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红酒多少钱:中国长城史 第六章 隋、唐、辽、金长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33:10
隋长城
第一道修到宁夏银川的长城

一、隋筑长城御突厥

隋开皇元年(581)二月,杨坚夺取北周皇位。隋主即立,待突厥礼薄,突厥大怨。这年东面可汗摄图己夺得可汗位,号沙钵略可汗。千金公主伤其宗社复灭,日夜言于沙钵略,请为周室复仇。《隋书•长孙晟传》载,摄图曰“我周家亲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突厥语皇后)乎!”因与故齐营州刺史高宝宁(据和龙,今辽宁朝阳。)合兵为寇,攻陷临渝镇(今河北抚宁),约诸面部落南侵。高祖(杨坚)新立,由是大惧,修筑长城,发兵屯北境。《资治通鉴》1160页说:隋主患之,敕缘边修保障,竣长城,命上柱国武威阴寿镇幽州,京兆尹虞庆则镇并州,屯兵数万以备之。

二、开皇年筑长城四次

隋从开皇元年(581)修筑长城,据《隋书》、《资治通鉴》所载,前后修筑七次,文帝开皇年四次,炀帝大业年三次。
《日下旧闻考》引《元和郡县志》载“开皇长城起岚州合河县(合河县城下,蔚汾水与黄河合,在今山西兴县西北50里),经幽州,皆古迹修筑。”《长安客话》135页引《元和志》“开皇长城自代之繁峙县,北经蔚州入飞狐县,此又补秦之所未筑。”
1、《隋书•高祖记》开皇元年四月,发稽胡修长城,二旬而罢。”《资治通鉴》“隋主召汾州刺史韦冲为兼散骑常侍。时发稽胡筑长城,汾州胡千余人在途亡叛。帝召冲问计,冲对曰:‘夷狄之性,易为反复。皆由牧宰之不称之所致。臣请以礼绥静,可不劳而定。’帝然之,命冲绥怀叛者,月余皆至,并赴长城之役。”
2、《隋书•高祖记》开皇三年(583)二月,“突厥寇边。”三月癸亥二十五,“城榆关。”榆关,一作渝关,又称临榆关,临渝关,临闾关,即今秦皇岛市东之山海关。明初大将军徐达复修后改名山海关,一说故址在今抚宁县东之榆关镇。这是山海关建关之开始。
3、《隋书•高祖纪》及《崔仲方传》,“高祖受禅,崔仲方进爵固安县公。开皇五年(585)“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隋以夏州改置朔方郡,郡治在今陕北横山县西)、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出勃出岭,绵亘七百里,以遏胡寇。”这是第一次把长城修到宁夏银川。开皇六年二月丙戌初五,“上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4、《隋书•高祖纪》开皇七年(587)二月,“发丁男十一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崔仲方,安平(今属河北)人,字不齐,有文武才略。周灭齐,隋灭陈及制定隋官制方面均有功勋。开皇年间修筑长诚,爱惜民力,利用农间,动工二旬。

三、突厥启民可汗内附

隋一面修筑长城防御突厥,一面又遣使突厥进行离间,开皇元年“命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即和龙,今辽宁朝阳),赉币赐奚、霫、契丹,遣为乡导,得至突厥沙钵略可汗弟处罗侯处,深布心腹,诱之内附,汉间既行,果相猜贰。”又主动遣大军出击,开皇二年破突厥于鸡头山、河北山、马邑,开皇三年卫王杨爽大破突厥于白道山(今呼和浩特北大青山)。
沙钵略可汗数为隋所败,开皇四年九月,乃请和亲。千金公主自请改姓杨氏,为隋主女。隋主遣使于沙钵略,更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隋虽与突厥和亲,乃继续修筑长城,至开皇七年修成西起宁夏银川,东至海,约3800里长城。
开皇十二年(597)突厥沙钵略死,子雍虞闾为都兰可汗。沙钵略可汗弟处罗侯子染干,为小可汗,号突利可汗,居北方,皆向隋求婚。大义公主怨望,隋主欲杀之,遣使谓之说;“杀大义公主,乃许婚。”都兰可汗杀大义公主。隋主以突利兵少力弱,易于抚驯,乃许突利婚,以安义公主妻之。都兰怒曰:“我大汗也,反不如染干。”遂抄掠边郡。开皇十九年(599)都兰合兵掩袭突利,大战长城下,突利大败,都兰尽杀其兄弟子侄,遂度河入蔚州(隋志,雁门郡灵丘县,北周置蔚州。)。突利部落散亡,夜与长孙晟数百骑入长安,隋以突利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华言意智健也。突厥归启民可汗者,男女万余口,上命长孙晟将兵五万人于朔州筑大利城(今内蒙古清水河县)以处之,时义安公主卒,复使晟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以妻之。晟奏染干部落归者日众,虽在长城之内,犹被都兰抄惊,不得宁居,请徙五原以河为固,于夏、胜两州之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使得任情畜牧。上从之。是年十二月乙未初四,都兰为其部下所杀,国大乱。所部多归启民可汗。

四、炀帝筑游乐长城

隋炀帝杨广筑长城三次。《隋书•炀帝纪》大业三年(607)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绵亘千里。”《资治通鉴》说筑之二旬而罢。《隋书.地理志》定襄郡大利县(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有阴山,有紫河。《通典》紫河发源朔州善阳县(今朔县),金河(即浑河)上承紫河。《资治通鉴》1199载:尚书左仆射苏威谏,不可筑长城,上不听,筑之二旬而毕。太常卿高颎等私议,帝遇启民过厚,使虏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又言长城之役,幸非急务,近来朝廷殊无纲纪,天元(北周宣帝宇文赟)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七月丙子二十九,高颎及礼部尚书宇文弼、光禄大夫贺若弼因私议朝政皆坐诛。事连苏威,亦坐免官。
八月壬午初六,车驾发榆林,历云中,溯金河(浑河)。时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令宇文恺等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移。又作行城周二千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饰以丹青,楼橹悉备。胡人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桑页;无敢乘马,启民奉庐帐以俟车驾。乙酉初九、帝幸其帐,启民奉觞上寿,跪伏恭甚,王侯以下,袒割于帐前,莫敢仰视。皇后亦幸义成公主帐,帝赐启民及公主金瓮各一。并以《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为题,写了一首长诗。其诗如下:故亦称此长城为游乐长城。

