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驾驶卡车司机:括苍古道行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3:05:04

括苍古道行记

 今天去了传说中的括苍古道(即丽缙古道),早上在金坑会合,因天气等因素,实到六人,其中壶镇三人、缙云、丽水金华各一人,也算是金丽大联盟了,哈哈。九点二十从金坑出发,行程如下:金坑(灌木林、古街道、石拱桥、百年桂花)→岭脚→樊庄村(上古道、杉木林)—5—半岭(山野小凉亭)—5—庆善禅寺(古井、古树)—5—公凸头村—3—外隘头村(“七仙女”和小洋楼,有空地可以扎营)—2—里隘头村(古驿馆,有空地可以扎营)—2—桃花洞(庙宇、碑刻)—3—三望岭村(界碑)—5—高青村—5—老鸦矿村—5—却金馆村(驿站、孝子牌坊)—5—余岭脚村—2—火烧桥村—3—(在村口公路桥下可以看到“栝苍古道”的摩崖石刻)银场村。下午四点半到达终点,看过摩崖石刻后在公路边拦车返回。行程七小时,除去吃饭及中途休息约一小时,纯徒步时间也达六小时。而且因为今天时有阵雨,所以相比晴天更加辛苦,走的又是山路,裤脚当然是湿了的,要命的是整个鞋子也湿了,就像浸过水一般,走去“咕、咕”地响,好不舒服。不过雨天也有雨天的好处,遍野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比仙都仙都。不过也有不足,就是雨雾太多,不方便拍照,朦朦胧胧的,不清晰。 ­   因为库事先从网上找了路线图,途中边走边问,加上包子手机定位,所以今天的行走还是很顺利的,没走什么冤枉路,而且大家说说笑笑,一路都很开心的。中饭是在高青村19号吃的,全部的绿色无污染高山蔬菜,附加一个自制柿饼,哈哈。感谢包子提前电话联系,一到就可以吃了,不必空等浪费时间。在这不得不提沿途村民的热情,每次问路都能得到热心的指引,尤其是金坑卫生所的老板夫妇,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见我们六人有三人没带伞,竟主动找出自家的伞借给我们,而且一借三把,多谢了! ­

  古道所经之处还流传着几个美丽的传说,摘录如下: ­

传说一:桃花岭,原名冯公岭,传说为隋唐时代的善士冯大杲所开凿。后因岭上一户人家的女儿为孝顺母亲而栽了一棵桃树,神仙相助后,桃树漫山,桃花遍地,因而改名桃花岭。当地民谚云:“桃花云里过,隘头半天高。”可见地势之高峻,景色之秀丽。站在岭上,云雾在脚下缭绕,碧绿群山尽收眼底。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浙南‘梁祝’”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明朝,当时温州平阳有一位手艺高超的织绸工名叫高机,他受雇于龙泉富商吴文达,在吴家织造瓯绸。吴家工于刺绣的独女吴三春,与高机暗恋互为知己。一年后,在丫环林聪的安排下,两个年轻人在绣楼定情决定私奔,并通过瓯江到达了温州。其间,吴文达得知情况后,率家丁日夜追赶,终在温州江心屿将这一对桀骜不驯的恋人擒获。吴文达以“拐骗良家女子”之罪将高机送往县衙治罪,并将吴三春带回龙泉另择豪门。三年后,高机出狱,为打探吴三春的消息,乔装打扮重返龙泉,正逢吴三春次日出嫁。吴三春恐其父加害高机,故装陌路不相识,私下命丫环林聪暗藏银圆于充饥麦饼中赠送高机。黄昏,丫环林聪引高机至厨下用饭,又暗藏哑谜于菜肴之中。高机不解,以为吴三春变心,愤然而去,并走上了桃花岭。就在这个桃花洞,高机用麦饼向别人换粥解渴,方明白麦饼中藏有银圆给他做路资,回想起那菜肴中的哑谜,高机方悟吴三春一片苦心,懊悔不迭,一时气塞心头,竟成疯颠。第二天,吴三春坐在迎亲花轿上了桃花岭,忽见高机变成了疯子,心痛如绞,便以剪刀自裁于轿中。高机见吴三春为己殉情,悲痛不已,遂奔下桃花岭,投入了滚滚瓯江。一对男女暗订终生,在封建时代,历史注定了他(她)们悲惨的结局。但他(她)们追求真挚爱情的绝唱,却在浙南的千山万壑中一直回响至今,令人感怀。 ­

