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视频在线播放av:野歌先生 明清临证医话里周声溢说;医当先切脉,脉即熟才可开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16:46


       


           野歌先生 明清临证医话里周声溢说;医当先切脉,脉即熟才可开方。
           
            原文:学医当先切脉,脉即熟才可开方。                                                                                                                                                    没事的,我也有一柜中医书,杂七杂八,乱一通看,

 

            晚生要说一句了

            这野歌老师可是不厚道了

            至少说说“推崇的医家,喜欢的书,常用方剂,常用药,喜欢的医学格言”

            嘿嘿

      认认真真看病,老老实实做人。
    
 


            野歌先生是隐士,常言道:大隐隐于市啊.他当然有权把自己的心得有所保留啊,用西方人士说法是个人的知识产权啊,怎么能随随便便示人呢.何况他是从事企业管理人员,与医学职责风牛不相及啊.我们想获得他的指点,当然要有敬重的心态,诚恳的态度,还要有一定的物质利益与之相交换.


            我的工资大部分是用来购书和购药,还在2000年去石家庄学中西医结合,想起来实在是浪费金钱啊,也知道了当今医患紧张关系的为什么,当今的中医体系为什么是破碎的医学理论的成因是什么.也知道了中医是门自然科学,不以人的改造而创新,而是以人在人体上的发现而创新的原理.


            我赞同野歌先生的见解,中医秘技的掌握和新的医技创造,基础是掌握中医的最基础的知识,踏实了基础才会有自己建造的高楼大厦出现.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如果医分四等,切脉而知是第四等。
            就是把切脉分成了第四了,而且这只是伤寒辨证的说法,有很多病是起不了作用的,明清临证医话里周声溢说;医当先切脉,脉即熟才可开方,医者执法之官,切脉者阅其呈词,问症者讯其供辞,病症与脉象相符而立方也,切脉又排前了,所以说书中不一定全对,学好中医要通过实践,只有实际的辨证论治才能说明问题,而辨证论治,不去切脉,是谈不上论治的
     
            你好象是扁我吧,你是看我对中医这么行,嫉妒不是,我还有行的,这都是举一反三的结果,我是在教上好中医这条路,出于好心,


            明清临证医话里周声溢说;医当先切脉,脉即熟才可开方。
            =====================================
            原文:学医当先切脉,脉即熟才可开方。
            而且这两句话和后面所说分属两段。难道编造对于你来说已经是种习惯?
            书名:《明清临证医话精选》
            主编:郭博信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难怪学不好中医,不能理解,难道要我把它全部写上来,就是写上来了,我看也难理解的,


            你连读没读过《伤寒论》都不敢回答,说其他的有什么用呢?再问你一遍,可否读过《伤寒论》?


            你应该知道伤寒论,有大承气汤吧,昨天去医院切了一个急性胰腺炎的病,中医院本就配有这汤头,我开的是龙胆泻肝汤和大承气汤,如果不会切脉就不知道这样开的,而且医生也认为我开的非常有道理,今天去看了病人,病人基本好了,

            适合是教育程序的方便,削掉的是很难理解的病态真实表象(不能用八纲辩证辨证辨病),这样的教科书是严重阻碍中医近五十多年来停止不前,倒退,甚至要被消灭的最基本原因之一.

            适合是教育程序的方便,削掉的是很难理解的病态真实表象(不能用八纲辩证辨证辨病),形成的理论是个勉强符合,死封闭的理论体系.这样的教科书是严重阻碍中医近五十多年来停止不前,倒退,甚至要被消灭的最基本原因之一.
            有人说中医药治病,不知道哪一味主要成分在发挥作用?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要完成一件事,一个人的力量是如何完成不了的.是集体的力量在发挥作用.虽然医师看起来一个人在给病人治病,实际上是这个医师的脑海中有许多先师的思想在集体交错相容在发挥作用,只不过这个医师站在众先师的肩膀上来回度步而选最适合病情治疗的思路而已.
            所以治病不能仅靠一二味的药物创造奇迹,要集体作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野歌先生,雪耘山农先生是接受了经过改造的现代的中医理论体系(时下用语是前进化的中医先进理论)下成长起来的莘莘学子,先入为主吗,包括时下赞誉的第五版教材的内容也是特别强调:"把脉象和中医诊病所依赖的气血阴阳的关
              ...
            您讲的很有见地,教育的问题比较复杂,但是不难,对于中医的发展以及教育问题,我看要吸取老子的思想,无为而为。管得太多,反而舒服了发展,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只要风调雨顺,土壤适合就可以了,没必要规定是长成三个叉的还是五个叉的。不管和管得太多是一个结果,就是扼杀。

            学校教育是很好的,但是中医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不能以此为止,我觉得基础教育(甚至在学校都不能入门)可以在学校完成,可是后来的更深入的学习,就得依赖更多的外在社会条件了(包括法律的、经济的、管理的、评价系统的等等)。


            复活的中医;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中医的现状,如果不去改变,也是中医的将来,我按我的体系,在辨证论治再辨证中发现了很多的道理,而且按这一体系,在辨证治病中比较科学,也一一对正了五种主病在人体的各自走向,也正实了病人和医生望,闻,问只知道次病的问题,所以我也得出了主病是辨方,次病是配伍的问题,也发现了伤寒病切脉,没后四种病的支承,有很多不是伤寒病脉也认成伤寒病脉了,这是在切脉中发现的,还有很多和书上说的不一样,所以我就把它说成是宇宙和环境,人的变化的问题,


            可以的,中医永远都是在研究之中,但应有一种不违背自然的有目的的指标,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更高的中医之路,


              可以的,中医永远都是在研究之中,但应有一种不违背自然的有目的的指标,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更高的中医之路,
            不违背自然的指标,脉诊和望诊都能做到,看各位精于哪诊,某些时,单独一诊,就能“断”病

            从上前天开始气温上升快,这几天我都切了八个风热病的脉,病人自术,出汗,没力气,一会寒,一会热,他们都吃过了感冒药,没用,望诊是做不到的,这就是两感病,单用伤寒病去治,年纪大的会治死的,一定要先治风热病,再治寒,也可一同治,有一些病望诊是能知病的,遇到复杂一点的病望诊就难了,这两感病是风热从肺经进入人体,再吸收寒进入太阳经。因为寒是吸收的病,所以风热是主病,寒是次病,你不想想现在那一个中医和网站里的中医,都是一个样的中医水平,而且有人要废除中医,原因是什么,前天湖南有一个病人,他说不知什么病,反正不舒服,也说不出什么,以治了一个多月了,切脉后是病毒性感冒,左手寸细浮数,买了3.8元一合的病毒感冒口服液,我看了时间40分钟就好了,别的医生也知望诊,也说知切脉,为什么就治不好,中医的十四辨证我也有书,我也看过,只有会切脉永远都在知病应变之中,

 
            你的一个断就体现了中医的全貌,中医是知病而不是断病,切脉就是知病,望,闻,问,是断病,但望,闻,问,也是中医的辨证方法,不过不能把他做为主要的辨证手段,


            不管什么中医书,都离不开伤寒病的研究,而且里面的辨证都是围绕着伤寒病的辨证,伤寒的辨证方法,它辨证不了其他的病症,因为中医理论的错误和只有伤寒病的辨证方法,他蒙蔽了后学中医医生的眼睛,所以中医书越看得多,更会把你引向一条死胡同,人的病症有千变万化和病症的复杂性,但它没离开,伤寒病,风热病,温热病,杂病,伤病,这五种病,而这五种病症,有着各自的辨证方法,它们的脉象位置都不同,仅仅知道伤寒病的切脉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后四种病脉的支承,伤寒脉也不会全正确,这就中医为什么辨证难,为什么都不知道切脉的原因,会切脉一把手就知道他的主病和次病的传导走向,我刚把了一个阴dao
            肌瘤,就是左尺指中偏下2分处,沉点脉,这是一个杂病脉,所以说切脉就是辨证,


              不管什么中医书,都离不开伤寒病的研究,而且里面的辨证都是围绕着伤寒病的辨证,伤寒的辨证方法,它辨证不了其他的病症,因为中医理论的错误和只有伤寒病的辨证方法,他蒙蔽了后学中医医生的眼睛,所以中医书越看得
              ...
            先生的诊脉只能说可以部分代替现代检查,不过CT/MR等等现在也不是很难做到吧?您的那种绝艺对中医治疗有多大意义呢?

            不会是说,哦,脉出来了,阴dao瘤,推手术室开了吧。然后,辅助诊查手段机器设备都歇了吧.......

            现在脉学确实是重视起来了,很多都是说可以摸到您有颈椎病,有哪里开过刀,哪里长了瘤子.....可是难道在现代发达的检体手段环境下,是不是用得着花这么大功夫来用把脉的方法来确定呢?CT/MR超声等等不是准确率更高吗?我看该退出的就是要退出。

            把脉象和中医诊病所依赖的气血阴阳的关系搞清楚,从而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才是更有必要的。

 
            就是因为你对气血,津液的不清楚,所以中医难学,中医辨证决不是辨证气血,津液,没邪,气血怎会虚,这就是要辨证主病,而且切脉辨证又简单,实费,还要比现代检查,辨证的多的多的病,用药又简单,特别是刚生的癌病脉,一切就知道,治起来又快,而现代检查是查不出的,我是要退出来的,因为我不能让你真正知道了中医,那我这十几年的成果就让给你了,你又不是我的徒弟,


              不管什么中医书,都离不开伤寒病的研究,而且里面的辨证都是围绕着伤寒病的辨证,伤寒的辨证方法,它辨证不了其他的病症,因为中医理论的错误和只有伤寒病的辨证方法,他蒙蔽了后学中医医生的眼睛,所以中医书越看得
              ...
            野歌老师这说法可是有点叫人伤心

            您能解释一下吗

     

              就是因为你对气血,津液的不清楚,所以中医难学,中医辨证决不是辨证气血,津液,没邪,气血怎会虚,这就是要辨证主病,而且切脉辨证又简单,实费,还要比现代检查,辨证的多的多的病,用药又简单,特别是刚生的癌病
              ...
            先生理解错了,我是说不必用诊脉来代替现代检查来解决类似肿瘤的问题。没有让您推出论坛的意思。(纯属讨论,您不必向那个方面想的,.............)

            您认为的病难道就是“邪气”吗?我对您辨邪的想法是理解的,但是是“倒退的”。

            您讲刚生的癌病,各种检查都检查不出来,能脉出来,那我要问了,检查不出来,您脉出来的是癌吗?哪里摸出的“癌”呢,谁承认是癌呢?
            或许您要讲了,等着吧,是啊,现在人十个是有半数是要长瘤子的,或早或晚的问题。所以也未可信。

            但是我不敢全盘不信,或许您确实可以摸出些异常,但是决不能叫做“癌”。没有病理等方法的确定,怎么能叫癌呢?呵呵。而且,癌只不过是肿瘤下面的一个小类,还有良性恶性很多种哦........

            “因为我不能让你真正知道了中医,那我这十几年的成果就让给你了,你又不是我的徒弟,...”

            您真拿我开玩笑了,为医者本济世救人之旨,不能拿来做生意的,您还是搞本来的专业吧,呵呵

            您所看到的浩瀚的医学书籍,都是历代医贤的智慧结晶,每每言不敢以己所得秘而不传,以为自私之事。如果您觉得这个东西宝贝,舍不得,那就不要拿来向大家展示啦(这可以理解啊,熟能无私呢),这里本来是大家讨论交流提高的。如果因为网友说了不同意见,惹您不悦了,大可不必生气了,无意为之........
            我们的中医书都是围绕着伤寒辨证的,它把伤寒辨证分得很细,比如;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是伤寒病的辨证,他确实是伤寒的辨证方法,但温热病,他走的是心包,肺卫,胆管,十二指肠,大小肠一个层面,最后传里,这就是说温热病传寸脉的下一层,和里,风热病传表,和半表半里,它不传里,杂病和伤寒病一样传,但它还传骨,也就是伏脉才能切出来,伤寒理论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分的很细,但我们后人没看出他的真谛,他是在寒重的地域写出的书,他把寒埋在了书里,所以我说伤寒辨证影响后世医学就是辨证理论引导人们走向一个极端,蒙蔽了后学中医医生的眼睛,他是用五行理论来指导着中医,这是内在的脏腑传导,可外在的阴阳传导,就是赤道的热吸收南北两极的寒,这一加进外在的理论,正好对正了阴阳的伤寒和风热病的左右手的传导脉象,再加上地域对人的影响,也就是说外在的,内在的,加上地域这就组成了人的整体病症和整体脉象,什么是外在的病,就是伤寒,风热,温热,内在的病是杂病,癌病就是内在的病,点脉就是癌病,清晰的点脉是良性,洪大数的点是恶性,为什么切脉难,就难在只知伤寒是病,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病症,如果你会切脉了你就会发现,病人中脉的不同就是这五种病症,只要找出主病,沿着主病的传导,走向,就好治的,你说癌病论证,有好多的病人都会去论证的,刚起的癌病西医是检查不出的,他要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查出来的,


            感谢野歌先生的讲解,假如能够以“点脉”预测肿瘤的发生,那么就很有价值。

            还请您多非点心,给大家介绍一下点脉的手下的感觉,与以往相似脉象的鉴别。
            还有您对内科杂病传导的高见也希望能得一见。


            杂病为什么说是杂病,因为它是一种独立的脉,位置也是独立的,它的位置是指边的脉,但点脉是杂病中的一种,它在指中指边,浮中沉伏都有,但浮点有寒结病,有结石病,沉点就是癌病,伏点是骨里面有增生和骨癌,特别是颈椎增生病,脉在寸指边,它传导出来的次病都是在指边,点脉在指上就一个点,清晰的点是伤寒病传的病,点上有微洪缓是温热病传的病,点上有微洪微数是风热病传导的病,这点脉只要没发展到洪大数脉,治起来好快的,我治了很多的,内蒙古有一个中医生他就是按我的点脉,他发信息说点脉很好,现在他们医院都知道用了,治好了很多的病人,

            什么是高等中医和一个真正的中医医生要应具备的水平,第一;要具备切脉辨证,一定要知道主病和次病的传导路经,第二;在知道主病和次病的传导路径中知道用药,因为人无完人,加上药的自然性能不是人能绝对的理解,和现在市场上假药的原因,就一定要有第三点,切脉用药后[吃完一包药或二包药后]一定要再次切脉,看药的效果,是否切断了病的阴阳联系,药对人体的病是向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转化,也可正明你的方药正确与否,比如胆囊炎病,在切脉中就要知道,病的走向,它往右传脾胃,向上乘心,向下传小肠,也有传前列腺,如果是左手关脉洪微数,它和右手寸脉相同,那是风热传胆,如果是细洪脉,是伤寒病传的,如果是偏左关指上半指,它的主病是温热病连累的病,在第一次切脉时就知道了病的传导部位,第二次切脉你就应该知道了,你的药对病的影响,如果病脉弱了,正明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病脉没有了,别的病脉出现了,那就停药,治发生的病脉,这样一个中医生,就会有着快乐,和责用感,而且每看一个病人都在研究着中医,这就是我们的中医能继承,和发展,每一个中医生都在时刻研究着中医,能独自有目的的研究着中医,中医是自然科学,每一个人都能掌握的,但一定要跟随着自然的变化,这变化全在脉中,不能听信那一个名人,那一本书,我们只能把它作为参考对象,来发展我们中华的国医,

 
            野歌先生,雪耘山农先生是接受了经过改造的现代的中医理论体系(时下用语是前进化的中医先进理论)下成长起来的莘莘学子,先入为主吗,包括时下赞誉的第五版教材的内容也是特别强调:"把脉象和中医诊病所依赖的气血阴阳的关系搞清楚,从而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才是更有必要的。"
                  这样的学子
            要想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中脏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及金元四大家的原始的学术思想和明清诸大家的医学原始的学术思想上继承下来是有很大困难的.我早以讲过现代的中医理论是经过对原始真实态的反映临床实际情况的最基础理论的精选和选读裁剪后的理论,说得明白一点是削足适屐造成现代中医理论与实际临床不符合的最大原因.
 
野歌说《我看过好多大师的医案,其中都是辨证的错误,辨证一错,用药也错,辨证的错误就是切脉的错》 真经实事也 
       
      
            学好中医决不是一本伤寒论就能学好的,现在还在争什么太阳中风,太阳是不会中风的,而是中风寒,而且太阳中病是合病,并病,直中这三种方法,它不会离开这三种方法的,阴传阳,阳传阴,每一病症不会离开阴阳的相互生成,产生又一病症的道理,这是阴阳的辨证法,也是宇宙的辨证法,辨证论治不能照书所断,特别不要什么病都是伤寒病,不然永远长不大的,

            野歌先生说得好,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是为了防治象东汉年间暴发流行的传染病再次肆虐人间而著作治疗范例的,他在书的自序后面写道,掌握他的那套伤寒临床思维方法,只是掌握了临床处理疾病的思维思路的一半,也就是说对于有些疑难疾病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用伤寒辨证治疗疾病是有一定使用范围的,并不通治天下所有疾病的.当然对于伤寒派的弟子是很难接受这样现实的残酷事实,因为这样会影响到他们心中一直以来崇敬的偶像张仲景的"医圣"形象.其实不然,我们这样说是坚持实事求是,没有贬低的意思,这样说也符合张仲景他老人家的真实想法(<<伤寒杂病论>>自序).
 
            就<<黄帝内经>>的羽翼<<难经>>所言,习医者必须熟悉脉象,尔后方可处方.

            说的非常好,学中医不要分什么派别,辨证什么病就什么病,按脉象,要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不能按书所断,以主病选方,以次病配伍,如果学好了切脉,我们的中医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我看过好多大师的医案,其中都是辨证的错误,辨证一错,用药也错,辨证的错误就是切脉的问题,西医为什么比中医强,就是能用机器来辨证,其实中医切脉大太超过了西医的机器辨证,我现在想把癌病列为第六种主病,为什么呢,因为癌病晚期,是洪大数脉,而且它把传入它的主病吸收到自己身上了,把癌病脉形成主病后再传导,风热病它是洪散缓脉,它是吸收南北的寒,而癌病它是洪大数脉,它应该也据有吸收的功能,如果这一理论能形成,治晚期癌病也不难的,只要理论和辨证能统一,用药也不难了,可能有人又会笑了,悖离了伤寒理论这本书的杂病学说了,其实宇宙的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和病症一样是人们想都想象不到的又间单,而又复杂的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自然学科,也是人的生命学科,

      
            野歌先生说得非常好,我想你的见解可以作为中医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医罢脱西医学残缺思想主导主宰的好思路.但是西医学的思想毕竟是紧跟时代科技的脚步,时时在更新自己的医学不合理的内容,在这方面中医要向西医学学习,机器诊断疾病的技巧不是西医学的特权,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预测与防治是有益的,真如改革开放时期邓公所说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推动了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邓公又说社会主义也有商品经济的伟大论断,推动开阔了90年代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我想中医应该在继承好传统的精华的同时,也应紧跟时代科技的脚步,不断完善自己,解剖自己,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医,认识中医,让中医真正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当然现阶段是培养新人继承好传统精华是首要当务之急.希望我们携手起来,为恢复中医传奇的功效而努力奋斗终生吧

            很想请教野歌老师,您老人家的脉学造诣是怎样炼成的?
            能给大家讲讲故事,说说您学医,学脉的过程吗?相信这肯定对大家都很有启发性。
            望不吝赐教!

            其实切脉,要说难也难,也就是一些小决巧,但首先要了解,病脉的层理,一个主病有一主病的一层,有它的传导方向,和部位,它的脉形,脉形有病脉的形状,也有腑的形状的脉,要说怎么炼成的,其实不是炼,而是要知道中医的理论,才能发现脉的辨证,再去认识药,达到三者的统一,这才是中医今后发现的方向,

            野歌老师说得好。

              其实切脉,要说难也难,也就是一些小决巧,但首先要了解,病脉的层理,一个主病有一主病的一层,有它的传导方向,和部位,它的脉形,脉形有病脉的形状,也有腑的形状的脉,要说怎么炼成的,其实不是炼,而是要知道中医的理论,才能发现脉的辨证,再去认识药,达到三者的统一,这才是中医今后发现的方向,
              ...
            先生能说的具体些吗?
            比如病脉的层理?脉形?又怎样从“知道中医的理论”到“发现脉的辨证”?
            望不吝赐教!
            赤道的热吸收南北的寒,[阴阳],阴属伤寒,阳属风热,地域属温热,人生杂病,左手寸脉进伤寒,右手寸脉进风热,指丫进温热,指边是杂病,


            昨晚末学初次造访此版,如获至宝,於线上流连至清晨。恍神之际留下两帖,今日起身发现昨晚要的话尚有一些遗漏,就是有关癌症的问题。
            现代有许多疾病是古代没有或是记载不清的疾病,随着时代的改变,
            不适用者自然淘汰,因此唯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方能符合时代潮流与临床病症。但是不论中西医,其基本精神与架构却是不变的,也因此医学领域才能够不断的进步。
            野歌先生的把脉神技是他有用心,在临床实践上得出的经验,这是末学个人所敬佩的。癌症的脉象末学也略知一二,
            所以可以肯定野歌先生所论述的是学术性的脉学,而非抽象的玄学。把脉是中医诊断的四诊之一,更是中医临床诊断基础中的基础,自古以来所有名医无不精於脉诊,反观今日不谙脉理之医者居多(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临床把脉变成只是做做样子,用问的反而比较快又直接,不是吗?
            现代西医有很多先进设备,像是CT/MRI等,但是有了这些设备就所向无敌了吗?在国内中医本科不是都要上西医学的课吗?有哪的教授或是临床西医师说过单靠CT/MRI的图就可以确诊是癌症吗?如果不才没有记错好像是在病例上写「疑似」某某肿瘤吧!接下来才叁考活检等其他物理性以及化学性指标,才可以断定是癌症。毕竟学习这些学科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可能记错了也是有的,如果末学有讲错的部分请各位前辈指正,谢谢!
              自古以来所有名医无不精於脉诊,反观今日不谙脉理之医者居多(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临床把脉变成只是做做样子,用问的反而比较快又直接,不是吗?
            请先生继续谈谈自己对脉法的理解,以利大家学习。


            末学早年原先对脉诊就不是非常在意,自认为切诊在神圣工巧里是最末流的,反正摸得出几个浮脉弦脉就够了,按照自以为是的辩证施治,
            效果也是显着的。因此在把脉的功夫上则是不求长进,抱持着的是无所谓的态度,反正摸到老自然就会懂得。可是这样情况在临床是不够的,
            所以也就学习眼诊耳诊手诊等多种方法作为临床诊断的辅助。
            初闻「鉴湖五脉」也就是仅仅当故事听听,可是亲眼见到周老师的脉理与药里的精湛功力之後,
            末学也不得不称奇。然而不才还是抱持着保守的态度,甚至怀疑其诊断是否使用特异功能。因为周老师把脉时,其四指微搭在寸口部位,食指是放在高骨之上,为一般脉诊「关」之位置,而且时间极短,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有在「把脉」吗?
            观察一阵子之後,末学乃亲自求教於周老师,不但是自己有所心得,而且亲见几个脉学研习班里约7成学员都可以学得基础,每周课程都有的新进度,常常在下课时间听到学员们各自交换一周以来各自临床把脉心得与新进度的体会。这让末学对脉诊有了更深的体会,
            原来把脉真的是中医学基础中的基础, 而非高不可测的绝世武功。


            末学本来是受到版主黄老师所贴之文吸引,来此之後才发现此处卧虎藏龙。因此在发表本人所学之前又略微看了些「脉法精语」的帖子,发现有篇帖子名为「中医脉诊与经络」,其作者颇为用心,实际的去探查脉点,也是让末学敬佩的。
            在「中医脉诊与经络」文中提及以高骨为准划分4区,此与本门『鉴湖五脉』在寸口对五脏六腑之定位相同。末学在前文中有提到『鉴湖五脉』以高骨处为寸之所在,指法以食指轻放,中指无明指小指依序为关尺泽。最後这根小指关系重大,也就是说「泽」这个脉区非常重要,举凡生殖泌尿系统乃至於坐骨神经等都与此区有关。而在「中医脉诊与经络」文中提及其新发现「尺外」区,该区所发现之临床症候也与本门之「泽」脉区多有相符合。
            本门初级脉法每一指分上下左右中5点(5分区),至高级班会将一指分为9格甚至更多分区。而脉管所触又分内脉中脉外脉,本门以脏腑定位为主,脉象脉型多以图形解释,以改进传统所用文字叙述,更易体会入门以及深入研究。


            前辈真是我的好老师,受益良多。我自小休质比较差,所以想努力学医,把自己调控向好!我自学中医的,现在只知道按照病例乱投针,我是想学针灸的。现在还不知道怎样脉诊,中医基础理论也不了解。前辈们抛砖引玉,是我学医的大幸。望各位前辈老师继续一路指教走好!谢谢!愿为中医作努力!

