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用什么聊天室:回望中国经济六十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19:25
回望中国经济六十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 2009-08-03六十年以1978年为界,河东河西,泾渭分明。前三十年,中国建成了一个计划经济的体系,后三十年,将之逐步瓦解,走向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客观而论,建国者以计划体制为建设理念,既是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也是当时国情所迫。1949年时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国家。国民收入中的68.4%来自农业,工业仅为12.6%。在工业领域内部,手工业又占了工业产值的70%。除了少数大城市之外,多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基本无电力供应。受战争影响,全国交通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破坏殆尽,主干铁路无一条能够全线通车,勉强能通车的铁路只剩1.1万公里。全国人口中的80%是文盲,现代科技几乎为一片空白,国库里的黄金被蒋介石劫往台湾。真可谓内外交困,矛盾重重,开国之难,好比另一次长征。更棘手的是,物价飞涨人心动荡。1949年的前八个月,全国的货币发行额从185亿元增加到了4851亿元,增加了25倍,就在开国大典后的一个多月里,京津物价涨1.8倍,上海涨1.5倍,民间资金几乎全数用于疯狂投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政权采取了强硬的管制政策。先是关闭了上海的证券交易市场,全面打击金融投机商人,继而对每一个重要的原料领域均进行国营化垄断,各大城市随即建立起相应的计划管理体系。这个庞大的生产和供销体系一直运作了几十多年,它在早期对共和国经济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时间的延续,其内在的体制障碍也最终成为经济运作低效率的根源。从1952年到1976年,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从1.8%降低到0.73%,水浇地占耕地面积从18.5%提高到45.3%,每亩使用化肥从0.2公斤增加到19.4公斤。中国的钢产量增加了129倍、煤产量增加15倍、发电量增加47倍、石油产量增加726倍、化肥产量增加874倍、水泥产量增加71倍、粮食产量增加2.5倍、棉花产量增加4.6倍。中国的铁路里程增加2.2倍、公路里程增加10.2倍、水运和航空里程分别增加1.9倍和8.6倍。中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通货膨胀的国家之一,从1952年到1978年的通膨率平均每年只有1.7%。尽管取得了上述成就,但是中国显然不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甚至因为政治局势的动荡,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让经济成长总是被打断和处于停滞的状况。据安格斯.麦迪森对亚洲各国人均GDP增长率的计算,在1952年到1978年之间,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是整体落后的。中国人均GDP增长率是2.3%,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是:6.7%、6.3%、4.8%、5.4%、6.6%。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的出口额只增长了一倍。到1970年代,计划经济的体制性弊端已经毕现无遗。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而没有活力的经济体。指令性计划经济体系的构筑,让产业经济的效率非常低下。城市的食品和基本消费品实行着配给制,国有企业部门非常的庞大,普遍实行着对生产资料的价格管制,甚至火柴涨价一分钱,都要由国务院讨论和批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走到了尽头。人们彻底厌倦于一场接一场的、永无尽头却没有任何实惠的政治运动了。据胡鞍钢的统计,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开展各种大、小政治运动多达67次,平均每年2.5次,往往一个运动尚未结束,下一个就连绵而至。1978年拉开序幕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瓦解。而变革的突破口正是从流通领域开始、在体制外全面展开的。一直到今天,众多的工业制造和商品流通领域的计划性体制已被打破,但是在金融及一些能源性产业中,旧体制的特征仍然非常明显。在刚刚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变革路径,从而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人均GDP增长率达到6.6%,出口增长了28倍,出口占GDP的比例从4.6%上升到26.6%。最具对比意义的是中国与日本的经济总量比较,在196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457亿元,与日本相当。而到197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而到2009年的今天,很多学者预测,到年底,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可能将超过日本,从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一个更让人惊讶的预测是,'如果中国能够始终保持7%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将在二十年后----也就是建国80年的时候,超过美国而成全球第一。六十年的发展,让中国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形象,崛起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不过,计划经济所遗留下来的很多病症却并未完全消解,中国仍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从铁矿石的"间谍门事件"、到石首抢尸体事件及通化钢铁的陈国军致死事件等等,都可以看到矛盾之丛生、利益之分化及变革之艰难。站在建国60年的坐标点上,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我们要问的是:在国家日渐强大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否建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和谐成长的社会?那些困扰了我们很多年的体制难题是否已经一一化解,或者已经找到了化解的路径,以及具备了化解的勇气和全民共识?这是一个公平、公开和透明的社会吗?我们有健康的价值观吗?我们是否从过往的教训中得到了应有的觉醒?这些问题,在建国60年到来的时刻一一浮现出来,我们将带着它们继续上路。我们有远大的前程,却从来被苦难折磨。 印度不如让中国先富起来作者: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尚卡尔•阿查里雅(Shankar Acharya)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09-08-03近几年,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已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各类会议和图书充斥着“中印崛起”和“与巨人共舞”之类的标题。尽管个别撰稿人经常认真描述这两个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采取的不同发展道路,但是,从国际贸易到气候变化,在各种全球经济议题的讨论中,人们通常倾向于把两国合并在一起考虑。
