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采菱家园:四合院分布的特点 | 四合院宾馆 北京四合院宾馆 王家客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19:09

四合院分布的特点

 

历史表明,人类城市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大约在距今15000年左右,人们渐渐地采用了以住房为特征的室居方式。随着人类社会两次大分工,村庄与集市应运而生,最终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当代城市学家将这种过程归纳为:住房──聚居──区域的演进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市起源于住宅。

  从横向的角度分析,城市与住宅亦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住宅是城市的细胞;另一方面,城市是住宅的集合体;城市的更新势必影响到住宅,住宅的变化又反馈到城市中去,二者无法绝对分离。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城市与住宅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同一,即城市与住宅同构。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同构逐渐趋于淡化。

  与西方城市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的城市始终未能脱出住宅的母体。无论是城市空间结构,还是城市社会组织,住宅及家庭的影响均有所反映。而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的北京,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清北京城市有如下几点特征:

  ――以宫城作为核心,外套皇城、内城,并与外城邻接。

  ――南北近八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全城,祖社、里坊、郊坛等基本上沿轴对称排列。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

  ――街道系统呈棋盘状,大小、主次格外分明

  ――城市用城墙围合,并依靠城门、牌搂等划分空间。

  ――挖池筑丘,解决了漕运及城市的主体自然景观。

  与此对应,典型的明清北京四合院住宅型制的特点是:

  ――采用正房为核心,外套院落的组合方式。

  ――以倒座、垂花门、正房、后罩房所组成的南北主轴是宅院的中轴线,厢房、耳房等 沿轴对称排列。

  ――内院、外院分区明确,并强调引入自然的空间。

  ――住宅平面有内在的网络关系,并用院门、围墙等限定空间。

  倘若将北京城市与四合院加以对比,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一一对应的关系。据此我们可以说,北京是四合院化的城市,四合院是城市化的住宅。

  这里,我们就北京城市与四合院提出一种“双向同构”的命题,即所谓的表层同构与深层同构。表层同构是指形态上的同构,北京城市与四合院在形态上的酷似,在世界其它城市中极为罕见。深层同构是指意义上的同构,北京城市与四合院同构的本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应当指出,这种“双向同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互渗互馈,对立统一。

  归纳起来,北京城市与四合院形态上的同构,可由如下四种共同取向的图式来表述:

  共同取向图式之一:方整的院落

  初到北京,人们也许会对北京所拥有的院落数量感到吃惊,故宫是用院落围合而成,官署衙署是用院落围合而成,诸多的庙宇寺观还用院落围合。不仅如此,外城,内城可以看作扩大的院落(城墙有限定空间的作用),百姓之家又可视为缩小的院落,北京真可称之为“院城”。

  进一步分析,所有的院落均采用方整的图形,其骨架结构可以归结到“间”。所谓间,系指中国传统建筑中纵横向柱列轴线相交之后所形成的空间。在北京四合院中,间是最基本的发展单元,由此构成各个单体建筑。间的扩大组合,构成了住宅的“合院体系”,经过合院体系在量上的逐渐集合与演变,又构成了里坊的空间,最终形成了具有“院味”的都市空间。于是城市与四合院找到了以间作为统一模数的基点,这样,城市与四合院在形态上的同构就不足为奇了。

  共同取向图式之二:轴线对称,内外有别

  如前所述,北京城市与四合院都有一条贯穿南北的轴线。然而,这条轴线不仅起着对称作用,而且暗示着等级与秩序。

  就城市而言,北京的纵向城市空间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从永定门到正阳门之间,是城市纵向的引入空间;从正阳门到景山,是城市纵向的主体空间;从景山到钟鼓楼,是城市纵向的结束空间。这三大部分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尺度各异,其中以主体空间的尺度最为宏大,它包括了千步廊、天安门、端门、午门以及故宫三大殿等诸多的重要建筑。这些建筑与城市纵向的引入、主体、结束三大空间一样,由一条近八公里的南北轴线串联,从而完成了一套严谨的空间序列。另一方面,等级的体现还表现在各段空间的内部,例如,位于主体空间中的故宫,把太和殿置于最显赫的地位,太和殿的开间、进深、屋顶式样,甚至建筑的高度都远远超过周围的其它建筑。北京四台院也是如此,住宅中南北轴线上的建筑以正房居于首位,厢房次之,倒座为下。

  按现代建筑理论理解,建筑的空间可以被区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一般来说,内部空间具有私密的特征,外部空间具有公共的特质。北京城市与四台院则把这种区分推问了顶点。请看:明清北京分为内城、外城;故宫分为内朝、外朝;在北京四合院里也有内院与外院的区别。实质上,这里的内外除了具有私密与公共的性质以外,还存在着统治与附庸的关系。具体地说,内城的贵族统治着外城的百姓,内朝的天子统治着外朝的群臣,内院的主人统治着外院的仆人。

  共同取向图式之三,自然空间的引入

  都市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有限的空间却禁锢不住人们对无限的追求,这就是对大自然的引入。北京的自然空间具有三个层次:

  都市的自然空间用南海、中海、北海、什刹海等作为主线,景山作为统览,以形成城市最主要的自然景观。

  宫殿、寺庙、里坊、街道的自然空间以植树为主,或开辟花园,例如,故宫的前部建筑布局十分严谨,而在它的后部,则穿插着御花园和乾隆花园等。此外,北京一些街道胡同,也以树木命名。

  至于住宅,高级的宅弟一般都有大面积的山石和水面。较小的宅院,或叠置几块山石,或种棺几株花木。总之,对自然空间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

  共同取向图式之四:门墙现象

  道道城门、院门,层层城墙、院墙是北京城市与四合院的又一共同特征。我们不妨称之为“门墙现象”。

  北京内城与外城的城门共有16个,如果加上皇城、宜城的城门,总数多达数十个,更不用说坊门、牌楼了,那么,北京四合院住宅又有多少个门呢?典型明清北京四合院占地仅一亩左右,而各院的院门就有近10个,当然这并不包括各房的房门。

  围墙也是如此,北京的内城有三套城墙,以度分内城、皇城、宫城的空间。在四合院住宅中,大院套中院,中院套小院,各院之间也用院墙分割。毫不夸张地说,明清的北京是展览门与墙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