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member center:《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净空法师)第一七六一卷——第一七七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45:48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六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看第六「爱乐光」,最后一首偈:

  【开悟众生无有量。普使念佛法僧宝。及示发心功德行。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首是讲的因,成就爱乐光的因。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爱乐三宝,穷尽法门。因中,四弘之终。故总云,及示发心功德」。法门无量誓愿学。在我们一般读的偈颂,四弘誓愿的顺序,第一个是度众生,第二个是断烦恼,第三个是学法门,第四个是成佛道。在这段经文里面的顺序,前面两条相同,后面两条它的顺序就不一样,把成佛道摆在第三,把学法门摆在最后。这在佛法里面讲,先说果后说因,成佛道是果,佛道怎么成的?学法门成的,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光叫爱乐光,爱乐佛法僧,用佛法僧就把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无量法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我们在学习爱乐佛,一定要知道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里面的佛宝就是法性、就是法身,这一定要懂得,要不然怎么能包括无量法门?第二讲到法宝,法宝是正知正见,三乘、五乘佛法。僧宝,众僧,意思都是广义的,和合团体,现在讲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团体。和谐团体最小的单位是和谐的家庭。所以从家庭到遍法界虚空界无不是和谐。和谐是性德,自性它本来就是和谐的。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决定没有冲突的,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是自性变现的,何期自性,能生万物。《华严经》上讲的遍法界虚空界,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法性,现相就是法相,法性能现,法相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性里面没有冲突,我们常说自性里头没有对立的、没有矛盾的,哪来的冲突?自性所变现的法相,法相里头也没有对立、也没有矛盾,这一定要知道。

  自性本来是和谐的,法相当然是和谐的。我们中国老祖宗教人和为贵。我们明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做人的本分,做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现在跟人对立,跟事、跟一切万物都对立,要知道这是错误的,这是违背性德,所以迷了,叫凡夫。没有对立是圣人,有对立是凡夫。为什么?你看阿罗汉就没有执着,没有执着,诸位想想有没有对立?没有了。有对立就是执着,有矛盾就是执着,所以很清楚的我们能够觉察到,我们做人,别人跟我对立,他迷,他还没觉悟;我觉悟了,我不跟人对立。只要我不跟人对立,别人想跟我对立对不起来,对立要双方,有一方不对立,那一方对立也就不存在了,这个道理要懂。

  化解对立、化解矛盾、化解冲突,于是这个理论的基础你就得到了。你得到之后,首先化解自己本性跟习性的对立,这就化解了;本觉跟不觉的对立,化解了。然后在这个世间,我们是业报身而来的,来到世间,不要紧,业报没有关系,我们懂得佛法,依照佛陀教诲来修行,也沾到佛的一点气分,这个经上讲的,沾到佛的毛光利益,也能够真正化解冲突。所以我们学到对人和,有和!对事也和,对天地万物也和,和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就得到了,不可以不和!别人无法跟我和的时候我就避开,欢欢喜喜避开,别人无论是有意、是无意批评我、毁谤我、羞辱我,我都要用和睦对他。

  你要问为什么?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到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性德,我们能在这时候如如不动,看得清楚,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不起心、不动念是讲很粗的境界,不是细的。不起分别心、不起执着的心、不起瞋恨的心、不起贪爱的心,这很粗的,我们说这个,说我们现前的境界,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感化对方,久而久之,他良心发现了。什么叫良心发现?本觉发现了,本善发现了,他会回头,这就叫做利他,就是度他。所以在生活当中一定要记住,与人和、与事和、与天地万物没有不和谐的。要晓得,那是诸佛菩萨、阿罗汉,我们应当要认真的学习。

  特别要提出来的,这是经文特别提出来的,要学习忍辱波罗蜜。忍辱里面特别对于大乘经教里面所说的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无生法忍、寂灭忍,那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的常识达不到。佛说的你不能怀疑,相信佛语真诚,佛不欺骗人,在这个地方建立起自己的信心,这是修甚深的法忍。慢慢我们来求证,这是佛法无比殊胜之处,佛说我说的都是真理,你们一定要相信我。佛是有这个意思,但是相信我还不够,你们一定要把我所讲的证实,这才是佛教学真正的意义。为什么?证实之后这是你自己的境界,你在没有证实的时候,纵然是甚深法忍,还是佛的境界,不是自己境界。

  如何把佛所说的境界真正成为自己的境界?是要证。所以我们要行、我们要证。行是依照佛所说的理论、依照佛所说的方法,我们认真去做。上上根人他能够用圆顿的大法,能在一念之间转凡成圣,这是上上根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在中国,六祖大师给我们示现,这让你看见,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能够在言下一下放下了,你也证得了,所谓是言下大彻大悟,你放下了。我们听到佛的教诲,听到祖师的教诲,我们放不下,放不下就晓得我们不是上上根,上上根肯定放下。到哪一天我们真的一闻千悟,那不是上上根,那是上根,那不容易!闻一知十,那一闻千悟是闻一知千,那真的叫上根人。我们也不是,我们能闻一知二三就不错了,闻一知十的人也很少。

  孔子赞叹颜回,颜回能够有这个能力,闻一知十,孔子跟其他学生谈到颜回,都自己说我不如他。我们闻一能够知二三,颜回闻一能知十,他的悟性比别人高;换句话说,他的心比别人清净,我们现在懂得这个道理,他的染污比别人少。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很深的体会,现在都讲环保,防止污染,社会上也都懂得环境的保护,讲到生活环境,我们现在懂得,精神的环保比物质的环保还要重要。这个话大家不能够误会,不能说我们只重视精神不重视物质,那也不对,要两者并重,精神跟物质都要重视,我们境界才能够真正的向上提升;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我们道业天天在精进,精进就是提升。

  精神上的环保就是放下,放下所有一切精神的染污。今天最严重的染污,诸位都晓得,无过于电视,现在还加上网路。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五十年前方东美先生跟我说的。其次,这是他老人家讲的,报纸、杂志、广播这些东西都是精神染污。在现在我们又发现了,书籍,从前书籍还少,现在出版的东西太多了。什么样的书籍没有染污?圣贤书籍,古圣先贤,读这些书好。现在有很多人说念不懂。不要紧,只要你肯念你就会懂,古大德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你不要着急,念不懂,你不要说不懂你就不念了,那你就错了。

  不懂,喜欢念,不懂念也好,好在哪里?好在不懂。不懂有什么好处?你心里头没有妄念,你想想有没有好处?你不懂就没有分别、就没有妄想。就像念咒一样,咒里什么意思不懂,你就一遍一遍去念,念久了心就得定、就得三昧,三昧起作用就开智慧,所以叫其义自见。你智慧没有开是你功夫不到家,换句话说,你念的遍数不够。那到底要念多少遍才够?不一定,只要你念到心定就够了。有人念个五百遍、一千遍,他心就定下来,智慧就能现前,有人要念到五千遍、一万遍,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它的标准是你念到得定,就是你把所有一切妄想都念掉,用这个方法来断烦恼,来远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好方法。等到念到得定了,念到三昧现前,智慧开了,这个意思全都懂得了,你会看到经典上字字句句有无量义,这就是经典放光。所以经典什么时候放光?你心清净它就放光,你心不清净你就看不到它的光,心清净就看到光,看到光就看到无量义。所以它『开悟众生无有量』。

  普使念佛、念法、念僧,这句里头教我们念三宝。这个方法不但是佛在华严会上提倡,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也提倡。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教学方式真正叫多彩多姿,他变化众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哪来的鸟?原来那些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人喜欢鸟,要看到佛来了一定恭恭敬敬、规规矩矩的,看到鸟就可以很随便。殊不知鸟在说法,让你听了之后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念佛最简单、最容易、最方便的是念佛的名号,净宗同学绝大多数是采取这个修行方法,真的是简单、容易,不受环境影响,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出声也行,不出声也行。这个方法不但是简单、容易,效果殊胜。

  心里面只有佛号,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什么它就现什么,我心里天天想佛,佛境界就现前;想菩萨,菩萨境界现前。现在的人不想佛菩萨,想贪瞋痴,这个麻烦大!天天想着贪瞋痴,什么境界现前?畜生、饿鬼、地狱这个境界现前了。瞋恚是地狱,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我们今天把贪瞋痴放下了,专想阿弥陀佛,他怎么会不现前?所以念佛功德无比殊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每天读经,研究经教,这是念法;日常生活当中跟一切人都和睦相处,我们常讲的,跟人和睦、跟事和睦、跟万物和睦,就是念僧,这叫三宝。这把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量法门总的纲领原则都在念三宝之中。我们每天这几个小时在学习念法,最重要的是要把念佛、念法落实在生活上,就是与一切人和睦相处。把心量拓开,恢复自己本有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自己本来的心量,没有一样不包容的。现在你不能包容,不能包容是迷失了自性,我们产生错误了。

  『及示发心功德行』,「示」是示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发什么心?发四弘誓愿的心。度众生的心怎么发法?简单的说,第一个,你要欢欢喜喜、诚诚恳恳包容接纳众生。像弥勒菩萨示现的一样,布袋和尚示现的一样,欢喜接纳。要学诚敬谦和,在在处处自己要谦卑,要学自己谦卑,要学习尊重别人,学习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这就是度众生的相。这几条里面的内涵广大没有边际,最重要的帮助是帮助他学佛,为什么?帮助学佛才叫真实功德。那你要先做出学佛的好样子,让他看到之后很羡慕,他也想学佛,你就接引很多众生。所以自己要学不好,那你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一定要自己做得很好。

  学佛的人没有一天不欢喜,没有一刻不快乐,这点就能够影响很多人。学佛的人心地清净,态度和谐,人人都愿意亲近你,这才叫度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万物接触当中,学断烦恼。怎么学法?顺境不贪爱,逆境没有瞋恚,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要常常提起观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愚痴,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断贪瞋痴。断贪瞋痴就是放下,放下贪瞋痴。只要贪瞋痴放得下,戒定慧是自然往上提升,提升到像阿罗汉、菩萨们一样,定共戒、道共戒,你心是定的。心在定中决定没有过失,心与道相应那更没有过失,这得大自在。所以你一定要做出来给人看。日常生活当中,就像惠能大师一样,生智慧,不生烦恼。这样子才能使你学法门放出爱乐之光,成就这个光明。这四光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三个小段,第三个小段有二光,这个二光我们先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三有二光,总圆福智」。你看到这个名词真好,总的来讲,圆满你的福报、圆满你的智慧。「智因中,分别法相,决了真理,无亏理事,不减佛法,故得一念悉解多门」,真妙极了。这里面有两光,第一个是「福聚」,第二个是「具智」,福慧圆满。我们先看福聚光,它有两首偈:

  【又放光明名福聚。此光能觉一切众。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

  我们先看这首。福从哪里来的?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无量无边的福报统统从布施来的。如果你不肯行布施,你没有福。我们晓得,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福报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性德里面确实是遍施,遍施一切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施,从来没有中断过。太阳把光明、热量毫无吝啬的光照一切众生,它在布施;大地也是从来没有休息,一分一秒也不停止的承载万物。天地都在那里布施供养一切众生,所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我们有没有发现到?所以天地福报大。居住在天地之间这些众生他迷惑颠倒,不知道,不能够效法天地遍施一切众生。

  『种种』,我们可以把它归纳,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须要的,它统统都有,我们讲衣食住行育乐,哪样不提供?『量』是数量,没有数量。这个我们要学习,不学习,没有福报。要修财布施、要修法布施、要修无畏布施。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你布施许多众生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为什么?布施供养一个阿罗汉,阿罗汉在这个世间教化多少众生,福报是从这么来的。所以布施一个恶人,恶人可怜,缺乏衣食,我们也要对他布施,就不如布施一个善人,布施一个善人不如布施一个真正修行人,布施修行人比不上布施一个真正证果的人。这是讲什么?讲功德大小的较量。

  可是佛最后告诉我们,即使布施无量佛,不如真正以无心来修布施供养的功德大。无心是什么?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那个布施功德太大,为什么?这也是佛在经上讲的,境随心转。真正跟你讲,克实而论,布施功德大小是你的心量。你心量大,一文钱那个功德等虚空遍法界;心量小,布施千两黄金功德也很小。所以佛这些种种说法我们知道他是应机施教,在什么场合他怎么个讲法,你统统都听到,汇集起来,你心里就明白了,你才真正体会如来所说的真实义。譬如劝一个真正迷惑很深的,执着很深的,很吝啬的,你跟他讲事相上较量功德,他就喜欢布施。真正修行契入佛法的,那你就给他讲心转境界,一定要叫他拓开心量。到最后教他三轮体空,布施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念不生,那个功德是究竟圆满。为什么?不求果报,没有果报,那个果报跟虚空法界相等。可是世间人你要说不求果报,他就不肯布施了。

  众生根性不相同,佛同一个科目,布施这个科目,讲解义趣不相同。为什么很多人到佛门里面来修布施,你细心观察,这些来布施的人求什么?求发财、求升官、求名闻利养,他是为这个来的。听说佛门当中舍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一本万利,我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会得一万块,这样的心态来修布施。好不好?也好,总是他肯布施。能不能真得到、得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他还真干,就像买彩票一样,买了能不能中奖不知道,他还是要买,就这么一个道理。佛门里舍一得万报真的就像买彩票一样,这都是一种善巧方便。佛里面的义趣很深,我们学佛能够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对于佛种种说法都能够体会,也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去做。

  布施真正的本意是舍。布施度悭贪,悭贪是所有烦恼里面的根本。所以菩萨六波罗蜜里面,这是菩萨修行六大纲领,六个大科目,头一个就是布施;四摄法里面摄受众生,第一个也是布施,佛都把这个摆在第一。能行布施的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你一定受人欢迎,为什么?布施就是布施恩德,布施恩惠,你对人有恩惠,人家怎么会不感恩?恩惠就是要布施,欢喜布施,财、法、无畏一起施。

  我们没有那么多财富,这三大类布施我们从哪里做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讲财布施,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为人说四句偈是法布施。我们所看到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所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修什么布施?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修的法布施,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释迦牟尼佛天天出去托钵,哪来的财?没有财。是的,外财没有,金钱、珍宝这是外财,内财布施。什么是内财?他要为人演说,他要不要用精神?他要不要用体力?这个精神、体力是内财,所以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没有无畏布施?有,佛所示现的形象让你接触生欢喜心,得到安慰,离开恐怖、烦恼、畏惧,这就是无畏布施。

  所以一个法布施里面,三种布施具足。财布施里面不见得有法、有无畏,无畏布施里头也不见得有财、有法,但是法布施里头肯定是三种布施圆满具足。这是世尊教导我们,我们学了之后就要认真去干。那我不会讲经,你教人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是讲经,你也是教他。所以在佛法里面,我知道一句我就跟人讲一句,我知道两句我就跟人讲两句,逢人都跟他讲,他喜欢听跟他讲,不喜欢听也要跟他讲。不喜欢听为什么要跟他讲?佛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喜欢听,佛经教的根在阿赖耶里头给他种下去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知道这个布施,你也可以能够学到跟诸佛菩萨种种无量施没有间断。

  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有心帮助众生、接引众生。接引众生是诸佛如来的大事业,我们学会了,天天、时时刻刻接引众生,我们的形象就是接引众生。所以住持三宝里面的僧宝不可以轻慢,破戒的比丘、作恶的比丘,他一生所成就的功德不是世间人所能够跟他相比的。你要问什么原因?他穿的出家人这个形象,无论走到哪里,你想想看多少人看到了,马上心里想个佛、佛教,阿赖耶上都种了善根、都种了佛的种子,这是普通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自己怎么样不如法、破戒、作恶,那是他自己的事情,那是另外一桩事情,他有因果、他有报应,他一生这个形象给许多众生作善根,这个功德是存在的。

  所以住持三宝,佛像、经书、出家人,没有这三样东西,佛教的形象就没有了,众生善根没有地方种。我们懂这个道理,对于三宝、对于出家人我们一定要尊敬,为什么?做样子给别人看,礼敬三宝。见到佛像我们知道拜佛,拜给别人看;看到法宝,我们也肃敬,合掌恭敬;见到出家人懂得问讯,这都在做示现,统统都是布施,你们想想对不对?让大家看到,你都在做布施!种种无量施。尤其你看到现在的社会,大家都不懂礼节,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尊重师长,不知道体谅别人,不知道尊敬别人,你在一切时、一切处无论见到什么人,我们都能合掌恭敬,统统都是在教化众生,都是希望把这个社会风气扭转过来。

  你看现在这个社会,真的是看到是令人痛心,确实是没有受过教育。我们要学礼,礼在哪里?《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就是。完全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看,在家里面给家人看,希望能在几个月、能在半年把一家人都感化过来。住在香港,这是个大都市,大家多半都住的是公寓房子,一栋公寓几十家、几百人,无论见到哪一个都恭恭敬敬、欢欢喜喜的,我们做这个样子都是教他。你看有很多人见到陌生人理都不理会,我们不管他理不理会,我们对他笑笑点点头。教他,没有别的。穿著整整齐齐。没有一样不是在布施一切众生,没有一样不是在供养如来正法。

  居家一切整齐、干净,家人看到很舒服,亲戚朋友到你家去看你、访问的时候,他就学到了。身心健康,这都是布施,做出好样子给人看,比什么都重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时时刻刻做出来给人看,你真正做到就是放光。别人看到你,即使是凶恶的人,甚至于冤亲债主见到你,不忍心伤害你,为什么?他发现看到你真的是个好人,你能感动他,自然的感动,让他的善心发现、良知发现。凡是佛菩萨、圣贤教导我们,随顺性德的心行,我们都要认真努力去落实、去做,这就对了。

  『以此愿求无上道』,我们种种布施供养目的在哪里?目的决不是求名闻利养,不是求人天福报,这点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求无上道,无上道是作佛,菩萨上面是佛,菩萨还有上,无上是佛道,那你的福报真的是圆满。所以佛的尊号,叫「二足尊」,二就是两种,足是满足,圆满了,一点欠缺都没有,二足尊。这个二,一个就是福报,一个是智慧。福报圆满了,智慧圆满了,叫二足尊。我们要求无上道,无上道是二足尊。目标要定在这里,可不能搞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来了都不要享受,布施给大众,有福报大家共享,这就对了。

  为什么?如果一贪恋福报,这个事情自古就很多。所以我当年初学的时候,老师防范就很严,四十岁之前绝对不准出去讲经,怕的是你定力不够。你出去讲经,如果讲得还不错,名闻利养统统浮现出来,赞叹的人多了,供养的人多了,到处礼请的人多了,甚至于还请你去做住持方丈,这时候你要是一迷到里面去,就堕落了,那叫真可惜。所以老师严格要求,没有满四十岁不可以出去讲经,只能在家里头学习。我跟李老师的时候是三十二岁,我确实到四十二岁才离开他到台北。

  所以真的是像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们发愿,「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我们一生,章嘉大师告诉我,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你自己一点心都不要操,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承受。所以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佛菩萨安排,逆境现前,自有道理,慢慢等着看。所有境界里面都是我们学习的环境,所以顺境里面学着不生贪恋,逆境里面学不起瞋恚,正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不要把外面境界放在心上,不要受外面境界干扰,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很清楚、很明白,随缘而不攀缘,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风顺。小小风浪你都受不了,你还会有什么成就?

  大风大浪不动,这里头测验你的定慧力到什么程度。就等于好象学生读书的时候参加考试一样,境界现前就是考试现前,你功课学得很好就很顺利通过,学得不好才慌张,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目标要纯正,我只求无上道,方向要正确,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干的什么?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讲经教学,除这个之外,他没有做过任何其他事情。现在佛门里所讲的共修,释迦牟尼佛时代没有;大家在一起念佛,没有,大家在一起参禅,没有,打个佛七、打个禅七,释迦牟尼佛时候没有,就是讲经教学。修行,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各个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不过问。老师真的像中国人讲的师道,授业、解惑,授业是教导你,解惑是你有疑问的时候答复你,帮助你解决疑难。

  我们晓得,世尊当年在世,那是个学校,但是学校很可怜,没有校址、没有教室、没有讲堂,都是在旷野、在河边、在树林,大家都是坐在地上,是这么样的教学,这样的方式来上课。我们现在比佛福报就大多了,我们有教室、有讲堂,我们有课桌椅,他们那时候没有。那时候教学也没有书本,我们现在教学样样都不缺。所以这点一定要知道。你看佛在家弟子里面有做国王的,有做大臣的,有长者、居士,很富有的,多,不是不多。这些人供养佛陀也供养精舍、别墅、庭园,佛偶尔也接受,到那里面去讲一部经,讲几个月,讲个二、三年,讲完之后就走了,别的地方有请,到别的地方去了。

  所以你看看经典上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人间,佛经讲的入般涅盘,世间人讲的佛过世了,在什么地方?不是在房子里头,在树林里面。这就是为我们后人示现,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接受别人供养道场给他,没有。邀请去讲经,我们现在讲的,佛在那里讲经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当地主人的,佛不要。祇树给孤独园,斋主是给孤独长者,是他的。这个诸位同学要晓得,要学习,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房子坏了,主人来修理,佛不要操心,借住的,你说这种生活多快乐!走的时候在树林里面走的,绝对不给斋主添一点麻烦。走了之后火化都在野外,这是世尊给我们做的榜样,是要求后世弟子都应该像这样学习。释迦牟尼佛真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常讲的十六个字,一丝毫都没有。我们要这样学佛,你才能够真的落实种种无量施,愿求无上道,无上道是大彻大悟,无上道是回归性德。下面我们再看因中,底下一首偈子是讲修因,福聚光的因行:

  【设大施会无遮限。有来求者皆满足。不令其心有所乏。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个地方首先讲『大施会无遮限』,这是佛教里的一个名词,叫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在佛法里面必定是财、法两种布施,无遮就是无条件,没有限制。好象供斋,无遮大会供斋,只要是出家人,统统欢迎,一丝毫分别没有,平等供斋。古时候常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打斋,修福,千僧斋,千僧斋就是请一千个出家人吃饭,来供养。梁武帝在当年,他一生当中这种供千僧斋次数就很多。曾经有这么一次,他的老师是宝志公,宝志公诸位都知道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他心目当中最尊敬的一个法师,这些人常常都是参加他的无遮大会。佛说真正发心供养三宝,打千僧斋一定有圣人来应供,感应道交,斋主以真诚心感,佛菩萨有应。这样的布施供养当然是大富长者,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他们来修福,这些人因地也不平凡,也是给社会大众做示范;换句话说,无不是佛陀教育,教化大家要平等布施。

  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故事,这很多人都知道,在一次无遮大会当中,因为大会里面席次也有上首,当然这些出家的大德彼此都推让,都很谦虚,请上座,大家都不肯坐首席。在大家都在让的时候,来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看大家都在让,他就很不客气就坐了首席。斋主看到,平等心,但是这个和尚平常没有看到过,很陌生,当然大家都不说,平等,无遮大会。这个斋完了之后,法会完了之后,斋主是国王,就向永明大师请教,今天有没有圣人来应供?永明大师就说有。他说什么人?定光佛今天来应供,定光佛是古佛,是谁?他说今天坐在上座的那个就是。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名字,只知道他耳朵长得很大,所以叫他大耳朵和尚,那个大耳和尚就是。这时候国王立刻就派人去追踪,到处问有没有看到大耳朵和尚从哪里走的。

  真的追踪到了,他在山上,住在山洞里面。追到那里之后,他看到这么多人来,说国王要礼请,那真的叫活佛,知道他是定光佛,古佛,请他到皇宫里头应供。这个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说了这一句话四个字,他就圆寂,坐化了。这几个人一看,他已经坐化,一听他的话,弥陀饶舌,这就透露出消息是阿弥陀佛,那永明延寿不就是阿弥陀佛吗?大家知道永明是弥陀化身来的,他是阿弥陀化身。好,定光佛走了,灭度了,阿弥陀佛在家,赶快回去报告国王。国王在殿上等回话,他们是匆匆忙忙跑回来,确实跟踪到了,说到「弥陀饶舌」。国王一听到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欢喜得不得了,佛天天在面前不认识,赶紧去看永明延寿大师。走到门口,外面人来报信,几乎跟他撞了一跤。他问什么事情,你们这么匆忙?他来报告,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这就是佛门里常说的真人不露相,身分一暴露赶紧就要走;如果不走,妖言惑众,那就是假的。所以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常常听到,哪个人是什么佛再来的、菩萨再来的,说了他又不走,不像古人,古人身分一暴露就走了,这是真的;身分暴露不走,这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在佛教著书里面所看到的,布袋和尚,是他自己透露的,他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了他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他不是别人说的,自己说的。寒山、拾得、丰干和尚,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再来的,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也是说了之后就走了。他是被一个太守,地方官员,这是个孝子,在路上遇到一个出家人,他说他要到天台山去朝山,向他请教山上有没有高人,那个人就告诉他山上有。他说是谁?文殊、普贤、阿弥陀佛在山上。他说谁是?他就跟他讲寒山、拾得、丰干,说出来了。所以他到山上去,把这三个人的底细说出来了,说出来这三个人就走了。这是真的。这是佛学常识。

  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在近代,印光大师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个诸位看《印光大师全集》里面有一篇报告,是一个女孩子,她是作梦梦到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告诉她,大势至菩萨在你们这边,而且说他住世只有三年还是四年,他就要走了。她那时候没学佛,不知道佛门里面有什么菩萨,醒过来之后跟她家里人问,家里人也不知道,知道有观世音、知道有阿弥陀佛,不晓得有大势至菩萨。好象过了好几个月,他的亲戚到她们家里来玩,也是个学佛的,问到,这知道了。以后一家人到苏州去看印光大师,把梦中事情跟印光法师说,印光法师把他们臭骂一顿,不许胡说,我是凡夫,你们再胡说,你们永远不要进我的门。不敢讲了。果然,好象是四年,印光大师圆寂了,他们把这个事情报告出来,这才知道。

  今天这些无遮大会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方式来体会,办佛学讲座,这个讲座也是没有限制的。像早年李老师在台中慈光图书馆,每逢寒暑假都办大专佛学讲座,欢迎大家来参加。不管你是在哪个大学、专科学校,甚至于高中毕业也可以来旁听,尽量的来收容。而且学习期间是两个星期,两个星期吃住都供养。当然人数还是有限制,因为场地范围有限制。所以这样的讲座来参加的学生,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我参加过十一次,少的二、三十人。但是老师在讲经授课的时候,台中莲友去旁听,那个讲堂可以容纳四百人,也是挤得满满的,大专学生坐在前面的几排,后面全是莲友、听众。这也是属于无遮法会。学生,招待吃住;当地同修听完之后就回家了,就像来听经一样。每天八个小时课,还有早课跟晚课。年年都办,办了不少年,在台湾影响很大。到以后每个寺庙也都发起办大专佛学讲座,他们那时候叫夏令营、冬令营,都是从台中带起来的。于是乎在台湾知识分子学佛就提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前几年,我离开新加坡有六年,我在新加坡的时候我建议居士林办无遮大会,很好,很有效果,这是供斋。而且这个供斋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流水席,什么时候到居士林都有东西吃,晚上半夜都有点心,有饮料、有点心,都有热的,做得很好。那时候平均每天真的有一千人吃饭,星期假日有三、四千人吃饭,很热闹,人气之旺,真的是东南亚第一道场,我们看到非常欢喜。有人问,很多人问,尤其其他宗教,其他宗教常常也来吃饭,统统欢喜,不学佛的都欢迎,只要你肯来吃饭都欢迎。

  有人问钱从哪里来的?实际上义工同修很多,都是厨房里面烧饭的、煮菜的,全是义工,而且菜饭相当丰富,有十几个菜,不是简单的。结果米是大家送的,菜也是大家送的,油、盐也是大家送的,居士林没有拿一分钱出来。只要你真的办这个事,信徒们统统欢喜,都在这里送。送来你要晓得,米、油、菜都不能放很久,来的时候就要用,你不用过几天就坏掉,尤其是青菜。太多了,怎么办?每天我们用小卡车,总要装一车、两车,转布施送给其他宗教的养老院、孤儿院。所以佛跟我们讲愈施愈多。

  最初布施的前几天,真正自己要拿出钱来的是一、二个星期,以后就太多了,都来了。我们也证实佛所讲的话一点都不错,愈施愈多。你不要怕,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我们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做出这个实验。在新加坡那段期间,《华严经》是从那里开始的,每天讲两个小时。另外在那边我们办的培训班,短期的培训讲经的法师。这些人也都很不错,都有成就,个个都能上台轮流学讲。所以居士林的财施、法施达到了高潮。

  『有来求者皆满足』。求食物的,确实发现有几个人没有工作,天天来吃饭,他也不是佛教徒,就是依靠居士林。还有一些人住在居士林的附近,家里不要煮饭,居士林吃饭很方便,都是吃素菜,欢喜!到后来吃到一、二个月了,也有点不好意思,统统来做义工,这很好。因为每天一千人吃饭需要很多工作人员,都来做义工,都来听经,都来拜佛了,自然感化了,接引不少人皈依佛门。我离开之后,听说现在已经没有了,很可惜,像这种好事一定要坚持。但是我们做出来时就说明这个事情是应该做的,如果有那么大的道场,有那么大的规模,是应当要做。不要去计较得失,认真去做,你能做多少天你就做多少天,缘分。我们相信发真诚心,没有私心,确实是依教奉行的话,有三宝加持,有真正信徒热心拥护,你会做得好,你不会中断。像这些事情我们都深具信心,我们在那里做了几年,看到非常好的成果。

  求法的,满足他的欲望;来到这个地方求饮食的,更要满足他的愿望;甚至于还有他在那里吃了还想带一份走,问我们可不可以?可以的,你带回去给你家人去品尝。心量要大!以后离开新加坡,这是二00一年,我们移民到澳洲。在澳洲图文巴我们建一个净宗学院,净宗学院开幕的那一天,我们邀请附近几条街的邻居,我们发请帖,邀请他们来参观、来吃饭,我们设的素席招待他们。来了一百多人,当地的居民来了一百多人,他们好奇,因为我们是当地第一个佛教道场,从来没有佛教到那边去,那边都是基督教,他们看看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做了一个报告,把我们到这个地方做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跟大家和睦相处,我们热情招待。

  当地这些人品尝我们的素食很满意,吃完之后他们就来跟我讲,他说法师,你这种活动能不能多办几次?我说大家如果欢喜的话,行,我们就定在每个星期六办一次。现在已经办了这么多年,来的人愈来愈多。我们一个星期一次,星期六的晚餐。好象参加了有二、三个月之后,本来他们都是来吃饭,不谈佛法,来的次数太多了,觉得你们很好,很难得,于是就提议想听听佛教。那很好,吃完饭之后我们有讲座,自由参加,不愿意听的可以吃完就走,愿意听的你就留下来,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把佛法介绍给他们。

  一直到现在,每个星期六温馨晚宴,接待当地的居民,不分宗教、不分族群、也不分你信不信仰佛教,都不分,只要你来,我们都热情接待,办得很成功,跟当地的人结了很好的缘。所以这个学院在当地名气很好,评语也很好,很得地方居民的拥护。我们也帮助地方居民解决一些困难,譬如医院里面我们帮助它,捐赠医药费,它那边有个基督教办的临终关怀中心,办得非常好,我们资助它的经费,学校我们赠送奖学金,地方公益的事情我们都很乐意去做,跟地方居民打成一片。种种无量施,我们能布施别人,别人关怀我们、帮助我们,所以互助合作,相互的关怀、相互的照顾,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做到和谐。所以这是我们这些年在澳洲所做的。都是佛菩萨教导的,我们都做成功了。『不令其心有所乏』,总是满足他,求法,满足你的法;求食,满足你的食。所以这是福聚光的成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六二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原本是学佛答问,许多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就是念佛要怎样念法?刚刚《华严经》里面也提到这个问题,我想许多同修朝暮课诵都念《弥陀经》,世尊在《弥陀经》中两次宣说,极乐国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变化成众鸟说法,听了之后,「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这是有情说法;又告诉我们,「风吹宝树,出微妙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无情说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此地就晓得,他们用什么功?他们都用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宝,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在我们这个世间往往被大众疏忽,也不知道怎么修法?念佛法门虽然很普遍,怎么念法,懂得的人并不多。

  现在在《华严经》里面,「爱乐光照中」,我们又读到,「又令众生乐佛乐法乐僧」,这个乐是欢喜、喜爱;「普使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宝;「及示发心功德行。令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由此可知,念佛功德确实不可思议,能够在一法、一念中,一念是念佛,一法是任何一个法门。那个一念也不例外,最重要关键字眼就是一,不能二。二就把这个法掺杂,不灵了。所以这个关键的字眼一定要清楚,「一念」。

  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都是一念。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教我们念佛的方法,他说的这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一。我们平常眼往色上跑,耳往声上跑,好看的多看,好听的多听。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把眼收回来,不要看外面;耳也收回来,不要听外面,这样子你就一心。六根不接触外面境界,初学的人要用这个功夫。功夫到家了,什么叫到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也不受影响,那叫功夫到家。我们功夫不到家的时候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自己要知道。如果还会被外面境界影响,那你就要远离外面境界。

  过去初学佛的人到哪里去修?道场都建筑在深山里面,佛经里面称为「阿兰若」,阿是无,兰若就是音声,就是他居住的地方听不到杂音,叫兰若。一般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距离农村人家三里路以上,大概距离三里路以上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农民家里养的牛,牛叫的声音很大,牛叫听不到,这个地方就很安静,称为兰若。在那个地方修行养道,这是初学。真的定下来了,去试验试验,走到农村里面看看干不干扰?如果还受影响,赶快回来。什么时候到农村里面去不受干扰,农村可以不受干扰再到都市看看,都市看看还会干扰,不行,考试不及格,赶快再回来。到都市、到花花世界都不动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一念。

  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个本事?没有这个本事,你自己要知道方便法。现在在都市里面我们想要找个寂静地方找不到,那要福报。我们在农村找一个地方都找不到。在都市里面只好怎么样?电视不能看,肯定会干扰;收音机不要听,报纸也不要看,杂志也不要看,尽量把这个东西统统摒弃掉,关起门来好好的读经、念佛。读经,一法,学一部经;念佛,一念。真正哪一天到了一,你要晓得一是真心,二是妄心。所以念佛要一念,都摄六根,意思我们懂了。

  净念相继。净是清净,清净里面没有染污、没有夹杂;夹杂,不清净,染污,不清净。那个净,净念就是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到三昧现前,最低的功夫叫成片。你心里只有佛,除佛之外,什么也没有,这一念。一念这个时候就通达,《楞严经》上讲「净极光通达」。通达是什么样情形?通达是法法都通,这经上讲的「悉解无量诸法门」。世出世间法你都通,别人向你请教,没有不知道的;没有人问你的时候,你什么也不知道,真的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别人问你你都知道?这个三昧跟真心相应、跟法性相应,而宇宙之间一切诸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能跟性识相应,哪有不明了的道理!这也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才晓得一心、一法之可贵,决定不能杂,杂就坏了。

  世间可以说自古至今,许多人修行修一辈子,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努力,很多勇猛精进,一生不开悟。原因是什么?学得太多,学得太杂。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给我们做示现,他十九岁出去学,学到三十岁,不能说学得不多,不能说学得不杂,他表现上跟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求知一样的来给我们看。学了十二年之后,他在菩提树下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弃,全部舍掉,这样就入定。如果夹杂、染污,你就入不了定。可见得他统统放下他才得定,清净心现前,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他成佛了,放下就成佛。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示现用意非常之深,教给我们,可不可以学?可以学;可不可以不学?也可以不学,学不学关系不大,重要是放下。

  佛示现学了十二年,放下了;六祖惠能在中国示现,没有学过,放下。学了,放下,跟没有学,放下,境界相同,没有两样,这我们要懂得。所以一法一心,这是通一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念佛法门都不例外,这是总的指导原则,总的指导纲领。佛说得很清楚,信的人不多,还是要广学多闻,有没有道理?也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他没有办法做到一心一法,他只好广学多闻,多学一点佛学常识,为什么?开不了悟。所以唯有上上根人他能接受,上上根人他能相信,他不怀疑,他遵照佛陀的指示,他的路就走通了。

  「如是真实教诲,遍见大乘诸经」。佛这个开示,大乘教里头我们常常看到。从这里面我们体会到,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佛念众生,真慈无尽,于兹可见」。你能体会到这个地方,你才晓得佛恩的广大,佛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私心、没有偏爱,普遍的加持,无时无处而不加持,我们众生不知道,完全没有觉察到,这叫什么?这叫迷。

  三宝怎么念法?我们利用这个时间为同学们略说,「念三宝大意,亦以此供养现前十方大众」。先说佛,「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佛是本觉、本善、法性、自性」,这个佛也称如来。这什么意思?是本觉的意思,是本善的意思,是法性的意思,是自性的意思,所以佛不是外人,是自己。你看《华严经》里面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拥有本觉,你拥有本善;中国童蒙教学《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是佛,本性本觉是佛,在《华严经》里面称法性,一般大乘经里面佛常常讲的自性。