            中医的切脉,有四种方法,也是按病的特性和病的传导,轻切,这是了解伤寒病,和伤寒病的传导,因为伤寒病进入人体是由阳而入的,加上人体的正气对抗,它一定是浮脉,就是太阳直中膀胱,在尺脉上依然是浮脉,如果正气虚,脉就会微沉。风热病脉,斜切,风热是由肺阴进入人体,直接传肝,也就是表和半表半里,在尺脉上如果轻切是切不到的,风热病它传导快,五关洪大滑,起病就传左手关尺,右手寸关尺,为什么左寸不传呢,因为风热病它一定会吸收寒,左寸一定是细脉,这就是两感病,温热病要微沉切,因为温热病在太阳和肺经的下一层,它的脉是洪大散,所以它会连累胆管和心,十二指肠和支气管,它除营卫气血外,它传大小肠,寸关丫间正好和大小肠是一个层面,沉切,因为以上三种外感病,到最后产生的都是结,也就是点脉,也就是癌病的初期,浮点是结石,指边点是杂病,比如;小叶囊肿,结肠炎,痔疮,所以说每种主病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在切脉时首先找出主病,主病的传导也是按它的一个层面传的,能知切脉,能知传导,基本上开的方都是大的方,因为每种主病传的次病都有几个,重病还传出次次病,还会和别的主病的次病产生联系,治病能知切脉,[不管是西医查不出的病,切脉就知道,]可达万物一失。


     
            自古高士多乖涙
            神龙藏首不见尾
            蜻蜓点水试牛刀
            伊人悬望浮云里
            大医精诚布恩霖
            公告医友名与址
            但怀虚谷救世心
            何弃众生翘首急
            你根本没领悟到中医的真谛,你可能要的就是治病的方剂,其实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剂,切脉辨证永远在变化之中,用药也同样是的,如果把伤寒理论和伤寒的辨证用于人体整体的病症之中,我们的中医也就永远停留在治疗伤寒病的范围中了,有比伤寒更多的病症,用伤寒的理论和辨证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你也不要笑我,现在这么多大医院治不好的病都在找我,而且治起来,又快又好,这就说明我的这套理论的实用性了,我们传统中医的局限性,也就是为伤寒病服务的,比如杂病中的小叶囊肿,到它发展,一定会出现主肝的癌病,只要知道切脉和脉的传导变化,治起来就容易了,你认为自己很行,糖尿病,子宫癌,子宫肌瘤,和乳腺癌,就是一个风热病你都不知道,还有杂病,温热病怎么样的脉它的传导,怎么样去用药,这些你是不知道的,也就是知道一些伤寒理论,伤寒理论的辨证它只能辨证伤寒,这你也不知道,它不能代表整个中医,它只是整个中医冰山的一角,

              晚生要说一句了

              这野歌老师可是不厚道了

              至少说说“推崇的医家,喜欢的书,常用方剂,常用药,喜欢的医学格言”

              嘿嘿
            替我说了!
            我没一本喜欢的书,用的是自然学科,看了这么多我写的都看不出,难怪伤寒理论的书这么难学,我把中医形成一种体系,抛开伤寒的辨证方法,用辨证主病的方法,去辨证人体整体病症,不用伤寒的病症用药,用克脉的方法用药,就是因为我从脉中发现了人体的病,不仅仅是伤寒病,而是伤寒,风热,温热,杂病,癌病,伤病六种主病,六种主病在脉中各自存在着,各自有各自的传导规律,按它的传导用药,比病症用药要好的多,安全,高效,不管什么病,查的出查不出,都能把出来,治不好的就我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知道主病,按主病的传导用药,我们的伤寒辨证用药用的是病的症状,而且只一种主病,就是伤寒病,病人不说话还不知什么病症,更不知用药,要开也就是滋阴,温阳,补气血,这是不能治病的,特别是刚起的癌病,切脉就知道,几包药就解了,等西医查出来就晚期了,你们学东西为什么要死按别人的,不能自己推陈出新,还来讽刺别人,我都是通过十几年去论证这套体系,天天治病从不要钱,才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不行会和你们有文凭的聊吗,我也写了病案,为什么又不说,

            张老兄.是先有脉象传导规律本身,还是先有病名诊断,即伤寒,风热,温热,杂病,癌病,伤病六种主病? 

            可从脉診由層次之陰陽分主次,野歌果然別具慧眼


            我是玩一玩,才看看中医的书,根本没想到治病,知道了脉以后,才发现我们的传统中医和脉书,错误的太多了,而且都是基础的理论,与实际有很大的差别,就是开方都有错误,既然中医是以调脉治病,为什么不去克脉的形状,要用病症去开方,这就是不和谐不统一的表现,这么多主病都体现在脉上,就还只是死守仅一个伤寒病,你们试试知道了其他主病后,伤寒病就容易解了,因为几个主病都有着相互的联系,特别是切脉,没有其他主病的支撑,伤寒病的脉永远把不出的,也不要仅说阴阳,在脉中发现阴阳之间还有一个中,伤寒病从左寸进入,风热病从右寸进入,而温热病是从两寸关丫间进入,这就是中,这个中有偏伤寒,也有偏风热,所以温热病的湿重,热重的判断就根据它的偏向,这三种都是外感病,进入人体后又会产生杂病和癌病,它们在脉中都体现着,我是用脉的关系反正理论的,而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好的,所以说中医是一个变字,永远在变化之中,我们宇宙地球同样是在变化着,
 
            所以张先生是在已有中医生病理概念之后,用脉来套.?所以只能阐释脉之前提里的中医生病理?


            前天深夜看了一个急病人,是伤寒感冒直中膀胱,左寸浮细缓,左尺浮洪细数,我也是第一次把过尺脉浮洪细数的脉,症状是不能说话,不能走动,自诉有锁喉的感觉,呼吸困难,因为是伤寒病,我按脉的形状部位,用重感灵片,知柏地方丸,石淋通,用金银花泡水吃药,病人第二天早上来了,我把脉后只有胆结石肾结石的病脉,他说吃完药5分钟就好了,这样类似的病经常碰到,按脉形状和部位,还没有不治好的,所以中医我认为还是以脉的变化用药比病的症状用药要好些,可以灵活用药,


            各位前辈,末学於上次发帖之後就跟随周老师前往美国洛杉矶发表「鉴湖五脉」,并且进行教学活动,深受好评。已经受到邀请预定明年初前往洛杉矶於加州针灸师再教育学习课程教授「鉴湖五脉」。
            很高兴见到野歌先生又有惊人之言,这确实是在临床实际体会才有的心得,末学在此大胆向野歌先生请教,不知道野歌先生发帖时所写之各种脉形的描述定义为何?
            如先生在140#帖所提及之病人伤寒感冒直中膀胱,左寸浮细缓,左尺浮洪细数,指下所感为何?
            还望野歌先生不吝赐教!


            老师好,我很同意你把脉,根据脉像用药方,平时我用针灸也是脉针结合的,这样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肯定效果很好

            其实濒湖脉学,在实际切脉过程中不是你们想象的这么好,只要了解一下就行,每种主病它都会是浮脉,这就是提醒要先治这浮脉病,但不是浮就能解表的,只有伤寒病浮上才能解表的,其他主病没一种能解表的,各种脉形的描述定义为何,没有什么定义的,就是一个同样的病,同样的部位,脉形也不会是一样,所以只能按脉的形状用药,因为中医和宇宙一样永远在变化之中,比如尺脉细浮,利尿就可以的,每一种主病,它都有自己的传导规则,和伤寒病是一样的,但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变化,六种主病的变化和动物,植物,矿物,无机物一样,我把它们说成是宇宙人生的交响乐,所以中医治病,是解除病邪在人体的变化,它的变化只能在脉中发现,那就是以药克脉的形状,浮细数是寒化热毒,用金银花可解,沉细数,是阳虚引起的寒化热毒,用生脉饮加银花可解,指下所感为何?就是浮洪细数,你只有把过一次就知道了,
            ,
            只有理解天传“神”的人才能理解野歌先生的切脉之术,不是人人皆可为之,因为人体通天,疾病通天,诊断通天,开方通天,一切都与宇宙息息相关。
                                                                 天医圣药子

 

            你不懂,不等于别人不懂,有些人只说一次,他就知道了,你不懂的原因是,没系统的理解我写的东西,其实简单的很,主要是没往这方面去想,如果你一旦发现,你就会深有体会的,有的徒弟把我写的复制了下来,背熟了,一点就知道了,

            切脉之术有个“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玄机,宇宙影响并作用于人体,切脉这种医术就是医者从人体经脉运行规律来接受这种宇宙信息,寻找出与正常规律不同的结点已判断人体的疾病,宇宙给任何一位医者的信息是公平的,然而,差异却出在医者人人而异之因上,这里有医者对“天”的诚信因素;有医者自身对信息感应的灵敏度的因素,这里面又存在一个医者本身的潜能因素,平时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的积累及自身的物理条件对信息的感应以及对切脉之术的感悟深浅。所谓“天传神”就是宇宙在医者切脉.开方时对医者的这种“神”(神者,心主之,心之灵感也)的传导,切脉叫神来之切,开方叫神来之笔,这就是“天人感应”。你是此切术的原始者,上述论述是针对你而言,与你徒弟无关,你的徒弟达不到你的境界。
             
            另外,又出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现象,如果医者开出的药方,患者只服用了半付病就痊愈,这就叫最佳的“天人合一”,然而,病与病对人体的危害性是不同的,当然,有些病服用几付药,十几付药,几十付药,乃至几百付药后,使病痊愈,也叫“天人合一”。
              一个人的长处,就是有个人的独立思想,破除迷信,不只相信医圣,而采众家之长,独树一帜,走自己的路。

 

            更正:寻找出与正常规律不同的结点已判断人体的疾病
              改为:寻找出与正常规律不同的结点以判断人体的疾病


            切脉之术有个“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玄机,这是错误的说法,如果我们中医的理论正确,那一切都正确了,理论正确了就不要去判断疾病,而是实实在在的把出来,把出了病,你就会改变按病症去开方,而是会按病的传导,脉形,去开方的,


            中医之治疗疾病,一般采用辩证论治,而辩证一般用四诊的采用,但野歌只用脉诊,是否不全,还有方证对用的运用也不错。

 
            中医的辩证论治,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诊断出疾病,都可以说是辩证论治,不一定是用四诊合参就是辩证论治,人的病症不仅是伤寒病,我们的辨证方法只设应伤寒病症,这是学中医的都不知道的,所以发现不了其他的主病,就是因为理论的不正确导致辨证开方的不正确,我说的是人体的整体病症,也包括伤寒病,所以从六种主病它们各自的特点来看,用一种方法就可以辨证出六种主病的传导,走向,那就是切脉,方证对用的运用也不错,你难道不想一种更好的方法,比如轻把三关浮滑脉,斜把三关也是浮滑脉,不知区分两种病,一种是风寒湿,也就是风湿病,用复方风湿片就可解,一种是风热感冒,用药桑菊感冒片,小柴湖,重感灵片可解,两种病症,都少气力,好睡,怎么去对应方剂,特别是伤寒的归一,还没发现有人知道,这是伤寒理论的精华,任何复杂的伤寒病,都在伤寒的归一里面,所以我也不大想说,因为能理解的人少,实际用起来比四诊合参要好的多,


            中医的辩证论治,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诊断出疾病,都可以说是辩证论治,不一定是用四诊合参就是辩证论治,人的病症不仅是伤寒病,我们的辨证方法只设应伤寒病症,这是学中医的都不知道的,所以发现不了其他的主病,就是因为理论的不正确导致辨证开方的不正确,我说的是人体的整体病症,也包括伤寒病,所以从六种主病它们各自的特点来看,用一种方法就可以辨证出六种主病的传导,走向,那就是切脉,方证对用的运用也不错,你难道不想一种更好的方法,比如轻把三关浮滑脉,斜把三关也是浮滑脉,不知区分两种病,一种是风寒湿,也就是风湿病,用复方风湿片就可解,一种是风热感冒,用药桑菊感冒片,小柴湖,重感灵片可解,两种病症,都少气力,好睡,怎么去对应方剂,特别是伤寒的归一,还没发现有人知道,这是伤寒理论的精华,任何复杂的伤寒病,都在伤寒的归一里面,所以我也不大想说,因为能理解的人少,实际用起来比四诊合参要好的多。

 

            一个问题,人没有胳膊了,咋治病啊?


            因为人体六种主病,和传导有着各自的传导规律,只要他能说出一种次病,就可推导出整体病症,但不可能有切脉辨证这么确实,因为传导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一个变字,可比四诊合参要好,因为四诊合参没主病的辨证,它整体为的是伤寒,而六种主病的次病传导和部位各有不同,所以判断主病和次病还是容易的。

            现在的人还是“人”吗?古代医.药.人.自然界是和谐的。现在呢?抗生素.激素把人弄成什么样了?抗生素越来越好.人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病越来越难治!西医药给人带来的危害真是磬竹难书!中医药是从活生生的人身上体验出来的,非常适合人!
            在切脉中,怎样去切病脉的走向,病脉的走向不是病脉的传导,但也是同类比,比如;肝经湿热脉,它在左手关指中是滑脉,这个滑有大滑,小滑,有细滑,洪滑,等,都是上下滑,滑就是走向,本身它传的是胃和膀胱,在胃和膀胱的脉上和肝脉是一样的脉,胃脉中也同样是滑,但如果滑中有一个洪点,或细点不滑,说明有胃结,膀胱也是滑,但滑中有点,这是肌瘤也不滑,洪点不滑是炎,这就是妇科病,这就有乳腺增生了,在左手寸指中1分处有点脉,这就是乳腺增生,右手关脉指中上2分处有点,如果这点向外滑是乳腺增生向胁下走,胁下就有一个结,如果寸关尺三关都有滑向下滑是人体自保,细滑是风寒,洪滑是风热,微洪细滑是风寒湿,三关向上滑,就会有呕吐,是风寒湿走上,人不能自保,要降逆,比如,肝复水,关脉指中脉向指上下滑,是水向上下走,向指中横两边滑,是向后背走,命就不长了,总之遇到滑脉一定要知道它们的走向,而且要切它的走向脉,这样就不遗漏病的传导和走向,传导和滑脉一样的要这样去辨证它们,它们是小滑和大滑之分。

 

              黄老师一起发上来吧
            我正在学脉,我来发吧,作者应该和天医星是校友吧。
             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_.pdf (1.37 MB) 下载次数: 63

          
            浮点是结石,沉点是癌病


            温热走肉间,就是营卫气,到血份才走经


    
            《内经》中有“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不知怎么到先生这里就成了“长脉是气滞,短脉是气病,”是笔误吗 ?


            “风热.在右手寸脉.切脉.散缓微数.风热感冒.首先传肝胆.引起左手寸关
            尺三关滑动.左寸会出现细缓脉.这就是两感病.”
            不知先生所说的“两感病”是否和《内经》中的“两感病”指的是同一的意思?
            我感觉并非相同,先生所指的只是风热病的传变而已。

 

            你如果知道切脉,风热病脉就是两感病用药就能好的,不要总是把古书拿出来,古书也就是基础的理论,而且错误太多了,所以不能作为研究的依据,不然是学不好中医的,我得出的结论不是书本上的而是切脉辨证中发现的,


      是否太悬了!
            综述前后所论,中医精确脉诊,有多套定位方法,也就是说人体唯一的脏腑在寸 关
            尺上有多处精确的对应点,真的让人难以适从,到底该相信那一家为好.....

 
            "赤道的热吸收南北的寒"如何理解呢?赤道是指地球的赤道吧,那南北就是南北极了如果用于人体是不是指病人的内脏就想当于赤道,身体的前后皮肤就是指南北极呢?也就是说人体的内热也吸收着体外的寒呢?望赐教。


            中医应该建立在自然科学上,理论,辨证,用药应该是在一条线上,用药一定要知道辨证,而辨证的基础是理论,辨证是知病,用药是结果,人的病症各自分开了层次,传导,不知切脉辨证,怎么知道病和病位,脉形,不知道脉形和病位又怎么知道用药,我们的用药是按病治病,而不是按脉的形状用药,脉的形状有着千变万化的,只有在这千变万化之中找到病脉的形状才能知道什么脉形用什么药,我们的中医就围背了这一原则,其原因是理论的错误使得辨证用药都错误,地域不同脉形也不同,病案也就设去了意义,

            刚刚把野歌先生与诸位先进前辈之讨论看过一遍,按耐不住心情赶紧注册在此发言,还请诸位不吝赐教。不才学过5版统编教材,目前在台湾跟随一位老师学习把脉,因此大胆揣测野歌先生的言论,并替他说上一两句公道话。
            中医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日,不外是不断的去芜存菁,所以今日我们所读到的典籍多半是历经时代的洗炼。而反观今日中医之式微,其中不乏野歌先生所言之错误。伤寒论付梓之时并非有人保证放之四海皆准,相对的在後世发现其不足才有温病学说之提出。既然学中医者皆道「辩证论治」,那就该如法而为,
            不该独尊伤寒而贬各家,而是确确实实的履行「辩证论治」。而辩证就该从中医基础之阴阳五行等,以致於病因病机逐一推演,再将望闻问切四诊和叁整理归纳出病之所在,然後对症下药,
            不是吗?
            不才相信每一所中医学校应该都是这样教的吧,既然如此有何争议之处呢?


            末学感叹野歌先生把脉之准,不才在台湾所习脉学名为「鉴湖五脉」,乃由周姓老师所传。候脉时以高骨为寸,与昆仑脉学和丝线脉学之主要不同点,
            也是与其他派别不同点在於「泽」脉。一般仅有寸关尺,「鉴湖五脉」在把脉时加上小指为「泽」脉。「鉴湖五脉」不以一般28脉为依归,改以脉型(图形)为标准,指下触感与野歌先生所提及之病症脉型多为相似,也因此特别愿意与野歌先生及诸位先进交流。

            希望这几天能看一点野歌老师的脉案。


            切脉一定要记住试脉.世间没有同一皮一样的树叶.人的脉.人的病是同样道理.所以在切脉前要了解此人的脉.轻切.重切.不轻不重切.上中下切.单指切.脉生成的位置.然后在指感中了解此人脉的五个层次[皮毛经肉骨].人分胖叟.肉紧.肉松.骨大,骨细.气盛.血虚.血盛.气虚,人高,人矮.这样就知此人脉的深浅.层理清晰度.切出主病.沿这一病的层理.容易发现它的传导.走向.它的病生成的子孙.然后才好对症下药

 
            说说感冒吧;感冒分伤寒和风热二种.伤寒论里以六经传导.而温热的地方有八经.那是肺经和肾
            经[管火的肾].伤寒分直正.合并.并病.怎样区分呢.简单说.在左手寸脉中找.切脉.浮细脉.寒
            感冒.浮细紧.头疼寒感冒.浮散细缓.风寒.细微数.寒热.细濡.寒湿.细数.寒火.细数有力.寒
            燥.细滑.寒痰.细数滑.热痰.如果寸脉有其中一脉.那寸关尺上那一部位有同样的脉.那就是寸传
            这部位.这部位就是其中的一种病.这样就不受气侯.地理.人体和书上写的约束.还要记住它的传
            导.走向.找出它的标本.风热.在右手寸脉.切脉.散缓微数.风热感冒.首先传肝胆.引起左手寸关
            尺三关滑动.左寸会出现细缓脉.这就是两感病.


            不知诸位注意到没有,象野歌先生这样非中医科班出身的奇才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是较许多中医博士及博导门高明的,这是不是因为野歌先生站得高度更高呢?


            好像野歌先生是自己摸索的

            野歌老师都读的哪些书呀
 
            其实中医,科班出身更学不好中医的,因为书和老师限制他们,只能沿着伤寒理论去研究中医,我早就写了伤寒理论影响后世医学,我们的中医书只有一种病那就是伤寒论,还有温热论都把伤寒的肝经湿热,说成温热病,因为它自相矛盾,所以学伤寒的医生就不宵一顾了,脉里面分得很清楚的,伤寒病脉,风热病脉,温热病脉,杂病脉都清楚的在指上体现着,只是因理论的错误,脉就不能和理论统一,这就是伤寒理论夸大了中医治病的范围,使得后继人永远停留在伤寒理论的围墙里,[八纲,六经,气血,津液,]这都是辨证伤寒病的辨证方法,真正的辨证就是,伤寒,风热,温热,杂病,伤病的病,这些主病各有各的辨证方法,用药也不同,所以自然科学才是一本中医的书,宇宙的发展,地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存在于各个地域的动物,植物,矿物,人的变化,他们的变化有着自身的对抗,人体现在脉上,动植物体现在适者生存上,

            您说风热和温热病是什么关系呢?

            谢谢野歌先生。我把个人不同脉叫个体差异脉或体质脉,希望交流学习。


            体质脉是次病的传导,过程中与他人不同的次病,这就是体质脉,但对切脉没意义,


            您说风热和温热病是什么关系呢?

            风热病是伤寒理论中的病,它和伤寒是阴阳的对称,走经,一个是细脉,一个是洪脉,一个是左手寸脉进入,一个是右手寸脉进入,温热病,它首先走卫营气血,传大小肠,脉在指丫,卫营气走肉,血才走经,但两病辨证不同,


            不过我是晕菜了

            野歌老师读过哪些书呀

            我们也去念念

            也好和老先生对话呀

            没有互动

            多不好
            你太谦虚了,中医书杂七杂八看过不少的,而是企业管理这本书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管理和外国的企业管理不同,一个是人文管理,一个是强制管理,所以我认为一个是中医,一个是西医,但我们的企业管理因上一级的管理水平的问题,在管理上形同虚设,依然是按自然的管理方法,其实那一本专业的书都和中医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中医强调的是治人而已,


            不好意思,我说的体质指脉管体的形态和一般张力,如有的人天生寸部膨大,有人管体结节状,有的细有的软。后面再谈同样程度的生病理刺激,反映的表象又如何。先说胖人沉软,如果变正铉,和一个瘦人铉硬变正铉,在医者诊脉相同的情况下,结论应该完全不同,望野歌先生指教。

            这是有些人气盛血虚,血盛气虚的原因,或气血都虚,就会出现这样的脉象,这也是切脉中气血津液辨证的依据,主病传出的次病会走虚的部位传,所以用药时就要考虑补虚泻实,气血盛的部位要守住,邪的部位要去邪,扶正,

            所以不能死用方剂也是这原因,


            看到野歌先生理论之独到处,如果有医案验证则尤为爽快,还请野歌先生示下医案,供我等后学研习!!!
 
