空》还获得了小作家竞赛一等奖,这里摘录其中一首:

  《雪说》 阳光不能阻止我降临/严寒是我温暖的故乡/我以洁白生命融入黝黑的土地/期待万紫千红在枝头绽放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聆听,有谁会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在李双有老师把灵感密码给了学生们之后,无论是谁出题,他们当场都能写出这些鲜活的、极富灵气的诗篇呢?

  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些灵感之花却饱蘸着一个二十年探索者的沥沥心血。

鬼才”20年捉

  人们称李双有为“鬼才”,是因为他没学过什么军事,却能把一些军事战例分析得头头是道,给高等军事学院20个学生讲得出神入化;他没学过绘画,却把绘画背后的东西描绘的真真切切,时常让一些专业画家听得点头称奇,有些人称他是中国思维大写意的创始人;他没学过书法,提笔也能写那么几下,竟然有许多人登门求字;他没学过医学,却能在短短数天内发明了“人体经络穴位图”等几十项专利。特别是他对神经外科学和现代心理学进行了一系列的解读,独出心裁,让业内人士听得不知所言。他没认真学过哲学,但对古今中外的哲学命题如数家珍。人家学电脑,他也凑趣,可刚学会打字,就又急急忙忙地放下了,忙着去开发无键盘计算机。他就这么异想天开,你说怪不怪?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这是苦吟诗人贾岛的自我写照。而李双有,在三年时间里向我们奉献了思维智慧的结晶——《相约灵感》。这是他20年求索灵感轨迹的厚积薄发,也是他20年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

  如果说,灵感是李双有思维中美丽的缪斯,那么,他愿意为她付出一切而奋不顾身。为了这个缪斯,他总是希冀有一天能抓住她的“轨迹”。

  十几年前,李双有来到内蒙古包头市。听说该市南数十里有一处响沙湾,当人从其上滑落时,其沙鸣叫不止。在去往那里的途中,他就开始构思如何写好响沙湾这首诗,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沙子,没嘴,会说话。”同去的朋友都笑他在说梦话、说疯话,他却涨红了脸反驳着,“我这是在呼唤灵感。”不幸的是,他到了那里尽管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沙子,可上帝并没有赐给他灵感,让他写出那耀人眼目的美丽诗行。这次尴尬让他刻骨铭心,他发了狠誓:一定要找到灵感的“轨迹”!

  为了找到这个“轨迹”,他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苦苦寻觅了24小时。到天亮时,他忽然读懂了这首诗,找到了它的灵感轨迹:

  “日照香炉生紫烟”,其灵感轨迹点是象形,以香炉同山峰形状的类比,再以形转意,炉子能生烟,由山峰转到炉子的作用属性上,烟雾代表了云雾,同样也是象形类比。“遥看瀑布挂前川”,颜色形状作灵感点,瀑白色;布,也是白色。所以说,远看就像布挂在那里,在空间的属性运用中把动态写成了静态。“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其灵感轨迹点是同形、同色、同源:第一,瀑布是白色的,银河也是白色的;第二,瀑布是客观上的水,银河是主观上的水;第三,瀑布与银河都是长条状。这一发现,石破天惊,全盘否定了此前对这首诗的所有注解。这一发现,像地下之火点燃了岩浆,地裂天崩,将此前保守的传统思维方式炸得粉碎。

  这是李双有寻找到灵感轨迹的第一次爆发。他如疯若狂,兴奋至极,一昼夜未合眼的疲倦,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乘兴打开《唐诗三百首》从头至尾翻阅了一遍,找出每首诗的灵感轨迹,结果惊奇地发现:其灵感轨迹的规律是一样的。

  这一发现在李双有的家庭中引发了一场“大地震”。他的精于哲学研究的两个哥哥,天天到他家来“上班”。大妹也辞掉了单位的正处级职务,成了他的专职打字员。大哥对他说,“你把中国的读懂了,你还应该找一篇最难最不好懂的外国作品来看。如果你真正读懂了,才算你真正抓到了灵感轨迹。”最后他找到了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伦坡的一首《乌鸦》。

  这首诗十行一句话,爱伦坡却写了十年。冬天时,李双有足不出户苦读了半个月,累了、困了和衣而卧。其间请教了许多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没有一个能给出答案。在第十五天的清晨,半梦半醒的他倏忽间一下子读懂了,兴奋疯狂到了极至。北国大地,银装素裹。然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推开窗户时,他仿佛看到无边的春色扑面而来。终于,他追索灵感轨迹的春天来到了。