  六祖惠能开悟了,什么开悟?妄想、分别、执着一剎那之间全放下了,全放下就成佛。给诸位说,全放下了,十法界就没有了。我们看他住在十法界里面,他不是,他在一真法界,境界完全不相同,他就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我们一念不觉就变成凡夫,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所以境随心转,这是真实的,是事实真相,决定不是虚妄的,外面境界是随心转。如果你能够把执着放下,你就成阿罗汉。这个阿罗汉是自性罗汉,你本来是罗汉。阿罗汉的境界是四圣法界,六道没有了。虽然阿罗汉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排排坐、手牵手,他在四圣法界,我在六道轮回,不一样,两个境界。我们跟六祖在一起、跟世尊在一起,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六道。我们看佛也是像凡夫一样,佛看我们是真佛,这绝对不相同。佛看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佛,所以你要问你什么时候成佛?你什么时候成菩萨?不要问别人,哪一天发现你看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那恭喜你,你成菩萨了。菩萨眼睛里面看都是菩萨,凡夫看到佛菩萨也是凡夫,境随心转。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现前的一桩大事,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严重染污,佛在经教里常讲五浊恶世,现在可以说浊恶到了极处,到了饱和点。有没有法子挽救?你要晓得境随心转,你就懂得挽救之道,只要人心一回头;人心都能够回归到清净,这个世界马上就变成极乐世界,马上就变成四圣法界,这决不是假的。我们看到现在灾难这么严重,我们不能帮助别人转,至少自己要会转。你学佛真管用,你这个佛法真的得利益了。不能说这是众生的共业,我跟他们有共业,共业里面有不共业,外面共业,里面不共业,外面决定受里面的影响,里面是能转,外面是所转。

  所以个人修清净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比什么都重要。说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就是本觉、就是本善。本觉本善是自己的真心,迷失了真心就变成妄心,妄心怎么样?妄心不觉不善。不觉不善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叫一念不觉。所以你要肯定自己,这在佛法里面叫信心。信心头一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你才能修成佛;不相信自己是佛,怎么修也成不了佛。而且修怎么样?怎么样修,功夫不得力。所以首先要肯定我本来是佛,我这个功夫才能得力。

  这是佛跟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其他宗教是先信他,信上帝,然后再信自己;佛法不是,先信自己,再信释迦、再信弥陀,那是在第二位,他们可以帮助我。如果头一个不信自己,帮不上,诸佛如来想帮都帮不上。所以什么叫有缘人?能够深信自己是佛的人叫有缘人。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佛,佛菩萨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没有缘。没有缘,佛也不会舍弃你,总是常常旁敲侧击来帮助你觉悟过来。什么叫觉悟过来?哪一天相信我本来是佛,你就真的觉悟。诸佛菩萨欢喜,为什么?帮得上忙,你能接受了。

  本来是佛,那你一定要肯定六祖大师开悟说的几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有没有被染污?没有,现在有没有被染污?没有,那个染污是什么?染污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不是自己。像我们用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做的比喻,黄色的比喻妄想,蓝色的比喻分别,红色比喻执着,这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佛在经上常常讲,三种烦恼统统具足,这个人叫凡夫。三种烦恼障碍着我,我看不到外面,外面人也看不到我,跟瞎子一样。你仔细再看看,这个东西,我们把我们的眼睛比喻作法性、比喻作佛性,你说它有没有障碍我?没有,有没有障碍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法相,森罗万象,也没有障碍,你才晓得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

  这是我们用这个东西,有相的时候你看到;实际上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形相,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它是个什么东西?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一个错误抽象的概念。你能够一下晓得这错误,马上就放下,放下就本来是佛。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做示现,他放下;惠能大师跟我们做示现,放下了,做样子给我们看。你看学,释迦牟尼佛先学,学了,放下;惠能大师不学,不学也放下,学跟不学没关系。悉解无量诸法门,这相同。释迦牟尼佛什么法门都通达,惠能什么法门也通达,他为什么会通达?因为自性能生万法,这么个道理。所以真正用功,佛法里真正用功,不是在念多少佛号、念多少声,不是磕多少大头,也不是读多少经典,完全是放下,这真正用功。

  佛教给我们中下根人,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先把执着放下。执着没有了,还有妄想分别。这虽然遮住,就像戴太阳眼镜一样,我们对外面境界看得很清楚,加上这个确实看不见,这个拿掉,清楚多了,像戴一付墨镜,太阳眼镜,这是阿罗汉。如果再把分别放下,那就更清楚,这样几乎我们都没有障碍,外面可以看到我,我也能看到外面,这是菩萨,菩萨还隔这么一层;再放下,本来是佛。我做了这么一个道具,显示出凡圣、迷悟,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佛法不是别的,佛法放下而已。希望你能放下,实在不能放下,执着淡一点,一年比一年执着轻,你烦恼就轻,烦恼轻,相对的智慧就长。因为智慧是本有的,就是这个东西障碍,障碍去掉,智慧就现前,智慧不是学来的,甚至于说连常识都不是学来的。

  统统放下,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你照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你要相信我们真心「本自清净」,这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出来。「本不生灭」,没有生死,你不再贪生怕死,你对于生死的恐惧完全消除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是佛法讲的大般涅盘,这是什么?这是自性涅盘,这不是修来的,本来是这样的。「本自具足」,这句话里面就是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能、如来的相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统统具足。佛说得好,这种种具足,一切具足,在佛,成佛了,没有多一点;在凡夫,甚至于堕阿鼻地狱,你也没有减少一点。

  从这比喻上你就知道是真的。在佛是什么?这东西拿掉了,对内、对外没有增减。虽然有这个障碍,于自性、于法相也没有妨碍,真的没有妨碍。所以妨碍的是错误抽象的概念,这个东西要放下。要晓得烦恼本来没有,习气本来没有,我们现在染上了,染上也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萨清清楚楚,佛眼睛里看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睛里看众生都是菩萨,阿罗汉眼睛当中看众生都是阿罗汉,凡夫看一切诸佛菩萨都是凡夫。为什么?凡夫这三种统统都有,看不见,迷惑颠倒,都是凡夫。所以从示意图里头诸位细心去体会,你才晓得,慢慢的就了解事实真相,「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动摇就是妄念太多、杂念太多,这个东西消耗能量。我在早年学佛,跟李老师提到这个问题,那时候因为李老师他是日中一食,他每天吃一餐,我跟他学,我学到八个月才告诉他,我每天吃一餐,吃了八个月。他听说我吃八个月,你身体有没有什么影响?我说没有,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保持下去。为什么?我们色身在这个世间需求很少,你一生不要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养生需要很多的资源来滋养,你就要有求。你一点点都够了,就不需要求人,所以李老师做到。

  在这个时候,我就提出我的一个想法,向老师请教,我跟老师说,人的肉身(色身)是个机器,这个机器的运作一定需要能量,饮食就是能量的补充、能量的来源,提供这个机器的运作。可是机器有消耗能量的,有节省能量的。能量消耗,最大的消耗是在哪里?就是妄念。所以我那时体会到,一个人劳心劳力消耗能量都不多,妄念消耗能量太多。我跟老师说我的看法,大概能量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老师对我这个看法很肯定,是正确,完全对。

  所以你看看佛陀在世,阿罗汉一个星期吃一餐饭,他心清净,他世出世间执着统统放下,他比我们一般人清净,一个星期一餐,补充能量足够了。辟支佛的清净心比阿罗汉更殊胜,辟支佛是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就是半个月他吃一餐。我是从经上这两桩事情体会到,辟支佛吃一餐这能量可以支持半个月,阿罗汉吃一餐可以支持一个星期(七天)。所以僧团里面每天出去托钵,那是示现,那是做样子,做给大家看的。如果僧团里面那些大阿罗汉每个人都是半个月去托一次钵,没有人敢接近僧团,为什么?你们都是神不是人,我们做不到。所以他必须要把层次降低,降到最低,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你看我们能吃一餐,你也可以,敢接受。如果要是真的,是以他们那个境界的话,佛法就推不动,没有人敢学,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是从本性来讲,「本无动摇」,这叫自性本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讲「师子奋迅大定」,自性本定。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的动摇(妄念),妄念不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妄念,就是真心里面没有妄念,妄心里面有妄念。妄心是迷了,迷的时候有妄念,不觉的时候有妄念。如果是真的觉悟了,就没有妄念;换句话说,你必须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就现前。

  后面说,「能生万法」,法是法相,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是自性变现的,自性能生万法,所以万法跟自己关系太密切了,这个要知道。万法与我是一体,我们现在完全不知道,把万法跟我完全分离,分离就对立,这就错误了。真正觉悟之后是一体,决定没有对立,人跟天地万物决定没有矛盾,决定没有冲突,永远是和谐的。这个要认识、要肯定,自己要承认,丝毫疑惑都没有。一切众生,天地万物,跟我是一体。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真的,事实,本来是这个样子。为什么现在心量变这么小?变这么小你才天天制造六道轮回,天天制造三恶道,到里面去受尽那些苦难。这个苦难都是冤枉的,为什么?不是真的,就好象做恶梦一样,你天天在制造恶梦,天天在恶梦里面去打滚,根本就没这回事情。

  所以《证道歌》上讲,「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轮回是个梦,一场梦;「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真的醒过来,六道不存在,没有六道。不但没有六道,十法界也没有,只有一真法界。可是你迷了之后,十法界、六道、三途自然就现出来,迷里头的境界不是真的,也就是这个错误抽象概念里面产生的。这个理跟事都非常之深,深密。所以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对于佛就不奇怪了,佛是什么?佛是自己,佛不是别人。最简单的解释,佛是本觉,佛是本善。

  佛懂得了,法是什么?「法是法性」,你要晓得,法性就是佛,法性前面讲,法性就是佛,佛是法性,「法尔如是之法则」。这个法尔就是自然,我们现在讲自然,它比自然还自然;换句话说,它本来就是这么个样子,「自然运作之规律」。「宇宙森罗万象」,「人体」,宇宙是大的环境,人体是小的环境,有「五官百骸新陈代谢,法尔如是」。这个大宇宙,你一下想不通,你觉得非常神秘,不可思议,你先仔细观察你的身体,因为这个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你在这里面细心去观察。实在讲我们是很不容易观察到,为什么?新陈代谢,剎那不同。我们前一个小时到这个讲堂来,在这里坐了一个小时,前一个小时我们的身体跟现在(一个小时之后)不是一样,不知道换了多少!佛要不在经上讲这个真相,我们哪里会知道?懵懵懂懂,不知不觉。

  佛怎么说?《仁王般若经》上讲,那还不是究竟讲法,方便说法,这方便说法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佛讲一弹指六十剎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我们弹指弹得快的话,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二百四十,二百四十分之一秒叫一剎那。一剎那里面有九百生灭,那我们就是用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我们这个身体新陈代谢的生灭,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我们都以为是真的。

  这是我们从看电影,电影比较简单,你很容易觉察到。你看电影,看电影的银幕,放映出来的银幕,你看不出来,你以为好象很逼真。如果你到放映机那个地方一看,你就晓得全是假的。那个放映机的镜头打开,一张幻灯片,那里照出去,再关起来,又换一张,再打开,又换一张,一秒钟换二十四张,一秒钟换二十四个生灭,你在银幕上已经没有办法辨别它是假的。现在告诉你一秒钟里面,放映机放多少影片?一秒钟放二十一万六千张的幻灯片,你怎么知道是假的?所以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金刚经》上讲的话一点没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所以我读《大般若经》,读完之后,我写了十二个字,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也包括我们现前身体,身体上五官百骸,一切法,真的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再仔细去观察,这是什么?法尔如是。为什么?一切动物都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都有头、有手足,为什么要这样的?没有理由。为什么这个大地是个球在空中运行,为什么?为什么它有山?为什么它有河?为什么它有树?佛给我们讲法尔如是,这个法尔是无量因缘,法尔如是。

  什么时候你才真正能够搞清楚、搞明白?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行了。放下之后,你清楚明白了,你也说不出。你跟释迦一样,你要告诉人,也会跟释迦一样,法尔如是。所以这个事情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彻底究竟明了,说不出。为什么说不出?老子讲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大宇宙跟小宇宙是同样的复杂、同样的奥秘,佛经上讲深密,同样的深。

  佛菩萨教给我们,这是道,宇宙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这是道。随顺道就叫做德,随顺就是德,我们今天讲道德。道德是什么?道德里头最重要是随顺大自然,决定不能跟大自然相违背。跟大自然相违背灾难就来。你个人跟大自然相违背,你的疾病就来,你就会生病;严重,那就是你寿命完了。在环境里面,这大自然的环境,这个生态,如果我们随顺,这自然环境是美好的;如果你要想改变它,自然灾害就产生。自然灾害就是地球生病了,地球生病就有水灾、火灾、地震、飓风,这都是地球生病。地球怎么病的?是人把自然环境改变。就像我们身体一样,身体,父母生下来,那完全是法尔如是,你偏偏要去改变它,那你是自找麻烦。

  改变最明显的,现在是整容,整容就是破坏自我的自然生态。我过去在澳洲,澳洲有个义工,不长的时间,在澳洲精舍里面做义工,做厨房工作。常常我看到她愁眉苦脸,痛苦不堪,问她怎么回事情?鼻子难过,为什么?她说十几年前,大概也将近二十年,她做过鼻子整容产生的副作用,苦不堪言。父母生下来这是自然的,你要想改变它的话,你就要麻烦了。决定不能破坏自然环境,这个道理你要懂。我们看到街上很多整容的医生,那叫破坏自然(这自然生态),都给你带来麻烦,这都是不懂得,不明道德。

  我们再讲到现前,哪些是自然的法则?「五伦五常」。五伦是道,父子这是天然的,这是自然,法尔如是,不是哪个人创造、哪个人发明、哪个人制作的,不是。君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都是自然的。所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道。父子有亲,亲就是德;君臣有义,义就是德,你随顺自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叫德。你随顺,你会得到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你要是违背,灾难就来了,你的烦恼痛苦就来了。你随顺里面有安乐,不随顺里面有痛苦。所以教育从这个地方产生。

  五常,常道,仁、义、礼、智、信,这是完全随顺大自然。仁是仁爱,我们从自己小宇宙里面去观察,仁是仁爱,你们有没有看到眼睛嫉妒耳朵,有没有?耳朵跟鼻子对立,有没有?鼻子跟嘴巴矛盾,有没有?没有。实在讲眼睛也希望眼睛第一,也希望耳朵第一,也希望鼻子第一,也希望嘴巴第一。为什么?样样都是第一,身体健康;哪一个要摆在第二、第三,那个地方出了毛病。这是仁,这是义。礼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虚,自己忍让。牙齿不小心咬到舌头,你看舌头有没有忍让?决定没有报复,决定没有怨恨,这是礼,这是智。所以从小的一身里面,你就能看到身体这个五官百骸,它们的相处,确实都在仁义礼智信中。所以它跟外面大宇宙真的没有两样。我们能把这些道理,能把这些原理原则,运用在生活,运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叫和睦相处。所以说五伦五常,八德十二目。八德在中国是两个讲法,古时讲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代人有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把这两种讲法合起来,里面有四个重复的,去掉四个重复的,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目。这十二个字是德,是随顺大自然,是随顺道。

  在佛法里面,「三福三学」。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福。你看你这么做,你有福;如果你做不到,你没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大家讲,第一福我没有,第二福我有了,我已经受了三皈。假的,跟上楼一样,第一层没有,你哪来的第二层?你得有第一层才有第二层,第二一定包括第一,第一不包括第二。从这个地方你能细细去反省,你的三皈五戒是真的、是假的?再往上面一层,「发菩提心,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劝进行者」,那是最高的一层。前面两层没有,上层也没有!你那个发菩提心是口头里发的,有口无心,不是真的。

  所以佛法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什么都得不到。你拼命苦学,我们现在人讲的,你是搞佛学,你不是学佛。学佛要有三福的基础,你才能学佛;没有三福,你所搞的是佛学,把佛学经典当作一门世间学术来研究,搞这个。搞这个你成不了佛,搞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提升你自己的境界。从前李老师常讲,你还是受业力支配,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搞佛学。学佛就有受用,学佛确实能提升你自己境界,能够改变你的命运;佛学不行,佛学不能改造命运,学佛能改造命运,不一样。三学是戒定慧。

  「四摄四悉」,最近我们都讲过,在《华严经》上讲得非常详细。境界之广,义理之深,《华严》上看到了。这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性德,特别是处事待人接物。四摄四悉,四悉就是四种普遍的布施,应用在家庭,那个家庭真幸福,幸福美满的家庭;应用在团体,这个团体是值得人尊敬的一个组织,值得人效法,值得大众向你学习,为什么?你是一个和合的僧团。「六度十愿」,十愿是普贤菩萨十愿。这是我们举几个例子,「皆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从哪里学起?要从这些地方学起。信心从佛那里建立,肯定本来是佛。我们如何能够回到本来是佛的境界?那一定要靠法。法是方法,法是轨道,所以法有轨则的意思,是轨道,是原理原则。你一定循着这个轨道去走,你才能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

  僧是什么意思?「僧是太和、中和、保和,六和敬」,所以僧叫和合僧。为什么叫和合僧?僧是团体的意思,四个人在一起共同活动,这个团体就叫僧团。如果你一个小家庭,夫妇有个子女,四个人,四个人能够依照六和敬去做,你这个家庭就是僧团,家和万事兴。太和,宇宙的和谐;中和,没有一丝毫偏心的和谐,中是不偏不邪;保和,永远保持,真的是和为贵。中国历代帝王以和治天下,你们到北京去观光旅游,你看看故宫,故宫三个最重要的建筑物,从前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殿堂,世间人叫金銮殿,它不是金銮殿,你去看它的匾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个名字是从《易经》里面来的,最大的大殿,太和殿,太和是宇宙和谐,中和是万物和谐,保和是提醒你,我们自己如何能够与天地、与万物和睦相处。你看看用这三个和来命名,这三个大殿,这个意思多深!时时刻刻提醒王公大臣,上自帝王,下至贩夫走卒,统统包含在其中。僧是这个意思。

  修六和敬,六和敬头一个,见和同解,见和同解怎么修法?佛法很高明,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是见和同解,为什么?性德现前。这见解不同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着,每个人不一样。放下不都一样了吗?而不是佛说我的见解是正确的,你们凡夫见解是不正确的,一定你们要放下你们的执着,要依我的,佛不是这个说法,佛这个说法凡夫不服。佛说我们大家把见解统统放下,不就没事了吗?真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从哪里放下?先从执着,一切事都不执着,六和就现前。所以这个和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见解。今天社会的动乱,恐怖在这世界上蔓延,冲突不断,什么原因?见解不同。见解是什么?是每个人虚幻的执着,不是真的。真心里面决定没有这些见解,真心是一心,没有杂念、没有妄念,有念皆妄。起一个念头,那叫无明,那就妄念起来。佛这个教法没有一个人不服。佛先做到,佛没有妄念,菩萨没有分别,阿罗汉没有执着,所以能做到。

  戒和同修,戒是生活规范,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十善业,统统做到,我们今天十善业还太高,做不到,那再往下去追,下面还有,有《感应篇》、有《弟子规》,所以《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就是戒和同修。《弟子规》做到了,要提升,要学《感应篇》,要学十善业。能够有这个基础,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你真有把握。品位虽然不高,不要紧,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平等世界,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它平等的;不像十方诸佛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不平等。西方世界是平等的,所以真的是像《华严》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西方净土无比殊胜之处,我们不能不知道。

  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我们如果真正能做到《弟子规》,你就会知道你这个团体和睦,以这个为戒律。《弟子规》总共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你要做到的时候,协会能做到,协会就是诸佛护念的僧团,就是龙天善神拥护的僧团。这个地方有这么一个僧团出现,这个地区的灾难就没有了,不但救自己,你救多少众生!我们在此地要跟一个人不和,你就晓得,你造多重的罪业。不但自己不能免除自己的灾难,你还让这一个地区众生都受灾难。我说的话都是真话,一丝毫没有夸大。所以为自己消灾免难,为这个地区化解灾难,不能不做!你不能做到,是你迷惑颠倒。没有闻法的地方,迷惑颠倒还可以;我们这里天天讲经,天天劝,你要有本事,什么本事?你能做到听而不闻,没听进去,老毛病、老习气还是照常,这个罪业深。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天天反省,天天检点,天天改过,天天自新,这叫戒和同修。

  下面的好懂,身同住,口无诤。口业是最容易犯的,大乘教里面佛常教给我们,「守口如瓶」。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法身活就是成佛。所以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尤其是现前这个世间灾难很多,有同学从网路上下载一些来给我看,全世界各个地方的灾难,水灾、旱灾、地震、风灾,这些灾难全都是共业所感。共业里面你要把它归纳起来,找出它总的根源,说实在话就是不和,所以才有无量无边的行业。这个事情从哪里做起?从我做起,你不要指望别人。指望别人永远失望,那最后的结果,就是像西方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肯定会现前。

  在佛法,在中国,古圣先贤教诲当中,都不向外,都向内,古人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过失不在外面,在我自己。认真反省,发现自己过失那就叫开悟,这个人觉悟了。把过失改过来,这个人叫真正修行。修行是把过失改过来,知道过失是觉悟。《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觉,清净、平等、觉。不知道自己过失是迷,迷,你不会改,觉就改了。觉而不改,你觉得不够深度。如果真正觉悟,哪有不改的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你觉了的时候还不改,不是真的,是假的,没觉悟。

  从前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他说佛法是知难行易。你看看六祖大师多容易,忍和尚跟他一讲,他妄想分别执着马上就放下,彻底放下就成佛了,你看多容易。可是这些事实真相,这些甚深的义理,你把要它搞清楚、搞明白,一辈子都搞不清楚,都不容易。不但一辈子不行,生生世世,无量劫都搞不清楚,你说知多难。行真容易。可是你行到了,知就圆满,真是妙!彻底放下的时候知就圆满。放不下的时候,诸佛菩萨天天来教你,你都不会开智慧。为什么?你自己的障碍是自己造的,任何人没有办法把你的障碍拿掉,真的是自作自受。「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自己制造的,你自己要把它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别人制造的、别人找你麻烦的,不是。自己搞的,还是要自己觉悟,把它彻底放下,那就对了。

  所以我们学六和敬,最重要的就这三条,见和同解,不要有自己的意见,能够随顺别人,不要跟人家起争执;第二个就是戒和同修,一定要落实弟子规;第三个要记住,决定不跟人争论。别人无理呢?无理,你想想他妨不妨碍事?妨碍自己的事情,不要辩论;妨碍公众的事情,严重的妨碍,要说;妨碍不大,也就马虎算了,都不要说了,让他自己去觉悟。决定要记住,不跟任何人争。说话要谨慎,待人要有尊重心,要有礼貌。礼貌在哪里?《弟子规》上都具足,学《弟子规》,礼貌也学到。

  六和敬后面两条,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意是欢喜,无论在哪里,像弥勒菩萨一样,欢欢喜喜,笑面迎人。利是利养,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定是平等的。在过去僧团确实如此,方丈、住持、大和尚跟一般清众饮食一定是相同的,决定没有小灶去煮的。可是现在不一样,现在差别很大,连信徒到寺庙里来还分上中下三等,这都错误。佛法决定是平等法。你看我们供佛的菜,三个,一般的;在大的法会里面,六个,决定不超过。为什么?佛经上讲的三德六味,三个菜是跟三德相应,六个菜是六味,三德六味,不能再多,再多就过分了。所以我通常教别人在一般道场都要如法。在外国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自助餐,这菜的分量也是如此,三德六味,吃多少拿多少,很干净、很卫生。所以物质生活大家都一样,心就平了。能够守这六条,你在家里面,家里面是僧团。无论什么样的团体,因为众是团体的意思,僧是和合的团体,就是一定遵守这个六条,是一个持戒的团体,是个和睦的团体,是个平等对待的团体,这叫僧团。

  「与人和」,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信仰,像《弟子规》上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佛法里面范围更扩大,一切众生皆须爱,连蚊虫蚂蚁也须爱,不可以伤害它们。「与地和」,地是大自然环境,决定不破坏自然环境,树木花草它的生长是自然的,你要用你的意思把它剪成什么样子,破坏它,你有没有想想它很可怜,不可以。在国外,我们的树木花草绝不修剪,不破坏它;可是那个草,每个星期割一次草,那是什么?那是外国政府规定的,我们要守法。你不割草,他就来割,割了给你收钱,收的费用很高,所以他是要保护自然景观。但是你家庭里面树木花草修不修剪他不干涉你。所以与大自然环境和睦相处,决定不破坏自然环境。

  我们学佛之后知道,自然环境里面山有山神,土有土地神,河有河神,海有海神,树木花草都有神。于是我们对待大自然没有不尊敬的,没有不爱护的,真正做到和睦相处。我们每天对大自然,用佛号供养,用诵经供养,用梵呗供养,现在方便,现在可以用录音机,再放给他们听。我们国外因为土地大,我们有很大的菜园,我们菜园里面就放这些音乐供养这些蔬菜,所以它长得特别好。我们的蔬菜没有化肥、没有农药,农夫来看到我们都非常羡慕,你们是怎么长的?我们的蔬菜是听佛号长大的,听佛教里面的音乐长的。这个事情不迷信,我们从日本江本博士的实验得到证明,它真会听,真有感应。所以总是以真诚爱心对待大自然,大自然的回报非常美好。我们敬它、爱它,它也敬我们、爱我们。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与十界众生和」,十法界众生,今天我们讲的天地鬼神,跟十法界众生也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我们尊重他们、敬爱他们、照顾他们、关怀他们、帮助他们,他们有非常好的回报。所以宇宙之间所有众生是一家人,所有众生跟我是一体。和就乐,就快乐,「是为人生最高享受」。五十六年前,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实在讲,被他这句话,很大的摄受力,把我引入佛门。在这个之前,我对佛教有很深的误会,认为它是迷信,不能接受。对于佛法不但不接受,而且还躲得远远的,碰也不碰它,所以永远不能够知道它的真相。到方先生介绍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佛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

  方先生介绍给我,佛教是哲学;我们读了《华严经》之后,读了大乘教之后,才晓得,佛教是教育。它教些什么?它教我们伦理,教我们道德,教我们因果,教我们哲学,教我们科学,都是现在人迫切需要的东西,这里面统统都有,而且非常高明,真的是给我们带来幸福美满的人生。这种幸福美满还能够延续,生生世世,永不舍离。我们心里面有佛法僧,口里面常常称念佛法僧,努力去做到,这才是真正念三宝。所谓念,你看看中国这个字,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什么意思?现在的心,现在的心里面有佛法僧,有三宝,这叫念,念佛,念佛、念法、念僧。你愈念愈欢喜,这欢喜就是《华严》里面所说的,「乐佛乐法乐僧」,爱好,爱好佛、爱好法、爱好僧。

  这里我们简单做个总结,简单的讲,诸位好好记住,佛是自性,本觉本善;法是大自然本有的规则,本有的规律,自然的规律,不是人为的。我们能够遵守,这是法。一定要遵守,不遵守,什么过失毛病都来,都发生。僧是和,今天讲的和谐,与人和,与环境和,与天地鬼神和,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是僧。所以我们懂得它的意思,不能把它错解了,这就对了。

  后面有一句要紧的话,附带跟诸位做个报告,这也是大乘教里头常说的,「迷唯一念,悟止一心」,这八个字希望同修们常常记住。什么叫迷?你起一个念头就迷了。什么叫觉?一念不生就觉。悟止,止实在讲就是放下,放下才是一心。一心里面有没有念头?没有念头。所以你要知道有念就迷。那你试试看,什么时候你能做到无念?实在讲,你那个无念还是有念,有什么念?有无念,所以你还是不能开悟。有念、无念都没有了你就开悟,这很难。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妄想、无明都障碍你的本觉,障碍你的本善。

  所以有人认为说我无念了,无想定,修无想定生无想天,以为自己真的是无念,其实什么?其实他就执着在无念上,执着在无念上叫无想定,无想定的果报在无想天,无想天在第四禅,很高。就是他什么都不想,他还有个什么都不想。佛告诉我们,什么都不想也要舍掉,不能有这个念头,你才真正是无念。无念境界现前,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回归到性德。所以这个地方非常之难。

  「一念不存,归无所得,是真精进」,这都是《华严经》上说的。能生万法(法相)

  本自具足

  (如来)

  本无动摇

  无所得是自性,一念不生的时候,你的本觉本善自性就现前。这是真精进,这是「大供养」,为什么?回归自性。「恩报德酬」,我们常讲,报恩、酬德,报佛的恩,报众生的恩,酬佛生的大德。怎样才能够报恩酬德?成佛,见性,才叫真正报恩。没有见性,还不行。这就是「大自在安乐之人」,大自在安乐人是诸佛,他的名字就叫佛、就叫如来。在《华严经》里面也称之为法身菩萨、法身大士,都是说这种人。我们学佛,目标要定在这里,决定不能把目标定在名闻利养、定在求人天的福报,那就错了,大错特错。

  跟诸位说,人间天上,大福德人,在天上做天王,在人间做皇帝、做大臣的,大富大贵,没有一个不是修行人。修行人怎么样?他的方向目标错了,他对人天富贵起了一念贪恋,于是他这个果报现前。怎么样比都比不上往生极乐世界,这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世间大富大贵,纵然在天上做到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依旧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永远脱离了。那你再回来做行不行?行,再回来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天王身得度就现天王身,大自在!你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不自在。你修这么大的福报,感应,你做国王、大臣,你将来死了以后,你很短的时间把你福报都享尽,享尽之后那个恶业现前,你马上就退转。这些事情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才不会走岔路,这比什么都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六三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请从第八看起,具智光:

  【又放光明名具智。此光能觉一切众。令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善说法义无亏减。是故得成此光明。】

  具智光跟前面福聚光都是第三小段「总圆福智」。前面一首是福光,圆满的福光;这一首偈是智光,也是圆满的智光。我们读这段经文,第一句是光的名称,第二句这是四十四光都相同的,光能觉悟一切众生。智光就非常殊胜,能令众生于『一法一念』当中,『悉解无量诸法门』。经文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字眼就是那个「一」,一法一念,确实在佛法里面这是极深密的大法。在佛教,老同修说起来都知道,但是怎么样?疏忽了。新同学初接触很难相信,怎么可能于一法当中你能够通达一切法,于一念当中也能通达一切法门,这真的是难信之法。

  古大德提醒我们,我们上一堂课也讲到,「迷唯一念」,一念就迷了;「悟止一心」,怎么开悟?一心就悟了。你心里起个念头就迷了。世尊在楞严会上跟我们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妄想,我们在讲席为同学们解释的起心动念,这大家容易明了。起心动念就是生起一念。这一念为什么生的?几时生的?你要这样子追究,就从一念生二念,从二念生三念,愈迷愈深。要知道这一念没有原因,这一念没有开始。为什么说没有开始?它叫妄念,如果有开始,那就真的有念了,你自性清净心里头真的起念了。所以妄念跟真念你一定要懂得。你不懂得,这个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永远你有疑问。

  佛在大乘教里常讲,菩萨最大的障碍是疑。所以疑,佛把它定在根本烦恼里头,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这个疑不是平常,是对圣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一念不觉。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几时起的一念不觉?是在这上说的疑,不是普通的疑。这个疑为什么会严重?这个疑要不断,你不能明心见性,你说这个问题严不严重?不能明心见性就出不了三界,成不了佛,没有法子回归自性,所以这个问题就严重。一念不觉是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们从凡圣迷悟示意,我们画这个图,同学们要多看,常常看,几时真看懂你就觉悟了,对你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多少声闻菩萨对这问题都有疑惑,你能够对这个问题没有疑惑,这个不容易。

  我们为什么没有疑惑?就是晓得它是虚妄,虚妄就是没有因。世尊在楞严会上举的比喻,演若达多这个人迷头认影,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它没有原因、它没有开始。可是你一念不觉,一念接着一念,念念不觉,这个事情就麻烦,把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全部障碍住,把自性的起用也整个扭曲了。扭曲到什么程度?把一真法界居然演变成十法界、演变成六道、演变成三途。所以你要晓得,十界、三途、六道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但是你要是不觉、要不悟,就好象在做恶梦,你醒不过来。做恶梦,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很痛苦!醒过来之后才晓得是一场梦,不是真的。这严重的恶梦醒过来之后,还心有余悸,甚至于吓得一身冷汗。我们今天就像在这个状况当中。

  佛以智光加持我们,这个智光你就晓得,什么是智光?智光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太多了。佛的教诲是智光,佛的形象是智光,佛所在之处让我们感受到的氛围是智光。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智光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而我们是烦恼习气太重感受不到!佛光注照,佛光什么时候不注照?佛光什么处所不注照?菩萨受佛光注照,声闻缘觉受佛光注照,六道众生也受佛光注照。现在只能这个说法,善根厚的、业障轻的能感受到,烦恼业障重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就是佛教里面常讲的佛度有缘人。

  哪些是有缘?烦恼习气轻的,他能感受到。他接触佛法,无论是见相、闻声,见相是见佛的色相,佛虽然不在世了,见到寺院庵堂,见到佛菩萨的塑像或者是画像,见到道场里面种种设施,他能觉悟,他能感受,这善根深厚的。我们看到初入佛门见到佛菩萨这个形像的慈悲,感动得流眼泪,感动得忏悔,这善根深厚。当然多数还是听闻佛法契入,这什么原因?文殊菩萨所说的,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众生六根比较是耳根最利。

  所以楞严会上,佛让这些菩萨弟子们各人提出自己修学证果的报告提供给大家做参考,二十五位都是佛的上首弟子,他们来做代表,这就是《楞严经》最著名的二十五圆通章。圆是圆满,通是通达,就是此地「悉解无量诸法门」,这就是圆通。你是怎么学的?这二十五个人就是代表二十五个法门,这个法门是讲总的法门,每个法门你再细分就是无量法门。总的为什么只有二十五?修行离不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三六就十八,十八之外有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就全包了。八万四千法门你总出不了这个范围,佛这个说法就方便了,把无量无边法门归纳为二十五大类。你看每大类有一位菩萨出来报告,说明他们修行证果的心得,修学的历程、心得,这是圆通,都是修一门,能解无量法门。我们听了之后,能不能体会到他们修行的秘诀?

