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塞纳蓝湾样板房:固原市“十五”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6:33:22

固原市“十五”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十五”前期,固原市紧紧抓住和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固原撤地设市为契机,千方百计扩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五”后期,固原市紧密结合固原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固原工作会议精神,在宏观调控中寻求发展空间,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避免国民经济两次大起大落,确保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为制定和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五”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点及主要成果

    (一)总量持续扩张,增长势头强劲

  我市2001-2005年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2亿元、13.47亿元、26.71亿元、30.61亿元、35.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4%、94.7%、98.3%、14.6%、15.2%。“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3亿元,是“九五”时期完成总量18亿元的6.3倍;是1949-2000年共52年间的2.8倍;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62.94%,也比“九五”时期的-0.54%提高了63.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2年以来的三年里,固定资产投资一年迈上一个10亿元台阶。

   (二)结构略有变化,增长因素明朗

  一是国有投资比重下降,但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我市2001-2005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94.4%、93.7%、94.4%、88.2%、87.9%,五年间国有投资比重总体上呈逐步下降趋势,但累计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仍然在90%以上。

  二是基本建设投资居主导力量,房地产投资成为新的增长点。我市2001-2005年间,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累计完成95.6亿元、4.5亿元,占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84.6%、4%,两项投资五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0.49%、66.46%。基本建设投资“独占鳌头”,房地产投资堪称“开路先锋”,但其占总量的份额较小。

  三是国家预算和自筹资金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来源。我市2001-2005年用国家预算内和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当年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为49.8%、13.6%;36.3%、25.5%;18.5%、33.0%;33.8%、32.5%;36.3%、34.7%。其中,自筹资金投资五年年均增速达48.2%,高出国家预算资金投资年均增速9.7个百分点,投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投资的自主能力增强。同时,“十五”期间,我市发展改革系统共争取项目资金6.59亿元,比“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总和还多2300万元,政府投资的主导性大为增强。

  (三)投资成效显著,内在需求旺盛

  一是直接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我市2005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44.88亿元、35.2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9%、15.2%。“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可达15.3%和62.9%,比“九五”时期快4.6和63.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率由2001年的33.9%变化为2005年的78.5%。研究表明,资金投入是我市经济增长的第三位因素,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仍然是固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经过计算,1985—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贡献率为15.2%、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劳动力数量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3%。可以看出,投资的贡献率最大,其次分别为劳动要素、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

二是明显促进了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我市“十五”期间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交通、通讯、水利、能源、城镇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2001-2005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3.4亿元,期间年均增速达86.5%。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8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公里、二级公路达到402公里,三级公路为1311公里,四级公路为1059公里。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公路主骨架,基本实现了100%的乡镇、97%的村通公路和“县一小时到市、市四小时到自治区”的效果,极大缩短了县与市、市与大中城市的距离,我市的交通状况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电力建设方面,2001-2005年累计完成电力投资7.9亿元,年均增长78.9%。重点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改建、新建城网、农网1.24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邮电通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市固定电话达到13.4万部,移动电话17.7万部、上网用户5723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1部/百人。全部乡镇和98.3%的村通程控电话、移动基站乡镇网络覆盖率达95%。

城市建设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2005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42.87平方公里,人均日生活用水量78.15升、人均道路面积7.27平方米、排水管道密度4.52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4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22%;燃气用气户数44284户、用气人口14.8万人;集中供热总量267万吉焦、供热面积188.47万平方米。城市发展成为“十五”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农业建设重点围绕“草畜、马铃薯”两大支柱产业,以水库病害整治、小流域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和“千村扶贫”建设等项目,加强了农业基础,壮大了特色产业,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是牢固搭建了后续投资平台。“十五”期间,我市切实抓紧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福银高速公路固原段已开工建成、今后原州区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六盘山扶贫开发电厂和六盘山机场的落户固原。这些项目的建设实施,标志着我市“九五”通了铁路、“十五”通了高速公路、“十一五”将通航已成定局,为继续扩大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五”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问题及今后趋势分析

(一)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均呈现较快增长;但这种增长,总体上还是低总量、低水平上的增长。当前投资规模、结构及投资调控政策将影响到我市新一轮的投资增长。

一是投资规模偏小,增长的差距较大。2005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25亿元,是历史上绝对值规模最好的一年;但总量只占全自治区的7.27%,在全区的位次继续排在最末一位。2005年同期,我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1173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5%、是全区平均水平的32%,分别比银川、石嘴市、中卫和吴忠市低11971元、7842元、3069元和2965元。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国、全区、兄弟市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

