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去掉美图秀秀标志:低碳暗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7:44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直斥发达国家的不良企图 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世博会上,中国已经为低碳而实践 陈文笔 邓勃 摄

2020年的都市,也许能实现零排放 陈文笔 邓勃 摄

气候问题无限扩张,低碳要求紧随其后 新华社发

美国一再要求中国减排向其看齐 新华社发
羊城晚报记者 李晓莉
□中国能源消耗“被第一”,提前布局的减排“天罗地网”紧随其后
□先拖垮前苏联再打退日本,美国现在又对中国举起了低碳大棒
赶英超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式的口号,现在看起来一点也不好笑。
当今年二季度GDP数据再次超过日本的时候,中国稳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头衔已成定局。只不过,这则消息的背后,暗流汹涌。
“通常,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将受到第一经济体美国的捧杀或棒杀,从前苏联到日本,无一例外。”中国学者早已明晰了这一点:用“太空计划”拖垮前苏联、以“金融陷阱”打退日本人,这一次,面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新兴经济体,美国举起的是———低碳大棒。
低碳,Low Carbon,多么时尚而绿色的词汇!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手中,却熟手地变成了一场全面性围堵的工具,不见硝烟,却剑拔弩张……
数字陷阱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中,中国能源消耗“被第一”,欧美预设,中国应承担与发达国家一样的减排任务
22.52跟21.7相差多少?
0.82。
可是,当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数字后面加上一个“亿吨油当量”的词汇,就华丽丽地成了中美之间就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尖锐话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说法,中国2009年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比美国高出约4%,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最大”,成功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并迫使中国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不得不借“上半年能源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之机予以直接否认:“国际能源机构有关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的说法不准确。这个数据可供借鉴,但我们觉得它并不可信!”
羊城晚报记者翻查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0亿吨标准煤。根据1吨标准煤约等于0.7吨油当量折算下来,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实际上只有21.7亿吨油当量。来自澳大利亚的一组数据明确披露:美国平均每天消耗约1900万桶石油,中国平均每天消耗920万桶石油。
“国际能源机构是‘发达国家俱乐部’,它对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估算较高。”周喜安委婉表达的是一种态度,“我估计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不甚了解,大家普遍反映国际能源署对中国近几年的能源发展状况可能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一些新的措施不太了解”。
然而,以数字为游戏,仅仅是这场“暗战”或者是“暗算”的开始。国际能源署数据背后隐含的逻辑关联是:作为能源第一大消费国,并且从2007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中国必须对此有相应的担当。按照欧美的预设,中国应该承担与发达国家一样的减排任务。
“在某种意义上,它与中国的‘过节’折射出它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缺乏机制性对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国际能源署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成员基本上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并越来越代表着在国际市场上比例不断下降的全球能源配角。
“中国能源威胁论”由西方发达国家宣传已久,让中国的减排和能源安全压力一直很大。“国际能源署发布数据宣称中国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符合西方国家的根本战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CDM(清洁发展机制)主管王卫全表示,“‘第一’这顶帽子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好事情,能源消费第一大国意味着碳排放大国,气候谈判快到了,谁当第一,全球的眼睛都会盯着你。”
有趣的是,在国际能源机构的这份报告里,还有一条重要的信息———目前人均能源消费量美国仍是全球第一,并且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的5倍。可是,不少人都无意或故意地忽略了这条信息。
低碳谜语
握有新能源和发动机技术的欧美及日本都不发展电动汽车,凭什么要我们领先世界发展新能源汽车?
一屋子人在吃饭,发达国家已经吃了很久,发展中国家刚坐下来,发达国家就说,(这顿饭)应该由你们来埋单。
这么生动鲜活的例子,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于新闻发布会上说出来的,例子举完后,何亚非语气很重地质疑:“这难道是公平的吗?”