饮马长城窟行

萧萧秋风起,悠悠万里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枞注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崖驿马上,乘空风火发。借问长城候,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注解枞:chuang 窗, 通撞,当击讲。
2、大业四年(608)三月乙丑二十二,“车驾幸五原(五原在陕西境,《长安志》长安、万年二县之外,有毕原、白鹿原、少陵原、高阳原、细柳原,谓之五原。)因出塞巡长城。行宫设六合板城,载以枪车,每顿舍,则外其辕以为外围,内布铁菱,次施弩床,皆插钢锥外向,上施旋机弩。以绳连机,人来触绳,则弩机旋转,向所触而发。其外,又以矰(射鸟带丝绳短箭)周围,施铃柱槌磬,以知所警。”七月辛已初十,“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九月辛已十一,“诏免长城役者一年租税。”此榆谷在什么地方史无明文,大约在陕北榆林以西。
3、大业四年,“是年,燕代缘边诸郡,时发卒百万筑长城,死者沿途可见。”令阎毗兼任翊卫长史,营建临朔宫(在今北京大兴),并受命督修长城,开永济渠。《资治通鉴》1200页说:“丁男不供,始役妇人”!连寡妇也征去修筑长城。
阎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笔画臻绝.能篆隶,性巧,谙练故事。

五、隋长城几个问题分析

1、隋开皇年所筑长城,开始完全在西起山西雁门,东至海的北周长城线上。后从雁门向西修到合河县(兴县西北50里)蔚汾水与黄河的汇合处。随着对突厥战争胜利,又恢复到西起陕北榆林往东的北齐长城线上。开皇五年(585)则从榆林向西修筑到银川黄河西,这是第一次把长城修到宁夏银川。西起银川,东至榆关约3700里长城开皇年间都是因古迹修筑,只具雏形,多简陋不能利用,其中多数是大业年间重筑的。
2、关于开皇五年隋文帝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在今陕北横山县西)、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出勃出岭,绵亘七百里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3期《宁夏盐池县古长城调查与试掘》一文说盐池县发现了一段与明长城走向基本平行的堤状人工堆积,属于隋长城。这条堆积从盐池县王乐井乡东牛毛井村东1.5公里处与明长城分开,东南至城郊乡八堡村以北700米处与明长城重合。又东南至县城(花马池古城)东1公里处再次分开,再向东南出宁夏境,于陕西定边县盐场堡乡二楼村以东约1公里处再次与明内长城重合。非重合部分全长约25公里。这条长城的其余部分明显被明内长城所压。隋长城系采用堆筑法筑成,因土质疏松不易夯实故采用此种筑法。长城表面呈弧状形土层堆积,土层表面用大平面重物拍打,没有夯实,层次清楚但不见夯迹。堆筑土层厚度差距大,最厚层达145厘米,最薄层18厘米。墙外侧比里侧土质坚硬,墙基外侧挖有壕堑.形成墙体外陡内缓,易守难攻。
长城沿线建有依墙内侧而筑,比墙体高大的墩台,墩台相邻间距为1430±15米。外形呈覆斗式,基宽6~8.5米,残高3~6米,夯层厚18~30厘米。
该文认为“东至黄河,西拒绥州”乃“西拒黄河,东至绥州”之误,《太平寰宇记》载:废怀远县(今宁夏银川),本汉富平县地。隋长城炀帝大业中筑,在县西北大河外灵武县(在今灵武西南、吴忠北黄河北岸,城被黄河冲毁。)东北隔河一百里。可见隋长城西起黄河西今银川西北,东至绥州即陕北绥德,恰好是700里。至于“南出勃出岭”,勃出岭当指陕北靖边县南白于山1823米主峰,秦、汉长城从西南向东北经过此岭。隋建V形长城在此向南伸出一段,是利用秦、汉长城占据此高地,以利防守。这段长城开皇五年动工。大业年竣工。
3、大业三年(607)“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罢,绵亘千里。”此千里长城包括旧绥远省南部的通溪长城。《绥乘•要隘》说:古长城,绥远南境城址,起清水河之北,缘胡山(今摩天岭)以东,跨和林格尔南,乃隋大业年间所筑。根据《山西省通志》及实地考察所得,这段长城具体走向,西起十二连城黄河东岸清水河县王桂窑乡二道塔北,跨缘胡山,在石壁(今石壁桥)西南二十里浑河西岸中断,过浑河,长城折东沿刘四窑梁南爬上边墙壕墩,与明代次边交接,又从边墙壕墩东至杀虎口北和林格尔县二道边村浑河西岸,全长200余里。浑河,也名紫河。蒙语名乌兰木伦,意为红河。浑河上游称苍头河,发源山西朔州,经右玉县杀虎口流入内蒙古,经和林格尔、清水河两县入黄河,这道长城因循紫河而筑,亦称通溪长城。溪就指紫河。
4、《隋书•地理志》载:定襄郡大利(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有长城;楼烦郡静乐(今山西岢岚县)有长城;雁门郡雁门有关官,有长城;繁峙有长城;涿郡昌平有关官,有长城(关官在今延庆县八达岭南17里上关,长城在八达岭);安乐郡密云有长城;燕乐(在今密云东北70里)有长城;渔阳郡无终(今天津蓟县)有长城;北平郡卢龙有关官,有长城,有碣石山。可见隋长城经北京,经过延庆。

唐长城

唐代武功强盛,幽州北部疆域从今大同、宣化、怀来.延庆一线,扩展至赤城、张家口、内蒙古一线,原北京至晋北一线长城失去作用。兼之唐代将领如幽州刺史张仁愿以及安史之乱后的卢龙节度使,都主张修筑军城屯军,遇有敌人即深入敌境追击,不采取守势。在边防线建军城,如幽州北之防御军(今延庆县)、清夷军(旧怀来县城)、怀柔军、安塞军(在怀来、蔚县间。)武州(今宣化)、新州(今涿鹿)及北边七镇(或称山后八军,均在赤城县境)。除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筑过长城外,文献资料没有利用长城抗御敌人的记载。
另外,高丽在今中国东北建有一道防御唐朝的长城。当时东北南部为高丽所据。

高丽长城

一、高丽长城建筑年代及走向

《旧唐书•高丽传》唐贞观五年(631)“高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里有余。”《新唐书•高丽传》所载相同。《中国长城博物馆馆刊》总第7期刊李健才《唐代高丽的扶余城和千里长城》一文引《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史记》载:“荣留王(高建武)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余里,至宝藏王(高藏)五年,凡十六年毕工。”即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631),到贞观二十年(646)筑完千里长城。荣留王二十年,即贞观十一年(637)“王命西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
扶余城在今辽宁省昌图县(李健才文中说在今吉林省农安县),长城北起昌图、沿辽东千山山脉,经沈阳、辽阳之辽东城、海城之卑沙城、安市城和盖州城,而至大连附近海边,长1000余里。

