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地图像什么:甲午战争史4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05:44
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第四节 保卫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

 

三 金旅日军北犯与盖平失守

 

 

进攻盖平,是日军争夺辽阳南路的一步重要的棋。日本第一军第三师团既已占领海城,岫岩、析木城等处皆分兵留守,在海城的实际兵力不过半个师团,六千人而已。此时,北之辽阳,南之盖平,西之田庄台,驻有清军数万,使海城处于三面包围之
中。日军第三师团悬军深入,处境在在可虑,深感“三面受敌,孤军难守”。注1日本大本营也焦虑万分,急筹解救措施,并为此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当时多数意见认为,第一军的进攻已经到了终点,应从海城和析木城撤退,以便对战线重新进行调整。但是,回国担任监军的山县有朋极力反对,说这两个地方是多少人牺牲生命“排千难冒万险而攻陷的”,若放弃它们将“在内招致国民的谗言非议”,“在外增加敌人的势力”,这“必然会对前线士兵的士气产生很大影响”。注2在山县的强烈要求下,大本营才命令其驻金旅的第二军“至少派一个混成旅团速向盖平方向前进,援助第三师团击退该敌”。随后,又向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发出了如下的训令:

“(第三师团)孤立于平坦之地,面对优势之敌,乃属不得已。且占领海城,并非作战大方针之希望所在,亦非派遣该师团之最初目的。但放弃占领地而退却,将增长敌之志气,大有不利之虞,故第三师团势不得不暂时保持该地。贵官应常将大方针之希望置诸念头,制止该师团远离海城作战,并应准备在希望之时机脱离该敌。”注3

这道训令透露,占领海城不符合“作战大方针”,违背大本营的本意,但权衡利害,又不得不暂时守住海城。因此,金旅日军北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开至海城的通道,以便与第三师团建立联系,从而缓解其孤危的处境。


大山岩

日本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接到大本营的电令后,即着手组织混成旅团。混成旅团以驻金州的步兵第一旅团为基础,并补充骑兵第一大队、野战炮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及其他部队,由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少将任混成旅团长。但是,第二军兵站所在地柳树屯至盖平的距离有二百余公里,要进兵盖平,在运输上有不少困难,需要进行各种准备。因此,直到十二月三十日,大山岩才向混成旅团发出了进兵的命令,但同时规定在占领盖平后不得擅进。

当一月一日乃木混成旅团集结于普兰店时,因其搜索队进至熊岳城,被毅军探马发现,宋庆得知金旅日军“各路聚集,意图北犯”。注4当即进行布置,命马玉昆率毅军进扎高刊。缸瓦寨之战后,刘盛休以“腿伤复发”请假,李鸿章复电照准,并撤去统领,委姜桂题接统铭军。注5于是,宋庆命姜桂题率铭军,刘世俊率河南嵩武军,继毅军之后而进。又顾虑日军“熊岳—支诚恐有大股在后,章高元、张光前兵力太单,难以抵御,留徐邦道之十一营暂扎蓝旗厂,为章高元后应,而顾营、盖。”注6本来,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七日,乃木混成旅团麇集熊岳城,也进一步证实了他原先的判断。但是,鉴于总兵刘凤清所募的新毅军四营适于此时开到高刊,又据报海城日军“现惟专力御我”,采取守势,宋庆即认为“盖平尚不吃紧”,“章高元、张光前两军驻盖扼防,可敷防剿”,遂“调徐邦道一军前来高刊合剿”。注7旅顺口失陷后,徐邦道奉命改编怀字、成字两军,合为拱卫军马步十一营。他自称:“即此十一营亦足大战倭人矣!”注8所以,在此紧急的时刻,徐邦道一军举足轻重,命其离盖平而北调,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是夜,章高元“飞函告急,请派徐邦道一军前往援应”,宋庆才止徐邦道北行,饬其“星速回援盖平”。注9连日来,徐邦道一军南北奔驰,“夜不顿舍,军士饥怼”注10,疲惫不堪,行进缓慢,未能适时赶到。九日凌晨,宋庆又接章高元飞报日军大股渐逼盖平,于是急令毅、铭两军会合,南援盖平。但这一决定为时太晚,已经来不及了。这样,驻守盖平的章高元、张光前两军,实际上并未得到增援。

