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机显示hi there:人民日报用爱心筑起公平与和谐的基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32:41

(感言·建言·建务实之言 献睿智之策)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 张梅颖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6日   20 版)

  在东部地区提前迈入小康门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中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牺牲奉献心存些许感恩之情,让他们也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最近,我利用在浙江调研的机会,特意绕道慈溪市的一所民办重点学校——育才中学,看望在这里学习的西部受助生。

  这件事源于不久前我收到的一封信。这是地处贵州深山区的雷山县民族中学的16名孩子集体写给我和资助他们在育才完成2年学业的沈先生的。他们是一批已经跨入大学校门、来自贫困家庭的优秀学子,出色地完成了在家乡的高三一年学业,全部进入一本录取线,并一举囊括全县前三甲的名次。看到这里,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一方面为这些孩子因为社会爱心人士的相助,得以放飞理想而欣喜不已,同时,也让我想到还有更多禀赋优异的农村孩子,因为生活的艰难和起点上的不公平而被无情地淘汰。

  育才的创办人沈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识之士。我和他初次见面是在2005年,也是因为助学的事。改革开放后,他靠创业致富,开始以“结对子”的方式帮助家境困难的孩子读书。后来,索性自办起了学校,取名“育才”。同许多大老板相比,沈先生算不上是个有钱人,但他有一颗扶危济困的高尚爱心,而且从一开始他就把慈善行动定位在教育扶贫上。为了让寒门子女也能受到良好教育,他每年都要招收一批免收学费的优秀特困生。后来他又把助学范围扩大到省内比较贫困的地方,并在我的提议下拓展至民盟中央定点帮扶的贵州黔东南和甘肃定西,于是才有了育才“雷山班”、“定西班”。

  然而像沈先生这样的善举得到的并不都是喝彩。当地一些人对他资助外市、外省学生到育才学习的行为表示不解甚至责难,他把贵州学生与本地学生混合编班、让他们取长补短的设想受到了本地学生家长的联合抵制,最后校方只好屈从于压力,把这16个被视为“异类”的学生单独编班。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想到了很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诚然,改革开放以后,得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率先实现了总体上的富裕。然而这其中也离不开中西部人民的巨大支持。长期以来,正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廉价能源、资源,数以亿计的青壮年劳动力,以及庞大的资金流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聚到效益与投资回报率更高的沿海地区,在东南沿海起步腾飞的进程中,西部的边缘化现象日益突出,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我想,在东部地区提前迈入小康门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中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牺牲奉献心存些许感恩之情,让他们也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在网络时代频频炒作“富二代”、“官二代”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更应当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二代”、“穷二代”,悲悯他们的现实境遇和未来?

  因此,我的这次慈溪之行,不仅是看望和慰问沈先生,给予他道义上的声援,而且还专门来到了雷山班,与在读的孩子们见面、合影,我说,希望你们自尊、自信、自强,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和沈先生这样的社会好心人的期望。

  我们常说,教育公平是人生起点上的公平。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读书仍然是贫寒家庭的孩子能够跻身社会主流、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出路。同在一片蓝天下,如何让这些孩子获得公平的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不再输在起跑线上,既需要国家下决心在制度设计上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和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推进教育的均等化;也需要我们大家都能够认识到,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不应该是固化的,它需要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特别是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能够看到希望,而培养出一个孩子,这个家庭也就有了希望,这个社会就会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谐和公平。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大家都能奉献出一份爱心,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多做教育扶贫的善举,用爱心筑起我们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