二、唐伐高丽

《新唐书•高丽传》:高丽国王高建武是前国王高元异母弟,立于唐武德元年(618)。其国最大的官“号大对卢,比一品,总知国事,三年一代。若称职者,不拘年限,交替之日,获不相祗服,皆勒兵相攻,胜者为之;其王但闭宫自守,不能制御。”看来高丽是权臣专政。高建武一面筑长城,一面修好唐朝。贞观十四年(640)遣其太子恒权来朝,并贡方物;太宗优劳甚至。贞观十六年(642),高建武命西部大人盖苏文监修长城之役。这年“西部大人盖苏文摄职违法,诸大臣与建武议欲诛之,事泄。盖苏文乃悉召部兵,云将校阅,并盛陈酒馔于城南,诸大臣皆来临视,盖苏文勒兵尽杀之,死者百余人。焚仓库,因驰入王宫,杀建武,立建武弟大阳子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犹中国之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职务,自是专国政。盖苏文,姓泉氏,须貌甚伟,形体魁杰,身配五刀,左右莫敢仰视。恒令其属官俯伏于地,践之上马,及下马,并如之。出必先布队仗,导者长呼以辟行人,百姓畏之,皆自投坑谷。”《薛仁贵征东》说盖苏文善使飞刀即本此。
太宗闻建武死,为之举哀,使持节吊祭。次年,封其嗣王高藏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贞观十九年(645)唐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以特进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六万趋辽东,两军合势,太宗亲御六军以会之,征高丽。夏四月,李勣军渡辽,拔盖牟城,以其城置盖州(即今辽宁省盖县)。五月,张亮军拔沙卑城(亦叫卑沙城、卑奢城,在今海城县境。)。李勣率兵攻辽东城(辽阳市北70里)。高丽从国内(高句丽王都,即丸郡,在今吉林辑安市)及新城(辽宁宜宾西30里)调步骑四万援辽东,被唐军击败。帝亲至辽东城下,督军攻城,李勣以抛车,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以击其城,所遇尽溃.乃拔其城,以其城为辽州。初,帝自定州每数里置一烽,属于辽城,与太子(李治)约,克辽城,当举烽。是日,帝命举烽,传入塞。八月,太宗攻安市城(在盖县东北),城中人坚守不动.每见太宗旌麾,必乘城鼓噪拒战,三日不能克。太宗以辽东仓储无几,士卒寒冻,乃诏班师。历安市城,城中皆屏声偃旗,城主登城拜手奉辞。太宗嘉其坚守,赐绢百疋,以奖励其事君之节。
高宗李治总章元年(668)盖苏文死,三子男生、男建、男产争夺莫离支位,内乱,帝遣英国公李勣率兵攻之。次年被灭,乃遣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守高丽。
上面唐进攻的辽东城、卑沙城、安市城、盖牟城均在高丽长城线上。至于太宗与太子李治约,攻克辽东城举烽传入塞内所筑的烽火台,当是今河北隆化县、承德县、内蒙古宁城县、辽宁建平县境内发现的若干座墩台,墩台均沿河流或山谷修筑,远近不一,远者3-4里,近者1里多,最近的只有100米,烽火台修筑以能看到夜间举火,白天放烟,不误传烽报警为原则。冯永谦、何溥滢著《辽宁古长城》认为是一道以墩台与城墙交替构筑的汉武帝时所筑的长城。

唐张说长城

一、张说筑妫州长城

张说所筑长城,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奚、霫、契丹的。《新唐书•地理志》载:妫州北九十里有长城,开元中中书令张说筑。《通典》:妫川郡,北至张说所筑长城九十里,西北至新长城为界三百八十里,东北至九十八里长城为界。妫川今理怀戎县。
按妫川郡治怀戎县,即妫州,在今旧怀来县城,城北80里,即今长安岭。长城自长安岭向东西修筑,西北至新长城380里,东北至新长城98里,这是沿妫川郡北界筑的长城,总长约480里。
张说所筑长城据下面孙逖所撰《张公说遗爱颂碑》,往东修筑到密云古北口,全长千余里。是防御奚、霫、契丹的。也是经过北京的长城。经过不经过延庆还不清楚。2001年5月18日《八达岭长城报》刊王玲文章说:他们在古崖居山顶发现了城墙,长城专业成大林等共同登上山顶,果见一道石壁沿洞沟山脊而设,墙体无砖无灰,纯以巨石干插。又延庆县胜利街孟孝思告诉我,他曾在松山林场里见到一道石墙。我询问松山林场原场长田信雨,他说没见过石墙。以上二处石墙难道是唐代张说长城妫州东北界的东端?
长安岭,元代名枪竿岭。元乃贤《枪竿岭》诗有题注:“山腰长城遗址尚存” 。其诗曰:
饮马长城下,水寒风萧萧。游子在绝漠,仰望浮云飘。
前登枪竿岭,冈岑郁岧峣。崩崖断车辙,曾梯入云霄。
幽龛构绝壁,微径迂山椒。人行在木末,日落闻鸣蜩。
履险力疲苶注,凭高思飘飘。何当脱羁鞍,归种南山苗。

注解苶:nie 聂阳,疲倦貌。

二、孙逖撰《张说遗爱碑》说张说筑长城千里

《日下旧闻考》2495页载:《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说遗爱颂碑》,孙逖撰。其略曰:渤碣之北,有山戎焉。乍臣乍骄,或息或纵。镇之以大府。府有都督,威之以大军,军有节度。二者之任,万邦之屏。公受命处此,声振殊俗,于是堑山泽,起亭障,塞鸡鸣之扼,守阜陵之冲,遮大厦之路,距卢龙之口,延袤千里,横绝一方。修塞之后,人到于今赖焉。辨其谱系,范阳之大族也。叙其封略,燕国之名都也。征其政理,幽州之良牧也。蓟县父老感之所致.久而益思。远愬不才,追书威德。辞曰:圣出贤者见。为师为辅。大国宗文,殊方畏武。帝谓幽朔,人思镇抚。受命载瞻,聿来兹土。谋猷既壮,阙漏咸补。守固邦宁,财丰人聚。四牡既驾,三边无侮。何以予之,元衮及黼。范阳宗邑,燕垂守宇。德被塞翁,恩深召父。琢彼遗爱,传于终古。贞石不骞,蓟邱之下。
《文苑英华》载:孙逖,武水(故城在山东聊城县西南50里)人,自幼警敏有文思,年十五,赋土火炉,援笔成篇,理趣不凡。开元中举贤良方正,擢左拾遗,累迁中书舍人。典诏诰极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终太子少詹事。
张说,洛阳人,字道济,又字说之。开元九年至十四年(721~726)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在北方诸族中甚有威信,《资治通鉴》载,开元八年(720)六月,突厥降户仆固都督勺磨及足夹  跌部落散居受降城侧。朔方大使王晙言其阴引突厥,谋陷军城,密奏请诛之。诱勺磨等宴于受降城,伏兵悉杀之,河曲降户殆尽。拔野固、同罗诸部在大同横野军(在蔚州)之侧者,闻之皆汹惧。秋,并州长史天兵节度大使张说引二十骑持节即其部落慰抚之,因宿其帐下。副使李宪以虏情难信,驰书止之。说复书曰:“吾肉非黄羊,必不畏食;血非野马,必不畏刺。士见危致命,此吾效死之秋也。”拔曳固、同罗由是遂安。
先是,朔方大总管王晙奏请西发拔悉密(亦突厥种,居北庭,酋长姓阿史那氏),东发奚、契丹,期以今秋掩突厥可汗毗伽(默啜兄,骨咄禄可汗子)牙帐于稽洛水(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上。既而拔悉密果发兵逼突厥牙帐,而朔方及奚、契丹兵不至。拔悉密惧,引退,突厥以兵蹑之,去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二百里,分兵间道先围北庭,因纵兵击拔悉密,大破之,拔悉密众溃,走趋北庭,不得入,尽为突厥所虏。十一月辛未二十三,突厥败凉州节度使杨敬述兵于删丹(甘肃山丹),掠契苾部落而去。毗伽由是大振,尽有默啜之众。寇甘凉等地。
开元九年(721)二月丙戌初九,突厥毗伽复遣使求和,上赐书,谕以“曩昔国家与突厥和亲,华夷安逸,甲兵休息,国家买突厥羊马,突厥受国家缯帛,彼此丰给。自数十年来,不复如旧,正由默啜无信,口和心叛,数出盗兵,寇抄边鄙,人怨神怒,陨身丧元。吉凶之验,皆可汗所见,今复蹈前迹,掩袭甘凉,随遣使人,更来求好,国家如天之复,如海之容,但取来情,不追往咎,可汗果有诚心,则共保遐福。不然,无烦使者徒尔往来,若其侵边,亦有以待,可汗其审图之。”九月癸亥十九,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张说筑长城当在这一年,即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开元十年(722)夏四月已亥二十九,以张说兼知朔方军节度使。闰五月壬申初二,张说如朔方巡边,去西北御防突厥。
五代应有岐长城 

