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天源8号楼01户型图:世界馆藏级佛像惊现翰海2008秋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3:35:48

喀什米尔释迦牟尼说法佛造像鉴赏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大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印度取经返抵长安,带回7尊印度佛像:2尊金铜佛,1尊银佛,4 尊木佛,连同佛祖舍利150粒,在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寺----弘福寺公开展览。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始自朱雀街内,终届弘福寺门,数十里间,都人士子内外官僚,列道两旁,瞻仰而立。”为存放印度佛经和供奉这7尊佛像,经高宗敕许,乃于永徽三年(652年),在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塔成之日,慈恩寺人山人海,各方僧侣信士顶礼膜拜,描摹佛容,求取真相,以作垂范者,络绎不绝,一时洛阳纸贵。玄奘带来的这些佛像究竟是怎样的造像,现存何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透过这组释迦牟尼佛造像,克什米尔佛造像的精神风貌及其在佛教中的历史地位,也可豹窥一斑。

 

                               

 

喀什米尔,位居印度西北的喜马拉雅山区,群山环绕,汉魏時称罽宾,《大唐西域記》則作迦湿弥罗,它地近波斯又与犍陀罗、新疆相接,因此喀什米尔吸收了犍陀罗、中亚以及波斯美术的特质,使得它的文化內涵十分丰富。

 

长久以来,喀什米尔一直是印度重要的佛教中心,有着悠久的佛教和佛教雕塑艺术史。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曾在此召开第四次佛教结集,是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对中国佛教贡献甚巨的鸠摩罗什,九岁便至罽宾,跟随高僧槃头达多研习佛法。南北朝時,到中国传法的僧侶中,罽宾高僧更为数不少,如四世紀末的僧伽提婆、僧伽罗叉等均是。七世纪初,喀什米尔尚有百余所伽蓝,五千多僧徒,我国高僧玄奘还曾在此地的闍那因陀罗寺停留两年,修习佛学。

 

喀什米尔地区蕴藏丰富的铜矿和锌矿,有着悠久的佛像铸造传统。早期的喀什米尔文化,吸收了犍陀罗的造像艺术;在笈多時期,又融入笈多造像的特色,犍陀罗与笈多美术是喀什米尔雕像的两大源头。喀什米尔造像因其铸造精美,合乎仪轨,世人称其为喀什米尔风格。在当时乃至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喀什米尔风格造像成为东南亚各国竞相模仿的造像典范。喀什米尔造像风格对早期的汉地和西藏的佛教造像艺术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组释迦牟尼说法造像由主尊释迦牟尼佛和铸有左右二胁侍的背光组成,铸造于公元6世纪左右,黄铜质,通高29.3厘米,是早期喀什米尔造像的精品。

 

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执衣裾的一角,端坐于方形金刚狮子台座上,此种台座为喀什米尔所独创。台座上铺一方垫,象征大地。早期的方垫多平素,后期多有装饰性的梅花点。台座四角各有一吼狮,表现佛法的威严。台座前后各一金刚力士,作交脚托举状,臂披“M”形帛带。佛祖眉毛上挑,双眼嵌银,炯炯有神;嘴形小巧,微翘的嘴角浮现出参透人生真谛的微笑;佛祖鼻梁高挺,吸收了犍陀罗的造像艺术的特点;大耳齐垂至肩,胸部高挺,双肩圆润,躯体秀美;佛祖头饰螺发,顶有高肉髻,身披袒右肩袈裟,衣纹呈波谷状,俗称曹衣出水式,为典型印度笈多艺术样式。领口的折角式衣纹,形同花边,颇具装饰性。

 

左右胁侍足踏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身后是罗马式券门、廊柱。左侧胁侍左手提净瓶,为观世音菩萨;右侧胁侍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执长茎莲花为莲花手菩萨。两菩萨长裙系束腰间,一条帛带飘垂于两腿之间;各出一足,自然而呈优美曲线: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腹和富有动感的“S”形腰肢,透露着胁侍的健美与动感,属于典型的犍陀罗风格。

