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4080.rog:以课题带动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3:26:40
云阳第二中心小学
我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坚持科研兴校的战略,自1985年起就确立了小学作文《系统设计 分项训练 整体优化》课题的系列研究,该课题历经20多年,四任校长的更替,三轮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期间,我们还结合我校实际与特色,开展了“艺教”“课堂教学”等课题系列研究,“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以艺术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马蹄形课堂教学形态”“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等课题也已顺利结题。为进一步深化作文教学改革,去年,我校又展开了小学作文教学第四轮的研究,并被列为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今年,我们又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和我校心理教育的特色,申报了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经验总结与推广研究”子课题“构建多元心理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已经被批准立项。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我校的内涵,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品位,造就了一支科研型的老师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日渐呈现,具体表现为:
1)从管理层面来看:
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学校虽有教育科研的制度和要求,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稳定的运行机制;虽有制度但落实难以到位,不能按研究的计划一步一步地走;“计划”让位于“变化”。经常受突发事情的影响,造成研究活动成为走过场的现象。
受学校课题的限制,一校一题,一科一题,总是那么几个人,科研活动的主体——绝大多数教师成了看客,以致于一学期、一学年下来部分教师不知道学校科研的课题是什么,研究的走向如何;研究过程中重方案轻实施,重结果轻过程,重外输轻内悟,甚至为了完成课题考察目标作应景之作,把课题研究作为“被动的应答”。
受“考试中心论”影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很多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面对着“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现实,很多教师只能对着教育科研说“教育科研,想说受你不容易”。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应试上,结果造成教师对课题研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2)再从教师层面来看:
教师虽说是教科研的主体,但缺乏兴趣和动力。
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深,没有意识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加上学校的课题研究一般直接参与的总是那么几个人,真正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课题也并不是源于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问题,因而有很多教师把学校的课题当成“他人的孩子”,不感兴趣也就在所难免。
教师缺乏理论的支撑,缺少系统性的学术指导,平时所谓的理论学习也往往是应付交差、流于形式,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的反思性。
这样,就形成了科研与教学分离的倾向:目标与过程分离,科研与教学分离,使老师缺乏在日常教学中捕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最后造成“教学归教学、研究归研究,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水”的结果。
这些问题的呈现,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何让教科研继续成为学校特色,如何让我们的老师从教科研中真正有所得,并从中获得成长?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对于教育问题,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如是,即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因此,我们了解了教师们的想法,开展了这方面的专题讨论,形成了共识:学校的教育科研应当立足教师现实能力,应当从细小处切入,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背景下针对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应当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06年下半年我们即初步确立了把“小课题研究”作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一个新的落脚点。
去年下半年,镇江市教科所吴高华主任和丹阳市教科所的领导来我校进行工作指导,交谈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教师个人小课题也可以作为镇江市级课题进行申报和结题”,这一信息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信心,使我们很快确立了“以题促研、提升内涵”的校本教研之路。
“以题促研、提升内涵”就是要坚持“以课题带动教研,以课题提升内涵”,就是要发挥科研对学校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紧密课题与教学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教学,让课题推动课题的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使得教科研更贴近教学的教育教学实际,更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
下面就我校自去年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情况与点滴体会汇报如下:
一、创造良好环境,保障课题实施
1、纳入学校教科研发展规划
把“小课题研究”纳入《云阳二小十一五发展规划》,力争到2010年,我校的“小课题研究”有系列、有专题、人人都能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将“小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特色加以继承和发展。
2、加强学校教科研管理
采用层级式管理模式,成立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分管教科工作的领导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校“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评审等工作。管理过程中实行法制——制度管理,也实行人治——人本管理。
3、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鼓励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我们根据我校已有的经验和研究实际制定出一整套相应的制度:《云阳二小教科研工作条例》、《云阳二小教科研工作制度》、《云阳二小教科研成果奖惩细则》、《云阳二小教师小课题申报研究程序》等,为教师顺利开展教育科研明确方向和具体要求,保证“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学校还将是否参与教育科研作为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同时,对教师小课题申报结题等产生的费用予以报销。
二、关注研究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
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还是刚刚起步,因此,在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对教师研究既要进行相应的规范,更多的还要在具体过程中予以相应的指导。为此,以钱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管理小组对“小课题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学习和专题讨论,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对小课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策略。
