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别人的手机密码: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0:59:23

村情概述

     

该村位于云南省泸西县城南25公里处,是一座罕见的古村。该村是明广西府第五代士官昂贵的府地所在。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层层而上的土库房形成一级级台阶,最多的有17台,一般也在10台以上,不少土库房顶连缀在一起,形成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1000多间土库房,或首尾相衔,或左右毗连,将村户人家结为一体,其造型独特,实属罕见。                  据介绍,城子村先是彝族先民白勺部的聚居区,之后大批汉族群众迁入,便形成了彝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村中小学已有上百年历史,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曾在此就读。解放战争时期,滇桂黔边纵队盘北指挥部曾设此地。这个村独特的古迹景观和浓厚的人文气氛,被当地人称为"泸西的布达拉宫"。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员宋林华经过考察后认为,城子村民居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一、二、三、四、五条标准。2003年,泸西县委、县政府已把这个村申报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旅游小镇"。

历史悠久

  这个村之所以受到关注,首先是因为这个村历史悠久,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其次因为这个村是"城",这些土库房在云南省哀牢山区被称为"土掌房",但这里的土库房与其他地方的土掌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集中连片、依山而建、户户可通、家家相连。不少人家的屋顶就是上面一户人家的平台和晾晒谷物的场院。村中大多为三间两耳下八户土平房,无论是一层或两层,院落中间都留出一个5至6平方米的天窗,一是为通风透光,二是为上房顶行走方便,天井中立一架木梯,上房顶即可到其他人家。由于上下有木梯相通,户户有平台相连,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从平台进入另一户人家,直至走通全村人家,因而整个村子曲径通达,宛若迷宫;再次是这个村子民风纯朴,人心善良,凡见生人,村民都主动热情招呼,盛情邀请到自己家吃饭。   城子村原本是一座城。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彝族先民就在这里开荒种地、起房盖屋。清代改土归流时,当时统治丘北、弥勒、泸西一带的彝族土司知府从中枢镇(今泸西县城)搬到城子村,土司知府昂贵的衙门就建在山顶上,威震四方。那时,城子盛极一时,山脚有高耸的城墙,城墙下有护城河,护城河上有吊桥,东城门楼上建有炮位和枪眼,由土司府的兵丁把守。城中建有江西街等街道,外地汉族就在此时搬迁入住的。在兵荒马乱年代,这座土库房群落适应了可攻可守、左右逢源的需要,300多年间经受了多次战争和外敌入侵,但却从未被攻破。在村子里,清朝初年曾被朝廷授予"锐勇巴图鲁"衔的"将军弟"李家大院,是规模最大的土库房,雕龙画凤,工艺精美。   为做好保护与开发工作,泸西县委、政府先后投入20多万元,对村子进行了规划建设,修建了停车场,改善了环境卫生,对"将军府"、"姊妹墙"、昂土司府等景点进行了原始性修复,制定了景点游览线路。这个村子已与石林风景区、泸西阿泸古洞、九溪山森林公园、丘北普者黑风景区连成一条旅游线路。