时章高元统山东嵩武军两营、广武军四营、福字军两营注11,共八营,张光前统亲庆军五营。盖平守军力量单薄,章高元得报徐邦道已经回拔,士气为之一振。先是,两军进行分工:章高元率所部嵩武军注12八营沿城南盖平河北岸设防扼守;张光前率所部亲庆军五营驻守城东约三里的凤凰山。至一月八日,章高元得报派往南路的探骑与日军前锋遭遇,因知日军主力已向榆林堡而来,益严戒备。并专骑飞报宋庆及徐邦道,请其迅速来援。九日,日军已进至城南四里处,大战在即,而援军尚未开到,章高元盼援不至,决心督军死守。

一月十日晨五时半,日军开始进攻。起初,日军试图用声势压倒清军,“从左右两翼和中央三面进逼,齐声呐喊,向清军阵地冲击”,但未收到效果。嵩武军守备严密,布阵于“盖平城前方大约三百公尺处,前控盖平河,据守半月形掩体”,努力防战。据日方记载,“我军在开阔的地面上进攻敌军,连可隐蔽身体的一草一木也没有。我军起立前进,敌军即从掩体后面射击;我军停止前进匍匐地面,敌军亦即停止射击。因地形不利于我军,处境十分困难。”日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长今村信敏少佐“见此情景,带领部队前进至适当地点,命令部队展开,进行最激烈的射击。”注13在章高元的指挥下,嵩武军士气旺盛,“精神百倍”,皆怀有“奋不顾身,誓灭此寇”注14
之心,“集中炮火,发大炮步枪,炮弹如雨”。今村所部尽管“奋力应战”注15,仍然陷于困境。

章高元(一八四三——一九一三)注16,字鼎臣,安徽合肥人。早年入淮军,隶刘铭传部下。一八七四年,日本发兵侵略台湾,从琅峤(今恒春)登陆,企图长期霸占。清政府下令布置台防,章高元随军入台。旋事定,遂撤回,驻军江阴。一八八四年,法军侵扰台湾,刘铭传檄调渡海守台。在基隆、沪尾之役中,章高元率部誓死拼战,“短兵肉搏,锋厉无前”。战后论功,简署澎湖镇总兵。奉命开辟山区番界,“筚路蓝缕,颇奏肤功”。注17一八八七年,改授山东登莱青镇总兵。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爆发后,章高元因有“骁将”注18之称,奉旨率军八营赴援辽东,由登州渡海至营口,隶于宋庆。赴援之初,章高元即以爱国大义激励将士,“均能奋往直前”。注19奉檄驻守盖平,其“军纪风纪之佳,为各军冠”注20,甚得当地人民支持。一八九五年一月十日,乃木混成旅团来攻,以主力进攻嵩武军阵地。尽管敌我“枪炮利钝相悬”注21,章高元身临前敌,毫无惧色,誓决死战,使诸将士深受鼓舞,上下“戮力同心”,无不“临阵当先,效其死命”。注22日军企图强行突破嵩武军正面阵地,终未得逞。

日军对清军阵地实行中央突破不成,便改用绕攻侧翼的战术。

隐岐重节奉命率右翼支队进攻清军左翼。此时,凤凰山上“旌旗飘扬,步骑兵约两千人排成队形”,向接近山下的日军射击。隐岐在马上仰视曰:“此乃今日战场上之天王山,不速拔此山,我军将难脱困境。”注23随即命令第一大队长竹中安太郎少佐实行突击,攻占此山。张光前指挥亲庆军进行抵抗。“时两军战方酣,炮声喊声相应,
仿若天地即将崩毁。”注24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虽然伤亡甚大,但仍猛攻不退。张光前不能坚持,阵地开始动摇。日军竹中大队趁机发起冲锋,“跨过倒在前后左右的同伴的尸体冲击直前”。注25亲庆军随之撤出阵地。上午七时五十分,日军占领了凤凰山。