1、如何选题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解决的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它具有“小”“实”“易”“短”的特点,就是研究范围小、研究内容实、研究方法易、研究周期短。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直面教学中的问题,选择有意义的主题,让小课题研究真正地扎根实践。
(1)课题选题应关注教师自我的经验
教师教育研究的起步首先是课题的选择及设计,对普通教师提出比较规范化的课题研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促进一批科研成果的相继诞生和一批科研骨干的成长。然而这毕竟只是小部分教师所能及的,对大多数刚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困惑、迷惘、无措。因此,我们的小课题研究倡导:以教师的个体自我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课题选题的方向和教师开展研究的起步。
(2)课题研究过程注重操作的个性化
我们鼓励教师从实际需要和可能性出发,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倡导行动研究、案例积累、实践反思的形式,并逐步让教师尝试运用传统课题的学术型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不强制要求。
学校的科研管理者则帮助教师根据自身关注点和自身能力选择合理的研究点,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方案。
(3)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示自己的研究
基于普通教师的差异性,小课题研究对课题成果形式应倡导多样化。应摒弃传统课题研究成果的相关高标准。虽然我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但我们要求教师对于自己研究结果的表述,不宜脱离自身的实际可能性去追求高深的理论阐述,应该力求避免空洞、抽象和程式化,而是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叙述自己的实践、提炼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允许教师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展示成果。特别是允许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课题成果。我们只对教师课题成果的设计进行帮助,更多的还是充分尊重教师的研究,根据教师的能力来鼓励教师进行多样的成果总结。同时学校还要搭建相应的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课题研究过程和课题研究成果。
去年10月,我们面向全校教师征集课题内容,总共报上来教师小课题16个,从课题的选题来看,大部分老师的选题都能从小处切入,针对性强,如“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训练方式的研究”、“高年级学生朗读与表达的实验研究”“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家庭作业的质量研究”、“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美术教学中学生自说--—自画---自评能力的研究”等。
2、如何进行课题的具体研究
经过我们的学习与讨论,我们把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分为四个基本程序:主题选择——资料综述——案例博证——理论提升;把教师小课题研究方式分为个体研究和群体协作研究两种。由于我们的小课题研究还只是起步,所以小课题的群体协作研究模式是我们大力提倡的。
“多人同课+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小课题群体协作的研究模式之一,即从课堂教学入手,以课例研究为平台,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图:
多人同课
小课题研究
上课—研讨—上课—研讨
课例成果
课题成果
观测—思考—实践--观测—思考
多人同课: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为基本单位组合成研究小组,选取大家均感兴趣的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轮流上课和研讨。通过不断上课和研讨,逐步形成课例成果。
小课题研究:在多人同课研修中,每个教师针对上课实践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进行分析诊断,并通过亲身实践去验证自己的预设。通过不断的观测、思考、实践、研讨,逐步形成小课题成果。
在群体协助的研究过程中,从教师个体角度看,每位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均经历了这样一个基本过程:
①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观察他人实践,根据他人实践进行分析诊断,并确定研究主题;
②参与集体研讨,介绍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听取他人对该主题的分析诊断;
参与研讨
形成协助群体成 果
说自己的思考怕他人思考
观察同伴实践
③继续观察他人实践,参与研讨,使研究材料不断丰富研究主题不断深入;
④自我实践,验证自己的预设,自我分析诊断并听取他人对该主题的分析诊断;
⑤继续观察他人实践,参与研讨,使研究材料不断丰富研究主题不断深入;
⑥全面回顾总结。
带着
研究
主题
听他人思考说自己的思考
亲历实践验证
再从小课题研究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围绕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不断的分析诊断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教师不仅对自己研究的主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其他教师研究的主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整个小课题研究过程,每个教师都既有大量的现实实践作为研究材料,又有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研究猜想,还有大量的其他教师提供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见解,不仅研究过程真实、丰富,而且研究的实效性也很强。如图:
小      课      题
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大量现实实践材料
不同角度思考见解
实践验证研究猜想
不断的分析诊断研究
结合我们所提倡的群体协助的研究模式,我们把原先教师报上来的16个课题根据内容和便于群体进行研究予以整合,确定了6个课题作为我校首批校级课题。并积极鼓励教师申报丹阳市和镇江市级课题。
三、完善校本教研,夯实研究过程
我们坚持“以课题带动教研,以课题提升内涵”工作思路,就是要发挥科研对学校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正常有序的展开。同时,我们更要完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的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小课题组
语文组
(一)完善校本教研体系,以教研促科研
1)健全组织网络
数学组
小课题组
校长室
教导处
英语组
小课题组
综合组
小课题组
2)构建行动模式
分三个层面进行具体实施:
①学校层面的校本教研程序
基本流程:确立专题----集体备课----一度教学----重构教学----再度教学----群议反思----提炼总结
②课题组层面的校本教研模式:
基本流程:独立备课----课堂教学----再度观摩----个人反思
③教师层面的校本教研要求
内容上做到六个一:根据自己所在课题组确立自己研究的问题;结合自己的问题制定一份研究计划;观摩同伴开设的研究课;根据自己反思写一份学习心得;开设一节教学研究课;学习一本与课题相关的专著。形式上体现多样(沙龙式、座谈式、问题式等)
3)保障教研时间
为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正常有效,首先我们在教研活动时间上予以保证。我校在开学前便安排好各科各组的教研时间:每周二语文、周三英语、周四数学、周五其它学科;在排齐按课题研究的内容作有针对性的安排。每月第一个周三下午集中进行业务学习,回顾上月教研活动的得与失,布置下月的主题及安排,第二、三周分课题组或教研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第四周为理论学习或专题讲座。
4)完善教研制度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校本教研制度,以求规范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效率,促使教师课题研究取得实效。如说课、上课制、听课、议课制、过程入档制等。
(二)营造校本教研氛围,以教研促科研
1)理论学习,点燃热情。要求教师向名家学,向书籍学,通过网络学,做到看、听、记、写、行相结合,提高理论素养,点燃教研热情。
