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场球员排名:中国公共外交应国退民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12:10
中国公共外交应国退民进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作者微博】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10月下旬的一天,我在东京与母亲一起逛街。走累了,想喝点东西,就看看周围有没有便利店,找到了7-Eleven。店不大,只有一个年轻的女员工。看到我们走进来,她就开朗、温柔地用日文说:“您们好,欢迎光临。”母亲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红茶,我到收银台点一杯咖啡。女员工面带笑容,立刻转身用杀菌的洗手液洗手,然后把煮咖啡用的杯子递给我(便利店的煮咖啡往往是Self-Service)。 女服务员的态度很和气,使母亲和我很开心。我偶然看到了她的名牌,写的是“李”,就问她(用日语):“李小姐是从中国哪里过来的,来日本留学吗?几年了?”李小姐用相当流利、标准的日文说:“您好,我是江苏人,在这里上大学,来日本已经有4年了。”我好奇地问:“来日之前学过日文吗?你说得非常好。”她说:“没有,从零开始的,刚开始学语言,然后上了大学。”

不该打扰她工作,母亲和我就告辞了。李小姐还是开朗、温柔地用日文跟我们说:“谢谢您们,下次光临。”

离开店后,我对母亲说:“妈,中国留学生就是那样努力的,大多数学生就是像当年我去中国留学时一样从零开始奋斗。他们语言良好,也尽量适应日本的风俗习惯,对日本社会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群体。我们应该更了解那些从异国他乡来的朋友们的真实状态和潜在价值。”母亲带着笑容回应说:“我很感动,那么小的女生在日本努力生活,李小姐的礼仪比日本同年人彻底很多,能看出来每天向前看,积极地过日子,令人敬佩。”

在很大程度上,李小姐的故事改变了母亲对中国的印象。原来,母亲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知,与绝大多数日本国民没什么相差,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自己太不一样,不可思议,不知道在想什么,信息不透明,环境不卫生,百姓不文明,行为不规范,外交很强硬,经济很强大,军队很高压,政治很另类,市场受管制,言论不自由,食品不安全……

从上述李小姐的故事也不难看出,真正深入人心的“中国”,并不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或政府举办奥运、世博等国家大事,而是真正走出去的“人”,人的表情、举动、气质,才是代表中国的。公共外交永远是以人为本,靠人推动。它不仅是政府的任务,更是每一个走出去的企业家、留学生、游客等民间人士的责任。每一个走出去的中国人都要认识到:我身上带着名叫中国的一张名片。那么,中国公共外交战略务必“国退民进”,即政府首先需要退一步,顶多提醒每一个中国公民抱有一颗“自觉”的心,促使民间进一步。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从而必须辩证地去面对。围绕中国人的新形象问题,除了中国人自身需要改进,外国人也需要做出应有的努力。我想有两点值得反思,并且改进。

首先,我们不要把中国过多另类化。尤其西方媒体总是把中国作为另类来处理,为什么呢?有三方面的背景:一,中国快速崛起,让外国人焦虑、恐惧、嫉妒;二,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始终使外国人主观上感到“中国与我们太不一样”;三,西方在不断遭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形势下进一步丧失自信。

其次,我们对中国的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不少中国长辈曾对我提出:“你们日本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表现得也不太文明,随地吐痰,不排队等现象随处可见,这是任何国家地区走过来的必经之路。那为什么针对中国的崛起,其要求就变得如此苛刻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的解答是,当今中国的变化也好,发展也好,既可以说是崛起,也可以说是复苏。中国曾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它知道一个文明体系支配世界的逻辑在哪里。因此,中国这轮崛起与其它国家或文明以往的崛起截然不同,何况它是史无前例的全球化浪潮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