这一刻,中西方媒体的闪光灯亮成一片。
事实证明,吵闹了十多天的哥本哈根峰会没有达成任何共同承诺的目标,仅仅是让大家学会了一个新的词汇———低碳,以至于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低碳”就像一个时尚而高傲的词语,频频出现在大小经济、政治、生活、文化等等会议上,当人们一说到“低碳”,脑海中就会自动生成这样的一幕:照明要用节能灯,热水器要用太阳能,空调要28℃以上,出门要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买车最好买电动汽车……
关于“低碳”实践,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的表达很冷静:“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我们已经走到了美国的前面:我们现在有四个第一———水电装机全球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规模全球第一、核电在建规模全球第一、风电装机增速全球第一。这些年,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坚定不移地推行节能减排,在国际上不与其他国家攀比,同时庄严承诺,在这方面,外国媒体和外国政府都应该充分重视和肯定。”
与周喜安的冷静不同,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表达就异常尖锐了:“请读者想一想,握有新能源技术和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欧美以及日本都不发展电动汽车,而我们既不掌握新能源,又不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凭什么要我们领先全世界发展新能源汽车呢?最终图利的是外资!同时,还让他们有绝佳的机会在中国进行活体试验,并且搞出一套他们握有专利的标准。”
在新一轮的电动汽车热爆发的同时,学者们担忧的是,中国并没有改变关键技术薄弱的尴尬局面———电池的核心部分依然主要依靠进口。“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80%以上需要进口。”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日前表示,其中包括电池部件中核心部件的正极和电池隔膜。
而当电池“寿终正寝”后,回收和利用又是另一大难题。专家指出,从污染的轻重来看,目前锂电池虽然比镍镉电池环保一些,但也存在很多隐患,包括锂电池遇水容易发生燃烧或爆炸的可能。
与此同时,电动汽车也需要消耗能源———电。作为高级能源,中国将近70%的电力生产还要依靠燃烧煤炭,算下来中国即使全部用电,仍然存在着“减排但不节能”的现象。
以上种种,足以将“低碳经济”的标志物之一———电动汽车打下“地狱”。
抢先布局
清醒者敲响警钟,发达国家拚命鼓吹低碳经济,是为开征“碳关税”、实施国际贸易“碳壁垒”做铺垫
节能减排的任务迫在眉睫,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作为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美两国都希望在这场革命中掌握先机。
对于中国来说,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中国弯道超车,这是最大的机会。”把低碳革命比作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一直在为此摇旗呐喊着———2008年创办北京环境交易所,2009年推出中国目前惟一的自愿减排的“熊猫标准”,他所著的《低碳之路》自2009年12月初版以来多次印刷。
低碳经济是一条康庄大道,但是同样在这里一路狂奔的还有发达国家,为了让自己始终领先,他们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
上海世博园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这个以环保、低碳、节能、绿色著称的园子里,遍布着世界上先进的低碳技术———当近400公顷的世博园里夜景璀璨时,谁能想到这大多来自欧司朗节能灯;漂亮得让人过目不忘的中国馆,虽然外观设计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但是这整座展馆的“内芯”使用的是西门子提供的一套全面整合的节能解决方案,尤其是智能楼宇技术、高效配电设备以及环保照明系统等,以达到全方位减少能耗的目标……难怪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郝睿强在离职之前,心满意足地向羊城晚报记者夸口,西门子获得与上海世博会相关的合同总价值超过10亿欧元(人民币85亿元左右),广泛应用于世博园区的40多个项目中,其中90%为环保产品以及相关解决方案,“可以这么说,整个世博园区都是我们的展馆”!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英国实行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把低端的高污染产业全部甩掉,转给发展中国家;第二步,用几十年时间潜心发展低碳技术;第三步,把低碳技术国际贸易法制化。”在今年6月召开的“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上,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副主任翟勇敲响警钟———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壁垒。
翟勇认为,目前发达国家倡导低碳经济的目的,是为开征“碳关税”、实施国际贸易“碳壁垒”做铺垫:“在前年美国举行的G8气候变化应对论坛上,英国等发达国家共同签署声明提出全球都要发展低碳经济,这意味着在未来国际贸易中,作为准绳的是‘碳’,即通过产品的‘碳足迹’决定一个产品能否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到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高碳产品,要么被征收高额碳关税,要么很难进入国际市场。”
实际上,当大家还在关注欧盟的“碳关税”等碳壁垒的政策制定和立法时,市场形成的碳壁垒已经开始产生影响。像苹果、乐购、沃尔玛等欧美巨头,纷纷要求他们的中国供应商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碳盘查),或者要求完成特定产品的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并贴上碳标签。“由于中国没有制定企业碳盘查和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的相关标准和方法学,也没有推出碳标签,所以我们公司为国内企业所提供的服务,都是用国外的标准(如ISO14064,PAS2050等)和标签(如英国碳信用基金的碳标签等)。”一位从事碳排放行业的专家很无奈,“这些标准和标签在中国的适用都面临很大程度的水土不服。”
一中一西之间,书尽无奈。我们只看到,中国定下来的是2020年减排目标,而美国提议的则是2050年目标,到那时候,提议者奥巴马早就不会再是总统了。
低碳,沦为国家争利的政治大棒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论谁先抡起,都会抢占高地
如果仅仅涉及金钱和技术,那么这场“低碳暗战”会单纯很多。当然,这不可能!