            温热病连累邻居的病,这病主病只一个,但要分两次治,轻把左手,关脉指中上半指浮微洪滑向寸脉指下3分,右手关脉和左手一样,微重左手寸关丫间洪散脉,右手寸关和左手一样,这是胆管炎乘心,十二指肠乘肺,是温热病连累的病,左手,柴湖10克,龙胆草9克,黄芩9克,车前子15克,泽泻12克,伏苓10克,丹参9克,右手,亭力子15克,蒲公英9克
            枝子6克,体质,太子参25克,当归10,吃六付,第二次治温热病,首先切脉,看舌象,这个就不开了,要保密的了,因为治糖尿病也是用这方加减,

 
            你怎么理解这不在伤寒理论中的切脉辨证用药,还有风热病的辨证用药,杂病的辨证用药,这些都是没书的,你也没学过,怎么知道,病脉时时在变化之中,一个中医医生还要估计病的传变时间,孤立邪的结合部位,切断邪传导的路径,抓紧药,这你更不懂了,先打好中医基础,改造好自己的世界观,才会聪明你的头脑,
 
            先前看了很多野歌先生的文章,感受有二:

              一、先生所言与众不同

              二、先生对于脉诊有独到的见解

              很久以前,天医星见过几位台湾来的脉诊高手,单凭脉诊段病,准确率颇高,甚至能与CT、MRI媲美。

              他们的脉诊渊源可追溯到“天元脉”、“昆仑脉”、“丝线脉”。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一些观点与野歌先生不谋而合。

              故而本人迟迟没有对先生的帖子妄加评论:)

              他们在台湾开坛授课,学费高昂,富甲一方。

              为了咱们中医交流论坛的繁荣、为了打造中医交流论坛浓厚的学术氛围,天医星特地邀请野歌先生多多光临并且传授独到的学术经验。

        
            内容摘要:所谓全息论,
            就是研究事物间所具有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中医及其中医脉学体现者全息论的观点。“浙江•丝线脉学”、“昆仑•天元脉学”等民间传承的特殊古脉法虽有独到诊断方法,却鲜少人知。而由此两种脉学发展起来的“九宫脉”和“全息律脉”,却在数百年来的临床经验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脉法,用全息律的观念,能综合掌握整体功能状态,而达到无创、简便、快捷的优点,有助于中医脉诊的继承和另类思考。
            关键词:全息脉 九宫脉 “浙江‧丝线脉学” “昆仑‧天元脉学”

            1、全息论与生物全息论
              所谓全息论,
            就是研究事物间所具有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1]。最早来源于1948年,匈牙利物理学家嘎伯(D.Gabor)等发现全息照像的成像方法与普通的照像方法完全不同,它记录的是来自物体光波波前的信息,然后用此信息再现物体的像。它既记录了反射光波的强度(振幅),又记录了反射光波的相位。而普通照片只能记录物体反射光波的振幅大小,不能记录相位的差别。用激光照射全息图,就可看到极其逼真的三维像。这是因为全息图记录了波前内的所有信息。全息照片碎裂成小块,每一块碎片再现时,仍能给出整个物体的像。就是说每一碎片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从而嘎伯发明了光学全息术,并提出了“全息”(Holography)的概念。
              “生物全息论”是由中国学者张颖清先生在传统针灸穴位及中国医学的基础上, 发现了穴位全息律,
            创立了全息胚学说及全息生物学,并于1973
            年正式提出。他指出全息胚是生物体的一种过去未被发现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像细胞一样,也有两个生命,一个是向着新整体自主发育的全息胚自己,另一个属于整体,全息胚有双重身份,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结构单位,而且还是相对独立的镶嵌型自主发育单位。全息胚显示着包括未来或现在整体全部器官和部位在内的器官图谱,该图谱中的一部位以该全息胚的其它部位为对照,与其它全息胚未来器官图谱或整体上的同名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形成了部分节肢能反映整体,是整体缩影的全息现象。
              全息论的推广和应用证实,它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方法论。即从部分来研究整体,从子系统来研究大系统,以及反过来,从整体来研究部分,从大系统来研究小系统。全息论的研究方法有模拟法、相似论、储存信息解读法、模型法与仿真法及预测法[2]。生物全息律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应,纷纷将全息观点用于本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中。人们认为,全息现象存在于整个宇宙万物和社会中。如宇宙全息,自然全息、广义全息、精神全息、结构全息、功能全息、时间全息、文化全息等。这些全息律总称为全息论。包括自然全息、社会全息、精神全息及三大类之间的全息内容。
            2、全息论与中医脉学
            2.1中医理论与全息论
              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在生理活动时,人体脏腑、气血、经络及各肢节、器官等小人形互相密切联系,取得动态的协调。在病理状态下,任何一个部分的病变必然影响其它部分,故局部的病变并非孤立的,而是与整体息息相关。例如眼睛红肿痛,可能与肝火上炎有关,因为“肝开窍于目”,故肝火可影响目睛病变。又例如心火炽盛,可出现舌尖红。由此可见,某些异常的征象,常较突出地表现于某个局部,而这些局部的异常征象,通常反映了整体的病变,即从局部可窥测整体的病变[3]。
              “人体的局部单位符合全息律”早在《内经》时代已有相关的篇章显示这样的观念,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论述尺肤的诊法:“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膝足中事也”。又如《灵枢‧五色》之面诊法:“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另如《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便成为目诊的五轮八廓学说的主要依据。
            2.2 中医脉学体现着全息论
              以生物全息律的观点来看人体任何局部都近似于整体的缩影,常被应用在临床上的有面诊、尺肤诊、舌诊、目诊、耳针疗法、头针疗法、眼针疗法、第二掌骨侧的穴位全息律…而应用最为广泛的不外乎寸口脉诊。
              至于寸口脉的全息律观念首见于《难经》,但在《十八难》中仅说明手太阴、手阳明为上部,足少阴、足太阳在下部,足太阴、足阳明在中部,及“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之指导思想,而未言明合脏腑应配属在寸口之何部位。而到王叔和之将难经的观念发挥,易经脉为脏腑,实为后世各家脉书以三部分配脏腑脉位之滥觞。
            2.2.1诸积大法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首次提出了“诸积大法”的概念。书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如图(1)所示,亦显示寸口脉的全息诊法。因其的脉法中已经体现了前、中、后、左、中央、右的九个区域,已经初步体现九宫脉法。
            2.2.2全息律脉
              随着临床实践促进着脉学的发展,在民间出现了“浙江‧丝线脉学”和“昆仑‧天元脉学”
            两派的脉法。在诊脉的指法上,此两种脉法的关部较低,即向下滑半个手指头的地方,也就是让食指与中指放在高骨上(以腕后高骨来分寸、分关部)。传统指法:举法、按法、寻法、循法、推法、总按、单指,在“昆仑‧天元派法”和“浙江‧丝线脉法”经长久的临床训练已改良、较简化。
              但是,由于此两种民间传承的特殊古脉法长期只限于师承授受,未能广泛地被中医界所了解,故虽有独到诊断方法,却鲜少人知。然而,此两种脉学的内涵和原理却在传承古脉学的基础上,结合几近失传的“手检图廿一部”,由数百年来的临床经验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脉法,即“全息律脉法”和之后介绍的“九宫脉法”。
              全息律脉是用寸关尺的不同部位体现一个完整的人体,也可以称为是人体的缩影,故左右一致。寸上代表咽以上,即头部;寸部代表心下至喉,即上焦;关部代表心下至脐,即中焦;尺部代表脐以下,即下焦。如图(2)所示。
            2.2.3九宫脉
              九宫脉指左右手每个寸关尺的部位各为一个九宫图,“前如外者足太阳,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少阳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前如内者足厥阴也,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也,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也……”如图(3)所示。每个九宫还可以继续九等分,并由此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状。
              由此可见,医家的发展及大量的临床观察确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其中虽有些微的差异,但基本上仍可对应到五脏在人体中所在的位置。

            3、“昆仑‧天元派法”和“浙江‧丝线脉法”诊法的步骤
            3.1“昆仑‧天元派法”
              首先医者三指按寸、关、尺三部由浮中沉的力道逐渐往下沉按,再由沉中浮逐渐往上举,过程中不可松离。医者感受脉中上下、来去、至止之信息。
              再由中指向下施力(由浮往沉部),关部按,而食指(寸部)、无名指(尺部)要浮部静待,感受中指关向寸、尺挤出的脉象信息。
              然后由寸、尺施力,关部接收脉来信息以察脉的转向,左、右、偏内、偏外,冲上、冲下、有无来回、有根、无根……等。
              三个步骤诊脉时间约15秒,为一个单位,初学者亦如此训练,如掌握不到信息,需放手再重按。故脉象大多以平面者多。
            3.2“浙江‧丝线脉法”
              与“昆仑‧天元派法”不同,“浙江‧丝线脉法”现代诊脉亦改变成由寸、关、尺之三部慢慢齐压(由浮→沉)再(由沉→浮)部慢慢齐举,一个过程约15秒,来诊察脉象,捕获脉象变化,而且脉象大多以立体者多。

            4、小结
              “脉学”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学说之一,乃数千年来由许多医家不断的累积个人长期实践临床经验,在中医辨证论治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及重要意义。而全息理论与中医脉诊的结合,将极大的丰富中医脉学理论,并形成丰富又奇特的诊法,通过脉诊反映出来的人体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的探索,对找到中医向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亦是非常实际有意义的。而“昆仑‧天元脉”和“浙江‧丝线脉”两派脉法的传承亦由“古代脉法”、“诸积大法”、“九道脉”发展至今的“九宫脉”、“全息律脉”甚至体悟、经验出多变的丝线脉的运用与应用于临床。医者可以一指或三指切脉,用层层展开的触觉,在15秒内明确直指病因、病位、肿瘤大小……,用全息律的观念,能综合掌握整体功能状态,而达到无创、简便、快捷的优点,有助于中医脉诊的继承和另类思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医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融合,随着现代多学科研究对中医理论的深入,中医诊断原理的科学性,将会被更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也将会很大地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成亚.全息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天府新论,2003 ,3:11~13
            2陈景鸣.东方神秘诊病术,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2:74~75
            3高鹤亭.中医全息诊断术,志远书局,1991,8:98

    
            两个明眼人

     
            黄老师一起发上来吧

   
            天医星兄别这么称呼我,很惭愧的。
            图片我也没有,希望有图片的朋友帮忙发上来。
            《医家秘奥》中的脉法也颇值得思忖。

            谢谢你们看得起,如果要我说,你们会惊讶的,我们的中医从辨证上单调,理论上也是错误的,中医如果要说继承也是不可能的,不管什么学科,什么科学,它一定来自于自然科学,因为人是与自然作斗争的,而我们的中医来自于人为的,五行,精液,气血,这是有人从自然科学这提练出来的,但宇宙在变化,人在进化,世界的物质都在变化着,一本书是一个时期的产物,我们这本书应该在老一代的思想中更加进步,不是停留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理解之中,中医的体系一定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人的进化只有更加聪明,更加有头脑,古代的中医们能行的我们也行,因为我们的学科比他们多,更加完善,所以中医来自于自然,应该还原于自然,中医应该是一种什么面貌,那就是伤寒,风热,温热,杂病,伤脉的病,它贯穿于自然的属性,人体也就是联系着自然,我们的中医理论就来自于它们进入人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研究老一代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中医的进步和完善是人体与自然的加减乘除,


            只要您能完整的讲出来

            或许很多同道可以接受的

     
            自然和自然科学的概念换得太厉害.


            野歌先生理论很新奇,值得仔细思考,或许中医的进步需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加以提升。
            如果野歌先生能再讲明白点就好了。

            我们的中医来自于人为的,五行,精液,气血,这是有人从自然科学这提练出来的

            这个提炼出来的东西是什么?  如果是提炼的,那该是精华,同时也就具备通用性,普遍性,放之四皆为准,否则这个提炼就没有意义.

            想起坛内网友曾说过:
            新言新语新文章
            新人新婚新嫁娘
            自觉都是新天地
            所作无非老勾当

            新人层层辈辈出
            辈辈都是老人样


            为什么辨证单调,我们现在的中医辨证都是为伤寒理论的,六经是伤寒病着床的途径,八纲辨证也是为伤寒的辨证,五行其实是病在人体走向和传导,气血,津液,不应该作为辨证的手段,调脉治病是去邪,扶正,扶正去邪,它的运用是在切脉时就知道了的,不能把它用来辨证人体的病症,切脉时无脉气血虚,只有阴阳病脉是伤气,长脉是气滞,短脉是气病,津液是伤寒也有缺津液,温热也有缺津液,杂病和风热也有缺津液,其实去邪津液就会自生的,风热病它是浮脉,是八经传导,它的辨证是洪缓脉,传导快,脉也是和伤寒的脉一样,但一个是从左寸,一个从右寸进入人体,一个合并寒,一个是肝吸收风热,而温热病,的辨证是病脉在指丫间,这个你们知道,但它的辨证不是八纲,它是卫气营血,杂病它的辨证是在指边或指中脉是点脉,所以辨证应该是主病的辨证,主病分伤寒,风热,温热,杂病,伤病,首先就要找出他是什么主病,才能去调节他的病脉,这样就不管他出现什么新病都在脉中体现,人不外就是五种主病,切出了那一种,就按这种脉的传导,走向,层次,用药,理论就以后再说,下雪天电不行,

            企业管理学和中医学,这两种学科,那一种更完善呢?,企业管理是管人管钱,是收与支,收;是企业的产品,加工产品,和其它收入,支;是电费,工资,材料,福利,二费,扩大再生产资金,等,而企业难管的是支出部分,所以电费又分;动力电,和民用电,工资可分;基本工资,副加工资,其它工资,材料可分;十三大项,每一种支出都有一个科长管理,而中医也应该是这样分的,中医是调脉用药,是辨证论治,调脉首先要学好切脉,用药是理解单味药的归经,性味,药与药之间的联系,而辨证是;伤寒,风热,温热,杂病,伤痛,伤寒可分;直中,合病,并病,风热可分;肺经传肝,肝吸收肺经风热,传半表半里和表,走寸关尺,温热可分;卫气营血,走三焦,杂病可分;上中下骨,三关,论治;一定要切脉辨证才能论治,企业管理和中医它们还可分下去,但我们的中医都是以伤寒作为仅有的一种来辨证人体的病症,比起企业管理那一个更完善,
 
            中医本是自然科学,而我们每一门学科都是从自然中慢慢积累过来的,但只有中医比那一科都特别强调人,电工学它只有阴阳,财务就是讲平衡,地理讲空气流通和高山江河湖海的的位直影响流通的关系,只有中医强调着人,那是自然的东西容入人体,产生生病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中医理论,而传导,走向,影响着人的身体就是治病的手段,过程和手段就是中医,中医是全方位的,它比任何一种学科都强,比企业管理都强于治人,而治病人首先就要知道主病,不知主病就谈不上治了,也就是说研究宇宙就是研究人,反过来说研究人也是在研究宇宙,阴阳是宇宙的变化结构,而地域是人的依托,所以地域同样影响人,这就是阴阳,加地域等于人的关系,这就是伤寒病和温热病生成的外因,从这一点就能说明中医不仅是伤寒理论了,因为中医高于我们所知道的学科,企业是以金钱为本,中医是以治人为本,这也就是治国之道的一种说法,

 

            野歌先生今后一定要为我们多讲讲中医呀

           
            
            按张的叙述,他是江西人,不是专业行医。他的寒温杂伤4个不同入脉的受病途径,不同传变规律,以及中西病理的混叙,可以借鉴或启发。我有与之类似想法,体验。野歌多半不是张,但内容绝似。野歌你好,我已发好多信息你,保持交流。


            我就是这人;学的是企业管理,统计,工作是审计,爱好篮球,唱歌,中医,谢谢你们的关注,为什么我能太胆说中医,是因为有很多医院没查出的病,我切脉就能说出来,而且找的人多,经过这几年发现了,自然界赤道的热吸收南北两极的寒,和地域对人的影响,发现了中医的变化,通过切脉和看中医书的联系,才知中医还在基础阶段,因为好多因脉的变化,产生出的病,通过脉的辨证,用药效果很好,而且中医书和脉的辨证,发现了书上错误颇多,所以我说过中医按书上的理论来传承中医,永远是一个样,因为变化是宇宙的永衡,人也随之变化着,脉也变化着,所以宇宙的变化是学中医的研究对象,不是那一本人写的书,而是自然科学这本书,愿学中医的伙伴天天进步,让中医形成一治病体系,


            世界上,各行各业,可以犯错,但唯医者不容,错误的诊断,将是生命的代价。一个真正懂得诊脉的中医,从脉辨别,找出主次因,指导用药,效速惊人,调脉治法,脉顺人安病愈,通常方药旁人难辨,若遇用经方之人,问过患者感觉,定必破口大骂此方,换之即然。故千百年来,中医各门派之争,实属无谓,我学识尚浅,人类疾病繁多,各认识之用法有其长,坦言说,懂脉者必优无疑,但调脉治法,亦有不足之处。不懂脉者,凭经验,末病之治欠也,误辨、反复徒劳用药者多也。诊脉无法言授,书载亦无法详尽道明,学者必有差误,唯予临症亲授。今人耗几十年心血误出法宝---某氏脉法,实与我们先祖数千年积累无法相提并论。很多微妙之法甚至连梦中亦末曾浮现过,野歌之说,绝无虚言,但其所谈,点到即止,没有其门基础将难以领略,临渊羡鱼。

            作为中医教材入行的我,同时也是明医网的新手,对野歌先生的评论并不感到惊诧,只是有一种想“知其所以然”的冲动,所以搜贴学习以引思或解惑……

 
            说的不错。但一个中医学者,首先就了解所学的东西的慨况,它的范围,内容。这是我们中医学者最大的错误之处,为什么没人学好中医,这就是主要的原因。
              
            我们的伤寒理论书,1,就是只讲简单寒感冒,和寒感冒用药,而且这种用药也没全面明了出病和药的真正复杂的关系。2,因为简单伤寒病是直中,合病,并病的传导关系,阴阳五行用于简单伤寒中,没人能发现它背离了人体的真正传导,所以在复杂病和恶性病中也同样会按阴阳五行的传导,这也是我们中医最大的错误理论。3,人体的疾病,不只是伤寒病,它有;伤寒,风热,温热,杂病,癌病,伤病。而且一种主病它还分;简单,复杂,恶性的变化过程。
               
            就说切脉,人体的主病,次病都是一样的,只有次次病不同和病脉形状的不同,有很多人说切脉是各有不同,其实切脉是一样的。原因是没有找到病的结构,中病的理论,病的传导方法,病脉的形状变化。不知道这四种理论的结合,就永远不会切脉的。不知道人体有几种主病,不知道它的结构线路。是永远都上不了中医的路。任何事物要知道它,一定要了解它的内涵,才能知道它的变化,不知道变化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中医的神首先一定要知道病,因为一个病有很多的药能治,而一种病能知道它简单变化,复杂变化,恶性变化就没人知道了。不知道变化就谈不上治疗。中医如果不抛开伤寒理论和伤寒的辨证方法,中医就只能治疗寒感冒。中医就一定会消亡的。

 
            再说说太阳经寒;伤寒病首先是简单伤寒从太阳而入,在人体进行传导。但太阳经病真正的伤寒脉与寒夹带的病脉是不同的,真正的伤寒病脉只有在夏天空调病中才能发现的;它是在左寸向人体内侧有一根细长脉,这就是真正的伤寒脉。而寒夹带的伤寒病脉是向外侧有一根细不长,[没有真正伤寒病脉清晰,也比真正伤寒脉要短],如果同时有这两根病脉出现,说明有两个寒感冒。所以能切脉可以发现很多前人没发现的东西,可以论证前人错误的地方,按照病脉形状,部位用药,简单方便。中医才能向前发展,一代才能胜过一代的,我们要推陈致新,不能墨守成规。
            中医是实战的学问,还请野歌先生发几个真正完整的病案(不要光说感冒,吃感冒片等),脉形如何,病理如何,用药如何,条分缕析,以解我等之渴!
    
            中医不是你想象这么简单,发个病案。因为病永远在变化着,一个方不一定就能治好一个病,就象我们的经方能治病吗。要学好中医就象训练打篮球一样,天天训练,才能在实战中产生效果。我们的中医一定要知道理论,理论的好坏直接贯穿今后实战指南。首先要知道人体的整体病;这其中就要知道,什么是中病理论,什么是传导理论,什么是病的结构,病脉形状的组合,药的特性。没有这个做为中医的基础,没人能学好中医。就是写了一个病案,下次遇到同样的病人,又不是这个方了,因为没一个人是同样的病,就和世上没一片同样的树叶一样。
              
            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医学的只是仅仅的一个简单伤寒病,[这也是我们传统中医只发现简单伤寒的原因],里面还错误多多,而且还没人知道,还都非常的自豪,认为中医学的好了,见病就可以开方,一开就是附子干姜,还不怕吃死人的,
               
            就你说的中医是实战,中医不是实战,中医是一种全面了解人体整体病的过程,没有这一过程今后会非常的后悔的,比如;杂病,它是颈椎病,引起两肾同时虚,两肾一虚,左肾就引起肝小叶囊肿,右肾就引起,结肠炎,而杂病最主要的重病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这就是杂病的线路和它所传导的方向,病位,不知道它你就不知道切脉,不知道这病位的脉形,不知道是怎么传导的,还有五种主病它们都和杂病一样有着各自的线路,你不了解这几种主病的线路,在辨证时就会乱套,知道了人体整体主病的线路结构,沿着主病的线路方向,按照病的结构去把脉就清晰稳健一定不会错的。
             
            我们的传统中医把整体看成是气血,这是错误的,气血的问题肯定是有别的病才引起,其实人体的整体就是病,有多少病,中医的主要目的就是治病,而不是补气血。要学好中医一定要抛开传统的简单伤寒的理论,辨证,不然中医永远停留在二千年的简单伤寒病中,我们要的是与时俱进。


              中医是实战的学问,还请野歌先生发几个真正完整的病案(不要光说感冒,吃感冒片等),脉形如何,病理如何,用药如何,条分缕析,以解我等之渴!
          
            看不懂就算了,我也难说,就是实战你也看不懂的,你知道的就是一阴一阳的病和方,上面的杂病写的这么清楚,难道还要一口一口搞给你吃。自己就想不得一下。你就是这么学中医的。真正学好中医你照着抄都没用。那是过程要学好。


     
            你这样的还是不要学中医,老师也难教,还要带着你睡。这杂病写的这么清楚,部位,层面,浮中沉,病的性质。还要一味味药告诉你。难道你单位药的性能,守位,归经,轻重也要教。还是一句话看不懂不要说话。


              中医不是你想象这么简单,发个病案。因为病永远在变化着,一个方不一定就能治好一个病,就象我们的经方能治病吗。要学好中医就象训练打篮球一样,天天训练,才能在实战中产生效果。我们的中医一定要知道理论,理论的
              ...
              野歌 发表于 2009-6-6 11:49
            野歌先生说的好,中医不是你想象这么简单,发个病案。因为病永远在变化着,一个方不一定就能治好一个病。对啊。,因为病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恐怕各位还未达到这种境界吧。还有野哥先生的脉法,在下深有同感。这也许是我们这些自学中医和那些名医教授所不同之处,不用受几本书本的束缚,因为我们没人指导,所以我们必须在广博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真理。这和书上所说的有很大一部份有不同。所以有些人无法理解。但有些东西先生似乎有些偏激,或许在下还未达到先生的境界。所以有些还是不敢苟同。呵呵。

 

            人只要到了走下坡路的年龄,也就是男人40岁,女人35岁以后,[还要按各人体质不同],当要治病的时候,就会有几种主病在身,一般是;复杂伤寒,杂病,温热的湿热病,这三种主病的病人多。有的还会在三种主病上加上恶性病,也就是盖上寒闭,盖上湿闭,现在有的盖上热闭。而在治疗时,一层层的治,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循环的治,看那个主病先上手,就先治该病。一个人只要有病了[简单病除外]这一生就完结在一个循环病上。因为没人能知道六个主病的病和脉和治法。所以一个医生一定要具备治疗人体整体病的手段。伤寒理论这本书讲的只是简单的寒感冒,而且它的理论,辨证,方药都固定在简单感冒病中,用他的理论就发现不了除伤寒以外的病,也辨证不出其它的主病。
              
            现在的人只想一下就学好中医,按照传统中医去套方,这是不行的,同一个病的两人,有病同脉形状不同,主病次病同,次次病不同,病同体质又不同,循环病的主病中也有不同,这就开方药就不同了。所以脉随病走,病随脉行,药随脉形状走,病消脉就消,


    
              人只要到了走下坡路的年龄,也就是男人40岁,女人35岁以后,[还要按各人体质不同],当要治病的时候,就会有几种主病在身,一般是;复杂伤寒,杂病,温热的湿热病,这三种主病的病人多。有的还会在三种主病上加上恶性
            
            野歌先生的思路很好,可先生说伤寒理论这本书讲的只是简单的伤寒感冒,在下可不敢认同。伤寒论博大精深,绝非先生说说的只是治疗伤寒感冒的书吧,我们学中医的应该是学其法,而不泥其形,应该懂得举一而反三,而不是只看表面,伤寒论书中先生难道没发现有许多疑难杂症治疗的法门所在吗?事实上无论哪本著作都有其独到的一面,亦有其糟粑的一面,我们看书应该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理解,而不是用批评的眼光去认识,择优而去劣,正如蜜蜂采百花而始能成蜜一样的道理。不要自以为天资卓越,与众不同,而傲视天下,此习医者最忌也。在下多言,望先生海涵。

            你说的非常的好,我从心里也是这样的想法,但我上要对的起祖宗,下要对的起儿孙,不正确的我要说,这不仅是你,大家都应该这样,才能生生不息,永铸长城。我通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才真正发现我们传统中医的错误之处,我也不想出什么名,我已退休,我只想在我没死的时候告诉大家,中医到底是怎么样的构况。我们的传统中医只是简单的伤寒辨证。我现在手中刚从徒弟送的老本的本草纲目,还有施今墨的医案,归结一条,就是简单的伤寒病,没有超出复杂伤寒的辨证和用药。
              
            我能达到的水平,绝对超不过自然,但我可以超过每一个中医教授。我按照我的理论,可以说凡是医院查不出的病我都能把的出是什么病,而且能治,但恶性病后期我也治不了。我不想出名,我只是想督促后学中医者,达到更高的水平。如果有机会,我可以把书翻开一条给你讲解,它的理论和方剂,没有一方超出了简单的伤寒。我学的不是中医,是企业管理,但企业管理超出了二千多年的中医,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总会有不怕死的提出象进化论的类似惨剧吧,这是发展趋势,时代会造就人的,是你,是我,是他。但我们要本着客观的代度看问题,中医一定要知道真正的病,而不是病症,才能真正把握病的走向,病的发展。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是有智慧的,他们发现了伤寒病,而我们就发现不了,伤寒的对应病,风热病吗,还有温热病吗。这三个都是外感冒病,而外感冒病都是阴阳传导,也就是一阴一阳的传导。这就是简单病。复杂病,恶性病它们的传导方法,特性与简单病是完全不同的。我也累了,因为治的都是医院不治的病。想告诉大家一起治,但骂的人多,我能怎么办呢,休息,写书。只有不再上这样骂人的网站。我又享不得清闲的人?


