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mdom drink piss: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1:18:09

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综述

心理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于8月8日—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名心理学专家学者,云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在为期6天的会议中,74位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和20多位科学院院士应邀做了大会报告;230多位国际知名心理学家应邀主持了227场特邀专题报告。

  与会代表围绕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25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的126个专题,进行了3140次的口头报告和近2500人次的互动式展板交流。其规模之大、学术水平之高,远胜往届。

  国际心理学联合会主席米歇尔·德尼感叹说,“本届大会选在中国举办恰逢其时,因为它使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所取得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



  心理学家获经济学奖

  国际心理学大会被称为“心理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每4年举办一次。首都北京迎来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召开,成为这个盛夏的一个亮点。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的出席,是这次大会的一个重头戏。在他之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为从事心理学研究而获诺贝尔奖。但是,卡尼曼教授是第一位长期完全从事心理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科学家。他的获奖也展示了心理学在应用中的广阔前景和其日益重要的地位。

  5位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前主席和刚刚卸任的国际心理学联合会主席德尼教授,以《心理学发展趋势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分别作了报告。德尼教授指出,新世纪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心理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另一个挑战是在信息技术交互融合的时代,心理学如何借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快速发展。

  已为人们所熟知的智商和智力概念,在这次大会上又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注意和讨论。北京师范大学严巩固教授指出,智力是一个既简单又难以捉摸的概念,它既有个人的内涵,又有文化的内涵。希腊雅典大学的J.Georgas教授也认为,是文化决定了智力内涵的区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JagannathP.Das则提出,智商可以走下历史舞台了,因为心理学中的认知革命和神经心理学新技术,对智力测验过程中潜在认知过程的分析,要比智商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处理信息的过程和能力。也有很多学者用其研究证明,韦氏等经典智力测验在教育、医疗、评估等方面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教育

  墨西哥一位学者指出,教育是心理学家最早涉足的应用研究领域,比如学习、记忆、智力以及班级管理等,都是教育受益于心理学的非常突出的例证,教育作为复杂的社会导向的过程与心理学发展密不可分。他呼吁,心理学要为构建新的学校环境贡献力量,要发展新的方法与策略,帮助个体成功地学习。

  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以及跨文化适应,是另一个被人们关注的课题。L.Chang对中国城市家庭教育观念与行为及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城市父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代社会型,更强调社会参与、社会控制或社会影响的重要性,其孩子表现为社会领导型,更热情、爱交流,并喜欢领导和影响他人。另一类是传统社会型,他们更崇尚传统的价值观念,更强调谦虚与合作,其孩子表现为好孩子型,具有老实本分的特点。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建新对1000个中国家庭的研究显示,6至12岁的中国儿童倾向于更喜欢爸爸,而对妈妈则更排斥甚至是怨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L.A.Camras等研究了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女婴的发展现状,发现他们的心理与运动发展完全正常,且与中国或华裔儿童相比,他们的情感表达受到所在家庭文化环境的强烈影响,其面部表情更接近于美国儿童。还有一项纵向研究,对比了生活在美国的第二代欧裔与华裔儿童和青少年的个性与社会适应,发现两组孩子在社会适应方面非常接近,华裔孩子在学业竞争上表现更优秀,但他们自感比欧裔孩子更内向,更多压抑和压力感,工作竞争力与爱情吸引力较低。

  心理学在经济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很广泛。有的学者研究对收益的预期与逃税行为的相互关系,还有学者分析了员工文化的多样性、对他种文化中行为原因的陌生以及对自有文化价值观的固着等,是跨国公司中建立信任的重要障碍。

  建立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型

  研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以及心理疾病的防治办法的健康心理学、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成为本届大会的又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如关于SARS对心理的影响,以及个体对职业压力、工作与家庭的冲突的应对策略等研究。土耳其、日本、肯尼亚、冰岛等国家的学者,在大会上交流了各国在应对创伤与灾难的社会心理支持计划方面的发展。

  大会上,国内专家学者的一组研究聚焦于心理咨询过程及其效果在中国的新发展。因为心理咨询理论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特征是十分强调个体独立性,而子女孝顺、家长制家庭结构、人际关系和睦等仍然对中国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文化是中国的咨询师做心理咨询时十分重要的背景变量。因此,心理咨询研究者提出要为中国人发展“文化中心咨询理论”,建立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型,帮助中国人在传统与现代观念并存的社会中更加和谐地生活,获得人际关系的平等、人际和谐以及被尊敬和被接受的情感。

  有7名中国心理学家在大会特邀报告中,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主任沈模卫博士在探索“青少年海洛因脱瘾过程中认知以及人格特性及其脑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董奇教授对比了20年来颜色对中国人情感的影响,以及无需英语教师的儿童英语学习;台湾学者的一项研究内容是“回避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回路”。