2)专家引领,推动热情。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就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每学期二次,邀请名优教师与学校教师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本学期我们先后邀请了市进修学校的史荣和、朱火寿、蒋成云,教研室严文华、刘永维、张川二、钱书萍、李明强等来校与教师作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发挥学校顾问组和镇江市、丹阳市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顾问、带头人每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让更多的老师走出学校,外出学习、深造。这样的活动提高教研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推动教师的教研热情。
3)同伴互助,燃烧热情。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强化备课、评议,在学校、教研组、课题组层面分别开展上课、说课、评课一条龙活动,通过一课几班上,几人上一课的方式,让教师在活动中对比、反思,燃烧教师校本教研的热情。
4)典型展示,释放热情。努力为课题组的教师搭建课堂教学的舞台,让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充分展示的空间。①进行校际交流,我们与里庄中心校、行宫中心校结对,两校互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②实施家长开放日,每学期举行一次开放活动,让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成长;③开展各种竞赛,积极参与竞赛,有校内,有校外。
(三)塑造校本教研队伍,以教研促科研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促进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我校结合三大教育活动从管理上做到“五子”,即:
树旗子:从校长室到各科室、教研组努力渲染反思的作用,树立反思型老师典型,营造氛围,树立旗子。
压担子: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课题,开展“六个一”的反思活动。①每课一段教学反思;②每听必有听后反思;③每月一篇读后感;④每半学期一次阶段反思⑤每学期一篇专题反思⑥每学期开展一次评比(各类反思、案例的评比活动)。
搭台子:努力为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扬鞭子:制定种类规章制度,以外在的管理捉拿教师内在的动力,变“要我研”为“我要研”,促进教师的成长。
赏果子:对教师在科研中获得的成绩及时进行表彰鼓励,让教师品尝果子的甘甜。
“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我校教师科研意识,推动了我校教师科研的热情,坚定了我校走“以题促研、提升内涵”的校本教研之路的信心。但是,“小课题研究”对我们来说还只是刚刚起步,在小课题的实施、操作、管理上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和困惑,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与实践。我们还恳请今天到会的领导给予这方面的关心与指导,谢谢!
云阳二小教师小课题申报研究程序
(2007年1月)
一、选题;
二、向学校教导处申报立项,上交研究方案;
三、学校教导处进行审核研究,批准立项,向申报教师发立项通知;
四、实施研究:
1)积累研究过程资料
2)在研究的过程中接受教导处的督查指导;
3)及时进行阶段小结。
五、结题
1)结题准备:须提前一个月向教导处提出结题申请;
2)整理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送交教导处;
3)教导处组织有关专家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并对课题进行评审,宣布评审意见。
六、学校按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实施奖励。

关于教师小课题的立项批复
老师:
由你和           等同志申报的小课题                        ,经教导处研究与审定,同意列入云阳二小教育科研课题。希望你们在课题研究期间能重视资料的收集、课题的管理和成果总结工作。结题时,我们将组织专家对课题的鉴定工作。
云阳第二中心小学教导处
年   月   日
云阳二小教师小课题汇总表
学科
课题名称
负责人
参与人员
语文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与研究
韦吉娣
马玉芳 张丽
於云珍
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双积累”交合研究与实践
张明娣
史必仙
让学生的作文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许书华
胡正仙

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研究
赵志华
际晶华
陈春红 偶燕

重视学生朗读 提高表达能力
丰红星
王国富
岳辉珍
关于小学生作文习作素材积累的研究
王国富
数学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张腊花
刘秋霞
杭菊芳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家庭作业的质量的研究
陈建中

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
魏琴
陈建中
符文豹

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
钱辉球
王小华
王国平 严红梅
英语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周晓霞
郭近梅
蒋建英等
音乐
小学音乐教学中‘跟唱教学’的研究
束江华
邹锁忠
美术
美术教学中学生‘自说—自画—自评’能力的研究
薛卫忠
刘雪琴
李水芬
体育
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研究
杨志梅
严辉明
钱俊辉
利用篮球优势 优化体育课堂课堂教学
景书炳
杭建华
信息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张品玮
说明:“★”已经被确立为校级课题
云阳二小教师小课题研究申报方案
课题名称:
为什么要开展本研究(即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
本研究中重要概念的说明(此项根据需要填写):
课题研究采取的措施(这部分为重点,要详细展开说明课题计划采取措施的对象、内容、方法、步骤等,如:从什么角度切入?计划怎样操作以什么方式记录?等等):
课题研究预期取得的成果(即期望经过研究,在所解决的问题上会产生一些什么变化,用什么方式加以表达,如调查报告、个案报告、论文课件等):
云阳二小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课题组长
教龄
职称
任教
学科
课题组
成 员
教学中
的问题
与困惑
产生的问题与原因
确定的
小课题
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初步成效
反   思
研究需求
小课题研究方案集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与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1、新世纪初,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这次改革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以拟的。2001年9月,在“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理念指导下,新课程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实施。本次课改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课程把“口语交际”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把“听”“说”合在一起,并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该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验,研究出处理学生心理与学生语言发展的关系的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的规律和方法,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能克服与人交流时的心理障碍,变“金口难开”为“口若悬河”。为当前的、未来的社会需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善于交际的高素质人才。
(二)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因此,在 “口语交际”课中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将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共识。可无须讳言,目前的“口语交际”课中,仍存在着单一、被动的现象。教师不想多展开,只是根据教学提示就事论事;不少教师把“口语交际”训练课,上成简单的说话课或者干脆不上。学生也因为害羞而不想多言语,多展示,说话时态度不自然,举止也不大方。课堂气氛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更别谈能力的发展。课堂上有的孩子缺乏交流的兴趣而"甘于寂寞:有的孩子怕答不好、答不全挨老师、同学的笑话而“金口难开”更有的孩子因得不到机会而产生失落感……
