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罗和贝肯鲍尔:磨炼心智,提升心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9:51:37

磨炼心智,提升心性

 

随时做好“感恩” 准备

祸福就如同纠缠的绳线——由好事和坏事交织而成,这就是人生。

此刻自己活着,还保留着一条性命,对此就应该心怀感恩。我一直告诉自己,事事感恩是提升心性、点亮命运的第一步。

我们必须把‘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心存感恩’这个想法,以理性灌输到脑子里。

 

磨炼心智,提升心性

如果说现在的日本人失去了什么美德,我想‘谦虚’应该是其中之一吧!人生在世,有时不得不搬出‘我’字来坚持自己的主张,然而如今谦虚这个最值得称道的美德逐渐被人淡忘,不能不说是日本社会的一大损失。

任何人如果有任何才能,都不过是上天赐予之物,不,应该说是向上天借来之物。这是我的看法。

 

高兴时何不坦率表达

松下先生自认学问不够,所以一直借着向他人求教来帮助自己成长,这种态度终其一生不曾改变。即便在他被奉为“经营之圣”,甚至被吹捧到神化的地步之后,他始终不曾忘记“一生都要做个受教者”的坚持。

人往往是心里想努力保持谦虚,一个不小心却又露出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态度。贪欲的念头着实恼人,根深蒂固存在人的内心深处,腐蚀人心,是害我们走错人生道路的“毒品”。人是如此一刻也不能远离欲望啊!这就是释迦牟尼要告诉我们的,毫无虚矫的人类实相。

要远离欲望,我认为至少需要在整个思考过程中架设一个理性的线路。把自己的想法搁一旁,而优先考虑别人的利益,我认为这样的心是人类所有美德中最崇高至善的一种。当我们抱着一定要成功的心情,拼了命去努力时,只要这个愿望纯净无私,与自己的私利私欲无关,那么必定能实现,而且还能永续长存。

要想成功或让成功得以持续,心中的愿望和热情都必须纯净无私才可以。

 

能带来真正喜悦的是劳动

其实在成就事物和充实人生方面,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勤勉”,也就是拼命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勤勉有助于充实人的精神层面,提升我们的人格。

俗话说得好,劳动有苦涩的根、甘甜的果实。喜悦是从艰辛和痛苦中一点一滴渗透出来的。认真投入工作所得到的果实,不只是成就感的满足而已,它更帮我们奠定为人的基础,达到磨炼人格的修行任务。

每天的劳动正是一条磨炼心志、提升心性、朝开悟前进的快捷方式。那些把自己一生托付在某种职业或某个领域,以长期的耕耘一点一滴去累积实力、磨炼技术与自我的人,总是特别吸引我。

长期的自我磨炼,会让人散发出不可忽视的存在感与大家风范。

没有人能不脚踏实地去实行精进,就拥有一身好本领。我们必须从心里喜欢自己的工作,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地全心全意投入。

教职超越了单纯劳动的领域,应该属于一种必须以身为教师的健全人格去和孩童相处的职业,也就是所谓的“圣职”。

他们是在自贬教师的地位,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尊严与真诚快要荡然无存。人在工作中成长。为了提升心性,丰富心灵,我们应该以全副精神投入工作。如此,才能打造一个更美好的人生。

 

领导者可以无才,却不能无德

所谓思维方式,我指的是一个人面对生命的态度,亦即哲学、思想和伦理观,也可以说是包含三者在内的‘人格’,而谦虚这项德行应该也属于其中一项。

深受敬重的西乡隆盛先生说过:“德高者居高位,功绩多者得奖励。“对于有功在身者给予金钱的奖励即可,而只有人格高洁者,才能赋予他崇高的地位。

谦虚的态度、内省的心、抑制“自己”的克已之心、重视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炼的慈悲之心……总而言之,就是必须谨记“为人之正确的活法。”

 

以利他之心生活与工作

所谓“利他”之心,在佛教来说就是“与人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来说就是爱。布施500元的妇人与特瑞莎修女,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异。

贤明的人也会发现,像这样为他人尽心力的行为,不仅是帮了别人,到最后自己也会连带受惠。

既然成了社会人,就不能再抱持要别人帮忙的念头,必须把自己的立场由‘接受’的一方,180度转向‘给予’的一方。

身处在同一个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就看你是否拥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这就是故事要传达的重点。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求取利润绝对不是罪恶。只不过,运用的方法必须合乎为人之道罢了。人不能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就算追求利润也必须选择正途。

真正的商人会思考如何让对方获利,自己也有利可图。意思是说商业的核心在于让对手与自己同时得利,也就是必须带有“自私、利他”的精神在内。

此时,我只能承认自己有如堂吉诃德一样,明知不可而为之。

我借着一次又一次扪心自问:“动机向善,了无私心?”来理清自己的动机纯正与否。

吃亏就是占便宜,输是暂时的,将来一定能赢回来。我说服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豆沙饼皮变成黄金饼皮,好不容易终于开始推动这项事业。

自古以来,把这种人生的指南和哲学教给人的,是包括佛教和基督教在内的宗教。这些宗教的教义给了人类生活上的道德和规范。

道德沦丧的根本原因,在于欠缺宗教信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全心投入工作的过程能够一点一滴磨炼我们的心性,并提升我们的人格。现在正是思考该以哪种新的治国理念取代经济成长至上主义,而个人该如何修正自己活法的时刻。

理由是,人类以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为出发点,无穷尽地追求成长与消费,这种做法一天不改变,不仅有限的地球资源和能源终将耗竭,整个地球环境很可能都会被破坏殆尽。

如果要我以一句话来代表今后该奉为活法的根本哲学,那恐怕是“知足”,以及源于知足的心,并以感谢与谦虚为基础的利他行为吧!