            其实,从头到尾的一路看下来,先生的许多观点在下非常认可。有些却不能认同。但我绝没有对先生有任何不敬之处,学术的争辩总是有的。或许在这样的争辩当中我们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或许对大家而言都受益菲浅呢?先生想说什么尽管说,只要对医学有益,又何必在乎旁人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学的是医。先生你说对吗?                                                                                                                                                                                                                                                                                                                                                                                                                                                                                                                                                                                                                                                                                                                                                                                                                                                                                                                                                                                                                                  转帖:张学萍脉论整理1

                                              张学萍脉论整理

                                                                                                                                     看到张学萍先生讨论脉理的帖子,为了方便阅读,特地做了一下整理。无关的帖子和帖子里无关的内容没有录入。这些帖子基本上都是对网友问题的回复,但是只录入了有可能影响上下文内容阅读的提问帖。提问的内容以下划线标志,以示区别。

            hyds
            致张学萍老师
         恳请张学萍老师整理手稿以响后学发扬国粹,以抑中医无用之歪风!!!
没有到时候.要使大家都相信把脉的.伤寒.温热.杂病.伤脉.形成一种体糸.很难使人相信.就拿我师付.他心里都不愿意.但他又没办法.有很多脉他都不知什么把.只好让我来.因为他学的只是伤寒论.他把什么病都用伤寒病症来治.效果就不佳.好在我暗地来帮他治.所以名声还好.其实我门爱好中医者.不能取那一种.要全面对待问题.把中医发扬光大这就是目的.谢谢你的关心.
学习脉其实不难.当然要到怎样的成度那就难了.脉象与很多学科都差不多.只要一理解.学脉就快.比如电工学.正电负电.就是热寒.强电弱电.就是温热湿热.电工学公试推导就是脉象推导.会计是收支平衡.中医平衡脉动.等等.古人把很多东西都写出来了.比如.伤寒.杂病.温热.伤脉.但是就是没有形成体系.伤寒派认为任何病都是寒热走经.杂病就是五脏病.而温热派说是温热走营卫气血.杂病腑脏而出.其实人的任何地方都能进邪气.他们又不知合而为一.脉的体现在指肚为伤寒.体现在指丫间为温热.体现在指边为杂病.指中也有杂病.证明杂病.伤寒温热都有杂病.把过脉后.体现指上.你就知道此人.得了伤寒.或温热.什么部位有杂病.或这几种病同时存在.简单吧.特别是前期癌病.或后期容易把脉.因为此人正气开始失.只有病变部位明显上指.
中医把脉为什么要手把手才能教好.同一部位同一种病.脉象变化不同用药不同.一个部位的脉也是有多种的.一点细微的变化.不手把手.说是说不好的.就是手把手还要你.领悟好.指感好.不然的话一世都学不到的.我一个徒第.在滑脉上停止了前进.怎打比如.实际把也没用.他就是理解不了.世界上什么事都有.看书.先把濒湖脉记熟.看看华佗十种脉.再看看王叔和的脉经.就可以了.越看的多越会走样.
温病本来古人就没有脉象.这是我根据伤寒脉和实践中推导出来的.你只耍学会了伤寒脉.温热脉就很容易了.
伤寒传导.伤寒学选背书里有.温热学选背书里有.伤寒传导是在人体的一个层面.就是按相生相克.相乘相诲传导.就是加减乘除的意思.温热传导是由表入里传导.一层层传导.步步渐入的意思.
我到这网站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什么是中医.但出乎意料.他们死按自己的见解.死读书.总用古书来对比现在的人.没想到与时俱进这个道理.其实中医是以调脉为主.这是治病的主题.但脉象是关健.脉象又怎把呢.其实也减单.人分为.皮.肉.经.骨.气血.五脏.六腑.把脉不能少了这些.寒与风热走经.就是伤寒.脉是寸关尺.湿热.温疫走皮走肉.走气血.这是温热病.脉是寸与关.关与尺指丫间.五脏.六腑.杂病.脉是指边.这就是把脉人不可缺少的全身病症脉象.你看到了吧.基本上都是以伤寒为主.把脉就是寸关尺.有人还用人迎气口来说脉.脉象的历史都没清楚.还有的说伤寒治百病.太幼稚了.伤寒属阴.温热属阳.这就是阴阳调和的两个属性.江河湖海.海的阴阳不搞清楚.湖河江.就会更不清楚.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还有上挡的人说伤寒派温热派.那是古人永没有争清的.现在又在争.合一起不就阴阳调和吗.我都己经不想再上这个网站了.不过还是有一些内容能激发我的想象.总的说来相互切搓还是会有长进的.
你如果想学好脉.你只要领会上面说的.寸关尺.属伤寒.寸关与关尺指丫间是温热.指边脉是杂病.然后找些相关的书看.多练指感.这样以后可达到一流境界.你知道吗我专研脉象都13年了.而且脉象学好了病症处方就事半功倍.而且与别人的病疹处方不同.按全身病症脉象.那一病重.传导到那脏腑.有带出什么别的病.在主方上加减就可以了.脉象学好了.有很多病就好治了.特别是温热病里.把好脉可救命的.
hyds伤寒脉寸关尺指的是伤寒脉三指下中央均有脉,温病脉则在两指缝间,杂病脉在三指边?
你说得对.能够把它学进去了.这就是中医把脉的全部闪容.我看了很多关于脉象的书.总结出这样的方法.确实很实用.一把一个准.我的徒弟们都是高手了.这是我们这里的人说的.
不能手把手教是难度大的.有些部位.还带有重叠的病症.偏差一分病都不同.但只要有决心什么事都能办到的.
你知道吗.你大把心思放在古书上了.写书的人就跟巫婆样.减单问题要转一个弯.理解起来就复杂了.你先要找到病脉.后才能按八钢.和真寒假热.假寒真热.来疹断.把脉在实际过程中也就是一些小决巧.不是书上写的那样.看书是难学的.你看到了吗.写脉的说是实践的东西.我都不想说.很多地方都不对.只要看他用药就知道他会不会把脉.真高手是把脉后看病脉的情况.需用那个汤头.加上传导走向来加减用药.单病就用几味药就可以了.问病是没有用的.其实想学好脉.只要深入里面把起来就不难了.首先轻把.只有一关脉动.这就是病脉.看他的部位.脉形.病态.再看它的传导.这病脉引起了表虚.还是里虚.还是半表半里虚.因为一有病脉.人的身体各相关部位会来自保的.如果全身都来自保一洪脉那这病就非常严重了.这也就提供了用药的手法.这部位邪胜正虚.就要去邪扶正.等等情况.也不知你两住什么地方.
左关脉指肚偏下1分脉微洪.胆囊炎.右关位置同样.左关尺指丫间也有同样脉.胆火走小肠.偏上1分胆管炎.右关同样偏上1分.十二指肠炎.左关轻按时比右关应指明显.左关传右关.如果微洪加上有细脉那就肝藏有炎症了.
yongqi
男性患者,左手尺脉,中取,前1/3处有点,断为:前列腺炎.以此为据,处方中加琥珀,取效甚速.
前1/3处有点.不是前列腺脉.这是胆管阻塞.或胆管结石脉.前列脉在左尺偏下指边微洪长脉.治先治胆管.其实减单.小柴胡加胆石通.石淋通.胆和前列腺一起治.
yongqi
疾病出现症状时,应该是正邪双方的势力都不太弱.请张老师解释一下,身体自保一洪脉,为什么很严重?
女,30岁.左脉:轻把,寸濡.中取,寸关弦细略乏力,尺弱应指不明.右脉:中取,弦细略硬略滑,尺应指不明.问师:此人疾病情况如何?其疾病传导是怎样的?
身体自保.病情时间一长.各脏腑.正气虚.邪气就盛.正气越虚.邪气越重.....寸濡.还有细脉吧.濡细.属寒湿..太阳与阳明合病.传少阳.你不能单中取.依然要浮取和中取.而且太阳少阳.在同一层次上.那是两天的病.正在传少阳.尺弱属正气有虚.不能阻止寒湿传导.如果正气盛.太阳与阳明.就不会再传少阳了.病自已就好了.
太阳.少阳浮脉.两者都在表.少阳二天开始化热所以浮.在同一层次上
yongqi
男,39岁.两手寸关指丫之间洪大弦略涩,两手指肚下弦大,左手寸脉加涩.师说,怎治?此时,如何从脉看人体自保?
此湿热病.加胆管炎.看舌上有不有淤点或白苔上加层黄苔.
yongqi
舌上有淤点,薄黄苔.舌边有齿印.西医诊为糖尿病.多谢.
就是湿热.先轻把脉.是寸关指丫间上手.还是左右关脉先上手.那重那先治.再右手关尺指丫间也应有洪濡脉.上中焦湿热.上焦可用三仁汤加芦根花粉黄芩.中焦用藿朴夏苓汤.上中焦两汤合并.加滑石连翘.胆管炎.和胆囊炎.左尺沉指边偏下有微洪脉.前列腺炎.有前列腺就是胆管胆囊炎引起的.可用小柴胡和消炎利胆片.
表风.轻把寸关尺浮微洪三关滑.头晕.属肝风内动.风湿.半表半里寸关尺三关滑.微洪濡.类风湿.半表半里微洪濡微数.三关滑.
脉理.主要是把脉的层次.皮毛.骨.浮中沉.五层.那一层的病传导这层还向表里传要把好.向上下左右传要知道.常见的脉主要是寒.细脉.风热.洪缓脉.只要是细紧脉就有痛.看它在那一层.如伏脉在骨.细紧微洪数.骨里有痛.发炎.内脏属杂病.脉在指边.或正指偏2分.
左手寸脉受寒.右手寸脉受风热.这就是伤寒.但在一定环境下左寸也有风热.也受湿.也受痰.但一定有寒.是寒带进来的邪气.或久病寒一进带发出别病.右寸在一定环境下同样有类似病症.但右寸受风热是不变的.六经病.缺了肺经.也就缺了风热.所以伤寒不知风热..作温病治.如果会把脉就知道左寸寒里有不有夹带别的邪气.用热药加别邪病药.右寸同样理解.
左寸受邪.合并胃.传胆.右寸爱风热.传左尺.左尺右尺.在同一层次.左尺诲右尺.传厥阴经.所以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之说.邪是风寒湿热燥火.饮食.
yongqi
有一个想法:病之标本有二象,其犹一国之治安.一,国之政治不腐,某地出现动乱,此乱,可谓一标本之象.国之根基没动摇,只治此乱则国可安;二,国之政治已朽,某地出现动乱,此乱,亦谓一标本之象.国之根基动摇,则先治动乱,再治国朽.自以谓,众医家对伤寒,温病之争,大概就是未跳出圈来看问题.治病如治国,有乱必治.故不要细分伤寒与温病如何,有乱则治乱.只不个,治乱以后,国之根基动摇者,治乱后,一定要巩固好根基.二象,一个标本在现象;一个标本在本质.然中医治病,治不离其'中'.脉诊也如此.幼稚之思,望师指点.
你说的是标与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把脉者看问题的深度.其实伤寒温病之争不是争之标本.而是争之于.少林与武当.谁是天下第一.中医标本.是在起病与传导之间.那病急先治.就是判断出.母急病.还是子急病.或母子都急.补母泄子.泄母养子.母子同治.不是你说的有乱治乱.看乱有多大.影不影响母亲..而母亲的责任还是要治母的呀......阴阳五行之平衡.是指人体脏腑.与之所在环境.产生和谐.不是制化.制化是人为而成.再说一下.温病与伤寒.它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病症.但不同的差别就大了.伤寒走经.六经传导.用药基本上是大寒大热药.温热.是由表到里.营卫气血.三焦传导.用药.微寒微温药.它两的脉象部位也不同.怎样治好病.就能治好国.你说是吧.
伤寒.温热.就是在争.其实两者目的一样.而现代人也争.这就大错了.不知道两者在疹病过程中缺一不可.一个从经进邪.一个从肉进邪.还说百病从寒起.百病从风寒.温热起就正确.伤寒.从左右寸脉进.温热.从左右寸关指丫间进.这不就是人体疹病整体脉象吗.
伤寒是六经传导.不就是从经进呀.温热营卫气血进.不就是从肉进呀
伤寒.分为正常传导.合并寒.直正寒.正常传;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少阳传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大阳与阳明属合并寒.如把左寸太阳经细长微沉.阳明有细长微沉脉.属太阳寒合并于阳明.阳明没有此脉.属脑血栓了.如细比长要短点.属肩有酸痛.太阳受寒直传膀胱.太阳与阳明也有直中寒.伤寒又分为风热与伤寒.风热从肺经进.右手寸脉.它的传导.直正大肠,传左少阴.少阴传厥阴.因受热.热上浮.所以胆受风热.胆又传太阴.它受风热.热上浮所以.阳明又受风热.它们传导快.到阳明和少阳后就开始上下左右传.这时候.如果不去半表半里风热.半天就有危险了.就写到这吧有事去了.
小牛妹
是不是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少阴、厥阴、太阳经,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太阴、阳明、少阳经?五脏六腑只是对应六经中的一种,如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说的对.只是要注意它们的位置.和层次.
小牛妹
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等等
小肠经、膀胱经都归在太阳经,胃经、大肠经都归在阳明经。邪由太阳传阳明,会不会病先攻击小肠和膀胱,再传到胃和大肠?
不是说了伤寒正常传导吗.伤寒有.合并.直中.正常传.真正伤寒.是寒与热.寒是伤寒.热是风热.太体上寒走左寸.风热走右寸.心火走小肠.肺火走大肠.太阳经合并寒阳明胃.只有上焦湿热起病传大小肠.六经在寸关尺指肚上动.风热也是寸关尺指肚上动.位置指肚.层次寸脉属浮.关脉属中.半表半里.尺脉属沉.
左;太阳.少阳.少阴.厥阴    右;阳明.太阴.
阴阳是属性没错.它们是脏与腑.母与子的关糸.你没发现.右手比左手少一阴一阳吗.这就是写伤寒论的错误之处.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和存在于矛盾之中.而伤寒只在六经这条小河里有阴阳.有对立.有矛盾.而海里却只有伤寒..缺了对立面.我想可能是北方人写的伤寒论.因为北方冷空气而南下.他北方没有体会到赤道的风热..从而使得这本书以伤寒命名.应该是北方位置叫寒风.而南方所在位置叫.风寒.所以.一个人离北边越近.寒气越重.离赤道越近.风热越重.在疹病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北极是左手.属先天.赤道是右手后天.一边冷.一边热.这才是伤寒应有的一对矛盾.寒冷.风热.
左寸.太阳经.右关.阳明经.左关.少阳经.右关微沉.太阴经.左尺.少阴经.左关微沉.厥阴经.
小牛妹
太阳经:小肠、膀胱经阳明经:大肠、胃经少阳经:三焦、胆经太阴经:肺、  脾经少阴经:心、  肾经厥阴经:膻中、肝经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综合上述,应该是左手寸、关、尺分别属少阴、厥阴、少阳、太阳经,右手寸、关、尺分别属太阴、阳明经为什么伤寒论里会是左手寸、关、尺分别属太阳、少阳、少阴、厥阴经右手寸、关、尺分别属阳明、太阴经两者区别大,例如:左寸心经属太阳经而不是少阴经。是不是张机对“风热”重视不够啊?
上属阳.下属阴.风热可能是我上面说的.不知赤道风热原因吧.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胆.
小牛妹
整理了一下伤寒,分为正常传导,合并寒、直中寒,正常传: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少阳传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太阳与阳明属合并寒。太阳受寒直传膀胱,太阳与阳明也有直中寒。上焦湿热起病传大小肠。心火走小肠,肺火走大肠。寒走左寸,风热走右寸。八经传导,太阳经传阳明经,阳明传少阳,少阳传太阴,太阴传右手肾经,肾经传肺经,肺经传左手肾经,肾经传厥阴经。
中寒走太阳.细脉.阳明细脉.合并寒.太阳长浮细滑.头有感觉有水样.浮细滑.比长脉短点点.颈椎受寒.肩背酸痛.浮细紧有头痛.浮细微洪微数.发烧.阳明细徽洪微数.额头有烧.浮细数.病毒性感冒.浮细脉寸指偏下1分点脉.寒结.偏下2分咽喉病.偏下3分心结.寸脉指偏上指边洪散脉.颈椎增生.寸脉指偏下一半.微洪微数.右边乳腺增生.寸脉微沉细长.肩酸痛.微沉长微洪紧.肩周炎.等等......
指肚正中向下偏.1分2分...指偏下一半.正中到指边的地方.科学家至于今没有找到宇宙的发展规则.人就是小宇宙.太阳经病传别经.有时间性.和直正的原因.一时半会也说不完.
小牛妹
这1分、2分的下偏,究竟要用多大力度,按下去多少距离?另外,左关少阳经,微沉为厥阴经。右关阳明经,微沉为太阴经。这也不知道用多大力度去把,搞不好想把少阳经,却把到厥阴经去了。
前面不是说了吗.轻摸.摸到一层就停下来是一层.来回试着摸就体会的出.如果再不行.那师付就要上背才行了.
酸杏
刚把了一个病儿的脉,因病儿总是乱动,无法全面把脉:左:尺浮滑,较寸、关为大而有力,中把脉弦,忽快忽慢,慢者居多,脉在指丫间右:轻把除尺脉外应指不显,中把寸滑缓,有点的感觉(在食指中偏下一点),脉在指丫间,尺脉比寸、关有力和大,
小儿的脉你可以摸寸关尺呀.不错.小儿应该是一指定三关.浮细受寒.浮细数.病毒性感冒.迟.肺有寒.
酸杏
对不起,忘了说了,该儿已10岁了
那属风寒感冒.加上了第二次寒感冒.出现寒结.又出现寒热往来..小孩尺脉是要强过其它脉.这是正常的.你把一下其它小孩.都是尺脉有力.
酸杏
当时该儿确有些发热,据她外祖母说,她有些感冒,可能是传染上了。但该儿还有其他的重病,只是不明病因。按照张老师的脉理,当是湿热病。现在给他治病的大夫也是给他下的略凉的药,按脑病治的。如果按西医的说法,是有种酶不能分解而在体内淤积。我觉得既然是这样,应该属瘀症吧。我想问张老师,脑病中湿热病的脉该是怎样的呢?
左寸细数不长也不短.病毒性感冒.细数长.病毒性脑炎.细微数长加洪濡.脑病中寒湿热.它是由寒带进太阳经..加上还有上焦湿热而成.
小牛妹
[quote:寸脉指偏上指边洪散脉,颈椎增生;寸脉指偏下一半,微洪微数,右边乳腺增生。]
老师,寸脉指偏上指边脉为颈椎脉,寸脉指偏下一半脉为右边乳腺脉。另有阑尾炎脉左手关尺之间,小肠的脉也在这个位置。这些病脉的位置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听您说过病脉的位置是不变的,只是随着病的轻重脉象会变化。如果左寸指偏下一半脉象不是微洪微数,而是点脉,是不是说明右边乳腺有肿瘤的或是其它病变?
这些都位不是推的.是实际把出来的.左寸偏下1分点脉微沉.寒结.2分咽炎.一半浮微洪微数.才是右边乳腺炎.有些是重叠的.所以在把这样的脉时.己经知道部位.就要问病人了.是什么地点有问题.你可以用手按.就知道了.
刚才看了有一版讲伤寒论.我都不知怎样说了.抄下来的书有很多地方错了都不知道.怎么还可讲伤寒呢.就跟你说一说吧.论伤寒应该以中国地理来论.北方有冷空气南下.南方赤道热风.与冷空气产生对杭.这就是伤寒与风热.而伤寒以走经生病.风热正好也是走经.它两都在寸关尺上动.因为是对抗.所以伤寒从太阳进.风热就从肺经进了.这就说伤寒与风热是在一个层次上传导和生病.从气侯来看.冷空气总体强过风热.其原因是塘古拉山脉和喜马拉山阻拦风热.和冷空气.使之南北温差变化之原因.而伤寒只有寒.没风热.也没肺经这一经之说.这就不正确了.在南方就不一定是真正的伤寒了.因为在有些季节风热比伤寒重.也不是有人说的用附子干姜吧.所以要因地把脉.因病用药.南方中风偏瘫的很多.湿热的多.就是这原因.
怎么难理解呢.什么是伤寒.伤寒是八经传导.由左寸寒气进然后传导.风热是由右寸进行传导.它们的层次是由经开始传.脉是在寸关尺.由此可见伤寒是由风寒风热组成的.从实际把脉病症也是相同的.所以我的理解没错.
上面已说了怎样传导.风热走肺经.传肝.也就是金克木.引起肝风内动.寸关尺三焦滑动.头晕.同时木乘土.引起左右手三焦风盛.又会引起肺火走大肠.肠炎.如果有颈椎腰稚骨质增生病的最易中风.也就是偏瘫.知道了吗.用药小柴胡.桑菊感胃片.维c银翘片.一起吃.一下子就可解.
诃子
最近遇一患者,右脉浮大,关脉按空;左寸实数,关尺弱。舌淡苔白根厚腻。但据此舌苔脉象,张师做何辨证?(脉功浅薄,见笑。)不知张老师可否上传一完整病案,以启吾辈。
你说用什么词来说这一病症..中医以调脉为主.咽炎以点洪脉.我怎告诉你.你又怎知这一部位点洪脉是咽炎.这就是西医对中医的好处.我根本不想让人信服.别人也不会信服.你看这么多人写脉我都不想去说.我本来是玩的.就你上面也写了脉.你让我怎么解呢.第一个右脉洪大.是那一关.或寸关指丫间.什么叫关脉按空.如果是芤脉.那就胃有出血.而你左关弱.又不能出现.右关芤脉.从你舌象上看是上焦湿热病.把脉是从整体观由每一种或几种病症走向传导.发现内在的相互关糸.写脉就要写出它本身是什么病的脉象一目了然.当然一定要会把脉.湿热脉可看舌象.伤寒脉可不看舌象.我就写一病症脉给你看吧.
有一患者.左寸指偏上指边浮洪微数.左寸关指丫间.微沉洪濡.左关沉指偏下3分处有点脉.左尺沉指偏下2分处点脉.右寸指偏上指边浮洪微数.右寸关指丫间.微沉洪濡.右关沉指偏下3分处有点脉.右尺沉指偏下指边有点脉.  舌象与你上面一样.加舌边有红有齿印.请你解一解.谢
首先要把单病脉摸好.比如寒感冒.左寸浮细脉.右关浮细脉.才不久受寒.别的脏腑脉比浮细脉盛.这寒感不需用药自己好.别脏腑弱.那就要用药.再一个.它会传胆.胆脉浮细微洪.这样左寸.右关.左关.三阳有病.这是两天的病了.这是在一个层次上.如胆管炎.把脉的时侯一把就只有左关指偏上半洪细脉微数.在这一层左手上只这一脉动了.而右手也只有右关指偏上半洪细微数.也只这一脉动了.这是十二指肠炎.这一层只这两处有脉动.但要注意象这样的脉.男的一定会有前列腺炎.女的输卯管炎.乳腺增生.脉是在左尺指偏下指边沉洪微数脉.这不是一个层次.因为它是胆管炎派生出来的杂病.杂病是脏腑病.所以脉沉.还要注意乳腺增生脉.也是右手关指偏上1分处有微点脉.与十二指脉重叠.这也是杂病.不这样分清把起来又会觉得复杂了.上面写的颈椎腰椎骨质增生病例就是一样的病症.
小牛妹
伤寒脉如果在左右关处指肚向上或向下偏半指,这些位置会不会与温病脉位置(尺与关指丫间,寸与关的指丫间)重叠在一起?
不会的.只有杂病才会有重叠的.
先学濒湖脉.搞清楚浮沉迟数.后面的脉是甫助前四种的.加上看华佗的十种脉.再看医学心悟.温热选背.记好后.按所处环境气候.地理位置.分析寒与风热.寒走左寸是否是寒加风加湿加热加燥.加火.然后右寸进风热依然可加湿热燥火.最后是饮食.一个脉最少有二到三种以上的病.把脉就要注意这个..温热是从表到里传.它依然是风温.湿温.温火.温燥.传导是上中下三焦.
夏天听过好多诊所打吊瓶死人的事吗.夏最易得两感病.风寒与风热病.西医它只能解风热.更不能解半表半里.也就是两感只解风寒.风寒一解.风热没有对抗的.所以风热首先传肝胆.然后在左手上下传.引起左手寸关尺三关肝风内动.再肝胆传脾胃又引起胃肠炎和三关风动.在此寸关尺全受风热.引起发烧.内经说无病人受风热如传六经半天死.有病人传三经半天死.这是伤寒里的风热.还不是温热.只要吃小柴胡.桑菊感冒片.银翘片.十分钟就可解.这就是我说有八经.解肺经风热的方法.  买一本中医脉证病证的书里面有.
指丫就是指缝
指边是杂病.指肚是伤寒风热.指缝.就是指丫温热.