如何唤醒孩子口中的美丽,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只要唤醒孩子表达的欲望,挖掘孩子想象的潜能,给予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那么我们将会从孩子口中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充满爱心、富有灵性的世界。
在上述背景之下,我们觉得有必要借助新小语大纲颁发的东风,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与优化中进行“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与有关表述。
“口语交际能力”是指运用口头语言借助听与说的技巧与他人进行交往、交谈,从而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研究”指的是本项研究是落实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过程之中的研究。在研究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能克服与人交流时的心理障碍,改善以住口语教学的薄弱之处,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寻求多个层面和角度,脚踏实地地进行探索,边研究边改进边提高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的教学,最终达到有效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我们认为,较为理想的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具体表现:
1、语言规范。在口语交际中严格使用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其用语言以介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说话有完整性、层次性、逻辑性和条理性,不罗嗦,不重复,不带语病,不加口头禅,不使用方言土语。
2、应答大方灵敏。在口语交际中学生有话可说,有“不吐不快”的冲动,能“情动而辞发”,滔滔不绝。在不同的语境中能有较高的热情,有表达的主动性,语言要有想象力、创造力,在交际时能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在短时间内考虑好说话的内容,选择好语句。排除与人交流时的怯弱,应答能做到灵敏。
3、谈吐举止得体。由于交际对象十分具体、实在,一般就在眼前,谈吐举止必须得体,方能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表现在:(1)姿态自然,举止大方。(2)用语得体,礼貌待人。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谈话内容,说恰当、得体的话。回答别人的问题,话语简洁明了,开门见山;聊天闲谈,语速可缓慢些,语言可风趣些。还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辅以体态语。
三、  研究目标
(一)具体目标。
1、通过“提高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研究”出一条落实小语新课程精神,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的路子。
2、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丰富学生的词汇。
3、探讨出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规律和方法,初步形成课堂教学的模式。
4、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养成边听边想和先想后说的习惯。
5、培养学生的"语言"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实施策略。
得体、高雅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里所倡导的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使封闭的口语交际成为开放,创新的教学形式。但由于学生的性格,心理素质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只会做,不会说,或者不想说,或者说出来怕这怕那,索性不说。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以一些具体实物参照,引导学生开口说,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因此,我们将从三方面入手:
1、      给学生自信,鼓励学生“想”说。
2、      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口语交际训练。
3、      社会实践中如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研究内容。
(一)按年龄特点分:
1、认真听别人讲话。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
2、学说普通话。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3、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边想,了解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
4、参加讨论能说清自己的意思。有不理解的地方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
4、      在与人交流时,能克服语言的心理障碍,敞开心扉,打开话匣,畅所欲言,
有表达的欲望。
(二)按内容形式分:
1、自我介绍。(1)介绍自己。说说自己的姓名、年纪、性格、爱好、就读学校及年级,自己最喜欢的人或事。(2)介绍家庭情况。家在何处,全家有几口人,全分别是谁,各在哪里工作或学习。讲的时候,可先逐项说,再连起来完整地说。
2、口述见闻。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或从电视、广播、电影、报刊和广告中所吸收的信息中,选一二件,抓住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简单地讲给大家听。由于讲述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因而内容丰富多彩,感情真挚自然,可使口语交际训练成为交流心得、增进感情的教育活动。
3、工作汇报。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打扫环境卫生,整理班组图书、出黑板报等,让学生去完成,然后要求把完成情况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并接受大家的咨询。
4、接待客人。让学生按照迎客、待客、送客三个步骤来说。迎客:问清楚找谁、请进并问好;待客:让坐、端茶、回答问话或要求改日再来;送客:送到门口、话别、挥手或说再见。要求在说话时,注意态度和蔼、热情,语言亲切,运用礼貌用语,这种说话要多让学生同桌对练,然后上台表演。
5、求助于人。即让学生学会在借物品、请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时,说些祈求的话。教师除教会学生注重称呼和使用礼貌用语外,还要让他们懂得必须讲明请对方做什么或请求原因。如果对方答应了,该怎样说,如果你不大满意,又该怎样说。要求学生在讲的时候,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诚恳。
6、自由议论。教师根据训练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思想实际设计好话题,并恰当地提出议论的问题和中心,使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议。如让学生看一幅画、了解一个社会现象后谈自己的看法;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自由评论等。
(三)按过程步骤分
《语文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我们将根据不同的题材,创设不同的交际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排除难以开口的障碍,宛如在生活之中,能自然而然地进行交际;这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并作用于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提高的新型课题。主要过程有:
1、 给学生自信,鼓励学生“想”说。
