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洲中央海岸一期租房:多给晚年找点乐(视窗·退休之后怎么办(3)——心有所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8:59:02

经历了大半辈子风风雨雨,多数退休老人很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但也遇到不少现实困难和问题

多给晚年找点乐(视窗·退休之后怎么办(3)——心有所依)

本报记者 富子梅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7日 18 版)

  老年人要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态,善于发现身边的乐趣,丰富晚年生活。图为山东惠民县几位老人到菜园里采摘蔬菜,自己动手,平添情趣。
  人民图片

  退休后就图个好心情

  ●出门走走看看,身体也没病了,待在家里反而觉得不舒服

  记者近日见到老张夫妇时,他们正忙着准备去柬埔寨旅行。这将是老两口今年第四次出行。此前他们已在国内自驾车旅行1万多公里,西到青海湖,北到阿尔山,南到张家界。“旅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出门走走看看,心情就好,身体也没病了,呆在家里反而不习惯,觉得哪儿都不舒服。”

  老张夫妇都会开车,2008年退休后,就开始旅行,为此还特意将家里的捷达车换成了越野车逍客。先后驾车去过长白山、九寨沟、壶口瀑布、延安、坝上草原等。“因为是淡季错峰出行,也不堵车。真遇到堵车,不着急赶路,可以随时调整路线。”有时,老张夫妇也会跟别人结伴,“有伴热闹,没伴自由,各有各的好处。”

  “对于退休的人,旅行其实很简单,有了目的地,抬腿就走。”老张说,就拿青海湖之行来说吧,是今年9月底临时动议去的。来回8天,行程4600多公里。第一站到内蒙古额济纳旗去看胡杨林。“看到耳熟能详的‘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胡杨林,还是感觉很震撼。”接着经过内蒙古和甘肃的交界,出嘉峪关,向北进入甘肃酒泉。这一段虽是省道,但车少路宽,非常舒服。到达甘肃张掖,他们直奔丹霞地貌地质公园。“那一路七彩的沙石真是迷人。”此后经217国道由海北藏族自治州进入西宁。

  “一到青海,满眼都是高原风光,天蓝得醉人,云彩像是一伸手就能摘下来。”张夫人感慨。

  “停下车,拿出相机,按动快门,人就置身画中。这是自驾旅行的好处,可以随时停车欣赏风景。”老张说,到达目的地青海湖时,那种静谧仿佛世外桃源。听着老张兴致勃勃地讲述,翻看老张拍摄的沿途风光,让人无比羡慕他们的生活。

  老张夫妇认为,老人出门旅行也有些遗憾。一是信息不灵。比如去阿尔山时,当地路已经修了一年多,却一直没给旅行者提示,只有进入阿尔山市才能知道,但大家已别无选择,只好堵着。要是提前对路况有所告知,从不同方向来的、不同目的地的车可以有选择余地,避免大范围拥堵。二是门票太贵。老张记得上世纪80年代出游,门票的费用在总支出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现在即便年满60岁可享受半票,依然觉得是个不小的负担,几乎占据了旅行总费用的1/3。三是景区过度开发,太过商业化,千篇一律,失去个性。比如在凤凰古城,酒吧、歌厅随处可见,直到半夜,音响依然吵得人睡不着觉,镭射灯间或照进房间,很难好好休息。

  虽然有不少问题,但老张夫妇对旅行依然难以割舍。说起明年的计划,老张笑答:“那可多了,还是自驾游,先去新疆,再去北极村漠河,还要去云南,最好能去一趟西藏。”听到二老计划,连他们的女儿都说:“你们真行!”

  像爱孩子一样爱老人

  ●子女多引导,多理解,让老人切身感受到晚辈关怀,避免“退休综合征”

  家住北京潘家园南里的徐立诚大爷,每月两次雷打不动去香山,“看看山上的花花草草,心里很舒服。”徐大爷的老伴3年前去世后,他一直一个人住。三个孩子已自立门户,也想把老父亲接到自己家里,或者干脆搬来同住,好对老人有个照顾,但徐大爷就是不愿意:“跟他们都说不上话,还是自己一个人自由。”

  徐大爷75岁了,退休前在一所中学从事校务管理工作。他很喜欢对社会现象评点,对儿女们的生活态度甚至平时的闲谈往往看不惯,常常当面批评。近几年,徐大爷脾气见长,不是发火就是闷闷不乐,孩子们都很怕他。  

