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的人能吃猪干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12:49

  又一只“黑天鹅”降临了。

  谁都知道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会轻易过去,但谁也没有想到第二波冲击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

  实际上,早在2008年10月,北欧小国冰岛的主权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其后是中东欧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较小,国际金融救助也比较及时,主权债务问题没有酿成较大的国际金融动荡。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起初,很多人仍然认为希腊只是个例,但是,希腊问题不仅仅是希腊的问题,此后欧洲多个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欧猪五国 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的信用评级被调低,经济下滑,债台高筑,赤字和债务像两座大山压在这些国家身上。

  近期,欧元大幅下跌,国际社会对欧元的信心减弱,德国等欧洲大国也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整个欧洲面临严峻的考验。由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阴谋”还是“阳谋”的讨论开始出现。

  根本原因是缺失“生产性”

  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其名著《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中曾意味深长的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这就使得霸权国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质,从而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

  实际上,这种“生产性”不仅是霸权国家盛衰的重要基础,也是一般国家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基础。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

  以希腊为例。作为欧盟援助计划的主要受益国,希腊曾在2003年至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高增长主要来自于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以及加入欧元区后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以及信贷消费。但是,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

  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

  就欧盟而言,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欧元区的制造业在全球化中渐渐失去了市场,非高科技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市场不断被挤压。由于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而币值又要保持稳定,不能以高科技产品占领市场的国家就无法享受贬值带来的益处。

  体制问题的挑战

  体制问题是诱发主权债务危机,乃至蔓延为欧洲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仍以希腊为例。作为欧元区中较弱的经济体,希腊政府有动力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在未加入欧元区之前,希腊政府采取刺激政策时要考虑因此带来的通胀以及汇率的上涨对出口的影响、通胀以及出口下滑或将导致经济情况变差会严重削弱本国的信用状况,降低本国的融资能力。但是,在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后,这些约束条件就被大大弱化了,因为在希腊看来,通胀压力可以被其他欧元区国家摊薄,而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不存在汇率风险,出口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汇率风险大大降低。

  因此,在前几年经济状况较好时,希腊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优化其财政状况,而是不断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也就出现了经济学中的“负外部效应”的情况。

  另外,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使得成员国少了一个重要的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希腊政府调控经济就几乎完全依赖于财政政策,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为挽救经济,避免衰退,不得不扩大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结果赤字更加严重。

  僵硬的欧元区制度,仅以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欧洲各国的差异化国情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财政政策与僵硬的货币政策存在矛盾,而其他方面的政策协调性缺乏磨合与一致性,监管也不够严格。欧元区成了一部零件不配套的机器,摩擦力大,运行缓慢,吱嘎作响。

  当然,对于希腊而言,主权债务危机还有重要的历史原因。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当时为了努力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要求:政府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未清偿债务总额不能超过GDP的60%,希腊通过与高盛等投行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协议,以降低财政赤字,2004年又曾向上修正2000-2002年的财政赤字,当时对于财政赤字情况的隐瞒,也为今天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模式不变,危机不断

  救助希腊曾备受争议。尽管为了避免连锁反应实施救助是必要的,但对希腊经济政策的清算也是必要的。

  从施援国角度来说,没有国家愿意将自己人民辛苦劳动积累的财富以极低的收益去援助那些懒惰而没有创造力的国家。援助只是不得已,亦不是长久之计。正是在此背景下,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复杂的政治博弈并下了很大决心以后,欧盟才决定实施救助计划。5月10日,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达成一项总额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救助机制由三部分资金组成:第一,4400亿欧元将由欧元区国家根据相互间协议提供,为期三年;第二,600亿欧元将以欧盟《里斯本条约》相关条款为基础,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提供2500亿欧元。此次的救援计划将暂时缓解希腊债务危机,短期内债务危机不会继续恶化。

  但自己的问题最终还要靠自己去解决。受援国的紧缩政策是必要的,这些国家必须为之前的“寅吃卯粮”的行为付出代价,并偿还欠账。作为获得救助的条件,希腊承诺降低财政赤字,削减开支,将降低公务员的薪金、冻结社保等福利。为此,希腊5月5日发生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抗议政府采取紧缩措施。

  救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问题,例如,希腊的中长期债务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根治。要彻底从危机中走出,需要希腊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但是,紧缩财政的承诺势必会带来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所以,欧盟对这些国家的救助仍将持续。

  纵观本次危机,经济水平的不一致,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导致欧元区国家呈现财政政策各自为政,货币政策受到约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矛盾,导致经济内部矛盾爆发。模式不变,危机不断。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欧元区必须进行制度变革,否则未来还可能会发生危机。

  管清友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长策智库GMEP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能源问题的研究。代表作有《石油的逻辑》、《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