张学萍脉论整理(二)

酸杏
张老师,昨日又把两脉,记录如下:其一,女,46岁;左:略沉,大,关位犹显,尺弱于寸、关;右:沉,弦,较左脉明显细,寸滑明显(感觉在食指肚下),尺脉几乎摸不到。其二,女,73岁;左:浮,滑,弦;寸点在指肚中下部,洪滑;长越尺位;右:反关脉(遗传),浮,弦,略洪;长越寸位,寸关不连(中间像是断开一样的感觉)关尺连。请张老师指教。
第一列.不知胖瘦.胖人脉微沉.左脉看上实下虚.关脉是不是洪大.如是洪大.那就是肾水不养肝.右脉尺脉微弱.肾缺火.引起左寸寒邪微沉.又引起脾胃生寒.加上太阳经受寒.更带发此脉症.又缺肾火.所以寸脉微沉.时间长了.右肩有酸痛.右寸滑.如细滑受痰.洪滑.受风热,这就是两感病.左尺弱引起右寸无肾元气自保.固风热进肺经.                第二例左浮滑弦.是三关脉.如是三关.是受风寒.头微有晕.那是肝风内动.右关略洪有湿热.湿走下.引起大肠有湿热.寸点在指肚中下部.属寒结.这就是风寒感冒.未及时治疗.再风寒感冒引起寒结的.寸关不连也是肺经受风寒.肺经走大肠.当然不连.
酸杏
谢张老师。想说明的是:我在134#所述的脉像,都是先说的三关总像,再说细节。第一例,人只能说较胖,左关却是洪大,若是肾水不养肝,该如何?右寸滑显但细不显,但比左脉细多了,相较而言是右关更弦细。第二例,是左脉同时有浮滑弦,双手脉都较常人长,左越尺,右越寸,又是为何?后我让其量血压,如我所想,血压偏高,高压140左右,低压在65-70间。压差很大。
说脉是在一个层次的病脉.因病而异.脉象很难找出它不变的规则.  肾水不养肝.肝就会生热.寸脉一定要摸清夹杂还有别的脉.你上面摸的就不准.左寸进寒夹杂了别的什么脉.右寸如果比左寸细.很少这样的脉.右寸指偏下半指有细比左寸细这个脉有.支气管病.受寒病.引起肺气少.    如果三关脉长.上过寸指边.下过尺指边.燥狂症病.至于血压还要看年纪多大.70岁以上140也不高.特别是低压在65-70之间.血压是很好的.此人赖受力强.
刚才看了说硬脉.其实硬脉是寒重热轻.收涩所至.以温热去寒就可散结的.
这几天南方有雨.但没下.所以人比较闷.出现了两感病.头晕.吐.泄.昨天有一病人家属叫我到医院给他姐把一下脉.左手寸脉微洪细.寸关有风滑.寸关尺.半表半里三关脉也风滑.右手寸脉.洪散缓.寸关尺.半表半里三关也风滑.住了一星期了.头晕没好转.吐.泄好了.这是我们这里说发黑脑晕.西医是美尼耳症.左寸风寒.直中阳明.寒走下走里.引起下泄..右寸风热.传肝胆.引起左关上下传.寸关尺.三关受风.胆又传阳明太阴.上下传三关受风.两风.一寒.风重加寒又引起上吐.这病西医难治.中医好治.我把脉后用.重感灵片.桑菊感冒片.小柴胡冲剂.银翘片.吃生天麻.下午就好了.这是头风.肝风立动病.夏天两感病打吊瓶死人也是这病.只是左寸是细脉.这是左寸微洪细.寒里加风而以.大家朋友属到这种病人可用此药以救患者之命.

------------
只要学会了把脉.就什么都知道了.不要看书上的.寸脉.不要说寸口.那是对脉象不完整时说的.寸脉分左右手.左手属先天.寒从左寸进.寸指偏上指边.颈椎.指中偏上1分属肩.偏下1分寒结部位.偏下2分咽喉.偏下3分属心,右手属后天.风热从右寸进寸指偏上指边颈椎.偏下2分肺结.偏下3分属肺.正中网状脉肺结核.左手尺脉与右手寸脉相互平衡不易进风热.右手尺脉与左手寸脉相互平衡寒不易进

酸杏
昨日聚会,捉了同学的脉去把。此人脉平把细涩,尺脉不觉,重把则濡软兼涩,尺脉极微。右手寸、关、左手关位均有明显点感,细如芝麻,左右差不多,是什么状况呢。

把脉首先要轻把.看他是那一部位有脉动.它的形状.如正寸关尺动.属伤寒.右手寸脉有动.洪散缓是风热.传导也是寸关尺.湿热在指丫动.这就要看舌象.边红.肝火.尖红.心火.中间白.上面有一层黄色.湿热传气分.舌色变降色进血分.杂病在指边动.或指正中.偏上偏下都有.一定要说出.表里.位置.几分都要说出来.不然看不出的.因为偏一分都会错判的.平把细涩.是什么部位.尺脉不觉.上病下治.你这不觉.怎能推出它的病的标与本来.

hyykcjl
张老师,惰性心律不齐,st波改变,在脉诊时指间有何感受?

与风湿性心脏病相似.在左手寸脉中偏下1-3分处不规则的动.但主病不是他.而是把左手三关.看出现什么脉象.这就是主病.再把右手三关来对比左手.确定此病

有伤寒论.而没有风热论.这是中医上的欠缺.伤寒与风热.这就是阴与阳.他们中病走向不同.一个从左寸进寒进行传导.一个由右寸进风热进行传导.由此看来肺经风热.伤寒论里只有六经.还有管火的肾经.就少了两经.人体经是交叉的就是左寸.由右尺肾相互平衡的.右寸由左尺肾相互平衡的.风寒.风热的中病.取决于两尺的强弱.而两尺又要相互平衡.你说的把脉确实难点.要细心体会.你看里面的版主们.只知道用伤寒治病.湿热病也用伤寒药.越吃越严重.从气分吃到血分了还不知道.中医不知把脉.比西医都差.我看了他们对病用药.和他们对伤寒的认识.错误的大多了.这就是他们不知把脉的原故.因为有风热.湿热.脉象不同.他就会研究.所以中医不会把脉.永远学不进中医的.你说办学习班.他们对温热病都说是没有的事.他们会坚决反对的.我本来是来学习的.没想到这论谈里没有老师.

中医主要是把脉.首先把出主病.如脉上出现手指[寸关尺]脉.是伤寒.与风热.是细脉.伤寒病.洪缓微数风热病.细加缓.加滑.加濡.加数.加动等.都是伤寒从左寸夹带进来的病.用药.伤寒药加减.洪散脉是风热病.洪散加细.加濡.加滑.加数等.都是风热从右手寸夹带进来的病.用药.风热药加减.脉上出现指丫间脉.这是温热病.如左右手寸关丫间都是洪散脉.是湿热.湿重洪散濡.热重洪散微数.也是初级糖尿病脉.只有右手丫间有洪散脉.是温疫了.湿热分上中下三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胆.用药看那一焦.看舌象.以营卫气血辨证.分清湿重和热重.杂病在指边动.主要是脏腑有病.而生杂病.好理解吧.这个全身病脉.主要要搞清的.

多把脉你就可体会出我的说法.浮脉在表先治.如先治沉.表病就会入内.致于关脉先上手.那就是关脉有病.这是把脉最筒单又不会治坏人的规则.

首先要断其病.不是位.伤寒.风热.温疫.湿热.杂病.伤脉.伤寒风热都是在寸关尺动.因为只有伤寒论.没风热论.伤寒论是以六经传导.而风热也是走六经.但它进病是由肺经进的.那就少了一经.本身伤寒论就不止六经.温阳去寒.其实就是温肾火的阳是右手尺的肾.太阳寒.对称于肾火.肺经风热对称于左手水肾.宇宙是以阴阳相生相克.所以伤寒论里没这管火的肾经就不对.温疫湿热的脉是在两指丫间动.不是寸关尺动.它分为上中下三焦.其中病.从口.从肉里进.与伤寒中病不同.用药也就不同.伤寒用大寒大热药.温热用微寒徽温药.杂病有在指边动的.也有在寸关尺动.也有在指丫动的.它们是脏病在一定程度而产生的病..然后再把位..慢性病的脉.必定会失气或失血.那就更好把了.急性病脉浮.气血未失.慢性病会失气血.脉较点沉.初遇寒.有合病.有并病.有直中.太阳病直中胆.或合病胃.但太阳受寒它传什么位.那该位与太阳脉相同.你说关可代偿性加强.不是关脉.而是右手尺脉.标与本主要取决于病的传导..先上手的脉.而不是急病要先治.

那有传完了之事.有传.有不传.有向里.有自愈.有成慢性病.右关脾虚脉.是胆传脾.而主要是右手肾缺火而不能自愈之故..左关如在春天有弦实.不是病.不是春天那说明胆火犯母之因.如没有肺火传大肠引起犯胃.那还是要先治左.先要切断胃病的来路.一是肝胆火,二是肺火.三是大肠之火.胃可容纳百川.不会自病.除非是饮食问题.把脉先要把出他得的是什么主病.如伤寒.风热.湿热.杂病.伤脉.然后再定位.断脉形.症病因.因为每一种主病.脉的部位不同.伤寒风热.在寸关尺.温热在指丫间.杂病在指边.伤脉在半表半里.真正的风热是从肺经进的.伤寒论里说的是太阳寒夹风热.真正的风热传胆再上下传.再传脾又上下传.这就引起头晕.再加上太阳受寒夹风.就引起西医说的美尼耳症.如果有颈椎和腰椎病那就引起扁瘫.建义你不要用书上的东西来理解问题.因为书上有很多的错误.要用宇宙的观点.和脉象分析问题.因为脉书也不全面.如风热.温热都没有脉书.加上写书的人北方人多.地里位置不同.有很大的局限性.你上面说的风热.就是伤寒夹风.而且也不传督任两经.羌防葛.这几味药正好是太阳经受寒夹风.桂附姜这汤头也是太阳经受寒合并胃.因缺肾火所以补火.在脉上是左寸细沉.右尺沉细.太阳受寒左寸本是浮细.而为什么沉呢.就是右尺缺火.没有真火对抗使得左寸沉之固.

yrylss
感觉先生的脉主要侧重于外感,从外到内。我一直是从内到外,因为内正则邪不可干。取脉也先取中、沉,从判断内脏开始。所以可能跟先生的看法有点不同,是先别病位。上例的病证是肝木乘脾,内证。正如先生解析的右关脾虚,主要是因右尺肾缺火,但这可是杂症,扶正祛邪,温肾阳为主,而辅以截肝胆火,用药以相畏之相激,效佳。先生认为书上有很多的错误,这个,无可否认。但现代人包括先生在内,学的东西都来自于古人,古人辛辛苦苦地写下来的东西不是没有根据的。快一个月了,接诊的一患者,55岁,她的脉在接诊时是:        左寸中下细、点散、微弦;左关中取细弦、中下进1.2.3分微浮细弦紧;左尺沉细微、中浮位细弦紧。周边无其它杂脉。        右寸微浮,细、滑;右关中取细滑无力、进1.2.3分微浮细弦紧;右尺下微沉细滑、退2分微弦,周边点散。一直吃我配的中药,三天前复诊,脉象:        左寸和缓,左关中取微弦,左尺细、和缓。周边无其它杂脉。        右寸不浮、微滑;右关指丫间微滑;右尺细、沉浮上下洪滑、点散更加明显。余证挺难治的,患者心急,欲手术后再接着吃中药。西医一月前诊断结果:1.心脏病2.盆腔炎3.子宫癌4.腰间盘突出5.尾骨骨折(陈旧性)。先生对此脉证有何见解,望请指点!


你还是没懂我说的症病.说了这么多.都是.伤寒.风热.温热.杂病.伤脉.先要把出是属那一种.或兼另一种病脉.什么内外.你把的脉明显的错误是如.左寸中下细.点散.左寸不是点散.要就是点洪.要就是点脉.心脉部位属洪.还有微弦.如果左寸把这几种脉都加进去.那是二次寒感.再加一次寒感冒.第二次寒感左寸才有点脉.如又微弦.那是第三次感冒了.右寸微浮细.滑.那是支气管病.里面还应加散脉.肺脉属散.可见你对脉还是不熟..心脏病.脉分好多种类.盆腔炎.左尺浮细洪.子宫癌.左尺比浮沉点.指中偏下1分处有点脉.点脉有洪散.是晚期.腰间盘突出.左尺沉有点脉.点在指偏下4分处是尾骨.3分处是第3节.由此上推.陈旧性骨折沉点有微洪.至于你从内到外治.也不对.一个减单的表病.容易治的.你硬要扶政去邪.如药没用好表病会入里.只要把一下脉就知道这病要不要扶政.如洪脉.按下虚.那是血虚.只要补血去邪.细脉弱.就气血双补.如只有一到二部位有脉.那属气虚.那就只要补气去邪了.至于古人的书.你以后学好了脉自然知道.我说的正确与否.正因为我是这么学来的才敢说.对不起.说话重了点.请凉解.

yrylss
[伤寒进左寸,风热进右寸,温热半表半里,杂病散脉、以及伤脉哪里病伤哪里有],这是小儿科。[左寸不是点散.要就是点洪.要就是点脉]。左寸:心肌缺血、心绞、直至心梗都可见到点、弦、散的脉,也有点洪的,尤其是有痛时脉见弦紧更明显,这个错不了。[要就是点洪,要就是点脉],只有这两势,不可能。人各有异,脉象多多。先搭脉之后,心电随之证之。[心脉部位属洪.还有微弦.如果左寸把这几种脉都加进去.那是二次寒感.再加一次寒感冒.第二次寒感左寸才有点脉.如又微弦.那是第三次感冒了]。莫非你临证遇到的左寸患者都必有感冒?我说得很明白,“左尺沉细微、中浮位细弦紧”,中浮位不等于浮位,是心前区。“右寸微浮细.滑.那是支气管病.里面还应加散脉”,有支气管病的患者有此脉,但这个患者右寸微浮细,既没有感冒也没有支气管病,不喘不咳,只有胸闷,西医检查也有胸肺淋巴结转变。盆腔炎左尺?子宫癌左尺?腰突只在左尺沉?陈旧性骨折沉点有微洪?此患尾骨骨折已经十年了,现在已经适应,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平片上有显示而已,她的脉在尾骨部位根本没有“微洪”。这个患者一派虚象,我首先在脉里就说明了这一点,此患补气补血扶正当是必然,而且要重点考虑。不这样治,别说这个患者没什么表病,就是有,你单用表药去治试试。还在那里“简单的表病,容易治的”,真敢说,还一路“这么学来的”。
最起码的纲举目张你都不放在考虑问题上.你写出的脉象没主脉.杂乱.你都还认为很好.什么是虚脉我以告诉你了.只是你不会把而以.

其实中医最关健是把脉.他的病.是伤寒.是风热.是温热.是杂病.把出脉来后辩各自的传导.再用各自的药.而且吃药第二天再把脉.就知道了药的作用.是向好的方向和坏的方向发展.不把脉只能靠经验了.成功率就会小.

aishangzhongyi
请问老师肾功能衰竭的脉象及治法.谢谢
左手尺沉脉无名指边.沉按有一虚脉长可达尺长.病的轻重.看这一脉的长短.不严重可吃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用五子衍宗丸.

在辨证过程中有一种辨证最为重要,对比法,对称法,阴阳法,这是发现主病和次病体现在病的部位,能容易了解病的传导的方法,比如;在切脉过程中,只要发现一病脉,[先左手,后右手]那么这一病脉它的对称的部位就是次病,如;肝小叶囊肿,它对称的是结肠炎,你只发现有结肠炎,也可以同过对比,反过来找它的对称部位,乳腺增生,左寸指中偏上1分有点脉,对应部位在右手关脉指中偏上1分,这是阴阳法,也有对称法在里,肝火传膀胱,这是阴阳法,六种主病和次病的了解都能用他来辨证出来的,

其实病邪在人体,不仅仅是在经,有在肉,有杂病,有癌病,它们相互有着各自的生病部位和传导,脉的形状也不同,层面也不同,用药也不同,所以我们古代到现在的中医把伤寒理论过于细化了,使得后人学了钻进伤寒里出不来了,中医也就比西医都要差了,这也就是理论错了,辨证也错,用药也就不是针对病位,脉型,层面,传导去用药,中医也就难发展

温热病营卫气它走的是肉,到血份也还是走了经,杂病脉是在指边,其中点脉它什么部位都会生的,真正走经的病只有伤寒病和风热病,点脉发展到了癌病它能吸收其他的病产生独立的一种主病了,所以我把他说成是一种交响乐,动物,植物,矿物质它们是设者生存,它们也组成了同一种交响乐,这就是中医所要达到和大自然同步的唯一辨证手段

不管是什么病,主要是要知道病的部位,脉的形状,层面,传导,这就是用药的最直观的手段,没了它治病都会要打折扣的,伤寒理论就是寒夹带着风,湿,热,燥,火,进行的排列组合,因地域不同,组合也不同,它的辨证就是切脉,从左手太阳进入人体,按照夫妻型,家庭型,社会型的传导,切断它的阴阳联系,让病孤立

脉的部位,形状,层面,传导,比如胆囊炎,切脉是就能知道病传到或是胃或是脾,或是小肠,或是前列腺,这些在切脉时手就能感觉得到它的传导,传到什么部位,脉的形状,是滑,是数,是洪大,是细,是浮点,是沉点,还有很多的,就按脉的形状用药,如滑是湿,寸滑是痰,这样用药,所以说我们的中医,理论错,辨证也错,用药也就不对,我们现在的用药,是按什么病用药,不是按脉的形状用药,中医就达不到高度

胆囊炎的传导是向上心,向下小肠,向右胃,向里肝,木悔金悔肺,又传脾引起胰腺炎,这是基本的,还要把脉,才知道它到底传了那里

zhangjiang
诊切之法,心空为宗。指的是切脉时不要心里有脉,不然心里的脉会在切脉中出现的,其实病脉是因人的体质和地域问题,每个人都不同,传导也不同,

诊脉其实不会错的,只要按先治浮为主,先切主病,是不会错的,不可能见到内脏的,只是一种说法,我们这种选药一定要在先选主病,也就是主方,再配伍,这种方法是不设应配伍,因为配伍一定要建立在脉的形状,脉的层次,主病脉的传导上才正确,我们现在是按病来主方,这是不对的

温热病连累邻居的病,脉在左右手寸关指丫间,不再传导就会连累胆管引起胆管乘心,心脏病,对称是十二指肠乘肺,因为温热病是洪散脉,它能散开自己的热所以连累着邻居,用药;三仁汤,左手胆管用柴湖,乘心用伏苓,车前子,泽泻,右手用,蒲公英,大白,肉丛容,体质用,当归,太子参,丹参,赤芍

不管什么病人都可切出来的,我从不问病,其实问病也没用,病人说出来的是次病,首先要切出主病,按主病的传导找出次病,按脉的形状,它的层面,传导,还要知道它没传导的部位,来用药,来切断阴阳的联系,使之孤立阴阳,它就不能再生儿女了,就是按脉的形状用药

求奇
那老师你现在还有没有治不好的病吗?

有的,现在就有一病人风热感冒被医生吃错药,风热传双肾,吃了几次药还是解不了肾上的风热病,今天又开了一方看明天的,晚期癌病的有一个也没治好,有两个现在已好了,有一个在治,人永远超不过自然的,但中医的方向正确,很多病是容易治的.

病前期是点脉,它有传导癌病的主病脉,到后期,癌的脉象已改变,形成了洪大数脉,洪大数脉会吸收其他的外感和内热,使的癌病独立形成自己的一种脉象,再传导,如果癌病在经那是伤寒和风热两病引起的,在肠道是温热引起的,用药按脉的形状,传导,层面对脉下药,不是按什么病用药,这是我们中医几千年来,因理论错误,辨证错误,所以用药一定会错的原因,现在有很多朋友接受不了这现实,加上学的只是伤寒的理论,才引起思路的不开阔,如果知道了中医的自然科学的理论,沿着这一理论去了解辨证,那思路就会宽广,而且中医的理论体系就会在脑中体现,对我们的中医理解会一日千里的,这是实话

其实你们这样学中医永远上不了中医这条路的,首先要知道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一个中医学者应该从自然中吸取营养,古书只能作参考,动不动就把老一代的理论拿来论证,也不管正确与否,人的病症不是单一的伤寒理论,而是伤寒,风热,温热,杂病,癌病,伤病,它们也和伤寒病一样有着各自的辨证理论体系,理论的错误使的伤寒理论形成一种唯一只有它能治任何病症的理论,这是错误的,我现在发现风热病和寒闭病最容易引起癌病,只要吃了第一付药,去切脉就能发现是什么病引起的癌病,治起来就不难了,如果不会切脉,永远发现不了的,辨证就是切脉,望闻问只有百分之0.5的作用,而切脉有百分之99.5的效果,因为开方不是按什么病开什么方,而是按脉的形状用药,我们的中医自古来都走错了这条路,理论的错误,形成辨证的错误,使的用药也错误,一个中医生在病人服药后2小时内就要再次切脉,要了解自己所开的药有那些部位没考虑到,病情的好坏,新的病脉,病的再次传导这些都是要知道的,这样一个中医生就永远在研究之中,永远有着研究的新课题

伤寒病,风热病,温热病,是外感病,前二种主病,是赤道的热吸收南北的寒形成的,寒属阴,阴传阳,它从太阳而入,八经传导,风热属阳,阳传阴从肺阴而入,八经传导,温热是地域之病,是属衡温从肺卫和心包而入,脉在指丫间,它向里传营卫气血,向下传大肠和小肠,大肠是中焦,小肠是下焦,不管是什么主病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传导路径,各自有着各自的传导部位,各自有着各自的脉象,所以能真正知脉的非常之少的,中医也就达不到高度,中医也就是一门自然科学,应该从自然中去吸取,人的整体病症可以从几种主病中看透它们的传导路径,层面,部位,脉的形态,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中医.

