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sy Jones人物:元青花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4:42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再施透明釉,在125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从理化分析看,其烧成温度在1200°C——1230°C之间,与瓷胎的烧成温度(1250°C——1300°C)还有较大距离(宋青花瓷烧成温度在1270°C上下)。其透光度不足0.1/mm,而宋青白瓷的透光度在0.5/mm以上。气孔率高达20%,吸水率远远高于宋代青白瓷(0.8%),白度不及50%(宋青白瓷白度在52%——60%)。这些数据表明,这些唐代残片的理化指标即便与宋代青白瓷比较,也差距甚远,更不用说达到元明清的白瓷标准了。而我们上面讨论过作为青花瓷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其胎质必须是瓷胎。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帕西瓦尔.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以珍藏两件产自中国的高63.5厘米、题有“至正十一年”的青花瓷瓶——元代云龙纹象耳青花瓷瓶而闻名于世。这两件青花瓷瓶自20世纪50年代被美国佛利尔艺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普博士命名为“14世纪青花瓷”以来,成为举世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的标准器,被称为 “至正瓶”。

      现藏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一对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书写的共计5行62个字:“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堂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对,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属于专门写在供器上的供养款式,有供养人姓名及具体年代,对鉴别器物年代具有重要参照意义。至正为元末顺帝的年号,此对瓶应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还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名款的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和“后至元戊寅五月”铭文的青花釉里红楼阁谷仓。“戊寅年”为后至元四年,即公元1338年。从此,以“至正瓶”为代表的元代青花瓷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唤醒了国人对元青花的朦胧,催化了对元代精品瓷器的探讨和热情。

  蓝料直书“至正七年置”五字楷款的青白釉盖罐,“至正七年”应为公元1347年。“戊子年□□”铭文款的青花缠枝灵芝纹罐,“戊子年”为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文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一对。

  江西萍乡市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双凤纹高足杯,杯内心书一青花“福”字。这种吉语款由元代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在民窑青花瓷中极为普遍。

       博陵第”横匾瓷牌高20厘米,长30厘米左右,瓷牌上绘制龙抱柱牌坊,中部上方重檐下书“博陵第”横匾,右侧边书“钱氏子孙谨记”,中部书谨记铭文,左侧落“至顺九年九月塈旦”时限款识;牌坊内共书写文字 225字,牌坊与文字均用进口钴料绘制书写,字迹清晰,有老味;牌坊重檐顶部立开放仰天莲花,下方中间左右门桩上,各立有一含苞未放的莲花,牌坊左右立柱各有一条上升的(三爪龙)盘龙抱柱,二龙相向。整幅牌坊绘画精致、古朴、非常幽深、典雅,极具古相之味。牌坊内文“博陵第——钱氏子孙谨记:人生诸多不测,贫富不过几代,莫道眼前千日好,要知花无百日红;自幼丧父,少年亡母,孤身浮梁当孝徒,朝出砍柴暮担水,严冬酷暑不言苦;七年艺满仿佛东方见鱼肚,初涉商途不知起落有几度,坎坷人生路,桴举不圣数;慈母之叮嘱,时时响耳鼓,人生之短道之长,不苛不曲方能见烈祖;君子爱财能有道,不留别人数。蒙天重爱,暮年得子,望幼儿将能成大器。日后若遇困境,将故居博陵第之东厢丙墙,拆五斗过三取泥中瓷砚废之半块,西之磨房槛石下,取泥中瓷砚废之半块,方知窖内置磁瓶、香炉、觚、碗盏共计一百一十九件。至顺九年九月塈旦”。(为方便阅读,对原文加了标点)“博陵第”大宅院牌坊“谨记”的出现,解开了“博陵第”款元青花瓷多年来疑惑未解之迷,“博陵第”款瓷器,是典型的元青花瓷器。“博陵第”在元代时,地处景德镇西南80—90公里处,现今江西省波阳县境内;据初步考证,是河北藉钱氏的故居,钱?博陵幼年丧父,少年亡母,孤身一人投入浮梁做陶瓷徒工,历尽艰辛,七年艺满,入商途拼搏,中年发迹,暮年得子,生前不恤重金订置了一批“博陵第”私家款的精美进口钴料青花瓷器,作为财产窖藏,以防日后老有不测,留给子孙解救急难之用。从《钱氏子孙谨记》中可以看出,元青花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了,是“博陵第”的重要遗产。这笔遗产窖藏有“磁瓶、香炉、觚、碗盏共计一百一十九件”,并选至顺九年九月入窖;所选吉年吉   月吉数,其寓意深刻,可能是希望子孙永久永久地保存下去,非到万不   得已不能动用窖藏之物。

  另外还有些元青花瓷在底部或盖里墨书一两个字,也有的在碗心以青花题词题字。1980年江西高安县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杯底心草书“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诗句,诗意豪放,符合元人游牧民族的性格.