首先要和学生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知道,小学生常常与自己的爸爸、妈妈有说不完的话,常常会把每天在学校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爸爸、妈妈,孩子们在这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能较好发挥其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可对孩子的语言表达内容进行正确引导,这对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班级里,可利用班队活动课、周会课、课外文体活动课等,让同学们把当地或本周最有意义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在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然后再向全班同学讲述。教师要加强引导,对敢于说话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唤醒了他们口中的美丽,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口语交际训练。
(1)激发兴趣,积极参与。
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小学生是爱听爱说的,在他们和同伴玩耍时,在与家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根据学生喜欢听、喜欢说的特点,训练时,要重视利用和创设各种说话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讲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这样,发言者畅所欲言,听话者聚精会神,课堂氛活泼,有利于学生由课外自发地说转化为课内自觉地说。
(2)抓住契机,创设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抓住契机,为学生创设一个口语交际的舞台,设置一定的“语境”,让孩子有话可说,唤醒孩子表达的欲望,主动交流的欲望,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社会实践中如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点,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大胆地与人交谈,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意见,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根据研究的内容,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陶冶法,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文献研究法--从各类书报、影片、音像磁带、幻灯片等文献中查找、分析,整理有关儿童教育心理学,口语交际的方法和素质教育的资料,作为研究的依据。
实验研究法--按照研究素质教育、儿童教育心理与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的方法指导关系的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
比较研究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研究素质教育、儿童教育心理与小学语文听、说方法指导的关系。
陶冶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在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活动中进行教学,把理智的训练和情感的陶冶密切的结合起来,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制定好本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2、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理论和省市有关教育科研工作,课题规划的报告。
3、收集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
4、对实验对象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2007年1月——2008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按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2、进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
3、撰写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或论文。
五、课题组成员
组长:韦吉娣
组员:马玉芳 张丽 於云珍
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研究的提出首先是源于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考,“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具体,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研究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2、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研究也是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我们进行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研 究,试图从“生活”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当然,进行生活作文的研究还应当改革封闭式的的教学模式,创立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改革单一的作文形式,倡导多样化的作文形式,使作文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概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界定“生活”的:“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本课题所指的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指的是:小学生把家园、校园及村坊街市和社区活动中的感悟和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苦涩,向往和梦幻,用自己的语言,充满激情地真实自然地记录、倾吐和交际的过程。这样的生活作文应当是学生真实生命的组成部分。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能够明白作文是生活的必需,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反映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
2、创立“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写作空间。
3、鼓励学生多种形式作文,适应生活的需要
4、激发学生生活情感,使学生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爱意,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四、研究内容
(一)、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享受校园生活
让学生写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或他们身边的事。我们认为,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都是他们语文学习的资源。要把这种资源开发出来,就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活动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使作文教学和校园生活融为一体。
2、关注社会生活
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关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焦点”,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组织和指导他们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分析、研究、表达生活的过程。
(二)、创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1、课前简单指导。
(1)课前一周简单指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内容。
(2)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从现实生活、从互联网或从阅览室收集。  如:“冬至”的传说   “冬
至”的习俗)
(3)学生自由阅读范文。(从互联网或从习作刊物阅读)
2、课堂具体指导。
(1)课堂指导学生再次分析习作内容、要求,教师提供范文赏析。
(2)指导学生围绕要求说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景。概括说几个点。(譬如:写景文:①写哪个地方②写哪几个景点?③抒发什么感受?)