唐朝末年,军镇割据,互相征伐,以洛阳为中心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周边先后建有岐、前蜀、吴越、燕、楚、南汉、闽、南平、后蜀、南唐十国,史称“五代十国”。王建据有四川,建立蜀国,史称前蜀。唐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封陇西郡王,据有今甘肃、陕西南部,自称岐王,建都凤翔(今陕西)。岐、蜀两国互相征伐。 
《资治通鉴》1869页,后梁均王乾化四年(914)十二月癸未二十一,蜀王建假子兴州兼北路制置指挥使王宗铎攻岐阶州(治福津县,在今甘肃武都东南)及固镇(今甘肃徽县),破细砂等十一寨,斩首四千级。甲申二十二,蜀王建假子指挥使王宗俨破岐长城关等四寨,斩首二千级。 
《新五代史》790页,蜀王建永平五年(915)遣假子王宗俦等攻岐,取其秦(甘肃天水)、凤(陕西凤县)、阶(甘肃武都东南)、成(甘肃成县)四州,至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 
蜀王建通正元年(916),遣假子王宗绾等率兵十二万出大散关攻岐,取陇州(陕西陇县)。 
今甘肃南部有岐建的长城关,推断必有岐建的长城。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河中长城 

一、护**节度使李守贞反 

河中,唐方镇名,至德二年(375)置,治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领蒲、绛、慈、隰、晋、同、虢七州。当今山西石楼、汾西、霍县以南和安泽、垣曲以西之晋西南地区。僖宗光启元年(885)赐军号曰护**。 
后汉隐帝刘承祐乾祐元年(948)三月,护**节度使李守贞反,陷潼关。李守贞与京兆赵思绾、凤翔王景崇联合反叛,守贞自号秦王。夏四月辛巳初二,陕州兵马都监王玉克潼关。八月壬午初六,遣枢密使郭威讨李守贞。 
乾祐二年(949)秋七月甲子二十三,郭威克河中,李守贞自焚死。 

二、郭威筑长城围攻李守贞 

《新五代史•李守贞传》596页,李守贞反,隐帝乃遣枢密使郭威率禁兵诸将白文珂等督攻之。诸将皆请先击赵思绾、王景崇,威计未知所向。行至华州,节度使扈彦珂谓威曰:“三叛连衡,以守贞为主,守贞先败,则思绾、景崇可传声而破矣。若舍近图远,使守贞出兵于后,思绾、景崇拒战于前,则汉兵屈矣。”威以为然,遂先击守贞。 
是时,冯道罢相居河阳(今河南孟县)。威初出兵,过道家问策,道曰:“君知博乎?”威少无赖,好蒲博(梭牌),以为道讥之,艴然而怒。道曰:“凡博者钱多则多胜,钱少则多败,非其不善博,所以败者,势也。今合诸将之兵以攻一城,较其多少,胜败可知。”威大悟,谋以迟久困之。乃与诸将分为三栅,栅其城三面,而阙其南,发五县丁夫筑长城以连三栅。守贞出其兵坏长城,威辄补其所坏,守贞辄出争之,守贞兵常失十三四。如此逾年,守贞城中兵无几,而食又尽,杀人而食。威曰:“可矣”。乃为期日,督兵四面攻而破之。城破,守贞与妻子自焚。汉军入城,于烟烬中斩其首,传送京师,枭于南市。 
这种为攻城筑的长城,未列入长城之数。 

辽长城
辽建有二道长城

辽代建有镇东海口长城和清宁年所建长城,史志所载资料极为简略,介绍如下:

镇东海口长城

《辽史•太祖纪》:太祖耶律阿保机二年(908)冬十月乙亥朔,“筑长城于镇东海口。”长城具体位置及长度均无记载。
长城是辽建国初期所建,当是防御渤海国的。《资治通鉴》1899页:辽太祖天赞三年(924)七月“时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惟勃海未服,契丹主谋入寇中原后唐,恐勃海掎其后,乃先举兵击勃海之辽东;遣其将奚酋秃绥及卢文进进据营、平等州,以扰燕地。”九月,“契丹攻勃海,无功而还。”太祖天显元年(926)勃海为辽所灭,改称东丹,以辽太子倍为东丹王。
渤海国,也作勃海,唐时以靺鞨粟末部为主体和部分高句丽人所建政权,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由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初称震国,也作振国。玄宗先天二年(713)遣崔忻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置忽汗州,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使用汉文。肃宗宝应元年(762),诏晋升渤海为国。玄宗以后渤海经常派使臣到长安朝贡,请封号。多次派学生到京师太学学习,文化发达,农产品有稻、粟、豆、麦。手工业有布、绸、陶器。最盛时辖境有五京十四府六十二州。南有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北至黑龙江,东至乌苏里江。设置在乌苏里江东岸一带的四府十一州,西有辽宁桓仁、吉林通化、梅河口市一带。其国五京,一为王城,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渤海镇之东京城;二为东京龙原府,领庆、盐、穆、贺四州,唐贞元中常徙都于此,故城在今吉林浑春市附近,临海与日本通;三为南京南海府,即今朝鲜咸镜道之镜城;四为西京鸭绿府,在今吉林浑江市附近;五为中京显德府,在今吉林永吉县西南280里苏密城。《通志》“渤海为粟末之遗,中京为始兴之地。苏密即粟末之对音也”。
依渤海国境推断,镇东海口在今辽宁丹东市一带,长城也建在这一线上。



