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冠军下载: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推动社会管理与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3:34:17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委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结合全市实际,积极创新实践,探索了服务型党组织创建这一新载体,市委的这一重要举措得到群众真心的欢迎和党员的普遍赞同,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从此翻开了遵义乃至贵州基层党建新的一页,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国诸多知名党建专家、各类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

  第一: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的创建背景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警示

  据2005年《社会蓝皮书》披露,全国范围内从1993年到2008年群体性事件数量由每年0.87万件增加到9万件,参与人数也由每年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这些群体性事件无不引起各界关注,更是引起了遵义市委的深刻反思。因发生事件的云南孟连、甘肃陇南和我市同属西部地区,而瓮安县更是与我市的遵义县、湄潭县、余庆县毗邻。为此,市委深刻剖析“瓮安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充分吸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深刻教训,认真反省我们“加强基层党建,夯实基层基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情况,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主旋律,是当前和今后基层党组织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头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基层党组织面临新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在工作开展中出现了“三难”:一是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越来越多,在家留守的多为妇女、儿童及老弱多病的老年人,导致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是难上加难。2008年,遵义外出农民工130万,留守儿童24万,空巢老人10万,农村基层党组织很难选择优秀合格的农村青壮年发展成为党员;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由于统筹引领发展的能力有限,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协调管理的事情,而在群众亟需的致富发展上缺少门路和有效措施,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难;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不能有效的团结引领群众,在凝聚群众、吸引群众上难。加之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意识弱、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能力不强,不能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有效服务。而且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利益部门化的倾向越发严重,一些基层站所不断上挂,基层党组织的权利不断被上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颗针,有限政府,无限责任;一些上级党组织只问工作结果,不问工作过程,更不关心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也发生了利益纷争,使得群众对当地基层党组织不信任。总之,在许多地方的基层组织中,出现了党群、干群、上下级关系不和谐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三)自身实践的不断深化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结合世情、党情和国情面临的新情况,对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进行全面部署,将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提出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等等基层党建新任务,对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

  我市也同样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索,自2000年以来,全市先后总结了“示范带”、“四民社区”、“四进社区”等等工作载体,并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无论是我市还是全国其他地方提出的各种载体和总结的经验,都显得单一、零碎和孤立,形不成统一模式,造成各自为阵,出现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市委明确要提炼一个牵头抓总的基层党建工作总载体,统一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工作步调。为此,2008年,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遵义市委决定在余庆县开展“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党员综合服务站+组便民服务点=服务型基层组织”的试点。2008年底,市委在试点经验较为成熟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反复酝酿后,提炼了一个既能统揽基层党建全局,又能管长远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载体——“服务型党组织”,并于2009年初制发了《中共遵义市委关于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的意见》和相关《实施方案》,迅速在全市推广。

  第二: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的基本内涵

  创建主题是围绕“三个服务”:重点是突出搞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我们认为,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对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进行了明确定位。“三个服务”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既秉承了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宗旨和优良传统,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又符合新时期党建工作、特别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时代要求。

  创建重点是构建“五大体系”:就是构建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城乡党建一体化、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服务科学发展“五大体系”。我们认为,在创建工作中,构建党内服务体系是切入点,服务群众(党外)体系是立足点,服务科学发展体系的落脚点,五大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创建目标是实现“五个提升”:就是实现服务功能、服务能力、民主水平、工作水平和满意程度“五个提升”。我们认为,“五个提升”紧扣创建工作主要任务,各有侧重,提升服务功能、服务能力、民主水平、工作水平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个具体目标,提升满意程度既是工作成效,又是创建工作落脚点。

  总体讲:服务型党组织在服务内容上,涵盖了党务政务、社会事务、生产经营、公共服务、行政审批、法律咨询、社情民意等多类事务;在运行机制上,建立了融党务资源、政务资源和社会资源为一体的开放式平台。因此,服务型党组织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以服务基层广大党员和群众为根本目的,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网络、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来践行党的宗旨,从而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促进科学发展。

  第三: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主要做法

  市委围绕全市工作实际,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拟用三年时间(2009年“扎实推进”,2010年“深化拓展”、2011年“巩固提高”)来推进这项品牌建设,明确提出每年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任务和实现途径等,形成了推进品牌建设的详细规划,统一设计了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品牌形象标识。

  1.搭建服务平台。我市围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三项服务”,构筑县(区、市)党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村民组(片区)党员便民服务点四级服务网络,搭建了点线结合、上下互动、横向联动的立体综合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截止2010年底,全市14个县(区、市)均建立了党务服务中心,所有乡镇(街道)建起了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全部村(社区)都搭建了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6990个村民(居民)组建立了党员群众服务点。