温热病,是营卫气走肉间,血份才走经的,因为是丫间的脉,所以向下传也是丫间,肩周炎是杂病,脉在指边,两寸指上边那边有洪散脉,对称的对边就有肩周炎,锁骨骨折的脉在寸指中上2分处沉脉细微数

其实任何一种病脉都没有规则的传导,只有在切脉辨证中发现,病脉的传导会在指上出现的,杂病脉在指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切脉过程中发现了指边的主病脉,传导出次病同样也在指边,所以每种主都有它各自的一面

求奇
老师!你把脉可以知道骨折的移位程度吗?

这个不知道,但一般都是用手摸的,骨科都是用手摸的

7758520
请老师指教啊!!!!!!!!!!!!!!!!!!!!!!!!!

这不是一下子能说完的,一种主病有一种主病的部位和层面,不手把手怎么能讲清楚的,如果就是伤寒脉是好说的,但脉是人体整体病症具有相互联系,又有对称性,阴阳性,相反性,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这都是主病层次的各自在脉中的体现

求奇
老师!你是怎样去分层面的?按骨\肉\皮\筋来分还是其它?那用药是点样分层来用!你上次讲的不是好明白!!!可以详细讲一讲!!再举一个例子那就更加明白了!!!

每一个主病,都有它的一个层,如,温热病,的层次,在第二层,它传大小肠,这是它的一层,但它会连累邻居,就是胆管,心,十二指,肺,这就说明,也是在第二层,伤寒病,和风热病是第一层,杂病在第三层了,但在具体切脉中要看病的轻重,重会浮上的,这就是病已化热才浮上的原因,每一层都和温热病脉一样有着和别的病症相联系和相传导的关系,所以学会切脉是中医最关键的,就和西医的检查一样,西医没机器检查比中医差,西医有机器检查,比中医要强,但它没药,而中医知切脉比西医更强

求奇
老师!那病共只有这三层吗?你可以将五脏6腑所在的层次写出来吗?

不止三层,这要看什么病重,重病浮上,左手关部上半指属胆管,右手关部下半指:结肠炎,右手尺部上半指,肾结石,左手关部下半指:肝小叶囊肿,左手尺部上半指,肾结石,体质用,当归,太子参,丹参,赤芍!气血虚,沉取:(沉取候脏,沉取候杂病,重点看指边,看是否有点脉)
其实早就在网上写了,浮点是结石,沉点是癌病早期,伏点是骨质增生,中取:(中取候腑,中取时候温热病,这时才能用到上下半指的分法,)不是这样的,在切脉时只要能先上手的脉就是病脉,它也是一层层传导,要先治浮上的脉,一层层治,老师!那病共只有这三层吗?你可以将五脏6腑所在的层次写出来吗?这是很难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地区,病都不同,有的病一生都把不到的,但这也有规律,先找出主病,沿着主病的传导,找出这病的一层,按脉的形状,传导,层面用药,如果一个人的层次厚,说明病多

求奇
为什么先治浮脉的病先?

如果先治里,表病会入里的,病会加重的,所以还是要学会切脉才是真

求奇
老师!如果里病引起外感病那脉是怎样的?

病急会先浮上,所以先治浮

学中医首先是要把理论搞清楚,中医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所以中医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医的自然科学,那就是赤道的热吸收南北的寒,产生风调雨顺,南北的寒是阴,从人体太阳经进入,产生八经传导,赤道的热是阳,从人体的肺阴进入人体,产生八经传导,这是两个主病了,地域产生地方病,因高山阻拦空气的流通,产生衡温,这就是温热病,这三种主病是外感病,人的体质问题如果得了以上三种病,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杂病,杂病首先是点脉,化热后会产生洪数脉,那就是癌病了,这就是中医的理论,在切脉时要时刻记住,那种病在那个脉上,就是那种主病,每种主病有每种主病的传导方向和部位,所以辨证不是辨证气,血,津,液,而是辨证主病,这就是因为只有伤寒病一种主病,所以没发现有这么多主病,辨证方向就错了,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医理论是以五行学作为中医理论,所以都不知道切脉,因为切脉一定要有理论作为依托,五行学不能说明病的来原,也就是不能引导中医师去理解研究病的脉象,治病就是调脉形,所以我们又错了,而是用药去治病,调脉形治病,什么难症都能治,学会了中医理论,一切脉就知道是什么主病,传导出什么次病,用起药来才会对症下药,所以我们的中医因理论错了,全盘都错,真正的中医是理论=辨证=用药

把脉首先要知道试脉,再时刻记主中医的理论,是不会错的,人的病,病一多它会隐藏下来,在切脉时,一定要记住治浮脉,一层层治,只要辨证了主病,就要知道次病的传导,按脉的形状用药,中医的功夫不在中医里,而是在中医外,所以要多看中医外的书,一本伤寒理论,就是排列组合,理解了它可以不要再看书,因为写书的人早就偏离了伤寒理论,我们还总是口不离伤寒,中病进入人体是阴阳的关系,我是从企业管理中发现了中医的真谛,中国的企业管理是自然和人文,外国的企业管理是人文和强制管理,中医是自然科学,那一定要从自然中去找,我一直都在强调中医理论,只要把它搞清楚了,辨证,用药就会一通百通的,你们怎是以病案来看人,其实没用,每一个人的病都不同,用药也不同,我们的中医是按病治,所以只能凭经验,而不是以脉形去用药,因人而异,我说过中医理论的错误导致了辨证用药都错了

怎么找主病;在切脉时首先轻把,先上手的脉,如果是细脉,在指肚上,这是伤寒病,是洪大脉三关动,这是风热病脉,在指丫是温热病脉,在指边动,是杂病脉,点脉那是前期癌病脉,但浮点在寸是寒结,其他的部位浮点是结石,沉点是前期癌病脉,伏脉点是骨质增生,这就是主病,也是一个中医生要学会的,而不是辨证什么气血津液,这是错误的,要辨证主病,这也是我们中医今后的发展道路,每一个主病都会产生阴阳传导,一定要知道它传导的部位,和在传导准备传导的部位,它的脉的形状,用药就有根据,中医外的书,其实每本书都和中医有关,我早就在这网站里写了,如果春天时把脉怎样可以知道秋天、冬天的病?太阳寸脉细沉,就是冬天的病,也是空调病,有好多的,有些脉一生都把不到的,这不能凭经验,而是要知道推脉,不管什么病都能用理论推导出来的

求奇
那老师你对中药的心得又怎样呢?你认为那个药方组成较典型?

没一个药方什么病都能治,特别是方剂,因为只有伤寒病,所以我们的方剂学,其实就是治伤寒病的方剂,温热病的不多,风热病也没有,杂病也没有,癌病也没有,其实有不有方剂也没问题,因为是按脉形用药,我伤寒病用的都是中成药,其余的主病才开方,因为没有中成药,用中成药治伤寒病也是有学问的呀,而且更可开动脑筋,比如太阳直中膀胱,就用重感灵片,石淋通就行,吃一次就好了,比如头眩晕生天麻3克一次就行,这都是要在会切脉的基础上才行的

其实每个人的病,治起来都是一层层的治,有一个女的30多岁,轻切脉左手寸指中偏上2分处有一浮点向左右来回走动,关脉沉细长滑,尺脉沉细滑,右手关脉沉细滑,指中偏上2分也是同样的点脉,尺脉沉细滑,这是肝经湿热乳腺增生传协下,开方;左手,柴湖,郁金,夏枯草,泽泻,枸杞,全瓜搂,小蓟,滑石,右手,蒲公英,苡仁,大白,大云,丹参,开四付,吃完再把脉,左手;关脉沉指边偏下有一洪点,右手;关脉沉指边偏下有一洪点,其它部位无脉,这是肝小叶囊肿,结肠炎。左手;柴湖,龙胆草,黄芩,枝子,生地,丹皮,右手;白芍,右手;大白,大云,大黄,体质;当归,太子参,四付,再切脉左右手指边洪散脉,左尺沉指中伏点,第五节骨质增生,又要开方

这是我经常治的病,以脉的形状,部位,传导立方的,你如果知道了脉,一看就知道了,但每个病人的病都不同的,用药也不同,因为脉的形状不同,我治病就是这样治,从没开过5付药的,有的时候2付就要转方,特别是癌病,有时候1付药把脉后就要加减药,用药后一定要把脉,看你的药的作用,脉会体现你用药的好坏,前用的药的脉已经没了,有出现新的病脉,又开药把这病脉消于无形,所以一个中医生很累的,因为总在辨证中,总在研究中,这也是中医治病的发展方向

求奇
老师!!!如何把脉先知道患者病变的部位??如患者腹痛或其它地方疼痛,可以明确指出来吗?又如腰椎间盘突出的你可以知道神经那里受压吗?谢!

如果这都不知道还把什么脉呀,动物,植物,矿物的特性和伤寒,风热,温热,杂病,癌病的传导时间组成了人生的交响乐,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性和各自的传导层次,你只要知道切脉,知道药的特性,就可以说就上了中医的路了,什么是中医那就是,运用动物,植物,矿物的特性来调节人体的平衡,这里面就是说要知道药,来调节人体平衡就一定要知切脉

部位那就不是一下字能说清的,因为部位没人把它取名字,我就是把它说成寸脉的几分是什么病,或关脉指中偏上偏下几分是什么病,所以用文字很难说清楚的

求奇
老师!!如果遇一个右手有某种病不能把脉只给你左手那应该怎么去诊断、治疗阿?

用对比法,对称法,阴阳法,不就知道了,比如风热感冒,不管那一只手,只要有三关浮洪滑,就是风热感冒,三关(寸关尺)九候(浮中沉) ,这只能辨证伤寒病,我就说了伤寒理论的辨证方法,抑制了其他主病的辨证,就说风热感冒吧,风热一进入肺,肝就吸收它的风热,引起三关浮洪滑,就传导了全身,但它只是走表和半表半里,传导非常的快,它不会走里的,三关(寸关尺)九候(浮中沉) ,那只有六候了,就仅这一点影响了所有的中医,每一种主病都是这种情况,就点点的差别

menglou
请教:某女,轻按先得右寸关指丫间脉浮细数,左关尺指丫间浮细数,右手指丫间脉搏强于左手指丫间,预示何病?如何治疗?
温热病分;瘟疫,湿热,瘟疫是右手寸关丫是洪散细数,如果你切脉切实,这是温毒,非典就是这种脉象,用药可用,黄芩,连翘,金银花,杏仁,白寇,虎杖,泽泻,猪苓,伏苓,藿香,厚朴,就行了,                在辨证过程中有一种辨证最为重要,对比法,对称法,阴阳法,这是发现主病和次病体现在病的部位,能容易了解病的传导的方法,比如;在切脉过程中,只要发现一病脉,[先左手,后右手]那么这一病脉它的对称的部位就是次病,如;肝小叶囊肿,它对称的是结肠炎,你只发现有结肠炎,也可以同过对比,反过来找它的对称部位,乳腺增生,左寸指中偏上1分有点脉,对应部位在右手关脉指中偏上1分,这是阴阳法,也有对称法在里,肝火传膀胱,这是阴阳法,五种主病和次病的了解都能用他来辨证出来的,

还有很多不是对称的那就是纯阴阳的关系,也就是中医说的阳中之阳的关系,“左乳属阴,右乳属阳,我和我的徒第们也说过这笑话,如果小孩只吃母亲的左乳,小孩的性格和母亲一样,只吃右乳和父亲的性格一样,而有好多女的一听说也都说,确实是有这种情况,不过这只是推理,

左手属先天,右属后天,为什么乳腺的脉不对称,这是人体自身的阴阳,寸属阳,关属阴的原因,所以这是对比法,在关脉中能把到,在左寸就应该把到,右寸不能把到,因为右寸属阴,阴是风热进人的部位,乳腺病是伤寒病,它是肝经湿热传膀胱,或心火走小肠再走膀胱,或肺火传肾,肾也传膀胱,因肺火传的肾,火有浮上的特性,所以传膀胱,膀胱再传乳腺的,所以乳腺病一定是膀胱病传的,在切脉时,在治疗时,一定要清楚它的传导和用药,我看了网上治乳腺病的用药,和辨证,其实和西医治病是一个样,不知道一种病有着一个家庭的组合存在,这就是我们的中医,也就是我们中医理论的错误,使的辨证错误,用药也就错误了的原因,

左右尺脉,是一对夫妻,它们是相对平衡的关系,它们养育着一对儿女肝脾,养育着一对孙女心肺,这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他们的脉一样,层次一样吗?是一样的,阴与阳是对立的,怎可以是一样呢?同性相持,异性相吸,所以伤寒是阴,才从太阳进入,风热是阳,才从肺阴进入,就是这道理,这道理我是从切脉中发现的,反过来才去论正中医的理论,才发现切脉一定要有理论的支撑才知道人体的整体脉象

只要是主病[六种]它都是对称的,次病有些是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如胆结石病,是杂病的点脉,胃里面也能把的出结石的点脉,左寸的颈椎病脉在寸指上指边,同样右寸脉在寸指上指边,它不是在关上,肝经湿热,胃里面也是湿热脉,它们传导的是膀胱次病,左右尺脉是同样的脉,再传次次病乳腺就不对称了,所以知道了传导的路径,就知用药了,又如,肝小叶囊肿,是一个火泡,它对称的是结肠炎,两病对称但病的脉不同,用药就不同,左右手是能相互对比的,只要能对比这病就没错了,还有上下对比的,如;太阳寒脉是沉细的脉,它对称的是右尺膀胱和肾也是细脉,为什么用桂附就是这道理

求奇
老师!你是怎样用脉断给西医的病命名阿?还有老师,你讲话颈椎病引起腰椎病是病邪从左寸入而传到左尺吗?

没办法的,不用西医的名,谁知道,颈椎病引起腰椎病,颈椎病脉在左右手寸上指边,如果左手上指边比右手上指边脉重,那右肩就有痛,强直性脊椎病也是它生的

我们的中医理论是五行和阴阳,这两理论只是人体的传导理论,它不是我们的中医理论,什么是中医理论呢,是自然气候进入人体所产生的病症,也就是赤道的热吸收南北的寒,产生伤寒,风热,地理位置,产生温热,人体产生杂病,所以中医它超出了自然,阴阳是宇宙的变化规则,不是人体中病的规则,我们的传统中医错误大多,特别是伤寒理论,它的辨证,八纲,六经,四诊,使学中医的人永远走不出辨证伤寒的方法,我把它们都不要用切脉的方法,去辨证人体整体的病症,就不会受伤寒辨证的束缚,走出这一束缚,就海扩天空,中医真正的和谐统一就在脑中出现,也就是理论=辨证=用药,也就改变了我们用病症去开方,而是用主病的脉形传导,用药去克病的脉形,效果非常好

shawnfore
[quote张学萍于 2006/9/18 06:51 发表上面已说了怎样传导.风热走肺经.传肝.也就是金克木.引起肝风内动.寸关尺三焦滑动.头晕.同时木乘土.引起左右手三焦风盛.又会引起肺火走大肠.肠炎.如果有颈椎腰稚骨质增生病的最易中风.也就是偏瘫…]
张老师, 看到这句话, 想起中午一书中关于小儿急惊风的说明.  请问小儿急惊风是否跟上面这个也有关系?

就是风寒燥,去风解惊,去寒润燥

求奇
老师~想问一下!现有这么多的脉诊理论,都说可以把脉就能知病,但是个个的都唔不同,有的可以在关把到,有的在尺把到,那个才是最正确的?

我们的中医现在知道些把脉,也仅仅是伤寒的脉,如果要全面的知道六种主病的脉,可能没人知道,有些人说中医以形成了体系,其实相差很远的,中医的体系应该是;自然理论和人文理论相结合  《伤寒论》脉学初探  (转帖)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古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 (34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可见仲景对脉诊十分重视。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由此可知,《伤寒论》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以“四诊合参”进行凭脉辨证,因证择方。这个有机联系的全过程
>>更多内容运气学说基础理论----转帖
运气学说基础理论五运六气基本概念 六十甲子周期 干支符号系日地月 公历农历运气历各有所旨 内经使用太阳历 以2月4日立春节为每年交运的中间值 关于六气开始时间 白氏干支60年运气实用速算表
------------
五运六气基本概念 用我自己的话说,五运六气是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综合能量,以五运为周期和以六气为周期的两套变化系统。受它的影响,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体都随之呈现出节律
>>更多内容“熊猫戏说脉”整理帖
上古神明首重切脉。然其精微要渺,后人学之竟转募转失,致使“治未病”、“决死生”之大好脉学成为不传之绝学。叹!    鉴于此,熊猫自不量力而“戏说之”。    1,“戏说之脉”为后世脉法的脉名与脉形。盖《内经》、《伤寒》等古脉法往往有脉名而无脉形,而后世脉法自《脉经》后对脉形有较明确之形容。故熊猫想以通俗易懂极浅显文字描述脉形。    2
>>更多内容[转帖]现代易学(张其成)|【 易理探索 】
张其成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现代易学现代易学为清亡(1911年)至今的易学。现代易学的特点表现为:从科学角度全方位研究《周易》义理、象数及占筮,评价其在文、史、哲、理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流派纷呈,著作甚众。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开展了关于《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的大讨论。由属于“新史学”的古史辨派诸学者发动,意在否定汉人的传统说法。认为《周易》非伏羲、文王作,《易传》非孔子作。主要人物
>>更多内容[转帖]藏密艺术智慧 ——pinganpingan整理|【 佛学资料 】|【 佛学交流 】
      在藏族地区,宗教与艺术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在很多情况下,藏族艺术是伴随藏传佛教的发扬光大而兴盛发达起来的。这是因为宗教在文化中属于幻觉和未来,是人的心理中的一种恒常的内容,而艺术则成为这些幻觉的物化形象。比如,过去在藏族地区几乎没有为表现艺术而艺术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存在为艺术的艺术。诸如绘画、塑像、雕刻以及建筑等都基本上属于宗
>>更多内容试论《内经》整体观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 --转帖
试论《内经》整体观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     现代医学模式突破了单一生物医学的狭隘眼界,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相比更强调人的整体性。从中医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早在《内经》时代已经具有了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试分析如下。    1《内经》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更多内容甘草的资料整理(转帖)
甘草的功效    甘草味甘,生用偏寒、炙用偏温,归脾、胃、心、肺经,功能补益心脾、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泻火解毒、润肺止咳.甘草味甘益脾,凡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面黄肌瘦、食少便溏等,多用甘草,配党参、茯苓、白术等药,如<和剂局方>四君汤.若气虚血少,心阳不振所致心动悸、脉结代等,则须重用炙甘草为君药,以益气补中,化生气血,资脉之本源,如<伤寒论>
>>更多内容芒硝的资料整理(转帖)
芒硝1.治癫狂一少年女子,得疯疾癫狂甚剧,屡次用药皆未能灌下。后为设方,单用朴硝为盐,加于蔬菜中服之,病人不知,月余痊愈。《医学衷中参西录》芒硝性味归经:咸 苦 寒  归胃,大肠经功    效:泻下,软坚,清热应    用:1.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2.用于咽痛,口疮,目赤及
>>更多内容脉学初窥(转帖)
脉学初窥作者:翁明富 /香港      记得初次到香港荃湾的一家中医诊所从师见习,当看到病人覆诊时,因各种症状得到改善而表现的喜悦,心中对老师非常佩服。老师叫我号脉,再让我看老师的医案(脉案),心中顿起疑窦,差太远了吧!一天、两天下来,老师看病实际上是以问诊为主,结合舌苔,再加上西医的简单辅助诊断。後来看多了,也就见怪不怪,看到的差不多是弱、缓、滑、涩、浮、沉、数几
>>更多内容转帖 论中医理论的科学建构
论中医理论的科学建构 (阅:1018)    [这个贴子最后由高儒贵在 2006/11/12 10:50am 第 1 次编辑]论中医理论的科学建构  高儒贵中医药学是世界科技领域中的一个奇特现象,没有哪一门科学学科能够像它那样,绵延数千年仍保持旺盛活力,这本身是个谜,而保证它旺盛活力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人们称之为科学性,正是今天中医现代化
>>更多内容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整理1
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整理1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来了解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之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
>>更多内容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 ----转帖
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    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象,原作臆象、藏象。“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更多内容中医病理学的一元论解释 --转帖
中医病理学的一元论解释   中医病理学是现阶段中医学的核心。目前普遍的认识是:1.中医病理学(或其他医学病理学)存在着(或理论上存在着)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两种体系,即:存在两种并列的病理概念(证,病)和相应的认识方式(辨证,辨病);2.这两种体系的矛盾是中医病理学的基本矛盾。这就是中医病理学的二元论观点【1,2】。 这种观点已成为提出中医病理学和中医病理学相关学科如中医治疗学,中医病理
>>更多内容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转帖]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
>>更多内容广告热点文章
女性外生殖器图 发几张美女性感解剖图震惊世界的中国秘方,一个老中医几十年的心血 97干mm最新网站wwwyiyejqcom97色mm五月天小说网站 山药薏米芡实粥的副作用 倪海厦中医针灸教程及黄帝内经教程 外生殖器(实图) 女性内生殖器讲解视频 97干最新网站97干最新网址97干网址wwwmnltscom刺激 女性生殖结构解剖图 寒湿体质的人吃什么补血?红枣能吃吗? 幼女淋菌外阴道炎图片脾虚的症状 如何看待指甲上有竖纹状 艾灸的感觉真好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掉头发掉得好严重 倪海厦针灸视频 推了肝经后的第二天 舌苔厚白怎么办?
-
最近更新
紫米可以用黑米代替吗
很清楚的小儿推拿穴位图3
很清楚的小儿推拿穴位图4
急切盼望解答:身上起带白头的红疙瘩!
经期要不要艾灸?月经总是提前,经量很少,怎么办?
敲胆经的副作用!!请大家辨别
关于长期干咳的治疗求助
睡眠与养生
第一次听《中医太美》
谁有人卫的《小儿推拿学》,请说说小儿五经补泻方向,谢谢
高血压疑问:有人跟我一样吗?
关于找准经络的问题
咽喉痛,怎么办?
[原创]单味灵芝孢子粉强身抗病
伤精(肾虚、元气虚)的种种表现和治疗方法(转帖)作者:彭博士工作室
带解剖的董氏奇穴图片(多吉老师制作)很好!
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
永不牙痛奇方!!
《中医失误百例分析》
糖尿病
千古疑案肾气丸
铁杆中医论坛管理条例(暂行草案)
说说附子
央视《家有妙招》整理版之1
《牡丹亭》源自药名诗
央视《家有妙招》整理版之2
2009年经典到变态的语录100句
运用x形平衡法的体会
特聘“杏林园丁”为论坛讲师
杏林集叶封面图片
近期北京的两场雪
中医学是依据什么标准把男定为“阳”女定为“阴”的?
《危症难病倚附子》中介绍王德光先生用附子的独特经验
猪胆汁妙用
《中西医结合20讲》短评
赵洪钧先生的《医学中西结合录》
新书:伤寒论阴阳图说
名医名方——猪脬缩泉汤
黄连汤中桂枝琐谈
“七日自愈”将经验上升为理论
北半球 甲感疫情不断加剧(转帖)
一针之术是中医的一颗明珠
医学感悟]关于阅读《针灸大成》的感想____christy127
论同病同穴同针法而有无效验或迟速之分
牙痛一例
家父急症治疗进行中。。。。。。
山西省的中医发展有多艰难?
《中国医学大成[重订修正本]》(全50册)曹炳章辑下载
《现代临床医学》丛书招聘主编、副主编和编委
推拿经典
随机文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解析 李守善之针灸易学调理1个月了,我是否该坚持?! 如何获得美国针灸医师执业资格女性经期经络按摩的问题 李鲤教授寓补于消法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李翰卿语录220则(4) 痰结核菌检查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打鼾 这是我最近治疗的一例小儿咳嗽案。 【天干地支纪月】 中医、西医、科学求测 顺 字 关于大枣 从伤寒论六病排序看内经错讹望舌 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流脑?根据面容测疾病 一个老中医的心声【转】妊娠小便淋痛神针歌诀一百首 武汉大学国学与汉学专业 好玩的,刚从网上看到的 神授痈疽灵方给儿子刮痧,刮的地方酸痛是怎么回事 早产儿管理指南 男人保健滋阴比壮阳重要 葵子茯苓散肯请老师们指点一下,我这属何体质,要何源头下手! 英足总杯 01鲁ICP备08014826号 
Re:转帖:张学萍脉论整理2
只要学会了把脉.就什么都知道了.不要看书上的.寸脉.不要说寸口.那是对脉象不完整时说的.寸脉分左右手.左手属先天.寒从左寸进.寸指偏上指边.颈椎.指中偏上1分属肩.偏下1分寒结部位.偏下2分咽喉.偏下3分属心,右手属后天.风热从右寸进寸指偏上指边颈椎.偏下2分肺结.偏下3分属肺.正中网状脉肺结核.左手尺脉与右手寸脉相互平衡不易进风热.右手尺脉与左手寸脉相互平衡寒不易进

酸杏
昨日聚会,捉了同学的脉去把。此人脉平把细涩,尺脉不觉,重把则濡软兼涩,尺脉极微。右手寸、关、左手关位均有明显点感,细如芝麻,左右差不多,是什么状况呢。

把脉首先要轻把.看他是那一部位有脉动.它的形状.如正寸关尺动.属伤寒.右手寸脉有动.洪散缓是风热.传导也是寸关尺.湿热在指丫动.这就要看舌象.边红.肝火.尖红.心火.中间白.上面有一层黄色.湿热传气分.舌色变降色进血分.杂病在指边动.或指正中.偏上偏下都有.一定要说出.表里.位置.几分都要说出来.不然看不出的.因为偏一分都会错判的.平把细涩.是什么部位.尺脉不觉.上病下治.你这不觉.怎能推出它的病的标与本来.

hyykcjl
张老师,惰性心律不齐,ST波改变,在脉诊时指间有何感受?