清宁长城

一、清宁年李仲禧筑长城

罗哲文著《长城》说,据《宏简录•李俨传》载: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四年(1058)在鸭子河至混同江之间修筑一段长城,规模不大。
按这道长城不是李俨所筑,乃李俨之父李仲禧所筑。《辽史•耶律俨传》1415页:俨字若思,析津(今北京)人,本姓李氏。俨咸雍年(1065~1074)始登进士。父仲禧,重熙中(1032~1055)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1058),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出为榆州刺史。俄诏复旧职,迁汉人行宫都部署。六年(1070)赐国姓,封韩国公,改南院枢密使。
《辽史•大公鼎传》1060页,大公鼎,咸雍十年(1074)登进士第,调沈州(今辽宁沈阳)观察判官。辽东雨水伤禾,北枢密院大发丁壮以完堤防。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使农之道。”边障甫宁即指前面说的长城刚筑完。这道长城从清宁四年一直筑到咸雍年(元年为1065)前后达10余年之久。

二、长城所在地及防御何方

鸭子河,即今松花江;混同江,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后称混同江,也叫第二松花江。高旺著《内蒙古长城史话》说:从鸭子河(松花江)至混同江(黑龙江)之间,有一段长城,在松花江右岸吉林省舒兰县境,长24里,呈东南至西北走向。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所列历代长城表,说这道长城长约1400里。与高旺长24里之说相距甚远。不过要从舒兰县修到黑龙江去还真得有1400里的长城。
这道长城是防御兀惹部的。《辽史•圣宗纪》统和十三年(995)兀惹乌昭庆反,与渤海燕颇等攻铁骊(黑水靺鞨十六部之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东混同江沿岸地)。遣奚王和朔奴等讨之。奚王和朔奴等驻于铁骊,进至兀惹城。攻城不克,掠地东南,循高丽北界而还。以地远粮绝,士马死伤大半。奚王和朔奴和东京留守萧恒德等五人被削官。这道长城当是为防御兀惹部而建。《续资治通鉴》清宁四年春正月壬申朔,“辽主如鸭子河”。道宗大约就是为了巡视此地防守而去的。
兀惹,在吉林东北一带,也作乌惹。《满洲源流考》作窝集,在吉林珲春县境。窝集,森林之义,亦名东海窝集部。所属部以十数,即汉魏之沃沮,元之乌者、吾者,明之兀者,永乐间置兀者卫、兀者左卫、兀者右卫、兀者后卫,皆野人也。其部族不一,而地甚广阔。明万历年间次第为满洲所并。


北宋曾利用陇东古长城
长城不是国界之一

一、长城不是国界

修筑长城的目的是防御敌人,保护屯垦,减轻转运,巩固边疆。历代长城都建筑在本国的国土上,长城之外有前哨城堡和大片疆土。长城上建有若干关口,战时据以御敌,平时可凭官方文书出入,起着稽查奸细与不法分子的作用。即使像春秋时期齐桓公所筑长城,《管子》说,“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长城之南也不会没有齐国的土地。
历史上各国之间从来没有固定的国界。强凌弱,众暴寡,国界不断变更。战国时燕国在今河北中部徐水一带建了一道南长城。燕王喜八年(前247)燕赵两国友好,“燕与赵易土,赵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调整了长城南北的土地。过了四年,燕王喜十二年,(前243)赵“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侵入燕长城。长城怎么会是国界?
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与辽国,宋始终未能收复,险要尽失。
宋、辽在今河北以燕长城为界,连年战争;在山西以赵肃侯北长城为界,也有争议;在陇东宋则利用了古秦、汉长城。

二、宋、辽在东线连年交战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冬十月甲寅十六,“北面前阵钤辖张斌与辽师遇于长城口(徐水西北25里),时积雨,辽人弓用皮弦皆缓湿,斌击败之。渐近界首,辽伏骑大起,而三路统帅未及进,前阵兵少,为辽师所乘,斌退保威鲁军。(威鲁军,也作威虏军,后改广信军,在徐水县西25里,即燕武遂邑。)
历经三年交战,真宗景德元年(1004)由宋岁输银三十万两与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宋将魏能守安肃军(今徐水),杨延朗(杨六郎)守广信军(徐水西25里遂城),二军地逼契丹,而攻围百战不能下,时人称曰,“铜梁门,铁遂城。”梁门即今徐水县城,北对长城门,也谓之梁门,宋置寨,为安肃军治。
徐水县东永清县发现宋御辽古战道,被称为“地下长城”。战道分布在永清县6个乡镇11个村,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战道以永清南关为起点,东南延伸向信安镇(本古淤口关,宋置破虏军,寻改信安军),西南延伸向霸州镇(古益津关,今霸县城)。这里是益津、瓦桥、岐沟三关的东线。地道建在地表1—5米以下,洞高矮各异,宽窄不一,约高1.6米,宽1米左右。均以30×16×18厘米巨型青砖砌成。有名“迷魂洞”、“藏兵洞”之说。“铜梁门,铁遂城”,大约也是这样的地上地下防御工程。
三、宋在西界则利用了古秦汉长城

《续资治通鉴》载,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知镇戎军(故治在今宁夏固原县)曹玮言,军境川原夷旷,便于骑战,非中国之利,请自陇山以东,循古长城堑(秦汉长城)以为限,从之。又言边民应募为弓箭手者,皆习障塞蹊隧(曲径小道),觧羌胡语,耐寒苦,有警可参正兵为前锋,而官未尝与器械资粮,难责其死力。请给以境内闲田,永蠲其租,春秋耕敛,州为出兵而护作之。诏人给田二顷,出甲士一人,及三顷者,出战马一匹。设堡戍,列部伍,指挥使以下,校长有功劳者,亦补军都指挥使,置巡检以统之。其后鄜、延、环、庆、泾、原并河东州军亦各募置。
鄜州治今陕西富县,延州治肤施,在绥德县东南50里,环州治今甘肃环县,庆州治今庆阳,泾州治今泾阳县北5里,原州治今镇原,均在秦汉长城线上。
曹玮,灵寿(属河北)人,曹彬三子,字宝臣。太宗时西夏李继迁叛,帝问谁可为将,彬荐玮可任,除同知渭州,时年十九。驭军严明,举措如老将。真宗即位,累迁知镇戎军,官终彰武军节度使,沈勇有谋,用士得其死力,出入神速不可测,将兵四十年,未尝失利。
 