要有适度节制个人私欲的度量,能满足于略感不足的状态,若有剩下则与他人共享。

说我天真也好、空口说白话也好,我相信这种思考方式一定能拯救整个地球。

所谓知足的生活方式,绝不是指安于现状不做任何新的尝试,过着充满停滞不前或虚脱无力感觉的生活。

能否达到那个境界还在其次,努力朝目标去做才是重点。怀抱着这样的信念持续去做,我们的心性将一天一天得到磨炼。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心性,相信距离知足及利他社会的实现,也为期不远了。

 

与宇宙相和谐

我认为有两大力量:其一是命运。每个人生来各有其本命,在谁也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下,受到命运的牵引,甚至是在命运的操控下度过人生。或许有人并不认同这个看法,不过我认为命运的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另外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从根本支配着我们的人生。那就是“因果报应的法则”做好事结善果,做坏事招致恶果。善因带来善果,恶因引发恶果。

命运与因果法则,任何人的一生都无法逃离这两大力量的牵引。命运像经线,因果法则像纬线,两者纵横交错,编织出人生这块布。

只要心存善念,处处行善,命运将被导往好的方向。命运不等于宿命,命运能通过因果的法则而加以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相信这套法则的人并不多。视之为非科学观点而一笑置之者反而占大多数。如果以现代知识的角度来衡量,命运的说法会被归类为迷信,而“做坏事会遭天谴”之类的因果报应之说,只会被矮化为一种用来哄骗小孩的道德上的权宜之计。

由于因果的法则不容易看清,因而难以让人轻易信服,这是以短期眼光看待事物的结果。想法或行为要产生结果,通常得花相当的时间。要在短短两三年内看到结果实在困难。

如果以20年、甚至30年这样的长时间单位来看,因果这本账簿一定可以结算得清清楚楚。

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诚实而多行善的人,不会一直怀才不遇。

不过随着时间流转,结果都会被慢慢修正,而得到符合各自言行与活不的结果,终结于各自所应面对的下场。

短期内看起来或许还不尽然,长期下来必然是善因导致善果,恶因招来恶果,因果报应切合得万无一失。

中国明朝的《菜根谭》里有句话:“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尽管别人可能看不到,它还是好端端地长在那里。因果法则的实现需要时间,牢牢记住这一点,不要急于看到结果。重要的是平日就不轻视、不懈怠地,一点一滴努力去累积善行。

有人说那是神,我则称之为宇宙的演进或宇宙的意志。而或许这是以人类有限的能力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宇宙的意志、something Great、造物主看不见的手,其实爱怎么称呼都无妨,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对这个无法以科学解释的不可知的力量与智慧,要以相信的态度去看待。这不仅是决定人一生成败的关键,也能为人化解傲慢之恶,带来谦虚之德与善。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真我”,其外围由“灵魂”所环绕,而灵魂的外层褱着“本能”,人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来到人世。

关于真我,瑜伽认为是形成人心之内在核心的“芯”、真的意识,也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一旦得到智慧,亦即达到开悟的境界,就能通晓宇宙的真理。

佛家说:“山川草木皆成佛”。意思是说万物皆具佛性,谓真我即指佛性,亦即宇宙原有的睿智。真我也存在我们内心最深处。人类心中原已潜藏着真我,我们才会如此锲而不舍,苦苦追寻。

“我想你一定很不好受,可是那也没办法。人生在世就是免不了得受苦受难。”

“碰到灾难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失意难过。灾难会把依附在灵魂上的业障带走。因为受到灾难就可以把业障消除,所以稻盛先生,我应该要恭喜你才对”。

 

把心磨炼到只剩下真我

包括坐禅、瑜伽在内的修行,目的也都是磨炼心志,而实行的方式可以说是由外向内,如研磨镜片一样,一层一层磨掉在心之外侧的障碍。

为了成为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力行精进。人为何而活?我认为答案也就在这里。

要努力工作,保有感恩之心,努力保持好的念头、正确的行为,随时以坦率无伪的自省精神去规范自己,持续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磨炼心志,提升人格。

首先从自己开始做起,接下来,应该尽力让更多人了解自己肩负的崇高使命,以正确方式去贯彻人所应为之正确的事。我相信如此“活法”的另一端,肯定是通往光辉灿烂的黎明。

(来源/《活法》,稻盛和夫  译/林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