  基础与应用成了心理学发展的两个车轮。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主席、德国心理学家米夏埃尔·弗雷泽说,“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应采纳心理学家的意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决策将对人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样的政策更易接受、收效更佳。”

  完美的学术盛宴

  在大会进行的5天里,从早8点半到晚6点半的每一个时间段中,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都有24个分会场同时在进行专题报告。刚刚卸任的米歇尔·德尼主席赞叹说,“这是一场完美的学术盛宴。大会不仅见证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各国学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良机,更使我们看到了心理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继任主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欧文米尔说,近年来中国心理学研究进展很快,许多研究者已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将加强与中方的合作,促进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心理学在中国的应用。

  本届大会参会的中国代表2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等学生代表近千人,提交了千余份研究论文,展示了我国心理学界的新生力量。我国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人均拥有心理学工作者的数量只及美国的1/200,我们不但比不上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心理学界在为社会服务方面还任重道远。因此中国心理学会在大会期间,特别举办了“公众科普论坛报告会”,邀请国内知名心理学家,就中国文化与人格研究、如何看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情绪的认知管理、职业枯竭与身心健康等10个主题,向公众普及心理学知识。(李英)

感悟 冷热之间

  回想1987年8月,我拿到了北师大心理系录取通知书。那时候的我,对心理学的认识非常片面。我生性活泼,经常被大人们说“太幼稚”,所以我曾以为,学了心理学应该可以变得成熟些。年少的我甚至暗暗思忖,几年后那个有着一副严肃面孔和一双睿智双眸的我,该是个什么样?

  走进大学以后,我才明白自己对心理学的理解有多么肤浅!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偌大的中国只有4所大学开设了心理系,而我所在的北师大心理系在校学生只有100多人,这个数字只相当于中文系和数学系一个年级的人数。

  不仅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少,而且那个时候的中国,“心理学”一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陌生。在每年寒暑假回家的路上,我总能碰到这样的问话:“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当被告知是心理学时,对方几乎总会露出吃惊的神情。人们似乎难以想象,大学里竟然还有这样的专业!有的人会继续追问:“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还有些人甚至会要求我给他们看面相或是手相。最让我感到好笑的是,他们的面部表情分明有些紧张,好象真有些担心我能看出点什么似的。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从当年的寥若晨星,到今天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已达到5000余人;而当年的北师大心理系不仅已更名为心理学院,学生人数也猛增到600多人。不仅如此,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也在加深。当人们听说我是学心理学的时候,脸上的神情分明是羡慕和向往,而且还会急急地讨教许多问题。悄然不觉中,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年8月,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终于在北京召开。这是国际心理学界的盛会,更是中国心理学界的盛会!近6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心理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展开交流和探讨,其中有近2000多名中国代表,而且近一半是学生代表。在大会的各个报告厅,都可以看到中国代表的身影,他们或者为大会作口头报告,或者作展板报告,那份积极参与国际研讨的精神令人感动。

  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学生代表,他们穿梭于会议中心的各个角落,仔细聆听所有感兴趣的报告,脸上写满了热情,双眼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有的学生不停徘徊在所有展台前,搜寻着难得的资料和信息,努力地与各国代表交流着……有个从外地跑来的心理学专业的男生四处奔走,说着不太流利的英语,还在小本上不停地记着什么,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在一一记下学者们的联系方式,以便日后能够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料。从这些年轻学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希望。

  必须看到的是,虽然心理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它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心理学事业,如何让心理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所有心理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周莉)

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拾零

  中国孩子缺什么

  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对于儿童教育的目标,西方家长认为是快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家长则认为是成功。由此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良好的教育应建立在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可是,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吗?

  本届心理学大会上,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发表的《中美儿童发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她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微笑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的高期望有关。

  专家分析指出,大包大揽直接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大包大揽还会使孩子的自制力低下,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浅尝辄止。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

  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要求,往往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容易使家长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良情绪。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父母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

  长久的不快乐会导致抑郁症。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对此,专家的解释依然与家长的高期望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

  临床诊断表明,儿童异常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异常行为问题则包括自闭、攻击心理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呈正比关系。

  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博士,曾设计了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雷雳博士发现,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雷雳说。

  有趣的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琳达·杰克逊对130个平均年龄为13.5岁的美国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她的调查中,许多孩子都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在上网问题上,中国父母缺少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反而促成了孩子沉迷于网络,之后是粗暴的干涉,又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地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宠爱。对此,专家建议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我空间,要以平等的方式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刘彦妤)

聚焦

  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在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由此导致了许多人出现心理问题。