四、宋、辽山西边界争议

宋、辽在今山西境国界也有争议,原议以蔚、朔、应三州长城为界,后被迫以黄(wei违)山为界,弃地南北500里,东西700里。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丙辰十三,辽主(道宗耶律洪基)以宋河东路增修戍垒,起铺舍,侵入辽蔚,应、朔三州界内,遣林牙萧禧来言,乞行毁撤,别立界至。禧归,神宗面谕以三州地界,俟遣官与北朝官即境上议之。夏四月,太常少卿刘忱、秘书丞吕大忠与辽枢密副使萧素等议疆界于代州境上。初刘忱、吕大忠既奉使,而大忠遭父丧,有诏起复知代州。忱对便殿,奏曰:“臣受命以来,在枢府考核文据,未见本朝有尺寸侵辽地,臣既辱使指,当以死拒之。”忱出疆,帝手敕曰:“辽理屈则忿,卿姑如所欲与之。”忱不奉诏。至是,与素等会于代,素等设次据主席,大忠却之,乃移次于长城北。改西上閤门使知石州。大忠数与素会,皆以理折之,稍屈,辽指蔚、应、朔三州分水岭土陇为界,及忱与之行视,无土陇,乃但云以分水岭为界,凡山皆有分水岭,相持久之不决。
代北疆议,逾时不决。九月,辽复遣萧禧来言。甲寅十九,诏枢密院议边防。冬十月壬申初八,遣中使赐韩琦、富弼、文彦博、曾公亮诏曰:“通好北敌,凡八十年,近岁以来,生事弥甚,代北之地,素无定封,故造衅端,妄来理辩,比敕官吏,同加案行,虽图籍甚明,而诡辞不服,今横使复至,意在必得,敌情无厌,事恐未已,万一不测,何以待之,古之大政,必咨故老,卿其具奏。”四位老臣奏请废除新法,行富国强兵之道。帝召刘忱、吕大忠与执政议之,将从其请。大忠曰:“彼遣一使来,即与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来,尽索关南地,亦与之乎?”帝默然。忱与大忠坚执不与,执政知不可夺,乃罢忱还三司,许大忠终制。
熙宁八年(1075)三月庚子初八,辽复遣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命韩缜与禧议之,争辩或至夜分,禧执分水岭之说不变,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不得已,遣知制诰沈括报聘(使辽)。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分界,今所争乃黄嵬山,相远三百余里。表论之,帝喜谓括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乃赐括白金千两,使行。括至辽,辽枢密副使杨遵勖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遵勖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它日复问,亦如之。遵勖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遵勖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淳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秋七月,命天章阁待制韩缜如河东割地以畀辽。辽主以侵地之议起于耶律普锡,命普锡往正疆界,普锡力争不已,帝问于宰相王安石,安石曰:“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以笔画其地图,依黄嵬山为界,萧禧乃去。至是遣缜往,尽举与之,东西弃地七百里。监察御史里行分宁(今江西修水县)黄宁叹曰:“分水画境,失中国险矣!”其后辽人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辽主擢普锡为南院宣徽使。
天池在宁武西南60里。黄嵬山,在原平县西南70里。此雁门关系南面的雁门关,在静乐县南。《清一统志》,忻州、代州俱有雁门关。代州在雁门山,建在前。忻州在雁门乡,建在后,此关东临汾水,西倚高山,连接岚、朔二州之界。
天池在朔州长城南近百里,去蔚州长城400里;黄嵬山又在天池南近百里。朝臣刘忱、吕大忠、沈括等多人争执的疆土,被王安石“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一句话,一笔划去南北350里,东西550里大片土地,实不可取。王安石的新法宜其失败。

金长城

金初在今朝鲜北部建有一道防御高丽的曷懒甸长城。明昌年间建界壕,名之明昌旧城、明昌新城。界壕也与后魏、北齐所筑的长城相同。
曷懒甸长城
唯一一道双向防御的长城

曷懒甸,金置曷懒路,治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辖今吉林长白山以东,图
们江流域以南,朝鲜咸镜南道定平、咸兴以北地。曷懒,译言榆树。辽史作曷懒,金史作孩懒,也作合懒、骇浪、海南、海兰。曷懒甸诸部是介于女真和高丽之间的部落。
初,曷懒甸诸部欲附女真,高丽闻之不欲其归附女真,归附女真于已不利,
使人邀止。女真募兵徇地曷懒甸,收叛亡七城。高丽执曷懒甸使者,于是五水之民皆附于高丽。女真连败高丽兵,高丽请和,女真立幕府于曷懒甸。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兄康宗乌雅束立之四年(1106)“高丽背约,杀二使,筑九城于曷懒甸,以兵数万来攻。斡赛(阿骨打弟)败之。斡赛母疾病,斡鲁(阿骨打从弟)代将其兵者数月,斡鲁亦筑九城,与高丽九城对抗,出则战,入则守。斡赛起复代斡鲁为将,用其法,卒城高丽。“(斡鲁先已筑九城,斡赛筑的城当是长城。)高丽复来攻,斡鲁复败之。高丽约以还逋逃之人,退九城之军,复所侵故地。九月,双方乃罢兵。”(见《金史•世纪》及《斡赛•斡鲁传》)
太祖天辅三年(1119)十一月,“高丽增筑曷懒甸长城三尺,边吏发兵止之,弗从,报曰:‘修补旧城’。曷懒甸孛堇(部长)胡剌古、习显以闻。诏曰:‘勿得侵轶生事,但慎固营垒,广布耳目而已。”(见《金史•太祖纪》33页《高丽传》2885页)时金正进兵攻辽,故在高丽采取守势。
天辅四年(1120)高丽国王王楷奉表称藩。上使高伯淑等使高丽,敕伯淑曰:“若彼一一听从,即以保州地赐之。”保州近高丽,辽侵高丽置保州,故治在今朝鲜平壤西北一百里。
太宗完颜吴乞买天会二年(1124)高丽国王上表,乞免索保州入亡边户。既而完颜勖(阿骨打从弟)表请不索保州亡入高丽户口,太宗从之,自是保州封域始定。
推断金没有把保州交还高丽,只是不索取保州逃亡到高丽的民人。保州既在平壤西北百里,曷懒甸长城必建在平壤与保州之间东西一线九城之间,长度应有500里。是金为防御高丽所建,后高丽加高三尺用以防金。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条双向防御的长城。
康宗乌雅束,为世祖劾里本之子,阿骨打之兄。斡赛,阿骨打之弟,封卫王。斡鲁,阿骨打从弟,封金源郡王。完颜勖,阿骨打从弟,封金源郡王。
金界壕

一、金世宗时未筑界壕

金界壕建于章宗完颜景明昌、承安年间。世宗完颜雍,大定年间虽曾动议修筑,但没付诸实施。由于海陵王完颜亮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契丹遗部札八、耶律窝斡造反,金筑界壕是防御契丹余部的。
大定元年(1161)契丹耶律窝斡反,杀札八,自为都元帅,攻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众至五万,称帝,改元天正。叛乱虽于大定二年平定,但其余部尚存。大定十年(1170)参知政事宗叙北巡,宗叙建议“筑堑壕为藩篱之固”,未被采纳。
《金史•李石传》载,北鄙岁警,朝廷欲发民穿深堑以御之。李石与丞相纥石烈良弼皆说:“不可。古筑长城备北,徒耗民力,无益于事。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怀柔之。若徒深堑,必当置戍,而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之举。”事遂寝。
大定十七年(1177)正月,世宗完颜雍欲徙窝斡遗党散置之辽东,左丞相纥石烈良弼说“此辈已经赦宥,徙之恐生怨望。”金主曰:“此目前利益,朕为子孙后世考虑耳。”遂徙之。大定二十一年(1181)金增筑泰州(治今科尔沁左翼前旗治)、临潢等路边堡,以增强防御能力。
世宗在位二十八年,南北修好,与民休息,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群臣守职,上下相守,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断罪,多不逾二十人,国中号称小尧舜。李石,辽阳人, 字子坚,世宗母舅,官御史大夫。左丞相纥石烈良弼,居相位几二十年,以成太平之功,号贤相。