与风湿性心脏病相似.在左手寸脉中偏下1-3分处不规则的动.但主病不是他.而是把左手三关.看出现什么脉象.这就是主病.再把右手三关来对比左手.确定此病

有伤寒论.而没有风热论.这是中医上的欠缺.伤寒与风热.这就是阴与阳.他们中病走向不同.一个从左寸进寒进行传导.一个由右寸进风热进行传导.由此看来肺经风热.伤寒论里只有六经.还有管火的肾经.就少了两经.人体经是交叉的就是左寸.由右尺肾相互平衡的.右寸由左尺肾相互平衡的.风寒.风热的中病.取决于两尺的强弱.而两尺又要相互平衡.你说的把脉确实难点.要细心体会.你看里面的版主们.只知道用伤寒治病.湿热病也用伤寒药.越吃越严重.从气分吃到血分了还不知道.中医不知把脉.比西医都差.我看了他们对病用药.和他们对伤寒的认识.错误的大多了.这就是他们不知把脉的原故.因为有风热.湿热.脉象不同.他就会研究.所以中医不会把脉.永远学不进中医的.你说办学习班.他们对温热病都说是没有的事.他们会坚决反对的.我本来是来学习的.没想到这论谈里没有老师.

中医主要是把脉.首先把出主病.如脉上出现手指[寸关尺]脉.是伤寒.与风热.是细脉.伤寒病.洪缓微数风热病.细加缓.加滑.加濡.加数.加动等.都是伤寒从左寸夹带进来的病.用药.伤寒药加减.洪散脉是风热病.洪散加细.加濡.加滑.加数等.都是风热从右手寸夹带进来的病.用药.风热药加减.脉上出现指丫间脉.这是温热病.如左右手寸关丫间都是洪散脉.是湿热.湿重洪散濡.热重洪散微数.也是初级糖尿病脉.只有右手丫间有洪散脉.是温疫了.湿热分上中下三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胆.用药看那一焦.看舌象.以营卫气血辨证.分清湿重和热重.杂病在指边动.主要是脏腑有病.而生杂病.好理解吧.这个全身病脉.主要要搞清的.

多把脉你就可体会出我的说法.浮脉在表先治.如先治沉.表病就会入内.致于关脉先上手.那就是关脉有病.这是把脉最筒单又不会治坏人的规则.

首先要断其病.不是位.伤寒.风热.温疫.湿热.杂病.伤脉.伤寒风热都是在寸关尺动.因为只有伤寒论.没风热论.伤寒论是以六经传导.而风热也是走六经.但它进病是由肺经进的.那就少了一经.本身伤寒论就不止六经.温阳去寒.其实就是温肾火的阳是右手尺的肾.太阳寒.对称于肾火.肺经风热对称于左手水肾.宇宙是以阴阳相生相克.所以伤寒论里没这管火的肾经就不对.温疫湿热的脉是在两指丫间动.不是寸关尺动.它分为上中下三焦.其中病.从口.从肉里进.与伤寒中病不同.用药也就不同.伤寒用大寒大热药.温热用微寒徽温药.杂病有在指边动的.也有在寸关尺动.也有在指丫动的.它们是脏病在一定程度而产生的病..然后再把位..慢性病的脉.必定会失气或失血.那就更好把了.急性病脉浮.气血未失.慢性病会失气血.脉较点沉.初遇寒.有合病.有并病.有直中.太阳病直中胆.或合病胃.但太阳受寒它传什么位.那该位与太阳脉相同.你说关可代偿性加强.不是关脉.而是右手尺脉.标与本主要取决于病的传导..先上手的脉.而不是急病要先治.

那有传完了之事.有传.有不传.有向里.有自愈.有成慢性病.右关脾虚脉.是胆传脾.而主要是右手肾缺火而不能自愈之故..左关如在春天有弦实.不是病.不是春天那说明胆火犯母之因.如没有肺火传大肠引起犯胃.那还是要先治左.先要切断胃病的来路.一是肝胆火,二是肺火.三是大肠之火.胃可容纳百川.不会自病.除非是饮食问题.把脉先要把出他得的是什么主病.如伤寒.风热.湿热.杂病.伤脉.然后再定位.断脉形.症病因.因为每一种主病.脉的部位不同.伤寒风热.在寸关尺.温热在指丫间.杂病在指边.伤脉在半表半里.真正的风热是从肺经进的.伤寒论里说的是太阳寒夹风热.真正的风热传胆再上下传.再传脾又上下传.这就引起头晕.再加上太阳受寒夹风.就引起西医说的美尼耳症.如果有颈椎和腰椎病那就引起扁瘫.建义你不要用书上的东西来理解问题.因为书上有很多的错误.要用宇宙的观点.和脉象分析问题.因为脉书也不全面.如风热.温热都没有脉书.加上写书的人北方人多.地里位置不同.有很大的局限性.你上面说的风热.就是伤寒夹风.而且也不传督任两经.羌防葛.这几味药正好是太阳经受寒夹风.桂附姜这汤头也是太阳经受寒合并胃.因缺肾火所以补火.在脉上是左寸细沉.右尺沉细.太阳受寒左寸本是浮细.而为什么沉呢.就是右尺缺火.没有真火对抗使得左寸沉之固.

yrylss
感觉先生的脉主要侧重于外感,从外到内。我一直是从内到外,因为内正则邪不可干。取脉也先取中、沉,从判断内脏开始。所以可能跟先生的看法有点不同,是先别病位。上例的病证是肝木乘脾,内证。正如先生解析的右关脾虚,主要是因右尺肾缺火,但这可是杂症,扶正祛邪,温肾阳为主,而辅以截肝胆火,用药以相畏之相激,效佳。先生认为书上有很多的错误,这个,无可否认。但现代人包括先生在内,学的东西都来自于古人,古人辛辛苦苦地写下来的东西不是没有根据的。快一个月了,接诊的一患者,55岁,她的脉在接诊时是:        左寸中下细、点散、微弦;左关中取细弦、中下进1.2.3分微浮细弦紧;左尺沉细微、中浮位细弦紧。周边无其它杂脉。        右寸微浮,细、滑;右关中取细滑无力、进1.2.3分微浮细弦紧;右尺下微沉细滑、退2分微弦,周边点散。一直吃我配的中药,三天前复诊,脉象:        左寸和缓,左关中取微弦,左尺细、和缓。周边无其它杂脉。        右寸不浮、微滑;右关指丫间微滑;右尺细、沉浮上下洪滑、点散更加明显。余证挺难治的,患者心急,欲手术后再接着吃中药。西医一月前诊断结果:1.心脏病2.盆腔炎3.子宫癌4.腰间盘突出5.尾骨骨折(陈旧性)。先生对此脉证有何见解,望请指点!


你还是没懂我说的症病.说了这么多.都是.伤寒.风热.温热.杂病.伤脉.先要把出是属那一种.或兼另一种病脉.什么内外.你把的脉明显的错误是如.左寸中下细.点散.左寸不是点散.要就是点洪.要就是点脉.心脉部位属洪.还有微弦.如果左寸把这几种脉都加进去.那是二次寒感.再加一次寒感冒.第二次寒感左寸才有点脉.如又微弦.那是第三次感冒了.右寸微浮细.滑.那是支气管病.里面还应加散脉.肺脉属散.可见你对脉还是不熟..心脏病.脉分好多种类.盆腔炎.左尺浮细洪.子宫癌.左尺比浮沉点.指中偏下1分处有点脉.点脉有洪散.是晚期.腰间盘突出.左尺沉有点脉.点在指偏下4分处是尾骨.3分处是第3节.由此上推.陈旧性骨折沉点有微洪.至于你从内到外治.也不对.一个减单的表病.容易治的.你硬要扶政去邪.如药没用好表病会入里.只要把一下脉就知道这病要不要扶政.如洪脉.按下虚.那是血虚.只要补血去邪.细脉弱.就气血双补.如只有一到二部位有脉.那属气虚.那就只要补气去邪了.至于古人的书.你以后学好了脉自然知道.我说的正确与否.正因为我是这么学来的才敢说.对不起.说话重了点.请凉解.

yrylss
[伤寒进左寸,风热进右寸,温热半表半里,杂病散脉、以及伤脉哪里病伤哪里有],这是小儿科。[左寸不是点散.要就是点洪.要就是点脉]。左寸:心肌缺血、心绞、直至心梗都可见到点、弦、散的脉,也有点洪的,尤其是有痛时脉见弦紧更明显,这个错不了。[要就是点洪,要就是点脉],只有这两势,不可能。人各有异,脉象多多。先搭脉之后,心电随之证之。[心脉部位属洪.还有微弦.如果左寸把这几种脉都加进去.那是二次寒感.再加一次寒感冒.第二次寒感左寸才有点脉.如又微弦.那是第三次感冒了]。莫非你临证遇到的左寸患者都必有感冒?我说得很明白,“左尺沉细微、中浮位细弦紧”,中浮位不等于浮位,是心前区。“右寸微浮细.滑.那是支气管病.里面还应加散脉”,有支气管病的患者有此脉,但这个患者右寸微浮细,既没有感冒也没有支气管病,不喘不咳,只有胸闷,西医检查也有胸肺淋巴结转变。盆腔炎左尺?子宫癌左尺?腰突只在左尺沉?陈旧性骨折沉点有微洪?此患尾骨骨折已经十年了,现在已经适应,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平片上有显示而已,她的脉在尾骨部位根本没有“微洪”。这个患者一派虚象,我首先在脉里就说明了这一点,此患补气补血扶正当是必然,而且要重点考虑。不这样治,别说这个患者没什么表病,就是有,你单用表药去治试试。还在那里“简单的表病,容易治的”,真敢说,还一路“这么学来的”。
最起码的纲举目张你都不放在考虑问题上.你写出的脉象没主脉.杂乱.你都还认为很好.什么是虚脉我以告诉你了.只是你不会把而以.

其实中医最关健是把脉.他的病.是伤寒.是风热.是温热.是杂病.把出脉来后辩各自的传导.再用各自的药.而且吃药第二天再把脉.就知道了药的作用.是向好的方向和坏的方向发展.不把脉只能靠经验了.成功率就会小.

aishangzhongyi
请问老师肾功能衰竭的脉象及治法.谢谢
左手尺沉脉无名指边.沉按有一虚脉长可达尺长.病的轻重.看这一脉的长短.不严重可吃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用五子衍宗丸.

在辨证过程中有一种辨证最为重要,对比法,对称法,阴阳法,这是发现主病和次病体现在病的部位,能容易了解病的传导的方法,比如;在切脉过程中,只要发现一病脉,[先左手,后右手]那么这一病脉它的对称的部位就是次病,如;肝小叶囊肿,它对称的是结肠炎,你只发现有结肠炎,也可以同过对比,反过来找它的对称部位,乳腺增生,左寸指中偏上1分有点脉,对应部位在右手关脉指中偏上1分,这是阴阳法,也有对称法在里,肝火传膀胱,这是阴阳法,六种主病和次病的了解都能用他来辨证出来的,

其实病邪在人体,不仅仅是在经,有在肉,有杂病,有癌病,它们相互有着各自的生病部位和传导,脉的形状也不同,层面也不同,用药也不同,所以我们古代到现在的中医把伤寒理论过于细化了,使得后人学了钻进伤寒里出不来了,中医也就比西医都要差了,这也就是理论错了,辨证也错,用药也就不是针对病位,脉型,层面,传导去用药,中医也就难发展

温热病营卫气它走的是肉,到血份也还是走了经,杂病脉是在指边,其中点脉它什么部位都会生的,真正走经的病只有伤寒病和风热病,点脉发展到了癌病它能吸收其他的病产生独立的一种主病了,所以我把他说成是一种交响乐,动物,植物,矿物质它们是设者生存,它们也组成了同一种交响乐,这就是中医所要达到和大自然同步的唯一辨证手段

不管是什么病,主要是要知道病的部位,脉的形状,层面,传导,这就是用药的最直观的手段,没了它治病都会要打折扣的,伤寒理论就是寒夹带着风,湿,热,燥,火,进行的排列组合,因地域不同,组合也不同,它的辨证就是切脉,从左手太阳进入人体,按照夫妻型,家庭型,社会型的传导,切断它的阴阳联系,让病孤立

脉的部位,形状,层面,传导,比如胆囊炎,切脉是就能知道病传到或是胃或是脾,或是小肠,或是前列腺,这些在切脉时手就能感觉得到它的传导,传到什么部位,脉的形状,是滑,是数,是洪大,是细,是浮点,是沉点,还有很多的,就按脉的形状用药,如滑是湿,寸滑是痰,这样用药,所以说我们的中医,理论错,辨证也错,用药也就不对,我们现在的用药,是按什么病用药,不是按脉的形状用药,中医就达不到高度

胆囊炎的传导是向上心,向下小肠,向右胃,向里肝,木悔金悔肺,又传脾引起胰腺炎,这是基本的,还要把脉,才知道它到底传了那里

zhangjiang
诊切之法,心空为宗。指的是切脉时不要心里有脉,不然心里的脉会在切脉中出现的,其实病脉是因人的体质和地域问题,每个人都不同,传导也不同,

诊脉其实不会错的,只要按先治浮为主,先切主病,是不会错的,不可能见到内脏的,只是一种说法,我们这种选药一定要在先选主病,也就是主方,再配伍,这种方法是不设应配伍,因为配伍一定要建立在脉的形状,脉的层次,主病脉的传导上才正确,我们现在是按病来主方,这是不对的

温热病连累邻居的病,脉在左右手寸关指丫间,不再传导就会连累胆管引起胆管乘心,心脏病,对称是十二指肠乘肺,因为温热病是洪散脉,它能散开自己的热所以连累着邻居,用药;三仁汤,左手胆管用柴湖,乘心用伏苓,车前子,泽泻,右手用,蒲公英,大白,肉丛容,体质用,当归,太子参,丹参,赤芍

不管什么病人都可切出来的,我从不问病,其实问病也没用,病人说出来的是次病,首先要切出主病,按主病的传导找出次病,按脉的形状,它的层面,传导,还要知道它没传导的部位,来用药,来切断阴阳的联系,使之孤立阴阳,它就不能再生儿女了,就是按脉的形状用药

求奇
那老师你现在还有没有治不好的病吗?

有的,现在就有一病人风热感冒被医生吃错药,风热传双肾,吃了几次药还是解不了肾上的风热病,今天又开了一方看明天的,晚期癌病的有一个也没治好,有两个现在已好了,有一个在治,人永远超不过自然的,但中医的方向正确,很多病是容易治的.

病前期是点脉,它有传导癌病的主病脉,到后期,癌的脉象已改变,形成了洪大数脉,洪大数脉会吸收其他的外感和内热,使的癌病独立形成自己的一种脉象,再传导,如果癌病在经那是伤寒和风热两病引起的,在肠道是温热引起的,用药按脉的形状,传导,层面对脉下药,不是按什么病用药,这是我们中医几千年来,因理论错误,辨证错误,所以用药一定会错的原因,现在有很多朋友接受不了这现实,加上学的只是伤寒的理论,才引起思路的不开阔,如果知道了中医的自然科学的理论,沿着这一理论去了解辨证,那思路就会宽广,而且中医的理论体系就会在脑中体现,对我们的中医理解会一日千里的,这是实话

其实你们这样学中医永远上不了中医这条路的,首先要知道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一个中医学者应该从自然中吸取营养,古书只能作参考,动不动就把老一代的理论拿来论证,也不管正确与否,人的病症不是单一的伤寒理论,而是伤寒,风热,温热,杂病,癌病,伤病,它们也和伤寒病一样有着各自的辨证理论体系,理论的错误使的伤寒理论形成一种唯一只有它能治任何病症的理论,这是错误的,我现在发现风热病和寒闭病最容易引起癌病,只要吃了第一付药,去切脉就能发现是什么病引起的癌病,治起来就不难了,如果不会切脉,永远发现不了的,辨证就是切脉,望闻问只有百分之0.5的作用,而切脉有百分之99.5的效果,因为开方不是按什么病开什么方,而是按脉的形状用药,我们的中医自古来都走错了这条路,理论的错误,形成辨证的错误,使的用药也错误,一个中医生在病人服药后2小时内就要再次切脉,要了解自己所开的药有那些部位没考虑到,病情的好坏,新的病脉,病的再次传导这些都是要知道的,这样一个中医生就永远在研究之中,永远有着研究的新课题

伤寒病,风热病,温热病,是外感病,前二种主病,是赤道的热吸收南北的寒形成的,寒属阴,阴传阳,它从太阳而入,八经传导,风热属阳,阳传阴从肺阴而入,八经传导,温热是地域之病,是属衡温从肺卫和心包而入,脉在指丫间,它向里传营卫气血,向下传大肠和小肠,大肠是中焦,小肠是下焦,不管是什么主病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传导路径,各自有着各自的传导部位,各自有着各自的脉象,所以能真正知脉的非常之少的,中医也就达不到高度,中医也就是一门自然科学,应该从自然中去吸取,人的整体病症可以从几种主病中看透它们的传导路径,层面,部位,脉的形态,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中医.

温热病,是营卫气走肉间,血份才走经的,因为是丫间的脉,所以向下传也是丫间,肩周炎是杂病,脉在指边,两寸指上边那边有洪散脉,对称的对边就有肩周炎,锁骨骨折的脉在寸指中上2分处沉脉细微数

其实任何一种病脉都没有规则的传导,只有在切脉辨证中发现,病脉的传导会在指上出现的,杂病脉在指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切脉过程中发现了指边的主病脉,传导出次病同样也在指边,所以每种主都有它各自的一面

求奇
老师!你把脉可以知道骨折的移位程度吗?

这个不知道,但一般都是用手摸的,骨科都是用手摸的

7758520
请老师指教啊!!!!!!!!!!!!!!!!!!!!!!!!!

这不是一下子能说完的,一种主病有一种主病的部位和层面,不手把手怎么能讲清楚的,如果就是伤寒脉是好说的,但脉是人体整体病症具有相互联系,又有对称性,阴阳性,相反性,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这都是主病层次的各自在脉中的体现

求奇
老师!你是怎样去分层面的?按骨\肉\皮\筋来分还是其它?那用药是点样分层来用!你上次讲的不是好明白!!!可以详细讲一讲!!再举一个例子那就更加明白了!!!

每一个主病,都有它的一个层,如,温热病,的层次,在第二层,它传大小肠,这是它的一层,但它会连累邻居,就是胆管,心,十二指,肺,这就说明,也是在第二层,伤寒病,和风热病是第一层,杂病在第三层了,但在具体切脉中要看病的轻重,重会浮上的,这就是病已化热才浮上的原因,每一层都和温热病脉一样有着和别的病症相联系和相传导的关系,所以学会切脉是中医最关键的,就和西医的检查一样,西医没机器检查比中医差,西医有机器检查,比中医要强,但它没药,而中医知切脉比西医更强

求奇
老师!那病共只有这三层吗?你可以将五脏6腑所在的层次写出来吗?

不止三层,这要看什么病重,重病浮上,左手关部上半指属胆管,右手关部下半指:结肠炎,右手尺部上半指,肾结石,左手关部下半指:肝小叶囊肿,左手尺部上半指,肾结石,体质用,当归,太子参,丹参,赤芍!气血虚,沉取:(沉取候脏,沉取候杂病,重点看指边,看是否有点脉)
其实早就在网上写了,浮点是结石,沉点是癌病早期,伏点是骨质增生,中取:(中取候腑,中取时候温热病,这时才能用到上下半指的分法,)不是这样的,在切脉时只要能先上手的脉就是病脉,它也是一层层传导,要先治浮上的脉,一层层治,老师!那病共只有这三层吗?你可以将五脏6腑所在的层次写出来吗?这是很难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地区,病都不同,有的病一生都把不到的,但这也有规律,先找出主病,沿着主病的传导,找出这病的一层,按脉的形状,传导,层面用药,如果一个人的层次厚,说明病多

求奇
为什么先治浮脉的病先?

如果先治里,表病会入里的,病会加重的,所以还是要学会切脉才是真

求奇
老师!如果里病引起外感病那脉是怎样的?