(3)全体学生口头作文:自己说----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评价。
(4) 学生当堂习作,教师可提供参考题目。(后进生、困难生仿写;其他学生创作。)
(5) 交流(可写一个片断交流,也可全文进行交流,看时间而定。)
(三)、倡导多样化的作文形式
叶圣陶说过:“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以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草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学好作文。”这段话告诉我们,社会需要学生学好作文。应用是学习作文的最终目标。所以我们倡导作文应有多样化的形式。如有的学生拾到了同学的一件校服,就可以写招领启事张贴于宣传橱窗。有的学生反映学校旁的工地噪声影响学生,就可以写信寄给有关部门。另外也可给自己的照片、图画写文字说明;为自己的科技小作品写解说词;为本地的特产(如糟蛋、西瓜)写广告词;编写莫氏庄园、东湖广场、外蒲山等家乡名胜、风景区的导游词;给自己的班级创作歌词、班训,写黑板报材料;为班里开展文艺活动撰写小品、相声、短剧。这样使学生感到作文既是练习,也是生活的需要。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说:“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凡是应学做的都必须从实践中去学”。
五、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教师。
2、确定研究对象:教学班和其他班部分学生(随机产生)
3、调查掌握基本
4、实施研究
(1)制定研究计划,编排生活习作内容。
(2)研究生活作文教学操作模型。
5、研究时间:2006年10月——2008年10月
6、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成果鉴定。情况,制定研究方案。
六、课题组成员
组长:赵志华
组员:陆晶华 陈春红  偶燕
重视学生朗读    提高表达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讲轻读、重理解轻朗读的现象,教师往往以情节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一些阅读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无论哪篇课文,一律串讲串问,问题问完了,学生答完了,教师讲完了,课文也就学完了。这样的课不但烦琐平淡,寡然无味,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也有些人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不少的改革和探索,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两种弊端:一是理性分析多;二是机械的单一的语言训练多。教师有意无意地偏重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理性认识,读课文仅仅看作是分析课文的准备和理解课文的“体现”,常常安排在分析课文的始末。似乎觉得课文不经过分析就没有上过。学生做的练习,大多离开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花样繁多,支离破碎。教学结果,许多学生连课文也读不通顺,语感很差,更不用说领悟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了。于是,语文教学仍处于“少慢差费”。这不得不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忧思。如何堵住烦琐分析的路,打破“讲课讲透”的框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人提出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是充分感知,适当领悟。充分感知就是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手段,重视朗读是个古老的话题,然而多年来我们没有真正重视它,有人还以为过时了。所以,今天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朗读,并且努力创出新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非易事,因为并非就是简单地让学生一味地读书(学生会读而生厌——。朗读课文的目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积累语言,领悟含义和方法,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等。上述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抓住了读也就减少的头绪,加强了综合,提高了效率。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以朗读为主,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时代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对我国语文传统优秀的教法给以发扬光大,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总结出一条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取了“朗读-感悟”的课题研究,并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悟理、以读悟法、以读促思、以读导练。以朗读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读中感悟。朗读方法,技巧传授和学生的掌握以至于形成朗读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何从文章内容出发,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朗读是研究中的难点。
2)概念界定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
二、理论支点
古人曾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众所周知,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对于文章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情素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地吟读,才能获得。书声琅琅亦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些话体现了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强调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领悟、情感熏陶的联系,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为阅读教学指明方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朗读感悟,既悟情又悟法,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全员参与共建“朗读-感悟”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通过本模式的操作,提高课题研究水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反朴归真,给传统的朗读法,注入新的内容,使课堂书声琅琅、情意融融。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不断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个体和群体。因此,本模式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学生应该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喜欢语文,喜欢学习语文。因此,朗读训练时,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读之有趣、读之有味。
(三)情感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里,作者挥生花妙笔,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饱和着丰富的情感。小学生的情感是最易激发的,而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佳手段。学生一旦情不自禁、有滋有味地朗读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自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分三个阶段:
(一)2006年10月——12月  准备阶段:(资料的占有,南门小学和中心校语文水平的前测等)
(二)2007年1月——2008年8月  实施阶段
(三)2008年9月——10月  总结阶段:(学生语文水平检测和展示,完成结题报告等)
七、模式的基本框架
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赖以成立的先决条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教学思想的反映。本模式的框架是:(实践中据实际情况有适当调整)
即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的“双主一中心”教学思想,辨证的揭示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各自的特殊地位,诠释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读即是积累也为表达”的教学理念。
八、本课题模式的操作过程:
充分发挥研讨优势,共建朗读感悟教学应把握三点:
一是加强研讨力度、广度、深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联系,共同探讨、研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提升。
二是要使读步步深入,不在一个平面上推移。教学一篇课文大致要经历初读、精读、熟读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读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三是读中合理穿插说与写的练习,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实际中,初读课文不是要求读一两遍,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到朱熹所说的那样“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初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要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语感始能得到初步的培养。这一阶段还包括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粗知文章的大意等。生字新词的学习必须扎扎实实。初读的形式应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同学群体的交流、切磋。
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随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具体的指导,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在读中感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感情语言材料积累多了,感悟就在其中,感悟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熏陶。等到学生在运用时,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自然会活起来,或谴词造句,或借鉴句式,或模仿写法。正如巴金说的“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与这种隐性自悟相对而言,第二中情况是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方法,有悟其情(意)与悟其法两个方面。