 

 

此造像的稀有珍贵之处是保留着原配的可拆卸光背,极为难得。背光由头光和身光两部分组成,外饰火焰纹,稍内收,向中央集中而形成向上的火苗,火焰扭曲飘动,极富动感。光背上部有一组半月纹饰。下方平铺一宝相花,莲台长茎交错其下。

 

背光火焰的飘逸跳跃,左右胁侍的三折姿式的婀娜身姿,与主佛的安详静谧,和谐而又统一。主佛、左右胁侍与狮子金刚力士双眼和白毫均镶嵌白银,这是喀什米尔常用的装饰手法。整组造像造型端庄,气势恢弘,充分表现了释迦牟尼佛说法普渡众生的超然气质和风范,是无可争议的喀什米尔艺术珍品。

 

此种释迦牟尼佛说法造像,清乾隆帝特别喜爱,为了将之供奉于内廷,不仅下诏由造办处加以仿铸,还亲自参与设计、铸造,无奈的是由西藏进贡乾隆帝的造像在当时就已遗失背光,仿造时不得不另行设计。因此这尊完整的6世纪喀什米尔风格造像原作,就更显珍贵,其光背上独特的纹饰所包涵的丰富意蕴,尚有待专家进一步深入探讨。

 

据有关资料统计,此种喀什米尔早期铜质原作造像,多珍藏于欧美各大博物馆,存世量不超过十尊,历来是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大财团竞相追逐的热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法国集美博物馆中已有喀什米尔佛像收藏,且背光均已遗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以收藏亚洲宗教雕塑作为其举世闻名的主流藏品,其引以为豪的众多宗教艺术品中,位列其四大造像前茅的就是一尊十世纪的喀什米尔宝冠佛铜造像。2004年,大英博物馆和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联手斥巨资85万英镑,抢购了一尊7世纪喀什米尔铜造像,并在各地作巡回展览,轰动整个欧洲大陆。本组释迦牟尼佛说法造像,制作古朴,独具特色,艺术性极高,存世量稀少,是世界馆藏顶级佛像艺术品,在世界佛教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具收藏价值。

 

五世达赖在《布达拉宫响铜佛殿志》里也发出这样的礼赞:“在我心目中,这些古铜佛像,视为远比纯金铸造的佛像更珍贵。”

 

一、珍稀的克什米尔佛造像

 

克什米尔地区,历史文化久远,自古就是佛教传播的重镇,在佛教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克什米尔的金铜佛像,在国际宗教艺术品市场上一直占有很高的份量。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大财团都以能拥有一尊早期的克什米尔金铜佛像为自豪。

比如,洛克菲勒三世,即以亚洲宗教雕塑,作为举世闻名的主流藏品。其最具代表的四件藏品中,为首的即为一尊八世纪克什米尔的宝冠铜佛。2004年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不惜花费巨资,以85万英镑(当时折合人民币1275万元)抢购了一尊公元七世纪印度笈多时期的释迦牟尼铜佛,并在各大博物馆作巡回展出,轰动整个欧洲大陆。

台北故宫文物可谓庋藏丰富,可是因为故宫佛教文物多是康雍乾三代的供具,高古金铜佛像付之阙如。为填补空缺,199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一亿五千万台币(约合3600万人民币)天价,购藏了日籍华裔收藏家新田栋一的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 年)释迦牟尼佛像。和台北故宫一样,北京故宫和首博以及承德避暑山庄三地,所藏佛像以数十万计,历经递藏,至今没有一件是纯真的世界公认的早期克什米尔原作金铜佛像。据学者研究,其多为印度斯瓦特,尼泊尔或西藏地区后期仿制克什米尔风格的造像,而克什米尔原作早期佛像仍然是个空白。