二是投资主体较为单一,结构亟待优化。从前面投资运行的特点分析看,我市目前投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基本建设来拉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突出表现在更新改造投资严重不足。2005年我市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7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5.46%,2001-2005年平均每年增长27.9%,比同期全市固定资产年均增速低35个百分点。

三是重大项目和骨干产业对投资增长的支撑不力。国家对我市几乎没有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来源少,骨干产业基础差。2005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140万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畜牧业2025万元,同比增长168.92%。但这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3%和0.57%。

(二)趋势分析。我市“十五”固定资产投资几乎没有受到紧缩性调控政策的影响,尚不存在过热苗头。到“十一五”时期,国债投资将进一步削减,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向将主要重点转向重大项目、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将会逐渐减少;加之,国家对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控制措施在短期内仍然不会改变,能源、工业原材料物价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资金的充裕度受到挑战,继续扩大投资必将受到一定限制。但今后几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的支持因素仍然较为明显。

一是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要求扩大投资。“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5.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长快4.6个百分点。我市今后及更长一段时期,围绕加快城市发展、实现小康固原、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2%。投资拉动经济的内在性要求和市场性动力仍然较强,投资需求的增长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投资增长。随着银川至固原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和固原六盘山机场的即将开工建设,将会扩大固原的影响,进一步增强我们在全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固原扶贫试验区、清水河工业园区工业带为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医药、农畜产品深加工以及建材等产业。加快各县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园区建设步伐,认真规划和建设好西吉县马铃薯淀粉专业园区、泾源县肉牛育肥与加工园区。抓好投资最大的“煤电一体化”六盘山扶贫开发电厂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可使我市的电源结构得到改善,对有效地发挥煤电机组的相互补偿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落实投资体制的政策法规措施促进投资增长。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纵深推进,企业投资自主性、市场性不断增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我市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将会逐步得到加强。国家继续鼓励、支持发展节能型产业和优势骨干企业,并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予政府投资和金融贷款的优惠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内在需求旺盛和实际成果不断扩大,投资自主能力将大为增强,产业结构可随之得到优化。

 三、加强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我市经济要实现新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促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建议采取以下思路和对策。

(一)立足加快园区发展,把扩大投资规模和提高增长速度作为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着力点。我市到2010年实现小康目标,必须确保投资优先增长。根据前面分析,重点考虑全市“十一五”期间六盘山扶贫开发电厂和六盘山机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等重要投资增长因素,我市“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应当保持12%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0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即可达到65亿元。同时建议,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与监测,确保投资全面、真实反应和运行分析可靠。

(二)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作为拉动投资的增长点。我市要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重点项目、高效益建好重点项目的思想,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突出抓好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城镇工业园等工业经济集聚区和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带的重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新型加工工业、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不断提升城镇经济综合水平,发挥其对投资的直接拉动作用。在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智慧成大事,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达到“又快又好”的要求。

(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激活民间资本和农村投资的支撑点。全面落实推动投资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法律规定,重点清理和整治影响我市投资环境的政策性不合理、不确定性规定和执行力弱化等问题,营造符合国际惯例、体现地方优惠的投资经营环境。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中介机构和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投融资体制,继续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努力加强同沿海发达地区及国内外、省内外友好城市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真正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筹措市场化。在国债投资逐渐淡出的情况下,我市要大力实施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民间投资和农村投资为补充的“多极支撑”投资策略,重点支撑好县域工业经济、城乡基础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投资的持续增长,真正用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填补政府投资减少的缺口。通过项目配套资金政策促进企业、农民以参资参股形式参与项目建设,鼓励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产业的转移,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农户和各种类型的企业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招商引资企业和农村私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给予本地优势企业享受与国有、外资企业一样的待遇。

(四)依靠投资结构调整,不断培育投资高增长和高效益的新亮点。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基础,调整投资结构,对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市要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劳动力等综合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企业化、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化和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的投资;加大对技术先进、附加值较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就业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企业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核心,以园区为载体,引进和催生一批民营中小型知名重点企业,建成一批产值上亿元的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

(五)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为扩大和改进投资增添连接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之所以总量规模上不去、高速增长稳不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点大项目不多、投资不大、衔接不紧。我市要保持投资的持速增长,必须要有对生产力科学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来承接和支撑。为此,我市“十一五”期间要花大力气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民营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同时应在切实搞好已开工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抓紧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得到国家在规划和建设上引起重视并给予支持。政府在抓投资项目储备工作中,必须组织落实专门班子和职能部门,具体落实好当年以及中长期重点项目储备库建设和大型项目的立项、资本金筹措、征地、拆迁、开工等事宜,坚持每年作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储备工作,确保每年都有几个大项目进入全区的盘子,作为承接和支撑投资的重要连接,从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