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园绿景户型图:姜文的荒诞派刀法:《鬼子来了》 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0:57:42
姜文的荒诞派刀法:《鬼子来了》 影评

文/谷之雨

曾经把《阳光灿烂的日子》放给比我大许多、在那个年代度过青年时代的朋友看,他们对姜文很不屑,他怎么还玩这小孩的把戏呢,一点儿都不真实,那时候谁有那样浪漫的日子呢。我就说,特定地点、特点身份的一群少年可能就是那样过来的吧,那是王朔和姜文的少年。其实我的话未说完,姜文在他的电影里玩了一个花招,他的重点不在故事,讲故事的同时又通过马小军的口不断否定着故事的真实性,用中国人少见的荒诞手法,以及浪漫的光影,不确定的叙述,恍惚的氛围,告诉我们,那可能也不是姜文自己的少年。他否定了个人叙事的真实性,却又重建了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少年时代,一种那个时代的少年都曾在心底憧憬过的充满生命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无法知道到底哪个更真实。

姜文只是小小地荒诞了一下,在我的印象中,这却是严守法度的中国电影一个未曾有过的创举,个人的理解和创造力终于登上了前台。我由此喜欢上了姜文的电影,特别是他对于回忆的颠覆和重新发现。

等待多年之后,姜文带来了《鬼子来了》。这次风格大变,黑白摄影,影像粗砺,表演激烈,对白密集,由浪漫而沉重,由抒情而思考,告别了童年回忆的姜文把镜头伸入到历史深处,试图对我们的集体记忆来一次颠覆。这一次,他用的仍然是荒诞,不过,这荒诞已不是艺术家超现实的画笔,而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姜文知道,越荒诞才越有颠覆力,他不惮在我们的伤口上再深深地剜上一刀,因为那段记忆并不像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永远的伤疤,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淡了。

最具荒诞色彩的人物当然是马大山和他的乡亲。电影一开始,就用戏剧性的手法把马大山置于了一个荒谬事件的中心,作为日占区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却要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看押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为日本人卖命的汉奸。既不能让日本人知道,也不能杀了他们,甚至为了不让日本兵寻死,还得尽心竭力地款待他们。对于马大山和村民们来说,这样做是出于一种生命的惯性,本能的生存意识。他们从此也拥有了一个尴尬的身份,一面是看押日本鬼子的中国人,一面却要放弃恐惧(我注意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而非仇恨),把鬼子作为自己人一样来保护。发展的结果,两种身份合而为一,在意识里中国人与鬼子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这才有了后来把鬼子送回去的情节,才有了与鬼子的军民同乐。当马大山给村里人许诺去杀日本人后,连自己的女人都不愿再碰他,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这个日本鬼子的身份已不再重要,“日本人也是人”,是个活生生的人,沾了他血的手,和沾了中国人血的手一样不干净。

电影到这里,反而把马大山和村民置于一个道德困境,在日军刺刀下战战栗栗活人的中国人,倒要为怎么处理一个日本兵而饱受良心折磨。问题的关键就在良心,他们以为日本兵和中国人一样有良心,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得住良心的,他们甚至以为可以和日本人讨价还价,而日本人也会像重新得到孩子的母亲那样回报他们。所以接下来全村人的死,一下子让以前所有的善意揣测和斤斤计较变得那么愚蠢和荒唐。最后,马大山死在了他曾亲手喂吃喂喝的日本兵刀下,善良和良心在面对疯狂的战争规则时的脆弱和荒诞不经如此触目惊心。日本兵可以在杀人之前细心掸去马大山颈项上的蚂蚁,但屠刀仍会毫不迟疑地落下,他的荒诞之举是以前的马大山怎么也理解不了的,他们遵循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马大山想做日本人的顺民不成,想做个杀鬼子的英雄也不行,因为他的天真,只知有良心,在战时忘了敌我,在战后无视秩序,他只有死。

最初,马大山和乡亲们还是明确意识到了日本兵的身份的,老者和几个后生审问日本兵,他问道:你杀过中国人不,糟践过中国女人不?我相信他们即便没有家人被日本人杀害,起码看见过日本人残杀其他中国人。我感到荒唐的是,很多情形下,他们根本不像笼罩在战争和杀戮阴影下的人,八婶争吵时的凌厉架势,村民要胁马大山杀了他们的狠劲,算计马大山藏人是不是得了什么好处,拍得越生动真实,越是让人沮丧不已。不是要人人都成为抗日英雄,但转眼间就可以忘了自己的处境,真以为中日一家,抱着那样荒诞的想法,要想活命都难。

