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eciq.com:吴佩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5:34:31
常胜之帅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是很钦佩吴佩孚的,这样的人物称一句英雄也不为过,可是历史却是这样的弄人.
   
    “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董必武
    
    

    据说吴佩孚出生之时,其父吴可成梦见戚继光进门,吴可成大喜,因为戚继光字佩玉,所以吴可成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吴佩孚,字子玉,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 
    吴佩孚14岁那年,父亲吴可成因病离世。家里陷入困境,他只好投身军旅,在水师学堂当学兵,一个月拿二两四钱银子的军饷贴补家用。吴佩孚在摸滚摔打、出操训练之余,依然黄卷青灯,苦读诗书,在22岁时参加科举,得中第八名秀才。吴佩孚以苦读而中秀才,儒家经典自然看了不少,传统的道德观念、思想浸润其间,这在他一生的行为活动中都有明显的表现,腐朽之气、忠贞之气、豪宕之气聚于胸臆。 
     吴佩孚早年曾亲眼见到日本军舰炮击蓬莱阁,使中华名胜古迹毁于一旦。心中悲愤难当,心里下定决心:将来有朝一日,一定要率兵统一旧河山,驱逐倭寇。
     民国初期,“吴佩孚”这三个字是无法擦掉的,报章上隔三岔五地就会出现这个名字。想当年,吴佩孚是何等威风!他率部南征,出直隶而河南而湖北而湖南,势如破竹,一气逼近广东。本来,袁世凯已经凭武力统一了中国,但老袁的“帝制自为”又惹恼各路军阀,西南遂竞起割据政权。老袁死后,段祺瑞领衔内阁,迭令各省取消独立服从中央,但“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段祺瑞便下令大军南征。北军南下,气壮山河,而其中最锐者,即吴佩孚的陆军第三师。谁都明白,只要这位中将师长一声令下,他军纪严明的大军即可底定三湘并进而荡平粤、桂两省,北京政府“武力统一”的梦想则指日可待!然而,就在捷报频传之际,吴佩孚却突然按兵不动了,他开始匪夷所思地与占领区的军政首脑、士绅终日饮酒赋诗,不再言战!老段急得亲往前线劳军,并破格授予保定速成学堂测量科学生出身的吴佩孚以“孚威将军”的殊荣和勋位,以励其一鼓作气扫平两广进而统一中华。可是,吴佩孚愣是不买账!过了段时间,竟擅自撤军,把北洋军打下的大片江山拱手送还南方!说实话,没有吴佩孚的罢兵,一部民国史怎么落笔,还真的挺难说哩!吴佩孚息兵衡阳的日子里,博得了极好的声誉,因为他罢兵的理由是呼吁和平,所谓“罢兵主和”是也。为什么这样做呢?“阋墙煮豆,何敢言功?”“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忍设防线?”(吴佩孚通电语),所以,俺不干了!正在北京政府为吴的罢兵猜测不已之际,湖南那边又传来吴氏的“四不主义”:
   
   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

   果然,他吴佩孚一生没破此“四戒”。在那个纷纷借重洋人的时代,敢公然向国人作出这样承诺者,绝无仅有.

   而让吴佩孚罢兵的另一个原因是五四运动爆发了.
   
 

   呼吁拒签的,是知识阶级和一般民众,统治集团内部怕危及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大都主张接受这一条约。关键之时,远在南岳衡山之下的吴佩孚发言了,这个“言人所皆欲言,谏人所不敢谏”的区区师长,在湖南驻地公开越过好多级,直接向大总统徐世昌发出通电,一纸电文搅扰了中国政坛上的死水。

    5月9日孚威将军的通电曰: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数日后,他又致电南北双方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政府签约:

   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齐鲁封疆,遍来淫娃木屐。虽虺蛇已具吞象之野心,而南北尚知同仇以敌忾。与鞭一日纵敌,不若铤而走险;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

   决不许出卖祖国的主权!不能让强敌将我山东家乡当肉吃!身为山东籍的军人,我愿对日本背水一战!看看吧,这就是“五四”运动时吴佩孚的态度。那一场爱国运动的胜利,是知识阶级的胜利,也是爱国军人们的胜利。现在,人们说起那场全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往往只顾上赞扬学生的爱国热情,捎带着也夸夸蔡元培们,若再多说几句,就提提商界、工人的罢市罢工,却惟独对军界的良好表现不置一辞。其实,运动一爆发,吴佩孚就站在了潮头上,而那些手握重兵把守各地的督军、省长们,不管皖系还是直系,不管南军还是北军,也大都致电政府,措词强硬地要求拒签“和约”。
   
