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清纯美女资源:名老中医经验集-陈潮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7:13:02

名老中医经验集-陈潮祖

时间:2010-07-30 17:46点击:318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陈潮祖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陈潮祖     深研病机穷究方理的陈潮祖   宋兴整理   编者按:陈潮祖,四川宜宾人,从事中医病机理论研究、方剂教学、临床工作近50年,其突出成就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理论上,他对脏腑病机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尤以“五脏宜通”论和“膜腠三焦”说为具有突破性的新创见。其“五脏宜通”论明确指出,五脏气机活动的特点仍是“以通为用”;其“膜腠三焦”说则不仅发“三焦根源于肝”之新说,且从膜腠之结构、位置及与脏腑津气的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论述了膜腠三焦的生理、病理意义。方剂学上,创以五脏病证为纲类方和从脏腑病机入手阐明方理的方书新体例,强调方随法施,法因证立,证系于五脏,把理、法、方、药融为了一体。临床上,长于通过调理气、血、津、液在膜腠及脏腑的盈、虚、通、滞治疗多种疑难杂证。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朱熹《朱文公文集》   陈潮祖,男,1929年2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李场镇。陈氏自幼资质明敏,喜读书,善为文。 因其母宿疾久困,常延医诊治,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从同里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7年赴成都中医学院深造,结业后留校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现为中医教授,方剂学硕士导师,成都市政协委员。1991年被国家选定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他在学术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继承,大胆创新。且数十年如一日,教学之余,深入临床,临床之余,着力科研,在各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在教学上始终坚持以论明理,以案实论,做到论实理透,加之言辞婉雅清新,内容妙趣横生,闻者无不誉为“月下清泉,流于石上”;在理论上,倡言“五脏宜通”和“膜腠三焦”说,言人所未言;在临床上,以调理脏腑“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为治疗主张,对气管炎、胃肠炎、肝炎、肾炎、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疑难病均辨证精确,立法精当,用药精省,疗效卓著。其著述有《中医治法与方剂》、《中医方剂与治法》、《中医病机治法学》,以及行将问世的《方理求真》等近300万言。其中,《中医病机治法学》为其代表作。该书以脏腑为本,从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和盈、虚、通、滞立说,系统阐述了病机三要素;而且以五脏统病机,以病机统治法,以治法统方药,把中医理、法、方、药第二卷572融为了一体。使制方有所宗,用方有所本,颇为临床家所重。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翻译出版,流传海外,影响巨大。   其为人,刚耿不阿,仁爱不矜,虽名扬中外,而一如布衣。对患者,惜孤怜贫,仁爱有加;对同道,谦谨容让,成人之美;对后学,奖掖荐拔,不遗余力。亮节高风,堪为后学师表。   学术精华   一、倡言“五脏宜通”在《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之论的基础上,后世明确提出“六腑以通为用”,而未及五脏。五脏气机活动到底是“以通为用”,还是“以塞为用”?自此晦而不明。这是一个直接涉及临床治疗学思想的重大问题,有鉴于此,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陈潮祖先生,在其《中医病机治法学》一书中,响亮提出“五脏宜通”。并以《内经》之说为根据,对“五脏宜通”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意义作了深刻论述。   (一)明五脏气机活动特点陈氏指出:在《素问·五脏别论》有关脏腑藏、泻、满、实之论中,藏与泻相对而论,脏与腑完全对立,很容易使人在探讨脏腑气机活动特点时,建立完全对立的认识,加之后世学者在研究发挥这段经论时,明于腑而晦于脏,只高揭“六腑以通为用”说之帜,却不曾对五脏通塞有过只言片语的论述,所以,这段《经》论既是“六腑以通为用”说的滥觞,也是五脏气机活动特点晦而不明的根源所在。   他还进一步指出:要从学术本质上澄清这一疑点,就得首先辨明《经》论与后世“六腑宜通”之说是否性质同一?而要弄清这一点,就必须深刻了解《内经》原旨。