  其实此地为我们提出的比《楞严经》上更详细,此地跟我们提出四十四光,不是二十五。你看看每一个光能觉一切众,《楞严经》上二十五门,每一门能觉一切众。关键在觉迷!所以迷唯一念,你那一念放下就觉,关键就在此地。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都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开悟,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细心去体会惠能大师的开悟,放下就是,放下就是觉,不放就是迷。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实在讲,迷的时间太长,迷得太深,哪个人不想放下?可是就是放不下。为什么你放不下?你对于事实真相没有真的看透。

  所以,佛法在修行总纲领上就修什么?修观。禅宗、性宗,这都是上根利智,上上根人入门之处,观照,从这里下手,照住,最后照见,用这个功夫。读经、听讲经,古人也教我们随文入观,你就有悟处。如果不懂得观照,光是耳听,耳听的是声尘,耳根里面入声尘会增长你的知识,我们现在不讲知识,增长你的烦恼、增长你的习气,你承不承认?为什么?你听了之后,你起分别、起执着,分别执着就是烦恼、就是习气。所以我们天天学佛,天天增长烦恼习气,不是增长世法,是增长佛法的烦恼习气,所以佛法也是世间法。这个世间法跟佛法,现在我们的概念比较清楚,放下,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法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哪一法都是世法,不是佛法,我们天天学《华严经》,每天念佛堂念佛、拜佛,全是世法,不是佛法。所以世法、佛法的分就是有没有分别执着。

  你就晓得,这个观照是什么作用?观照就是在放下。观,不好懂,什么叫观?说是瞪着眼睛看?不是的。大乘教里面有一个界说,就是它有个定义,不用心意识叫做观。用心意识,我们现在世间法叫研究。研究,你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用这种心去看问题、去听话、去接触外面境界叫世间法。佛法不管是哪个宗派,包括念佛法门都不在外,它讲求的什么?不用心意识,那就叫观。六根起的作用都叫观,眼看是观,耳听也叫观,鼻嗅、舌尝统统叫观,就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那个太深了,我们暂时放在一边不谈它。就是学不用分别心,分别心是第六意识;不要去执着,执着是第七识。你不用第六识就叫做妙观察智,不用第七识叫平等性智,你就用这个。

  诸佛菩萨、阿罗汉示现在世间跟我们一样,他也看、他也听,你就晓得,他听看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听看里头有分别、有执着,他听看里头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用的是四智,我们用的是八识;有分别执着就是八识,没有分别执着就是智慧。智照叫观照。这个学会了,你就真会用功,从此之后你会跟惠能大师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一天到晚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不生烦恼。不生烦恼,生什么?生智慧。所以你看,他见五祖忍和尚的时候跟五祖大师说,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没有学过佛法,你要教他什么观照他不懂,实际上他是用观照。他并不知道有观照这个名词,他不懂得,他真的用观照;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样样清楚明了,没有分别执着。

  没有分别执着,诸位知道,那叫一法,那叫一念;有分别执着,宗门大德讲,你已经入二、三。二是对立,我们想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什么时候离开过对立?我跟人对立了。如果是一法一念,对立没有了,但是我跟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什么境界?这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哪有差别?没有差别。差别就是,他们那个地方的人(居民)各个都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这个世界是每个众生都有妄想分别执着,而且还很严重。所以中峰国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讲得好,「我心即弥陀,弥陀即我心」,自性弥陀;「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唯心净土。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地方就是净土;离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见到自性弥陀。自性弥陀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真见到了,自性佛。所以你想想看,这一念多重要。

  我们今天回不了头,八万四千法门也不是容易学的,尤其对初学。世尊大慈大悲,也是我们的性德深妙到极处,现出一个弥陀净土,现出一个念佛法门,真不可思议。这不是有为法,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就跟「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自性里面皆有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它现出来了。修学这个法门也要懂得放下,那你的进度就快了。但是,要悉知无量诸法门得要到极乐世界。没有到极乐世界的时候,这个境界不现前;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立刻就现前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要培养自己,尽一切力量去减少贪、瞋、痴、慢、疑、恶见。烦恼我们断不掉,断不掉要减少,愈少愈好。从什么地方去断?一定从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当中效果最显著的、力量最强的,就是人事,学着跟一切人相处。在一切人相处学什么?学不分别、不执着。分别执着里面最严重的无过于成见,我对那个人印象很好,喜欢他,对那个人讨厌,你就从这里下手。对那个讨厌的人慢慢觉得什么?不讨厌了,对那个喜欢的人慢慢学着能放下了。所以顺境善缘不可以有贪恋,有贪恋错了,逆境恶缘不能有瞋恚,你就先从这里放下。

  所以最明显的是在人事环境里面,先对这人事,这是很强烈的,慢慢在这里面培样出什么?清净心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有清净平等,智慧就现前,下面那个「觉」,清净平等觉,觉一定现前。觉是智慧现前,一般人讲智慧开了,烦恼一定轻,清净平等才现前,清净平等是性德。由此可知,你的一切好恶,喜欢、讨厌叫好恶,那是烦恼,性德里头没有。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夫。你这个东西不会,你天天诵经念佛,当然不能说是你白干,阿赖耶里面种一点种子而已,在这一生当中它不起作用。

  如果你真的在这上下功夫,给诸位说,这就是观行的初步,你就从这里入门。对人、对事、对物用清净心、用平等心,清净平等的爱心就叫做慈悲。世间人爱,他爱心里面心不清净,他有好恶,心不平等。所以说是用清净平等心爱一切众生,那叫大慈大悲。慈悲实在讲就是爱,世间人讲的爱,为什么佛教换个名词叫慈悲?就是这个爱心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是清净的,不是染污的;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样的爱叫慈悲。

  我们懂得这些原理原则,要怎么修?你就会想到古人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大有道理了。学经教,从前我年轻时候在李老师会下,老师教我一门,一门深入。这一门通了,门门都通,就贯通。可是一门要通,通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见性,见性才叫通,没有见性不通。见性是什么?得一心,这个地方讲的「一法一念」。真的得到一了,禅宗里面讲「识得一,万事毕」,万事毕就得圆满了。这个「一」就是一心,一心没有二念,没有念才是一心。无论哪一个法门,学经教也不例外,也是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这个秘诀你要能体会得到,你要能肯定,要不怀疑,从这上去用功夫。

  所以一部经要重复的学、要重复的讲。讲经是真正的学教,不是讲给别人听,是成就自己。一遍一遍的讲,愈讲愈深入。现在方法好,有科学工具,每一遍所讲的你都把它录下来,然后你可以比较。去年我讲的,听听跟今年讲的不一样,你就知道你自己进步了。如果你写一部讲稿,每次讲的时候都是照本宣科,讲个一百遍、一千遍都是一样的,你永远没有进步,那就错了。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要写讲稿。讲第二遍的时候,那个讲稿要重写,不能用第一遍的讲稿。用第一遍讲稿你不会有进步,你要重写。当然最好是完全重写,那个进步就会很大。如果拿前面这个讲稿再来修改、修订,做修订,也能有进步,没有重新写的大。重新写,当然很费事,但是不一样,然后你在讲台上讲这一样东西,遍遍不相同。讲到最后真的智慧开了。为什么?你的心,不能说你没有杂念,杂念少了,大幅度的减少了。因为你要讲这部经,你天天要讲,天天都是重新准备,你的精神、你的时间全部集中在这一点。这是什么?这就是修定。

  不要以为禅堂里头盘腿面壁是修定,研究经教,天天在课桌上是修定,他在书房是修定,他专心、他一致,这一种修学的方法比禅堂还有效。当然各人根性不相同,我觉得研究教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修禅定,对现在来讲,知识分子最为方便,我就是走这条路出来的。年轻的时候,有许多老法师看到我说:净空法师,你怎么这么喜欢讲经?实在说,他不晓得,我不是喜欢讲经,我是用这个方法修行,这个方法对我很有效,因为我对它有兴趣。你说参禅,要我在禅堂里面打坐,时间久了,会睡着了,会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可是研究经教,有的时候晚上都不知道时间,到天亮了,怎么会这么快?时间过得这么快?精神专注,时间忘掉了。

  初学,你学讲这一部经,当然你还要去看很多参考资料,还要照顾到你现前的听众。经不是为我讲的,是为他们讲的,要他们能听得懂,他们能听得欢喜,他们听到之后他现前能用得上,对他现前生活就能帮助得上,这才管用。如果所学非所用,他听一次,下次就不来了。他听到这个东西,确实能够解决他现前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准备要方方面面都要顾到。看到有很多深的东西,想到听众还不能够接受,那要舍弃,慎重的选择。但是,如果是老听众,他听这部经已经听了很多遍,那是愈讲愈深,它就有味道。譬如讲《弥陀经》,你第二遍跟第一遍不一样,他听了有味道。如果跟第一遍听的一样,「这我听过了,不要再听了」。遍遍不相同。

  《弥陀经》,实在讲也不简单。我在早年,二十多年前,讲《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的《疏钞》。连《疏》带《钞》一起讲,我记得是讲,每堂课是一个半小时,那时候没有录相,录音,用录音带,好象这一部经总共是三百三十多个带子,摆在桌上一大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讲了是三百三十多个带子。好象是在一九八四年,洛杉矶的同学请我去讲经,我就把这一套带子带到美国。因为我打听那边的佛教的状况,那边同学告诉我,在美国的佛教,禅跟密非常的兴盛,不是学禅就是学密,净土没有人讲,而且一般人轻视净土。

  我是被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是纽约哪个大学我忘掉了,是一个大学跟台湾大学交换学生,到台湾来留学,她修学的课程就是《华严经》。正好那时候我正在讲《华严经》,所以她来听我的课,听了四个多月。韩馆长也很照顾,因为难得是个美国的女孩子,大概有三十多岁,她能听得懂,她有能力看《华严经疏钞》,不简单!我就问她,我说:你学中国文,学了多少年?三年。我们不能不佩服,学三年中文,有能力看《华严经疏钞》,所以他们真用功。她就告诉我,因为她跟我也修净土,她说:净土是好。她说:法师,到美国去传净土,恐怕非你莫属,别人去不行,你去,会有人相信。所以我听她这个建议,我就把我讲的《弥陀疏钞》这一套带子,那时候刚刚讲完没有多久,我就带到美国。我去的时候法缘很殊胜,讲演那个时候,夏荆山居士每天都来听。

  我到那里去,最初讲禅、讲密,最后讲净土。好象在那里讲了一个多星期,每天九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那时候年轻有体力,二十多年前,还有这样的体力。讲到净土,我就把这些录音带,那时候做成卡式录音带,三百多个带子放在讲台的旁边。大众,实在讲,真的是瞧不起《弥陀经》,薄薄的一本,念念好象讲故事一样,都看轻了。我说:这是一部《阿弥陀经》讲演的录音带。大家一看都呆了,没有一个人敢讲话了,起很大的作用。一部《弥陀经》,一天讲一个半小时,可以讲一年,这怎么讲的?没有一个人想到。所以那个东西往那里一放,大家就不敢怀疑,也不敢问了,不敢轻视了。我们的净土是这样传到美国去。以后我在美国,在一个大学里面讲《弥陀经要解》,有现在的《要解讲记》,就是刘承符居士他听我讲经听了三十多年,照录音带上写成一本书。他对于佛学的修养很好,所以他写的东西我不要看,我想一定不会有错误,重要地方他会问问我。所以真的,一经通一切经通。

  最近我们都常常想,如何能培养弘法人才。诸位要晓得,中国历代五千年来用什么方式培养人才的?儒释道三家都没有例外,诸位要晓得,人才都是自学成就的。老师是什么?老师是护持、辅导,真的就像大学研究所博士班一样。你自己不肯学,说老师来教你,老师教你是小学。诸位常常听到,「十年寒窗,一举成名」,那个十年寒窗是自己求学。而且中国从前没那么多学校,没有什么大学,中学、大学没有,就是私塾,私塾之外是国家有办学校,县有县学,有省学,国家办太学。一般念书人都到哪里去念?都到寺院、都到道观。所以寺院、道观都是学堂,这里面有藏书,非常丰富。道长跟法师,可以说儒释道都通,你有疑问,可以向他们请教,他会帮助你、辅导你。

  在寺院里面,这寺院会照顾你,所以从前念书人往往都住在寺院里面。一般寺院有内外之分,内院跟外院,外院可以照顾这些读书人。藏经楼就是图书馆,你尽量可以去利用。藏经楼里面藏书并不是全是佛经,什么书都有,儒释道三家的典籍几乎都非常完备,你所需要参考资料都很容易得到。从前书籍是非常困难,寺庙里有一套完整东西,你自己要,抄。所以读书人都抄,所有需要的参考资料都抄。藏经楼的书不外出,就在这个藏经楼里面,你可以在那里面抄,抄经。需要参考资料统统在里面抄。抄一遍,印象非常深刻。有问题的时候就问这些法师。饮食起居都在寺庙,同时会在寺庙做一点义工,他会分配一点工作让你去做。一天做两个小时义工,其余时间都是自己,这么念书。所以在寺院里面生活,家里面富裕的,会给寺院里一些供养;家里面贫穷的,在寺院里面做工,就是做义工。

  有些特别艰苦的,我们读范仲淹先生的传记,范先生住寺庙,吃饭自己料理。煮什么?每天煮一锅粥,大概煮得很浓,用刀把它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你就晓得那个生活多清苦。我们就能够想象得到,他家庭一定非常清苦。认真读书。以后他做了宰相,那当然是很多年以后,二、三十年了,这个寺庙也需要翻修,这寺庙人就想起来,我们宰相从前年轻的时候在我这里念书,我们向他化化缘,请他帮帮忙,就找到他。他非常慷慨,真的是一下捐助这黄金,捐的是黄金,是很大一个数量的黄金。写了之后,这个寺庙的化缘的人很欢喜,请问宰相,这黄金什么时候给我?范先生告诉他,他以前在念书的时候,在寺庙里一棵树底下发现埋藏的黄金,数量很大,足够你修庙了。他发现之后,用土给它盖起来,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你就想想范先生这个人,在一般人发现的时候,他们就发大财了,他是不义之财一分一毫不取,依旧过他穷苦的生活。以后果然把那树底下黄金挖出来,修庙钱足够了。这样的人做官他会贪污吗?不可能!所以中国古时候举孝廉有道理,范先生确实孝亲尊师、廉洁。

  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他一生最佩服的两个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就是范先生。你看在《文钞》里面常常赞叹,孔子教化众生,大德,后世子孙一直到现在都还很兴旺,在社会上都得到别人的尊敬,祖宗积的德大。第二个是范先生,苏州那一带提起范仲淹没有一个人不赞叹,范家的子孙代代都出贤人。这是说明怎么样培养出来的,都是自己奋发图强,没有人督促,这样才能成就;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他都能成就,他能够适应一切环境,决定不会把他的学业障碍住。

  所以在从前,寺院跟道观对于国家培养人才那是尽很大的一分力,跟现在不一样。在从前,出家人各个真的有学问,他没有学问他不能出家。从前出家人要经过考试,最后考试那一关是皇上,你没有办法骗他。基本的德行,这个学识要跟儒家举人、进士要同等,然后再经教。所以从前出家人受社会大众尊敬,尤其受读书人尊敬,他有道理,他有真才实学。考试通过,皇上给你证书,证书叫度牒,你拿到这个度牒你才有资格出家。出家你到哪里去,这个国家不管你;你到哪个寺庙,跟哪个人出家,这不管。可是你出家,师父接受你的时候,一定先看你度牒,你没有度牒不能收,收了是犯法的。

  度牒的废弃是清朝顺治皇帝,他把这个东西废弃了。废弃之后,这个出家就没有标准了。在当时,康熙、雍正、干隆这三朝都没有问题,出家人很多,因为不需要考试了,都有道德学问。可是到清朝的晚年,佛门里面出家人的素质就下降了。到印光大师这个时代,就是我们讲一百年,印光大师就非常感叹,你看《文钞》里面对顺治皇帝的责备,在当时是好,对后世就造成负面影响,佛教里头没有人才了。

  我们也曾经想到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把出家人素质提升?在现在就是办佛教大学。而佛教大学里面师资,一定要依照古时候方法来培养,才能培养到真正的人才。那就是,我们现在的想法,先办书院,能够培养十几二十个。但是这个时间一定要十年,没有十年是决定出不来的,这个事情不能着急。十年是什么?专攻一部经,一法一念。譬如你学《弥陀经》,十年就学这一部《弥陀经》。《弥陀经》要是像我们过去讲《弥陀经疏钞》,确实《弥陀经》从头讲一遍,一遍讲到尾要一年时间,我是每天一个半小时。如果每天一个小时,三百六十个小时讲一遍,那十年你讲十遍了,遍遍不相同。学儒的,学《论语》、学《孟子》,十年也能够讲十遍、讲二十遍。我们有十几个同学,就是各个都能够专心用功去研究,各个人都能讲。所以他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同学们在一起切磋琢磨,闭关十年不出门,好好念十年书。

  这里面就是基础德行是非常重要,这是将来也是收研究生(书院研究生)基本的条件,他必须要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儒释道三个根。这三个根百分之百落实,有能力读文言文,这个标准就可以进来。我们找一些人来护持、来照顾,在生活上照顾,让你没有后顾之忧,好好在这个地方学十年、讲十年,天天讲。这个闭关,古人讲的独善其身,现在应用科学工具,同时可以兼善天下,就是做一个远程教学。每天每一个人,有十个人的话,每天讲半个小时,十个人一天就是五个小时的课程。一个讲,九个听,轮流讲,大家都听。所以每个人真的是专攻一门,但是其他的九门也都听了。我就想出这么样一个方法,一遍一遍的讲,一遍一遍的在研究讨论,大家切磋琢磨,讲了十年之后就十个专家学者,无论是德行、是学术都是世界一流。

  这十年之后就可以办个研究所,这是研究所的导师,十个老师。我想一个老师带十个学生,大概四、五年之后就会有一百多个博士出来了。有一百多个博士,我们就可以办个中国传统文化大学,就是儒释道或者是汉学,办这个大学,可以为全世界学习中国汉学的汉学系的学生提供师资。如果不是这个方法,说我们今天办个汉学系,到处去请一些教授,那全都变成真的是汉学,不是学汉学,变成什么?佛学、儒学、道学,而不是学佛、学儒、学道,学儒、学佛、学道才管用。所以真正要做到是学儒、学佛、学道要用这个方法,这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的办法,这叫师承。而学生,一定要懂得培养的是什么?儒释道都不例外,培养戒定慧,培养清净心,培养平等心,培养真诚心,培养慈悲心。

  现在我们修学大乘,对大乘概念愈来愈清楚了。真实智慧的成就不是在学多少,是在你放下多少,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都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就像佛在《华严》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办这个,办学,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要把你自性里面的如来智慧德相发觉出来。不是从外头修,从外学在佛法叫外道,是把你自性里面的智慧、自性里面的德能、自性里面的相好发觉出来。怎么发觉?就是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我们是觉得慈悲到了极处,真是妙极了。你看他学,学了十二年,学了十二年到后来统统放下,放下就是。我们用这个方法教你专攻一样,你可以旁通其他的九门,这是修定,三昧在其中。不可以涉猎太多,涉猎太多你不开智慧,你常识丰富,不开智慧。常识不能解决问题,常识用事往往产生负面作用,我们讲副作用,副作用很大,智慧没有副作用,所以不相同。

  离开戒定慧那就不是佛学,也不是中国传统学术,中国传统学术儒释道三家都讲戒定慧,都讲求悟性。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儒释道都不例外,真正见性了,没有一样不通,西方学术你只一接触,也贯通,也没有障碍,真通了。为什么有这个能力?你自己要能够觉悟、要能够明了,不能有怀疑。六祖大师开悟之后最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万法是什么?宇宙。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森罗万象的物质从哪里来的?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你要是见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没有见性,不知道,迷而不觉;见性之后,觉而不迷,不一样。所以佛讲见性,儒讲悟性,儒释道能够融合贯通。

  现在由于交通的便捷,资讯发达,天下已经不是中国人从前讲的,从前讲的这个现象实在讲就是现在的中国。在周朝时候国家没有统一,有许多诸侯,诸侯都是小国家的,天子就等于说是这个联盟里面的大家公认的一个最高的领袖,盟主一样的。所以今天我们要放眼整个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都要能够贯通,都要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要能够落实这两句,一定要把自性里头,凡是人他都有自性,自性里面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智慧、有慈悲,中国传统教育没有别的,就是把自性这五种性德开发出来。就好象开矿一样,这些藏在泥土石块里面,那是什么?那是烦恼习气。这烦恼习气除掉,就像经过冶炼(炼金)一样,杂质都去掉,纯金现前了。那些杂质就是烦恼习气,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放下,纯金提炼出来了。所以书院、学校、修道院就是提炼宝藏的场所,你一定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所以我们有方向、有目标,学习就是一部经。能够有这样好的环境,你们的成就会高出我很多。我没有环境,一生过着流浪的生活,所以我非常向往早年赵朴老常常给我说的落叶归根,希望晚年有个安定的生活,不要再到处流浪了。这么多年来,我在一个地方居住得最久的,就是这一次在香港,差不多住了将近十个月,很少出门。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我在一个地方居住顶多三个月,超过三个月就太少了,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所以晚年,如果有这样一个书院,有十个同学去做研究工作,我也很希望参加。我参加的时候,每天讲一个小时经,我也专攻一部。同学,十个同学,一个同学每天讲半个小时,就五个小时,我讲一个小时,就六个小时。既是闭关,又是远程教学,正是所谓独善其身,同时兼善天下。

  如果是十年不中断,每天六个小时往外面播放,有六个小时的课程,我们能做到每天八个小时传播出去。另外两个小时,我们可以用外国文的翻译,这里面选择一些课程用外国文翻译播出去。八个小时,一天重播两次,就是三次,因为全世界的时差不一样,全球都可以收看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我们相信能够播上一年,社会冲突一定减少;能够继续播上三年,全世界可以能够做到和谐世界,和谐社会跟和谐世界就完全落实,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总是希望由政府来做,政府实在是有困难不能做,我们就希望私人有这个能力的,做这个并不困难。这十几个人在一块研究,场地不需要很大,我相信来照顾,发心照顾的义工会很多。这不是一个难事情,是可以做得到的。

  所以今天我们读这个经文,「令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就是这个意思。真正发心学习的,那是要立志做圣贤,绝不希求人间富贵,你才能成就学问。如果还是向往人间富贵,那就不行了,那你就没有法子成就。所以一定要把,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王位都舍弃,富裕的生活也舍弃,全心全力来做学问。学问做成之后,立志教化众生,一生像佛陀一样,义务的从事于教学工作。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大彻大悟之后,彻底放下之后,教学四十九年。我们要有佛陀一样的心愿来把这桩事情做好。

  后面这一首偈,这里头也讲到因,这个智慧光明的因,『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这是教学。众生,尤其是六道众生,对于宇宙人生,佛法里面的分类分得简单;性、相,性是能现、能变,我们一般讲能生也讲得通,法相,整个宇宙的现相是所生、所现、所变;这里头有理,理很深,事非常复杂;有因、有果。你看佛把整个宇宙就分为这六大类,性、相、理、事、因、果,要能为一切众生讲清楚、讲明白,这两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今天讲清楚、讲明白了,要真正开悟的人,要真正见性的人,这才行。

  现在世界的混乱已经到令人无法忍受了,所以书院里面幸好可以运用现在这个高科技,用网际网路,甚至于真有这种财力,可以用卫星电视,这十几个老师每天八个钟点的课,都能够天天向全球播放,为众分别法,决了真实义。我们在书院里面上课的时候,全世界人可以跟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他们在电视机面前,在电脑萤光幕面前,一起学习。这是从前人做不到的,现在可以做到。当然最理想的是自己能做一个电视台,这个电视台非常单纯,没有其他节目,专门是在做教学,这真叫空中大学、社会大学,圣贤的教育。

  『善说法义无亏减』。这十几个人,各个都善说。这个「说」上面加个「善」字,这一句经文关键的字眼就这个善字。这个善字什么?善心、善愿、善行、善德,他有德,善学。这里面包括的是无边际的境界,以无尽的悲心来唤醒世人的良知,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都是烦恼习气在主宰他。人的言行,我们现在讲,受思想的指挥。现在人的思想,思想就是烦恼习气,不是性德。唯有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才能把烦恼习气淘汰掉。

  我们比喻炼金、冶矿,把这些矿砂杂质淘汰掉,那叫放下,就是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纯金出现了。能放下执着的,这金已经提出来,但是里面还不纯。好象我们现在讲金,讲到K金,K金就不纯了。十二K金、十四K金,这阿罗汉;到十八、二十、二十二,菩萨;到二十四就圆满了,二十四那就是佛。我用这个比喻大家好懂,这就是让金里面还夹杂着不纯的,要慢慢逐步把它淘汰掉,淘汰掉炼成纯金,纯金是讲二十四K,是纯金。我们要好好的锻炼自己。这个金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里面一切圆满具足,这个你要相信,不从他悟,不向外求。

  我们今天向外求的时候,那是一种锻炼、冶炼的一种手段,这个手段就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修定的方法,不同修三昧的方法。大概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是个知识分子,读书人,所以我们就用这个习气,用读书这个方法来修定。读书,读一本书,不断反复读,绝不改作第二本,这就修定。我们十个人在一起,十个人所念的不一样。听别的,我能够听,吸取他的东西来帮助淘汰我的杂质,使我这一门能更精更纯,我不贪恋他的。

  就像善财童子后头五十三参,那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一门深入,不会贪恋别的法门,他就是一个法门搞定了,但是对其他的法门没有一个不赞叹,就是各个德行都是自己谦卑,赞叹别人。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之间性相理事因果了解得多,了解得透彻,讲得好,讲得圆满,我不如他,都这么赞叹,自己都很谦虚。但是你要晓得,他并不学他,他还是一门深入。为什么?知道一门深入能达到圆满的境界。如果你再想牵涉多门,多学几个,那就不行。为什么?你的心散乱,你的意志不能集中,时间精力都不能集中,你就不能成就三昧。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你一定要先得定,因戒得定。戒就是守住你的本分,我选择这一门,一生守住这一门,这叫持戒。目的是一门会得定。定的时间功力深了,自然开智慧,所以豁然大悟。但是在我们研教里面,他有小悟。积小悟变成大悟,积多少次的大悟就变成彻悟。我们走的是这个道路,走的是这个方向。

  所以「善说法义」,愈说愈好。譬如我们学《华严经》,学《华严经》的时候可不能像我现在这个讲法。现在这个讲法一生只能讲一遍。要什么?要学清凉大师的讲法。诸位要知道,清凉大师在世,《华严经》讲五十遍。他怎么讲?一年讲一遍。不过他那是很厉害,那个我们望尘莫及,他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遍,华严菩萨。所以天下人学《华严》没有不到五台山去的,五台山大华严寺听他老人家讲《华严》。在那上面住一年,一部经听圆满了,你可以毕业了,你可以离开学校了。到第二年从头他又讲。他活一百多岁,长寿。我初学佛的时候对于这桩事情非常羡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部,能不能?能,没有问题,而且讲得相当详细。要知道我们现在一天顶多讲四个小时,又不能天天讲,多半讲两个小时,有的时候出国就得停下来。所以一年讲一部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学要非常认真努力;学,还是要从定到悟,这是真学。在教理上,我们现在的学习,统统都是修戒定慧,用这个方法让自己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念佛堂念佛也是一样,专心念佛,没有一个杂念,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坚持,放下一切杂念,他也能得定,那个得定叫念佛三昧,也能开悟。他那个一开悟,真的是开悟,明心见性,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那我们讲纯金,已经炼成二十四K了,那就是实报庄严土。如果还是二十、二十二K这以下的,那就是方便有余土。总而言之一句话,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看你念的功夫浅深。那个不炼不能往生,不炼就是不放下不能往生,一定要放下。至少要把这个控制,执着要放下几分,往生的时候不能有这个习气现前,这就决定得生。最怕往生最后那一念,这个习气冒出来了,那就坏了,那就不能往生。

  所以临终关怀,佛门比什么都重视。六道众生,特别是我们讲人道,人呼吸停止,我们一般讲断气,心脏不跳了,神识没走,他还在。这时候你碰他,他有知觉,你碰他,他会感觉到很痛苦。人一痛苦,瞋恚心就生出来了。还有看到家亲眷属哭哭啼啼的时候,那个什么?那个感情流出来,舍不得离开,这就很糟糕了。在这种状况之下,那个念佛功夫全废掉了,阿弥陀佛来看到也不会来接你了,为什么?你不会去。所以为什么念佛人在临终的时候决定不能碰他?不管他走的时候什么姿势,都不要动他,你都随他去,在旁边用佛的名号来帮助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也不要讲开示,也不要讲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最后他一念是阿弥陀佛,他就成功了,他就会看到佛接引了。

  功夫不够的人,你细心观察他的现相,他临走的时候想说话没有声音,但是房间、病房里面全是佛号,很可能他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想跟大家说,他说不出,声音没有了。你能看到那个神情,能够判断他是不是往生,一定是非常安详,一点恐惧没有,来跟大家道别。那个善根深厚的人,他还有这个气力,他会告诉你:佛来了,佛来接引我了,我走了。那是决定往生。至于往生之后这些瑞相都不能证明他确实往生,为什么?生天的瑞相跟往生的瑞相差不多。那什么?一生做的好事,福报很大,所以临终福报现前的时候瑞相都很好。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这一生当中头一桩大事,你自己要定好,头一桩大事就是临终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在平常就是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尽量的至少你要把执着放下,不再执着了。你一生当中学习用真诚心、用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待人接物。像六祖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自己修惭愧心、修忏悔心,你才能做到。那是世间第一大福报,就是走的时候清楚,交代很明白,我跟阿弥陀佛走了。你要晓得你这功德很大,不但是你自己真的得度了,你也给很多人做证明,你也让很多不信的人看到,信心坚定。这就是这一个示现,确实就度很多真正有缘的众生。当时看到你,得度;还没有看到人家,听说的时候信心也坚定了。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最有效果的无过于这一招,真有效果。人人做得到,你为什么不肯做?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跟人计较?要晓得,这种习气不好,这种习气到临终是很大的障碍。好,我们这个智光就学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六四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从第九慧灯光看起,慧灯光有两首偈:

  【又放光明名慧灯。此光能觉一切众。令知众生性空寂。一切诸法无所有。演说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乃至犹如梦影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我们看这两首。第一句是把光的名号说出来,这个光明叫『慧灯』。我们学习总是要记住,这一大段所讲的毛孔放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磁场、气氛,这个气氛里面有智慧。前面「具智光」,第八是讲的智,这个地方是讲的慧,接着就讲慧。我们看清凉大师有小注,这是第四段,「第四二光」,这二光就是智慧光、法自在光,就是这二光。「入理持法」,前面这智慧光入理,是教我们契入性理,也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法自在光,这是持法,受持如来正法。「初一」,就是慧光,「慧入二空」,二空就是人空、法空,这就是「义持」,在义理上受持,真正能够契入二空之理。这两首偈主要是说这个意思。『此光能觉一切众』。

  我们先在这个地方略略的说一说智跟慧的区别,这在佛法里面说得最多,什么是智、什么是慧。有时候智慧的意思是一个意思,有时候智跟慧不是一个讲法,那看它用在什么地方。佛家常讲的智,智是对事说的,慧是对理说的。所以智,「于事理决断也」,着重在事。这个事的道理,实在讲事跟理是分不开,这事的道理你有能力决断,这叫智。

  在《大乘义章》里面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这是把智跟慧都说出来。慧是什么?慧心安于法,法是一切诸法,着重在这个「安」字。什么叫安?对于一切诸法没有怀疑的心、没有迷惑的心,不迷就是觉,不怀疑、不迷惑这就是觉了。觉了的心是平安的,平和、安稳,跟我们现在所讲的心浮气躁恰恰好是相对的。所以这个境界称为忍。忍是什么意思?忍是承认的意思,是肯定的意思,是同意的意思,是认可的意思。佛这样说法我同意,我没有反对的意见,我没有疑惑,这就叫心安在诸法实相上。对于境界,境界是事相,宇宙之间的事千变万化,你有慧一定就有智,你就晓得事情来了之后,你怎么样去判断、你怎么样去面对,从这上来说这叫智。由此可知,智是对事讲的,慧是对理说的,这是智慧两个字意思不相同。

  可是两个字,一个是里,一个是外,表里不同;但是表里实际上是一致的,所以智慧两个字我们常常连着说。譬如《华严经》上讲的,前面我们念过的,「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同是贯下去的,同一法身,同一个心,同一个智慧,同十力,同四无畏,没有一样不同。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不同?「出现品」里面说得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就是为什么不同,佛说出来了,众生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是常讲的三大类的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烦恼的头数,我们讲数量,是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能不能断得了?当然能,为什么?烦恼不是真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什么是本觉?法身、心性、智慧、十力、无畏,这是自性本有的。也就是佛在《华严》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我们对于大乘教稍稍契入一些之后,要转境界。怎么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的转变,转变什么?把一切众生看作真佛来看待。你能够这样转变,你真修行,这叫念佛,这叫想佛。《楞严》,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怎么能成佛?一切众生真的是佛,自己呢?自己也是佛,一点都不假。你跟十方诸佛如来同一个法身、同一个心性,心性就是法性,同一个法性,你怎么不是佛?只是他们觉悟,我们迷惑,他们是觉悟的佛,我们是个糊涂佛,这个说法诸位比较容易懂。他们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他统统放下了,我们今天妄想分别执着丝毫没有放下,不同的就在这个地方,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不同,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然后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理搞通了,这叫慧;在事上,事上我们以真诚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对一切众生,这是智。如果我们对一切众生还有分别、还有对立、还有矛盾,那叫迷,没有智。

  想想《坛经》上惠能大师所说的,他见五祖的时候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怎么讲?我们一起学《华严》学这么久,这个答案应该很清楚,一点都不会含糊。慧是对于事实真相了解,智是在一切事相上没有分别,能生起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是智。我们在《坛经》上看,惠能大师对人是不是清净、平等、诚恳、慈悲心?真的,一点都不错,他对于下下根人都是恭敬礼拜。我们晓得他是大彻大悟,他是真的放下,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一点都不假。你看对人那么谦虚,对人都那么恭敬,一丝毫傲慢都没有,无论在言语称呼上、在态度上,我们在《坛经》上看到,那是我们修学大乘的典范、榜样。

  所以我们要想真学,在这一生当中真有成就,这我讲了很多年,首先要把自己内心深处跟一切人的对立放下,跟一切事的对立要放下,跟一切万物的对立要放下,先学不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为什么?他迷,他还没有觉。我现在是觉了,你觉在哪里?你能把对立放弃,你真的觉了。如果还有对立、还有矛盾、还有疑虑、还有冲突,你没有学佛。如果你说你学了好多年,你学了好多年在原地踏步,你一寸一尺都没有走出去。那个学佛叫什么?叫名字位中,有名无实。

  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放下一寸,有一寸的利益;放下一尺,有一尺的利益。从哪里放起?从执着放起。佛菩萨的教诲是自己性德的自然流露,佛菩萨大彻大悟,他的言行教诲是从自性流露出来。他的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不是二,这要记住,《华严经》上讲的,我们跟诸佛如来「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个话佛讲得很多,我们为什么老是把它忘记?你要是从这上去体会得,这是慧,你自性里面的慧流出来。慧流出来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事相当中,你会跟佛菩萨完全一样,决定没有分别,你才真得受用,心开意解,真正的解脱了。

  烦恼虽然没有完全放下,一点点放下,从这下手,你就有真功夫,你就有真功德。这个功德从哪个地方去观察?从日常生活当中,顺境善缘你不生贪恋,贪是烦恼,不生烦恼;逆境里面、恶缘里面不生瞋恚,瞋恚是烦恼。顺逆境界里面贪瞋不生,给诸位说,愚痴也就不生。所以贪瞋痴慢降温,下降。贪瞋痴慢下降,相对的智慧就增长,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这么回事情,智慧就增长。

  你用这个功夫、用这种功德(这是真实功德,这不是福德,这是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你有把握往生。不像别人求往生,永远还打个问号在那里,你真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烦恼习气太重,放不下。我遇到好几位,是我们佛门里面一般人称为高僧大德,我遇到过。我们在一块讲真话,大家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问问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没有一个人敢说有把握。我们细细观察,这么多年经教的熏习,用经教标准来观察,他真没有把握。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有放下。人与人之间他还有喜欢的,还有尊敬的,还有讨厌的,还有不喜欢的,这就不行。这你想想看,对立没有放下,我们讲头一个要放下的,对立没有放下;疑虑没有放下,怀疑、顾虑、患得患失;矛盾没有放下,不要说跟人事物的矛盾,自己本身的矛盾都没有放下,冲突当然不能放下。

  这是我参与联合国多次的和平会议,我常常提醒大家,从事和平工作必须把这个东西放下,你对于和平工作才知道怎样做有效果。如果本身这些问题没有放下,也就是说你自己的内心没有做到平和,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和谐?怎么能帮助国际双方的和谐?做不到。所以这和平会议年年开,开了三十多年,世界是愈开愈乱。要问,冲突能化解吗?和平能实现吗?答案都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在今天世界多少人怀疑,真的是包括学者、专家。在中国,世界上的人承认,中国的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先生,梁先生最后的谈话已经出版了,他谈话是用录音录下来,照着录音带写下来的。里面他就怀疑,他说这个世界还能好吗?我也是遇到多少专家来问我,这个世界还能和平吗?能。

  半个世纪之前,一九七0年代的时候,英国汤恩比博士已经给我们提醒,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这个提示,好!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这么说。我读到这个书之后,我也问过很多人,我说今天讲儒,提到儒大家一定会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读这些东西的人不少,现在在外国,汉学很时髦,许多著名的大学都有汉学系,这么多人在那边研究、在那边学习,能解决问题吗?好象无济于事。大乘佛法学习的人也很多,真能解决问题吗?汤恩比博士的话是不是说错了?我们要冷静去思惟观察,他的话说得没错,可惜怎么样?听的人没听懂。

  不但外国人学儒、学佛、学道解决不了问题,今天中国人学儒、学佛、学道也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大家看到儒释道,看儒释道的花果很美,疏忽了儒释道的根,儒释道的根不美,疏忽了根。所以看到、研究这些东西,就好象在花瓶里面插花一样,端出来很好看,死的,不是活的。所以我说汤恩比的话没错。要怎样能帮助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找儒释道的根,根是活的,根有生灭,根有生机,不相同!