   享有一时盛誉的吴佩孚,在上司曹锟的暗中支持下,不仅不听老段的话,反而主动找总理的茬儿。当他得知政府不惜举外债以求武力统一的意图后,通电全国,嬉笑怒骂,令政府好不尴尬,而读者莫不赏心悦目。

   是嘛,本来就理直气壮,加上又有文化,所以政府的电文总说不过他。且看他抨击段祺瑞和拥戴老段的安福俱乐部(亦称安福党)的一个通电,真是令人叫绝:

   全国之大,能否尽为一人所盘踞?
   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
   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真叫“稳、准、狠”!

    在皖系政客们的怂恿下,段祺瑞恼羞成怒,下令将曹锟与吴佩孚免职查办。岂料,摩拳擦掌的吴佩孚早就想化通电战为枪炮战了。
    于是,1920年7月,第一次直皖战争爆发。吴佩孚一马当先,充分发挥了天才的军事指挥率直军主力大打闪电战,只四天即击溃比自己更为强大的皖军,俘获其前线司令官、早年保定学堂的老师曲同丰将军,并差一点生擒昔日的段校长。
    如日中天的吴佩孚,一跃成了国内外瞩目的第一人。他虽仅是直系的一员骁将,但人人皆知:继冯国璋之后任直系领袖的布贩子曹锟并无治国之才,蓬莱秀才吴子玉(佩孚字)才是出面收拾江山的真正人物。

   被簇拥着进了京城的胜利者,在报纸上刊登了他的“心得体会”:

   此次兴师讨贼,原为民意所驱策,即战胜结果,亦全国民意战胜,非直军战胜也
   这样一个明白人,怎么就不能再往前走一步呢?
   我想说的是,吴佩孚为何不留在北京出任陆军总长?总统黎元洪已经给他留下了这个内阁中最为重要的位子,哪怕他执意不愿呆在北京也可以,只需在洛阳的“直鲁豫副巡阅使公署”里遥领此衔即可。谁都知道,内阁里若有了吴佩孚,则直系内阁就有了真正的灵魂。

   吴佩孚只在北京落了落脚,拂了拂征尘,即引兵回到了洛阳。

   一位在中国多年的日本军部间谍望着吴佩孚的背影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个叫铃木贞一的大特务写道:

   我认为吴佩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获胜的中国将军都是进入北京大逞威风,但吴佩孚却不声不响径自领兵回到河南洛阳。

   一个传统思想哺养的军人,能在众望所归之际战胜自己的权力欲,舍名利而不取,实在不易!北洋时代,这样的人绝无仅有;即使漫漫数千年中国史,又有几位胜利者能舍弃近在眼前的权力巅峰而不登?

   倒不是吴佩孚只会打仗不晓政治,这位初登政坛的军人的政治主张当时亦博得广泛喝彩:他主张,立即举行“国民大会”———今后所有国事,悉由国民大会定夺!国民大会的代表由农、工、商、学四界组成,自下而上推选,由省至中央,这便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吴氏的“国民大会说”赢得了在野政治势力的热烈赞同,从当任的黎元洪总统到南方的国民党领袖孙中山,都多次公开表示拥护“国民大会”的召开。吴佩孚的“治国策”既像西方的民选制度,又颇具中国特色,按说该大得人心并大行其道呀!

   书生气的吴秀才没有料到,被专制大水淹了几千年的中华湖底,不是一块净土,而是一湾深不可测的泥淖,所有的理想化的东西陷进去都要变样,每每还使立志澄清其污者陷进去不能自拔,只好共同龌龊,否则便遭灭顶之灾。

   他的政治纲领遭到了包括直系军人在内的各路大小军阀的非议:国民说了算,他们就得下课;若让他们下课,岂不过于天真?所以,吴佩孚就落寞,就没法儿留在京城。

   那时,他忠心不贰的老上级曹锟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非要坐到大总统的宝座上过过瘾。尽管吴佩孚极力反对,但老曹还是以行贿议员的卑劣手段当选新一任总统。远在洛阳的吴大帅忍看刚有新气象的北京政坛再度衰败下去,却一筹莫展。
    但在此期间吴大帅还是做了件功在千秋的善事.
    让我们中华民族引为自豪的故宫得以保全,竟与吴氏的一声断喝有关——若不是他旗帜鲜明的反对,紫禁城里最精华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怕早被所谓的西式议会大厦所取代!