1、悟其情(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至于对一段话、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感悟,也要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意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用个性化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以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对课文中生动的语言,侧重于领悟作者的情感。
2、悟其法。这里的“法”指字词句篇基本的表达方法。领悟的内容很多,要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所选择。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谴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而用相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等。教学时大多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领悟,不宜过多讲表达方法的知识。
(三)熟读课文,积累运用。
1、词语的积累运用。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用得精彩的词语实在不少。可让学生通过摘抄、背诵和制作卡片等方式进行积累,并让学生采用“替换”、“移用”等方法,把课文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而用这些词语恰如其分的表情达意。
2、句段的积累运用。进行“以读代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如段式仿写,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仿写等,使朗读中悟到的写作方法在仿写中得到运用。
九、本模式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保证朗读的时间
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自学性朗读时,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读中感悟时,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要保证全员参与
课堂是学生全员参与的排练场,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根据学生的差异,朗读训练也应体现层次性,要让绝大多数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朗读和理解相结合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的。千万不能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感悟,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是不可取的。
(一)精选读点
诗有诗眼,文有文线,读有读点。要精心选择朗读的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二)朗读训练形式要不拘一格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因此要合理运用。
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丰红星
组员:王国富    岳辉珍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倡导“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2. 所要解决的问题
(1)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低、中年级开始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发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将生活融入课程内容,努力提升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育的活力,改善学生生命的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我们认为,如果这一课题能进行切实有效的研究,那么它将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从学校发展而言,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2、 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也是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教师在进行研究时,必须要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3、 本课题的研究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的实施将有利于改革数学教育教学方式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  课题界定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本课题的低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相结合,使学校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一是教学目标社会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发掘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即在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活动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
案例:本课题中的案例是指教师把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与感悟。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在现代化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确立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想,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案例研究,探索开发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模式,构建和形成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研究实施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式等,把学生生活融入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2、   支撑性理论
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⑵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
⑶现代建构主义理论
四、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目标:
1、“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型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之路。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内容:
1、发掘生活化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教师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我们要善于根据“开发小学教育生活化课程资源的模式”,认真钻研教材,发觉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那部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内容,并可联系生活实际适当拓展数学教学内容,以它为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载体。
2、创设生活化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情境。
将生活化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化的情景、生活化的事件,将知识技能融入其中,以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再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与学习,能画的则让学生绘之,通演的则让学生动之,能辩的则让学生论之,能做的则让学生试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和亲身实践中把握知识的真谛,掌握操作技能,提高生活本领,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
3、在数学应用方面的研究。
如何将数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它们之间有什么作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例如:在学习分类后,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让大家分一分,在学习了小数后,组织学生进行"逛超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乐于创新。 教师应该适时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大胆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行多种多样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对理论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发掘、教学的设计,课堂的实施这一系列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也可以抓住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经验教训分析积累,形成案例。
七、研究的步骤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5月)
2)成立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调查分析学生情况,制定课题方案和计划。
3)究的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8年6月)
1召开课题研究动员会,号召涉及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2带领大家学习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
3搜集《新课程标准》中与教育生活化有关的要求,制定成册,并分组学习交流。
4具体进行案例研究。
㈠多角度的进行案例研究。
1、对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分析。
2、同一内容的几节数学课进行分析比较。
3、对传统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化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操作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4、案例中的得意片段或过失进行剖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与理性提炼。
㈡有步骤的进行案例研究。
1、围绕研究目标设计方案,组织实施。
2、比较衡量。即思考好在哪?不足在何处?