  儒的根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教学的根本,家教。集中国过去家教大成的就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弟子规》,一定要从这里学起,不从这里学起,你学儒释道都没有根。而儒的根是根之根,中国古代都受过家教,五千年的传统。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第一个老师是谁?母亲是第一个老师。你母亲有没有教你?你会答复我,没有教。为什么没有教?母亲的母亲没有教她,她怎么会教?再往上推,老祖母的母亲也没教她,大概追到什么?高祖母,接受过这教育。为什么不能传下来?这不能怪她,是中国近一百年,满清亡国之后,民国成立,政权不稳定,军阀割据,接着日本人的侵略,八年抗战,把中国整个社会打乱了。

  我十岁离开家乡,逃难,逃什么难?日本人侵略中国。十岁到十八岁,八年抗战,我走了十个省。你就晓得居无定所,在一个地方最长久的住半年,最短的住一个星期,每天靠走路,跟家庭完全脱离,流离失所。所以从小就要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教育是什么?学习自己照顾自己,洗衣服、烧饭,就是你自己脱离家庭之后你要还有能力活下去,那时候大家都重视这个教育。所以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当然疏忽,想教也教不到,儿女不在面前,小孩的时候父母都不在面前。抗战时候,政府也顾虑到,像我们那种年龄都收编在流亡学生,国家办了很多学校,专门收这些流亡学生,公费的,进到学校读书,吃饭不要钱,还有衣服发,就跟当兵没有两样,国家来养你。逢年过节都不能回家,为什么?距离太远,路太远,没有交通工具,要走很多天,非常辛苦,都愿意留在学校读书,过这样的生活。

  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那几句话就是讲我们现代,这三千年前所说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我们上一代没有学到,现在真的是疏忽,没有人教,你不能够责怪。可是今天圣贤教育疏忽,果报现前,果报是这个世界变成乱世。有史以来没有像现前社会这么混乱,冲突、矛盾决定不能避免,安定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要想恢复,一定要恢复到圣贤教育。

  汤恩比说的话就没错,儒家的根,从根学起,《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你从根本学起,世界有救,有前途。我这些年在联合国做了多次的主题讲演,把释迦、孔子这些圣贤办班教学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能信的少,不信的大多数。这些不信的人来告诉我,法师,你讲的是很好,这是理想,不能落实。所以我们不能不做试验,这在我老家汤池,我们来做办班教学,搞一个文化中心,把《弟子规》这个教学试试看有没有效?没想到,一试真有效果,真的成功。

  这说明古圣先贤所教的,汤恩比博士所讲的,不是假的。只要有信心,从根做起才行。根之根,就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都很简单,文字都不多,《弟子规》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感应篇》大概一千五、六百字的样子,《十善业道经》稍微长一点,也长得不太多,跟《弥陀经》的分量差不多,《弥陀经》是诸位常常念诵,印在一起薄薄的一小本。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儒释道的根,只要从这个地方栽培,有这个基础,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都会有辉煌的成就。

  千万不要把这个根看轻了,以为这是教小孩的,你回过头来想一想,你做到没有?就如同唐朝时候的白居易,这诸位都晓得,中国的大文学家,他做杭州太守,就是现在杭州市市长,有一天到西湖去玩,遇到鸟窠禅师。什么叫鸟窠禅师?这个出家人他在树上结了一个小蓬,像鸟窝一样,他住在树上,所以大家都叫他鸟窠禅师。白居易碰到他,就问他:法师,什么是佛法大意?你不必多说,很简单的告诉我,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窠禅师就说了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是哈哈大笑,这几句话三岁儿童都能说得出,还要你来讲吗?鸟窠禅师回答他的话说,「三岁儿童虽道得」,他说得出,「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脸上一下就沉下来,想想是真的,三岁小孩会说,八十老翁做不到。今天我们好好的反省,儒释道的三个根,你看起来很容易,真的八十老翁都做不到,你怎么可以小看它?所以说是,不是细心冷静去体会,像白居易这样的人听到鸟窠禅师说这四句偈都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在《老子》里面讲,下士闻道就会哈哈大笑,不笑就叫道了。在老子这个标准里面,白居易是下士。但是他觉悟得很快,鸟窠禅师一说出来,八十老翁做不到,他马上就惊醒。这一段记载留在佛门里面是一段佳话,公案。

  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记住放下而已。特别是世尊给我们做的榜样,参学十二年,最后彻底放下,彻悟成佛。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的,没有参学,听到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别执着一下放下,顿悟,顿证。惠能大师的放下跟释迦牟尼佛的放下境界完全相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放下之后一切法都贯通了。就是我们在前面念的,「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世出世间所有的法全通了。所以他不在学,在放下。经上这些开示是最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真的能够依教修行,这一生的成就非常可观,念佛往生也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至少是在方便有余土,甚至于可以断言,实报庄严土你很可能有分。这是《华严经》对我们很大的帮助。

  这一句话里面说,「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为唯一佛智」,唯一佛智就是佛三种智里面的「一切种智」。成一切种智,这个人就是佛,成道种智是菩萨,成一切智是阿罗汉。一切智是知法总相,总相是空相,阿罗汉知道万法皆空,所以他把执着放下,为什么?执着是决定错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你一切的执着完全错误。阿罗汉明白之后,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他对于一切法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如果在一切法里头有控制,要听我的,要我所有的,他是凡夫,他是六道凡夫。头一个要把这个念头舍弃掉。

  你为什么能够舍弃掉?你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知道。真正知道这个,这是慧;放下这些执着,那是智,这智慧两个字,你就晓得它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慧能了解事实真相,智就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放下,诸位要知道,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事有理空,相有性空。在我们没有见性之前,因果不空;见性之后,像法身菩萨一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化在九法界里面还要示现因果不空。做这个示现的目的,没有别的,启发众生真实智慧。一切种智是圆满的智慧,诸位要晓得,一切智、道种智这两个合起来叫一切种智。阿罗汉只知道总相,不知道别相;菩萨是总相、别相都知道,没有达到究竟;到佛才究竟圆满,所以称一切种智。

  佛在经上为我们所说到的,「一相寂灭之相」,这要细心去体会。禅宗里面讲,「识得一,万事毕」,一心一智慧,一心是能证,智慧是所证,就现前。一相没有相,有相就不是一相。所以它这个一不是数字,一是形容,为什么?你心一起心动念就二了。一是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个相是寂灭相,这个相是真相,真相是寂灭相。这什么境界?从理上讲,常寂光净土。一相,一相的理是常寂光净土,一相的事是实报庄严土,这个境界高。实报庄严土是一切诸佛如来自己住的剎土。

  这个自己住,你不能够执着这些名词、这些言说,执着名词、言说,你完全不能体会。一定要遵守马鸣菩萨的教诲,听经,离言说相;读经,离文字相,离名字相,名词术语,离心缘相。那是什么境界?那就是寂灭相。你才真正懂得如来所说义,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只要你起心动念你跟佛就隔一层,再有分别就隔两层,再有执着就隔三层,你会把如来的意思统统错会了,那你对于这经教是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

  从这个地方你冷静去思惟,你就晓得真难,真不是容易事。可是佛法里头没有难易,难易是二法,六祖说的「二法不是佛法」;没有真假,真假是二法;没有生灭,生灭是二法,二法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意思说得深,完全是真话。所以,你真正能够体会到寂灭,外面种种的行类、相貌,外面是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在讲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一切众生,你没有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是你自己心现识变。惠能大师开悟最后一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整个宇宙一切万法哪里来的?是你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你自己的心性是能变,外面的万法是所变,能所不二,你怎么会不知道?当然知道,这叫做一切种智。所以一切种智,严格的来说还是对事来讲的,它是智,它不叫慧,它叫智。所以智一定有慧,没有慧解,它哪里有智?

  用这个智,观空假中三谛。我们讲一相,见到一相,一相是见到体,就是见性。见到一相,一相是寂灭相,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见性,明心见性,在天台讲这是「观中道」。如果在另一方面来看,「种种行类现相皆知」,就是对于宇宙万法我们讲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双照空谛、假谛。这是天台家讲的「一心三观」,这是佛的境界。把层次降低一点,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也就是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的境界。我们真正能把这些事实真相,就是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它的性相、理事、因果能体会得少分,这不是多分,少分,心里没有疑惑,生起清净信心,那你现前的境界确实烦恼轻、智慧长。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顺境、是逆境,你自然懂得如何去相处,会相处得很美满,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事上会做得很圆满,这叫有智慧的人。这都偏重在智上讲。

  在慧上讲,大乘教里面为我们解的什么叫慧?「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这叫慧。这个事理就是事之理,能够分别一切事的理。所以又有一个简单的说法,「又通达事理之作用」,这叫慧。智跟慧虽为通名,然二者确实是相对的。可是你要看这上下文,有时候智慧是一个意思,有时候智慧是两个意思。「达于有为之事」,这事相叫智,达是通达。你看前面第八,具智光是智,它的经文里面,「令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善说法义无亏减」,你看都是从事相上,所以它是智。

  「达于无为的空理」这是慧。你看一个是有为的事,无为之理,就是事之理。事之理是空,万法皆空,万法是事,万法之理不可得,理是空的。这个空理就是法性,法性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在前面我们曾经有几次学习过。如果用唯识阿赖耶的四分来讲,你就很容易懂得。阿赖耶的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四分是一体,自证分就是法性,下面的三种都是法相。法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心,就是第一义谛。佛教说的名词很多,有几十个名词,佛为什么这么说法?叫你不要执著名相,名相是假的。你要从名相里头了解它真正的意思,这就行,决定不执著名相,所以他说很多名相,用意在此地。

  法性就是真性,就是本性。证自证分是法性里面本有的智慧般若,你为什么晓得有个法性?你晓得有法性那是智,你知道那是法性里面的智慧。智慧像灯一样,可以照外面,也可以照自己。所以那是佛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如来智慧就是证自证分,这是本有的。本有的般若智慧不是从外来的,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它就现前,这个智慧就现前。这个智慧指宇宙之间一切万法,万事万法。见分是精神,不是物质,相分就是物质。所以精神、物质从哪里来的?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就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是能现能变,见相两分,就是精神跟物质,都是所现所变,这就很好懂。所以达于无为之空理,无为之空理就是法性,就是自证分。你能够通达自证分跟证自证分,这是慧;你能通达见分跟相分,是智,这样说就好懂了。你就晓得大乘教里智慧的定义,智慧两个字的讲法。这是说得比较深一点,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理解。

  相宗里面讲,什么叫慧?「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业就是用,性就是体。你对于所观的境界你有能力拣别,才能够断一切疑惑。你对于宇宙之间森罗万象,性相、理事没有疑惑,这是慧。再说,「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经上用的这个比喻好,为什么?得失太现实了。得失都是假的,得失在百法里面它属于哪一类?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就是决定没有这个事实,完全是个错误抽象的概念,不是真的。所以它跟心不相应,跟心所法也不相应,跟色法也不相应。它跟心、心所不相应就是它跟精神不相应,它不属于精神这一边;它跟色法不相应,它也不是物质那一边。它是从精神、物质里面产生一种幻觉,错误的幻觉,根本没这个东西,就跟我们讲的妄想分别执着一样。

  这些东西它真的是有,虽然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要是不能把它看破,不能把它放下,它真起作用。作用是什么?作用是障碍你的智慧,把你的智慧变成愚痴、变成烦恼;先变成痴,然后从痴里面就变成贪瞋慢,变成无量无边的烦恼。要知道无量无边的烦恼本来是智慧,本来是无所不知。所以悟了的时候就变成智慧,迷了的时候智慧就变成烦恼,智慧跟烦恼不二,是一不是二。所以这里举一个例子教我们观察,得失俱非,得失都没有,这是慧。慧在这里起作用,决定了知得失俱非。我们在得失里面都没有烦恼,得到很好,失掉也很好;得到了,没有欢喜心,失掉也没有什么懊恼,永远保持心平气和。这里面事上得失的因果你就清清楚楚、明明了瞭。为什么有得有失?用世间的话说,命里早就注定了。

  下面有一句话说,「又五力之慧」,五根五力,五根的慧,五力的慧,五力的慧是「有能除烦恼之力用」。你要晓得,此地除烦恼就是把烦恼放下。没有智慧的人烦恼放不下,烦恼能放下,说明你有智慧。所以烦恼为什么那么样的难放下?现在我们搞清楚,放下见思烦恼,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就超越六道轮回,不在六道之中;你能放下分别,那就是放下尘沙烦恼,你就是菩萨;放下无明烦恼,你本来就是佛,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为什么我们放不下?我们想成阿罗汉都做不到,别说大阿罗汉,小阿罗汉,最小,小阿罗汉(须陀洹)都做不到。什么原因?现在明白了,没有智慧。慧是看破,智是放下。我这样解释法大家就更明白。

  但是智慧又是要从放下它才能够恢复,你不放下就决定不能恢复。所以菩萨修行六个法门里头,头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叫你放下,放下就恢复自己自性里面本有智慧。你不肯舍,怎么行?我们现在讲,有舍财的,也舍得很多,可是他还有个东西不能舍,什么东西不能舍?跟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不能舍,这个东西放不下;对于经教里面的疑惑不能放下,跟一切人事物之间的控制的欲望放不下,占有的欲望放不下,这是大障碍。纵然你布施钱财,千百亿万,这做功德,你的果报全是世间有漏福报,不是功德。为什么?功德是生智慧,你不生智慧,你才晓得这个东西多严重。

  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几十年来,常常劝勉同学,你们听我早年的,还没有录相,听我的录音带,我讲过多少!一定要放下控制,要放下占有。为什么叫你放下控制、放下占有?因为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你还要控制它,你还要去执着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虚妄里头你还生控制、生占有,岂不叫大错特错,关键就在此地。你能把这一关真正参透,对于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控制的念头,不再有占有的念头,这里引用的讲的得失,没有得失。

  再想想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典范,人家把王位舍掉,荣华富贵的生活放弃掉,每天到外面去托钵,晚上睡觉找棵大树底下打个坐,我们中国人讲打个盹就好了。人家的精神、体力非常强壮,禁得起风吹雨打日晒,禁得起,三衣一钵,我们世间人看苦行僧的生活,他快乐无比。世间人没有比释迦牟尼佛快乐,孔颜之乐,跟释迦牟尼比还差一等。我们想这什么力量?没有别的,智慧,真的了解事实真相,不再有这个念头,得失不关心,不会放在心上,心地永远真诚。

  所谓的真诚,就是一念不生。有念,心就不真、就不诚,有念是妄心,有念就是虚情假意。真诚心,它起用自然是清净、是平等,对待外面一切众生自然是慈悲。为什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怜悯一切众生。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很可怜,那是什么?他迷惑。为什么迷惑?大乘教里面讲,「真如不守自性」,就是说他迷失了自性,才产生这些错误。这些错误,实在讲,在没有回头、没有觉悟之前,够他受的。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教诲,那种慈悲护念从来没有间断过,不管众生用什么心态对佛菩萨,佛菩萨从来没有改变过。

  智慧这两个字,大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我们就看经文,这两首偈。『令知众生性空寂』,这个慧灯,慧光,它能够帮助众生体会到相有性空。能生的法性是空寂的,所生的现相怎么会真有?哪有这种道理!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现相好象是真有?我们看错了,没看到事实真相。如果你看到事实真相,你自然就放下。事实真相是什么?所以这个地方「众生」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讲现相。现相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这个地方众生不是讲一切人,人也是众缘和合而生,也是个现相,所有一切现相,包括时间跟空间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

  《华严经》在前面讲,无量因缘,讲「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最初跟诸位学习的,无量因缘不是单纯。无量因缘谁晓得?你自己本来就晓得,为什么?你本来是佛,你怎么会不知道?现在不知道了,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才完全不知道。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全都知道。能知道整个宇宙一切现象,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跟这一句话的意思完全相同。凡所有相就是众生,皆是虚妄就是性空寂。性空寂,相是虚妄,真正是了不可得。

  你们可以听听钟茂森居士讲的科学的报告,科学家最近发现的,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物质现象是无中生有,这很不容易发现到。在我的想象当中,他的发现是用数学推算出来。观察,我们现在科学仪器恐怕还观察不到,是从数学里头推断的。因为它这个现相无中生有,无就是法性,法性现相,那个相是剎那生灭,就是那个相存在的时间太短暂,短暂到我们无法想象;我们今天讲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十万分之一秒,百万分之一秒,千万分之一秒,都没有办法形容。我们看到好象现相存在,就是这生灭相的相续相,很难懂。

  我们常常用看电影,电影的银幕,电影银幕这个现相我们知道得很清楚,那是幻灯片。这个放映机镜头打开,一张幻灯片就照在银幕上,马上关起来,换第二张。一秒钟换二十四张,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就已经把我们的眼睛欺骗,我们认为那是真的。事实上我们现实的这些森罗万象它那个速度是多快?《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里面所说的,我跟诸位做多次报告,那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方便说,我们已经就无法想象。照《仁王经》上讲,大概是一秒钟的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它的时间就那么短。一秒钟,像我们电影放的放映机,放多少张幻灯片?一秒钟放出二十一万六千张幻灯片,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实际上的速度比这还快,还要快很多倍。所以这是佛的方便说,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是真的。

  你要在一切现象上,要是起分别执着、起妄想,大错特错。那真的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你怎么这么可怜?可怜不是说别的,说这桩事情。对这事实真相完全不知道,你在这起了妄心,想控制它,想执着它,实在讲连自己的身、连自己的念头你都控制不了,你都占有不了,你还能占有身外之物?哪有这种道理!又不晓得这身外之物全是你自己的,为什么?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你看六祖讲得多清楚,「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一切都是你自己所现的,全是你自己的,你何必还在这个要占有,那个喜欢、那个讨厌?没有这必要了。

  所以真的我们现在才真正知道佛给我们讲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四十九年跟我们讲些什么?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此地这一句经文里头,众生就是法相,空寂就是法性,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性相不二。相有,有是幻有,不是真有,它的时间太短。性是真有,空寂是真有,现相是幻有。佛法里面把这现相也叫妙有,叫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性是真空,真空为什么不空?它能现妙有,就是说它能生万法,所以它不空。虽生的万法,万法又了不可得,还是归于空寂,你千万不要认错,不要看错,不要会错了意思,你就是佛菩萨。

  底下这一句话说得好,『一切诸法无所有』。一切诸法无所有,你就千万在一切诸法里头,我们常讲,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占有,你不能控制。就像看电影一样,在电影院里你看电影,你可以在那里享受,你决定没有办法控制它,你也没有办法占有它。我们用看电影这种心态来看这个世间、来做人,你就会很快乐,无论什么境界,再好的境界,你不会贪恋,为什么?贪不到;再恶劣的境界你也不会去悲伤,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世间确实是这个样子,这叫「诸法实相」。

  《般若经》上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彻底透彻了解,是谁?是佛,佛才能究竟。谁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这个诸法实相你就完全透彻明白,不用学。惠能大师没学过,学不到的,学也是冤枉;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样子,去学了十二年,没用,最后统统把它丢掉,统统放下,这管用。真实智慧,真实德能,真实的才艺,真实的福报,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所以晓得这个,要不要向外贪一点?不要,那个念头断尽了。

  在此地再跟诸位透一个讯息,这都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就以释迦牟尼佛、惠能大师做例子,他们在世的时候,跟我们在一起,我们看到好象跟我们过的是同样生活,而实际上给诸位说,他住净土,我们住秽土。净秽从哪里分?净秽是从你自己心里分。我们现在晓得,释迦牟尼佛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他住的是什么世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我们凡夫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在,我们住的是秽土,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不一样!

  这个道理,我们所体会到,从哪里体会到?佛在经上说了,把这个消息透出来,哪一句话?「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都是透给我们的讯息。你如果真的能够把执着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一点点执着,你现在身跟我们一起,实际上你住什么境界?你住四圣法界,你不是住在六道。那你在六道,你在六道是给我们做示现。你的净土你享受到,你的净土我们享受不到。高层次的能看到低层次,低层次看不到高层次,你在你的境界上看到我们是生活在六道轮回当中,你住净土。

  所以佛门的绘画,表法,也很有意思。你看画的佛菩萨在我们人间,他站在莲花上,表示什么?表示他在净土,我们在秽土。有意思,不是随便画的。为什么不画个佛菩萨生活跟我们一样站在泥土地上?没有,他为什么要画在莲花上?不一样,不同的境界。佛陀的教诲没有别的,希望我们返璞归真,回头是岸。华藏、极乐是我们自性变现,佛祖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净土在哪里?心净就是,没有一处不是净土。所以「此方即是极乐,极乐即是此方」。由此可知,整个关键都在自己,决定不在别人,决定不在身外。

  后面这首偈,『演说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演说」,克实而论,就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讲般若。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第一部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在定中讲的,凡夫没有人知道。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证道之后继续在菩提树下打坐,他在入定,这个入定的时间也比较长,经上讲二七日中,也有经上讲三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两种说法都有,我们也不必去执着,到底争论是十四天、还是二十一天,那你就又生烦恼,又生妄想分别执着,不用去争论。问题是我们把这些争论放下,你才能入境界,你争论入不了境界。

  这个时间记载,记载二七、记载三七,那是记载的人他的境界,我们怎么会晓得?智者大师的故事给我们证明,智者大师是中国人,天台宗的祖师,唐朝时候人,去释迦牟尼佛已经一千多年。他老人家讲《法华经》讲到「药王菩萨品」,他入定了,给诸位说,就在讲经讲台上入定,入定的时间多长我们不知道。出定的时候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现在还没有散,还在那里讲,我刚才入定的时候到灵鹫山,我还听了几句经文,他在那里讲经。你就晓得法华会没有散,任何一会都没有散,只要你有这个本事,你就可以亲自参与听释迦牟尼佛亲自讲经的法会。

  所以这个经,没有讲时间,你看「如是我闻,一时」,这一时妙极了,什么叫一时?你一心不动的时候,时空完全打破,时间、空间都没有,你就能回到过去,你也能走到未来,时空没有了。你可以去听,你想听《华严经》,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华严经》,你就能参与;你听《法华经》,灵鹫山现在还讲《法华经》;你听《金刚经》,祇树给孤独园那也在讲《金刚经》。同一个时候,一时。所以四十几年所讲的经,一时。到你心一的时候,妄想杂念统统没有了,这些事实真相你就全了解;而且你还有能力一时遍听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你能够同时遍听。

  诸佛菩萨讲的这个经从来没有中断过,你要喜欢听经的话,你永远都听不完。你要想毕业的话,随时就毕业了,为什么?听一句都全通,你知道吗?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一句,就全通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这是不思议境界。《华严经》末后一品,你看《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没有时间的障碍,没有空间的障碍,没有先后的障碍,没有远近的障碍,这才是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演说,为一切众生演说,演说什么?「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就是《金刚经》上四句偈意思一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讲相;讲它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露水,时间很短,太阳一出来就没有,闪电就更快了。告诉你这个现象不是存在的,它存在的时间太短,佛用这个方法来形容。

  『乃至犹如梦影像』。你看梦幻泡影有个梦、有个影,这个相是幻相、是妄相,不是真的。佛说的这个都是讲我们今天现实的世界,我们以为真的,我们是错会了,看错了、想错了,这个看错、想错,当然我们也说错了、也做错了。这些错误,总的来说就造业。所造的业无量无边。业有力,这个力是什么?能把这个境界转变,这个道理你要懂,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想都是不善,所以业力就把你这个境界就变成不善,变成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所以饿鬼、地狱、畜生从哪里来?是你心想生的。你心里不想,本来没有。我心里不想,这个饿鬼、畜生、地狱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了?有,为什么有?你不想饿鬼、畜生、地狱,但是你想贪瞋痴,贪瞋痴有没有?有,那就行了,贪就是饿鬼,瞋就是地狱,痴就是畜生。

  贪,我们举例子举贪心,我今年学了佛,我把世间法都舍掉,不贪,对佛法贪,你没有舍掉,没有把饿鬼道舍掉,贪佛法,你说糟不糟糕?烧香要烧头一炷香,别人烧头炷香你就发脾气,心里不高兴,瞋恚在,地狱还在。烧香、拜佛还要下地狱,为什么?下地狱是瞋恚心,不是说烧香、念佛就能够离开地狱,不是。瞋心断了,地狱就没有了;贪心断了,饿鬼就没有了。这个道理你要懂,你必须要参透,你才能真正帮助自己、成就自己,解脱迷惑颠倒,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六道三途。如果更殊胜一点,永远脱离十法界,这个方法,净土是最有效果的。

  尤其是现在,现在这个世间浊恶到了极处,人的迷惑颠倒,造作极重的罪业,感得世界末日,这人多苦!我们要救自己,除念佛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要怎么念法?有空就念佛,不要再搞别的法门,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个世间好也好,不好也好,与我统统不相干,你要这样想法。事实上真的是不相干。一句佛号念到底,用真诚、清净、慈悲心去念。我念佛成就了,自然会感动很多人,自行就是化他,自他不二,这是真正自度度他。如果不念佛号,还想别的,那就糟了,继续再造业,果报无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六五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在这一大段里面第四个小段有二光,慧灯光、法自在光。这二光所说的是「入理持法」。入理就是契入自性,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所以意思是比较深一点。我们也藉这个机会把智光跟慧光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因为智慧是大乘教里面修学最重要的科目,智跟慧有时候意思相同,有时候意思不一样。在这个经里面,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的看出,慧是入理,简单的讲就是真正觉了诸法实相,这是慧;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善巧方便,随心应量,那是智。所以智是用在事相上,慧是观察到体性。我们讲性相、理事,智是用在相上、用在事上,慧是用在性上、用在理上,对于性理的悟入,所以此地讲入理。智完全是用在事相,我们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是门」,方便就是最妥善的一种方法,这是属于智。可是智跟慧有密切的关系,表里的关系,里面是慧,外面是智,外面智没有了,肯定里面慧也没有,有慧一定有智,有智一定有慧,这我们要懂得。慧要是没有,就是迷;智要是没有了,就是烦恼。所以烦恼即菩提,一体的两面,迷了之后起的作用就是烦恼。

  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许多的事情都在我们现前,只要你冷静去观察就清清楚楚。整个宇宙,佛说得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只要烦恼没有断,因果就逃不了。到什么时候因果没有了?明心见性,因果就没有了。譬如讲报复,这我们世间很明显的,报复,你结了怨,你很害怕报复,结怨是因,报复是果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实在你要是了解透彻你就不怕,为什么?因果报应是正常的。但是报应麻烦在哪里?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碰到一个觉悟的人就了了,两个人有一个人觉悟,这个问题就化解了。两个人都不觉悟,报复的时候不服气,又结了冤仇,来世又要报复,报复来,报复去。你看看《文昌帝君阴骘文》,一开头他就是示现给我们看,生生世世的报复非常残酷,一次比一次严重。因为他报复不是他报复那个仇人,连带无故伤害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那个问题就严重。所以罪是一次比一次严重,到最后都是堕阿鼻地狱,这是不觉,完全迷失了自性,胡作妄为。

  当中有一个觉悟,有一个入理,这个报复就中止。怎么中止?报复的人找不到他的冤家对头。所以像我们现在凡夫他找得到,凡夫有身,如果没有身他就找不到。世间人报复,报仇人是他找到身,找不到身就没有法子。所以他有「我」,你看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如果没有身?没有身,他还有灵魂,他不是在人间,他或者在灵界,在天道,在鬼神道,也能找到你。你只要有灵魂在,他也能找到你。那么修行人为什么找不到?修行人没有灵魂。诸位晓得,灵魂是阿赖耶识,如果觉悟了,转八识成四智,那就找不到。为什么?四智菩提跟宇宙整个融成一体,那怎么报复法?觉悟的人他的精神跟法性融成一体,他的身体跟法相融成一体,就是整个宇宙,那就没有了。

  所以诸位要晓得,灵魂出不了六道轮回,他的活动空间是大,那我们这个身体?现在活动空间离不开地球,纵然是用太空船飞到其他的星球,也没办法超越太阳系。所以说灵界比我们这个肉身活动范围大,他超越不了六道。可是再向上提升一级,到了灵性,不是灵魂,灵性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超越六道轮回还有层次,你看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在四圣法界有没有因果?有因果,不过他那个因果酬偿是非常自在。像安世高大师,这传记里面我们都读到的,他是过去生中误杀两个人,杀人要偿命。他到中国来的时候,他知道那两个人在中国广州,就是又转世了,又到人间来。他到广州去,跟一个朋友讲,今天我会被一个人误杀,你要告诉官府不可以判他的罪,这是什么?过去生中我误杀他,这一生中我应该被他误杀。讲得很清楚!结果?果然是被人误杀。

  他这种示现告诉我们,十法界里面因果不空,因果不但在六道,延续到十法界。十法界再上去到一真法界,那就没有了,为什么?他跟法性融合成一体。他的心是什么?心是遍法界虚空界,他的色身也是遍法界虚空界,他没有身相。他那个相是众生感,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华严经》上讲法身大士,他有应。如果众生没有感,他不会现相,他现相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懂,我们看到日本江本博士的实验,明白了,从这个地方得到启示,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种应是什么?佛法讲「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本能,性德的本能。

  所以学佛,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今天我看到同学从网路上下载一份报告给我,第一份是英国牛顿,这是过去的一位大科学家,也是一位数学家,他发现地心吸力。他看到苹果掉在地下,这现象是很自然的,你看别人发现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发现苹果掉在地下,为什么不飞到天上?为什么不往两边跑,会往地下跑?这个心就比一般人细,结果发现地心引力。现在他的这些笔记,他手写的这些笔记都保存在,最近在欧洲展览。展览里面发现他记的有一条就是讲世界末日,根据他所说的来推算,世界末日应该在二0六0年,我看了这么一条讯息。现在很多人在研究,这是他的预言。

  另外就是看到世界各地的灾难,特别是水灾,有些地方有旱灾,也相当的严重。我们知道灾难,科学家是根据物理的观察、数据的统计来说的。科学家所说的在佛法里面讲是「缘」,凡事果报它有因、它有缘。科学家能看到是缘,因他看不到。因是什么?大乘教里面讲得清楚,因是人心!所以佛法讲境随心转,外面的环境(大宇宙)是随人心在转变的。

  如果你是佛心,佛心是什么?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佛心。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所看到的世界不是这个样子。是什么样子?大乘教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大光明相,一片光明。心地是光明,不是黑暗。我们今天晚上看到太空是黑暗,那是什么?那是无明。黑暗从什么地方变?把光明变成了黑暗,这是自己变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的境界。离开妄想分别执着,黑暗没有,整个宇宙是大光明藏。谁能见到?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见到。见到这个就是入理,真正入理!理是光明的,理是清净的。现身现土,那个土叫实报庄严土。现土他就起作用,不起作用的时候是常寂光,常寂光才真正是理。现实报庄严土那已经起用,这个用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是什么?是明心见性的诸佛如来的自受用。

  他为什么还要自受用?他不是已经明心见性了吗?还要什么自受用?我们读《华严》明白了,虽然明心见性,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他还要把习气断尽,所以他还要用。不过他那个用跟我们这一般用完全不一样,所以说如来自受用。如来如果真的有自受用的话,那不就又起心动念,不又有分别执着了吗?决定没有,他那个自受用也是法尔显现的,唯心所现。法尔是没有起心动念。他们应化在十法界也没有起心动念,不但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所以虽然示现在一真法界,实际上给你讲他住常寂光净土,他住实报土。如果他四十一品无明没有断尽,他是实报土;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他是常寂光土。我们能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说实在的话,很不容易。如果不是得力于《华严》,很难理解。这是我们欢喜什么?《华严经》讲得详细,我们细心去学习,虽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境界,也能模模糊糊的看出佛菩萨一点苗头,这就相当不容易!

  看出来之后,这是慧!有了慧之后,那要有智。怎么样?我们一定在这一生当中要入理。这个愿是好愿,这个心是好心,可是真不容易做到,为什么?你烦恼断不掉。那你就可以选择带业往生的法门,这一生当中专念阿弥陀佛,其他的世出世间法都要放下。可不可以学?也可以学,学了怎么样?不要放在心里。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那么你这一生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到那边再明心见性,再去大彻大悟。这是保证你这一生能走得通的路。

  而且走这个路需要多少时间?真正下决心肯放下,这是我这几十年当中都常常劝勉同学,三年,顶多五年,不超过五年。外国科学家说世界末日是到二0六0年,那还有五十多年,时间足够用。三年到五年,不要放下别的,只放下执着,我不再执着了!不执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你看比凡圣同居土要高出太多。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过去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一定要记住!我们学的《华严》就起了作用。

  好!我们现在看今天这段经文,第十光,四十四第十「法自在光」,它也是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以种种法施众生。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八句偈意思深广无尽。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可以肯定一个说法,那就是《华严经》上每首偈、每句经文都是大圆满。一句一偈要是明白了,全经就学完,就毕业了。这就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句名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是全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一,一句或者一首偈就是全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我想同学也听过佛门里有这么一句话,一经通则一切经通,一法门通,一切法门通。在《华严经》上你会体会到,一句一偈通达了,全部都通达。

  今天讲大自在,『又放光名法自在』,法是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怎么说自在?自在的意思,简单的讲就是没有障碍,有障碍就不自在。佛法里说「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说「心离烦恼之系缚」,烦恼好象绳索一样把你捆绑起来,你不自在,要是离烦恼的系缚你就自在,「通达无碍,谓之自在」。大乘教里面,诸经有二自在、有四自在、有五自在、有八自在,《华严经》上说十自在。《华严》是用十表法,每样它都讲十,这是很圆满的。

  我们先把这几种自在略略的介绍,两种自在是《华严经疏钞》上讲的,就是清凉大师说的。一个是「观境自在」,一个是「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慧,我们前面讲的智慧是慧,作用自在是智,我们对智慧用这两个字来看(观察)的时候就很清楚。智慧是相对的,虽是相对,它是不能够分割的,所以真的叫不二法门。观境,「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智慧的观察就能够通达一切法,一切诸法是相,相一定有性,一切诸法是事,事一定有理,慧是观理、观性。你看清凉大师讲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这个真如就是性,真如是理,这不是相、不是事。但是你在事相上看到它真如之理,真是真性,如就是它现的相如其性、事如其理,理跟性是真的,所以它现的相也不是假的。不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为什么?因为真如没有形相,真如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它是宇宙的本体。所以一切相都是它变现出来的,真如。说得很深,说得很玄,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今天讲这个特别写了几个字,「信我自性」,真如就是自性。

  下面这五句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说了这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自己的自性。这五句话你要是能够肯定,深信不疑,这就是慧观,这就是清凉大师在此地讲的观境自在。你要晓得,你的真心、你的自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来具足」,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本无动摇」,本无动摇是自性本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能生万法」,宇宙从哪里来的?是你自性变现的。这你不能不知道,是你自性变现的。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众生也都是你自性变现的,离开你自性,宇宙之间没有一法可得,连时间、空间也是你自性变现的。

  所以觉悟的人,他是什么境界?觉悟的人知道整个宇宙是自己。你的冤亲债主在哪里?冤亲债主也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一法可得。所以宗门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识得一,万事毕」。那个一是什么?一心、一相。一相是寂灭相,一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心。一心一相,你就证得究竟的佛果,没有一法是离开自己的。我们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整个宇宙,觉悟了,晓得整个宇宙是自己,身上一个细胞、一根汗毛全是自己,绝对没有对立。迷了之后不晓得,这个汗毛跟那个汗毛对立,这个细胞跟那个细胞对立,他们两个做冤家,你说可不可怜!冤冤相报。

  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牙齿咬到舌头,有没有这个经验?牙齿跟舌头对立,牙齿咬到舌头,舌头一定要报复,要想办法把牙齿打掉。你有没有看到这种人?没有看到。为什么?一体。你不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知道一体之后,我们自然就会体会到十法界是一体,六道三途都是一体。迷了之后堕在十法界,十法界不能说不善,三恶道也很好。好在哪里?他在那里面学习,十法界都是在学习。学什么?学回头是岸,学返璞归真。你迷了,堕在阿鼻地狱这是迷得最深,阿鼻地狱也是教训,也是消你的业障。业障消尽了,就往上提升。所以众生有感,这个感可能不是他有意的,不是有意叫冥感。佛菩萨有冥应、有显应,都是在帮助他向上提升,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这叫佛法。

  世出世法里面能找像这样完美的这种教学,完美的体系,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听都没有听说过。我初学佛的时候,我听老师告诉我,佛门里头没事。我们世间人常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真的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确实没事,那到这个世间来应化不就多事了吗?没事你为什么来?没事也来,来了还是没事,这叫高明。我们是有事、没事是对立的,是二边,二!他们能做到不二,有无是一不是二,这叫妙法!他为什么能现?我们现在知道一体,牙齿咬到舌头之后,我们知道,我们对牙齿也关心,对舌头也关心,都要好好的保护,一体,不二!

