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德穆勒 因扎吉:龙泉市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6:22:48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龙泉市农业局

 

龙泉市位于浙西南山区,全市面积305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4.2%,居浙江省之冠,生态环境优越。先后被评为“中华灵芝第一乡”、“中国黑木耳之乡”,是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和全省面积最大的“龙泉金观音”乌龙茶基地。近年来,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竹产业,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果蔬”和“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工作思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一、强化措施,夯实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

1、加强组织领导。龙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循环农业工作,采取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项目支撑等措施,以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推广为抓手,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市政府专门成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市农业局同时成立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实施小组,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2、坚持规划引领。为发挥自然生态优势,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科学发展,委托浙江农林大学编制《龙泉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结合龙泉市实际,明确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为我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重点建设兰巨和八都两大示范区和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等7家示范企业,实施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类项目22个,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类项目9个,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推广类项目16个,探索适合本市不同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不同模式,并逐步向全市推广。

3、突出政策引导。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施意见》,健全考核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市财政明确每年安排10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为加大示范县创建力度,市政府将农口产业发展、水利喷灌、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开发、农业科技转化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如市财政今年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明确规定一半以上用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水利局喷灌项目,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金观音茶叶基地、食用菌基地和蔬菜基地统一安装微型喷滴灌、排灌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办则专门安排资金1000余万元,为屏南、岩樟、城北等乡镇的高山蔬菜基地解决机耕路、作业便道、微蓄微灌等基础设施配套资金。

4、强化科技支撑。我市深入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发展战略,先后成立了“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浙江农林大学龙泉市竹木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聘请浙江大学三位教授分别担任蔬菜、食用菌、茶叶首席专家。2010年9月,我市深化市校合作内涵,成立省内首家“4+1”技术创新联盟,增聘浙江大学和省农科院三位教授(研究员)担任我市畜牧、水果和植保首席专家。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农作制度创新、清洁化生产等技术联合攻关作为市校合作的重要内容和项目。几年来,我市共筛选了27个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与浙大等高校进行有效对接,其中有15个项目已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另外12个项目合作也取得明显进展。如汪炳良教授指导龙泉耕作制度创新,大力推广蔬菜微蓄微灌、肥水同灌技术,目前已建立示范点12个,面积2000余亩。陈再鸣教授提出以食用菌废料为连接点的“农作物废料—食用菌种植—还田作物”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二、特色发展,探索符合龙泉实际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1、以废菌棒为纽带的生态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食用菌是龙泉的第一大主导产业,每年黑木耳、香菇生产量在2亿袋左右,随之产生的5万多吨废菌棒成为环境污染源。为此,我市积极探索食用菌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初步形成了多种循环利用模式。一是“畜禽—粪便+废菌棒—有机肥—农作物”模式。就是利用废菌棒和猪粪为主要原料,建立有机肥和绿化“生态砖”生产线,生产有机肥,供农业生产基地使用,形成茶山-竹林-果园-猪场-食用菌生产链集成的循环农业生态产业生产模式;并使用生态砖为道路、山体边坡绿化,已经试验成功。目前,全市共建立有机肥加工厂3家,仅阳光公司年处理利用废菌棒3000万袋,猪粪9000吨,生产有机肥料1万吨。二是“金针菇—金针菇下脚料—秀珍菇”模式。就是用生产后的金针菇下脚料再次用于生产秀珍菇,每袋菌棒节省成本0.4元,且秀珍菇产量、品质与新培养料生产的差别不大,2010年全市使用该模式生产秀珍菇数量达500万袋。三是“食用菌—食用菌下脚料—牛饲料—养牛”模式。就是利用好氧一厌氧耦合发酵技术,以废菌棒为原料生产菌糠蛋白饲料,在育肥牛上以60%-80%代替常规粗饲料肥育,总体节约饲料成本30%以上。2010年该模式消纳废菌棒数量达1000万袋。四是“食用菌—废菌棒—机制炭”模式。就是以废菌棒为主要原料生产机制炭,每年可回收利用废菌棒近4000万袋,生产出机制炭1200吨,供应给宾馆、酒店作为火锅专用碳,每吨机制炭价格达到3000元,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增加农民收入。

2、以畜禽排泄物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根据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部署和要求,推进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结合生态功能区总体规划,开展生态畜牧业用地规划,在科学测算农地环境承载力和畜禽排泄物总量基础上,在果园、茶园、竹园等园地中布局建设生态养殖场。在全市建成生猪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态猪场16家,每个场址都选建在种养结合的园地中。注重干粪和尿液处理设施建设,形成养殖场与周边种植基地的资源利用小循环。如竹洋的猪—沼—茶模式,产生的沼液用管网全部输送到周边的500亩茶叶基地,茶叶品质明显提高,2010年茶王赛中,该基地生产的金牡丹茶获得金奖。如兰巨的猪—沼—竹模式,顶峰合作社毛竹基地与元新养殖场联合建成沼液喷施毛竹项目,不仅使养殖场做到零排放,而且周边500多亩毛竹用上沼液后产量大辐提高,效益显著。同时,加强散养区畜禽排泄物收集,目前已建成集粪收集处理中心3个,收集处理猪粪能力27000多吨,废弃菌棒5000多万袋,可制成有机肥13000多吨。有机肥源源不断地供给供给蔬菜、水果、茶叶、油茶等基地,这样,把养殖场与种植基地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养殖场排泄物—集粪收集处理中心—种植基地的大循环。

3、以“耳稻轮作”为重点的水旱轮作模式。“耳稻轮作”就是利用冬闲田生产一季黑木耳,实行耳稻轮作生产。仿生黑木耳10月至11月下田,4月基本采收完毕,5月清场翻耕移栽单季稻。这种轮作方式既有利于净化耳场,解决耳场霉菌污染严重的问题,对减轻水稻病虫发生基数也有作用,两相受益。同时,把部分废弃菌棒深埋耕地,又可以腐化成有机质,疏松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稻米品质。一般每亩农田可栽种木耳菌棒8000袋,一亩农田可以净收入2万元。2010年,龙泉已推广该模式16000余亩。同时,推广“大棚蔬菜+晚稻轮作模式”、“大棚草莓+晚稻轮作模式”等3000亩,形成了一批“千斤粮,万元钱”的典型,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以喷灌滴灌为重点的减量、节约、清洁化生产模式。一是以水源地保护为契机,全面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项目,减少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并提高利用率,既减少了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又提高了农作物品质。2010年,全市提升标准农田2.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面积35万亩,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12万亩, 农作物统防统治2万亩。二是推广应用喷灌滴灌、肥水同灌等节水、节肥、节工、节本技术,努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的再利用。2010年,全市推广黑木耳喷灌面积1.6万亩,茶叶喷灌面积0.3万亩,山地蔬菜微蓄微灌面积0.4万亩,沼液用于毛竹山喷灌面积500亩。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增加投入,狠抓落实,全面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农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