  转型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在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压力大、节奏快的生活,由此导致了许多人心理上的无所适从,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因此产生,腐败、自杀、犯罪等社会事件也因此而猖獗。

  对此,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登峰指出,大多数中国人正变得越来越积极地追求社会地位的上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已经上升为某些领域和人群的普遍社会心理。

  美国的尤韦·吉伦教授一直从事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很相似,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转型期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

  的社会心理相结合,必然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

  对于一些极端的例子,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侯玉波解释说,当人们对未来没有良好的预期,并且感到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时,就会更多地着眼于眼前利益。于是就有了商人制造劣质的婴儿奶粉、非典时期出现假医用手套、做官的行贿受贿等现象。于是各种灾难性事件频频发生。

  令王登峰教授感到不安的是,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的教育没有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他说,社会竞争增强,教育却仍然关注于让孩子记住东西,忽视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社会化训练。于是大学生、高中生更多地考虑怎么让自己过得开心、过得舒服。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许多青少年出现了反常行为,于是有了马加爵报复校园的例子。

  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了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但心理问题却是普遍存在的。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约有39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也就是说,平均每100个中国人中至少就有3个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问题正危害着中国人的健康。

  与此同时,中国几万名心理咨询师“无患可治”,各地三级甲等医院的心理咨询机构“门可罗雀”。学者们认为,中国百姓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缺乏对心理学的了解、担心被旁人误解为“精神病患者”、咨询收费较高等因素,是造成中国公众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钱铭怡指出,“这种偏见导致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就诊。”然而有了心理问题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会导致自杀。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在全国人口死因中列第5位,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死因中居首位。

  转轨的进程还在加快,心理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对此,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说,心理学家应不断加强与社会学家、公共政策研究者合作,为社会的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建议,为日常生活导致的心理压力失衡,进行正确引导和及时疏通。普通民众则应当消除对心理咨询的偏见,积极地去寻求解除不良情绪的办法。

  针对青少年心理教育问题,王登峰教授提出,传统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很成功,但能够让青少年受用一生的行为教育明显不足。现在需要的是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训练告诉他们在面对困难、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刘文茜)

观察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就设立了心理学会和心理学系,但是心理学的发展并没有被广泛重视。改革开放后,心理学在国内逐渐得到发展,并在大学校园内悄然升温。

  高校:心理学专业悄然升温

  出席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天津商学院心理学教授李垒提到,“我系第一届招生时,人都招不满,必须从别的系调剂。现在我们的学生太多,不得不转到别的系去。”李垒所在的应用心理学系的教学着重心理学在企业管理、法律等领域的应用,目前该系已成为校内录取分数最高的几个系之一。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也存在类似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仅有北京大学设有心理系,每年仅招生30余人。而今,中国各类在校心理系学生已有5000人左右。

  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张厚粲说:“现在中国自愿学习心理学的人越来越多,本届大会上就有2000多名中国代表,其中近一半是在校学生。”很多中国在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竞聘担任大会志愿者,希望借此机会了解国际心理学的发展。

  针对中国大学兴起的心理学热,张厚粲说,首先是巨大的社会需求激起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心理学引入公司管理、客户服务等领域,这些都鼓励了心理科学的发展。而频繁的中外学术交流以及该学科的高精尖研究环境,也吸引着更多的学习者。(据新华社)

调查

  在我们的生活中,医生、教师和警察多扮演着帮助别人的角色,从而被称为助人人群。但最近的一项心理学调查显示,助人人群最易产生职业枯竭,也称之为心理枯竭

  医生、教师、警察最易心理枯竭

“职业枯竭是指一种在工作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说,“职业枯竭”在那些助人人群中的发生比例远高于一般人群。

  许燕所在的课题组从2001年开始对“职业枯竭”进行研究。长达3年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有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

  研究表明,“职业枯竭”的具体表现包括: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等;在人际关系上,处于“职业枯竭”状态中的人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并由于自身情感资源的干涸,而无力再关怀他人。

  许燕说,“职业枯竭”之所以在医生、教师和警察等助人行业中高发,主要是因为这类行业都属于付出性工作,具有社会期望高、工作负荷大、社会支持低的特点,同时还缺乏提升的机会。

  这位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过劳比体力过劳更具有杀伤力。“职业枯竭”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引发严重的职业和家庭危机。

  许燕说,“职业枯竭”的防治涉及各个方面。社会各界应当给予助人人群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助人型职业者个人也要注意放松自己的情绪,同时积极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2002年至2003年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约有313万医护人员,1581万教师和170万警察。如何确保这些人群的心理健康,直接牵涉到中国数千万患者、几亿青少年以及公众安全的利益。(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