二、完颜襄筑界壕

《金史•内族完颜襄传》章宗完颜景明昌二年(1191)北部契丹复叛,因请就用步卒穿壕筑障,起临潢左界北京路以为阻塞,言者多异同。诏襄问方略,襄说:“今兹之费虽百万贯,然功一成,则边防固而戍可减半,岁省三百万贯,且宽民转输之力,实为永利。”诏可。襄亲督视之,军民并役,又募饥民以佣即事,五旬而毕。于是西北、西南路亦治塞如所请。《金史》赞曰:迹襄之开凿壕堑以自固,其犹元魏、北齐之长城欤。
自明昌初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金主因旱灾,问平章政事张万公致灾之由。万公对曰:“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言罢之。”既而司空完颜襄以枢密使莅边,卒为开筑,民甚苦之。
《金史•独吉思忠传》及《金史•章宗纪》载,承安三年(1198)思忠为西北路招讨使,言各路边堡墙隍,西自坦舌,东至胡列么,凡六百里,向以起筑匆遽,工役迫促,虽有墙隍,并无女墙副堤。至承安五年(1200)增修女墙副堤,用工七十五万,止用屯戍军卒,役不及民,至是工竣。九月巳未二十六,尚书省以闻,诏奖之曰:直乾之维,搤边之要,正资守备,以靖翰藩,垣垒未固,卿督兹事役,唯用戍兵,民不知劳,时非淹久,已臻修毕,仍底工坚,赖尔忠勤,办兹心画,有嘉乃心,式副予怀。遂厚赐以银币。论者谓金之国势自兹弱矣。(兼见《续资治通鉴•金章宗承安五年》)
可见,东北路界壕明昌二年当年完工。西北路界壕到承安五年方完工。西南路则未提及。
完颜襄,大定间以左翼万户平契丹耶律窝斡,累拜平章政事。屯北京(河北平泉县大宁城),民方艰食,乃减价粜仓粟予以救济,或以兵食方阙为言。襄曰:“乌有(哪有)民足而兵不足者!”卒行之,民皆悦服。

三、界壕不是防御蒙古的

《续资治通鉴》说:金界壕是备御蒙古是不对的。成吉思汗于金泰和二年(1202)始战胜诸部强大起来。泰和六年(1206)登上汗位。成吉思汗曾入贡于金,章宗使卫王永济受贡于静州(在今辽宁境),成吉思汗见卫王不为礼,卫王欲请兵攻之,不果。章宗卒,新君嗣位,有诏至蒙古,传言当拜受,成吉思汗问新君为谁?金使说,“卫王也。”成吉思汗遽南面唾曰:“我谓中原皇帝,乃天上人,此等庸懦亦为之邪!何以拜为?”乃乘马北去。从此决定伐金。金界壕承安五年(1200)已建成,可见不是防蒙古的,后来金也没有利用界壕防御蒙古的记载。
而《元史•石抹也先传》有下面记载:石抹也先,迪列乣氏奚人。辽亡,其祖库烈儿誓不食金禄,率部落远徙。父脱罗华察儿亦不仕,有五子,也先其仲子也。也先年十岁,从其父问宗国辽被金灭之事,即大愤曰:“儿能复之!”及长勇力过人,善骑射,多智略,豪服诸部。金人闻其名,征为奚部长。即让其兄赡德纳曰:“兄姑受之,为保宗族计。”遂深自藏匿,居北野山,射狐鼠而食。成吉思汗起朔方,七年(1212)匹马归于蒙古。十年,率北京等路民一万二千余户来归,所将军皆猛士,衣黑为号,故曰黑军。可见契丹、奚人是有坚强组织的部落,时时威胁金边疆安全。金界壕是防御契丹、奚遗部的。

四、金界壕走向

关于金界壕,高旺写的《内蒙古长城史话》有详细记述,分明昌旧城、明昌新城,现将其走向及疑点列下:

明昌旧城

明昌旧城,东起大兴安呤北麓,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上库力西
南5、6里一座古城,向西南进入旗政府所在地拉布达林镇,这段长45里。然后沿根河南岸平坦的草原上蜿蜒西行,到四卡折而向南沿额尔古纳河东岸行70里,至额尔德尼托罗辉卡伦,又南行45里越过额尔古纳河,进入俄罗斯境。这段共长约200里。遗迹模糊,时隐时现,有时难以寻找。《黑龙江省省志》云:“呼伦县(今海拉尔市)北二百二十里,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乌兰哈达之北,西行百三十里,沿海拉图山脉,经库克多博喀伦,北折而南,沿额尔古纳河岸,又百十里,至暖水泉河而尽。”所记与遗迹相符,其结构及设施,城墙外面有壕堑,墙上筑马面、烽燧。墙内筑有戍堡,堡距3、5、10里不等,重要地段二堡相距更近。
界壕在俄罗斯境内约240里。在中俄60号界标处复进入中国呼伦贝尔盟,长约120里。又在中蒙边界635号界标处进入蒙古国,沿克鲁伦河以北,乌勒吉河以南,在东方省境内向西延伸,最终止于肯特省鄂嫩河源与乌勒吉河源之间的沼泽地带,长约800里。总长约1400里。
明昌旧城,有说是金在辽旧址上建的。明昌旧城又叫兀术长城,那是因为兀术是金太祖第四子,即完颜宗弼,屡带兵侵宋,江南呼为四太子,兀术之名妇孺皆知,兀术长城即金长城的同义词。土人认为这道长城为成吉思汗所筑,《元史》载: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前后,成吉思汗与乃蛮部及金兵在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流域作战,有“出入塞”的提法,从地理位置上看,塞就指明昌旧城而言。金明昌年间在蒙古部落地区修筑防御工程的可能性值得怀疑。明昌旧城究竟建于什么年代尚待考证。

明昌新城 

明昌新城,则远在明昌旧城之南,又称金内长城。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旗,一直延伸到包头市,渡过黄河,伸入伊克昭盟境内。分属金东北、西北、西南三路管辖。东北路招讨司设在泰州,清舆地学家李兆洛曰,金泰州为科尔沁左翼前旗治,泰州故城在今内蒙古扎赉特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之间的塔子村。西北路招讨司设在桓州,治清塞,在今多伦附近。西南路招讨司设在丰州,在今托克托县。下面分东段、中段、西段叙之: 