建筑风格

  城子村离泸西县城不远,在25公里外的永宁乡,当地人告诉我,城子村一天里最好看的时候,是清晨太阳初生时,因为绚丽的朝霞和土黄色的古民居互相辉映。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们便沿着线条完美的盘山公路向城子村奔去。车外的田野浸润在清晨的光线里,放牧的彝族少女、悬挂在屋檐下的金黄玉米、成串的火红辣椒,构成了色彩妖艳的宽幅油画。   远远地,在距它还有一定距离的山腰上,我们就看到了一大片长在山上的蔚为壮观的土掌房,这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土掌房在红河的彝族地区并不稀罕,此前,我在滇中和滇东南很多地方都有见到,但是,像城子村这样大面积、大规模,并且保存完好的土掌房,我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司机也是当地人,见我们一路拍照,他说带我们到一个视野最好的位置去,于是,我们跟着他爬到西边凤凰山上。的确,从那里可以完整地看到整个村子,600多幢完整的土掌房形成城堡状,浸润在日出的柔软光线中,温暖又庄严。   进入村子后,看到的的确和别处土掌房风格截然不同,但那一次因为时间有限,我们走马观花一番后便匆匆离开,但心里始终惦记着它,觉得它一定大有来头。此后几年,为了全方位了解这里,我经常出入城子村,想为它做个专题,并和那里的乡长李云福和当地作家杨永明成了好朋友,和他们的交往使我受益匪浅,是他们让我对城子村的了解一步步深入。   首先是土掌房。这是一种彝族民间建筑,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平顶、厚实,大多建在斜坡上,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和这些共通性相比,城子村的土掌房最特别处在哪里呢?   从村外看,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它的规模和外型。村里的土掌房全都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上下相通,并且左右相连,规模最大的,有24户人家左右相连、且上下共有17级,像是大城堡中的小堡垒,非常壮观。远远望去,那层层叠叠、自下而上的土掌房像长长的台阶,如果遇上秋收时节,村民们会在屋顶堆起一个个粮食垛,整个村子就更像一个戒备森严的碉堡。   李云福说,这些土掌房都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为什么可以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又与土掌房的建材息息相关,但这一点,需要进入村子后认真观察才会注意到。这种罕见的土掌房是以当地耐水防腐性很强的树和粘性很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房屋周围以木材或夯土作墙,屋顶上铺上劈柴、木棒、松针和粘土摊平后用木棒捶实。它最大的好处是冬暧夏凉,因为城子村地处低海拔峡谷地带,夏季燥热难挡,冬季又非常寒冷,土掌房则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且防火性能好,因为房屋后墙是山,两侧是土包柱,顶上为土压木,就是偶有失火,也不会殃及四邻。几百年来,城子村从没有失火的记载。   我们曾认真总结过城子村土掌房的特征,其实真正与众不同处,是它在内外结合中体现出来的风格。比如,土掌房这一事物本来是彝族民间建筑,外观上是纯粹的彝族,但是,内部结构和装饰却又有很浓的汉族味,我们曾在一座名叫“将军第”   村规模最大的房屋)的院子里,看到汉族典型的结构:八角飞檐、四合院,并且雕龙画凤。

历史传说

  可是在少数民族如此集中,而又地处偏远的城子村,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合?在和杨永明深入考察几次之后,这个答案渐渐明晰起来。   明清两代,朝廷对云南土司制度实行普遍的“改土归流”,即将地方土官(大多是少数民族)改成流官(大多是汉族),如此,则上层统治有了汉族;改土归流后,政府又大量迁入外来移民,大多是汉民,于是,上下层级都有了汉族的因素。据《泸西县志》记载,城子村古时则是彝族白勺部的聚居区,但今天永宁乡一带的彝族多是从金沙江流域迁徙而来。汉族迁入后,会和当地彝族有各方面的接触和磨合,而最后的结果,在最表层的表现上,就是这种汉彝结合的土掌房。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规模?今天城子村外仍有护城河,形制规划上完全是城堡的格局,可以想象,以前这里一定是一个极为辉煌的府城。而它今天不过一个乡而已,这又与当时的土官相关。   明朝成化年间,广西(今泸西)土知府昂贵便在这里建造土司衙门,改白勺(城子村旧名)为永安府。昂贵土司的到来使城子村飞速发展,并很快成为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勺顿时从一个小村升级为拥有1200多户人家的府城,建筑物也得到大规模发展,府城依山势修筑城墙、城门、楼堡,成为一座远近闻名的城堡,楼堡高耸、城门森严。   可惜好景不长,昂贵因为骄淫无忌,被人进京告发,明成化十七年,朝廷以兵加罪,昂贵兵败自杀,府城大部分房屋被烧毁,土府衙门也仅留下前厅。昴贵死后,很多土著彝族远逃他乡,政府迁入大量移民,并进驻军队,在此设立了哨楼、炮台等军事设施,使城子村的房屋建筑形成了既适应民众居住,又能抵御外敌入侵的最佳房屋结构。几百年来,虽然外敌多次入侵,城子村却从未被攻破。   而这些颇为光辉的历史,都与另一个大背景密切相关。杨永明在经过多年考证后,发现了一个震惊全国的事实:城子村就是古代滇国中非常出名的“自杞国”遗址。在有关自杞国的记载里,充斥着马帮、丝绸之路、开放、辉煌等洁光片羽。可是很快,蒙古的铁蹄跨入云南,自杞国虽与蒙古军血战6年,最后仍然兵败,白勺城沦陷,“自杞国”归顺元朝。   而人们对它的记忆,随同它辉煌历史的远去而一起流逝,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大山里面默默默无闻地度过一代又一代。而取代“白勺”的“城子村”,则几乎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