       张文进型青花瓷”是不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元青花类型呢?回答是肯定的。其独立成类的理由在于它蕴含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它的艺术排他性、惟一性和强烈的语言标识性。关于张文进型青花的内涵的特征我们放在后面讨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张文进型青花瓷”是一个类型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固然张文进瓶是这一类青花瓷的代表作品,但并不等于说,它上面的“至正十一年”铭文可以限定此类型青花瓷的认定时间。也就是说,张文进型青花瓷不一定都是元代至正年生产的,属于此类的青花瓷有可能早于至正十一年,也有可能晚于至正十一年。而即使是元代至正年生产的青花瓷也未必都是“张文进型”。

        张文进型青花瓷使用的是一种高铁低锰的国产优良钴料。通过科技检测,其钴分子含量高达10%——19.05%(云南珠明料为6.02%,未煅浙料5.06%,江西上高青料4.15%,赣州钴土矿1.26%),故其青花发色十分浓艳 (因尚未知其产地,不妨暂称其为“浓艳型钴料”)。又这种“浓艳型钴料”因含较多的氧化铁,故青花色浓处产生铁锈瘢,瘢痕凹入釉面,凹处常现蓝色或银色的镜面光泽,俗称“锡箔光”(现代一般仿品多呈现极难看 的干涩的黑色小片,正视为黑灰色点片,不见“锡光”,须迎光侧视才见银色“锡光”。高仿品则没有难看干涩的黑色小片,铁锈瘢正视可见“锡箔光”,但不自然。张文进型青花瓷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即在同一件器物上,其使用的青料并不是一种配方。

         晕散也是张文进型青花的一大特色,其晕散的程度大于非张文进型青花。其晕散程度与色彩浓艳的程度成正比,即越浓艳处晕散程度越重。这种晕散如果恰到好处,极似中国水墨画的墨韵,与在生宣纸上挥毫泼墨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如果青花的晕散程度过重,将使青花纹饰模糊成一片,故纯用这种“浓艳型”钴料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元代工匠多是根据纹饰表现的需要将浓艳型钴料与其它产地的非浓艳型钴料(一般国产青)配伍使用。如画缠枝莲、缠枝牡丹等大花大叶的花卉时,欲表现其含露绽放和鲜艳欲滴,则浓艳型钴料的用量多一些,非浓艳型钴料的用量少一些。

 


        胎土洁白纯净,致密程度明显高于宋青白瓷和白瓷。由于采用先进的“二元配方”配制工艺(据此类标本测试,胎土中高岭土约占25%,瓷石约占75%),致使胎体的白度、硬度大为提高。同样因为二元配方的采用,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从宋代的18.65%增至20.5%。氧化铝可以强化瓷胎的刚性,这样就减少了器体的变形率。

      元青花存世完整器这么少,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自然价格不菲。一件比较典型的大件元青花瓷器,拍卖市场上底价一般都在百万元以上。因为对元青花的认识只是近几年的室,明清中国的士大夫们只顾收藏、鉴赏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器了,民国虽然是个文物造假的兴旺期,也还不知道造元青花的假,因为历史侥幸没有元青花的仿品,只是1980年来有仿品。

       至正型元青花用的是透明釉,色白微青,光润透亮。由于胎体中增加了高岭土,而高岭土中含铁又较多,烧成后胎体便不甚洁白,这样,在胎色衬托下,釉色从外观看来,有时青色略显。

 

      有关张文进的信息:(1)张文进,元代人,生卒年不详。(2)家住“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3)至正八年六月吉日(公元1348年),造青花带盖梅瓶并铭文。(4)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良辰于星源祖殿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这是目前我们能够查证的.也是唯一的关于张文进的文字信息。经查证;玉山县与浙江温州近在咫尺,距古饶州(今景德镇)有百里之遥。他何以至饶州烧陶?与“浮梁磁局”有何关系?又何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从他铭刻有款识的瓷器来看,均工艺卓绝,令人叹服。据此,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张文进,男,大约于公元(1310)年前后.即大德,延佑时期出生,[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人氏。天资聪颖,深得父母喜爱和众乡邻的器重”。[元史(至顺镇江志.人材.仕进.土著)条记;堵闰,字济川,金坛人。初辟浙西.浙东司宪书史,历昌化尉,信州路总管府知事......]。[元史]“至顺二年(1331年)七月,(堵闰)奉命督陶器于饶......”据此推算,至顺二年(1331年)到至正八年(1348年)前后只相差17年。堵闰任信州路总管府知事时,刚好是张文进的家乡。假若张文进家是当地的望族,或是商贾,其二人就有可能相识。如果此说成立,于至顺二年(1331年),堵闰奉命督陶器于饶时,张文进或者被邀.或者跟随到饶州制瓷,经商,是可能的。有了督陶官作靠山,加之自己的天资和勤奋,终于在众多“瓷人”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云龙”象耳瓶和“萧何月下追韩信”带盖梅瓶,是目前已发现的唯一有人名纪年款识的元代青花瓷器。如果说;“云龙”象耳瓶上的款识让世界重新找回了元青花,那么,“萧何月下追韩信”带盖梅瓶上的铭文(至正八年六月吉日造)则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其制瓷人的真切身份。做为“瓷人”,能够在器物上铭刻自己的名字,供奉庙堂,彰显于世,这在元代是极其罕见的。从这两件器物上,我们还看出元代社会的另一面貌。即;制瓷业的兴旺发达与较大的社会自由度。特定的时代造就了特出的“瓷人”张文进,反之,张文进们开创了前所未有的青花瓷器。象耳瓶举世珍罕,全世界已知的不超过三件,而其中之一就与他的名字相依而存,波普博士正是根据其铭文而确立了著名的“至正型”理论,并由此揭开元青花瓷器的历史之谜!“萧何月下追韩信”带盖梅瓶上的铭文,则为我们确认其真实身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是张文进的幸运!也是元青花瓷器的幸运!没有他所制造的精美绝伦的瓷器和弥足珍贵的铭文款识,世界就不知道有元青花,历史会永远抹杀了元青花。因此,他可以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