电影中的看客着墨不多,却让人过目难忘。马大山被处斩时,呼应国军军官的震臂高呼,从城墙上滚落的人引发的笑声,突然钻到哨兵裆下的猪,在这一刻所营造的荒诞感其锋芒所指是不言自明的。精心设计的前后出现了三次的说书人,不敢杀日本人的刽子手刘爷,让人可笑的同时只有深深地叹一口气。

吴大维扮演的国军军官在戏台上宣布对马大山执行死刑。这是第二次,之前,他在同样的地方处决了那个翻译官。日本战俘要按国际公约由国际法庭来审判,汉奸则可以不经任何正式审判就地正法。马大山被杀是因为停战后日本战俘是受保护的,而日本已宣布投降后屠戮全村的罪行则无人追究。吴大维的瘸腿与其说是剧情需要,勿宁说是在隐喻这种荒诞的现实,只有一条腿的正规军,只是一条腿般的教条公约和原则,看起来人道,实际上把真正善良者的生命反而视如草芥。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我”。这个“我”突兀地将两个大活人交给马大山,说好存放的期限,就此没了下落,因了这,却把全村的人推到了刀口。这个人物的存在,就如戈多那样荒诞,他在实与不实之间,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过,却一直悬在马大山和全村人的头上,左右他们的生死。“我”可以是抗日分子,可以是共产党,对于全村人而言,他是一种和日本人一样可怕的力量,是强加于人的悲剧,是不可预知的命运,也是冷冰冰的历史。如果说马大山和乡亲们值得同情的话,那只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战争中苟活性命,却承担了别人给的他们负不起的责任。可姜文仍然硬是把它塞了来,似乎为了考验所有战争中的人。他要说的是,没有谁能真的置身事外,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我”不管是某种具体的藏在背后的力量,还是抽象的任人解释的历史,固然不可推卸责任,但普通人如果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准备袖手以观,他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姜文用纪录片风格的表现手法,给了我们一个荒诞的生存故事,说它荒诞,因为在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没有遵循他们应该遵循的规则。他的意思很明显,在那样一种异常的条件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仅仅为生存而生存。要说反省,中国人首先该反省的正是自己的这种生存哲学。靠抗争可以生存,靠隐忍也许也可以生存,但靠幻想和不切实际的希望绝对无法生存。在战争环境下,天真地以为能超脱局外,消泯敌我,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荒谬。他不光要我们警惕日本人,这大凡中国人都看得出来;他更要我们警惕自己,警惕自己的天真和侥幸心理以及善于遗忘,这种遗忘的可怕,不单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忘了那时的硝烟,更有今天面对刺刀明天就可以变为看客,忘了自己的角色,浑不知身处何地,与谁相对;他还要我们警惕理论,任何主义都不是绝对的(虽然承认这一点非常痛苦),善良和人道会蒙了真正善良的人的眼,日本人杀了马大山,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不足百年,又有多少中国人死不瞑目?

血,依然没有照亮民族主义的道路——《鬼子来了》影评

屏幕突然变成彩色,然后是红红的一片。姜文的眼睛眨了下。是条汉子。掉头,不过碗口大一个疤。仇恨,因为血,因为砍头顺理成章的结束了。

一. 中国农民和日本农民
那个什么日本队长也是个农民,如果用一些词描述他的性格,不外是阴险,狡诈。而用词语描述中国挂甲屯的农民,淳朴,厚道。而换个角度日本农民有计谋,中国农民愚昧。
二. 怕死
这是听到影评里用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姜文怕死所以把责任推给大家。还有什么七奶奶,墙头草,两边倒。姜文最后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老鼠急了能咬猫
三. 七爷
这是唯一一个主张打鬼子的人,最后那一枪,痛快。我就在想如果临死前他能再撂倒一个多好。
四. 历史
国民党跟日本子一条心,不过吴大维和那香港的普通话也太可爱了点。中日在村子里联欢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英国鬼子,1840年,不过我们一贯把英国鬼子叫gentleman,而把日本子叫bt佬。
五. 出路
三儿最常说的一句话:啥也别说了,这的是唐山味。啥也别说了,七爷那一枪最到位。不过鬼子还会来得,七爷却早早死了。
六. 世仇
第一次听这个词是老师说德法矛盾。人家那真叫世仇。中国跟日本子才打多少年,从慈溪太后开始也不过100来年。何况,亚洲杯球场外的又不算。
七. 日本子
村子里的屠杀我还能看的下去,但那个什么p队长捅小孩的时候,我这血就往上冒了,谁说姜文去靖国神舍来着,我不信,他去也是刺探情报。或者泼油漆。
八. 发糖
一直怀疑日本子的糖有毒,姜文的厉害就是抓小东西。这些孩子的作用太强烈了,反衬出耀眼的光芒,直到心里最深的地方,跟血差不多。
九. 笑
这种围观的心态是鲁大叔先提的,作为民族劣根性的一部分。也是最深的根源,姜文只是把他放大了,笑声,还有那一直的配乐。只知道情节他是学黑泽明,声音这点着实好的很。
十. 刺痛
无限的宽容,无限的博大胸怀。个人觉得姜文是在说这个而不是说什么懦弱。还是说村里的联欢,大家唱啊,跳啊,那个中国的光头还摸了摸队长的头,那个花什么是要救他的。队长早就动了杀心。就算日本子不心疼那些粮食,他们可是非常狂妄的。日本子从来都说支那猪,你想他能吗?现在能吗?中日歌会?中日友好?