  《乌鸦》 这里有只乌鸦/它不再振翅/只安静地卧着/安静地卧着/我门上悬挂着智慧之神像/它就落在他苍白的胸上/如梦中所见/它恶魔似的眼睛充满了凶险/流照下的灯光/在地板之上映出它的影了

  《乌鸦》的题目本身,就是诗人爱伦坡灵感思维点。从自然界中的乌鸦到人世间的黑暗,是诗人灵感的总体意象跳跃,也是被提炼的主题的像征意,在诗行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不尽人意的黑调子的存在与思考,形成了诗人的灵感思维的得意走向。

  解读《乌鸦》灵感轨迹,这是李双有寻找到灵感轨迹的第二次爆发。此后的半个月里,他兴奋痴狂得睡不着觉。

  格物穷理,大哥引用易经上的话对李双有说,“既然你能在文学领域里找到灵感轨迹,那么可以推断,在其他任何领域里都能够找到这种轨迹。人类的每一次跨越,都是思维的跨越。”在大哥的启发下,此后无眠的半个月里,李双有博览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书籍,进一步验证了他所发现的灵感轨迹:在思维面前,灵感轨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根本没有跨领域和跨行业之分。从而也悟出老子所说的“道无处不在”(道,即规律)。他豪气万丈,几乎脱口而出:一滴水上观沧海,半缕清风测云烟。从此江郎才不尽,放眼无处不诗篇。这是李双有验证灵感轨迹的第一次爆发。

  二哥向他泼来冷水:仅有理论还不够,还需要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才能立得住。不久,他在一些省市开办了“智慧快餐”和民间创新思维研究所,在北京开设了“创新思维实验课”。

  这是李双有验证灵感轨迹的第二次爆发。

  实验证明,所有的学生用已被李双有破译的灵感密码当场写诗,无一例失效。一个大学生放弃所学的课程特地跑来听他的课,为的是写好毕业论文。有的小学生因学校正常上课脱不开身,让爸爸妈妈代替他们到这里来听课,认真记下来回去后再转授给他们。

他的梦在继续……

  今天的李双有,却远离了梦,他不得不向所崇拜的伟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些集合的向导,同时把各自的手指向四面八方,这四面八方的指向,让他真真切切看到了他们共同的导师——缪斯,是存在,是大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果说,昨天的梦他迷信的是伟人、哲人,那么,今天的他,才清清醒醒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老师。

  他深知:孩子们背上的大山越来越重。他想入非非:有一天能够相约所有老师,牵着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从教室里跑出来,冲出学校铁大门,登上那托举红日的泰山,观五洲风云之变幻,听四海惊涛之怒号。他还想领着孩子们,从九曲黄河的入海口溯流而上,让那一只只每天翻阅书本的小手去触摸那飞落的瀑布,掬一捧水,洗一把脸,冲一次头,仰望着飞架的彩虹,读出太阳这支神笔在那无边无际的天然大画布上留下的那一抹红、那一缕灿烂。

  晚上,他又重新回到自己的写字台前,开始写学习这部天书的体会。一章一节,古今中外凡选入课本的经典作品都被他用灵感密码一一破译,踏响灵感轨迹,送给梦乡中的孩子们。现在,这个梦已“传染”给他的朋友,于是有人和他一起成立创新研究所、专利研究所、教育研究所、企业诊断研究所,甚至于眼下最时髦的文化创新产业,也有人拉他入伙。可梦毕竟是梦,别人的梦无法强加给他。他说,他要把他的梦作为祖国明天的设计草案重新思考,图案上的每一笔都来不得半点含糊。因为,梦,只是希望的别名,每一步必须是结结实实、沉沉甸甸的。

  从西四北四条小学出来,我的耳边还在回响着实验课上孩子们朗诵的诗句:

  《书包》 一个口袋/装的满满/把我们的童年/压得直不起腰/它每天在增加体重/我多么希望它能减肥呀/让我直起腰/在阳光下奔跑

  《灵感》 在我无路可走的时候/它像一位突如其来的向导/刹那间/带我走出一个不能走出的迷宫/灵感/像一架飞机/让我们一步登天

  灵感,孕育着人类一切伟大发明和伟大创造,她最终会托举起人类驰骋在思维的高速路上,托举起宇宙万物,托举起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充满灵感和创造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必将收获更多的创新之果。创新思维,应该成为本世纪的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