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莱茵河畔破产:学生自尊心的培养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08:59

学生自尊心的培养方法

 

在班级中,学生只有树立了自尊心,才会自求上进,才会注意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形象,热爱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激发其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由于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个性品质,自尊心对他们来说还只是一株嫩芽,教师一时不慎,粗暴训斥,过分批评,处理不当,判断错误,甚至某种疏远和冷落,都会损伤其自尊心,所以要特别注意精心地培养他。

一、          树立榜样??激发自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年龄小,具有认识的好奇性及形象性。接收新事物快,也特别善于模仿。一些具体真切的人和事,常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

班级中,要经常组织学生讲英雄故事、读名人传记,鼓励学生学英雄,见行动,学名人,检查自己。学生羡慕那些英雄模范人物,钦佩他们的胆识和才学,便常自觉不自觉地照他们那样去做,去要求自己,将他们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准则的楷模,进而激发其自尊心。如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激发了学生勤奋刻苦的毅力;周恩来“面向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壮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豪情;张海迪身残志坚、奋力拼搏的顽强斗志,更是引发学生立志成材、不甘庸碌的决心。

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好奇心,选择身边的典型事例,使之目标贴近、榜样具体,更能激发学生自尊向上。如拿班内学习成绩好、工作热情高、某方面有特长的同学作榜样,组织学生讨论,号召向样板学习,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会产生一种“我也行”的向上热情。

这样坚持不懈,阵阵春风阵雨,催发学生自尊心的嫩芽,逐渐使学生从学习模仿过渡到自觉需要的精神状态,产生一种执着的动力,从而达到一种教育的目的。

二、          加强教育??培养自尊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还需要系统的有组织的教育。学生正处于生理及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具有很强有的可塑性,只有认真培养,才有利于形成一种稳定的个性特征。

1、  注意把握各种时机,进行多方面渗透。如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人诗文,让学生体会那种崇高的人生境界。结合社会的改革事例,教育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生产能手,成为企业的主人,否则对个人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的一种犯罪。

2、  加强引导,重点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社会的变革,使当今学生看重自己的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的个性,重视自身的价值,不愿失去自我,这是好现象。但如不正确引导,则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的错误观念,而缺乏一种社会集体观念,甚至图自己快活而损人利己。可以有针对性地如开主题班会,诸如“人生价值是什么?”“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也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应认真学习,掌握知识,决不可庸庸碌碌,草木一秋。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以整个社会为基础,离不开集体的支持。针对差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教育。

三寻找契机??促进自尊

作为班主任,应该而且善于利用时机,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1、  多信任,增强自我约束力

信任是打开学生封闭心理的一把钥匙,也是促进学生自尊自爱的“催化剂”。如有的学生有小偷小摸的心惯,会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会把自尊看的得很淡。这时,班主作要拉他一把,相信他会改好。可以放心地把收班费、管门窗的工作交给他,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在很好的完成工作的同时,树立自尊。

2、  委重任,满足其表现欲

青少年学生都希望受到同龄人的尊重。有的由于学习成绩差些,就被认为一无是处,在以学为主的舆论声中也会自觉无能。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其它特长,以树立他的地位和自尊心。如有的学生热情活泼,口才好,可以让他组织元旦晚会;有的善于绘画,就让他为班级画插图等。及时抓住这类学生渴求进步的心理契机,充分发挥其优点,增强其自尊心,再逐步扩大“战果”,使之各方面都得到进步。

3、  促成功,满足其自我实现欲

4、  帮助学生在各种活动,诸如影评、讲演、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使之尝到成功的滋味,得到实现的满足。并以此为基点,利用这些机会,促进产生飞跃。在课堂上提出简单问题,使差生能正确回答,避免消极情感的体验。而体育运动会,正是差生大显身手的场所,抓住这种机遇不放,使他们的自豪感能够继续,并迁延到功课等其他方面。

这样,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充分施展各自的长处,健美操地发展自己的人格,抓住契机,以促进学生转化,形成较强的自尊心。

三、          巧用时机??刺激自尊

培养自尊心,可以从正面促进学生进步,而适当的刺激,批评反馈,又可以从反面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班级里,一些优等生,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常产生一种优越感,这也会减弱上进的动力。班主任宜掌握时机,指出其缺点,或给以中肯的批评。三言两语,批评过后,迅速淡化批评的气氛。这样既不刺伤学生自尊,又使他们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悄悄改正。有时在特殊环境中,采取一种不批评的批评,也是造成刺激的方法。如好学生上课“溜号”,可以叫起让其回答问题,回答不出再叫差一点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造成一种对比。当然,刺激方法的使用应注意掌握分寸,假若过度则会产生负面效应。

四残缺家庭中,学生自尊心的培养。

残缺家庭,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故去或离异,成为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由于缺乏父母之爱,会严重影响其个性、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心理障碍也会造成学习障碍,导致“双差”。这样的学生尽管是极少数,但是他们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更需要教师小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农村中的这一类家庭,一般来说,生活都十分困难,孩子大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容易早熟。但同时孩子的心理压力大,容易养成忧郁、孤僻、冷漠的性格,容易多疑多虑,在心灵上往往经历着比父母去世家庭的孩子更深的受挫感,造成孩子情感封闭,自卑意识加重,有的由羡慕别的孩子,发展到忌恨因而走向极端,严重者表现为强烈的反社会性和攻击性倾向。对这类学生的关心、帮助和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班主任要特别耐心,从细微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组织学生读名人佳话,如匡衡穿壁引光的故事,中国著名画家王敏刻苦求学的故事,学习他们虽家境贫困,却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学习我国近代著名麻纤维专家,世界上最早用草纤维制造人造丝的发明家酆云鹤,努力求学报效祖国的伟大事迹等等。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尊心,既能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调动其自身向上的因素,又融洽了师生关系,有利于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