  在桃花岭,不但产生了如桃花般的悲情故事,还回荡着两军鏖战的撕杀声。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的隘口。清初,太平军曾和清军在桃花岭相峙一月,最后太平军冒雨奔袭银场,并在雨下乘胜追击,才接连攻下余岭和桃花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在桃花岭上踏过,解放战争时期,桃花岭上也响起过我军前进的铿锵脚步声。 ­

    明朝诗人陈子龙如此描写桃花岭:“飞折桃花隘,雄关已近天。山川沉颢气,闽越辨苍烟 。梯壁成阡陌,披云得市廛。回看下方路,雷雨万峰悬。”走一趟桃花岭,秀丽山川在心中烙一张美图,历史沉钩在沧桑中碰醒。 ­

    传说二:七仙女。桃花岭的古道向前延伸,传说故事也一直向前延伸。冷兵器时代的铁戈碰撞声和近代战争的硝烟散去以后,在隘头村现出了七仙女的身影。那是一棵古老的银杏树,从根部既分开又围拢地长出了七条袅娜的主干伸展开枝叶,在蓝天里迎风起舞。当地的老百姓说,那是七仙女的化身。当年七仙女在天庭寂寞,下到人间玩,风景太美,七仙女竟忘了天亮,回不了天庭了,结果就变成了同根七棵银杏。银杏是不是七仙女变的,我们不必计较,但它见证了桃花岭古道的沧桑,却是很诗意的事实。 ­

  传说三:老鸦矿——一个很怪的村名!记录了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当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游山玩水经过此处口渴了,见晒场上一村姑守在那里,就上前讨水喝。但村姑说自己不能走开,因为一走开麻雀就会飞来偷吃。唐伯虎叫她不必担心,他来想办法,而且他想的办法可以让村姑以后都不必再守谷,村姑只要提供笔就行。村姑半信半疑,但还是找来了纸笔,唐伯虎挥毫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乌鸦。后来只要麻雀一来偷吃,墙上的乌鸦就会飞出来捉,麻雀一跑,乌鸦又会飞回去。村姑自然不必再守谷了。这事传了出去,被一恶霸知道了,就带了一张纸,把墙上的乌鸦卷了去。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村名改成老鸦矿了。还有一版本是这样说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婴儿被一群乌鸦保护着,照顾着,直到人们发现后抱养了孩子。后人为了纪念,此地就有了这样的地名了。(注:当地人叫乌鸦为老鸦,“矿”与当地方言“捉、窠”音似)­
传说四:却金馆。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历史中,江西人是很会读书的,因此做官的人不少,广昌的何文渊便是其中之一。明朝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出任温州知府,上任伊始,他就从调查民情入手,每月初一、十五定期召集父老乡亲开会,征求民众对官府的意见。他在任六年,勤政爱民,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得温州百姓的爱戴和敬重。他是与况钟齐名的当朝四大知府之一。在期任满,他要回京复命了。别人做官再不贪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他何文渊一任温州知府下来,由于廉洁奉公,结果两袖清风,离任时居然连一顶轿子也雇不起。临离别温州那一天,为了不惊动百姓,他身背一个行囊,双脚悄悄踏出温州府衙的大门,准备上路。殊不料,刚出大门,就见吏民军卫万余人已在夹道为他送行。何文渊的双眼湿润了,激动之余,他赋诗一首,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作郡焦劳短鬓蓬,承恩又侍大明宫;行囊不载温州物,唯有民情满腹中。”后来,温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少有的好官,曾立《何公文渊画像碑》于先贤祠,并把他的这首留别诗刻在了祠中。    1436年初冬的某个日子,对于刘山铺村和何文渊来说,肯定都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何文渊离别温州步行赴京,一路走来,来到了丽水的桃花岭。天气晴朗,微风拂面,行走在这通京官道的石头路上,感觉自己在温州为官时问心无愧,何文渊的心情十分轻松。近黄昏了,一抹夕阳撒在这浙西南的崇山峻岭上,刘山铺村炊烟袅袅,人欢马叫,美若画景。 ­

    何文渊在刘山驿站住了下来。用了晚餐,烫了脚,和旅人闲聊了一阵,考虑到明日还要赶路,何文渊准备上床就寝。但就是怎么也睡不着。他重新起床,看山村夜景。约个把时辰后,只见刘山铺又喧闹了起来,原来又来了一拨旅人。何文渊不知,这拨旅人正是为他而来。 ­

