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kav3434.org:以全球视野谋求新突破——“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指导下的青岛作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12:56
宋 弢,薛庆增,闫 杰. 以全球视野谋求新突破——“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指导下的青岛作为[N]. 大众日报,2011-07-05(01).   “十二五”开局之年,青岛决策层从经济全球化和未来中国转型的宏观视角,站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高度,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即“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青岛特色”,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
  对这一战略,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这样解读:世界眼光,就是要勇立潮头,以全球的视野,反思和审视青岛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走过的每一段路程,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努力走出新路;国际标准,就是要努力向国内特别是国际上的先进城市学习,做好寻标、对标、夺标、达标这四篇文章,努力提升各项工作水平。
  观照青岛当前发展,不难得到结论: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战略,既吹响了岛城新一轮开阔眼界、思想解放的总号角,也成为青岛谋划思路、跨越发展的重要指针,在更高、更广层次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境界。
    准确把握发展要求,全面激活发展潜力,将城市发展推上新格局
  一流的发展,从来就始于一流的标准、一流的定位。发展历程一直验证这样的铁律:确立目标,全力追蹑,目标与突破循环往复,形成发展不竭动力。
  作为国际竞争中的后发城市,青岛与全国一样,习惯于在不同时期,选择自己的阶段性赶超目标。当下,作为一座向现代化、国际化目标迈进的城市,迫切需要在新的坐标体系下寻求新定位、新突破。正因如此,李群履新青岛市委书记220多天的时间里,开展调研107次,密度高达平均两天一次。作为深入调研的直接成果,“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提出,正是在青岛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的关键时期,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定位问题,对于促动全市开启新一轮跨越发展,意义深远——
  2010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55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500亿。按权威的《中国城市国际竞争力报告》所作结论,青岛已处初步国际化城市行列,人口总量、经济总量已具备相当优势。同时,青岛所具有的区位、港口、产业、科研、奥帆拉动等优势,即使置之全球亦不多见,而开放进取、不甘落后的基层干部队伍,充满自豪感的人民群众以及全市上下人心思上、人人思进的良好氛围,更构成青岛发展最大的本土优势。立足这一实际,城市新目标的确立进退攸关:“保守”一步,眼界仅仅停留在国内甚至城市水平,城市发展即会痛失良机,在小步慢走中被超越甩远。而前进一步,青岛方方面面已初步具备了与国际化城市“叫板”的潜力,已到了只有置于全球坐标才能彻底释放其发展潜力的新境界,可谓进一步天高海阔。“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提出,正是立足于当前城市发展新要求、全面激活发展潜力、将城市发展推上一个全新格局的及时选择。
  事实也的确如此,新战略的提出,极大契合、顺应了全市干部群众强烈的发展渴望和发展激情,为全市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以“寻标、对标、达标、夺标”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大解放行动,迅速成为激荡岛城的最强音。
  “寻标”——确定学习和赶超的目标;“对标”——发现自己与参照目标的差距并找出根源;“达标”——定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奋起直追;“夺标”——全面争一流,这是李群在市委全委会上给大家出的“四篇大文章”。市委这样要求,也身体力行。今年4月,规模庞大的青岛党政考察团,赴天津、沈阳和大连等几个中国北方近年来发展又好又快的城市进行考察,开启寻标对标之旅,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震动。各县区部门也在全国、全球坐标中找标杆,寻对手,找差距,定目标:在胶州,几项重点工作都确立了“达标”方向:平台建设学苏州工业园、招商引资学昆山、国际化水准则紧盯日本福冈;胶南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领导干部培训班足迹遍及上海、无锡、苏杭,在临港经济、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一一“寻标”;崂山区“对标”已有26家上市公司的江阴市,目前将20余家企业列入上市资源库,“夺标”决心大增……
  有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境界,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当前,全市和各区市各部门最鲜明的特点:都在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地谋划和推动工作,各项指标的确定,都是自我加压,拼尽全力。以全市“十二五”规划为例,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全市将力争总产值过万亿,人均生产总值过10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千亿,城乡统筹城镇化率达到75%……这些指标的实现,将使青岛国际化城市实现度达到76%。青岛将凭借思想大解放的激情创业,努力拉近与国际化名城间的距离。
    全方位提升发展思路,以一流标准确立国际化的路径步骤,推动城市发展接轨国际一流城市
  树立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既体现在思想境界上的醒脑聚气,更体现在发展思路的全面提升。按照新要求,青岛当前的发展,体现出这样鲜明的发展基调:以更宽广的视野直面挑战,博采众长,各方面工作都引入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标准,推动城市发展接轨于国际一流城市。
  这样一个事例作了最生动的注脚:最近,青岛邀请国内外的有关专家,针对青岛现阶段发展情况,制定了一个包括35项具体指标的迈向国际化城市的标准指标体系。对照这些指标,包括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以及功能设置,民生改善以及城市文化力的培育等,都得到进一步廓清,青岛走向国际化的路径和步骤也愈加科学、清晰——