《鬼子来了》:自强才能自救
 
  文/宇木林
 
  “第六代导演捆在一起也比不上一个姜文”,作为中国电影扛鼎人物的张艺谋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合作伙伴姜文。作为到目前为止只导演过两部作品的姜文有如此称赞(第三部作品《太阳再次升起》即将推出)实属难得,也是理所当然,实至名归,相对与第六代导演更多的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见光就死,我更欣赏姜文的那份对电影虔诚的态度。用一个字来形容姜文话,“霸”字再合适不过,他的银幕形象以及他个人展现给影迷观众的更多的是那种霸气,而他与别人合作的时候就变成了霸道,像最近几年他与合作者的矛盾争端就经常见诸报端,与陆川及何平的合作中,被指越权,与陈逸飞的合作更是中途停止等等。我个人长认为行非常之事之人,便有非常之能,姜文确实如此,其个人脾性如何,爱者爱之,恨者恨之。
 
  在说《鬼子来了》之前,我们先看看姜文的大致经历。姜文原名姜小军,从这里不难想到他在其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男主角的名字为什么叫马小军了。自1984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之后,相继主演了若干经典作品,如与谢晋合作的《芙蓉镇》,与张艺谋合作的《红高粱》等,在此期间虽然没有获得过国内专业的奖项金鸡奖,但是他仍然被影迷认为是国内男演员的前几号人物,熟悉国内电影的朋友不是不知道金鸡奖的权威如何,不得也罢,免得惹得一身骚。 值得高兴的是,他此间两此获得百花影帝,那时候的百花奖可是比现在权威多了。

  演而优则导,更何况以姜文的特立独行的脾性,他不会只满足于作为一个演员,姜文便于1995年推出自己首执导筒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甫一推出,就以其对电影的真诚态度,国内少有的青春题材,感染了无数观众,成为当年票房冠军,也把时年16岁的夏雨送上威尼斯影帝宝座,这样的成绩,不可谓不是一个漂亮的开局。
 
此后姜文除了主演了一部周晓文的《秦颂》和一部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之外,并没有多大动静,直到五年之后,他才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此次他一转初部作品的风格,用简单的黑白影像风格,黑色幽默的方式处理,非同以往主旋律的人物塑造,在《鬼子来了》里充分表达了自己对那场战争里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农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虽然《鬼子来了》接连在国际上屡屡获赞誉,如在嘎纳国际电影节被评为评审团大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可是在国内却是被禁,不禁让人哑然,联想到张艺谋的小人物史诗经典《活着》与田壮壮的《蓝风筝》被禁,也可知其中一二。虽然没有公开上映,但是它在影迷群中的影响却不小,一直受到影迷的追捧。
 
  《鬼子来了》的故事发生于临近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日占区挂甲台村,一天夜里,寻思事的村民马大三被要求妥善监管两个战俘,其中一个是鬼子花屋小三郎,一个是汉奸翻译董汉臣,可想而知,让一个村民在日占区监管日军战俘是多么的具有戏剧性与荒诞性,姜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呈现了这一切,看过之后着实让人悲凉。所谓的“睦邻友好”换来的是一场屠杀,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中国人却屡教不改。一时的交换想换得长久的安宁,真是痴人说笑,我们自己应该首先先自强才能自救,靠他人的施舍是长久不了的,说不定那天让你连本带利的还。
 