日军竹中大队冲上凤凰山后,隐岐重节即令所部第二大队西渡盖平河,以冲北岸清军。并亲率预备兵两个中队进击,夺取山下清军据以防御的房屋。此时,竹中大队从山上冲下,向清军齐射。张光前的亲庆军全部放弃抵抗,向西沿田间小道败走。隐岐率部追击,其骑兵小队先于清军到达盖平城南门外。亲庆军见城门被堵,便纷纷逃散。上午八时十五分,日军从盖平城东南角攀上城墙,并竖起了日本旗。

章高元见盖平城已被敌抢占,便令分统、广武军统带记名提督杨寿山和分统、福字军统带副将李仁党,各带奋勇二百余名“回队顾城”。注26福字军帮统游击李世鸿等从之。遂在南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杨寿山,字人杰,湖南人。一八六六年,投嵩武军,隶张曜部。一八七六年,随左宗棠出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入侵。杨寿山“屡立战功,素称骁勇”。中法战争后,驻军青岛,任广武军统带。一八九四年冬,奉命援辽,“拔队启行,过其寓而不入”。其养子叩马坚请稍驻,以安置家事。杨寿山斥之曰;“此何时!尚暇顾家?”言罢,
“即扬鞭迳去,部曲为之感泣。”移军盖平后,连日与小股日军相接,“设伏迎剿,屡有斩获”。他带队赶至南门后,奋不顾身,冲锋杀敌,“透过贼队,毙贼数十人”。但为敌队所隔,不能归队。补用参将嵩武军亲军营营官张奉先带队接应,与杨寿山前后夹击,始冲开敌队。然又为城外敌队截断。张奉先再次回救,“中弹,陷于阵中”。杨寿山“步行闯出,血渍襟袖皆赤”。此时,日军突放排枪,杨寿山“正在指挥,忽一飞子洞胸而入,仆地气绝”,壮烈殉国。注27

李仁党原为陈士杰部将。一八八二年,陈士杰由浙江调任山东巡抚,李仁党从之。积功至副将,任福字军统带。中日战争爆发后,随章高元援辽。他在防守盖平东三十里的牵马岭期间,不顾“冰雪在地,不避严寒,与土卒露宿山顶十余夜”,屡次击退敌人骑队。此次奉命抢夺盖平南门,奋勇争先,高呼杀贼,亦不幸“中子殒命”。注28

杨寿山、李仁党牺牲后,李世鸿表现十分突出。李世鸿(一八四二——一八九五年),字海珊,安徽合肥人。一八五八年,以武童投寿春镇总兵麾下。一八六三年,改隶准军。一八七四年,随章高元渡台,以功保都司,加游击衔。内渡后,驻军江阴。中法战争起,刘铭传檄章高元援台,李世鸿以偏将从。“基隆之捷,世鸿在行中,殊憨战。”注29他曾于夜半率队“攻敌后营,踏破之,夺还炮垒,获法国军旗与其他器械甚伙”。注30以功升游击。一八八七年,章高元赴山东,令管带广武营。甲午战争爆发后,李世鸿任新募福字军帮带,奉命援辽。行前,驰书诫其子“善事祖母”。并称:“今当前敌,生死置之度外!”注31移驻盖平后,多次出队击敌。及乃木混成旅团来攻,东路敌军陷城,李世鸿随李仁党带队奋击。李仁党阵亡后,全队亦死伤殆尽,李世鸿“犹抽靴刀搏战,刈数人,冲入敌阵死之”。注32时人赞之曰:“不以无阶位故,缩纽偷息玷主者名。死事之烈,可壮士气。”注33

这时,杨寿山和李仁党所带奋勇已有多数牺牲。游击贾君廉、都司张世宝,也皆与李世鸿同时中弹阵亡。清军争城部队本来只有四百余人,现已所剩无几,且“无统将,以致溃退”。注34日军右翼支队既击溃了清军争城部队,便“绕出章高元军后,拊背夹攻”。注35这样,章高元军的处境更加困难了。