西藏因为地缘关系,所藏印度古佛像最多。佛教在印度衰落后,大量的印度古佛像流入西藏。布达拉宫专门设立了利马拉康殿,供奉早期古佛八百余尊。2007年,西藏博物馆组织馆藏佛像应邀赴德国展览,在众多的展品中,也仅只一件七至八世纪的克什米尔早期站佛。

日籍华裔收藏家新田栋一以金铜佛像的收藏而闻名于世,建立起数量既多、品质上乘,为海内外文博机构及私人藏家艳羡不已的金铜佛像王国,“新田”二字几竟成了“金铜佛”的代名词。然而,其收藏的一尊自诩为克什米尔的铜佛,最近据国内著名佛像鉴赏家黄春和撰文判定,应是西藏仿克什米尔风格的铜佛造像。

克什米尔金铜佛像在国内和日本是如此罕见,那么在印度本土的存世情况又如何呢?

2003年,在中国文化部与印度旅游文化部的共同推动下,“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来华

展出,在总共80件青铜造像珍品中,最早的青铜佛像是三尊公元九世纪的文殊室利,弥勒菩萨,六臂观音和两尊十世纪的佛陀。其中亦无一尊克什米尔金铜佛像。

2007年,历史上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印度文物集中展示“西天诸神——古代印度瑰宝展”,在中国北京、郑州、重庆、广州巡回举行。展品均为印度古代雕塑,由印度考古局从包括印度国家博物馆在内的13家博物馆精选而来,展出文物跨度为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八世纪,反映了古代印度最具影响的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艺术。展出的一百件展品中,绝大部分是石刻、木刻作品,仅有的六尊铜像,无一尊是佛造像,更别说克什米尔金铜佛像;铜像年代最早也只能到九世纪。

 

二、早期的克什米尔金铜佛像数量稀少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早期原始佛教按照当时的传统,不注重造像,在佛祖涅槃以后的五百年时间内,是无佛像的正法时代,在所有的佛教艺术中都不允许描绘人形的佛陀像,凡需要表现佛陀事迹的地方,均无一例外地用其它事物来代替,比如,用佛座、菩提树、经行石、脚印等来象征佛的存在。因此佛像数量少。

2,早期佛教造像选材上多以木刻,石雕为主。而青铜佛像的铸造,因为选料精良,做工精细,造价非常的昂贵。首先要精心雕塑蜡像,然后选用当地最优质的琍玛青铜作为原料,开模铸造,经精细打磨,再镶嵌金银。通常铸造一尊金铜佛像,要历时半年才能完成,当时就贵比纯金,所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不惜花费巨资,鼎力定作。而普通民众只能选用廉价的石刻石雕或者木雕来造像。

3,伊斯兰教的入侵,对印度佛教是毁灭性的。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伊斯兰教徒侵入印度,毁寺灭佛,竟使佛教在印度本土绝迹。时至2001年,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奥马尔下令摧毁阿福汗所有佛像,包括世界闻名的具有千年历史的世界最高的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扬佛的事件,世界震惊。

4,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湿热多雨,土壤呈酸性,腐蚀性强。即使偶有出土,品相也已残缺不全,漫涣严重。   

5,中国和古印度、中亚地区的佛教交流历史悠久,有少数早期印度古佛,随中外僧侣的西行求法或传道弘法而流入中国。然历经“三武一宗”的灭佛和西藏郞达磨的灭佛,加上历年的战乱,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造成许多佛像被摧毁。经此数厄,早期大型金铜佛像,几荡然无存。仅以唐代“武宗灭佛”来看:归俗僧尼廿六万五千,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毁大中型寺院四千六百所,小庙宇四万所,所有寺院的铜像、钟磬,一律交付盐铁使销铸铜。

 

三,克什米尔金铜佛像的艺术特征

 