  日军占领的时候马大三可以逃脱一命,解放了却用另一种方式被花屋小三郎处死。最可恨也是最无辜的当属那些村民,什么国家兴亡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命题太大了,实际上确实如此,作为农民,他们更多的关心吃好喝好睡好,对于是谁领导,统治他们并不在乎,在片中这样的事例处处可见,开始时村民对“皇军”的溜须拍马,村民与日军共乐时,八婶的难得一唱等等都可体现出来,重要的是只要让上面的人高兴就可以,国民的劣根性在这里被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只要可以凑乎着可以好好活下去,类似村民们这样人才不管是谁统治领导。电影全篇都是黑白色调,只是最后马大三被处死之后,色彩突然缤纷起来,真是神来之笔,在这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随便提一下监管处死马大三的是国军将领,这个将领的扮演者是吴大维,这小子在我印象中除了在《烈火战车》里是个正面角色之外,都不是好玩意,在《霸王别姬》里的饰演一文革红卫兵,揪斗程蝶衣等人,与这里面的国军将领一样,都是让人憎恨的角色,实在无法与他本人的主持人形象联系到一起。

送给观众的糖衣炮弹
《鬼子来了》影评
广告专升本 张峻

姜文的每一部影片都有很鲜明的特点,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寻枪》到《鬼子来了》,不管什么题材不管什么故事,都能做到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符合人物性格。故事说得生动有趣味,而且总是能给人震撼,而这种震撼是外层覆有糖衣的炮弹,先给观众尝尝甜头,乐一乐,最后才突然摆出结果,那种感觉就象炮弹直接打进观众的心里,让人回味无穷,《鬼子来了》更是如此,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法,比一味的说沉闷,痛苦,所达到的效果要来得更好。

早在七、八年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就展示了其在国内导演同行中无与伦比令人叹服的电影叙事才华。画面是重要的,拍摄是重要的,不过把故事说清楚说得动听而又深刻更重要,影片充满了故事性,情节发展后劲十足,戏剧性变化此起彼伏,非常好看,同时,看得出来,电影形式上,姜文偏爱的不是拘谨,是自由。

《鬼子来了》,农民审问鬼子,给鬼子白面饺子吃,鬼子说汉语拜年闹出的笑话让人闹掉大牙,这样的场景让人忘记了这是个战争题材的故事片,中间有许多类似这样的搞笑桥段,迸发出黑色的喜剧效果。让人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是轻松的,虽然它的表现形式和老式的抗日片一样,黑白色调,熟悉的鬼子进村音乐。直到把鬼子送回日本军队后故事才出现转折点,送来粮食后,鬼子和农民的狂欢却让人感觉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危机。最后大屠杀给观众的震惊经过前面的铺垫显得更让人记忆深刻,这还不够,光把日本的丑恶面目摆出来还不够,他还要让当了战俘的鬼子砍掉民族英雄马大山的头,而且还要当着“国军”和百姓的面,让人对国民党特别是吴大维的形象更感到可恨而又无奈。前面所有的铺垫,反映了在战争情况下农民的特殊思想,你能说他们愚昧吗?他们其实懂得很多。路边说书的人,日本人在的时候说的是一套,国民党来了说的又是一套,你能说他们聪明有知识吗?他们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怜。这不正好反映了中国人的某些特质吗?姜文太深刻了,他没有给中国人民留半点面子。

姜文的糖衣炮弹爆炸了,在屠杀农民的时候就爆炸了,最后他还用马大山的死代替了爆炸后的硝烟和惨状,顺便来了这么个余震,确切的说,象是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强大,爆炸后造成的危害更可怕,看到这里,人心里都不是滋味。马大山人头落地的最后两个镜头,色彩的确是有了,红色,这红色显得多么鲜艳,象五星红旗的颜色,血的颜色。姜文是在向那场民族噩梦说再见吗?不是,那面“鲜血染红的旗帜”覆盖一切前的瞬间,姜文那个死人头的笑,笑得很诡异,真正的还眨了三下眼睛,含笑九泉,他能怎么办,这样的结局,他只有苦笑,哭都没有眼泪了。让人觉得日本人可恨,可国民党这样的同胞是不是更觉得可恨呢?

影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但作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鬼子来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所以仍被官方毫不留情地封杀了。该片让投资公司血本无归,导演姜文也吃了不少官司,不过,我们必须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抗日题材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贡献的作品,随着时间推移,影片价值会被更多的后人所认知。至少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个导演敢于像姜文那样勇闯“禁区”,拍出真正震撼人心的力作,向观众投放糖衣炮弹。

他颠覆了以前所有抗日题材电影的常规手法,深刻到内心,用糖衣炮弹,让观众尝到了欢乐,最后也受到了震撼,这比让小学生死背历史政治课文更有效,只有当他们看到这么深刻的影片的时候,在最后糖衣炮弹爆炸的时候有所领悟,这并不是死背几年政治书能达到的效果,这才是活教材。这样的活教材也许永远进入不了国家的电影院,但是他肯定能进入每个看过《鬼子来了》的观众的心里,最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