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发君澜到底好不好: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三,南市救火瞭望塔的建成年代又成了一个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21:24:56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四十三,南市救火瞭望塔的建成年代又成了一个谜

在我的《老上海的痕迹》里多次提到过老上海南市救火瞭望塔,也有过照片,它有很多故事,因此把它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刚要动笔,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建造年代本来已经不很清晰,又出现了新的记载,把我弄得糊里糊涂,现在我把这些说法一一铺开,一起来分析;

苍老

 

据《老上海》记载;小南门救火会瞭望塔建于1900年,这是一种说法。

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页等记载更详细;高耸在乔家路东起端的“小南门救火钟楼”,应该作为上海老城厢的市镇进入近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近代上海革命斗争史迹之一。这座塔楼是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设计营造的,为全钢架结构,总高十丈五尺八寸(约合35米),当时老城厢大多为低矮平房,因此这个瞭望台足以看到老城厢的每一角落。建成后仿照租界的警钟办法,把老城厢划分为几个救火区,一旦发现火情,先击钟25响,稍停顿后,再以击钟次数代表是哪个地区发生火情。 

又有记载;20世纪初,上海华界老城厢的救火会由民间善堂分散负责。由于老城厢地区的房屋系中世纪建筑,人口又密集,极易发生重大火灾,分散无序的救火组织难以扑灭城市火灾。1909年,沪南救火会把30多个救火组织统一起来,由李平书先生担任会长。在1909年6月,李平书决定设立警钟楼。此楼由求新船厂厂主朱志光负责建造,楼高37.5米,分6层,楼梯直达顶层,以便瞭望人员上下。4层楼有4800磅的铜钟一口,警钟纯用响铜铸成,鸣时响震云霄,声达数里之外。楼顶建有瞭望室,设望警日夜驻守,遇灾鸣钟报警,各方即迅赴施救。

从这些资料来看;南市救火瞭望塔建于1900年的可能较小,而建于1909年的可能为大,好像是可以肯定的。

然而光绪二年(1876年)成书的《沪游杂记》已经有南市救火瞭望塔的图片,而且不止一张。《沪游杂记》作者是葛元喣,清朝人,太平天国时旅居上海,成书时已经在上海居住十五年,可谓是一个“老上海”了。本书共四卷;卷一、卷二是杂记,南市救火瞭望塔就在其中。

新版《沪游杂记》

 

这本《沪游杂记》是新版,里面说明是原文,只加了一点注。作者也是(清)葛元喣。

《沪游杂记》一书于光绪四年(1878年)翻译成日文,缩为三卷,书名《上海繁昌记》很有名。这样一来南市救火瞭望塔建于1910年就有了问题,应该在1876年前就存在,早了三十四年。

这本书是不是后来有人改过了?有!

《沪游杂记》一书出书后反映很好,为满足读者的需要进行过重修,葛元喣已经弃文从医,请好友仓山旧主袁祖志重编,增添了一些内容,什么是新增的内容,只有找到1876年的原版,但是这些也没有用了,因为再版的时间也只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而且书名改为《重修沪游杂记》,时间与1910年相差23年,书名也不一样,我找到的书是《沪游杂记》,不是《重修沪游杂记》。

就这样南市救火瞭望塔的建造年代成了一个谜。我是解不开了,放在这里,到底谁对谁错,总会弄清楚的!

那么《沪游杂记》里有那些图片呢?

救火会前

 

这张在救火会前的照片就有这座塔,请注意塔下的房子!

洋机器救火

 

《洋机器救火》的后面也有这座塔,下面也有相同的房子。

是同一个塔,没有问题,只是加了一个顶。说明光绪二年(1876年)就有这座塔。下面的房子我们来看下一张照片;这是现在书上常用的照片。

小南门救火瞭望塔

 

塔下的房子与原来的一模一样,不得不由人相信这是真的。

警钟楼

 

《警钟楼》也是《沪游杂记》里的,用我六年前拍的那张照片来比较,真的完全一样

六年前的小南门救火瞭望塔

 

到此为止,我再也不想多说,总有一天会弄清楚的,等着吧。

不要小看这破旧不堪的老塔,可有它的光辉历史,为后人称颂。

百年老塔湮没在高楼中

 

在塔下有一个救火会;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与万家公益会总董毛子及等人联名倡议,将已有的多家救火会联合起来,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统一调度救火。 当时的上海知县李超琼就拨出小南门内旧粮仓废址2.5亩用于建救火联合会总部。

小南门救火会

 

据《沪游杂记》记载;“英工部局旁设一木架,顶悬大钟,高耸似塔架。分五层,以梯盘旋而上。遇火警先撞乱钟数十下(25响),稍停,再以钟之声数分地段;如美界,一声一停;英界在大马路北,二声一停;大马路南,三声一停;法界四声一停,昼则悬旗,夜则挂灯,以示方向。租界礼拜堂亦击乱钟相应,各处水龙闻声赴救,颇称迅速”。

《沪游杂记》还有这样四句;

昼分旗色夜灯光,高挂空楼辨四方。

鸣则惊人诚美器,关心筳击莫张皇。

想在那电话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有多聪明,用钟声来区别那里发生了火警。但是也有敲乱钟的时候,弄得当官的丈二和尚摸不到头,到头来丢了乌纱丧了命,这是后话。

上面这段记载里有二个字请注意——木架。我推想;光绪二年(1876年)前这里就有了木制的瞭望塔,1900年只是按原样建造了新的瞭望塔,这种可能性最大。,吁大钟火会历史的照片一样

老机器救火

 

书中的《老机器救火》再现了当时的情形;大大的水桶,用杠杆把水压出去救火,老上海的老脾气;看热闹的人不少,大概怕长辫子给烧了。

洋机器救火

 

《洋机器救火》更有趣,用一台蒸汽机把水压出去,这大概是当时先进的设备。

我在《二十七,“宜稼堂”上海船王老宅里的传奇故事》里谈到过;1911年革命党起义,陈其美、李平书等策划上海 “光复运动”,约定11月3日以击火警钟为起义的号令。因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十三日,所以先击钟9响,稍停顿后再击13响作为起义信号。当天钟声敲响后,驻守上海的清军初以为是火警报警,细听后发现是在“敲乱钟”,一时间摸不着头脑。接警后的义军则乘机从“宜稼堂”冲出,攻击清军巡道街的巡道衙门和县基街(光启路)的县衙,大获全胜,这便成了上海近代史上的一大趣闻轶事。

这是第一次“敲乱钟”,到了1927年3月的上海南市工人武装起义,也是以它的钟声为信号的,这是第二次“敲乱钟”,。

南市救火瞭望塔立了大功,现在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你可不要小看了它。

我说吧!南市救火瞭望塔与乔家路、巡道街是很有缘的,它们相依在一起,多么亲热。

守望着乔家路的老塔

 

然而当年的铜钟现在已不见踪影,只剩下陈旧、破落、灰尘遍布的塔楼。楼梯不足一米宽,铁质结构,很陡峭。到达一层楼面后,还需在楼梯外围走几米圆形楼道,才能继续向上攀登。铁质的塔梯如今锈迹斑斑,一部分塔梯已损坏,不知哪天能整旧如新,我一定要去多拍几张照片,我们不能忘记这老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