  2.强化队伍建设。全市上下层层开展动员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组建、分类培训的原则,系统解读了创建工作的目标意义、内容内涵、总体部署和推进创建的工作理念、方法措施等,组织一批“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服务优”的党员干部成立便民服务队伍,及时抓好服务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四级服务网络有序运行。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市委对各县(区、市)委组织部长、分管副部长、组织科长、所有乡镇(街道)的党(工)委书记、副书记以及村支部书记等进行了专题培训;各县(区、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等专题培训,培训人数累计超过18万人次,使党员队伍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加强,作风明显转变,培养了一支创建工作骨干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3.整合各类资源。全市按照“转变职能、精简审批、加强基层、便民利民”的要求,认真梳理各部门的审批和服务事项,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和服务事项尽可能下放给乡镇(街道)基层站所,并统一到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在整合党务资源方面:采取组建远教室、图书室、红色网吧、流动党员服务中心、非公党建指导站、爱心救助站、党代表联络室、文体活动场所等阵地,积极开展党组织和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党内帮扶资金、设置党务(党员)咨询服务热线等形式提供服务。在整合政务资源方面:各县区市均建立了“一站式”县乡两级党务政务服务大厅,服务内容涵盖了党务、民政、农林、国土、财政、计生、卫生、社会保障、综治、司法、经贸、文体、农技等各类审批、服务和代办事项。依托乡镇司法部门、法律工作者队伍及党员队伍,层层下设综治服务室,开展综治维稳、信访接待和法律宣传咨询等服务。层层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组织。组织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村(居)民小组长等担任工作人员和代办员,发动党员志愿者、无职党员、“五老”人员、农村能人、青年团员等到服务站(点)帮助工作。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我市各级基层党组织以创建工作为契机,紧扣发展主题,营造干事创业大环境,积极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支部+协会+农民”、“涉农部门党组织+村党组织+协会+农民”等发展模式,着力解决对接市场问题;广泛开展“双信工程”(“信用工程”和“阳光信贷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全力支持农村能人创业,积极发动党员牵头建立生产互助服务组、红白理事会、公益事业理事会、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三关工程”服务队等党员群众互帮互助组织,较好地促进和实现了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突出区域特色。全市规划并扎实推进了5个特色党建区域。以服务发展为切入点的西部片区特色党建已扎实推进。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突破口的东部片区特色党建全面实施,如,湄潭县坚持和完善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一事一议”中的作用;凤冈县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立了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村监事会(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民主管理)、群众会(民主选举)、村议事会(民主议事),变替民做主为人民群众自己做主。以扶贫攻坚、服务民生为立足点的北部片区特色党建有序进行,如务川县以“三中心一协会”为平台,加大服务民生的力度,推行精细化管理。以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的中部片区特色党建已奠定基础,如遵义县、桐梓县强化党建信息化建设,网上服务平台均实现了网上“学习、办公、管理、监督、服务”, 形成了“党建工作一键通、党员管理一网通、学习培训一站通、服务信息一信通、群众办事一点通”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以“推动社区网格化和信息化服务,促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发展”为结合点的城区特色党建已全面展开,如汇川区整合各类资源,将全区细化为若干个网格,通过社区网格化来实施精细化管理。

  5.建立长效机制。创建工作的长期性和生命力必须靠制度保障。因此,我市围绕“五大体系”创建内容,建立健全了党务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使用以及城乡党员一体化管理、党内争先创优和党建创新工作扶持激励、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和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党内关怀等系列机制和制度,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激发了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如遵义县、赤水市、红花岗区等扎实推行了党员患病受伤时必访、党员亡故时必访、党员家庭遭灾时必访、党员生产发展有困难时必访的“四必访”工作机制,让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湄潭县黄家坝镇合同村完善了“有人提议众人商,过半参加方可议;发动群众是关键,三分之二是底线”的一事一议制度,有效促进了全村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化。

  第四: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初步成效

  1.创新了工作模式。一是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新的抓手;二是有效整合了资源,产生了“1+1>2”的效应;三是便于基层操作,使抽象的党建工作具体化、有形化。中央党校党建研究部主任王长江考察后认为:“遵义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想方设法把党的建设、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建设、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联系在一起,设计一套方案融入整个生活和整个发展中。特点是把党务政务和社会事务资源有机整合起来,细致入微地落实到每一个点上,让老百姓切身的感受到党的存在,感受到党的凝聚力量。”