他认为,对于《内经》有关脏腑藏、泻、满、实之说的辨析,1986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由成都中医学院郭重夫教授主编的《黄帝内经讲解》一书,最为畅达透彻。其谓“五脏主藏精气,其所藏精气,即是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只有所藏精气丰满充盛,五脏乃至全身的脏器组织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五脏精气宜贮藏于内,不宜散泄于外。”又:“‘化’,指转化。‘传化物’,指六腑不但有传送水谷的功能,而且也是水谷消化腐熟、化生精微的场所。水谷只有在六腑中依次传送,才能化生精微,排泄糟粕。”又:“藏,就是汲取水谷精华;泻就是传送水谷,排泄糟粕。所以脏有‘满而不实’,腑有‘实而不满’的特点。”显然,《经》论所阐述的是脏腑生理功能特点,而并非脏腑气机活动特点。后世在研究阐释这段《经》论时,提出的“六腑以通为用”说,并不是以“泻”为根据得出的有泻才有通的结论,也不是对六腑生理功能的进一步概括,而是强调了“通”对六腑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非“通”不能传,非“通”不能化,非“通”不能泻,非“通”不能维持其“胃实肠虚”,“肠实胃虚”,“实而不满”的生理状态。“通”是由六腑气机升降来实现的,“六腑以通为用”,实质上是对六腑气机活动特点的概括,其与《经》论之藏、泻、满、实说虽有密切联第二卷573系,但一言脏腑生理功能,一言六腑气机活动,性质绝不同一。因而在研究五脏气机活动特点时,陈氏认为,绝不能简单地以“藏”而“不泻”去机械类推,更不能错误地以“六腑以通为用”说为对照,反其意而求之,而应当是在深入研究“五脏藏精气”之生理意义的基础上,去探求五脏气机运动特点,才能得出真正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来。《经》论所谓“不泻”,是指五脏所藏精气不直接排泄于体外,并非藏而不用。恰恰相反,五脏所藏精气是机体生命代谢活动的基本物质,必然,也必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机体包括脏腑在内的各个部分,机体生命代谢活动才能持续进行,作为健康机体的言、行、视、听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也才能正常发挥,六腑的“传化物而不藏”,和五脏的“藏精气而不泻”也才能得以实现。五脏要正常地发挥其“藏精气”作用和把所藏精气输送到全身,气机通畅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不通,则六腑运化所得之精何由而入?五脏欲藏无门;不通,则五脏所藏之精何由而出?机体欲用无路。似此,五脏还有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只有“五脏宜通”才是五脏气机活动特点的正确概括。   (二)“五脏宜通”说的理论根据学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五脏宜通”的学术见解,绝不是凭空想得来的,而是通过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并以之为根据提炼得来的,当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中医理论渊薮———《黄帝内经》时,便不难发现,“五脏宜通”说与中医理论无一不相契合。   1从《内经》天人观看“五脏宜通”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术思想,是以对自然界的宏观研究为基础,以对人体生命规律研究为核心的。无论是在论述宏观自然现象还是人体生命现象时,都自始至终贯串着一个共同的认识,这就是“万物恒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自然万物和人体自身都处在永恒运动之中,正是由于运动不息,决定了寒暑交替,春秋往来,朝暮移易,以及植物生、长、化、收、藏,动物生、长、壮、老、已的变化发展。自然世界那么万象纷呈,其运动形式有无共同特点?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无论世界多么复杂,其本元之质均为“气”,《内经》正是以把握气的运动特点来把握天地万物的运动特点的。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什么?那就是《素问·六微旨大论》所明确指出的“升、降、出、入”。欲升降,欲出入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仍然是“通”。不通,升降何为?不通,出入何由?是故天地气交,阴阳消长,万物生化,天人相应,无一不“以通为用”。 ------分隔线----------------------------
  • 上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陈超
  • 下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杜雨茂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 地址: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6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