与此同时,日军从盖平河南岸也加紧了进攻。步兵第十五联队长河野通好大佐先是指挥第三大队在祁家务占领阵地,以牵制清军右翼,及见右翼支队得手,便前进至临近河岸的邵家屯。随后,野战炮兵第二大队长松本鼎少佐即指挥炮兵进至第三大队的左侧,并在河岸占领阵地,向清军的正面阵地轰击。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乃木希典亲自督令士兵过河进击,章高元依然坚持不退,激励部下抵抗。据日方记载:“在乃木旅团长的严令下,各部队一齐呐喊,跳到结冰的河面上前进。盖平河面的冰凹凸倾斜,脚下打滑,有不少人滑倒而受到清军狙击。”因之伤亡甚众。徐邦道带领拱卫军也在此时赶到,立即投入战斗。其“攻势甚为猛烈,一时使日兵踌躇不前”。注36但是,占领盖平城的日军右翼支队在城墙上架起大炮,向清军阵地猛轰。清军处于南北两面炮火的轰击下,“各军站立不住,同时败退”。注37上午九时四十分,日军全部占领了盖平。章高元、徐邦道二军皆退至盖平西北十余里的贺家屯。日军之“陷盖平,与海城倭相倚,而辽东兵事愈棘矣”。注38

日军虽然占领了盖平,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日方公布的数字,日军伤亡共三百三十四人。注39乃木希典的大衣被三颗子弹击穿注40,侥幸保住了性命。清军伤亡的数字是日军的两倍多。营官以上死五人,哨官以下员弁死十九人,勇丁共伤亡七百余名。注41


注1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见《中日战争》(1),第266页。

注2 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中译本,第131页。

注3 日本参谋本部:《明冶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第24章,第140、144页。

注4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90),第27卷,第23页。

注5 《寄宋宫保》,《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23页。

注6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90),第27卷,第23页。

注7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90、2214),第27卷,第25、32页。

注8 《徐邦道致盛宣怀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324页。

注9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19),第27卷,第35页。

注10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43页。

注11 《章高元致盛宣怀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283页。

注12 按当时的习惯,章高元所部嵩武军、广武军、福字军或统称嵩武军。

注13 《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17、19页。

注14 《章高元禀》,《甲午战事有关折奏史料》(抄本)。

注15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的266页。

注16 《清史稿·章高元传》:“卒,年七十一。”但未记卒于何年。缪荃孙《重庆镇总兵章公鼎臣别传》述作者与章之交往,谓“公长荃孙一岁”。今考定缪生于1844年,则章当生于1843年。

注17 缪荃孙:《重庆镇总兵章公鼎臣别传》,见《碑传补》第30卷。

注18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69),第28卷,第17页。

注19、22 《章高元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

注20 《盖平县志》第14卷,第32页。

注21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26),第27卷,第37页。

注23 《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17页。按:天王山,位于日本京都府乙调郡大山 崎村,地势险要。1582年,羽柴(丰臣)秀吉讨伐叛臣明智光秀,大战于此。秀吉先夺占天王山,因获全胜。

注24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66页。

注25 《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17页。

注26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61),第28卷,第15页。

注27 《章高元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按:《章高元禀》又称:张奉先“于回救寿山时中弹陷阵,必无生理”。实则张奉先并未阵亡,而是被日军俘虏,于1895年8、9月间遣返回国。(《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464页)

注28 《章高元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

注29 《李世鸿传》,《皖志列传稿》第7卷,第48页。

注30 吴涑:《清故游击李君家传》,见《中日战争》(6)。第303页。

注31 《死事游击李君墓志铭》,《清甲午中东之役战殁李将军传志汇编》。

注32 吴涑:《清故游击李君家传》,见《中日战争》(6),第303页。

注33 《李世鸿传》,《皖志列传稿》第7卷,第48页。

注34 《宋帮带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61),第28卷,第15页。

注35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日战争》(1),第43页。

注36 《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19页。

注37 《宋帮带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61),第28卷,第15页。

注38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42页。

注39 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第24章,第192页。

注40 《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21页。

注41 《章高元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