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故事歌词:中国家谱体例概说(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6:58:27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四)

王鹤鸣

十一、传记

传记,在家谱中又称传、行状、行实、志略等,神道碑、墓志铭之类也可归于传记这一类,主要记述本家族德、爵、功、文著称者的事迹。由于传主经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加以撰写传记者往往是社会名流,因此传记不仅是家谱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下面举例说明。

1.《(江西婺源)武口王氏金源山头派支谱》(道光五年)"仲舒公神道碑",为唐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写。文中提到,仲舒公任唐婺州刺史,"时疫旱甚,人死亡且尽,公至多方救活,天遂雨,疫定。比数年里闾完复,制使出巡,人堪道迎,显公德。事具闻,就加金紫,转苏州","成为天下守之最。天子曰:王某之文可思,最宜为诰,有古风,岂可久以吏事役之。复拜中书舍人"。对王仲舒的道德、文章,作了生动的描述。

2.《(安徽绩溪)泉塘葛氏宗谱》(宣统三年)"湘公传",宋代名相王安石撰写。文中提到:"祥符元年(1008),杜朝使镐过里门,公适与群儿游戏道旁,群儿皆惊走,公独拱立致敬,彬彬儒者,年才九岁耳,使异之。倾盖咨询公,应对如流,了无差谬。乃以‘墙毛如凤尾'属公对偶,公对曰:‘瓦片似龙麟。'继命作梧桐诗,诗曰:‘小小梧桐石作栏,已藏清气逼人寒。于今正好低头看,莫待他时仰面难。'顷刻立就,其才之敏捷、量之超迈类如此,神童之名遂噪一时。使旋荐之朝试童子科,真宗以松竹梅三题试之,一一皆合上意,因赐以花缎,补太学生,肄业上舍。公具谢表,内有愿作中流柱石臣之句,上阅之,益隆重焉。六年(1013)授礼部司务。八年(1015)主试童子科。"这段文字将幼年葛湘因才思敏捷受到真宗器重的经过,作了精彩的描述。

3.《(安徽)绩溪县南关惇叙堂(许氏)宗谱》(光绪十五年)"宋司封员外郎许公逖行状",为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文中提到,许逖奉旨"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灌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曰:酂侯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灌其农,古之圣贤,有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得嘉禾十二茎以献。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曰:‘鸟兽尚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长,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迄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这段文字为许逖治水和促进民族融合事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江苏武进)张氏宗谱》(2002年电脑排印本)"宣公神道碑铭",为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撰写。文中介绍张拭:"公讳栻,字敬夫,故丞相魏国忠献公之哲嗣也。生有异质,颖悟夙成,忠献公爱之。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既长,又命往从南岳胡公仁仲先生,问河南程氏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公退而思若有得也。""公以是益自奋励直,以古之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一篇,早夜观省以自警策,所造既深远矣,而犹未敢自以为足,则又取友四方,益务求其学之所未至,盖玩索讲评践行体例,反复不置者,十有余年。"这段文字,朱熹一方面简介张栻求学之道,另一方面又不忘宣传程朱理学。

5.《(江西婺源)武口王氏金源山头派支谱》(道光五年)"王君墓志铭",为清桐城派领袖人物姚鼐所撰写。文中介绍:"君讳廷言,字顾亭,婺源王氏平阳府同知讳文德之子,候选县丞讳士镜之孙,两世皆赠中宪大夫。君才通,晓世事,而性情远,喜文章,耽禅悦,尝仕为河曲州知州矣,又晋顺德府知府矣,两地皆有政声名迹。而在顺德,值岁饥,君于公帑拯救之外,又自出财以施贷,所全者甚众。上官尤称之,以为贤将。""君始家婺源之漳溪,迁居饶州,既而定居于江宁西南部,故于江宁、婺源事有当为民利者,君皆以乡里之谊任焉。立积仓,兴文化,今入婺源途中,有溪桥数处,皆君建也。"嘉庆元年,君"入都与皇极殿千叟之宴,赐倚鸠仗,自是归不复出。鼐来江宁,与君知十余年"。君"尤喜余诗,多能举其辞,而余或自忘也。所著有《自娱草》若干卷"。文中对武口王廷言简历、为官德政、与姚鼐深交等均有生动描绘。