低碳这根大棒,无论谁抡起来都可以抢到政治与道义的先机,而哥本哈根便是那么一个“秀场”———2009年11月25日晚间,白宫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就在上述消息发布数小时后,中国宣布,11月25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中美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发布上述减排方案,这很难用巧合来解释。”能源战略专家武建东教授当时曾对媒体分析指出,“中美需要反复沟通才能达成协议。而一旦中美之间未能达成协议,则意味着未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所达成的协议也将失去意义。”
但是,在这个“没有意义”的大会首脑发言中,又上演了这样的一幕: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在国内自主减排承诺方面不接受“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而横加指责,会后,英国外相米利班德不仅没有指责在减排目标方面最不积极的美国,反而称中国绑架了哥本哈根会议,并使得会议没有达成最终的协议。
从表面上看,低碳只是摆在桌面上可以探讨的内容,但从更深的背景观察,不难看出中美两国均看到了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和新机遇而做出的一种战略部署———大家都在为自己更换能源系统的路线图争取有利的时间表。
为了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作为新能源之一的核电,其全球化发展更是引出了老牌工业强国之间的一场“宫心计”。
为了打破核电僵局,奥巴马今年2月魄力十足地宣布提供80亿美元资金新建两个核电机组,这是近30年来美国首次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奥巴马说得很直接:“除日本和法国等老牌核电强国外,中国、韩国和印度在核电领域动作也很大,美国不能在新能源投资问题上犯错误,否则最终将被迫从国外进口相关技术。”而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担忧则略有不同:去年,法国核电在韩国凌厉的价格攻势下,丢掉了到嘴的肥肉———阿联酋价值80亿美元的4座反应堆合同。法国痛定思痛,不但在国内开始重新整合利益盘根错节的核电工业,也开始在上游发力,企图改变打法。
与此同时,目前世界上最多在建核电项目的中国,则以拥有美国、法国以及自身最先进的核电技术著称。“核电工程其实就是一场大国博弈,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问题。”中广核一位负责人明确认为,作为自主品牌,中广核的核电技术CPR1000成本大约为每千瓦1600多美元,但是台山核电站还是采取了法国的EPR技术,“当时中法两国签约仪式极为隆重”。但是,法国的EPR技术成本要高很多,大约每千瓦2500美元。“跟法国签约首先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这位负责人坦率地说,“当然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将会跟法国一起联手应标,毕竟中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大有优势。”
纵横捭阖,可以看到的是,低碳游戏的核心规律莫过于谁最先掌握了高端技术,谁便能在新一轮的经济革命中掌握话语主导权。
超链·谁更该埋单
从1820年蒸汽机的发明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飞速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190年后,这些老牌的发达国家叫只有32年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为能耗埋单,颇具讽刺意味。
换一个角度看,在182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初期,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发展的巅峰。此时中国GDP占全世界的比重将近1/3,达到了32.9%,而英国的GDP只相当于中国的15.81%。1870年,英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的GDP占世界比重快速上升到了9.1%,而中国则下降到了17.2%。之后世界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开始迅速崛起。1870年美国的GDP相当于中国的一半左右,而到了1950年已经相当于中国的6倍。195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降至历史最低点,仅为4.5%。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主动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并积极追赶,于是中国的GDP占全球比重也从1980年的5.2%上升到了2010年第二季度的第二大经济体,并迅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
超链·中国在行动
为了守住先机,中国在哥本哈根峰会上的承诺非常具体: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
仅仅是非石化能源消费比重改变一项,就让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不时地念起“紧箍咒”,他曾在南方电网会议上明确指出:“电力行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单靠不断扩大规模不可能永远走下去。”他暗示,电力行业中“跑马圈地”式的发展已经行不通,国家发改委亦不再轻易批准地方或者发电企业“抢滩”式地增加发电机组的要求,尤其是煤电发电机组。张国宝说:“中国向世界作出的承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样深感任重道远的还有中国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随着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和工业经济恢复增长,工业能耗开始呈现快速回升势头。今年一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3.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也上升0.38%。从行业上看,冶金、有色、化工、机械、电子和电力行业能耗增幅超过20%;从地区上看,12个省区市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部分省区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10%左右。“从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看,要完成‘十一五’原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任务确实很艰巨。”工信部为此采取强硬手段,在8月初公布了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涉及2087家。根据要求,这些“上榜”企业的落后产能必须在9月底前关闭。
李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