  2.激发了党员活力。主要是既转变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更激发了基层党员的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等机制,激发了党员的活力,党员干部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工作作风更加扎实,工作热情更加高涨,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3.夯实了基层基础。通过搭建四级服务网络,把广大党员干部置身基层和一线,使服务工作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多元需求等发生的新变化;通过简化审批程序、限定服务时限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及时有效地解决涉及广大群众生产发展、民生保障、矛盾纠纷等一系列问题。让老百姓办事既省力又省心、既省时又省钱,真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各级组织的关怀,增强了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而今,服务型党组织遍布全市乡镇村居,基层广大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求真务实、重信守诺,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使大家看到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许多群众由衷地说:“党员说话我愿听,组织办事我放心。”

  4.促进了科学发展。目前,全市四级服务网络已为党员群众代办事项60万多件,解决纠纷2.3万多件,办实事好事5.5万余件,帮扶困难党员群众6.3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政策、法律和实用技术咨询185万余人次,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仁怀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帮助干部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1260个,培养“双带”科技示范户2500户,带动3万农户走上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也正因为创建工作让广大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湄潭县田家沟的老百姓从心底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服务,自编自演了《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得到了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受到了中央和省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创建工作与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机结合起来,自觉服务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刚刚结束的“十一五”时期,全市各行各业、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任务,实现了西部大开发“十年打基础”目标。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区域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比学赶超态势形成,强县建设和脱贫工作同步推进。

  第五: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下步打算

  一是强力推进服务平台信息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并要求“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而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重点就是要构建纵向连通、横向联动、全面覆盖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各县(区、市)将严格按照市委的要求,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重点在平台“一网联”上有所突破,按照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多功能、广覆盖的惠民直达工程动态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改革传统党建工作方式方法,逐步形成立体化、交互式的网络管理工作平台,全面提升全市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强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可以使我们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在整个信息化进程中掌握主动,实现工作内涵的极大丰富,工作效率的本质飞跃。

  二是强力推进党内生活民主化。各县(区、市)将由党内生活民主化带动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党和依法治官,紧紧围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积极拓宽党员表达意见的渠道,切实完善党内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真正以党内民主促进和带动人民民主。各地要及时发现基层党组织在扩大党内民主方面的工作亮点,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把亮点培育成示范点,做好总结、提炼、推广工作,使创新成果转化成面上工作。要探索党代会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建立党代表双向联系制度、党代表监督评议制度、党代表视察调研制度、党代表提交提案制度、重大事项意见征询制度等,发挥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要加强对村党组织的领导,深化基层组织在扩大党内民主及民主治村中的好做法,提高党组织发扬民主与依法办事的能力。

  三是要强力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各地将从“理念、组织、载体、方法、机制”上切入,结合“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和创先争优活动,探索实践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模式,努力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统筹组织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党建工作体系;统筹人力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干部选任体系;统筹社会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城市和农村这两个领域的基层党建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坚持均衡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城乡党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力争做到思想上一视同仁,权利上同等对待,保障上协调一致,努力使城乡党员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实现城乡党的基层组织统一建设、城乡党员统一动态管理、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统一建立、城乡党内关怀激励统一开展、城乡互动的党建工作统一进行,使之互相衔接、互促共建。要坚持和谐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城乡党建分离、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和“就党建抓党建”的现象,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各类资金、项目的整合力度,对基层和农村的各类投资通盘考虑,综合利用,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强力推进基层党建区域化。各地将坚持统筹、整合、服务、开放、民主五个理念,以区域大党建的思路来推进创建工作,着力构建基层党建区域化格局,形成“多级联动、资源统筹,条块结合、凝聚合力,党员示范、全民参与”的良好创建局面,努力在全市形成条块联动、区域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目前全市已规划并推进了5个特色党建区域和5条特色示范带建设。这5个特色党建区域和5条特色示范带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各县(区、市)在全市的统筹安排下,以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增强党建工作有效性为主线,遵循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扎实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区域化工作,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统盘使用党建阵地,以实现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优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促进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实现有机整合和优化重组。

  五是强力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两年多的创建工作,给我们的最深体会是:创建工作只能高度重视,不能有任何忽视;只能大力加强,不能有丝毫削弱;只能强势推进,不能止步不前。全市各级党组织将深刻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持之以恒推进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找准新形势下创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结合点、着力点和关键点,不断在创建工作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要探索引入社会化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服务实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考核奖励和惩诫制度;建立相对稳定的基层党建工作运转经费和民选村(居)干部报酬及正常增长经费保障机制,并按财政增收比例动态增长。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切实保障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责任编辑:魏炳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