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1号外观图:建市十年沭阳农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06:52
宿迁 2006-08-29 08:29:49
1996-2005年的10年间,沭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变化显著
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0元,是1996年的2.2倍,平均年递增9.3%。这个时期全县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特点:
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从各项收入的总量来看,目前沭阳县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明显高于家庭经营收入,2005年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210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4%;家庭经营收入为1740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4.6%;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为54.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4%。与1996年相比,工资性收入上升了38.3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则下降了37.4个百分点,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比重基本持平。
二是二三产业增收迅猛。10年来,沭阳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的局面已经打破。2005年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1035元,比1996年减少21.2%;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705元,为1996年的4.8倍。在一产收入中,种植业收入为708.9元,较1996年减少233.3元,林牧渔业收入326.2元,比1996年增加14元。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是收入分配趋向合理。在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亦趋向合理。1996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占5.3%,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只占4.1%,而到了2005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比重下降到2%,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20%。
四是收入货币化程度较大提高。由于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民非农收入比重的持续增加,收入的货币化程度(现金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沭阳县农民现金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1996年的70.8%提高到89.5%,提高了18.7个百分点。
二、农民生活蒸蒸日上,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日趋丰富多彩,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吃、穿、住、用、烧的支出是农民基本的生活消费,其结构变化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标志。10年来,农民消费序列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日益超前和时尚起来。到2005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下降为44%,比1996年下降15.2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为15.9%、8.7%和7.3%,分别比1996年提高10.4、6.8和3.2个百分点,农民的消费结构已由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并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
1、食品和衣着消费质量明显提高。10年来,沭阳县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档次不断提高,营养状况不断改善,肉、蛋、奶、鱼、水果等消费量明显增多,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衣着消费同样有了明显的转变,从原来的数量少、档次低发展到现在成品化、高档化和一季多衣。食品和衣着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在农民的食品和衣着消费中,主食消费比重下降12.1个百分点,副食和在外饮食比重则上升15.1个百分点。衣着消费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
2、耐用消费品逐渐普及,高档消费品不断增加。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居民家庭,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彩电、影碟机、住宅电话、移动电话、摩托车等一大批新兴的耐用消费品广泛进入农家,部分耐用品普及率迅速提高,给农村居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化生活气息。
2005年,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彩电、电冰箱分别为41台、67台和16台,分别是1996年的5.1倍、67倍和16倍;拥有电风扇226台,是1996年的1.9倍;空调1台,实现了1996年零的突破,标志着高档电器也已开始走进寻常农民家庭。
农村机动车辆快速增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迅速普及。2005年,农村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20辆,是1996年的10倍;拥有固定电话66部,是1996年的33倍;移动电话由1996年的空白增加到32部。
3、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住房质量明显提高。“是否达小康,关键看住房”,居住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沭阳县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由1996年的22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24.4平方米。绝大多数农户在新建住房的同时,注重住房装潢。特别是近几年,装潢所用材料档次不断提高,部分富裕农民家庭装修不亚于城市居民。一部分农户还在县城购置了商品房。据调查,2005年农民人均用于居住的支出为387.6元,比1996年增长了75.4%。与此同时,住房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农户人均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比重98.9%,比1996年提高9.8个百分点。
(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在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农村居民精神生活日益充实。反映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指标的电视机已在农村基本普及,2005年平均每百户黑白电视机38台、彩电67台,此外,有66%的家庭拥有住宅电话。电视机的普及和文化活动场所的不断兴建,为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2005年农户的消费支出中,有15.9%是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比重比1996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三)生活环境逐步改观。10年来,农村交通、通讯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逐步改观。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公路。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2005年沭阳县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85.4元,是1996年的3.8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不但有病能及时就医,而且一些保健药品和营养滋补品也被他们所接纳,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普遍提高。2003年以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县得到广泛推行。农村交通、通讯、电力、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的交流。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达220.7元,是1996年的9.5倍,农民与外界交往更加频繁,信息更加畅通。
回顾10年来沭阳农民收入的增长历程,农产品价格涨落频繁,二三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农民收入仍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农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农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这一历史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