克什米尔金铜佛像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高。克什米尔位于西北印度犍陀罗地方东北、喜马拉雅山山麓的古国,位居古代中亚重要交通孔道,是当时的佛教圣地和艺术中心,许多著名的译经大师如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都是来自该地区。最早期的佛教艺术发源地犍陀罗和它紧邻,同属一个文化圈;稍后的芨多王朝艺术在该地区也扮演重要角色;而后期佛教艺术(密教)除了帕拉王朝之外,克什米尔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地区,而随着该区于十四世纪初被伊斯兰教所灭,也宣告了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古希腊、罗马、波斯、中亚、印度本土的多种艺术风格在这里交织,有犍陀罗艺术的遗风,有笈多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有中亚波斯萨珊文化的印痕,再加上本地青铜冶炼铸造加工技术发达,这些文化艺术因素共同构成了该地独特的佛像艺术风貌。克什米尔因此创造出了一批精良无比,工艺精湛、纹饰绚丽、造型优美、面目慈悲的造像精品,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心目当中无比珍贵的宝藏,也是各地模范的样本,深深的影响了包括西藏、尼泊尔等亚洲地区的造像艺术。

学者们归纳总结了克什米尔金铜佛像的艺术特征:存世克什米尔造像多为七至十二世纪的黄铜造像,除犍陀罗后期造像风格的影响外,汲取了笈多时代马土蜡、萨尔纳特两地造像的艺术营养。克什米尔的佛像可见跏趺坐、倚坐及立姿作品,佛像顶结高肉螺髻,面相丰圆饱满,大耳垂肩,白毫、眉弓和眼白处多喜嵌银,佛像颈部饰有蚕节纹,多着袒右及通肩大衣,佛装类似湿衣,极为服贴,装饰效果肖似笈多、马土蜡式造像,亦可见到如同萨尔纳特式造像所谓的“裸体佛”,佛像的肉体美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坐佛身下多有座垫,堪称克什米尔造像的特征性标志,早期的座垫多素面,晚期喜錾花。菩萨造像头戴三叶高官,束冠的缯带飘舞于耳畔,垂搭与双肩之上,耳珰垂上佩戴的优波罗花状耳珰极富特色。早期菩萨无论坐姿、立姿皆多袒露上身,下身穿錾花短裙,作品则披着缀有流苏的“M”形披巾。   

 

四、从无形到有形,从非相到见相

 

克什米尔金铜佛像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不仅仅是表现在工艺上的独特,更多的是表现在对佛的理解上。穿越时空,我们看到,在佛像诞生前,是近五百年象征主义艺术于佛教教义的理解:莲花、佛足迹等来代表万物只是生成与毁灭的本质,无常演化的过程。直至受到古希腊、罗马的自然主义风格影响后,克什米尔杰出的艺术家们,才使渐行渐远佛陀的身影,以精确,唯美的人体比例,婉约的内涵,重新回到人们身边。使穿透具像后的佛陀,达到与人们精神上自然的沟通。佛教造像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神圣与庄严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抚慰,这是其他艺术品难以比拟和替代的。

从无形到有形,从非相到见相,这才是人们重视克什米尔早期金铜佛像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真正原因。十五世纪后,多重戒律的实施,偏重于经文与仪轨的解读,使最初自然的“理想比例”,最终落入硬性理想主义中的“理想尺寸”,出现了规范的《造像量度经》。佛教造像多流于程式化,失去通过佛像发掘佛教深刻内涵的自由想象空间。

 

五,低价上拍,潜力无限

 

早期克什米尔佛像,由于数量稀少,国际市场难觅踪影。其作品一旦在国际市场上露面,就有着惊人的表现。象公元七世纪印度笈多时期的一尊释迦牟尼铜佛,2004年一经露面,就立即被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以85万英镑抢购。   

此次翰海2008秋拍,秉持培养市场的理念,以低价位的手段,推出此尊目前世界上存世稀少、保存最完整的世界馆藏顶级克什米尔早期佛像艺术珍品,以期吸引更多宗教艺术品藏家的关注。

 

分享举报| 689 次阅读 |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