6.《(安徽)绩溪县南关惇叙堂(许氏)宗谱》(光绪十五年)"诰封通奉大夫"榖庵公墓志铭,为清末光绪帝老师孙家鼐所写。文中称:"封大夫讳瑛,号榖庵,绩溪人","世有令德,生四子,其仲曰三品衔浙江知府前西防同知上虞宁海知县庭训,庭训之子,长曰兵部员外郎加三品升衔出为江西知府镕,次曰候选盐大使钺,皆能亢其宗,皆以其官,晋大夫至二品章服,祖与考累赠焉。自其先祖考发迹衢州,大夫嗣为之,财益裕,业益广,食指又益以繁,乃约饬其家,丰其德,戒其复,刻憻如也","于是大夫之兄珽,以监升举北闱宰西蜀有声治谱,其弟璟亦纳粟得会稽丞,摄上虞令,最后小弱弟璋,又闱博士弟子员。"许氏家族能世代为官,孙家鼐分析原因是:"此固由累世积善之遗,要亦大夫孝友之道助之,以成其志也。"

7.《(安徽绩溪)遵义胡氏宗谱》(民国24年)"胡文甫君传",为清光绪甲辰翰林院编修许承尧所撰写。文中称:"君姓胡氏,讳定录,字文甫,清国学生,世居绩溪县城之遵义坊。遵义胡氏为宋安定先生后,有讳清者,值宋南迁,上书谓当建都荆襄,不报,乃自湖州迁绩之胡村。传十一世有讳日严者,始城居,为绩之望族。君祖正业,父名溶。君性谨厚,耐劳苦,幼即随父兄营商于建平。咸丰十一年四月,太平军至,被掳,越数年,始得潜逃归绩,而居室已毁,瓦砾塞途,孑身堂立,全家十余口阒无一存,号呼寻问,乃知悉殁于难,而君母汪、君妻李及兄与弟遗骸亦不可复得。是时君之所历,殆非人境,仰天俯地,泣血无从,终身饮恨,以为大戚。"这段文字,为后人了解太平军于咸丰十一年四月进入绩溪等地的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上述数例传记可知,传记中确实保存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需要指出的是,类似上述传记在家谱中保存数量很多,一般为当时名人所撰写,其中不少已收入有关名人的文集中,有些则并未收入,而是散佚在有关家谱中,如能一一加以辑录,则无疑具有补缺填空的意义。

十二、家法

家法,在家谱中又称家训、族规、家约、家戒、家规、族约、祠规、家典、家范、条规、家议、祠约等,种类很多,是家族自己制订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光绪十一年)"祠规引"指出:"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安徽)绩溪县南关惇叙堂许氏宗谱》(光绪十五年)"家训"指出:"圣贤彝训备载六经,又何必要家训?家训所以济圣训之所不及也。盖六经惟读书人知之,至愚夫愚妇不读诗书,若无家训,则劝不知伦理,此风俗所以坏也。故家训必须粗言俗语,妇孺皆知;又必每年春分、冬至祭祖以后宣讲一次,其有关风俗非浅,后世子孙慎勿视为具文,庶男女皆知向善,而我后克昌矣!"既然家规家法犹如国之法典,关系到风俗的好坏,且每年祭典时要向族人宣讲一次,因此,家法自然而然地成为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明清时代的每一部家谱,都刊载有关家法的章节内容。下面就以"粗言俗语"的《(安徽)绩溪县南关惇叙堂许氏宗谱》卷八"家训"为例简介。

该谱家训共计有十条,刊载十条前,专列一节"首明伦理":

人与禽兽不同,皆因人有伦理,而禽兽无伦理。读书的贵重,无非他知道伦理,你们农工商贾、妇人女子,目不知书,果能知道伦理,一切事都照伦理去做,便是一个好人,与读书人一样。假如读书人心知伦理,做事不依伦理,反不如你们了。所谓伦理,一是君臣有义。君王要仁爱百姓,要做仁君,不可做昏君;臣子要尽忠报国,要做忠臣,不可做奸臣,即君明臣忠。二是父子有亲。父亲要爱惜儿女媳妇,必须教训儿女媳妇学好;儿女媳妇要孝顺,还要自己学好,即父慈子孝。三是夫妇有别。做丈夫的须知道淫为万恶之首,必须守正,如果艰于子息,可以娶妾,切不可好色行邪;妇人要从一而终,以贞节为贵,即夫义妇贞。四是长幼有序。做兄长的要爱惜弟弟,做弟弟的要敬重兄长,即兄爱弟,弟敬兄。五是朋友有信。交朋友要交好人,不可交坏人;待朋友要言而有信,不可口是心非;朋友有善事,当劝他做去,有坏事当阻挡他不要做,即以信义相结,终身不变。

结论是:"我于外男妇,大小肯依伦理做事,便是个好人,天地要保佑他,他本身必有好处,子孙必然昌盛;若灭伦悖理,与禽兽一样,天地不容,算不得我的子孙!"