东段 

明昌新城东北起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旗自治旗所在地尼尔基北16里嫩江西岸的前后七家子村。长城从这里分为内外两线,外线从后七家子村东北嫩江西岸筑起,内线从前七家子村东北嫩江的一条支流的西岸筑起,两线并行约20余里后合为一线。这里有座边长各155米的戍堡,即达里带石堡子,亦称后卧尼奇边堡。达里带石译成汉语即屏蔽障隔的意思。 
往西南,经实地踏察,在科右前旗发现三段界壕,突泉县发现一段,科右中旗和札鲁特旗各发现两段。界壕由壕、墙构成,墙为土石混筑,掘地为壕,取土筑墙,一举两得。 
霍林河矿区有条金界壕,呈东北、西南走向,在霍林河北岸与河流平行西去,穿过矿区进入锡林郭勒草原东部。墙残高1米多,宽5、6米。城墙外侧有沟,已淤平。沟外还有两条深沟和一条死沟,沟深1至5米,宽近10米。 
林西县五十家子乡、新林镇、大营子乡有界壕200余里,墙呈梯堰状,墙体用石块掺泥土筑成,石块大的如卧牛,小的如洗脸盆。这里地势险峻,界壕翻山越岭迂回曲折而行,特别是大乌兰村一段,跨过陡峭山岭,单人徒步攀登尚觉气喘,当年运料筑城的人该何等艰辛。 
另在东乌珠穆沁旗东北角上,有一条从蒙古国礼德盖之西而南入东乌旗的界壕,又从东乌旗东出,经科右中旗呼河北岸,至科右前旗,又东北至扎赉特旗吉日干以北淖尔河岸。这段界壕没有烽燧,应是上述的分支。以上东段。 

中段 

从四子王旗由西往东衔接林西县界壕。 
中段界壕在四子王旗补力太庙东北40里处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由补力太庙东南行,出四子王旗,穿过察右后旗、苏尼特右旗西南角,进入商都县境内。商都县的界壕又分北南两线,北线这里称之中线,从商都县东北大库伦乡分出,经镶黄旗、正镶白旗北部沙丘地带而东,进入正兰旗。南线从商都县东出,向北进入化德县西南,东经河北省康保县、大仆寺旗南进入正兰旗。中南两线在正兰旗东北汇合后,经林西、林东两县北部接前述东段界壕。 
关于化德、康保、宝昌(今太仆寺旗)三县的界壕,《察哈尔通志》称之土边墙,说土边墙由商都经化德进入康保,化德县境内有五十余里。康保县东南二十五里有土边墙,高二、三尺,宽六、七尺,从荷叶脑包起,至东滩止,绵亘一百三十余里。何时所建无考,当地人称之三道边。宝昌县本为察哈尔两翼熟荒及正白旗生荒地,民国初置设治局,十四年(1925)升为县,今置太仆寺旗。宝昌东九里有边墙村,村南三里有土边,至平安村之皮房营,长九十里,高四尺,宽一丈,皆土筑,每三十步有一大土堆。当地人称之三道边,传说为秦始皇所筑。在延庆务工的宝昌人王震武,40岁,他说:“我们也认为当地叫三道边的边墙是金界壕,边墙南有10米宽的沟壕。” 
在苏尼特右旗西南角新民乡全胜村有一段东西走向的金界壕,残高1.3米,宽8米,城墙上每隔400米凸出一个馒头形土丘,就是当年的马面。从全胜村到察右后旗雷家村一段边墙上有5个马面。马面方形,每边长10米,半在墙上,半在墙外,凸出部分长3米,是戍卒哨望驻守的地方。在边墙内侧,每隔4、5个马面置戍堡一座,驻扎兵马。 
中段北线界壕由补力太庙东,出四子王旗、向东北经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由阿巴嘎旗的甘珠尔庙东北行,进入蒙古国境内。以上中段。 

西段 

西段界壕,由四子王旗往西南延伸进入武川县,在武川县庙沟乡上庙沟村西南约1里,由平地转上山丘,沿大青山缓缓而上,伸至察素齐以北大青山北坡的万家沟,止于海拔1850米处。由此再往西南翻过海拔2000米的大青山主峰,下面就是土默川平原土默特右旗驻地萨拉齐。 
原来认为金界壕西端就止于武川县大青山北麓。近年在包头市东郊沙尔沁村发现一段东北、西南走向的土边墙。《包头文物资料》载,沙尔沁村北山麓台地原有清代喇嘛庙沙尔沁召,紧靠沙尔沁召西侧,有一道当地群众称之为“土龙”的边墙,自山上逶迤而下,从东北向西南直抵黄河岸边。群众还说,天气晴朗,可见“土龙”越过黄河,伸向伊克昭盟境内。这段土边由沙尔沁村东北行,止于大青山南坡,与察素齐北大青山北坡万家沟边墙遥相呼应,似成一线。由沙尔沁村西南行,土边穿过呼包公路,京包铁路,止于黄河北岸,共长5里,残高1米,底宽3米,夯土层清晰。 
包头为金与西夏交界地区,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沙尔沁村以西发现大量西夏仁宗乾祐元宝、天盛元宝铁钱。土边墙以东果园中出土金代瓷器、铁釜遗址一处。《金史•地理志》载:“金之壤土封疆,北自蒲与路(蒲与为扶余音转,故城在黑龙江省克东县。)之北三千里,火鲁火疃(音团,上声。)为边。(可能即明昌旧城线)。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婆卢火为金初将领,任泰州都统,率民万户屯田于泰州,可能其时已浚有界濠,或是《金史》误记。)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指今大青山西段)外,包东胜、接西夏,逾黄河。” 
庆州故城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镇;桓州故城在正兰旗北;昌州故城在太仆寺旗西南九连城;抚州故城在河北康保县南,净州故城在四子王旗城卜子村。《蒙鞑备录》有金章宗“新筑长城在静(浄)州之北”的记载。东胜州故城在内蒙古托克托县城东黄河向南转弯的东岸台地上,东胜州西境接西夏国界。 
故明昌新城西起莫力达瓦旗前后七家子村,西穿大草原,经布特哈南、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突泉县、科右中旗、札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多伦县、正兰旗、河北康保县、太仆寺旗、化德县、商都县、察右后旗北、苏尼特右旗西南角,四子王旗北境,插入武川县庙沟,越过大青山,渡过黄河,终点在伊盟。这道界壕经过的地区,金代分属东北、西北、西南诸路招讨司管辖。 
赵军《金代东北路长城的卫戍与屯田》文中说:金边墙全长14000里,包括南线、北线和复线。金代戍守边防的是猛安,谋克。猛安为千户长,谋克为百户长,系军政民合一的体制。东北路边墙线有大型军城9座,係猛安驻地;一猛安下辖6—8个谋克,谋克筑小型军城,辖边墙150里,那么东北路边墙长度和戍守兵力就可算出了。有一座小型边城中出土一枚金“拜因阿邻谋克之印,”简译为“富山百户长之印。”全译为“富山屯田军民部落长兼戍军百户长之印。” 
金南线界壕最长不过5000余里,《金史》也没说建成万里界壕,故不列入万里长城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