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早晨清醒下遗精了:【教育科研方法】 中小学科研(4)——规避三种弯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46:19
【教育科研方法】 中小学科研(4)——规避三种弯路    2005-11-11 21:06:00, 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学系 李伟胜, 1483, 0/795, 原创 ,  (2)      

  在从正面了解如何为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作思想准备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吸取一些教训,在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时尽量避免走弯路,从而使研究资源的价值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
  据我们所了解,在中小学教师个人或以学校为单位在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时,有些人曾经走过下面这些弯路。
  (1)追求“唯上”,缺乏自主性。
  一些学校领导或教师对于教改重点缺乏把握,过于追求以上级部门指示或领导人的言语为“大旗”,对学校自身和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缺乏准确的认识,没有自己的主见。回首近十年来基础教育界对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等的热热闹闹的提倡、“探讨”和“争鸣”,固然不乏严谨的论证和真知灼见,但也确实不乏空洞的呼号;其中不少文章只不过是借用新的口号、权威的话语将一些缺乏新意的做法包装一下,缺乏作者的切身体会或对自己学校实际工作的真实研究。如今,人们对这类文字游戏见得多了,对缺乏独立主见的论述也越来越感到乏味;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觉得上面说的话或布置的任务确有价值,就应该结合对自身实践的踏实研究、通过自己有创意的主见,将这种价值更充分地阐发出来。
  (2)盲目“赶时髦”,缺乏独特性。
  这与上面那条弯路有相通之处,即都缺乏主见;不过,这条弯路表现在追求时髦、追求标新立异,而对这些时髦、新异的措施背后的道理缺乏独立的思考。诚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发展,适当借用市场机制也无可厚非;但若由此失去教育的本真面目,通过市场炒作来扩大知名度,则确实有舍本逐末之嫌。于是,不顾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借用成人化的“选美”机制,在小学推选“校花”者,有之;不顾学校教育的本质特点,套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和措施,想在基础教育建立市场化的“现代教育制度”者,有之;搭乘课程改革的顺风车,将一些传统做法或拼凑出来的材料冠名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者,有之;借用时兴的做法,以“行动研究”为理由闭门造车、或者“土法炼钢”者,有之;热衷于引进国外的理论与观点,或者热中于效法别人的经验者,有之。于是,把教育科研搞成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互相“克隆”、复制项目,严重抑制自己的独创性。对于所有这些看似热闹的景致,我们不妨冷静地问一句:当时光流逝、尘埃落定之后,我们还有什么?十年之后,后人会不会对我们所做的事、所写的文,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3)满足于“总结经验”,缺乏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界曾有很大影响的“集中识字”实验,从第一线教师的经验中逐步归纳出“以歌带字”、“同音归类”等操作方式,形成了以基本字带字的“集中识字法”。这种经验是有效的,它所取得的成效也是巨大的,但是,其中“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理论体系只是通过归纳法整理出来的经验定律性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有两个突出的缺陷:一是其理性程度低,混杂有大量个人的经验性的东西,它们不具有普遍性。二是创新度差,其中混杂有大量旧的理论认识。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他们在实验开始提出的问题就局限在经验型的问题上。[王桐生:《论教育实验中理性思维的贫困》,《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4期。] 
  尽管这个案例出现在十余年之前,但类似的情形在今天仍不少见。例如,有的学校长期沿用以往开展“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的传统教育项目及其做法,但在今天稍作整理,就在不同的时期冠之以“素质教育”活动、“兴趣活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名称;有的教师积累了一套班级管理的经验,并以此为内容开展科研,却不易跳出经验的框架,作出创造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