(安徽)绩溪县南关惇叙堂许氏宗谱》的十条家训,实际是以上五伦的具体化。

1.孝父母。古人说得好,孝为百行之源。人不孝父母,虽有别样好事,都是假的。要做孝子,第一是爱惜父母,第二是敬重父母,第三是要守身,守自己身体,时时存善心,处处行善事,扬名以显父母,这才是真孝子。孝能感动天地,孝子必定有后。天下好事都从孝字做起,所以说孝为百行之源。

2.敬祖宗。人既要孝父母,从父母的父母,代代推上去,便是祖宗。一要修整坟墓,以安祖宗之体魄;二要修整祠堂,以安祖宗之神灵;三要及时修谱,以明祖宗之来历。新择葬地,只要无水无蚁无石藏风聚气,不可惑术士之言,停丧不葬。至于时节祭祀供仪,须熟而有热气,生冷之物鬼神不得而享。

3.重师儒。师儒所以明圣贤之道,本不可不重,况一族子弟,无论将来读书成名,即农工商贾,亦须稍读书本,略知礼义。凡请师,第一要有品行老成之人,礼貌必须周到。在读书人,受恩不可忘,无恩不可怨,不可恃才学而傲慢乡党,不可挟绅衿而出入衙门,如果品学都好,就不发达,一样有光门户。

4.正闺门。男女居室,人之大伦,所以人家最重是门风。如果闺门不正,虽富贵亦可羞可恶;如果男女有别,虽贫贱亦可荣可敬。一族要有族规,一家要有家规,非至亲不可交谈,妇女虽老不许入寺烧香,不许借做法事任僧道入室。但夫为妻纲,闺门之整肃,又先在男子,男子守正,妇女谁敢不正。

5.睦宗族。宗族便是兄弟,有祖辈的兄弟,有父辈的兄弟,有我同辈的兄弟。一族便是一大家,一家和睦一族好,我族许、余名为两姓,实是一姓。当初我祖以甥承继舅家,是恩深义厚,子孙无论为许为余,仍照班辈如一家人。倘若以两姓而生嫌隙,各立门户,便是不孝。与外姓结怨尚且不可,况同族,何忍结怨,愿世世知书保全祖宗的恩义。

6.务正义。我祖宗忠孝传家,无犯法男子,无再醮妇人。在后世子孙,必务正业,只有士农工商四条路。至于地理医道,虽非邪术,恐学之不精,误人不少,切不可图其事之安逸,轻学以害人。受人饮食财物而反害人,不如乞丐。

7.早完粮。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一日完粮,一日太平,一日百姓受福。惟乱世不完粮,苦不忍言。如今太平不完粮,等粮差上门,所费更多,到官受责,甚至破产倾家。每年钱谷,务先完粮,凡有声名者,切不可抗粮取祸,一时好高,后悔迟了。

8.息争讼。凡人一生,不入公门,便是福人。我新安沐朱子遗泽称文物之邦,而讼风反甚于他处,大抵为风水居其半。如果已葬祖莹被占而讼,尚属万不得已,若因求地葬祖而与人结讼,岂不可笑?你看古来那有因讼得地而昌盛的?至于已聘妻媳被占,似乎有理,但已聘而愿改婚,其家无耻,其女已不贞,我且不屑,何讼之有?况一切小岔致讼,至于破家荡产,辱身失名,自害害人,到后始悔,何不早先思量?

9.杜邪风。凡葬祖祭祖,儒家自有正礼,僧道邪说概不可信。近世僧道,又添出恶习,聚众金鼓以鄙俚言辞,狂奔呼喊,作暴戾之气,引妖魅之风,乃王法所当禁者,更不可行。至于男女入教持斋,非但伤风败俗,而且贻祸宗党,可怕,可怕!

10.禁溺女。徽宁第一恶俗在自溺其女。彼本性凶恶,莫过豺狼虎豹,尚不自食其子,人而自溺其女,比豺狼虎豹更凶,若不禁止,成何宗族。彼溺女的解说,一说不育女好早生男,一说免赔嫁资,一说贫不能养,都是胡说。古人说,不孝之人,人人得而诛之,如今溺女之人,亦人人得而诛之者也。我子孙永远禁戒,同登仁寿。

上述安徽绩溪县许氏家谱中的十条家训,确是粗言俗语,通俗易懂,其内容在家谱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如家训之类,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因素,亦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上述家训中,诸如尊老爱幼、教育子女、敬业奉献、坚持操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等优秀品德,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优良内容;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从四德"、轻视妇女等内容,则是封建社会等级思想、尊卑观念的反映。因此,对待家谱中的家法、家训之类内容,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原则,抛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使家谱中的家法、家训之类内容,推陈出新,为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