  诸位要知道,二就堕落。严格的说,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他对印宗法师那段谈话。印宗法师知道他是惠能大师,从黄梅得法到岭南来,在广州见面,向他请教禅定、解脱,这是大乘教里常常讲的,他说五祖怎么讲法?禅定、解脱五祖怎么讲法?惠能大师回答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开悟、明白了,帮他剃头,倒过头来拜他为师,统统是菩萨示现。你要真正学佛法,惠能大师这个格调太高了,世法、佛法,你要问什么是世法?什么是佛法?能大师告诉你,世法、佛法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自己去体会。什么时候你能做到不二法!那什么是佛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佛法。只要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不是佛法。如果给你说佛法,那是什么?那是口头上的佛法,口头上的佛法我们也要承认,那叫什么?方便法。这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可是你要想入理,就是你要想见性,你必须把两边放下。两边是什么?起心动念,你才能入理。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二法,起心动念就变成二法。我们要怎样入进去?所以真的他有方便法,先放下执着,于一切法都不执着,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佛法的修学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在你工作里面,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不在外头。为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自性变现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自性变现的。你什么时候能真正觉察到万法是我变现的,阿弥陀佛在哪里?自性弥陀。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唯心净土。我们居住现在这个地球,唯心地球。地球上所有一切万物,自性万物。佛,释迦牟尼佛,自性释迦;张三李四,自性张三、自性李四,是一不是二。你入这个境界,妄想分别执着是一扫而光,你就入理。你入理什么?入不二法门。如果还有人我是非,你没有法子入。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也有人我是非,那是什么?那是恒顺众生。你有人我是非,我也跟你有人我是非,表面上有,骨子里头没有。世间人是表里统统都有,他是外表有,里头没有,这就叫入不二法门。

  十法界的众生都落在二边,不要说六道,为什么?声闻、缘觉执着放下了,分别没有放下;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分别执着没有了,放下了,妄想没放下,所以不能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是不二法门。这是慧照,了是明了,真如之境,真如之境就是不二法门。这不是凡夫境界,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才是真真实实见性的境界,是我们修学大乘终极的目标,我们就是要证得这个。

  我们的烦恼习气太深,染污太严重,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尤其闻到正法,太可贵了。要想在这一生成就,决定要依教奉行,佛怎么教我,我就怎么做,不要自己有意见,不可以怀疑。譬如念佛法门,这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我们为什么佛念不好?不听教诲。佛是怎么教我们的?末法时期选择净土,是释迦牟尼佛代我们选择的。在《大集经》里面佛告诉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生在末法,选净土是听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依教奉行。

  可是修行两个原则你一定要晓得,世尊灭度之前,阿难尊者向世尊请教两个问题,在灭度之前。第一个问题,世尊灭度之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在世,我们是以佛为老师,依靠佛;佛不在世了,我们以谁为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我们今天选净土法门,我们有没有依靠戒律?要是没有依靠戒律那就错了,法门选得没错,没有老师指导你。你今天怕不怕苦?末法修行,尤其是现在,法弱魔强,你以好心待人,别人不是以好心回报,你说这多痛苦!苦要不要受?想到世尊告诉我们「以苦为师」,心就平,也就欢喜接受,佛教给我们的。

  我们现在这个境界正好碰上,戒里头你要知道什么叫根本戒。十善业道叫根本戒,你做到了没有?后面,我们这首偈子接着以后,就是六波罗蜜,六度的光。六度光里面有戒,布施持戒,到那边再跟诸位细细的来讨论戒律。不持戒不能成就,特别是根本戒,根本戒是十善业道,不是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十善业道的上一级,十善业道是第一层楼,三皈是第二层,五戒是第三层,沙弥戒是第四层。你第一层都没有,你哪里会有二三?这不能不知道。

  十善业道你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十善业道,无论学哪个法门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解无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学,跟学佛不一样。持戒是学佛,没有戒是佛学,佛学解决不了问题,佛学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解决不了问题,就是说你脱离不了六道轮回。那戒,你不持戒,决定不能成就。所以我们今天实在就是做深层的反省,十善为什么做不到?十善还有根,有根本的根本。我们想到在中国历代无论出家、在家学佛的,为什么他们有成就?他们从小出生根就扎得很厚,所以持戒对他们就轻而易举,一点困难都没有。为什么?心善、言善、行善,很容易做到。

  中国五千年的家庭教育,那才叫真正的根本,集家庭教育之大成就是《弟子规》。所以中国过去出家、在家学佛的这些大德们,根基太好、太厚了,统统都是扎的三个根,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法的《十善业道》。这三个根扎下去,不学佛,不想求生净土,他来生也是人天,不堕三恶道,那叫真正的学儒、学佛、学道!如果连《弟子规》都没有,我们承认他是佛学、儒学、道学,他可以拿到世间的博士学位,他可以成为一个佛学家、儒学家、道学家。但是李老师的话,「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就是说他在六道里面依然受业力的牵引,他出不了六道轮回。佛学家念佛不能往生,学佛的人念佛决定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决定不能够疏忽,疏忽那你就是真的错了。

  《华严经》里面讲的最高的境界,我们可以听,我们可以去体会。体会的浅深各人不相同,不能体会也不错,阿赖耶识里面种了一个种子。可是我们一定要做到尊师重道,尊师重道,师是老师、是佛陀、是诸菩萨,他们所说的决定没有怀疑。佛是老师,这是「贤首品」,贤首菩萨是老师,文殊、普贤是老师,决定不怀疑,依教奉行。所以我们一定要老实把这三个根扎好,有这三个根,念佛求生净土,三年五载没有一个不成就。

  再看第二「作用自在」,这是智。「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这是入理。你看先入理,然后才起作用;没有入理,作用起不了,你这是烦恼用事。「即能由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融自在」。这一条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慈悲一定要记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什么?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入理,学了这么多,你不得不承认整个宇宙是一体,整个宇宙是自己,你要肯定这一点,这是佛讲的。我没有证得,佛说的我相信,我一定努力证得。

  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证得?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决定可以证得。在这个世间证,太难!在这个世间证的时候,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我们自己想想不可能。我们可以放下执着,放下执着也就不得了,放下执着是阿罗汉,能放下分别是菩萨,妄想无明是决定没有办法放下,我们没有这个信心。有这个信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但是我们能够把执着放下,不再执着,我们往生的品位就够高。所以自己做不到的不必去说,也不必去想,为什么?假的,那不是真的,面子上好看,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所以戒律,在这个时代能把沙弥戒做好就是菩萨应世。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你百分之百的落实,我们就承认你是佛菩萨再来,你不是凡人。所以不要再去往高处想,往高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沙弥律仪》能做好,诸位要知道,没有根就没有沙弥。这个根还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统统做到,这是在家佛子;《沙弥律仪》能够做到,出家佛子。佛菩萨承认你,龙天护法承认你。如果你连《弟子规》都做不到,世间人承认你,佛菩萨不承认你,鬼神不承认你。这个事实真相你不能不知道。你穿上出家人衣服,你是冒充的,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冒充在现代的社会是普通的现象,也可以说正常现象,不冒充是太少。现在这个世界都是假的,连卖药都是假的。我们要是学这个世间法,样样都学假的,你可以欺骗社会大众,欺骗世间众生,你欺骗不了鬼神,你欺骗不了佛菩萨。你要认真去想想,要认真去学习,佛法的精髓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慧,放下是智。

  所以智光、慧光给我们讲得很透彻,有慧、有智你才能现身说法,才能化诸众生,圆融自在,你没有障碍。这个说法还是嫌太深,我们要问,我也很想做,从哪里下手?五十六年前我第一次见出家人,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请教。方先生告诉我,佛教很好,佛是大哲,大哲学家;佛是圣哲,佛是圣人;佛经是高等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相信方先生的话是真的。我向章嘉大师请教,有没有很简单的方法让我很快的能够契入,就是要求入理?章嘉大师告诉我,有!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放下是他第一次教我的。我听了似懂非懂,接着我就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我向他老人家辞行,他送我到大门口,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

  我是深深感触到他老人家的毛光照益,那摄受的力量太强,我真的很认真的学六年,六年感应就现前。我这个行业是他老人家替我选择的。我跟他三年,跟他那一年,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是六十五岁。他六十八岁走的,我跟他三年。出家这是他替我选择的,而且告诉我,真正发心出家学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你自己不要操心。佛菩萨给我安排不少逆境,我很感激,为什么?这是锻炼自己,放下报复,放下瞋恚。不是在这个境界里面,你怎么能知道你的贪瞋痴断掉,或者说是你的贪瞋痴降温、年年轻了,这念头轻了?

  烦恼一轻,肯定智慧就增长,它就像明暗两面一样,贪瞋痴是黑暗,暗的去掉光明就现前,所以智慧就增长。顺境里面不起贪恋,在顺境里头要断贪恋,没有贪心、没有留恋;在逆境里面没有瞋恚、没有报复。无论是顺境、逆境,永远保持感恩,为什么?它帮助我们断贪瞋痴,长戒定慧,你怎么能不感恩?这要懂得,知恩报恩。世间人为什么不知道感恩?他不知道恩,没有人教他。《无量寿经》讲得好,「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你就不能怪他。

  我们从小父母教的,知道感恩,知道尊师重道。在年轻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开导,对于诸法实相、世道人情逐渐明白。尤其是接触到佛法,知道虚空法界是自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是一体,决定没有分隔。宇宙的形成是顿现,不是进化,这是佛法跟科学讲的不一样,是一时顿现,所以它不是真的。我们跟科学一比较,我们对佛法就更肯定,一时顿现。我们所看到的现相是一个虚妄的相续相,不是真的,虚妄的相续相,你才能把所有一切万象放得下。放不下的人是他把这个虚幻的相当真,那他就放不下。

  他要晓得这个相续相是虚妄的,根本就不存在。就如同看电影,电影银幕上现的,根本不存在,剎那剎那都不存在。你说它存在,已经过去,它那个存在的时间只是二十四分之一秒,电影放的速度,就是说它存在的时间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只有那么长的时间。你还没有动念头,它就换掉了,就没有了。佛讲我们现实的这个世界,就算是《仁王经》上所讲的,一秒钟它换多少次?二十一万六千次。你来不及动念头,你念头还没动,它就没有了,就不存在了。它是个相续相,不是真的,你能明白这个就彻底放下,这事实真相。

  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讲过好几次,用科学来作证明,不是进化的,一般人放不下,就是不了解这个事实,现在连科学家都知道,无中生有。虽然生的有,那物质是有,那个物质存在时间非常之短,所以它是个相续相。知道这个,我们就想到整个宇宙是自性变现的,一时顿现,念念顿现。这个念很难理解,这个念的时间太短,就像《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这个念就是生灭,太短了。所以《般若经》上,我看《大般若经》,看完之后题了十二个字,我学习的心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把这十二个字刻了一个印章,就在这上面,就是它,「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不要说分别执着,那太粗了,起心动念都错了,它无所有,你还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但是我们起心动念养成习惯,习惯好不容易,舍不掉。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听佛的话,我先把执着,执着的相最粗,粗细的粗,最粗的烦恼先把它断掉,分别妄想是微细的烦恼,先从粗的下手,不再执着。怎么练?日常生活当中,人家送东西给你吃,有的你喜欢吃,有的不喜欢吃。在这个地方,拿来的时候学什么?喜欢跟不喜欢用平等心对待。从前我还有喜欢、有不喜欢,喜欢的要,不喜欢的排斥,现在一切没有了,都好!从这里下手,真干。对人也是这样,这个人我觉得很好,不错,那个人我不喜欢,讨厌他,一律平等。

  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里头,待人接物里头,修真诚心,真诚没有分别,用清净心、平等心,修这个!这叫真修行,不是每天念多少经、拜多少佛,不是。你要晓得,心净则佛土净,真修到心地清净,不染着了,念佛求生净土,一念都能往生。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是什么?佛是自性,佛是本自清净;换句话说,佛就是真诚清净平等觉,念念跟真诚清净平等觉相应,真念佛。西方极乐世界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想到那里去,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念头才一生,极乐世界就现前。明白这个道理,往生真有把握,往生得自在。

  我们今天帮助,现前这个世界众生很苦,真的是苦难众生。不接触,没有法子了解,接触之后就明白了。所以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有道理,释迦牟尼佛参学了十二年,没有一样不通达。我们要用释迦牟尼佛这个例子,不要用六祖。六祖是不学,不学也通达,那真的是极高明的示现。释迦牟尼佛示现是把这个格局降低了,跟我们中下根性一样的,这示现得太好!学了之后怎么样?放下!彻底放下,才明心见性。

  我告诉诸位,你们要想入理,你学《华严》,你要不把《华严》彻底放下,你见不了性,你学的是书本,就是你学的是佛学。学《法华》也好,学《楞严》也好,学完之后,彻底放下就见性。你不学它,彻底放下也能见性,那是惠能大师示现的;学了之后彻底放下,是释迦牟尼佛示现。你放不下,你就是搞佛学,那是世间一点福报,名闻利养是福报。福不能解决生死轮回的事情,这是六祖大师常说,「此事(就是生死轮回的事情)福不能救」。这要懂,我们要智慧,不要福报。智慧能解决问题,福报不能解决问题。

  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实在讲福报也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佛在「出现品」里面讲得多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就是德能、才艺,相是相好,我们现在人讲的福报。你自性里头没有一样欠缺,能生万法,还有什么欠缺的?没有欠缺。所以学佛一定要把入理、见性摆在我们第一位,我一生要求的就是这个。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知道,用什么方法?我感激章嘉大师,头一天就告诉我,就是看破、放下。现在我们用《华严》来印证,看破是慧,放下是智。

  为什么不能彻底放下?没有彻底了解。彻底了解就放下,才知道好,一切都不执着,这心里头多清净、多自在。小小执着,你就有小小烦恼;多多执着,你就有多多烦恼;大大执着,你就有大大烦恼。这都是烦恼,见思烦恼。你能放下是什么?放下执着,是烦恼放下,烦恼放下智慧就现前,为什么?烦恼障碍着智慧,智慧是本有的。所以「凡圣迷悟示意图」,我做了一个图,做成一个光碟,希望同学们这个光碟至少每个星期要看一遍。能够每天看半个小时,要常常看,你会觉悟。不要说话,你就看,你会觉悟。你要晓得,红黄蓝三色代表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一般大乘教里面讲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

  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那个断就是放下。你发了愿要断,为什么你不肯放下?那你那个愿是假的,你那个愿是骗人的,是骗佛菩萨的,是骗自己的,你说你有没有罪过?你要真断,真断就不能分别,就不能执着,一定要这样、要那样,不可以!要学着什么?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在这个世间,世间人说什么,行!只要你没有太大的过失,小过失都随顺。严重的、大的过失不随顺。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人不喜欢我,看到我就生烦恼,怎么办?我们就搬家,就移民。现在这个世界每个国家都开放移民,到处去游览,哪个地方人不讨厌我们,就可以在那边住,总有有缘人!特别是平常跟人结缘很重要,广结善缘,所以「得道者多助」。得道就是明理的人,明理、如理如法的办事、生活、待人接物,什么人都能相处。

  在现在,地球已经变成一家,交通便捷,资讯发达,真的是变成一家人。所以首先这是我常常劝勉同学们,一定要非常认真去做,第一个学谦虚、学谦卑,绝不吃亏。接着要学会尊重别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我都尊重别人。学习包容别人,敬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你在这个世界无往而不利。在这么多年当中,我能够跟不同的族群相处,跟不同的宗教相处,都能相处得像兄弟姊妹一样,没有别的,就是这么几点。哪个人做到,我相信你走到任何地方,没有人不欢迎你。别人最不欢迎是什么?你傲慢,这就没有人欢迎你;你自以为是,不会受人欢迎。谦卑很重要!你看天主教的《玫瑰经》,《玫瑰经》一共十五段,第一段就是圣母玛利亚的谦卑,把谦卑摆在第一条。应当要好好的学习!

  所以作用里头要知道有下手处,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先学着饮食衣着。衣着只要干净整齐,料子无所谓,不要执着在这个,款式也不必,一切都随缘,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多多的接受别人意见,决定不能坚持自己的成见,我要怎样怎样,这不好,这就不能随缘。放下执着,要从这里下手。工作也是如此。一定要晓得,人都有长处,都有缺点,要找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你走遍天下找不到;找一个完全是坏人,没有一点好处的也找不到。那你就懂得,我们赞美别人的优点,不理会别人的缺点,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都值得尊敬。能够帮助这些人改正他的缺点,那你就是大圣人,那你就是佛菩萨。

  所以首先你要能够包容,要能够原谅别人,要有耐心跟人相处,要长时间感化别人,这个东西急不得。要晓得,尤其是四十以上,这从前李老师常常告诉我,四十以上他已经养成习惯,决定不能责备他,所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缺点也不要说了,为什么?不容易改过来。那个改过来是他自觉。别人要去责备他,劝他改过,往往他会记恨在心,那你就跟人结了冤仇,那就错误,所以只有恭敬随顺。四十以下的可以帮忙。李老师他的学生里面,他用这个标准,四十以上的绝不劝,四十以下的,观察,你能接受,真教你,你不能接受,也就随顺。所以这不是不慈悲,这是智来决断。四十以上还真肯学的,那也不舍弃。

  那时候我们同学当中,有一个老居士,林看治老居士,我们在一起学经教,她年岁最大,她六十岁,真学、真听话、真干。所以老师不但常常骂她,老师手上的扇子会打人的,打她!真肯学,所以她学得很不错。小学没有毕业,学讲经,还讲得很好,法缘殊胜,每到一个地方讲经,听众特别多,缘胜!我们同学有比她讲得好的,到那里去讲,没人听;她去讲,有人听,各人法缘不一样。所以老师也就劝我们,要结法缘。你要不结缘,将来成佛了,成佛说法也没有人听,佛说法也是要靠缘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举那个城东老母做个例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缘。人家见到释迦牟尼佛很欢喜,她跟佛没有缘,不愿意跟他见面。佛走到她身边,她掉头就走;佛有神通,化一个身在她对面,她往那边拐;四面八方佛统统现身把她包围,她趴在地下大哭。佛跟大家说你看没有缘!跟谁有缘?她跟舍利弗有缘,所以佛就派舍利弗去跟她讲经说法,一看到舍利弗就欢喜。

  这你就要懂得,人跟人当中缘分的关系,不要去羡慕,也不要去责备,于外面没事,重要的是自己。自己要与众生结法缘,要与众生结善缘,决定不结恶缘。恶缘要化解,化解不从对方,从自己的内心,自己对于对方确实没有一丝毫的怨恨,就化解了。你懂得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你在家庭也好,你在公司行号、在社会,化解怨怼都是一个道理,不是在对方。

  我们这些年来从事于国际和平工作,化解国际的冲突,我在会议上做过很多报告。说明化解的方法在自己内心,不在外面。自己内心化解了,你去调停,两方面对你都信任,这问题容易解决。你自己内心的对立没有化解,就是你那个磁场、气氛不一样。我们这一大段讲「毛光照益」,毛光就是磁场、就是气氛。他跟你一接触,觉得气氛不对,兴趣就没有,信心没有了,那怎么能谈得拢?他一接触的时候就不一样。所以必须自己建立自己良好的影响力,这个气氛是影响力,外国人叫磁场,良好的影响力。不接触真的不知道。

  我们年轻的时候,接触章嘉大师,那是磁场最好的。接触方东美先生、李老师,这个氛围一般人没有法子想象,就是一句话不说,你也喜欢在那里多坐几分钟,为什么?那磁场好,让你感觉到非常柔和,非常安全,非常喜悦。这个地方讲了四十种利益,那还有智慧,还有自在。就在他那个氛围里面,你能感受到。这是佛光、菩萨光。

  底下我们也都可以介绍一下,为什么?对我们的修学都非常有帮助。《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说四种自在,第一种「得分别自在,住于菩萨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这段的意思我们简单的说,就是《般若经》上说的两句话,「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两句话到什么时候才兑现、才落实?八地菩萨,真不容易。八地菩萨不动地,什么不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的习气都不存在。不能说他习气完全断,他还有很微细的,不但我们凡夫无法觉察,阿罗汉、权教菩萨都觉察不到,那只有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能看出来,还有那么一点点。

  不起作用的时候他在定中,完全止于清净。我们就以惠能大师讲的、形容的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无动摇,就是这三条,他是在这个境界里头。本不生灭就是大般涅盘,他安住在般涅盘当中,不起作用。起作用是什么时候?九法界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他应就起作用。起什么作用?能生万法。他要不生万法,就是不现相的话,那跟众生没有法子交往,他也现相。自自然然,他那个现相是众生是有感,他应是无心,众生决定是有心,佛菩萨应决定是没有心,决定没有起心动念。

  没有起心动念能感,很妙!我们怎么想都想不通,总以为他起心动念。所以江本博士的实验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把这个疑惑断掉。水是矿物,它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我们动个念头它有感应?连水这种矿物跟我们起心动念有感应,那我们就晓得,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跟九法界众生感应道交,他那个应是不起心动念的。起心动念没有,哪里会有分别执着?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他们那个起作用是智,自性里面的智自然流露,叫法尔如是。

  所以这里讲得好,舍一切功用之行。我们今天修行要用功,你修哪个法门,这用功,他没有,一切有功用的那个行法他都舍掉、都没有。他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什么修行的方法?所以那种修行方法叫什么?叫无功用法。他们用功是无功用法,这很不好讲,也很不好懂。前面我跟诸位讲的,我们用酒瓶做比喻,只能用这个方法,用酒瓶做比喻是古人用的方法,教我们从这里体会。酒瓶装酒,酒倒干净了,里面擦干净,确实一滴都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这个味道怎么样除掉?没有办法,没有法子除,只有什么?只有把它放在那边,瓶盖打开,时间久了自然没有。自然没有了,就叫无功用法。所以这是说什么?无明习气。无明断掉了,真没有。无明什么时候断掉?初住菩萨就断掉,圆教。别教是初地,《华严》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断掉。换句话说,初住往上去统统是无功用道。到八地的时候,纯!也就是说他无功用道那个习气只剩一点点。

  如果我们比喻,像我从前讲的这个方法,你们也得细心去体会。四十一品无明我们用四十一瓶酒,四十一个酒瓶。你一个星期打开一个,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放在那里,第二个星期再打开第二个,到第四十一个星期,最后一瓶拔掉,最后一瓶拿掉,擦干净了,很浓!那四十一个星期之前的,第一个开的?你再去闻闻就没有,就这么个道理。把这四十一个酒瓶比喻为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最早断的已经成等觉,刚刚断的那是初住,今天刚刚断的。里面确实统统都没有,一点都没有,但是里头那个味道浓淡不一样。

  所以初住菩萨跟等觉菩萨、跟究竟佛果,在随心应量,十法界应化那个能力没有两样,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统统都是这样的,可是他的无明习气厚薄真的不相同。到八地就很纯,他在一切法里面决定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得大自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是《楞严经》里面佛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真的没有。他来随心应量,就像演戏一样,凡夫把什么都当作真,他什么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所以佛菩萨入世,不要说佛菩萨,连阿罗汉应化在世间,他与性德相应。我们凡夫在世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与烦恼相应,这很糟糕!与烦恼相应是迷惑颠倒,造业受报。佛菩萨教化众生,没这个事情,得大自在,这叫得分别自在。就是《般若经》上两句话,「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无所不知一定要做到无知。那你就明白了,彻底放下就无所不知,要不放下,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所以知是从哪里来的?是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头求的。圆满菩提不是从外头得来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六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从第十小段「法自在光」。法自在光有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以种种法施众生。是故得成此光明。】

  「法自在光」,前面我们讲到《大乘庄严经论》里面四种自在,第一种「得分别自在」我们学过了。我们再看第二,「得剎土自在,菩萨住于不动地,深心清净,于诸剎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也」。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这些义理,最重要的,在我们现前环境当中我们要怎样学习。经论里面讲全是大菩萨的境界,我们没有那么高,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跟他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他已经走到了,我们才起步走,这样就能够得受用。

  前面我们要记住,「得分别自在」最重要的就是舍一切有为的功用,得无功用法。这个地方我们怎么学法?我们是中下根性,那个中已经把我们抬举了,可以说抬举得很高,克实而论我们是下根。中下是中等里面的,中等里面也有上中下,中等里面的下根,下等里面的上根,这已经很高了,很不错了。我们怎么学?经教不能不认真学习。一定要晓得,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就是为这种根性人所说的;换句话说,是对我们说的,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的学习,要记住世尊给我们的示现,那就是说要非常认真的学习,又不能够死在言说、名字、心缘之中。就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状况一样,他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学了十二年,学了之后能一切放下,也就是说认真努力学习又不执着,这就对了。

  功夫最好是能常常修观,观照,由观照提升到照住,到照住就很可能再向上一层,就能照见,那就得大受用。修观,最好在早晚用静坐的方法,坐个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观什么?观诸法实相,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观这个。这个我们要是观成,对我们修学帮助就太大,为什么?放不下的自然放下,尤其是执着、分别,自自然然放下。观想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观这个。

  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的现象,再往上提升精神的现象,精神跟物质的现象都是无中生有。无是自性,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里面包括着精神和物质。能生的自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佛家叫它做空。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它能生万法,所以说真空不空,能生万法,它又是本自具足。万法怎么生的?一念顿现,不是科学家所讲的宇宙最早是大爆炸,到现在还看到有膨胀的现象,不是,是一念顿现。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古人说的,说得好,「迷唯一念」,一念就迷了,迷是一念,一念顿现;不迷,不迷没有,不迷就是永嘉大师说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念不觉这就是顿现,宇宙就现出来了,就如同我们用幻灯片打在银幕上的现象完全一样。你看幻灯片放在幻灯机上,你一按钮,这个打在银幕上,它不是一点一点扩张,它一下就现出来,圆满的现出来。遍法界虚空界依正庄严是一念顿现,没有先后。

  然后再告诉你,我们现在看到是相续相,相续相是念念顿现,前念跟后念不是一个念头,不是一念。前面一个境界相跟后面的境界相不是一个境界相,这我们说相续相,相似,相似相续,它不是一个。所以这里头本不生灭、本自清净、本无动摇,真的一点都不假。你常常观照这个叫诸法实相。现相,现相确实了不可得,确实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这九个字才真正叫诸法实相。我们每天不妨用个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来做这个观想,让自己心里头一念不生,这个境界在前面,这是什么?我们走无功用法的这条道路。对于转烦恼为菩提会有很高度的效率,只要契入之后,没有一样放不下,为什么?你了解真相。然后真的可以像菩萨一样,菩萨是真的,我们接近,相似,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得自在,没有障碍了。这是在得分别自在里头我们要怎么学法。

  现在讲「剎土自在」,你看剎土自在境界也高,菩萨住于不动地,跟前面一样八地,八地是不动地。都是讲八地菩萨境界,「深心清净」,这见了性,本自清净现前;换句话说,从来都没有染污过。到深心清净,我们现在住的世间是净土,所以它底下说「于诸剎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为什么?外面境界是随心转的。你的心清净,你会把唯心所现现的相都变清净;心不清净,这个相统统都不清净。就跟江本博士水实验的状况一样,你心不清净,你看它反应出来的很难看,是一个龌龊的相。如果心清净,你看看它反应的结晶非常美,非常清净的图像出来了,这就叫唯识所变。

  到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原来的样子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它本来面目。那是什么样子?那是常寂光净土,那是大光明藏,真正殊胜圆满到极处。那里头什么都没有,起作用,起作用的时候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实报庄严土。像《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在哪里?给诸位说,就在现前,不可思议!就在现前你就见到了。现在为什么见不到?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心有严重的染污,所以我们看到是个染污的世界。染污世界里住久了,凡夫不能不受影响;换句话说,多多少少也被它染污了一些。如果我们是真的不受染污,净土的相会现前。所以,不受不是离开不受,是真正明了染净不二!凡夫住的境界是染,菩萨住的境界是净,都住在一起。

  净的程度不一样,染的程度也不一样,因人而异。凡夫染,有的人染得轻,有的人染得重,染得重的,在这个世间确实他很不快乐,他没有快乐;染得轻的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点乐趣。菩萨等级不一样,《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个等级,都是清净心,清净的纯度不一样,居住的净土也不一样。愈往上面去的愈清净,往下面这些菩萨虽清净,比上面还是不如。一定要无始无明习气统统都尽了,那就一样,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佛佛道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究竟自在,究竟圆满。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求生净土的同学,你就要注意到,这是理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在此地,「心净则佛土净」。你想修净土,你不能够疏忽清净心。怎样修清净心?一定要把烦恼习气放下,因为烦恼习气是不清净的。我们常常提醒同学,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有,这是染污的根源。贪瞋痴慢不能有,名闻利养不能有,五欲六尘不能有,于一切法控制的念头不能有,占有的念头不能有,你只学这六样,你的心逐渐就清净了。

  好事要做,不好的事决定不做,虽做好事,心里头不要着相,像诸佛菩萨一样,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我做很多好事,决不要以为我做了好多好事,那你不就着了有我了吗?不着我能做,也不着我做的这些事是什么,做了之后最好忘得一乾二净。那是本事,恐怕你做不到,你做的事情都会记得,不能跟佛菩萨比。佛菩萨做了之后真的不记得,但是你问他的时候他就能记得,你不问他,根本就没有。他那个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到外面清清楚楚,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叫寂灭相,这个我们要学。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人来问我们,我们的心要住在这里;别人一问,自然就像水结晶的实验一样,别人一问自然就反应,不需要想,也不需要去记忆,自自然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这是净土。第二个得剎土自在就是生净土,生净土我们现在懂得了,是从我们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清净心变清净土,在清净土里面出生自在。

  第三个叫「得智自在」,你看这更高了,「菩萨住于第九地善慧,得无碍智慧,演说诸法,称理契机而得自在」。在这里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前面得剎土自在是得定自在,这个地方得慧自在,是因定开慧。那你就晓得八地的时候是得戒自在,戒定慧三学。戒是什么?自性戒,自性里面没有恶,纯净纯善,没有恶。中国五千年老祖宗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是觉而不迷,用中国人的说法本性本觉。马鸣菩萨也是这么说法,「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是自性究竟圆满戒,都不是在外面求得的,全都在里面,佛法称为内学;向外学就错了,外头没有。向外学,佛法称为外道,外道不是说别人,是说我们自己,我们心外求法就错了。一切都从自性里面去求,开发自性,那就是圆满的自在。

  九地是法师地,大乘教里面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大类第九都是法师地,第十如来地。法师一定要智自在,说法就没有碍了,所以九地叫善慧。把我们老祖宗跟佛祖讲的这两个意思合而为一,你看本性本善,本性本觉,慧也是觉的意思,没有慧怎么会觉?善慧。「得无碍智慧,演说诸法」,诸法要不要学?在我们现前要学,这个要记住。我们学它干什么?为什么惠能大师不学就可以得到?惠能大师是上上根人,那个人叫一闻千悟,听到一句佛法他就能彻底放下了。我们没这个本事,没这个本事今天我们学经教,学经教干什么?学经教是修戒定慧三学,不是别的。我们不是上上根,人家可以顿悟,我们只能够走渐悟。渐悟就是古大德教我们小悟,累积小悟,累积很多小悟就变成大悟,累积一定的大悟才会到彻悟,彻悟就跟惠能、跟释迦所悟的没有两样。

  所以我们是渐渐悟,这个悟一年比一年进步,也就是说烦恼一年比一年轻,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我们走的是这个路子。走这个路子如果你真正还能懂得放下,尽量的放,也就是说尽可能的我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些对象里面我不执着了,执着减轻,一年比一年轻,这就帮助很大。确实能帮助你契入境界,真正为众说法的时候自然就相应了。所谓佛佛道同,诸佛所说的一切法从哪里说的?自性流露出来的。你愈接近自性,你还没有见性,但是接近,一年比一年接近,你所讲的就很像佛所说的,跟佛比相似。如果距离自性、性德要是远离,那说得就不像,那就不像佛说的;不像佛说的就像魔说的,这肯定的,佛的反面是魔,细心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普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我们的根性包括在其中,并不例外。所以可以走学教的路子,但是我们的指归一定是净土。

  我们今天以《华严经》为主,教宗《华严》,行归净土。过去我们看到周止庵居士,一生专攻《般若心经》,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般若》。他们对这一部经差不多都用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专攻一部,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两位大德都是告诉我们,他们是「教宗般若」,研究教他用《般若经》;「行归净土」,都是念佛往生的,这个对了。在更早的时候,唐朝的时候天台智者大师,天台宗的祖师,这一生专攻《法华》的,他老人家也是行在净土,他是念佛往生的。所以天台宗的历代祖师几乎都是念佛生净土的,智者大师带头。给我们做了个很好的示范,那就是说不管你是学哪一宗哪一派,你都可以学他这个样子,行归净土,我把我修学的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

  这个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品经里面有四段经文,前面三段是讲上辈、中辈、下辈,后面那一段就是讲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把修学的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完全相同。所以后面那一段,过去慈舟大师做科判的时候(我们用他的科判),他判作「一心三辈」。就是所有修学诸大乘教的,统统可以回向求生净土,一个也不漏,这是真实功德,无比殊胜的利益,我们要记住。特别是在末法时期,如果要不求生净土,说实在话,没有一个人能超越六道轮回。你研究修学其他法门,果报多半都是在天道,定功不够的生欲界天,得初禅以上的那是色界天跟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事实不能不知道。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那一定要专求净土。所以,功夫得力,演说才能够契机契理。

  下面讲称理契机,上与诸佛所讲的教理不违背,同时又能跟现前大众的根机相应,真得受用,这就自在了。所以我们今天学教,不但是每一章每一节,乃至于每首偈每一句的经文,我们在今天要怎么学法,这个重要!我们才能真正得受用、得利益。智慧不现前,那就是智慧有障碍,智慧的障碍是什么?是烦恼、是习气。烦恼轻、习气薄,智慧就现前,烦恼少一分,智慧就长一分,烦恼少两分,智慧就长两分。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这些话说得很多。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断烦恼?净宗最方便的就是持名。烦恼现前,就是七情五欲、贪瞋痴慢这个东西一现前,你赶快要觉悟。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不怕念起」,妄念起来,「只怕觉迟」,你觉得要快。什么叫觉?立刻「阿弥陀佛」提起来,把妄念压下去,用佛号取而代之,这就是觉。这在修学法门里面,净宗是真的叫方便,我一念瞋恚起来,阿弥陀佛,瞋恚就压下去了;一念贪恋的心起来,阿弥陀佛,贪心伏住了,用这个来控制烦恼;自私自利念头起来,阿弥陀佛,把念头打掉。就是这一念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转换过来,这就对了。所以,佛号提起来是觉;妄念起来,佛号没有了,那叫迷。你常常在这个地方就观照,你能够把自己的觉跟迷就看得清清楚楚。

  第四个是「得业自在」,业是什么?业是造作。这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你现在在干什么事?事做完之后,那个结果就是业,所以叫结业,业是事的结果。在学校里面读书,你每天功课不叫作业吗?像大学四年念完,所有的学分都及格,叫毕业。你就晓得业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造作的业是染业,是世间的业,你造作之后得它的结果,结果当然也很复杂,佛给我们归纳为三大类,一个是善业,一个是恶业,一个是无记业,总不出这三大类。善业,果报在三善道,恶业,果报在三恶道。三恶道尤其要把它搞清楚,三恶道是贪瞋痴。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无论是世法、是佛法,只要你用贪心去造,我们今天讲修学,你是贪心去修学,果报都在鬼道。用瞋恚心去造业,都是地狱道,愚痴心造业是畜生道。

  愚痴,我们讲人糊涂,没有能力辨别善恶,把恶的当作善,把善的当作恶。听经学佛,他说这浪费时间,这不能赚钱,他把这个看作是恶。如果他的家人亲友学佛,他都反对,说你是迷信,这是愚痴!这种所造的业都在畜生道。实际上现在的人,你细心去观察,不要观察别人,观察自己就好了,是不是贪瞋痴都具足?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那里头有没有贪瞋痴?如果有贪瞋痴,你就要有高度警觉,每天所造的是三途之因,将来自然就到三途去了。学孝悌忠信,学礼义廉耻,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不求生天,贪图人间的富贵,来生到哪里去?来生在人道。在人道,一定福报比现在要大一些,你造的是世间有漏善。

  现在我们对于世法跟出世法的界限,可以说很清楚、很明白了。放下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的执着,这就是见思烦恼,能把这个东西断掉,那叫出世间法。纵然不能够完全放下,放下四分之一,须陀洹,不错了,圣人,你就不是凡人。如果你是以善行、以定功把烦恼伏住,而不是断掉,这个不行,出不了三界,那不是须陀洹。须陀洹定力也许还没有你深,但是人家真断了,他不是伏,他是断,所以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得很多,证得须陀洹之后,往后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果。为什么?因为那个四分之三的执着,必须天上人间七次才能把它淘汰尽了。

  由此可知,断烦恼,我们讲把它放下,不是那么容易事情,要真干。所以要学经教,为什么?经教里面讲的理愈是透彻你的信心愈坚定,你的放下速度就会加快。如果没有这些大乘经教帮助你,你放下的速度非常缓慢,进进退退,所以时间就长了,有进有退。一念觉的时候好象进步很快,但是一念迷的时候马上就退转,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须陀洹果他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证须陀洹果,在三不退里面,他是位不退。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得到位不退,就是他已经是圣人,决定不会再退回凡夫。时间最长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时间是长,人间时间不长,天的寿命很长,尤其是到四禅天。

  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说得业自在现前,这个自在是比较自在,那只有认真学习大乘经教,对大乘教经生欢喜心,锲而不舍。现在这个世间一般来说众生福薄,福薄就是我们学经教机缘太少了。很想学,到哪里去学?找不到善知识,也找不到同参道友,也找不到一个学习的场所,这就是福报不够。虽然处在这个境界里面,真正想学,也不是不能成就,只要你把握住任何一个机会,你都能掌握到,不舍弃,还是可以成就,而且往往成就不输给古人。

  现在我们得力于科技的发达,科技发达对我们最大的好处是远程教学。尤其如果这个国家幅员太大,人口众多,没有很好的老师,它都用远程教学。我住在澳洲,澳洲政府就用这个方法,他们的土地面积跟中国差不多,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分布得非常广,都在沿海地带。从东岸到西岸,飞机要飞六个小时,你就晓得它的疆土有多大,东西飞六个小时,南北要飞五个小时。所以最早使用远程教学是澳洲,就是用卫星电视、用网际网路来教学,这样就方便多了,很少的老师,但是能收很好的效果。我们也采取这种方式,我们的网路超过十年,十几年了,我们用卫星今年是第五年。跟全球爱好大乘的同学们,我们天天在一起,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研究。有疑惑、有问题不要紧,多听,多听自然就贯通。实在有疑难,可以传真,或者用电子信箱跟我们联系,我们每个星期有一次问题的解答。

  这给我们的修学带来太大的方便,你只要有一个电脑你就可以学习了。我们的卫星跟网路是连线的,有电脑,你在任何地方都能够收看我们的卫星。这是在现前这个时代,有科技时代的方便。可是实在讲师资还是太少,如果能够有三、五十个好老师,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那就有大乘三、五十部的经论同时播出,喜欢学什么的都有机缘。我们在这里讲《华严》,过去我讲过《金刚般若》也在播,好象《地藏经》也在播,《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现在卫星上播这五种。

  学习一定要记住,不能把根忘掉,如果没有根,你的修学全叫做佛学,有根那叫学佛,不一样。这个根是戒律,佛家的根本大戒是《十善业道经》。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从人天法、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统统以十善业为根本,以十善业为基础。所以没有十善业道,你这一生学得再好,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佛学,你是搞佛学,你可以成为佛学家,你可以拿到世界上很多佛学博士学位。但是与了生死出三界,与念佛往生都不相干,这个一定要懂。所以十善业道要百分之百的落实,你是真学佛,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例外的。我们也想到许多同修都想学好,他没有办法,使我们再深入的去观察,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为什么从前人这个根很容易修,现在为什么不行?我们这么多年毕竟是找出来了。

  世尊灭度之后,他的弟子们将佛法向四面八方去弘扬,很可惜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没有了,有些地方到六、七百年没有了,有些地方到一千多年没有了。唯独传到中国来的这一支,真的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其成就远远超过印度本土。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学了这么多年,晓得了,佛法是师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印度人称老师叫和尚,所以诸位要晓得,和尚这个称呼非常尊贵,我们中国人称老师,印度人称和尚。和尚是直接教导我的老师,没有教导我的不称和尚,我跟他没有这个关系。他虽然是从事教育的,我们称他为学者,称他为教授,不称为老师。和尚翻成中国话叫亲教师,关系跟父母没有两样!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哪来的师道!世尊这些弟子传到许多地方的佛法,若干年之后都没有了,我们能够知道为什么,那些地区孝道的基础不够厚。

  就好象我们栽培农作物一样,它的土地贫瘠,栽下去之后长不好,如果再碰到干旱它就枯死,就这么个道理。而中国这个土地太好了,五千年前中国人就重视孝道、重视师道,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佛教传到这个地方来,对它太适合了。自然跟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成一体,真的不能分割,道理在这里。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现在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到?现在孝道没有了,师道不彰。要想真正学佛,一定先要学孝道,学《弟子规》,学《感应篇》,这是中国本土的东西,这是佛法最好的基础。所以你有《弟子规》、有《感应篇》,《弟子规》跟《感应篇》要百分之百的做到,真能做得到。我们在汤池做实验,要求这批年轻的老师们,他们是幼儿园的老师、小学老师,我要求他们四个月落实《弟子规》,他们居然在两个月就做到,我对他们非常感激,真的密切合作。两个月做到,三个月他们就到乡下去教,下乡到村庄里面去教,到农民家里面去教。教了三个月,当地居民也都能做到,虽然不能像他们百分之百做到,大概都能做到百分之五十,整个社会风气就改变了。在落实《弟子规》不难了!