   那时,挤在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厅(现为新华社内部小会场,近代中国议会政治的肇始之地)里争吵不休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简直昏了头,居然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废墟上另建议会大厦!

   话说当年,洛阳吴大帅惊闻此讯,立马直接把一封电报拍给了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四位,而偏偏不给当事者———参众两院院长!

   电文依然是掷地有声的吴氏风格:……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幸。盼祷之至!

    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的威严号令让始作俑者噤若寒蝉,故宫三大殿方幸免一劫——“大地百国之瑰宝”与“世界遗产”实为同一个词。
    当吴佩孚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几乎依靠自己一人之力击败实力强大的奉系后,曹锟通过贿选终于当上了总统,但曹锟的贿选致使中国政坛更加纷乱,国内局势更加动荡,人神共愤,终使直系功败垂成,吴佩孚的武力统一中国之梦也成为泡影。
   在第二次直奉之战中常胜之帅终于败了,表面看来,是部将冯玉祥害苦了他,冯于阵前的反戈一击令吴猝不及防应声落马,随之遭乱蹄践踏以致终身亦未能复元.但更深一层原因,是曹锟连累了他,吴佩孚太固执于头脑里的封建传统观念了!无论主公如何无能,他不取而代之——老上司曹锟那么不受人爱戴,登上总统宝座后只知道整日寻欢作乐,他却宁肯躲得远远的也不愿“犯上作乱”;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他不改弦更张———当初惊悉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叛变、本军形势危急之际,他的日本顾问焦急地请其与昔日的老师段祺瑞携手应付危局,他却大谈“千古不磨之成文宪章,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坚称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决不做违背四千年“成文宪章”的事;无论叛将如何讨饶,他不宽恕容纳———冯氏的国民军发动第二次政变后,满以为驱逐了段祺瑞会使吴佩孚高兴,便通电要全军投靠吴氏门下,吹捧“吴玉帅”有“命世之才”,并表示:“此后动定进止,惟吴玉帅马首是瞻。”但他接到通电后,却只批了四个大字:“全体缴械”,愣是把送上门来的大礼掷出门外,生生逼得国民军变成一块又砸回来的石头.
    从这一点来看,他吴子玉至少又晚生了两千来年!即使在春秋时期,这种“君子做派”就已经成为社会的笑柄了:那个“仗义”得非得等敌国的军队上岸列好阵后再出兵的宋襄公不就是个例子?随着前苏联关于中国问题档案的解密,我对吴佩孚有了更深的疑惑:也许,在那样一个纷乱而贫穷的时代,不管是谁走上政治舞台中心,不依靠某一强国,就真的不能实现统一中国的梦想?就真是必然要走向灭亡?
    莫非这又是历史的弄人.
    

    饱读诗书的吴佩孚在卧室中,用悬挂着自撰的联语自律:“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犟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抢壁,真个解甲归田。”吴佩孚的确是这么做的。他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失败以后,在情况十分危急时,有人劝他躲进外国租界地暂避一时,或者是取得洋人支持出国,以求东山再起。但吴佩孚都坚决拒绝了。在他忍辱负重逃到四川奉节白帝城以后,日本人又派特使找到他,答应给他财力和武力的大力支持,帮助他报仇雪耻,恢复霸业。但是,吴佩孚却不为所动,他对日本人的回答是: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用不着外人插手。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溥仪搞伪满洲国,他当即通电反对。1935年日本侵略者策动汉奸搞华北自治,请吴佩孚做“华北王”。吴佩孚愤然作色道:“自治者,自乱也。”加以拒绝。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来后,他绝食一天,以示抗仪。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听说淹死许多日本人,他异常高兴;后又听说有140万人无家可归,他又为此失声痛哭。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当了汉奸。日本当局鉴于此,又重新调整了对华“和平运动”的方针,加紧了对汪精卫的工作。而汪精卫为壮大声势,极力拉吴佩孚下水,表示愿以在野党的身价,支持吴出山。这样,以汪精卫作说客,“汪吴合作”的阴谋又开始包围丁吴佩孚。这是迂回包围紧张精彩的一幕。
  
  翌年6月,日本内阁为了实现其“汪吴合作”计划,正派出大迫通贞作吴佩早的工作。18日,吴在北平严正拒绝了大迫通贞“汉吴合作”的建议,与此同时,汪精卫在一片叫骂声中不顾一切拉拢吴壮大自己的势力。
  