3、完善设计。遵循课题研究目标,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的某些弊端进行剖析思考。思考的重点是:是否在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实践检验。
㈢形式多样的进行案例研究。
(1)个体研究
(2)研究活动展示:课堂教学展示。
(3)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约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
(4)结合课题,精心设计二次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
(5)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研究报告。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
汇总各阶段性研究报告,收集分类各种原始材料。
系统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材料,汇集研究论文和报告,写出研究总结报告,举行研究成果展示会。
做好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工作。
八、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九、实验的成果形式
教案设计;教学模式课例;有关教学模式的论文;课题实验报告等。
十、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数学低年级生活化案例集
2、研究报告
3、优秀低年级数学课堂实录。
4、教师研究论文汇编,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资料汇编。
十一、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腊花
组员:刘秋霞、杭菊芳
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1)创新教育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课堂教学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一把金钥匙。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在40分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
2、课题研究的现状
任何小学数学课都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提问现状:①明知故问;②模棱两可;③面面俱到,过于琐碎;④时机不当;⑤难易失控;⑥系列模糊,答域不清;⑦节外生枝;⑧缺少反馈评价;⑨强求一致,缺乏开放;⑩过于抽象,难以捉摸。
3、课题研究的作用地位。
(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康托尔也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 “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总之,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还有人认为“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语言反应的任何信号,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即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又包括了小学生的提问意识。
2、小学生有效性提问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已的见解。
3、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3、“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对小学数堂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过调查我们才能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不但有依有据也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2、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我们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的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3、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才能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5、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不但教师观念转变并认识到位,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提问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4、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六、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思路
(1)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
(2)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3)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求异择优性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择“优”。
6、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八、课题的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6月)
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阶段成果:课题小节,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
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
(2)撰写研究报告
(3)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九、课题组织:
组长: 魏琴
成员: 陈建中、符文豹
十、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研究》论文、案例、教研活动
“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实验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③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下,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实践性是在新课程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2、研究的主要内容:课内练习的设计和课外作业的布置
1)课内练习的设计:
A、课内练习设计的多样化;
B、课内练习设计的兴趣化;
C、课内练习设计的层次化。
2)课外作业的布置:
调查性实践作业、操作性实践作业、 探究性实践作业、应用性实践作业。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2、“数学化”理论。“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4、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追求活动的有序、深化、高效
四、预期的创新点。
1、练习设计的开放性、实践性;
2、练习的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3、练习设计的探索创新性;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
2、观察法:对数学活动中的相关要素进行第一时间的记录和描述。
3、比较法:同课异构,一例多师,平行班对比等,分析相关要素的关系。
4、调查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学后调查,把握当事者的感受和课堂教学实效获取“定性”与“定量”的双重资料。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规划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作初步展开
2、实施阶段。(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
深入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研究,于2008年10月左右初步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3、总结阶段。(2008年11月至2008年12月)
课题研究成果汇总,于2008年12月之前完成结题报告。
六、成果呈现形式。
数学练习设计集、论文、研究报告及其他。
七、条件保障。
1、专业引领:我们聘请了镇江市数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学高级老师、我校校长钱志强,丹阳市数学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我校副校长林小俊等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顾问,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向他们请教,确保课题组的研究顺利开展。
2、优质团队:由学校骨干教师、一线优秀教师组成。
3、管理经验:课题组全体成员提出:要确立发展意识,促进师生发展;强化系统意识,形成教育合力;增强责任意识,发挥引领作用;加强规范意识,保证研究质量等课题开展组织策略。探索实践过课题实验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与生命力。
4、理论基础:课题参与者对数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均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
5、经费保证:学校能提供课题实验的经费保证。
八、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长:钱辉球
组员:王小华   王国平  严红梅
目  录
以课题带动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 1
云阳二小教师小课题申报研究程序……………………………………………… 7
云阳二小教师小课题汇总表………………………………………………………  8
云阳二小教师小课题研究申报方案……………………………………………   9
云阳二小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10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与研究……………  11
小学高年级生活作文研究实施方案……………………………………………… 14
重视学生朗读,提高表达能力……………………………………………………  16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20
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课题方案………………………… 23
“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验研究方案…………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