    这拨旅人的领队者,是当时的温州府治所在地永嘉县县丞于建的儿子。他是奉父之命,带领温州五县的民众代表,怀带礼金,抄深山密林小路,日夜兼程追赶何文渊而来,追到丽水的刘山驿站,终于追着了何公。说,温州百姓闻知何公离任起程,见何公囊中羞涩,纷纷解囊筹金,特资盘缠。话毕,当众奉上了全部礼金。这是好大的一笔钱。按常规,一般人也就虚晃一枪,顺手收下了,但何文渊却坚决拒收。第二天一大早,何文渊弃礼金于驿站,没向任何人告别,悄无声息地走了。 ­

  何文渊悄无声息地走了,住驿站的旅人们却惊讶了:世上怎么还真有两袖清风的官吏。其中有个士子感慨万端,兴致所至,当众就提笔挥毫,在驿站的墙壁上特书了“却金馆”三个大字,以志何公的人格。这就是刘山驿站的“却金”全过程。“金”“却”在刘山驿站了,怎么处理?总不能再带回温州还给众赠金人吧,况且,父老乡亲的一番美意无法了断,这事怎么说也显得不完美。众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金留在刘山驿站,盖几座公馆,彰显美德,纪念何公。于是不久后,刘山铺村就出现了四座公馆,供旅人落脚住宿。那时的公馆不像现在的宾馆,只要有钱,你住总统套房也没有人干涉你。刘山驿站的公馆共有四座,分为大公馆、二公馆、三公馆、四公馆,总名就叫却金馆。大公馆称官厅,专供来往官员住宿,挑夫、轿夫、生意人等就住二公馆三公馆四公馆,这是严格区别的,不能随随便便混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一斑。 ­

    从此,刘山铺村就变成却金馆村了。我们现在到却金馆村去,已看不到昔日繁华有序的却金馆了,大公馆已摇身变成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大会堂了,二公馆三公馆只剩依稀可见的断垣残壁,只有四公馆,在岁月利刀的摧残下,那伤痕累累尚存一息的残疾躯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公馆标本缩影。 ­

    传说四:孝子坊。 1436年初冬的那个日子,因为温州卸任知府何文渊的光临,丽水的刘山铺村因此变成了拒礼名胜却金馆村。同样是这个何文渊,因为在刘山驿站住了一夜,却金馆村因此而诞生了另外一处道德名胜——孝子坊。牌坊我们并不陌生,但在丽水大地上,皇帝下圣旨为“孝子”立牌坊的,仅此一处。如今,“孝子坊”尽管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折腾得面目全非,但架子仍在。好在那块原来被农家用来砌猪圈的“圣旨”碑额,又被一陈姓农家保管起来了。那个晚上,月明星稀,何文渊睡前在刘山铺村观夜景。初冬浙西南山乡的夜晚,已经凉意袭人了,但何文渊一点睡意也没有。仕途坎坷,做一个清官也不容易哩,自己一大把年纪了,今后何去何从,命运还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啊!其实,采菊东篱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一个躬耕田亩的农人,又何尝不是一种逍遥。夜里的山村是安谧的,安谧的山村可爱得仿佛摇篮中的婴儿。四周万籁俱寂,目力所及,一片朦胧的美。猛地,何文渊发现距村不远的山野里有一豆灯火,竟是那么耀眼。问其故,村人告诉他说,村中有一个叫陈登朝的孝子,在其父亲的墓旁筑寮守墓,一日不缺,已经三年了。世间居然还有这样的事?守墓三年,一日不缺,人生百事孝为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何文渊被感动了,他详细地记录下了这件事。后来回京复命时,他就将此事和任期“述职报告”一并奏明了皇上。道德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皇帝见这事有典型性,就下了一道“圣旨”,以地方行政拨款的方式,在却金馆村村头官道上建造石牌坊一座,赐名“孝子坊”。这是有“圣旨”高悬在上的“孝子坊”啊!从此,过往官员经过“孝子坊”时,文官一律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示对“孝德”的尊重。这就是“孝子坊”的来历。从这以后,坐落在括苍桃花岭古道上的却金馆村便有了“泣墓三年陈孝子,却金一馆何忠臣”一说,并影响深远。 ­


(本文转载自游多多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