  产业升级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转方式调结构是经济发展胜败攸关的关键所在。举凡国际化城市,都依靠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支撑。相形之下,青岛“短板”立现:全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足50%,与国际化城市所应有的产业结构体系相去甚远。基于此,市委明确提出,围绕率先建立服务型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确立两大任务:一是做大服务业总量;一是服务业本身要加快向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态提升和发展。当前,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先”力度陡然升温:以建设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为目标,集聚发展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四大主导产业,提升发展金融、科技、信息、中介、文化创意五大高端产业,推进总投资6000亿元的500个大项目,培育30个以上省级服务品牌。2015年,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超57%并力争60%。这意味着,今后几年,青岛服务业占比将以年超2个百分点的速度高歌猛进。这对于制造业高度发达且发展依然呈加速态势的青岛来说,如果没有对“国际标准”的明确指向,也许是很难下这样大决心的。
  今年年初,国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身处龙头地位的青岛,紧紧抓住了这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立足于拥有全国最强海洋科研能力和最多海洋科技人才这一本土优势,青岛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发展新航标。在这一决策的推动下,青岛海洋科研资源的聚集、整合正如新硎初试,锐不可挡:国内第一、世界第七的“海洋科研航母”——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以及国家海洋局的深潜基地正处于紧锣密鼓建设中,国家海洋养殖技术研究中心——黄海研究所也开始筹建……“蓝色硅谷”正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蓝色经济的强力引擎。而对于这一本土优势的全力开掘,也无疑为青岛产业争胜于全球搭建了一个精彩战场。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学习借鉴世界最先进城市建设理念和做法,让青岛真正体现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城市气质和内涵,对青岛这座极具美誉度的城市来说,无疑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规划是城市最大资源,也是很多成功城市跻身世界名城的重要原因。围绕城市规划的两个细节,不难想见青岛城市建设的美好前景:其一,对科学规划的高度重视:在市委2011年工作要点中,启动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部署豁然在目;其二,对规划权威的尊重和强调:“制定一个好的规划可能并不难,只要请最好的规划师也许就能做出一流的规划。困难在于规划的实施和控制。对规划朝令夕改,是对历史不负责任,对人民不负责任,也是对城市资源的最大浪费。我将带头维护规划的权威。”——李群的公开表态,使人们对青岛国际名城建设平添一份信心。
  城市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为营造精致有序的城市环境,当前,一场“大干200天”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正在岛城开展得如火如荼:5月底前,主次干道垃圾桶“退路”;6月底前,规范公厕管理服务……从一道道治理期限、责任单位的“军令状”中,人们对青岛“2013年实现全国最洁净城市”的目标寄以厚望。
    全力提升社会和谐力和文化
号召力,打造幸福宜居城市,为青岛
跻身国际名城添加重重筹码

  提起国际化城市,人们的关注通常会集中在生产总值、城市建设等“硬”指标上。但在青岛制定的迈向国际化城市的标准指标体系的35项具体指标中,决策者的目光,更聚焦到人均、民生、文化等方面的“软”指标。李群清醒地指出,青岛离国际化城市差距比较多的,恰恰就是这些指标:比如人均方面,国际化城市要求人均收入要达到15000美元,青岛去年是3800美元;国际化城市的恩格尔系数要求在15%以下,去年青岛是38%;民生指标方面我们也存在差距。而在文化方面,像伦敦、巴黎等国际化城市,博物馆、音乐厅、影剧院等文化场所随处可见,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方面青岛差距同样很大。
  强力提升社会和谐力和文化号召力,既是建设国际名城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归宿。怎么能够在这些指标上让青岛与国际化城市拉得更近一些?站在“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的高度,围绕着借鉴先进城市的理念和实践,青岛推动城市转型,一系列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制度安排,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令人瞩目。
  比如住房。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比重,是国际化城市解决住房问题的成功经验,一些城市的保障性住房比例在25%甚至40%以上,新加坡、香港的比例更高,而青岛虽经多年的努力,仍只达到15%。基于此,今年以来,全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大大增强:今年1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任务,已开工7882套,未来几个月可全部开工。根据“十二五”规划,五年内保障性住房所占比重要达到20%。从当前看,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开建对解决岛城“住房难”问题已效果初显:今年1-4月份,市区新建住房价格指数同比增长4.1%,涨幅已控制在调控目标范围内。
  道路交通管理是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方面。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岛城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群众反映强烈,更被李群视为“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当前,青岛正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出完善总体规划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科学做好交通规划,加强交通管理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青岛将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交通管理新路径。
  近几年,学前教育问题日渐凸显。近日,青岛市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对今后10年学前教育进行全景式设计。到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7%以上,到2020年达到99%以上,确保全市城乡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和保教质量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号召力也越来越成为衡量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尺度之一。当前,伴随着“文化青岛”建设,文化体制改革风生水起。青岛的目标是:像打造工业“五朵金花”一样,尽快培育、打造出文化企业的“五朵金花”, 使整个城市的文化更加繁荣,更加和谐。
  民生导向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从来就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如有关专家所言:对这一内涵及相互关系的深刻把握,促进青岛早日形成城市天然优势、产业优势、人居优势“三合一”的综合竞争力,无疑为青岛跻身国际名城添加了重重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