病急会先浮上,所以先治浮

学中医首先是要把理论搞清楚,中医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所以中医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医的自然科学,那就是赤道的热吸收南北的寒,产生风调雨顺,南北的寒是阴,从人体太阳经进入,产生八经传导,赤道的热是阳,从人体的肺阴进入人体,产生八经传导,这是两个主病了,地域产生地方病,因高山阻拦空气的流通,产生衡温,这就是温热病,这三种主病是外感病,人的体质问题如果得了以上三种病,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杂病,杂病首先是点脉,化热后会产生洪数脉,那就是癌病了,这就是中医的理论,在切脉时要时刻记住,那种病在那个脉上,就是那种主病,每种主病有每种主病的传导方向和部位,所以辨证不是辨证气,血,津,液,而是辨证主病,这就是因为只有伤寒病一种主病,所以没发现有这么多主病,辨证方向就错了,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医理论是以五行学作为中医理论,所以都不知道切脉,因为切脉一定要有理论作为依托,五行学不能说明病的来原,也就是不能引导中医师去理解研究病的脉象,治病就是调脉形,所以我们又错了,而是用药去治病,调脉形治病,什么难症都能治,学会了中医理论,一切脉就知道是什么主病,传导出什么次病,用起药来才会对症下药,所以我们的中医因理论错了,全盘都错,真正的中医是理论=辨证=用药

把脉首先要知道试脉,再时刻记主中医的理论,是不会错的,人的病,病一多它会隐藏下来,在切脉时,一定要记住治浮脉,一层层治,只要辨证了主病,就要知道次病的传导,按脉的形状用药,中医的功夫不在中医里,而是在中医外,所以要多看中医外的书,一本伤寒理论,就是排列组合,理解了它可以不要再看书,因为写书的人早就偏离了伤寒理论,我们还总是口不离伤寒,中病进入人体是阴阳的关系,我是从企业管理中发现了中医的真谛,中国的企业管理是自然和人文,外国的企业管理是人文和强制管理,中医是自然科学,那一定要从自然中去找,我一直都在强调中医理论,只要把它搞清楚了,辨证,用药就会一通百通的,你们怎是以病案来看人,其实没用,每一个人的病都不同,用药也不同,我们的中医是按病治,所以只能凭经验,而不是以脉形去用药,因人而异,我说过中医理论的错误导致了辨证用药都错了

怎么找主病;在切脉时首先轻把,先上手的脉,如果是细脉,在指肚上,这是伤寒病,是洪大脉三关动,这是风热病脉,在指丫是温热病脉,在指边动,是杂病脉,点脉那是前期癌病脉,但浮点在寸是寒结,其他的部位浮点是结石,沉点是前期癌病脉,伏脉点是骨质增生,这就是主病,也是一个中医生要学会的,而不是辨证什么气血津液,这是错误的,要辨证主病,这也是我们中医今后的发展道路,每一个主病都会产生阴阳传导,一定要知道它传导的部位,和在传导准备传导的部位,它的脉的形状,用药就有根据,中医外的书,其实每本书都和中医有关,我早就在这网站里写了,如果春天时把脉怎样可以知道秋天、冬天的病?太阳寸脉细沉,就是冬天的病,也是空调病,有好多的,有些脉一生都把不到的,这不能凭经验,而是要知道推脉,不管什么病都能用理论推导出来的

求奇
那老师你对中药的心得又怎样呢?你认为那个药方组成较典型?

没一个药方什么病都能治,特别是方剂,因为只有伤寒病,所以我们的方剂学,其实就是治伤寒病的方剂,温热病的不多,风热病也没有,杂病也没有,癌病也没有,其实有不有方剂也没问题,因为是按脉形用药,我伤寒病用的都是中成药,其余的主病才开方,因为没有中成药,用中成药治伤寒病也是有学问的呀,而且更可开动脑筋,比如太阳直中膀胱,就用重感灵片,石淋通就行,吃一次就好了,比如头眩晕生天麻3克一次就行,这都是要在会切脉的基础上才行的

其实每个人的病,治起来都是一层层的治,有一个女的30多岁,轻切脉左手寸指中偏上2分处有一浮点向左右来回走动,关脉沉细长滑,尺脉沉细滑,右手关脉沉细滑,指中偏上2分也是同样的点脉,尺脉沉细滑,这是肝经湿热乳腺增生传协下,开方;左手,柴湖,郁金,夏枯草,泽泻,枸杞,全瓜搂,小蓟,滑石,右手,蒲公英,苡仁,大白,大云,丹参,开四付,吃完再把脉,左手;关脉沉指边偏下有一洪点,右手;关脉沉指边偏下有一洪点,其它部位无脉,这是肝小叶囊肿,结肠炎。左手;柴湖,龙胆草,黄芩,枝子,生地,丹皮,右手;白芍,右手;大白,大云,大黄,体质;当归,太子参,四付,再切脉左右手指边洪散脉,左尺沉指中伏点,第五节骨质增生,又要开方

这是我经常治的病,以脉的形状,部位,传导立方的,你如果知道了脉,一看就知道了,但每个病人的病都不同的,用药也不同,因为脉的形状不同,我治病就是这样治,从没开过5付药的,有的时候2付就要转方,特别是癌病,有时候1付药把脉后就要加减药,用药后一定要把脉,看你的药的作用,脉会体现你用药的好坏,前用的药的脉已经没了,有出现新的病脉,又开药把这病脉消于无形,所以一个中医生很累的,因为总在辨证中,总在研究中,这也是中医治病的发展方向

求奇
老师!!!如何把脉先知道患者病变的部位??如患者腹痛或其它地方疼痛,可以明确指出来吗?又如腰椎间盘突出的你可以知道神经那里受压吗?谢!

如果这都不知道还把什么脉呀,动物,植物,矿物的特性和伤寒,风热,温热,杂病,癌病的传导时间组成了人生的交响乐,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性和各自的传导层次,你只要知道切脉,知道药的特性,就可以说就上了中医的路了,什么是中医那就是,运用动物,植物,矿物的特性来调节人体的平衡,这里面就是说要知道药,来调节人体平衡就一定要知切脉

部位那就不是一下字能说清的,因为部位没人把它取名字,我就是把它说成寸脉的几分是什么病,或关脉指中偏上偏下几分是什么病,所以用文字很难说清楚的

求奇
老师!!如果遇一个右手有某种病不能把脉只给你左手那应该怎么去诊断、治疗阿?

用对比法,对称法,阴阳法,不就知道了,比如风热感冒,不管那一只手,只要有三关浮洪滑,就是风热感冒,三关(寸关尺)九候(浮中沉) ,这只能辨证伤寒病,我就说了伤寒理论的辨证方法,抑制了其他主病的辨证,就说风热感冒吧,风热一进入肺,肝就吸收它的风热,引起三关浮洪滑,就传导了全身,但它只是走表和半表半里,传导非常的快,它不会走里的,三关(寸关尺)九候(浮中沉) ,那只有六候了,就仅这一点影响了所有的中医,每一种主病都是这种情况,就点点的差别

menglou
请教:某女,轻按先得右寸关指丫间脉浮细数,左关尺指丫间浮细数,右手指丫间脉搏强于左手指丫间,预示何病?如何治疗?
温热病分;瘟疫,湿热,瘟疫是右手寸关丫是洪散细数,如果你切脉切实,这是温毒,非典就是这种脉象,用药可用,黄芩,连翘,金银花,杏仁,白寇,虎杖,泽泻,猪苓,伏苓,藿香,厚朴,就行了,                在辨证过程中有一种辨证最为重要,对比法,对称法,阴阳法,这是发现主病和次病体现在病的部位,能容易了解病的传导的方法,比如;在切脉过程中,只要发现一病脉,[先左手,后右手]那么这一病脉它的对称的部位就是次病,如;肝小叶囊肿,它对称的是结肠炎,你只发现有结肠炎,也可以同过对比,反过来找它的对称部位,乳腺增生,左寸指中偏上1分有点脉,对应部位在右手关脉指中偏上1分,这是阴阳法,也有对称法在里,肝火传膀胱,这是阴阳法,五种主病和次病的了解都能用他来辨证出来的,

还有很多不是对称的那就是纯阴阳的关系,也就是中医说的阳中之阳的关系,“左乳属阴,右乳属阳,我和我的徒第们也说过这笑话,如果小孩只吃母亲的左乳,小孩的性格和母亲一样,只吃右乳和父亲的性格一样,而有好多女的一听说也都说,确实是有这种情况,不过这只是推理,

左手属先天,右属后天,为什么乳腺的脉不对称,这是人体自身的阴阳,寸属阳,关属阴的原因,所以这是对比法,在关脉中能把到,在左寸就应该把到,右寸不能把到,因为右寸属阴,阴是风热进人的部位,乳腺病是伤寒病,它是肝经湿热传膀胱,或心火走小肠再走膀胱,或肺火传肾,肾也传膀胱,因肺火传的肾,火有浮上的特性,所以传膀胱,膀胱再传乳腺的,所以乳腺病一定是膀胱病传的,在切脉时,在治疗时,一定要清楚它的传导和用药,我看了网上治乳腺病的用药,和辨证,其实和西医治病是一个样,不知道一种病有着一个家庭的组合存在,这就是我们的中医,也就是我们中医理论的错误,使的辨证错误,用药也就错误了的原因,

左右尺脉,是一对夫妻,它们是相对平衡的关系,它们养育着一对儿女肝脾,养育着一对孙女心肺,这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他们的脉一样,层次一样吗?是一样的,阴与阳是对立的,怎可以是一样呢?同性相持,异性相吸,所以伤寒是阴,才从太阳进入,风热是阳,才从肺阴进入,就是这道理,这道理我是从切脉中发现的,反过来才去论正中医的理论,才发现切脉一定要有理论的支撑才知道人体的整体脉象

只要是主病[六种]它都是对称的,次病有些是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如胆结石病,是杂病的点脉,胃里面也能把的出结石的点脉,左寸的颈椎病脉在寸指上指边,同样右寸脉在寸指上指边,它不是在关上,肝经湿热,胃里面也是湿热脉,它们传导的是膀胱次病,左右尺脉是同样的脉,再传次次病乳腺就不对称了,所以知道了传导的路径,就知用药了,又如,肝小叶囊肿,是一个火泡,它对称的是结肠炎,两病对称但病的脉不同,用药就不同,左右手是能相互对比的,只要能对比这病就没错了,还有上下对比的,如;太阳寒脉是沉细的脉,它对称的是右尺膀胱和肾也是细脉,为什么用桂附就是这道理

求奇
老师!你是怎样用脉断给西医的病命名阿?还有老师,你讲话颈椎病引起腰椎病是病邪从左寸入而传到左尺吗?

没办法的,不用西医的名,谁知道,颈椎病引起腰椎病,颈椎病脉在左右手寸上指边,如果左手上指边比右手上指边脉重,那右肩就有痛,强直性脊椎病也是它生的

我们的中医理论是五行和阴阳,这两理论只是人体的传导理论,它不是我们的中医理论,什么是中医理论呢,是自然气候进入人体所产生的病症,也就是赤道的热吸收南北的寒,产生伤寒,风热,地理位置,产生温热,人体产生杂病,所以中医它超出了自然,阴阳是宇宙的变化规则,不是人体中病的规则,我们的传统中医错误大多,特别是伤寒理论,它的辨证,八纲,六经,四诊,使学中医的人永远走不出辨证伤寒的方法,我把它们都不要用切脉的方法,去辨证人体整体的病症,就不会受伤寒辨证的束缚,走出这一束缚,就海扩天空,中医真正的和谐统一就在脑中出现,也就是理论=辨证=用药,也就改变了我们用病症去开方,而是用主病的脉形传导,用药去克病的脉形,效果非常好

shawnfore
[Quote张学萍于 2006/9/18 06:51 发表上面已说了怎样传导.风热走肺经.传肝.也就是金克木.引起肝风内动.寸关尺三焦滑动.头晕.同时木乘土.引起左右手三焦风盛.又会引起肺火走大肠.肠炎.如果有颈椎腰稚骨质增生病的最易中风.也就是偏瘫…]
张老师, 看到这句话, 想起中午一书中关于小儿急惊风的说明.  请问小儿急惊风是否跟上面这个也有关系?

就是风寒燥,去风解惊,去寒润燥

求奇
老师~想问一下!现有这么多的脉诊理论,都说可以把脉就能知病,但是个个的都唔不同,有的可以在关把到,有的在尺把到,那个才是最正确的?

我们的中医现在知道些把脉,也仅仅是伤寒的脉,如果要全面的知道六种主病的脉,可能没人知道,有些人说中医以形成了体系,其实相差很远的,中医的体系应该是;自然理论和人文理论相结合,这就是外感病影响人体内在的病,全能在脉中反映出来,结合这种反映找出主病,主病的传导,我们的中医大体是正确的只是缺了自然理论,但这一缺使的中医偏离了中医轨道,这就是没有以去邪为主,而是以调气血,在辨证中,六种主病,各有各的脉形,和层面,但我们的中医而是辨证六经,六经只是伤寒病和风热病,的传导路径,这就产生了中医以治病而用药,不是以调脉按脉形用药,我们的脉书我也看了好多,我发现没有真正的脉书,所以没人能知切脉的

我们的中医理论是五行和阴阳,这两理论只是人体的传导理论,它不是我们的中医理论,什么是中医理论呢,是自然气候进入人体所产生的病症,也就是赤道的热吸收南北的寒,产生伤寒,风热,地理位置,产生温热,人体产生杂病,所以中医它超出了自然,阴阳是宇宙的变化规则,不是人体中病的规则,我们的传统中医错误大多,特别是伤寒理论,它的辨证,八纲,六经,四诊,使学中医的人永远走不出辨证伤寒的方法,我把它们都不要用切脉的方法,去辨证人体整体的病症,就不会受伤寒辨证的束缚,走出这一束缚,就海扩天空,中医真正的和谐统一就在脑中出现,也就是理论=辨证=用药,也就改变了我们用病症去开方,而是用主病的脉形传导,用药去克病的脉形,效果非常好

moonboy
张师,前面有提到高血压,脉象是否为左寸、左关微洪数?另外脂肪肝能把出来吗?谢谢~~

我只把的出肝硬化,和高血压,都在左关上,高血压三关都有脉,是以左关脉向上下传的脉象

moonboy
张师,把出有寒结,是否该使用发汗法治疗?谢谢~~

发汗同样可解。但一定要清楚它的传导,再用药,因为它是有一寒在前,一寒接侄而到,所以它传的部位,有不同的,有重叠的,用药部位轻重就会不同

中医治病,很多人都说过治未病,而且什么人都说不清什么是未病,在我从切脉中看来,每一种主病都有几种重病,它是由简单阴阳传导,复杂阴阳传导,恶性阴阳传导,简单阴阳传导,复杂阴阳传导都能治,这就是我说的未病吧,到恶性阴阳传导就难治了,我们的传统中医只是以伤寒病作为治病唯一的病症,而且对伤寒病都没有了解它阴阳的简单到复杂到恶性的转变过程,每种主病都有这个转变过程,我能超过其他学中医的,就是发现了中医除伤寒病外,有风热,有温热,有杂病,癌病,发现了它们在人体的转变路线,它们各自的特性,而且在脉上有着各自的脉形和走向,这些都是从脉中发现的,为什么我能发现呢,因为我知道中医也是一门学科,而阴阳是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则,是什么学科都存在的,所以它不能作为中医的理论,我就用直接与人类接触的,气候,地理,环境。人体体质作为中医理论,去套六淫,发现了除伤寒外的主病,发现了每种主病的线路,所以十二经脉也没用了,知道了切脉,就不用八纲,六经,和四诊合参了,一改变辨证,就改变了以补气血,生津液,滋阴温阳为主的开方用药,而是以病脉的变化,传导,走向,层面,以切断病的传导,隔离病的阴与阳的结合,使病孤立,就不能再生诸病了,所以学会了切脉,就知道了病和病的部位,知道了病的变化过程,治起病来了不要去蒙病了

而且我还真正发现了病脉是怎么回事,怎么去切,而且与我们的脉书相差十万八千里,还发现了每种主病都有它各自的切脉方法,伤寒病轻切,风热病斜切,温热病微沉切,杂病沉切,骨病伏切,这也是每种主病的线路,它们所传的次病,次次病不是恶性传导,都能在各自的线路上体现出来,为什么有人说我们的中医不科学,因为辨证手段靠的是蒙

玩具兵
张老师:从头到尾认真学了您的理论,感觉受益菲浅,寸关尺完全联系在一起了,面对脉象不再是无从下手,晕头转向了。希望您多多给我们以指点,谢谢。

其实中医不难,主要是写书的人,拐湾磨角,自己也不懂,所以写出的东西谁都看不懂的天书,现在的中医治病就是伤寒理论中的方剂,而且都看不懂这方剂是一种什么形代的方剂组方,这本书就是简单的阴阳辨证,简单的阴阳理论,简单的阴阳组方,它就是直中,合病,并病的辨证理论,它没有超出复杂的阴阳病变理论,和辨证与组方,我认为伤寒病是人体疾病从最简单到恶性变化,有着整体的传变过程,也就是从一阴病或一阳病,到阴阳病,到复杂阴阳病,到恶性阴阳病,有着四种极别的,由简单到恶性的传变过程,它是阴所以一定是从太阳经进入人体,进行传导,这些是谁都没发现的,我是在切脉中发现的,而风热感冒,它是阳,一定从肺经阴进入人体进行传导,但风热病它没有从简单到恶性的传变极别,而是由轻风,重风,恶风,风的强度变化,它最大的特点是,只要此人有病[除简单病],它就会造成此病恶性变化,要快治,如果有脑血管病,就容易引起中风,用错药,吃错东西,会引起肾炎,还有温热病,它是从口鼻皮毛进入人体进行传导的,它会产生两大病,有人不传,会引起心瓣收缩,传的会引起糖尿病,而并发症是连累邻居的病,引起胆管乘心,十二指肠乘肺,所以从三个外感病中可以发现,它们三个的起病和传导过程中,有慢,有快,有不快不慢的各自变化,我把它看成是人体疾病的交响乐,杂病,癌病,都能从脉中发现它们走的路线,伤寒病,风热病走的是六经,脉在指肚上动,温热病走肉间,脉在指丫间,杂病,在指边动,癌病是沉点脉,浮点是结石,这就是人体整体病症的结构,缺了这么几种主病,就是仅仅的简单伤寒,能说知道了中医,能说这就是中医,能说这是人体整体的病症,能说中医的框架吗,所以我们中医要走的路很长,研究的对象很广泛,这就要我们这一代来完成的任务

yrylss
你罗列的一堆脉象你可以自认为天下只有你摸过,再继续摸下去你可能基于更多的“象”生产出更多的新名词。可惜孙猴子使出浑身节数终难逃脱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以西医-中医的疾病认识为例,西医的病名多多,名词多多,不断地产生,甚至会无限地鼓胀,但在中医的法眼里其无非是在几大方面里转悠。脉也如此,万千之象不离其主,难逃气血阴阳的浮沉虚实。象为标,气为本,气动则诸象生...象可以说是无限的。此,正如老子所明示之道无常道、名无常名,然最终皆三而归二,二而归一。同上文引例以癌,生癌的那个地方的本气是“一”,从本气到癌,期间经历的变气多多,期间经历的象也多多,浮、沉、迟、数、滑、涩、点、散、长、短可能都经历过,最终形成了杂合脉-“成形了的癌脉”。家系人脉中有过癌、糖尿病、心脏病等等的后代,在这部分人群之中的每一种脉的变化都不排除其最终要向其可能的方向上走去的可能。这,就是治未病的一个实例。至于最终到了西医狭义上认识的癌的那一步,由于人与人不同、人体中的每个部位不同,也就是说各种“本气”不同,“一”这把标尺放置的位置及其定义亦就不同,这就首先从“本气”上决定了不同的癌的脉象是绝不相同的,比如皮肤癌、血癌、子宫癌、胃癌、脑瘤等等等等,何来哪一种固定的脉就是全部各类癌的脉?如先生在上楼所讲的“沉点脉”,有的癌可以是这种脉,不是癌的病也见过这种脉。。。。。
对于切脉,我认为还没人能超过我的,你同样也不要大话,我们传统中医是一个什么状况,可以说没人知道,而我就知道,正因为知道,所以我就改变它不能发展的状况,因为我们伤寒理论,只是一个简单的伤寒,也就是阴阳辨证,而阴阳不是就简单就打止了的一个变化无穷的宇宙规则,它还有复杂的阴阳变化,恶性的阴阳变化,等等,也就是物质的永恒变化之规则,加上伤寒理论过细的只为伤寒辨证而辨证的八纲,六经,四诊,它只能辨证伤寒病,这一点也是无人知晓,所以就发现不了其它的主病,中医也就停止不前,每种事物从发展到死亡,都要经历简单到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这就是生死的过程,癌病,它就是由简单病到复杂病到恶性病的生命过程,如先生在上楼所讲的“沉点脉”,这种点脉是三种外感病变化成癌病前期的切止过程,这就是点脉,是癌病能够独立形成的初级阶段,你知道的只是简单的平湖脉,在治病切脉中,没一点的作用,为什么没人学好脉,[他就认为这本书会引导他走向知道切脉],这就和伤寒论的简单伤寒一样,都是简单的阴阳变化,没人知道他还有复杂,和恶性的变化,这只是我们中医的基础理论,还缺乏了中医外部理论的衬托,所以中医不能发展,仅仅一个伤寒病,根本代表不了中医的整体病症,而且除了我谁都不知道人体有几种主病,然最终皆三而归二,二而归一,这就是从简单变化到复杂变化,到恶性变化的过程,这个谁都知道,但还没人真正理解和用于临床,包括古代,现在,也可能只有我能用,为什么呢,就是都不知道切脉的原因,脉是固定的,因为我们五脏六腑是一样的,只是各地区气候,地理,环境,人体体质不同,它们的次病,次次病不同而已,会切脉不是知道脉就会切脉,主要是知道主病的结构,走向,传导,加上知道脉,阴阳一结合,才能算成熟,病和脉同是千变万化的,没真正工夫,肯定是有的癌可以是这种脉,不是癌的病也见过这种脉

小牛哥
请教张学萍先生:
1、老年人动则气喘。2、不能忍大小二便。3、午夜后喘不能睡眠,白天若常人。4、鼻不能分辨香臭。5、输卵管、卵巢、子宫、阴道瘕积包块瘙痒早孕、经血等。能否谈谈这方面的病脉和治疗?

这就是肝经湿热病,是伤寒病的复杂伤寒,肝经病它是通过简单伤寒在肝的积累,而后才开始传胃和膀胱,传膀胱就会引起妇科病和男科病,女人就会有乳腺增生,而膀胱又传肾阴,肾阴一病就传肺阳,肾阴虚,虚生热,它就会克肾阳,肾阳一虚,就真火不能克太阳寒,肾阴一虚,真水不能克肺风火,所以两寸,一个有寒,一个有风热,治这个病,首先清肝经,胃,膀胱的湿热,散妇科的结,调正两肾的阴和阳,加喘药,就行了

janice
张老师,您好!羊水栓塞导致母婴双亡的惨剧时有发生,据有关解释是由于羊水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最后导致呼吸衰歇、心脏衰歇、肾脏衰歇及全身大出血等症状死亡。至于为什么羊水会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目前的医学界说发生机制未明。请问传统中医对这种病例的看法。感谢!

首先,我不是医生,我更不是接生的医生,没机会到妇产科,也没把过这样的病脉,而且我的中医理论不是传统的中医理论,我们的传统中医找的就是这种次次病后的最后传导病,而不是从主病到次病,到次次病的过程,这是错误的辨证程序,就和我们传统的中医说月经不调一样,就不知道是复杂伤寒传的膀胱,引起的妇科病,和乳腺增生,是一样的,你提出的问题就是和传统中医一样,摸棱两可,没有清晰的,主病到次病到次次病的传导程序,这样就找不出这病进入人体的线路,和产生次病,次次病的原因,所以切脉就是找主病和次病次次病的过程,从而了解诸病的病种和特性,和传导,形成用药的依据,所以传统中医就缺乏了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使的中医研究没头没脑,这种提出问题,就是我所以要解决的要以主病为主,次病为次,的自然发生的变化过程,一种事物都是有头,有中,有尾的,不要其它的都不知道一说就把尾说出来,这也是我们传统中医的不足之处,谢谢你提出的问题

我是自学的中医,一般是治医院治不好的病,或查不出的病,但有些恶性传导的病是治不好的

阴阳:可分,一阴或一阳,简单阴阳,和复杂阴阳,而传导可分:简单的传导,复杂传导和恶性传导,这种阴阳和传导从整体来看也是就阴阳的阴,从我们人体的疾病的整体来看,就是因为没有达到一种整体的阴阳,也就是缺少了中医的外部理论,所以中医就达不到形成人体疾病的体系,阴阳的传导是阴阳理论最基本的,一种自然的传导理论,它是在没有其它外部影响的情况之下,能按照自然的走向,也就是五行,但复杂的阴阳传导,是在阴阳的积累过程种通过不自然的积累所产生的超过简单自然属性,它就超出简单自然,所以我们的传统中医没有发现这种病的积累,也i就是不知道外部理论加进去才知道,还有另外的一种,就是一种主病和另一种主病的阴阳结合,和它们自身的传导,这就产生了恶性的阴阳和传导了,每种主病的传导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它们的各自走向都不会改变,只有在恶性的传导中才会有着不以它自身的规则传导,也就是每种主病在简单,复杂,恶性,的病变过程中同样有着各自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没人发现的,而且它们在脉上也是这样有着各自的规律,主要是你还不知道切脉,所以没发现一层层病的,是由主病到次病到次次病的传导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