2025:中印 + 美国 = 三大经济体
从某种层面上看,这相当正常。中国和印度是仅有的人口超过10亿的两个国家。它们都位于亚洲。在过去30年间,两国都开放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自1980年以来,两国都展示出持续和令人艳羡的经济增长。没错,如果保持当前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左右,两国就可能与美国一起,成为全球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衡量)。然而,尽管有这些表面上的理由,但动辄把中印相提并论,往往就掩盖了两国间的关键差别,妨碍人们更好地理解两国经济扩张对全球经济秩序构成的挑战。首先,中印两国目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两国的人均收入或许差不多。但它们随后的增长轨迹实质性地改变了这种局面。自1980年以来,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4%的年度平均增幅值得称赞,并极大地造福于印度人民。然而,与中国人均收入每年逾8%的惊人增速相比,印度就黯然失色了。中国的增长使人民生活水平彻底改观,并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强国。截止2007年,按官方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收入大约比印度高出2.5倍,按国际可比的购买力平价指标计算,大约是印度的两倍。
中国已不再是一个穷国
更重要的是,世界银行(World Bank)估计,截止2005年,中国的极度贫困人口(定义为每日生活标准1.25美元)比例已降至16%,而在印度,这一比例仍超过40%。以更高一些的每日2美元的贫困线衡量,世行报告称,印度四分之三的人口是穷人,而中国的相应比例为36%。其它贫困指标也显示出类似的差距。例如,印度五岁以下的儿童中有40%以上营养不良,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是7%。总之,中国已不再是一个穷国,而印度仍符合穷国的定义。中印两国之间的第二个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比印度大得多,尤其是在当前的十年。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以出口和外国投资为导向的更为激进的工业化战略;二是中国非凡的增长速度。因此,在2000年至2007年间,中国的出口商品价值几乎增长四倍,占到全球出口总额的近9%,而印度在全球出口中所占份额仅从0.7%微幅增至1%。在这7年期间,中国出口价值的增幅,几乎达到2007年印度出口总值的7倍。尽管自1995年以来,印度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出口迅速增长,但在2007年,中国服务出口总值比印度高出40%。截止2007年,中国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大约是印度的6倍,其370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盈余,也与印度经常账户的适度赤字不在一个数量级。在本10年的多数年度里,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一直比印度高出8到12倍,尽管这一倍数在2005年以后有所下降。中国能源消费和排放均大于印度同样,自2000年以来,中国商业燃料的一次能源消费已增长一倍,至大约19亿吨石油当量。7年间的增幅,达到2007年印度4.1亿吨石油当量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两倍多。毫不意外的是,截止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飙升至56亿吨,而印度为13亿吨。按人均计算,中国的排放几乎比印度高出四倍。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印度的三倍,鉴于中国在国际贸易、资本流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方面的足迹之大超出比例,中国在帮助解决当前全球重大经济问题时的潜在角色也相应更大。例如,在此次全球衰退中,中国过去一年推出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已经帮助本国恢复增长,并为其它亚洲经济体提供了重大刺激。同样,由于印度适度的经常账户赤字以及私人消费在经济中占有较高份额,该国对缓解全球失衡这一长期问题几乎没有用武之地。相反,中国能够通过刺激消费和人民币大幅升值,来遏制乃至减少其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从而起到比印度大得多的作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成功对中印两国至关重要:对中国来说,这是因为该国是最大的贸易国之一,而对印度来说,这是因为自由的国际贸易秩序,而不是区域性集团体系,更有利于印度的经济利益。在有争议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鉴于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人均数量,中国的排放量都要比印度高出四倍,中国的行动将明显具有更为重大的后果。
世界上只有一个真正的新的经济巨人
未来如何呢?许多人相信,按照当前的趋势,印度将在大约15年后达到中国当前的经济规模。但是,预期中国经济到那时也会扩张三倍,也并非不合理。要点在于,中国爆炸式的增长不仅在过去10年主导了全球经济版图,而且很有可能在今后10年也会如此。换句话说,世界上只有一个真正的新的经济巨人。另一个潜在的巨人——印度相对来说仍是一个年轻人。到目前为止,印度在贸易、资本流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方面一直以稳定、温和的速度增长。10或15年以后,情况或许会有所不同。从某种重要意义上来说,对全球经济社会而言,中国和印度相继崛起让事情变得更为容易。在一定时期适应一个巨人的张力很大,但基本上还是可以管理的。如果这两个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差不多同时开始每年增长8%至10%,可能对国际经济秩序带来大得多的挑战,或许也更加危险。
本文作者是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他最近出版了《印度与全球危机》(India and Global Crisis)一书
译者/君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