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援对郑智的评价:赵作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8:50:21

赵作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初探

【 2011-10-24 11:45 】 【来源: 人民网 】
[提要]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赋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变革的历史使命,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召唤。

  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赋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变革的历史使命,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召唤。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我们要在胡总书记“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精神指引下,按照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以村两委领导下的民间社会组织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骨干,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大力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农村。

  一、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结构布局

  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农村现代服务机制体制建设;首先,要在党委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以农民群众为本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理念,以村两委领导下的村民调解组织、禁毒防艾、防邪组织,以及种植、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等民间社会经济合作组织为骨干,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其次,要在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下,进一步强化乡镇包村工作职能和工作职责,加大与对口帮扶部门的有效对接,大力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共青团,妇联,计生,民政,医保,人民武装以及事业综合服务中心等乡、村社会公共资源,转换工作角色,转变工作职能,以村为单位,建立“便民服务管理调处帮扶救助中心”,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矛盾调处工作机制”和“帮扶救助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行政事业性综合服务,全面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新途径,新模式。再其次,党委、政府一方面要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抓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宏观调控工作机制和微观调处管理机制建设,为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把稳舵,护好航。

  (一)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

  有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婚姻登记、户籍办理、修房造屋、计划生育、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养老、低保、定补、医保、失业登记、伤残救助和文化体育、农、林、牧、渔等综合性便民服务;为群众提供进一道门办事,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终结的优质高效行政事业性基础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工作机制

  一要以村为核心,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人口信息基础台帐,完善人力资源、人口民情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抓好人力资源和人口民情信息动态管理。

  二要以司法所、派出所及村警务室,村信访维稳工作室和村卫生室为核心,加强对精神病患者、吸毒人员、艾滋病人和邪教人员的摸底排查,强化动态管控;进一步加大社区、村矫正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两劳人员管理无缝对接制度,切实解决两劳人员的实际困难,帮助两劳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防止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

  三要以村党支部、基干民兵、共青团、妇联和村警务室为骨干,进一步加强综治管理,抓好治安联防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电子信息化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警务电子地图,构建点、线、面三维立体防控模式,完善“打防控”处突机制建设。

  四要加大“扫黄打非”、“打黑除恶”等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促进和谐乡村建设。

  (三)建立健全矛盾调处工作机制

  依托村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室,加大矛盾排查,建立以村民调解组织等民间经济社会草根组织为一线,以村、组干部为中坚,以乡镇包村干部为最后防线的三道关矛盾调解处置工作机制;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敏感、突出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以及各类乡村事务纠纷和邻里矛盾纠纷,争取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打造乡村人文和谐新环境。

  (四)建立健全帮扶救助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智障家庭和流浪乞讨人员帮扶救助机制,打造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道德新风尚。

  二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和用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劳资双方创建双向互动的就业、用工帮扶服务新机制。
二、创新基础工作体系,是夯实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程建设

  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创新以村为核心的“便民服务管理调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建设,还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协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创新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夯实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基础,作为“便民服务管理调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的完善与补充。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人力资源和人口民情信息综合动态信息数据库,为“便民服务管理调处帮扶救助中心”提供详实有力的数据信息资源,为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矛盾调处工作机制和“帮扶救助工作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和村民代表一事一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的召开村民代表联席评议会,把村两委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取信于民,把村两委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真心信赖、拥护和爱戴的新时期战斗堡垒。

  三是抓好“村校共建”、“警校共建”,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进一步加大对网吧、电子游戏厅接纳未成年人娱乐的打击力度,打击“黑网吧”,努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课外活动模式,依托文化站、图书室、历史名胜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接班人;再一方面要充分应用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品牌效应,推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帮助每一个贫困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四是进一步加大村卫生室建设,完善村民健康档案信息库建设,抓好村卫生室定期入户调查,送医送药,上门服务的村卫生管理服务机制建设;做好季节性、突发性、地方性和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检测、处置和报告工作;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彻底解决农民群众,尤其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边远艰苦地区群众,看病难、就医难、吃药难、转诊处置难的现实问题,打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新机制。