  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去做,那就永远做不到。真正发心去做,你想想看他们两个月能做到,你用四个月、用六个月肯定能做到,充其量一年,你真能够百分之百落实。你只要有这个根,学十善业就不难,佛的根你就有了,你才是真正的学佛;你没有这个,你是止于佛学,你不是学佛。学佛能断烦恼,能长智慧;佛学不行,佛学烦恼不能断,断不了烦恼,你能长知识,不能长智慧。你可以得到相当丰富的佛学知识,你会演讲,你会写书,你不能够断烦恼,你不能开智慧,你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些道理、事实真相都要了解,都要明白,我们到底走哪个路?走学佛的路,还是走佛学的路?这个在个人自己去选择。所以得业自在,这是「菩萨住于第十法云地,于诸烦恼业缚,悉能通达,更无障碍」。慧现前之后,转烦恼成菩提,这是讲四种自在。

  下面还有讲五种自在的,也很值得我们做参考。五种自在里面第一个是「寿命自在」。实在说这个寿命自在,所有一切众生寿命无不自在,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是你自己烦恼障碍了智慧,虽自在自己并不知道,这是什么?连现在外国人都发现了,美国的魏斯医生说,任何一个人从来没有死过,不但没有死过,你从来也没有生过。这些话我们乍听感觉得莫名其妙,他是从科学实验里面认识了事实真相。世间人所讲的生死是肉体,他知道肉体不是自己,什么是自己?灵魂是自己。灵魂没有生死,这一世来投胎的时候换个身体,这个身体坏了不能用了,它又去找个身体。但是找身体它不自在,它不能想找什么身体就找什么身体,为什么?它受业力的支配。如果你这一生行善,你灵魂将来投胎,身体愈换愈好;如果心行不善,你换的身体愈换愈差。你看换三恶道的身体就很不好,换天上的,欲界天、色界天那个相貌就庄严了。看你自己要到哪里去,看你的行业在那里主宰着你。

  而且他从深度催眠里面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确实有轮回,确实有因果,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佛对这个道理比他清楚多了,佛说这种现象是什么?叫生死疲劳,没休息,这个身体丢掉之后很快又找个身体。魏斯的报告有一段讲得很好,他肯定所有一切灵魂在任何一道里头,他肯定有六道,在任何一道都是在学习,就好象在上学读书一样。他到人间来是学做人,人做好了,升一级就生天;欲界天的课程学完了、及格了,就到色界天;色界天再升到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如果学得不好,留级,留级是什么?你又到人间来了,又到人间来是留级;成绩太差,做了很多恶业,那就要到下三道去,降级。这个说法说得好!我们能理解,而且能相信、能接受。所以,人在世间确实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你的功课,你才能往上提升。如果你在这一生当中专门去修贪瞋痴,那你的来生就降级,不是留级。

  所以讲到寿命自在,下面文里面说「菩萨成就法身之慧命,了(了是明了)无生死寿夭」,没有生死,「延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不短」。这是菩萨的境界,什么样的菩萨就有?给诸位说,权教的菩萨就有,也就是说四圣法界的菩萨他就得到,不需要明心见性。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的烦恼,我们只要断一种,只要把执着真的断掉,证阿罗汉果,这个境界就现前。有没有寿命?没有了。这就是说寿命是时间,时空的维次打破了,也就是说他能回到过去,他也可以进入未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可以看到过去五百世,也可以能看到未来五百世,过去、未来就一千世,这个范围里面他一点障碍都没有。他的活动跟菩萨一样,也是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不过他的愿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跟一切众生感应是没有条件的,阿罗汉是有条件的。你跟他有缘他就来应,你跟他没有缘他不来;不像菩萨,菩萨跟他没有缘,你有感他也应,真的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阿罗汉还不到这个境界。

  就是说明从阿罗汉、辟支佛,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们,他们到六道里面来都是度化众生的。「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确实他不执着。这个地方要跟同学说明的,这些人他们不生不灭的不是灵魂,在凡夫叫灵魂,在这些人,他们是圣人,他叫灵性,那不是灵魂。灵性真的不生不灭,灵性超越六道,法身菩萨的灵性超越十法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的灵性就是阿赖耶识,在我们佛法里面的名词叫神识,它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转八识成四智,他就超越了,超越就成佛。《华严经》称刚刚超越的时候为法身大士,就是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性了。那个境界就跟《坛经》能大师见性的境界完全相同,见到自己的真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那才叫佛知佛见。《法华经》上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那个境界。那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的烦恼统统放下了,这个境界才现前。这三类烦恼只放下一类,就是见思烦恼,《华严经》上讲的执着,不再执着了,这个超越六道,你活动空间扩大了,超越六道,活动空间是十法界。

  所以我们要知道,在六道里面灵魂不灭,现在外国人只看到这个地方。生死是一种物理自然的现象,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衣服穿两天脏了,你就会换一件,衣服不是我。身体同样不是我,灵魂住在这里面,这个身体不合适了,不好使用了,把它丢掉又去换一个,这是事实真相。在这个事实真相里面,我们必须要晓得的,那就是因果不空,冤冤相报。晓得这个事实,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做人,决定是给一切众生结善缘,不结恶缘。如果众生跟我有不愉快的一些事情,我们就晓得那是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现在怎样?现在要把它化解。遇到这些不喜欢我的人、讨厌我的人,我对他格外恭敬,我对他有礼貌,我用诚意去照顾他、去帮助他,关系就处好了。方法,我们前面刚刚念了不久的四摄法,真正学会四摄法,什么样的冤业全都化解。

  第二个是「生自在」,寿命自在的意思我们懂得了,生是什么?生是受生,就是我们讲投胎,如果投胎自在那就好了。凡夫投胎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因为你受业力牵引。这是佛经上讲得很清楚,所有一切众生得人身的,他是两种业力,任何一个人两种业力。一个是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去投生,引导你到哪一家去投生,这是引业。引业是什么?引业是五戒十善,你过去生中曾经持五戒、修十善。没有学佛的,我们中国人讲五常,仁义礼智信,虽然你没有接触过佛法,确实这些你都做到,跟五戒没有两样,跟十善没有两样。这个力量引导你到人道来。你找谁做父母?那是过去生中的缘分,跟父母有缘。缘很复杂,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四种缘决定不会到你家里来,不会成为一家人。谚语有句话说得很好,「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个说得很有道理。

  学佛之后你就觉悟了,要把这些冤家、眷属转变成法眷属,都变成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同参道友,大家一起都学佛,那真的叫无量真实功德。做得到,在中国这两千年当中,佛法传到中国,许多宿世的冤家都变成法眷属,自己得度,家人也得度。你要是真的明白这个道理,我学佛第一个度的是谁?第一个度的决定是你家人。你家人还不合作,是你自己没有学得好,你不要怪他,你怪他完全错误,你一定要怪自己,所以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完全错了。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好好的去看看舜王,你看看他的故事你就明白了。没有感化不了的众生,感化不了是自己德行不够,说老实话,自己没有真的依教奉行。我们对于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深信不疑,自己没做好,不能感化别人;自己还做得不错,是缘不足,你跟你的家亲眷属接触的时间太少。尤其现代社会常常工作在外面,距离家很远,一年难得回家去有几次聚会,这就很困难。度家人必须跟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是小家庭制度,只有夫妻儿女,父母都是分居,小孩长大也分居,这就非常困难。怎么样克服困难?这在自己。

  菩萨生自在,真自在!「菩萨为度脱有情」,不像我们,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业报,菩萨到这里度众生是愿力,他不是业报。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刚才讲两个业力,一个是牵引到这个世间。另外我们一生的生活,古人讲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一生的贫贱富贵,一生当中的遭遇,都有业因,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无缘无故突发的,没有,绝对没有,都有前因后果。你才晓得整个宇宙里面这些变化它有规律,一点都不会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它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叫满业。满业是什么?是你过去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善不善?善业,如果造的善业多,你这一生很幸福、很圆满;如果过去那一生造的恶业多,你这一生也很苦恼,道理在此地。

  菩萨不是的,菩萨这些东西统统都断掉了,菩萨是为帮助苦难众生而来的。所以他「随类受生」,饶益有情,他是来帮助别人的,他不是为自己。所以生在天宫、天堂,他到天上度众生,他不是去享乐的。到地狱去度众生,他不是去受苦的,虽然也示现那个相,他真的他也没有受。为什么要示现相?在地狱里要不现受苦的相,你就度不了地狱众生。他受苦,他看到你不受苦,他对你有瞋恚心,你跟他不是一类的;必须要示现跟他同类,他才能接受。天宫的人善多恶少,所以他们享五欲之乐,菩萨到天宫要不享受五欲之乐,他们也觉得你很怪,你跟他们不一样,他也不接受你。所以,佛菩萨在哪一道,一定跟这一道现同类身,《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类化身。

  而且菩萨永远住在他自己的净土,示现在六道还是住净土。这个道理从前我们在经上看到不懂,确实很难体会。示现在人间,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过去在世间示现八十年,他不跟人一样吗?每天要出去托钵,树下一宿。他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一个人也教,两个人教,几千几万人在一起也教。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业,要是用我们现在人来说,他老人家是一个职业的教师,一生从事于教学工作,他的教学用现在的话,叫社会教育,一生搞社会教育。三十岁开悟,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间断过,以这个为一生的行业。

  老实说,他住哪里?现在我们知道,他住常寂光净土,他住实报庄严土,我们不认识,我们没觉察到。好象经典里面有这么个记载,有一天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佛住的净土能不能示现让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盘腿打坐,也同意了,他把腿子放下来,脚踩到地上。大家忽然看到大地都是七宝,地跟极乐世界一样琉璃地,透明的。佛把脚再收起来盘腿,没有了,大家看都不见了。佛是真的住实报土,我们凡夫不知道,他清清楚楚,他也看到我们凡夫住秽土。凡夫,我们看他跟我们一样住秽土,其实不一样。

  经典里面看到有这么个记载,现在我们看江本博士水实验,体会到一些。从水实验我们晓得,境随心转,一点都不错。所以心地纯善的人,看这个世间人人都善,事事都善;心地很凶恶,不善的人,他看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一点都不错!相随心转,我们自己,身体是随心转,外面环境也随心转。这个心是念头,随着念头转,你念头善、念头清净,没有一样不好;念头不善不净,找不到好地方。克实而论,哪里都一样,没有说哪里比哪里差,哪里比哪里好,没有;在心地上,差别在心地上。

  第三个是「业自在」,业是什么?业是造作。这个很不容易,我们这一生干什么都不自在,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他们一生自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跟他们差别到底在哪里?真正差别的第一个业因,他们起心动念(实在讲他不起心动念,我们就假设说他们起心动念)是为利益众生,我们起心动念是为自己,这是差别的根源。我们要想真的学佛、学菩萨,走他们的路子,就要把这个观念换过来,我们这一生也要跟他们应化在世间一样,不为自己,不再想自己。念念想着这个世间苦难众生,如何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如何帮助他们离苦得乐,我们这一生的事业也自在了。这就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你能发这个愿,能将这个愿心兑现,真的做到,你的一生佛菩萨照顾你,不要操一点心。我听了之后非常欢喜,佛菩萨会照顾,自己一生不要为自己操一点心,那不就很自在了吗?

  所以我接受老师的教诲依教奉行,这五十六年来,诸位看到我的一生,我的确是业自在。虽然这么多年来也有很多波折,这些波折全都是佛菩萨安排的。波折过去之后,我们再细细思惟,报佛恩!佛是在帮助我提升境界,烦恼大幅度的降下去,智慧也是大幅度的提升,福报也大幅度的现前了,你说怎么不好!没有一样不好。所以,我的总结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不是那么严重挫折给你,你那个业障要很长时间才消得掉;一个大的挫折,一下就消掉,就报掉了。只要你能够相信佛菩萨的教诲,不变自己的愿心。所以,我无论在什么样艰难困苦,遇到挫折的时候,我还天天讲经,愈讲愈欢喜。

  没有人听的时候,早年我在美国,美国的社会跟中国不一样,年轻人的工作都非常忙碌,一个星期只有两天,星期六、星期天不上班。我们讲经只有利用这两天,星期六、星期天他们会来听经;平时他们不会来的,都是忙着工作。所以一个星期只能讲两次,其他时间怎么办?我自己在房间里面,录音机,那时候没有电视,录音机,我放在我面前,我对录音机一天至少讲一个小时。讲完之后,我自己再听我自己讲,不中断。学习自己要坚持,至少要找出一个时间来学习。天天读经,天天讲经,这个生活很快乐,这个生活别人不会妨碍我的。我总会找到时间,晚上少睡一个钟点,我也讲一个钟点,全靠自己。肯干,真的佛菩萨帮助你,你一定会有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六七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看第十「法自在光」。前面讲到五种自在里面的第三「业自在」,现在我们看第四「觉观自在」,「粗心曰觉,细心曰观」,这是觉观,其实作用是相同,用心粗细不一样,「菩萨或修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行,虽有思惟,然离诸散乱,随愿度生,平等无碍。」虽有思惟,离诸散乱,这是细心,这是观;随愿度生,平等无碍,都是觉,也都是观,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要学。凡夫自己的功夫浅深,是不是得力,自己很不容易觉察,为什么?就是我们在平素养成了习气,这个习气是粗心大意。再严重一点,确实心浮气躁。他知不知道他心浮气躁?知道的不多,不知道的占大多数。所以这样修行,自己认为很用功、很如法,到最后得不到结果。

  这就是从前李老师在世常常跟我们说,那个时候所讲的对象都是台中莲社的同修,都是接受他老人家教诲,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老师说念佛真正能往生的,一万个人当中只有二、三个,这跟唐朝我们净宗二祖善导大师所说的,差距太大了。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为什么从唐到现在大概一千三百年,落差这么样的大?万修万人去,现在变成万修二、三个人去。我们今天看到觉观自在就会有很大的感触。我们今天有没有觉?粗心曰觉,我们的心太粗,粗心大意,觉没有了;现在要细心才觉,清净心才有观。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说实在的话,讲到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确实古人比我们淡薄得多。

  不要说太久,我们讲三十年前一九七七年,今年是二00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这三十年前,那个时候香港人比现在厚道得多。一年一年的比看不出来,三十年中国人叫一世,三十年一世这个差别就很大。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比现在浓厚得多,现在很淡薄了,差很远。我们非常明显的觉察到,人跟人在一起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我初到香港来,给我的感触,我们的佛友凡是听经认识我的,无论在什么地方见到我都洋溢着热情,现在没有了。再往前推三十年,再推一世,六十年前,在抗战时期,那个人情味就更浓了。陌生人,我们流浪汉,那个时候我还在十几岁,逃难,无论逃到什么地方,陌生人,知道你是逃难来的,都照顾你。给你找个地方住,找东西给你吃,再往哪里去,他会告诉你路怎么走法。现在没有了。

  愈往过去世,当然社会状况不一样,早年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换句话说,外面没有这么多诱惑,所以里面也就清净多了,人心自然就厚道。我们这样想想,推到一千三百年前,在那个时候的社会,真是中国地大人少。清朝开国的时候有曾经调查过户口,中国人全国的有多少人?不到两亿人,不到两万万,这是清朝。如果推到唐朝的时候,大概只有几千万人,我们想象当中应该是三、四千万人,唐朝。人少地大,资源丰富,没有人争;人多,资源少了,大家要抢,那心态怎么会一样?能抢得到吗?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了佛的人就明了,抢不到。为什么?命里有的时候你才有,命里没有抢不到。还没有抢到手,你寿命就没有了,为什么?命里没有,或者抢到手的时候,灾难也来了。所以学佛的人懂得业因果报,安分守己,他能真正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我们一定自己每天早晚课,这个我说得很多,早课的目的是听佛的教诲,提醒自己,这一天当中,起心动念都要跟佛菩萨教诲相应,不要违背,早课用意在此地。所以古时候朝暮课诵,老的课诵本里面多半都是咒语,「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那个时候人行,念这个好,为什么?他修清净心。现在人不行,现在人念这个叫枯燥无味,不懂意思,念这个干什么?不得利益。所以,净宗学会成立,诸位要晓得,净宗学会第一个会是在温哥华成立的。我离开那边之后,这么多年来没消息了,可能没有了。第二个会在旧金山成立,在,美国净宗学会,会长是杨一华居士,一直都还做得不错。

  我在旧金山那个时候,为我们净宗学会同修重新编个朝暮课诵,我们把早课这些咒语全部舍了,改用《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那用意诸位就晓得。早晨起来念四十八愿,提醒自己,我们的心愿要跟阿弥陀佛一样,要学阿弥陀佛。晚课是忏悔,忏悔是念八十八佛,拜佛,我们把这个换掉,把晚课的《弥陀经》、八十八佛换掉,换成《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段经文讲什么?讲五戒十善。念了之后真正反省,佛教给我们应当做的我们做了没有?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犯了没有?念这个经文可以认真反省。对我们现代的人,尤其是在国外旅居的人,很有受用。我们现在看看国内跟国外也差不多了,距离愈拉愈近。所以觉跟观在现在太难了,很少有。

  菩萨修禅观之心,念佛也是禅观,禅观可以说是菩萨修行的通称,八万四千法门全是禅观。什么是禅?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他老人家所说的是依据《金刚经》上世尊对须菩提尊者开示的两句经文。佛教须菩提尊者,接引大众、开导众生,我们现在讲的弘法利生,一定要守住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就是禅观。不取于相是不着相,六祖在《坛经》里面讲得白,「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就这样讲法;不取于相就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我们再讲得白一点,外面决定不能受境界的诱惑,眼不被色诱惑,耳不被声诱惑,鼻不被香诱惑,舌不被味诱惑,不受外面诱惑这叫禅。内不动心,内里面不起自私自利,不起贪瞋痴慢,不起七情五欲,这是内不动心,这叫定。

  所以禅观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作用?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它起作用,这种修行叫真用功。禅宗祖师常常考验学人,「你会么!」这个会的意思就是你能在眼见色的时候,你能做得到不受外面色相的诱惑,里面不起贪瞋痴慢,你能做到吗?会么就是这么个意思。你能做到,真修行,你不能做到,你是凡夫。凡夫是随波逐流,自己做不了主,被外面境界诱惑走。起惑、造业,起惑是迷惑,跟着外头境界走;造业,为什么?顺自己意思的他就起贪心,不顺自己意思的他就起瞋恚心。顺自己意思还怎么样?想控制它、想占有它,控制、占有不到,嫉妒心起来,瞋恨心起来,报复的心起来,造业!造这个罪业当然三途苦报,这就不会!我们看到祖师语录这些话,我们要回头自己去想想,我会吗?真正修行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离开六尘境界你到哪里去修?你没地方修。

  从前的人善根深厚,从小家庭教育底子厚,从小就训练你小心谨慎。你看《弟子规》里面的纲目,孝悌摆在第一,接着就教你小心谨慎。谨慎是从小教的,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粗心大意,你看,观他虽然谈不上,他有觉。这不是学佛,佛家讲的觉从小就有了。而且古人教人,最重视的就是帮助小孩觉悟,讲求什么?悟性。抗战期间我念初中,在贵州,有一天我们是偶尔经过老师的办公室,里面有几个老师在谈话,我们只听到这么一句。老师在交谈,说某个学生悟性不错,我们听到这么一句话,晓得在那个时候老师重视悟性。记诵是很需要,记诵并不把它放在第一,所以我们那个时候读书确实还有一点读书的快乐。

  为什么?考试是很多,有学期考试,大考、有月考、有周考,每个星期老师都会出题目来考学生,题目都很简单,不多。一般考试的题目都是五道题,五道题你选四道,可以一道不做,一道题二十五分。多半这个题目都不是记忆的,是考你的悟性,用问答题。不像现在,现在我们看到学生好象是是非题,一看就几十个题目一起,在我们从前没有看到这种样子。最多的时候,六个题是最多了,最少是两道题。所以我们念书有乐趣。老师着重在你的思考,在你对问题的看法、想法,考这个,这里面确实与觉观有几分相应。从小受这样的训练,到以后接触佛法,对于觉观就不难。

  所以菩萨修行的时候,或者是修布施,菩萨是六个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利益众生,现在讲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当然有思惟,他的思惟是合乎逻辑的,合乎现在讲的哲学。他就不是胡思乱想,他想的东西有原则,所以能离诸散乱,不至于胡思乱想。这是现在人讲他头脑清醒,遇到事情他不糊涂、他不慌张、他不会乱,他心是定的,这才能处理事情。接触大众,他没有私心,大公无私;没有私心,是非善恶、利害得失他就看得很清楚;人要有私心,要有偏爱,心就不公平,他有偏心。在从前人,说实在的话,从小或多或少都念过儒书,孔子的书,所以对于仁义道德、孝悌忠信都有些概念。这些概念就变成他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规范,自自然然他就遵守,他养成这种习惯,所以他就不会造罪业。对于问题能看得淡,能够看得清楚,这是觉观自在。

  我们今天晓得,我们今天觉观都没有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出在我们烦恼太重,习气太深了。烦恼习气里面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现在人讲本位本义,无论什么事情,第一个念头想到我的利益。没有想到别人的利益,没有想到社会的利益,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你要问,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地球要毁灭,外国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前天还有个同学从网路上下载一篇报导给我看,这个报导是英国人,英国从前的科学家,不是现在的,牛顿,发现地心吸力的。他在当时有个预言讲世界末日,现代人照他所讲的推算,推算是公元哪一年?二0六0年。他是科学家,他是数学家,同时他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二0六0年距离我们现在很近了,今年二00七年,还有五十三年。

  几乎许多宗教都讲世界末日,我过去在新加坡有人问我,他说法师,佛教怎么讲?佛教没有讲末日。佛教佛说,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分为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也过去了,末法有一万年。一万年照外国人的讲法,大概才过去五、六百年,照中国人的讲法,过了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佛教里头没有末日的讲法。但是这个世间有治有乱,是有起伏的,佛教说世间人有灾难,但不是末日,没那么严重。是有很大的灾难,这个灾难佛经里面常讲的大三灾、小三灾。大三灾大概不会在这一万年里面出现,小三灾就靠不住。科学技术发达到现在,我们明白了,小三灾也许就是外国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这是很严重的灾害。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七日七夜的刀兵劫,战争,时间不长,七天七夜,刀兵劫。但是接着有七个月七天的瘟疫,同时又有七年七个月七天的饥饿。这真是灾难,如果这要普遍发生的话,的确是非常的严重。但是人类不会灭绝,总是有些人在灾难里面舍去身命,还有些人能够存活,应该是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现在得人身、遇佛法,我们要认真的反省,要认真的忏悔,认真的学习,决定不能够用粗心大意来学佛,这样学佛得不到结果。轻慢心学佛不可以,一定要恭敬心,从哪里学?从待人接物。不是说我们对佛菩萨恭敬,对人不恭敬,是假的,《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你对佛菩萨恭敬,你会对一切众生都恭敬;对一切众生不恭敬,说对佛菩萨恭敬,这是完全不解如来真实义。为什么?如来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有佛性的,将来决定作佛。《菩萨戒经》说得更好,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你对父母要不要尽孝?换句话说,佛教给我们礼敬,你看看我们在「行愿品」里面讲过多次,讲得很详细。「礼敬诸佛」,经上讲的诸佛是讲三世佛,过去的佛你知道,现在的佛,你晓得阿弥陀佛是现在佛,药师如来是现在佛。未来佛呢?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经上讲包括蜎飞蠕动,那就是小爬虫,蚊虫蚂蚁都是。六道里面的众生,这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同维次空间,那都是众生,哪个不是佛!

  说到究竟之处,《华严》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的是什么?物质、现象,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泥沙,都跟诸佛同圆种智,你怎么能不恭敬?你怎么可以用粗心大意来对待?所以,多少忏仪,你们看过,你翻开头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顶礼」。你只会念,意思你不懂,那个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心就是平等心,一心是不二心,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我们的修行偏差多大。所以没有感应,善的感应没有,恶的感应还没到,时候到了你后悔莫及。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知道了赶快改。古人的话说得很好,再大的罪业,只要觉悟,只要回头,没有不能忏除的,忏除业障。

  我们看最后一种,第五个自在,「众具果报自在」,这是我们讲福报。「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于一切所须之具,不假经营,自然周具,心无染碍也」。这个我们看到非常羡慕,我们下面会讲到「六度光」,六度光头一个是布施,会说到这个问题。修布施的人也要有福,没有福,他虽然有财,有财物,有心想布施,没有福报不行,他种不了福。所以修布施还有三个条件,要有福田,有福、又有心、又有财物,你这布施才容易。菩萨在因地当中,菩萨修什么?菩萨就是修六度,六度里面就是一个布施,所以布施非常重要。你看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六波罗蜜里面布施波罗蜜这三种都有,财、法、无畏都有。持戒、忍辱这两种是无畏施,后面三种,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菩萨修的这六条,要把它再归纳就变成一条,就是布施,那你要晓得布施就是放下。

  所以放下悭贪,布施度圆满;放下恶业,连个恶的念头都没有,持戒度圆满;放下怨恨,受到再大的伤害、侮辱,也没有一丝毫怨恨心,忍辱度圆满;念念精进,没有懈怠,精进度圆满了。你就明白,菩萨生生世世修什么?就是去这些障碍。我们看这些菩萨根性跟我们一样,不是上上根,上上根他一下就舍掉。像世尊给我们示现的,像惠能大师示现的,那是一念统统圆满,六度万行全圆满了。一点一滴放下,这是中下根人,是说我们这种根性,我们要常常放下。放不放?放。早晨才放,下午就后悔,明天又放不下了,这样修行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有成就?所以就很难很难。

  做一点好事很快就后悔,真正是往前面走一步,往后面退十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学佛学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你自己认真反省一下,你就明白了;你的烦恼是年年轻,还是年年增长,这就知道了。一年一年你检点容易发现,一个月一个月你很难发现。想想我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意念、这种行为,跟去年比较是不是轻了?如果是轻了,好事!你修学的功夫得力。只要轻,智慧一定长,而且怎么样?你的相貌、体质一定会变。为什么?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你真的不能够反省的时候,你就从身体上去想,今年身体跟去年比较一下,不如去年。尤其是上了年岁的人,所谓上了年岁,五十岁以后的人,进入老年了,老年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头一个心理上就产生问题,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理上就想,老了,一年不如一年。你就一年比一年差,你就提不起来了。

  佛法不是如此,不是这个说法,佛法说,如果你烦恼一年比一年轻,你的身体会一年比一年好,你的相貌也一年比一年庄严,为什么?他从心转。不但是你的身心健康,你居住环境那个磁场,虽然还是老的房子,老的环境,气氛不一样。气氛不一样一般人觉察不出来,你自己也不容易觉察出来。有一点点修行功夫的人他很敏感,很容易觉察出来。到你家来看你,如果说是有个老朋友,有个两年没见面,到你这儿来,他就感到你的磁场比两年前好;换句话说,这两年你修行功夫有进步。感觉到磁场好,就是我们现在讲毛光的利益,他能感受到。有觉、有观的人很容易感觉,心浮气躁的人他感受不到,他染污太重,他觉察不到。

  所以,菩萨真的修六度四摄,真正修六度四摄果报殊胜。这个果报并不是说你发了大财,不是说你做了大官,不是的。而是什么?我们一般人讲心想事成。他不会想贪瞋痴,他心想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并不要求多,只需要今天想吃什么就有人送给他,他就会遇到,他不会缺乏,虽然钱不多,他够用。资生之具不多,他不缺乏,有房子住,房子不一定要豪华,坚固耐用,衣着不必华丽,四季保暖够了。他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所以他一切所需的这些物资、精神上面所需要的,他不缺,而且怎么样?不要去辛苦经营。你看今天世间人日子过得多苦,他要不去经营,他的生活就缺乏,现在人讲打工,生活过得很苦。

  业因果报我们都明白了,那怎么样改善?我们自己现在生活假如过得很苦,怎么改善?修布施、修四摄。我告诉同学,我现在还有个老朋友在台湾,徐醒民居士。我在年轻的生活不如他,他比我好得太多,我日子比他过得苦。现在我跟他比,他不如我了,我们老朋友,年龄差不多,他小我一岁,我们同一个老师学道。我怎么能转过来的?章嘉大师教的,我能够信受奉行。章嘉大师教我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财布施没有财,一个月收入用得很节省、很艰苦都还不够,哪有财布施?章嘉大师告诉我,你一个月布施一块钱可以吧!这个行,一块钱有。一毛钱?有。你就一块、一毛钱去布施,常常有施心,有布施的心。那时候学了佛,也常常到寺庙里面去,看到寺庙里面有印经,我们布施一块、两块助印,这属于法布施;看到别人放生,我们也能舍个一块、一毛,属于无畏布施。每个月也能省个几块钱,帮助更穷苦的人,帮助他们医药。我在最初修布施的大概就这三样,尽一切可能从自己微薄收入里面省下来,做放生、印经、布施医药,这么多年来没有中断过。

  到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一看到我这个样子,什么样子?短命相,寿命不长,而且是个苦命。同学当中有好几个,老师把他召集起来学讲经,学讲经是改变命运最快速的方法。为什么?学讲经三种布施统统具足。财布施,是用自己的精神,用自己的时间,用自己的体力,这叫内财布施,比外财的功德要殊胜,那你所得到的,内外统统得到。讲经你要学经,你要讲给别人听,法布施;同时接受佛法熏陶之后,智慧渐渐开了,也是无畏布施,遇到一切困难自己能解决,能平安度过。对老师要有信心才行,没有信心不行,不可以半信半疑,老师不会欺骗你的。我们那个时候接触老师,对老师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而且老师还很喜欢教导我们,我们很感恩,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报答老师。所以在物质方面老师不需要我们供养,我们真正好学、肯学,老师看到欢喜。

  末后这句非常重要,「心无染碍」;换句话说,心里头不能有丝毫执着。有执着,你被布施染污了,被布施染污的、障碍的太多,为什么?他有私心。他到佛面前来布施、来供养,目的是要求发财,佛菩萨保佑我,我发一百万,我拿一万块钱来供养你。这是谈条件的,这个没有效果。佛菩萨有没有保佑他发财?没有,绝对没有。但是他真发财了,那是他命里有的,该那个时候发财,碰巧碰上了。一百个人供养,一百个人都发财,那就是真的;一百个人供养,只有他一个发财,那是他命里有的。这是对佛一点都不恭敬,怎么可以跟佛菩萨谈条件?说佛氏门中舍一得万报,很多迷信的信徒都来烧香拜佛,以为各个都舍一得万报。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要明白。所以不可以用染污心,不能用有障碍,有障碍有时候还在佛菩萨面前提出威胁,你要不保佑我,我就怎样报复你,这都是造罪业。

  五种自在我们就学到此地,在《华严经》上有十种自在,我们念念就行了,知道有这些名词,这十自在我们前面都讲过。十自在第一个是「命自在」,第二个是「心自在」,第三个是「资具自在」,就是你生活,物质生活没有缺乏。第四个是「业自在」,你所造作的。第五个是「受生自在」,过去、未来受生都能得到自在。第六个是「解自在」,下面是「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十种自在。这句经文我们就说到此地。再看经文,说了这么多都是第一句:

  【又放光名法自在。】

  就是讲的这一句。

  【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佛学的名词,『陀罗尼』,「陀罗尼」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纲领,你能够掌握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这个总纲领、总原则就叫陀罗尼。此地陀罗尼上面加了个『无尽』,在世间、出世间学习过程当中,无量无边的法门,你都能够抓住它的总纲领,这个不容易。可是前面说过,如果你得『法自在』,你就能够抓住总纲领。如果于法不自在,当然这个陀罗尼,就是总的原则、纲领,你得不到。

  我们先把陀罗尼做个简单的介绍,「梵语陀罗尼」,翻译叫「总持」,意思是「持善不失」,你掌握的一切善法你不会失掉。我们今天学善常常忘失掉,这就是你没有能够抓到总纲领。很想学善,譬如十善,哪个不想学?而实际上一条都没做到。五戒很想学,可能除了一个不饮酒能做到,其他都做不到。这就是什么?我们没有得到总持,得到总持,十善业你决定不会失去。「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你知道那是十恶,你绝对不会去造作,你在十善你得到总持了。所以,他为什么能得到?于法自在。可见得自在是因,抓住修学的总纲领这是果,总纲领抓到之后你才能持一切佛法,你要抓不到的时候你做不到。

  持是什么意思?「无所漏忘谓之持」。漏忘是烦恼,换句话说,于世法、于佛法里面,你真正能做到不生烦恼,你能够修善,你能够断恶,断恶修善你才能积功累德,这叫持。《法华疏》里面说,它有个问答,「问,以何为持体」,我们持,用什么来持?「答」,引《智度论》上几句话,「或说念,或说定,或说慧」。你就晓得能持大概就是这三种,最浅的是念,念念不忘,念念能提起觉观。那要什么样的人?要真正是个孝顺父母的人,尊重师长的人。他念念会想到父母、会想到老师,他不敢作恶,他认真努力去行善。为什么?父母教诫他不能作恶,老师也是教诫他不能作恶,人在世间要做好人,要做好事。他如果说作恶不行善,他就会感觉到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念!所以他能做到。

  更深一层的,那是用定持,定就是禅定。能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个人当然不会作恶,定共戒,戒律清净。十善业道是根本戒,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一定要晓得。不在这上下功夫,学佛说得好听一点,你还真有成就,是佛学不是学佛。你可以用佛法这里面所说的甚深的道理,你拿它去做文章、去写论文,你可以拿到哲学博士,拿到佛学博士,你可以拿到学位,你可以在大学里面当一名教授,佛学教授,你烦恼没断;换句话说,你十善都没做到,甚至于说弟子规都没做到。你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你可以拿到大学教授,但是于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都没分,这个你必须要清楚、要明白。真正想这一生成就,学佛才能办得到,学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慧要开了就更不必说,慧开了是法身菩萨,那叫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统统圆满,智慧一开就圆满了。所以能持之体我们要懂得,我们今天能做得到的就是念,念诵,不能不读经。现在人确实程度跟从前人不能相比,从前人从小念书都是念古书,所以他认识字。他念佛书能懂得佛的意思,他懂得浅懂得深这是另当别论,他能懂。念久了他能记住,他能开窍,自自然然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他会想到圣人教诲,自然约束了自己的心情,不愿意造恶,欢喜修善。现在人从小不读圣贤书,你叫他念这些经文,都是文言文,不懂,他念得怎么样?念了几遍枯燥无味,念不下去。所以这是现代跟古时候差异最大的地方。

  我这个年龄,小时候在私塾里面也只念过很短的时期,我记得好象不到一年。乡下就改制,私塾没有了,就改成短期学校,也是义务教育,好象短期学校也不要缴学费,只有两年。课程是新编的教材,真的很容易懂,旧私塾里面念的东西一概都不要了。这一改真的叫改错了,我们离老祖宗的教诲愈来愈远了。好在有这么一点底子,佛家说阿赖耶里面还有过去的习气种子,这个习气种子是喜欢读古书,不怕艰难,念多了慢慢就懂了。我这个喜欢读古书,在文字上得到一点利益的还真的是小说,念小学、初中这个时代喜欢看小说,喜欢看戏剧,那戏剧是平剧、昆曲,喜欢看这个。小说都是文言文的,文言文里面很浅的,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中国四大名小说。其他的差不多都是这一类文字的,这个对于文字的修养得到很大的帮助。可是中国过去这些旧小说,现在学生看不懂,不但中学生看不懂,大学生也看不懂。从这里你就想到,国文程度真的是叫一落千丈,这是我们非常感叹的。