  徐家大女儿说,她工作不太稳定,常常换岗位,她觉得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什么工作都无所谓。但徐大爷不同意,对大女儿教育外孙子的方式,老人也不赞同:“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小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怎么能成才呢?”每次去看老人,大女儿总想帮着洗洗床单被罩,帮助老人蒸包子、烙肉饼,但不论干什么,老人都是一句话:“你什么都别管,我自己能行。”如果不听他的,老人就会发脾气,弄得两人都不愉快。

  “人老了都会变得这么固执吗?”徐家老二说,徐大爷出门爱打黑车。孩子们觉得黑车太不安全,万一出了事,自身权益很难得到保护。但徐大爷自有道理:正规出租车看见老人根本不停,即便偶尔打到车,也会以老人说不清要去的地方为由,不愿意去。而黑车只要给钱,哪都能去。“怎么劝都没用,我们又不能天天陪在身边,真不放心啊!”

  “还有就是乱吃药,不管广播里说的‘药’能不能治他的病,都要买来吃。”徐大爷的小女儿说,她是护士,本来可以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保健知识,但老人稍不舒服就吃去痛片,平时的保健根本不听她的。

  三个孩子拿老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又不能不管,就专门去找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她们,徐老爷子是患上了典型的“退休综合征”:性情变化明显,要么郁郁寡欢、不言不语,要么急躁易怒、唠唠叨叨;行为反复、无所适从;对现实不满,容易怀旧,并产生偏见。总之,行为举止明显不同于以往,给人的印象是退休前后判若两人。

  心理医生劝说徐家三姐妹,要像爱孩子一样爱老人,多引导、少冷漠,多理解、少强加,让老人切身感受到晚辈的关怀。老人一辈子形成的习惯和方式很难改变,对于能生活自理的退休老人,要放手,减少干涉,注意观察即可,老人需要帮助时立刻伸一把手。“其实很多家庭与老人之间这样那样的矛盾,都源于双方对彼此的过度关切,容易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家庭成员,放一放手,矛盾自然化解。”心理医生说。

  社区应更加善待退休老人

  ●“老年人最需要伴儿了,也最需要帮助”

  “除了去麻将馆打麻将,啥活动也没有。”内蒙古呼市赛罕区奈伦小区的蒙古族大妈娜仁说。她居住的这个小区主要由3个毛纺厂宿舍组成,是个不小的社区,六七百户人家。但由于工厂早已破产倒闭,住户大都下岗或者买断工龄退休,一直没有社区组织。街道办事处在小区外一条大马路的尽头,很少和居民打交道。2003年开始,除物业公司上门收取暖费、水电费和卫生费,根本感觉不到社区组织存在。

  “小区里有的人是从政府机关退休的,单位经常组织郊游、体检、联欢等,有时还发大米、香油,真让人羡慕啊!我们这些企业退休的老人就没人管了。”娜仁大妈说,上世纪80年代倒是有居委会,但也没什么活动,就是一些相熟的工友凑在一起聚聚。现在楼里住的人不太多,不少家庭都买了新房,陆续搬走,居委会的几个人也先后搬走了。这里的旧房子不少都租给了外地人,街坊邻里互不熟悉,感觉很冷清。

  “但其实老年人最需要伴儿了,也最需要帮助。”娜仁大妈说,楼里的退休人员基本都是空巢老人,往楼上搬点大白菜、土豆,有病的时候帮忙买点药,哪怕是用轮椅推着老人出来晒晒太阳,这些事社区都可以组织楼里的年轻人一对一帮扶老人,尤其是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都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是远亲近邻都靠不上啊!”

  “常常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帮助七八十岁的老人,但说实话,像我这样身体还行的,真希望有人组织我们出去走走,到周边旅游,哪怕唱唱歌跳跳舞都行。我喜欢画画、织毛衣,如果附近能有个老年大学,把我们组织起来,那多好!”娜仁大妈期盼。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当地的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说街道两位领导都去开会了,还有一位去走访群众冬季取暖情况。说到组织社区老人开展帮扶活动,这位工作人员说,有许多实际困难,比如经费不够、人手不足、责任主体不清、需求不一、费力不讨好等。帮扶老人,光靠社区行不通,还是要大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才行。

  专家表示,街道办事处的服务能力也许有限,但牵头、引领其他非政府社会组织进入社区老年人服务领域却大有可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鼓励非政府组织定期在社区开展各种服务,在社区开办健康老年餐厅、老年人便利店,充分利用志愿者服务老年人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社区的功能,逐步为退休老人推出一些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