  5月22日,汪精卫投石问路,写了一封信洽吴佩孚说:“中日两国为敌则两败俱伤,为友则两同发达,具理自明。不幸数十年纠纷缪结,郁结至于今日,遂败坏决裂一至于此。欲谋收拾,且引之入于正轨。其事诚难,然又不可以已,且舍此实无他道也。”他又诚恳地“期与海内俊杰,其谋挽救”。挽救之法“非组织有八自由独立之政府、无以奠定和平”。
  
  直到6月7日,吴佩孚铿然有声的回答:“民意趋归,果以抗战为然,则任何洒牲,均可弗计。若民众厌战,相战之国复有感于穷兵黩武之非,即宣于矜恤同胞,则应战应和,夏然而止。”
  
  汪精卫仍不死心。6月26日,他从日本飞抵北平,便急忙在27口派人去联络吴,在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的公馆里商讨合作问题。吴佩孚听了脸色一沉,眼珠一瞪,忿然怒骂道:“我们是中国人,谈的是中国事,要谈就该在中国人的家里谈。”拒绝前往,后汪又提出“在顾维钧寓所进行会谈”,吴佩字又以“在外面晤谈不方便”为词,提出要汪精卫“来敝舍会晤”,但是汪精卫怕碰钉子。这样从6月26日到7月10日,汪精卫整整等厂半个月。因为始终找不到“合适”约谈话地点而一无所获地飞注青岛。
  之后,汪精卫改派陈中学去说服吴,都没料到吴“啪”地一拍桌子,毫不容情地破口大骂;“谁跟汪精卫合作,这人必定下贱!”这样汪精卫前后5个月在开香港、上海、东京、北平和广州之间披星戴月,总被吴佩孚拒之门外。
  
  日本机关见汪精卫说吴不成,更觉汪的无能,吴的才略与胆识远远在汪之上,于是又加紧了“迂回包围”。
  
  川本发功北洋军阀中比吴佩孚资格更者的江宇澄游说,没料到吴大骂一声“老而不死!”从此江宇澄不敢登吴公馆的大门!
  
  川本的顶头上司驻华派出军总参谋长拖出吴从前的日籍“顾问”冈野,以“华北五省由吴帅控制”为诱饵拉拢吴。吴又给予他们有力的一击,“先撤兵,然后和谈!”日寇当然不会撤兵。
     
   跟张作霖一样日本人已把吴佩孚当做了一个绊脚石,欲除之而后快.1939年11月24日,吴佩孚在吃饺子时,饺馅里的肉骨头渣子卡在牙缝里,疼痛异常,几日后竟越来越严重了。12月4日下午3时,"学生"川本芳太郎携领日本军队医寺田及护士,由华北大汉奸齐燮元陪同来到吴宅。寺田检查后,声称需立即做手术,在日本军医再三说服和齐的劝慰下,3时45分对吴实施手术.手术后吴立即陷入昏迷,日奸趁机暗下杀手.<<民国怪状大观》记载说:

   ........,主刀者系日本人医生寺田。那日医动手术时,只一刀下去,只听吴大帅一声惨叫,顿时喉管开裂,血流如注而身亡。终年66岁。”
   一代豪雄终死于日人的奸计之下.吴佩孚之死,在北平引起轰动,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他出殡的那一天,北平万人空巷,从东口大街一直到神路街口,密密层层,排满了人群,都是自愿为吴佩孚送行的老百姓,脸上净是悲愤的表情。蒋介石也为吴佩孚的死感到震惊,亲自写了一份电报,极为动情:“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辉,海宇崇钦。”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是这样评价吴佩孚的,“子玉先生的品格,不论你政见如何,都是应该表示钦佩的。”此语不无道理。 
    吴佩孚为人有四不信条:“不贪财,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一生为之实践.以女色为例,当时似他一样的权贵人物,袁世凯也好,曹锟也好,张作霖也好,一个个都是三妻四妾,美女尽收床前仍嫌不足。而吴佩孚,却从始至终,只有一个结发的老妻张佩兰相伴,从不拈花惹草。据传,有位叫露娜的德国女郎慕吴佩孚之名,不远千里跑到中国来追求他,他却以“老妻尚在”为由,断然拒绝了这桩婚事。像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
   

    吴家子玉少年奇,鹤立鸡群有凤姿。 
    避祸从军行伍盛,冀功称霸洛阳为。 
    秀才高调蜚中外,大帅麾兵演喜悲。 
    一统北洋终日梦,清廉保节应名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