  我看小说,好象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记得头一部我看的叫《万花楼》,以后接着看《精忠说岳》,岳飞。从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一年级,我看了四年,四年我记得好象看过大概超过一百五十部,看这么多东西。国文基础是从这个地方奠定下来的,有这个基础,以后再看这些古籍不难,看四书五经,看这些注疏,看佛经都不难。所以中国古时候那些小说好,写小说的人确实是有相当文学的底子,没有文学底子他写不出来。跟现在的完全不相同。

  持,说到总持,佛经上有很多种的说法,诸位可以看看《教乘法数》,看看佛学辞典,你查查你就知道。通常我们讲四种,四种总持,「菩萨总持之德」,就像经上所讲的「无尽陀罗尼」,略举四种,第一种是「法」,法又叫做「闻」,就是我们听讲经,「于佛教法,闻持不忘」,你听了之后你能够记得,这叫法总持。是你有很好的记忆力,一遍听过就不会忘记,所谓是博闻强记。在过去学讲经,没有这个能力你就没有法子学,为什么?老师决不会给你讲第二遍。讲经的法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老师讲经,在听众里面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记忆力很好的把他选出来,教他学讲经。

  现在讲经多半是晚上,不像从前,从前老师讲经都是上午,寺庙里讲经是上午。现在因为都市里头面对大众,晚上大家才有时间来听,白天他没有时间,所以都是晚上。晚上你听了,到第二天的下午,第二天的上午让你准备,下午你复讲,把昨天晚上老师讲的你重复讲一遍。不许可你增加东西,你只要把老师所讲的重复讲一遍,忘掉没有关系,不可以添加。老师讲一个小时,你能够讲五十分钟,你就有资格被选出来担任复讲,这样才能培养得出来。如果你只能讲一半,老师讲一个钟头,你讲半个钟头,不行,不及格,你学得会很辛苦。一定差不多能讲到八成以上,你不会很辛苦,但是你要很用功,你一点都不能够疏忽。在听经之前你有充分的准备,可以看一些资料,听老师怎么讲法。复讲的时候,你那些资料里的东西不可以用,就讲老师的,这是规矩。资料里面很丰富,老师说那个不契机,那不是对我们现前大众讲的。这叫磨炼你的耐心,磨炼你的忍辱,你要能忍得住,不准发挥。这个规矩在古时候通常是五年,五年之后你可以用你的资料去发挥去,但这五年一定要守这个规矩,这叫持戒,老师的教诫。完全要培养你的记性,你很好的记忆力,五年之后才帮你开智慧,这个方法。这是头一条。

  第二个叫「义」,义是义理,「于诸法之义理,总持不忘」。这比前面高明,前面是记言语,把老师所讲的都要记住。这第二个是进了一步,能够把老师所讲的意思都能够记住,你上台复讲可以自由发挥,与老师讲的意思决不会违背,行。这不是第一个五年,是第二个五年的事情,五年以后的事情。这都是从前学教必须要具备的,就是一个要有很好的记忆力,一个要有很好的理解力,叫悟性。一个是记性,一个是悟性,这都是有总持的意思。

  第三个是咒,「咒,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除众生之灾患」。那确实是真的要得定,得定的人本能会恢复,本能是什么?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至少要有这四种。这四种是什么人?须陀洹有两个,天眼、天耳,斯陀含才有四个,换句话说,二果,二果圣人他能够依定起咒。譬如他看到你身上某一部分有了问题,将来那里一定会生病,会有麻烦。他教你念个咒,这个咒也不是别人传给他的,他自己知道。咒是什么?用音声,教你自己用音声把这个部位堵塞的那个地方打通,你的病就好了,这个很科学。所以《大藏经》里面治病的咒很多,你现在拿着那些咒语去念,治不了病,为什么原因?念的音声不对,念的音不对,音量也不对,音量的长短也不对。那个必须要口传,非常正确这个音声震动在某一个部位上。整个全身用音声都能够贯通的,音声都能够达到的,这是治病的最高级的。

  我们现在懂这个道理,这不是迷信,这不是什么神力,一念的时候什么神来帮你,不是的,是音声震动。没有这种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是针灸,你看针灸像外科手术一样,用针把你那个穴道打通。我们也看到一个很好的针灸大夫,他用长针,差不多有这么长的针。他的技术好,所以能够达到你穴道深层地方,他能够达到,那个针扎下去你不会痛。所以这都是医学上非常符合科学的,这是一种治病的。

  另外一种,这些人有能力,人在世间、在六道决定没有法子避免与众生结冤仇,结的这些冤仇冤冤相报,冤亲债主围绕在身边不知道,你没有感觉。他围绕在那边干什么?你现在的运很不错,走运的时候他不敢碰你,但是他围绕在你身边,等到哪一天你的好运走完了,他就找你麻烦,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悟达国师他那个冤亲债主跟他十辈子,十世,生生世世跟他。因为他生生世世修行都不错,都修得很好,有护法神保护,他总是围绕在周边,他不敢接近。到第十世,你就晓得那多少年!投胎转了十世。累积十世的修行,果报现前,做了皇上的老师,国师,皇帝皈依,拜他做老师,他变成国师了。国师不容易得来,十世修行,决不是一世,一世不可能。所以我们晓得,真正有成就的高僧大德决不是一世,生生世世接着修。

  皇上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我们讲太师椅,这太师椅是沉香雕的。沉香很贵,在香港同修知道,沉香一两多少钱,论两卖的。他接受这个宝座很欢喜、很得意,觉得自己就是现在人讲值得骄傲。这一值得骄傲就完了,烦恼现前,贪瞋痴慢现前,护法神走了,冤家债主找到他身上来,得个人面疮,几乎送了命。好在他十世修行,有菩萨照顾他,知道他有这个灾难,来替他化解,这是《慈悲三昧水忏》的故事来源。这些有定功的人就能看到你身边有些什么人,你看不到,他看得到。看到之后,他也很慈悲,他教你念咒语,这个咒语是什么?就是鬼神的语言。目的是什么?给你们调解、化解。你常常念,等于常常对他很有礼貌、很恭敬,他常常听到之后,算了,就不再找你麻烦,就离开了,化解灾患。这是对你一个人,也有对你一家,也有对你这个地区,这地区有灾难,都是鬼神在作乱。所以我们现在一般用超度,有效,不是没有效,超度佛事里面,咒语就用得很多。所以这是咒陀罗尼。

  最后一种是「忍」。忍是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不能忍,忍不下去,那是智慧不到家,真正有智慧的能忍。所以忍也就是定。「忍持诸法实相而不失」,这不是凡夫境界,这是菩萨境界。诸法实相是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还要附带一个因果不空。所以菩萨虽然是已经证得佛位,已经断了无明烦恼,证得法身,还在十法界为一切众生做种种示现,这是忍持。有没有忍持这种分别执着?没有,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连念头都没有。所以忍持是对凡夫讲的,在菩萨完全是出自于自然,自然而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所谓法尔如是。他为众生示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那就是教化众生。不是他自己,与他自己毫不相关,这个我们要知道。

  觉悟的人,我们要效法菩萨,确实,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你以纯净纯善的心,善言、善行、善事,你对他有恩德。可是人家不感谢你,甚至于还要恶言相向,还要怀疑你的念头不善,给你侮辱,给你陷害,你都要能够忍受,不生怨恨。为什么?你知道得很清楚,这些众生可怜,他在六道里头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他不承认这个世间有好人。可是菩萨怎样?菩萨还是要对他那么好。你把菩萨害死了,菩萨并没有死,菩萨换个身又来了,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永远不变。他了解诸法实相,知道你的过去再过去世,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菩萨对你是怜悯心、慈悲心,没定没有怨恨心。

  在这个世间,我们自己学佛、弘法半个世纪以来,这些事情我们遇到很多,最严重的有四、五次,最严重的,普通的那些常常会遇到。所以四种总持里面,一看到忍的总持心就会平了。有时候忍,忍到极限,好象忍不过了,展开大乘教,心平气和,晓得应该。诸佛菩萨在九法界、在六道示现,这些事情遇到太多了。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个是不容易忍,他都能忍受。我们今天受别人的伤害,没到那个程度,怎么不能忍?想到这个地方,我们的问题就解决。

  密宗里面讲的「真言陀罗尼」,那都是讲的咒。所以一般称咒,密咒,在藏密跟日本的东密,讲陀罗尼多半都说咒陀罗尼。

  得到这一切法的总持,『悉持一切诸佛法』,这一句我们想到《坛经》上惠能大师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能悉持一切诸佛法?因为自性能生万法,一切诸佛法都包括在其中,不是在外头!只要你什么时候能见性,也就是说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无尽陀罗尼你全都得到,只要你能放下。放不下也要勉强的放,希望天天都要放,时时刻刻都要放,能放一点比不放好,慢慢学着放,学着舍,自自然然你烦恼轻智慧长。到以后进步愈来愈快,肯定是几何级数的提升;起初是非常困难,这个困难的瓶颈一定要突破。我们再看下面一首偈:

  【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

  这是你得法自在之后应该要做的,你看『恭敬供养』。我们今天供养不恭敬,没有恭敬心,对佛菩萨上供都没有恭敬心,所以不得利益。佛菩萨不会怪你,可是鬼神他有怨恨。鬼神你对他的供养,我们做很多这些佛事供养,如果没有恭敬心,他得不到,他有怨恨心,这个一定要懂得。我们对佛的恭敬心,跟对鬼神的恭敬心是一样,他也感恩你。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他也护持你。『给侍守护诸贤圣』,这就是契入圣贤的境界。我们今天没见到圣贤,见到好人,真正发现能够依照修行的人,我们都应当全心全力帮助他,全心全力成就他。这是莫大的功德,是真正的好事,应当要记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这首偈意思还没讲完,下一次我们接着再学。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六八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由于调整机器的关系,延误了一个小时。现在我们从「无方大用」第八段,「毛光照益三昧门」,四十四光,我们从第十光看起,第十「法自在光」。这段有两首偈,前面一首我们学过了,我们从第二偈看起。先将经文念一遍:

  【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以种种法施众生。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首是讲「法自在」的因行。四十四种光,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是略举几个例子。毛光,毛是身毛,就是我们说的全身放光。这个光照的利益无量无边,说不尽,世尊为我们举几个例子,略说四十四种。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也能感受,但是说不出这么多,即使此地讲的四十四种利益,我们都说不出来。全身放光是佛法说的,在中国,中国有气功,练功气的讲气,西方人讲磁场,都是一个意思,说的名称不一样,是一桩事情。我们接触到佛的磁场,接触到佛的气分,当然有感受。实在讲我们在平常遇到一位真正有修持、有德行的人,他的磁场不一样。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很喜欢亲近章嘉大师,什么原因?他的磁场非常好。就是一句话不说,我们也愿意在他小厅里面多坐几分钟,感受那种安详、慈悲,这我们能感受得到的。可是这么多的利益,我们不看《华严经》完全不知道,看《华严经》才晓得那个气分里头无量无边的利益。愈是心细的人感触愈明显,细心的人是什么人?当然境界愈高愈不相同。

  「法自在光」我们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因为这一条在大乘教里面有许多种说法,《华严经》里面有两种光,那是略说,从纲领上讲,细说有十种光,前面我们都曾经读过。十种说,实在话还是略说,真的跟你讲,说不尽。它的利益也是没有边际,能化解我们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除掉了,自性本具的德能、智慧就现前。所以经文上有「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这都是真的,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所以佛在经上一再的提醒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在因上怎么修法自在光?今天这首偈就是告诉我们,你要想成就法自在光,在现前的因地,你就要知道怎么修行。首先『恭敬供养持法者』,持法者,简单的讲即依教修行的人。在过去,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跟着佛出家的这些弟子们,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的常随弟子,他们就是依教修行人的代表。这些人我们现在知道全是佛菩萨示现的,像唱戏一样,世尊是在舞台上唱主角,他们是唱配角。因地里面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应化的,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个示现非常重要,为什么?给当时、给后世人做榜样、做模范。

  依教修行这个话说起来容易,里面真正的含义太深,知道的人就不多。祖师大德们常常提醒我们,礼要是没有了,大家不讲礼,儒就没有了;儒没有了,中国传统的教诲就没有了。所以儒,孔孟是代表,继承中国五千年的道统。在孔子那个时候说是二千五百年,从黄帝到孔子二千五百年,孔子到我们现在又是二千五百年。中国道统是什么?道统是伦理、道德的教育,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称之为礼,用这个字来做代表。五伦是道,五千年老祖宗教导我们的那是道!五伦是从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这是天然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人创造发明的,天然的。就是大自然的规则、大自然运行的秩序,称之为道;与道相应的思想、言行,称之为德。道德的原点就是父子有亲,这叫天伦,父子的亲爱没有条件。父母对于子女之爱,子女对父母之爱,在什么时候你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在婴儿三、四个月的时候最明显。婴儿在三、四个月的时候,他不会说话,你可不能轻视他,告诉你他很懂事,他已经非常认真在学习。你仔细观察他对父母那种表情,那是天真的、亲爱的流露,而父母对他也是真爱的流露,没有任何条件的,父子有亲。

  中国教育也从这儿兴起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个目的,就是这种亲爱,从自性流露的、自然的,如何能够永远保持而不变,这是教育目的。永远保持不变,这叫孝。第二个目的,是把这种爱扩大,爱你的家庭、爱你的家族、爱你的邻里乡党、爱你的社会,爱国家、爱众生、爱宇宙,把它一层一层扩大,给诸位说,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所以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仁爱的教育。儒家到孔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代表、继承了仁爱的教育。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仁义礼智信叫五常,五常扩展到社会就变成八德。八德在中国有两个说法,里面有四个重复的,除掉重复的,有十二个纲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中国儒家的精神,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所以,儒代表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

  以后有道家,道实在讲以老庄为代表,他着重在养生,延年益寿。用什么方法?懂得因果,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以后佛到中国来,佛的说法基本上跟儒、跟道完全融合。中国传统讲孝悌忠信,佛法到中国也是跟你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两句跟儒完全相应,后面两句跟道又相应。所以,儒释道就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第一个就是要恭敬,你看佛门忏仪里面,拜忏的仪规里面第一句话,「一切恭敬,一心恭敬」。再看道、看儒也不例外,儒家《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第一句话,《礼记》一开端头一句话。人与人怎样相亲相爱,怎样和睦相处?就从恭敬上,你说这多重要。

  现在人为什么恭敬没有了?恭敬的反面是傲慢。所以儒家基本的教育《弟子规》,教童蒙的、教婴儿的,头一个教他什么?谦虚。佛讲得更彻底,佛教人谦卑,中国的礼也讲谦卑,礼的精神是什么?自卑而尊人。自己谦卑而尊重别人,这是礼的骨干、礼的精髓,尊人自然恭敬就流露出来。所以不能不学恭敬,儒释道三家都是这样讲。不但儒释道,连外国这些大的宗教,没有一个不讲谦卑。我讲过天主教的《玫瑰经》,《玫瑰经》一共十五段,第一段就是讲圣母玛利亚的谦卑,它摆在第一条。那你就晓得,你要想得法自在,于法自在,你先学谦卑,先学着尊敬别人、尊重别人。这个我常常说,一定要学!认真努力去学。把自己贡高傲慢的习气放下,重己轻人的念头放下,学谦虚、学恭敬,谦虚、恭敬是自性里面的德行,性德才能往外流。把自己看得很重,瞧不起别人,带着傲慢的习气,你的德行全没有了。

  《论语》里面,孔子曾经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跟周公一样,「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已」。你再仔细观察,他傲慢、他吝啬,那就不必说了,假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夫子这句话给我们很深的警惕,我们是干真的,还是干假的?假的是外表装模作样,欺骗众生,欺骗自性。如果你真的学习,那你就学圣人、学贤人,这个难得,你将来一定是成圣成贤。在佛法里面,你成菩萨、成佛陀,得真干,都从恭敬当中学起。恭敬的代表,是真正出家修行人,佛弟子!

  现在的出家人不守戒,要不要恭敬?要不要供养?那你要懂一个道理,他现的出家相,他现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们就应当对他恭敬、供养。至于他如不如法是他的事情,这个我们不能看在眼里,更不能放在心里,养自己的真诚、厚道,我能成就。他如果不持戒,他不能成就,他的事情。佛门也有句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那就是不守清规、不持戒律的,他们将来要堕落;他堕落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对他尊重、供养,我是看在释迦牟尼佛的面子上,我把他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我修行的一个样子,我们一定是如理如法的修行。《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看这句话说得多好,这是什么?这是修我们自己纯净纯善的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个人是代表,哪三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是这个意思,三人。善人我要跟他学习,他的善心、善愿、善行,我有没有?我要没有,要跟他学习。恶人,恶人是给我们做反省的,他恶的心、恶的念头、恶的行为,我看到了,回光返照我有没有?如果有,赶快要改,有则改之;没有,自己要提高警觉,不能犯这个过失,无则嘉勉,那他也是我的老师。善人从正面教我,不善的人从反面教我,只要我自己会学,两个都是老师,两个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你说,我要不要恭敬?我要不要恭养?都要!为什么?他对我有恩德,他成就了我。你要能这样学习,你的老师太多了,没有一个不是你的老师。那你成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给诸位说,你能这样学,你一生决定成就,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华严经》上说的。所以祖师大德常常问你,「你会么」!会的人一生成就。谁一生成就?《华严经》上的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就是这个学法。善人,跟他学善的;恶人,看到认真反省,一定要从内心除掉他的不善。

  我们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代表的人物男女老少,在家的多,出家的少,出家只有五个,其余全是在家的,各行各业。有极其不善的,善财童子都是以他们为老师,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回光返照,自己有没有?他在提醒我,所以他是我的善知识,善财童子统统恭敬、供养。只有一个不一样,善财童子对于善知识他有赞叹,有恭敬、有供养、有赞叹;对于恶人,他有恭敬、有供养,没有赞叹,差别就在此地。他默默的自己改过自新,对那个人不赞叹,这个意思很深!所以对于真正修行人,「持法者」我们中国人讲修行人,我们一定要恭敬供养。不是真正修行人,拿着佛法的招牌在社会上做些不善的事,他自己谋求一些利益,这个我们要看清楚。那我们对他怎么供养?不能不供养,不要用财供养。为什么?他贪财,你供养财不是增长他的贪心吗?不是害他了吗?我们如何供养他?我们对他法供养,这就好;换句话说,我们做出一个很好的样子给他看,让他自己慢慢的他能够觉悟。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他帮助我们,我们回头也帮助他,叫报恩,这就是供养。所以不要用财物供养。

  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在家人不觉,出家人觉悟。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我们体会到无尽的慈悲,无尽的关怀、爱护。他老人家一生没有道场,这个示现的意义太深了。有道场、有信徒,容易生起贪瞋痴慢;没有道场,处处自然表现就谦虚,你看这个方法多好。真正的道场是在哪里?佛在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道场。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大部分时间都在旷野,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晚上找个树底下打坐就行了。而且休息的时间并不长,这经典上我们都读到的,中夜睡眠,休息的时间,中夜。

  那时候古印度把一昼夜分为六时,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样分法,夜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它的六时,一时是现在的四个小时。所以西方这二十四时制传到中国,中国人称小时,为什么?它比中国的时辰小。中国从前一昼夜是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个时辰,它比中国小。但是中国时辰比印度又小,印度一个时辰是中国两个时辰,是现在的四小时。所以中夜睡眠,中夜是什么时候?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换句话说,十点钟就要休息,两点钟就起来。这是佛陀在世时候的制度,他老人家跟他所有的弟子作息都是相同的,每天休息的时间四小时。除这四小时之外,其余的时间佛全是在那里讲经教学,不说话也是讲经教学,用什么教学?身教。确实我们现在人所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一样不是给大众做好样子,这就是在教。

  在家学生里面不乏富贵之人,有国王,经上我们常看到十六大国王,小国就不算,大国,十六大国;长者、居士,这大富长者,这是佛的在家学生。有时候也礼请佛到他们的别墅,到他们的园林里面去供养,佛也接受。像经里面讲的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地方佛也去住,住几个月在那里面办学,这个课程讲完,佛就离开了。所以,佛一生游化,真的是没有固定的住处。带着这批学生,这批学生都非常难得,都能够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他们就非常满足了。每天亲近世尊,听他老人家的教诲,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确实达到超凡入圣的善果。学生里面有证阿罗汉的、有证菩萨果位的,不但出家人如是,在家人弟子当中也不例外,证果的人多!给我们后人做榜样。

  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文化跟古印度不相同,古印度的社会风气对出家人这种苦行的生活,无限的礼赞、赞叹;中国对于世尊那种生活方式不能忍受。服事老师,中国人对老师很恭敬,如果让老师住在野外,露天,让老师每天出去托钵、去要饭,中国人这个受不了,这是乞丐。学生让老师去做乞丐,这个学生在社会上不能立足。尤其佛教是中国帝王派特使迎请过来,到中国是皇上的老师,皇上老师怎么能叫老师去住到山林树下,这不可以。那他喜欢清净,也必须找个山林树下去建个宫殿,皇上住的是宫殿,老师居住的也应该比照皇上。所以,寺院的建筑全是建宫殿式的,皇家的园林,这就不一样,到中国就有住处了。

  可是我们想想,佛教是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传到中国,怎么样去想,尤其看到现前佛教这个状况,使我们想到还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有道理。如果我们出家人依旧欢喜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现在有人,在中国,不要我们到野外去住,有居住的场所,寺院庵堂,好,能够接受,释迦牟尼佛以前接受过。这个寺院庵堂的主人应该是国家的,从前是国家建的,是国家的。还有一部分是长者居士们他们供养的,功德主,是他们的,出家人只是在里面借住,这个可以,应该要这样供养才如法。像我们这个道场,我们这个道场是三层楼,三位功德主,道场的所有权是他们的,道场的使用权是我们大众的。我们大众有使用权,他们有所有权,这个好!

  我总希望将来中国的寺院丛林,这就是在家同修要懂得恭敬、供养、护持,出家人真正在这里依法修行,如法的修行。真正做到他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他在这里只是办道,在这里教学。道场都是十方的,不是专门供养哪一个人的,你的心才清净,你的心才平等,才真正慈悲。这个法师别的地方有缘,到那个地方教学去了,那我们这边再另请一个出家人,或者是在家居士都可以,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教学。道场是学校,这里头有道,有什么道?有佛道。在中国的佛道,跟印度的、跟其他国家的佛道确实不一样,为什么?中国佛道,内容里头有儒家的道、有道家的道,儒释道合成一体。形相上是有僧、有道长、有儒家的夫子,形相上有,实际上呢?实际上,佛,你看看哪个学佛的人不学儒、不学道?学道的人也学佛、也学儒,学儒的人也学道、也学佛。严格的来讲,中国儒释道是分不开家的,是一家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特色。所以,我们要懂得应该恭敬,应该怎样供养。

  供养如法,佛法就兴旺了,传统文化不但能延续,而且能发扬光大;供养不如法,那叫造孽,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要如法的供养。我是鼓励将来在国家政府、长者、居士有这个力量,你们自己建立道场,礼请,现在社会上讲聘请,正式聘请是可以的,聘请出家人到这边教学。聘请有期限的,在佛门过去的制度,执事的期限是一年,每年有一次改选。这个方法是好,不是长期的,一年,一年做得好,明年再聘请,可以延续,但是每年都有礼请;如果他做得不如法,他到期我们就不聘请,他就得走。这个方法好,好就是修行人一定要认真修行,你才能够得到这一方居民的尊重,他希望你常常在这里教化;你要搞得不如法,时间到了就请你走路,我们另外再请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到这个地方来教化我们,这个方法好。而不是把道场送给他,道场送给他,你就不能够再干涉,他如果做得不如法,你也无可奈何,为什么?你已经送给他了。所以,世尊在世那个示现很了不起,我们要懂得他的用意,能够遵守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不能用人情佛事,要有智慧、要理智。

  不但你要能够恭敬、供养,下面有『给侍守护』,「给侍」是什么?照顾。像我们道场里面许多的义工,义工就是给侍,内财布施,照顾这个道场。「守护」,道场的主人,也就是道场所有权的这个人,他守护。守护是什么?你们教学如法,他保护你,长年守护;你不如法,不如法就换人,老师不如法换老师,学生不如法换学生,这守护。像现在这个道场不是一个人捐的,是很多人合资捐助的,但是所有权还是他们的,他们可以组成一个董事会,是这个道场守护的权力机构,所以这是属于地方的。

  出家人,出家人诸位要晓得,他不是属于一个地方,他是到处去游化,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在哪里落脚。居住时间长短也都是看缘分,缘分厚他就多住几年,缘要薄他就少住几天。释迦牟尼佛一生他的教区是五印度,就是整个印度这个地区。要晓得在三千年前交通不便,旅行都靠徒步,年岁大的实在体力不够的由马匹代步,多半都是徒步旅行,你就晓得,他不是长住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真正认真努力学习,他一定会在这儿教,看到大家学习的情绪低落、涣散了,佛就走了,就离开这个地方。这里面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意义是什么?所谓是良师难遇,佛法难闻。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来教学,大家都非常认真学习,为什么?知道佛不长住这里,住一天多希有、多难得,非常珍惜。如果佛老住在这个地方,都不走的,不到别的地方去的,这个地方的人就很懈怠。没有关系,今年学不成还有明年,明年学不会还有后年。他用懈怠的心,那怎么能学得好?

  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我的进度、我的进步都比同学快速。同学也常来问我,你是怎么学的?我说怎么学都跟你一样,上课大家都在一起,老师没有特别教我。但是我说我学得比你们多,那是我们的环境不一样。你们是台中人,老师住在这个地方,你们有的是时间,你们可以慢慢来。我不是台中人,我到这个地方就是来学习的,时间不会很长,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所以每天的时间我都看得非常宝贵,在学习的心态上我们不一样。我在台中没有家,住在老师办的图书馆,老师在台中办了个慈光图书馆,我在慈光图书馆做义工,所以那个地方给我一个小床铺。那不是我常住的地方,我不定什么时候要离开,人家不让我学的时候我就得走路,所以每天的时间我都非常珍惜。心态不相同,我总是要抓住时间认真努力学习。我到台中去,老师给我的时间是五年,希望我在台中能住五年,他教我五年。我心里面清楚,我有期限,你们台中人无期限的,你们可以慢慢来,我不可以像你们那样缓慢。

  所以,为什么古时候寺院庵堂里面的执事,聘请都是一年,这个意义就很深。机缘难得,无论是教、无论是学他都会认真把机会掌握到,机会得来太不容易!真的是世间无常,怎么能不认真,怎么能够不精进?道理在此。道场的护法会是这个道场的守护神,道场里面所有工作人员皆是,无论是义工、还是职工统统都是维护这个道场。道场就是学校,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就是从事于教学,我们现在的话讲,办班教学,佛门里面术语叫法会、叫讲经。世尊当年在世,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用今天的话是办班,办班三百多次,教学四十九年。

  用今天的人来看释迦牟尼佛,他在社会上是什么身分?给诸位说,职业教师。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神的使者,他一生所搞的,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他搞的是社会教育。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教学的内容,我们今天展开所有一切经卷,经卷是他的教学内容,把它一归纳,它不外是五个科目。我们概略的把它分析,他教我们伦理、他教我们道德、他教我们因果、他教我们哲学、他教我们科学。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最具体的一个代表,这里面内容就这五样东西,这五样东西都讲到圆满,都讲到究竟。伦理,确实比我们中国儒家伦理讲得高,儒家东西只讲到一世,佛法讲三世;讲道德、讲因果都比儒、道讲得透彻,哲学就更不必说。方东美先生说,佛经里面讲的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科学,我们在《华严》,这还不到一半,九十九卷我们现在才念还不到二十卷。在这里面我们所看到的,里面所讲的科学,无论是宏观世界、无论微观世界,都比现代科学讲得高明,不输给现代的科学。

  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把释迦牟尼佛的本来面目认清楚了,他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跟佛的关系要清楚,师生关系,你看我们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不是我们的主,他不是我们的上帝,他是我们的本师,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他是老师。南无这句话是印度话,什么意思?恭敬的意思,礼敬的意思;我们恭敬、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号,佛是个学位的名称。在佛法里头有三个名称是学位,佛是最高的,佛陀,像现在大学里面的博士;菩萨是第二个学位,相当于硕士;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相当于学士。所以它是学位的名称。佛经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换句话说,每个人好好去学习,都可以拿到佛门里面最高的学位,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里面上帝这是唯一的真神,不能说每个人都去做上帝,那不可以。佛法是许可每个人都成佛,成佛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这个要懂得,所以它是学位的名称。

  名号,佛菩萨名号其实它是一个专门科目的代表,譬如博士,博士有文学博士、有物理学博士、有数学博士,太多了,是哪个科目的。所以佛的名号就很多,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那就是佛都是博士,但是他们教学的科目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教我们什么?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你要懂得。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你就晓得,这位博士老师是教我们对人要慈悲,对自己要清净,他教这个。阿弥陀佛教什么?你要懂得阿弥陀是什么意思。阿翻成中国意思叫无,弥陀叫量,这个内容就太丰富了,他教的是无量;换句话说,所有一切学术科目全都包括。药师佛,那你就晓得,药师你就能懂得他的意思,他是教什么?教我们把所有毛病习气断掉。你看看佛菩萨的名号,你就晓得他是教哪个科目,没有迷信。

  所以佛门里面,世尊当年在世的学生,学生里面有很多宗教的传教师,有很多宗教里面的领导人,都来跟他学习。因为佛是教育,教育跟宗教不冲突,没有矛盾。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很多,你看婆罗门,婆罗门是婆罗门教的,不是宗教里面的领导人就是宗教里面的传教师,他是佛的学生,《华严经》上我们就看得很多。佛在世的时候,印度宗教就相当发达,佛经上记载的就九十六种,大的教派有六种,称为六师,这里面很多人都是佛陀的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它一点迷信都没有。

  这是一个社教团体,主持教学的人跟护持的人,护持的人就是行政人员,教学的人就是这个教学机构里面的老师。所以中国古时候寺院丛林,它里面的职务分配跟现在学校完全相同。丛林的主席,就是方丈住持,校长,他下面有三个单位,首座就是现在的教务,维那就是现在训导,监院是现在的总务。现在学校有教务、训导、总务,在佛法里面的名称称为首座、维那、监院,监院也称当家师,他是管总务的。你从这些地方去细心观察,它不是宗教。现在佛教变成宗教,非常不幸,佛教灭了,社会教育没有了,变成宗教。释迦牟尼佛是个教师,现在变成神,菩萨那都是老师,都变成神了,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我们真正学佛的弟子,一定要把佛教本来面目恢复,那就功德无量。世尊当年在怎么做的,我们今天要如法炮制,要完全遵循着学习。

  『诸贤圣』,这是修学有成就的人,大成就的是「圣」,小成就的是「贤」,都是讲契入境界。我们依《华严经》的说法就很清楚、很明白,佛在「出现品」,「出现品」在后面,我们现在还没学到。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本有的道德、技术、能力跟福报,相好是福报,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完全是平等的。现在为什么沦落到这种地步?释迦牟尼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我们的毛病你就清楚了。毛病是从哪儿来的?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所以自性里面的智慧不能现前,道德、能力、相好统统都被它障碍住,才变成六道凡夫,才变成这种样子。要怎么样恢复?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是!

  这种修学的方式,他也给我们做了示范。你看释迦牟尼他十九岁舍弃王位的继承权,他父亲是国王,他舍弃,舍弃了宫廷里面荣华富贵的生活,他出门去求学。当时在印度,宗教、学术都是世界上的高峰,宗教里面的大德,学术界里面的这些高人,他统统都亲近过,都向他们学习。学了十二年到三十岁,十九岁出去参学,到三十岁大概那些老师们的东西他都学到了。真是了不起,释迦牟尼佛绝顶聪明。这十二年学到的,他最后的结论是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有几个问题不能解决。

  印度在当时也真的是了不起,比中国人高,为什么?他们学术界跟宗教界统统修禅定,而且是很深的禅定,就是佛门里面讲的四禅八定,在禅定里面能够突破空间的维次。现在科学家证明了,宇宙之间确实有很多不同空间维次,但是印度这些高人能够突破六道,就是在甚深禅定里面他们能看到六道,他们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天,最高的,能够到达下面的阿鼻地狱。对于六道里面的情形了解得太清楚,这不是比量,是现量,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接触到的,他们有这个能力。但是不究竟,不究竟是什么?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没有人能答复,没有人能明了。所以他到恒河旁边找棵大树底下去打坐,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这一放下就大彻大悟。他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不能不懂,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于是我们对于世出世间的说法就明白了。什么叫世间法?你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世间法,你学《华严经》也是世间法,你参禅、打坐还是世间法。如果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叫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是出世间法。

  所以,世出世间法在你一个是有妄想分别执着,一个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是在这个地方,不在人,也不在法;人里头没有世间、出世间,法里头也没有世间、出世间,这个事实真相你要知道。所以放下之后,哪一法不是佛法!没有放下,哪一法是佛法?关键在这里。佛这才普遍教导我们,我们没有能力彻底放下,没这个能力,为什么?这种染污太深,时间太长。染污太深了,不是你说想放下就放下的,没那么简单。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人,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他也是一下就成佛,顿悟了,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给我们的示现,他没有学,不像释迦牟尼佛先出去学了十二年,惠能他没学,什么都没学,什么也不知道,不认识字。你看他听五祖的教诲,他就居然能彻底放下,这一彻底放下之后,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的境界完全相同。

  告诉我们放下之后的真相,他说了二十个字,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忍和尚一听,衣钵马上就给他了,为什么?真的开悟了。他这五句二十个字,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全都说出来。你要懂得这桩事实,人家要问你佛教说的是什么?你就可以说六祖讲的这二十个字,就是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诸佛所证的、一切诸佛所传的,就这二十个字。我们根钝,没有法子,不能像惠能那样一下放下,慢慢放,希望你天天放,月月放,年年放。放下愈多,放下什么?放下烦恼,放下愈多烦恼,你的智慧就愈长,烦恼轻智慧长。如果你能把执着统统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事再不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果,佛教里的学位,第一个学位你就拿到了,学士学位。如果再能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分别是尘沙烦恼,统统放下了,恭喜你,你拿到第二个学位,菩萨。最后你能把无明放下,就是妄想,妄想是无明烦恼,把这个放下你就成佛了,你也成佛陀了,你就拿到最高的学位。它是教学。

  所以佛教这个学校,这个社会大学,学生、老师跟所有的志工、职员、这些义工可以统统一起学,一起都有成就。长年在寺院里面做义工的,后来都证果了,为什么?他接触这个教育,教育是全面的,不只是教科书,他有身教,我们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把圆满的觉悟统统显示出来。你要说惠能大师开悟说这个五句话,在哪里?就在他身上,就在他动作上,就在他表情上,就在他言谈之中,没有一丝毫隐瞒。你会的,你全都看到了,无论是你是学生不是学生,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会了,你天天看,你天天学,长时间的熏修,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跟圣贤人住长久了,自然就染上圣贤的气氛,这就是毛光照益,毛光照益就是气氛,你染上气氛了。

  所以,学习不要忘记那个根,都是有根的。根是什么?佛法的根是戒律,中国传统的根就是礼义。不懂礼、不知道义,学儒,从前李老师讲,可以做儒家的学者,儒学,他不是学儒。为什么?他做不到孔子,他做不到孟子。为什么?孔子、孟子他守礼、他守义,礼义两个字他做到了,礼义是儒家的戒律。学道的人,如果说《感应篇》没有学习,《感应篇》做不到,那是道学,不是学道。佛法也是如此,佛法的根是十善业,十善业做不到,你搞的是佛学,你没有学佛。学佛要从十善业学起,学儒要从《弟子规》学起,学道要从《感应篇》学起。你千万不要看到这个东西太小、太幼稚了,那是根,没有它你就不能成就。你学得再多将来都变成学者,一生搞的什么?搞儒学、搞道学、搞佛学。以前李老师常讲,这样的人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换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在六道里面还是受业力的支配,出不去!如果是学佛那就不一样,学佛你才能真正超越三界,学佛你一定要断烦恼,断见思就是阿罗汉,断尘沙就是菩萨,断无明就成佛。烦恼不断,修学大乘也是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的界限在此地,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明白了,知道怎样办学,佛法就是办学,佛陀教育协会是个社会学校,学习的场所,我们在这里办学。你就懂得怎样护持佛陀教育,真的讲这是无量功德,是好事情。有这样的机构,我们在这里好好的来培养老师。现在建立学校不难,很容易;建立了没有老师,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要记住,古大德说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文化要能够再兴旺起来,确实有助于化解冲突,有助于落实和谐世界,会对于人类有很大的贡献,带给人类安定、幸福、美满,你说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桩事情。

  培养师资,还是要用中国的老办法,所谓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如果不能够定下来,关起门来念十年书,不能成就。而这些老师的基础,必须是百分之百的落实儒释道三个根,他才能成就。也就是《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感应篇》、十善业都百分之百做到,他有十年的根。再能够说是一门深入,十年熏修,他怎么会不成就!那就是今天世界上第一流大师级的教授。要认真在这上下功夫,要好好的来培养。有这么多人,能培养这些师资,这比什么都重要,再有个好的学习的场所,就是很一个很完备的学校。