  五是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由城镇转移到农村,进一步完善乡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建设,着力纠正乱排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扔垃圾等陈规陋习,打造绿色生态、清新怡人的和谐乡村新环境;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引向深入,把“打黑除恶”,“扫黄打非”机制引入乡村,使综治工作无盲点,法制建设无盲区,让外出务工者走得放心,干得安心,回得开心,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六是进一步加大“支部+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等种植、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加大乡村食品安全生产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共铸诚信生产,诚信经营理念,铸造“诚信”金字招牌,发展壮大村域经济,推动农民快富增收。

  七是要倍加关注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首先要向外出务工者宣传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列法律法规,使外出务工者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好生命财产安全;其次要维护好孤残、五保、低保、特困、定补以及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尽享改革成果好时光。

  八是抓好文体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村、组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书屋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投资扶持力度;加强村、组文艺队,竞技体育队、兴趣体育队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小学、村文体活动场所的功能效应,使群众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体娱乐服务,在文体娱乐活动中,达到沟通思想,增进感情,加深友谊,提高政治思想综合素质,共同进步的目的;共铸彼此信赖,相互牵挂,相互依存的和谐社会亲情关系,有效杜绝“空巢老人”病死生蛆无人知晓等尴尬现象的再度发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九是抓好对“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管理、保护和服务;以帮助“留守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加大对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能手、女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能力,引导“留守妇女”因地制宜地积极创业、立业,实现从“留守妇女”到“致富能手”的转变,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的目的。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联系卡制度,定期定时走访,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服务和健康服务;另一方面要号召动员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打造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服务网,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机构,加大公益性供给力度,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空巢老人”夕阳胜朝晖;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考评、考核制度,奖优罚劣;全面打造乡村人文和谐新环境。

  十是抓好村公共基础设施和集体财产安全的管护;要抓好乡村公路桥梁、河流堤坝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确保村民公共安全;要落实专人专责管护好沟渠垣塘,抽水机、提灌站等集体基础设施,提高抗大旱、防大汛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要进一步加大对盗卖、盗买村民饮用水设施和生产生活电力设施的打击力度,确保村民水电安全;要强化对村集体山林等集体财产的管护,把护林防火和预防地质灾害落实到人头,确保村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村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是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一方面要鼓励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群体向城镇发展和转移;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村组,宜采用个人出资,集体补偿,多方资助的方式,在合理节约使用土地的原则基础上,因地制宜,连片规划,多层建筑,搬迁村民集中居住,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有效解决“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再一方面,拆除占地面积过大的老式建筑,还耕于民,允许土地合理流转,成片规划,科学布局,精心种植,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闯出一条建设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生态产业的新路子。
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根据我国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审时度势地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新号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在党中央领导下,扎实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尤其是抓好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这个基础工程建设,但由于我国农村受到人口多,底子薄,基础条件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各地区发展参差不齐,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农村打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州委领导下,在州政府各项综合措施的大力保障下,争取国家对口帮扶部门,省委、省政府及省级联系点单位的大力支持,号召全社会大力协同,发动彝区群众广泛参与,把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作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彝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德政工程来抓紧、抓好与抓实。全面掀起彝区危房、茅草房、瓦板房三房改造工程,新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砖混结构、砖木结构的彝民新村,彻底改变了无独立厨房,无厕所,人畜共处一室的落后面貌,实现了改厨建厕,人畜分离;在后续送板凳、送衣、被、床、桌、毛巾香皂、牙膏牙刷等“爱心工程”的进一步推动下,彻底改变了彝区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不坐地下坐板凳,不睡地下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生活革命运动,使彝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彝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彝区文明程度;经达标考核,验收合格,全面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以及农、林、牧等公共事业建设投入;加大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促进彝族群众快富增收。加强村两委领导下的村民调解组织,禁毒防艾、防邪组织和种植、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等民间经济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一事一议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彝区社会管理创新,确保全州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少数民族边远艰苦地区成功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幅剪影。

  凉山的实践证明,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尤其是少数民族边远艰苦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格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牢固树立以农民群众为本,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好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把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去,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我们不仅要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更主要的是要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的创新,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