  『以种种法施众生』,这个法就是教学。以真善美慧之法,真法、善法、美法、慧法,智慧之法,教化众生。现在要做确实不是难事,为什么?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技术,利用卫星电视、利用网际网路。譬如有十几个这样好的老师,真的是十年在一块学习,我们课堂每天的功课都同步用卫星、用网路向全世界播放。虽然我们在一个地方,很小的一个地方在一起学习,十年不下山,闭关的形式。可是我们每天学习的内容用科技播出去,就同时可以兼善天下,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跟我们在电视机面前一起学习,你说这个多美好。这就是「以种种法施众生」,在从前很难做到,非常不容易,现在可以利用高科技来推展远程教学。科技实在讲日新月异,进步得太快,要好好的去利用它。我们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利用网际网路,用卫星电视是从二00三年元旦开始,到现在也有五年。这是我们佛门的几个弟子他们发心搞的,但是也有相当的影响,成就也相当可观。如果是国家来主持,来搞的话,它的成效超过我们十倍、百倍都不止,那个影响力就大了。我们这些年来做出这个效果,可以提供给大家做参考,希望真正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种方式是很有效果的。我们难得去年有个机会把这些都提供给联合国,希望真正有大心菩萨来接着做有效的推动。所以这个事情实在讲不难,古人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佛在大乘经教里面给我们讲布施功德,说了许许多多次,财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法布施。经上常讲,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我们初学佛的时候,看到这些经文不懂,没有法子体会。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我们认为那个功德是真实的;给人家讲四句经文,我们觉得那是空洞的,怎么能比!学了这么多年,这句话的真实义才逐渐的明白过来,是真的不是假的。财宝布施只能解决众生物质生活的问题,不能帮他开智慧,不能帮他觉悟。这两者什么重要?佛经上说得好,身命跟慧命相比,慧命重要,身命不重要。你看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是帮助他身命延续,没有办法帮助他慧命。慧命要是得到,他能了生死出三界,他能成菩萨、成佛;财宝不行,财宝达不到。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你看这个地方的布施是以「种种法」施众生,它是法布施,不是财布施。种种法就是经上讲的,我们把它归纳为五大类,你用伦理的法布施,现在世间人不懂得伦理,也就是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古时候父子有亲,现在父子不亲,夫妇没有爱,人跟人彼此的关系都建立在利的上面,你说这怎么得了!有利就结合,没有利马上就变成冤家对头。从前的结合是道义,不是名利,现在是名利当头,道义没有了。你如何布施一切众生伦理的教育,这是法布施,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哲学的教育、佛学的教育、科学的教育,你能够在这上面去修大布施,那你就是今天的救世主。这是对一切众生真正布施无量的恩德,我们一般人讲恩惠。但是,纵然你是全心全力以恩惠布施别人,可是你要晓得,今天的人并不感激你,这个事实真相你一定要了解。

  他为什么不感激?因为他没有受过伦理教育,他不懂。还要不要做?还要做。甚至你真正以法布施利益他,他还要侮辱你、还要毁谤你、还要陷害你,事情要不要做?要做,还是要做。为什么?如果不做,众生太可怜了,他的恶念、恶行永远不知道悔改,果报在阿鼻地狱。一个明理的人、仁慈的人,看到这些无知、可怜的众生不断的往下堕落,不能不伸手帮助他,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去救他。知道他不会感恩,我们不是为感恩去帮助他,不是为了他有什么好的回报来帮助他,不是;完全是怜悯他的堕落,他将来的苦难是没法子避免的。总看在这个众生他有佛性,他是迷惑得太深,不知道回头,要以种种法施去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改过自新。这是诸佛菩萨、世出世间圣贤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做的好事不求回报,纵受侮辱、陷害也不在乎,也不放在心上,还是乐此不疲,还是干得很高兴,这叫佛菩萨、这叫做圣贤。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六九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今天我们从第十一「能舍光」看起。能舍光它也是有两首偈颂,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能舍。此光觉悟悭众生。令知财宝悉非常。恒乐惠施心无着。悭心难调而能调。解财如梦如浮云。增长惠施清净心。是故得成此光明。】

  从这个向下,十一到第十六这六光,清凉大师有很简单的开导,「六度光中」。我们念的是六度里头第一布施度,所以这个光的名字叫『能舍』,我们晓得「能舍」就是放下。这个光,你看它跟前面的句法不一样,前面放光,「此光能觉一切众」,普遍对大众的。这个光它的对象比较窄小一点,是对于悭吝的众生,我们一般人讲小气,南洋那边讲孤寒,孤寒就是很小气、很吝啬的,是对这一类众生,帮助他、启发他们。叫这些人知道,世间一切的财宝都是无常,『非常』就是无常。『令知』,关键的字眼在「知」,就是你能够认知『财宝』确实是无常的。我们前面读过,这是属于慧,是属于看破,看破之后你才能够放下,看破、放下都不着相就好。所以他底下一句『恒乐惠施心无着』,心里头没有染着。

  布施,通常布施的境缘、事相非常广大,无量无边。世尊在经教里面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分为这三大类。这三大类遍布在十法界,每个法界里面的境界当然不相同。我们就现前境界来讲,这三种施它的果报确实是所有众生所希求的,真的是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信仰。哪个不想发财?哪个不想有聪明智慧?哪个不想健康长寿?不但人如是,畜生也如是,饿鬼也如是;换句话说,六道里面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没有一个不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给诸位说,求不到。命里有的你才能得到,命里没有的求不到,所以谚语有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连《古兰经》也说前定,一切都有前定。谁给你定的?佛说得好,是你自己定的,不是别人给你定的,因此你就不可以怨天尤人,自己定的。

  我们这一生所拥有的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过去生中所修的。这一生你发大财,是过去生中你修财布施,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你修的因大,修的因多,你这一生你就发大财,就这么个道理。聪明智慧是过去生中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的果报。如果过去生中有修,这是因,你看看相算命的讲有财库,每个人都有财库,命中财库。你财库很多、很足,这是因,你在这个世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赚钱。如果你的财库空空,什么都没有,过去生中没修,那在这一生当中无论经营哪个行业你都赔本,你都不会赚钱。这种人有没有?有!你冷静去观察,在你的周边就有。假如我们过去生中没修怎么办?这三种因都没有修,这一生就很苦,不但贫贱而且短命。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短命,三十、四十就过世了,真的叫是「黄泉路上无老少」。

  在这种状况之下,有没有方法补救?有。我告诉同学们很多次!我在年轻的时候,我自己很少找人算命,碰到有朋友精于这一门的,偶尔找他算着玩,听他说说,可是早年我母亲给我算过命。学了佛之后,韩馆长护持,她喜欢算命,常常拿着我的八字到处去给这些人,听听他们的说法。大致说法都相同,我财库空空,一生没有钱;命里头没有官印,没有官印就是不能做官,没有官,即使出家了也不能做住持,出家做住持命里头也要有官印。同时又短命,这个我都相信,寿命只有四十五岁,过不了四十五岁。有点智慧,大概过去生中只着重修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统统疏忽了。这一生算是缘不错,缘也是过去生中结的,学佛的缘不是一生一世的,多生多世与佛有缘。但是年轻的时候迷惑,也就是接受一般学校教育,听老师常常教学都说宗教是迷信,佛教是泛神教、多神教、低级宗教,这个印象很深。使我们在年轻那段时期都不接触宗教,不碰它,特别是佛教。

  因为我们在社会上所看到的,佛教都是为死人服务的,超度亡灵的。不像外国其他的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甚至于伊斯兰教,他还讲经教学,还为社会服务;佛教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不接触。一直到我认识方东美先生,跟他学哲学的时候他才告诉我,我跟他学哲学,他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我们感觉到非常意外,这种迷信宗教,他怎么会变成哲学家?他告诉我,他说你不懂,他是大哲,他是圣哲,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经过他的教导,这个观念才改过来。改过来之后,他就告诉我,他说佛教哲学在经典里面,你要学你不要去学那些形式,你要去看经。刚刚接触经典,很多看不懂,好在台湾还不错,台湾有些法师还讲经,这就引起我们兴趣,去听听,他到底讲什么。常常去听,慢慢就懂得一点。

  我第一部接触的这些介绍佛门的书籍,是《太虚大师全书》,为什么?它是白话文,好懂,讲得很浅显。在那个时候我也买了一套,看了一遍。缘非常殊胜,接触佛教没多久就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看释迦牟尼佛传记。要我看《大藏经》里面的传记,唐朝人写的《释迦方志》、《释迦谱》,看这两样东西,也挺深。这个看下来之后,对于释迦牟尼佛才有认识,慢慢了解,了解到他不是宗教,真的是方先生所说的是教育,这个观念让我们耳目一新。章嘉大师教我,学佛,你对佛要有认识,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首先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能舍,第一个印象看到就是能舍,跟章嘉大师头一天教给我的,教我看破、放下,教我布施。一看到释迦牟尼佛,这是他带头,那个真不容易,王位能舍,宫廷里面荣华富贵的生活能舍。真是佛法当中常讲的难舍能舍,这世间人最难的他能舍。为什么?高度智慧,智慧看破,然后你才能够放下,才能舍。

  十九岁舍弃家庭,出去学习,我们中国人一般讲出去学道,现在人讲出去学习。印度当时这些大德、学者,宗教里面的大师、学派里面的大德,他全都亲近了,广学多闻。学了十二年,这个十二年他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非常不容易。我们知道他的身分是王子,聪明绝顶,十二年可以说把印度的宗教、学术他全都学到了,全都通达,最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这三个主要问题,轮回是清楚了,六道轮回非常清楚。轮回,为什么会有轮回?轮回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轮回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没有人知道,宗教、学术里头都找不到答案。所以他给我们示现,给我们做样子,到恒河边上找棵大树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这一放下就开悟了,所谓是「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这一悟,问题全解决了。

  这么多年来,我们深深明了,体会到了,真正认识佛法为什么叫内学。向外去求的叫外道,释迦牟尼佛十二年所学的叫外道,为什么?全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叫外道。我们学佛如果在心外求,也是外道,心外没有佛法。所以统统舍弃掉,这样我们才算真的把什么叫做佛法、什么叫世间法,搞清楚、搞明白了。只要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一切法都叫世间法,没有一法是佛法。如果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放弃,都放下了,一切法统统叫佛法,分别在这个地方。法上没有世法、佛法,世法、佛法在你的心里,就是说能看破、能放下就叫佛法,你看不破、放不下全叫世间法,《华严经》也是世间法。我们总算是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的用功用在哪里?就用在看破、放下,那叫真会用功。

  看破是什么?看破是智慧。放下是什么?放下就是戒定。六波罗蜜里面布施、持戒、忍辱都是放下,甚至于包括后面精进、禅定,前五度都是放下,第六般若波罗蜜是看破。你放下,智慧就开了,你执着,智慧就没有了,智慧就变成烦恼,智慧就变成妄想,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教我们,我们实在讲迷得太深,迷得太重,章嘉大师教我先从财布施下手。没有财,没有财大师就问我,一块、一毛有没有?这个有。那你就从这儿做起!这他教我。可是施有果报,你欢喜布施、喜欢布施,财就愈来愈多,愈多怎么样?愈多就多施。收入少少施,收入多多施,不要留。我做了五十六年,真的是愈施愈多。

  所以相信老师教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不得,求不得是你有业障,你把业障消除,消业障。业障怎么消除法?忏悔。怎么个忏悔?后不再造。这我懂得了。所以孔子对他学生,他学生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三千弟子他只赞叹一个人,颜回。为什么赞叹颜回?颜回改过自新大概是孔子一生当中见到的第一个人,孔子自己都说做不到,比不上颜回。颜回能不贰过,就是说他的过失只会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重复的过失没有。很不幸颜回早死,三十几岁就走了,夫子非常悲痛,这么好的学生。我们世间人讲好人不长命,但是这个好人到哪里去了?好人到天上去,享福去了。他那个德行在我们世间找不到这个福报,他到天上享福,这肯定的。学佛之后我们才晓得,业力的感召他生天了。所以从佛法看好事,决定不是坏事,佛法是讲三世因果。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己想得财富,你就认真修财布施,全心全力去修布施,不要想明年。因为想到明天、想到明年,自己就不敢施舍。为什么?怕布施掉之后,明天缺乏怎么办?所以他有恐惧,不敢施舍。法也是如此,自己会的,纵然是喜欢教别人,后头留一手,为什么?怕别人将来超过自己,吝法。不知道佛在经上常讲,吝财的得贫穷果报,吝法的得愚痴果报,不肯修无畏的、不肯施无畏的,短命的果报。在六道里头,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不能不知道。你要想得人间的富贵,这三样东西都得到,那你就得认真干。所以,每个人的命运不是操纵在别人手上,不是佛菩萨控制的,也不是上帝、阎罗王能主宰的,都不是,全是自己。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怎么能怪人?

  即使遇到天然灾害也不是偶然的,就像美国预言家凯西所说的,他说世间所有的人,每天所遇到的一些事情,都跟前世有业因,决定没有一桩事情是没有前因而突发的,他这个说法。这个说法,现在我们知道那是真的,他讲得一点都不假,一饮一啄都有前因。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晓得都有后果,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动个念头没有人知道,那就完全错了。动个念头都有果报,何况这个念头变成行为,那个果报就更显著、更明显,不能不晓得。

  财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你的财物,你没有财物你用什么布施?要外财。物品都属于外财,物品里面包括佛经上讲的国家,他做国王了,他位子让给别人,国都能够布施,王位能布施,何况其余!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看到许多王公大臣学佛之后,到他过世,他都把他自己的这些产业布施给寺院,改变成道场,提供给大众做修学的场所,这都是属于外财。佛在财布施里面最赞叹的是内财,内财是什么?内财是用我们的智慧,智慧是内不是外,用我们的劳力,现在讲做义工。诸位要晓得,义工是属于内财布施,在布施功德里头超过外财。你有财富,你拿个几百万、几千万很容易的事情;你在道场里面做一天的义工,这个不容易。所以有一些这是富贵人家,他学佛之后他也想修福,他在家里面有人侍候他。他到道场里面来他去侍候人,他来当义工,这是什么?这是他懂得了,到道场里面来修福。道场修的福是真实的,果报无比的殊胜。这个道场是正法道场,修行道场,教学的道场,这属于正法。所以我们没有钱,没有钱就做义工!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没有钱,寺院里面有活动的时候去帮忙,做义工。

  法布施,佛在经上赞叹得就多了。我想很多人都念过《金刚经》,《金刚经》上就讲得很多,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此经四句偈。此经是《金刚经》,所以《金刚经》大家很重视,为人讲四句偈功德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话是不是说得太过分?我们初学的时候,都认为世尊这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也就是鼓励人常常学法布施,那个时候完全用自己的标准来看佛法。以后稍稍契入一些就明白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完全是真话,没有丝毫夸大。但是效果现在看不到,没错,效果,譬如你以财布施,真的帮助人家生活解决困难;你给他讲四句经他也没听懂,他得什么利益?这个利益怎么能超过财布施?对,当前他是没听懂,他是不得利益,但是这些经文「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是他来生后世闻法得度的因缘。因为这个因,他将来能了生死出三界,哪里是大千七宝能够相比的!

  这个事实真相,初学佛的人不懂,老修也未必能透彻,那要真正明白教理,你就晓得法布施确实不可思议。功德,人不知道,你自己也不知道,佛菩萨知道,比我们等次高的鬼神知道。所以,鬼神对于修法布施的恭敬供养,他供养不是以财物来供养,恭敬、赞叹,他也发心来护持道场。就像我们一般人在道场做义工一样,做义工是护持道场、庄严道场,这都是属于法布施。佛,佛经里头说过,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依佛来学习。佛不在世呢?佛不在世,佛法僧三宝,法是第一;佛在世,佛是第一,法、僧是其次;佛不在世,法第一,佛跟僧是其次。

  法是佛的教诲,佛不在世,这些教诲就是留下来的经卷,经典是法宝,所以传法的功德决定是真实的。在从前传法要靠书写,为什么?以前没有印刷术,印刷术没有发明,经典要手写,所以写经的功德大!手写的经卷我们知道数量很少,所以很容易失传。经典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经过多少社会动乱、灾变,水火的灾难,失传很多。到印刷术发明之后,印刷术发明,木刻版刻本宋朝才有,唐朝时候都是卷子,写经。印刷术发达之后数量就多起来,随着印刷术的发达到现代,现代的印刷术比过去进步太多,成本比从前就低多了。所以留存到现在的经典,我们知道应该不会再丧失,因为经本流通到全世界,许多图书馆收藏,博物馆收藏,寺院、学校、道场都收藏,我们就可以放心了,经卷不会在这个世间消失掉。

  可是世间有这么多人,如何能教大众都有机会闻法,这是我们现在做法布施一个重点。在隋唐那个时候,写经是重点,多写一部这世间就多有一部。现在我们要怎样帮助大家,有机会能够见到佛像、听到讲经。我们就想起来,利用现在的高科技,读经,我们也做了几种。现在有很多同学,每天在家里面放《地藏经》,念的,念诵的光碟,有文字、有音声,有声的《地藏经》。放在电视机里面,你看到文字、听到声音,一个人可以跟着学,很多人在一起也可以跟着学。这个好!如果我们整套《大藏经》,全部《大藏经》都能做成这样的光碟,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修法布施要朝这个方向,光碟的《大藏经》。有没有?有,我看到了,但是它有文字,没有声音。要有文字还要有声音才好,有文字、有声音。这是一个方向。

  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佛是教我们依法修行,这才是真正的法布施,依法修行。自己能够做到信解行证,给社会大众做出学佛最好的榜样,这真正叫法布施。所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论、行为,都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榜样,统统都跟佛陀教诲相应。把佛经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做出来,这是真正的法布施。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就做出来了。你说三藏十二部经在哪里?就在释迦牟尼佛形相上。你看他的一举一动、言谈说笑,全都是把经教表演出来,这是法布施真正的意义,是积极的。

  我们做保存经典,这是属于消极的,自己念佛求往生,这都是属于消极的。积极是大乘,消极是小乘,只有自利而没有利他,大乘是自利利他,利他就是自利。下面讲到戒律我们会说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过,小乘着重自利,没有想到利他,这就是破戒,小乘人「发二乘心,则破净戒」。你就想到清净戒是以利益众生为第一桩大事情,我们自己修清净心、清净的行为,是利益众生的,是做给别人看的,做好样子给别人看,这是菩萨戒。只有自利没有利他,大乘净戒就没有了,所以大乘是念念不舍众生。

  法布施得智慧,从前我们接受李老师的教诲,老师告诉我们,法布施里面第一个手段就是讲经。使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孔子周游列国回来之后,办教育,教学,那个时候教学也没有书本,完全是用言说,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问,老师答。少数有人听讲记一点笔记,要晓得那个时候没有纸、没有笔,笔记用什么?那时候用刀。那个时候不是甲骨,刻在竹简,竹子一块一块修的,用刀在竹简上写字,你就晓得多么不方便。不像现在有笔记本可以写笔记,那时候没有,纸跟笔都没有发明。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讲学的时候,也只是跟孔子一样,佛说,大众听;大众问,佛解答。

  当时没有记录,记录是以后,佛灭度之后,弟子们这是他们的使命、他们的责任,要把佛所说的流传给后世。释迦牟尼佛有个阿难,有一个这么样的学生记忆力特好,真的是听一遍他就不会忘记。所以结集经藏的时候就请阿难复讲,把佛所说的重复讲一遍,五百阿罗汉做证明,听阿难讲。五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个反对,没有一个有意见,就记下来了;如果有一个人提出有意见,这句话就不能记。结集经藏是这样的严谨,取信于后人,后世人知道之后对于经典才有信心,不是阿难自己造的,字字句句是佛说的。夫子就没有这么幸运,没有这么一个好学生,所以夫子一生的言行,现在你们看到薄薄的一本《论语》,那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什么时候听老师讲这么一句话,记得很清楚,把它写下来。那不是一个人记录,很多人记录的,很多学生记录会集起来的,不像佛经。这就是什么?缘不相同。所以我们知道,法布施里头是以自己如法修行、弘法利生为最殊胜,功德利益真的是第一。

  讲到弘法,同时我们就会想到护法,弘法实在不容易!为什么?中国、外国都不例外,释迦牟尼佛在世,僧团里面有提婆达多、有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是提婆达多的弟子,他们搞分裂、搞破坏。提婆达多对释迦牟尼佛非常嫉妒,他也有福报,他也很聪明,自己认为决不在佛陀之下。所以他带着一群弟子,他想害释迦牟尼佛,自己可以成为新佛。这些示现实在讲现在我们都晓得,提婆达多也都是来示现的,六群比丘都是来像唱戏,舞台上唱反派的,全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演这么一台戏,来教我们的。告诉我们修学过程当中认真修行,嫉妒、障碍免不掉。你想想释迦牟尼佛他怎么成就的,遇到这些事情来了,你就知道怎么处理。

  《了凡四训》里面,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善事常易败」,做好事,有人扯腿,有人破坏。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干坏事有很多人帮忙,干好事有很多人障碍,要不要干?还是要干。「善人常得谤」,很容易受别人毁谤,这是讲好人好事难!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无论在中国、在外国都一样。在中国,我们把祖宗的教诲,伦理、道德疏忽了。在外国,外国从前是宗教约束人心,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大家相信科学,不相信上帝,宣布上帝已经死亡。这个意味是什么?意味没有人再相信了,那是迷信。科学的精神是要求有证据,你说有上帝,上帝在哪里?我没有亲眼看见上帝,我就不相信他。不相信有轮回,不相信有因果,个人本位主义大幅度的上升,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你做好事、你做好人,他觉得你就跟他对立,他就看不顺眼,时时刻刻想把眼中钉拔掉。所以,善事会遭到人破坏,善人毁谤是轻的,严重是伤害你、陷害你。

  了凡先生他明白、他懂得,唯有仁人长者要发心,要护持这些人,要帮助他、成就他,这个功德最大,常常要给他鼓励。实在讲,好人好事鼓励的人少,说风凉话的人多;要有鼓励,要能帮助维持他。他受了很多委屈、受了很多冤枉,真正了解事相的人要能代他伸冤,伸冤就是要能把这个事情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要护持他、帮助他,使他的善事能成就,行善能够成全,这是真正的学问,这是真实的智慧,这是真正的福德。我们虽然在佛法里面学得菩萨忍辱波罗蜜,毕竟功夫还是不够,忍辱有饱和点。到不能忍的时候怎么办?退心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做这桩好事,结果大家都反对,都没有同情的,算了,不要做了,独善其身吧!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人鼓励。

  每一个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你真正想用功,真正想成就,你希望你的一生都一帆风顺,给诸位说,做不到。你自己一定要知道,会有许多障碍、困难在等着你,你必须一关一关的通过。只要有坚定的信心,要天天修忏悔,要天天去改过,真干,到实在通不过的时候会有感应。这种感应,就是他来鼓励你、来提醒你、来维持你不至于退心,依旧能够发愿勇猛精进,所以这就难了。确实大菩萨会照顾这些初发心的小菩萨,感应道交要凭自己真实的修行。自己信心不足就非常困难,佛菩萨想帮忙帮不上。

  无畏布施是帮助众生离开恐惧,如果我们在今天这个环境里面,威胁人类的恐怖是灾难,天灾人祸。人祸现在跟天灾挂勾了,最近这一、二年,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点警觉到地球变暖,温度不断在上升。南北极的冰跟第三极,南极、北极是二极,第三极是什么?高山的积雪,千万年都不化的,高山上这些冰川都开始融化了。尤其是今年报导得特别多,科学家还提出警告,告诉联合国、告诉许多国家政府不可以疏忽。冰块的融化的速度愈来愈快,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五十年后、六十年后才会融化掉。这些警告我看到我同意他们的讲法,我觉得这个融化愈往后面就愈快,几何里面讲的加速度。冰块融化,海水上升,沿海的这些地区都会被淹没掉。早年我在美国看到这个地图,那时候我们问,大概是二一00年,世界地图跟现前的不一样了。我们这里还有一张挂在外面,从美国买来的,很清楚,诸位一看就晓得了。

  这种科学研究认为这是温室效应造成的,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情?那就是人为的。我们运用这些科学工具,得一点小的利益,交通的便捷。你看每天飞机排出来废气,汽车、火车、工厂燃烧的这些石油,燃烧的这些煤炭,排出去的二氧化碳。每天都是大量的向着空中排出,天空当中二氧化碳多了,就造成温室效应,造成地球上的温度上升。能不能不排出?为了自己的方便,谁也不肯干。我们发明科学技术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大自然的回报就是灾难。海水上升是灾难,火山爆发是灾难,大的地震、地层下陷是灾难,飓风、海啸是灾难,附带带来的瘟疫也是灾难。这些灾难是人为跟大自然相结合的,所以说天灾、人祸集合成一起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应该怎么办?对于事实真相要有正确的认知,事实真相告诉我们,灾难是无法避免。还更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人是不会死的,诸位看看「魏斯四书」的报告你就很清楚。我们应该怎么做?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遇到佛法是大幸,对于这些事情佛经讲得再透彻没有了。认真修行,灾难来了没有关系,我们有好地方去;最好的地方,无比殊胜的地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你要问多久才能去?古大德给我们做出实验证明,三年到五年的时间足够了。我们知道科学家这些报导,三年到五年这个灾难不会形成,我们的时间足够了。三、五年我们已经拿到极乐世界的签证,随时可以去,它来不来都无所谓,与我都不相干了。在这个世间你会生活得非常自在,你会过得非常的幸福美满。自行化他,自己真干,影响你周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干。干的人愈多,再给诸位说,人愈多产生的力量就很大,可以把这个灾难、这个冰的融化可以能把它止住,也就是说温度也能止住,不再上升,众业所感。古大德告诉我们,要什么样的力量?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好人,有一个善人。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善人,一个善人的力量可以能够控制住九十九个不善的力量。

  这桩事情,中国五千年,全世界的人对中国历史都非常羡慕,为什么?中国历史是个和平的历史,是个长治久安的历史。外国人真的在研究,中国人用什么方法,能够将这么大的国土、这么多的族群、这么多的人口,能够维持住和睦相处、平等对待,都能够懂得伦理、道德、因果。他们找这个原因,怎么形成的?实在也难得,真有专家学者发现了,家庭教育。所以中国,我们可以讲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家庭教育,五千年来没有改变。只是最近的一百年疏忽了,不重视它,我们中国社会就乱了。

  蒙古人入主中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好,他护持;满清人入主中国,比中国人学得更扎实。所以我们虽然丢了一百年,现在再要把它找回来,不困难。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很短时间就有明显的效果,说出中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只要认真好好的学习,用高科技远程教学的方法来唤醒,不是一桩难事,不但对中国有效果,对全世界都会产生很大的效果。那正是汤恩比所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些年来,我们在世界和平会议上常常提起,他讲的话没错,从哪里学起?从根学起。为什么?我们根没有了,所以要扎根。根是《弟子规》,根是《十善业道》,根是《感应篇》,认真努力先扎根。有了根才能够成长,才能发芽,才慢慢能茁壮,最后开花结果。如果不知道从根上下手,那叫白费功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外国人已经发现了,但是这一点他没搞清楚,所以我们必须要做给他看。如果不做给他看,他认为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过了时代,那个时候行,现在这个时代没用了;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再看它们那是理想,不切实际。抱这种看法的人很多,我们如何把他这个错误看法修正过来,那是真的要有实验,做出来给他看,他相信。

  我们在汤池做的这些实验,今天巴黎那边同修打电话给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实去年在一起我们开会的有不少专家学者们想组团到汤池来看,我表示欢迎。教科文组织总共有一百九十二个国家代表,如果大家都来,我们非常欢迎,我们热烈的来接待。他们也提议,提议也不错,希望我们再举办一个论坛。这个论坛我想让大家看,看了之后我们再讨论,这种方式希望联合国能够带头向全世界推展,好事!太难得了。这是刚刚我们在接洽这个事情,我们乐观其成,将这个效果扩大。无畏布施就是化解别人的恐惧,今天全世界的人,无论是富贵人、贫贱人都没有安全感,都有恐惧。怎样让他离开恐惧?实在讲真的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你学了这个你才真正离开恐惧,心安理得。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心就安了,知道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会做得很圆满。日常生活就是消灾免难,日常生活就是断恶修善,处事待人接物就是积功累德。

  所以搞清楚、搞明白了,「恒乐惠施心无着」,念念当中都是想到财、法、无畏施,时时刻刻都在行布施。求不求果报?不求。不求果报你心得大自在,你所得到的是真实的果报、真实的智慧,确确实实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乐是爱好,惠是恩惠,布施的心是恩惠。心无着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三轮体空,修布施的时候,也就是说帮助别人、利益众生,放下「我」这个执着,不要有个「我做的」。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做了多少功德,你的我执没有放下;我执没有放下,是世间福报,世间法,不是佛法,是世间的三种布施。如果无我,不执着是我,那是菩萨的布施,菩萨布施叫什么?叫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如果有我,就叫布施,没有波罗蜜,不能叫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直接翻译叫到彼岸,我们用意思来翻,叫究竟圆满。你有我,不究竟、不圆满,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如果无我的布施,这个功德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你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增高你的品位,完全不一样。

  所以做,天天做、时时做、处处都做,都在做,绝不执着是我做的,也不执着我布施些什么。我布施了财,我布施了法,我帮助众生化解很多恐惧,这些都不要执着。无畏布施里面,譬如我们素食,素食是无畏布施,为什么?不伤害众生,不吃众生肉,这属于无畏布施,他的果报健康长寿。放生是无畏布施,这是积极的,我们见到任何小动物都不会有伤害的念头,这都属于无畏布施。而且更积极的,我们跟再小的动物我们都会平等对待,我们看到蚂蚁,我们会合掌「蚂蚁菩萨」,它有没有感应?有感应。蚊虫,我们看到「小蚊子菩萨」。有灵性,它不笨,它过去也曾经做过人,造的恶业很重,变成这么一个身体,灵性是一样的。我们尊重它,它也尊重我们,我们不伤害它,它也不伤害我们,就变成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修布施的时候不要执着,修布施放下对人、对事、对物的执着,能放下多少就放下多少,决定有好处。

  也不执着别人受我的恩惠,我帮了他的忙,我对他有恩。但是,诸位要晓得,别人对我的恩惠我不忘记,知恩报恩。我们布施给人家的恩惠,忘得一乾二净,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这叫修清净心。你心里头有执着就不清净,执着没有了才清净,你的真心才显露。你就想想,你修的这些法门,你做的这些好事,你有没有执着?只要有执着,世间法;没有执着,出世间法。这个世间都是讲六道,以六道为界限,一定要记住,有执着出不了六道轮回,没有执着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有分别就出不了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法界,有分别出不去。分别没有了,就出了十法界,出了十法界才叫一真法界,才叫究竟圆满。

  所以,究竟圆满不是说出六道,出六道不是究竟圆满,小乘。你就想,六道都出不去,还谈什么?阿罗汉才出六道,阿罗汉修布施、忍辱的时候三轮体空。他不执着身是我,不执着我做多少好事,应该做的,有什么好执着!做再多的好事,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学着没有人问,完全是干净的,一片空白;有人问,所谓是「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不叩不鸣」。有人问则随问随答,智慧,决不是思考,是智慧起用,自性性德起用。如果要用思考,我想想怎么说法,那是烦恼,是第七识、第六意识在做主,第七识是执着,第六意识是分别,这个道理要很清楚。

  后面一首偈是讲因,我们把这首偈念一念,刚才念过了。『悭心难调而能调』,真难调,吝啬非常不容易放下的,你能调,智慧现前了,烦恼轻智慧就增长。为什么?再没有吝啬的念头,你会很欢喜的尽心尽力的去施舍,去帮助别人,去做真正的好事。而了解什么?了解『财』,这个财包括前面所讲的财、法、无畏,用这一个字全都包括,『如梦如浮云』,看破。《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包括我们的肉体,包括我们的精神。你看有为法,八识是有为法,八识里头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物质跟精神统统是有为法,不是真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幻相,你不能说它有,你不能说它没有,你说它没有,它现相;你说它有,这个相并不存在,这个一定要懂。

  我们在《华严》学到这个地方,讲过很多遍,但是一般同学能记住的,能在日常变成观想的真的是不多,就是你常常能提得起来的不多,都忘掉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表现的,依旧是迷惑颠倒,没觉悟。要怎样能提出最起码的观照功夫?念念你都能够觉察到「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整个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你常常想着看电影,就是银幕上那些境界,决定不是真实的。所看到这些依正庄严的幻相,就像看银幕上这些色相一样,是一种什么相?虚妄相续相。相续,相续不是真的,是虚妄的,虚妄相续相,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你不是吃大亏了!

  所以佛门里有句话说得好极了,叫「借假修真」。整个幻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假,你要借这个假修真。真是什么?真是自性的流露,那是真。你在假相里面去学自性流露,自性是纯净纯善,纯善表现的就是这些布施,这三大类的布施是善。纯净是什么?三轮体空,没有一丝毫染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是说离四相,布施这都没有了,那就是你偏在一边,偏空;布施的时候,我相、人相又起来了,你着了有。你看凡夫着有,二乘着空,菩萨空有不二,二边不着,这学菩萨!二边不着,我样样做,心地里面永远是纯净纯善。连纯净纯善这个念头也没有,那真的是纯净纯善。我二边都没有了,我纯净纯善,你还着了相,着了纯净纯善没丢掉。你才真得自在,这个自在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二种自在、四种自在、五种自在,十自在以前讲的就没有再说了。你真得自在!只要你有念、有想就不自在,事情来了,是好事,赶快做。事情来了,你有智慧判断这不是好事,不是好事情就不必做。什么是好事?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力度深,利益众生的范围广,那是大好事,要赶快做,所以有智慧去判断。智跟慧我们前面也说得很清楚,前面难调能调这是放下,这是智;这个地方你能够理解如梦如幻,这是慧,就是看破。

  这样『增长惠施清净心』,「清净心」是自性,是菩提心里面的深心,自受用心,自受用清净。诸位要晓得,真诚是体,是真心的体,真决定不是假的,它是真的。诚是什么?诚是没有一个念头,不起心、不动念叫做诚。中国古人解这个字,叫「一念不生是谓诚」,你起一个念头,诚就没有了,不管是善念、是不善念,念头一起来,诚就没有了,诚是清净心。所以真诚是真心的本体,有体当然就有用,自受用叫深心,深心就是我们讲的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三个叫深心,自受用,对自己的。对一切众生的,是慈悲心。要知道五个说法是一心,一心里面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叫菩提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干什么都能与这个心相应,这个人叫菩萨;与这个心不相应,叫凡夫;与这个心相应是觉,与这个心不相应是迷。常常想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大乘教。

  清净心,不是一般人,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什么都不干那个心叫清净心,错了。到染净不二,才叫真诚清净。你有清净,对面是染污,你是对立的,对立的是世间法,为什么?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这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有清净,那不就有不清净吗?所以你是二法,你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绝不染着,譬如你布施,布施无我相,没有我施舍这个物的相,也没有对方接受的这个相,心里都没有,干干净净,那叫清净心,那叫不二法。这个很深,不能错会。错会了,把世间法当作佛法,什么叫佛法,自己并不知道,学佛有这个毛病的很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七0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从第十二光「除热光」看起,这也有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又放光明名除热。此光能觉毁禁者。普使受持清净戒。发心愿证无师道。劝引众生受持戒。十善业道悉清净。又令发大菩提心。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个八句两首偈,是六波罗蜜里面的持戒之光明,持戒的光明,现在人说的话,就是持戒的磁场。它的作用跟前面一样,有特别对象的,这个光能觉悟一些破戒的,『毁禁』破戒的这些人,也就是提醒他们的警觉。戒律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为什么这么重要?你是觉,你还是迷,从什么地方看?完全从持戒上看。为什么?觉悟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跟戒律相应。我们冷静、细心去观察,我们看《坛经》,六祖惠能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对佛法更是一无所知。偶尔听到人家念《金刚经》,念了一段经文,他听了之后很受感动,他听了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实际上他对佛门是一窍不通。但是虽然是个樵夫,你看他处事待人接物那种谦虚、恭敬、礼貌。没有学过戒,你在他身上去找犯戒、破禁,你决定找不到,他没学过。为什么好象他统统全都做到?没有别的,他是自性,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看他很奇怪,其实他不奇怪,他很正常;奇怪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自性里面的好东西都被我们烦恼习气把它变坏了。自性里头没有贪瞋痴,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迷失了自性把性德给扭曲了,是这么个原因。

  佛菩萨,这些真正觉悟的人,帮助我们觉悟。我们迷得太久,烦恼习气太重,从什么地方帮助我们回头?首先教导我们,我们一举一动言行要能够跟性德相应,你才能回得了头;如果跟性德相违背,你永远回不了头。为什么?跟你讲这些理论,你不能持戒就是你依旧还是造作恶业,业障把你障碍住。不但你不能证,你连解都不能解。你所听的、理解的,那是你自己解的意思,不是如来的意思。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听经为什么不开悟?我们听经错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不开悟,意思错解了,你错到底了你都不知道。古大德讲的话非常有道理,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对谁说的?对我们自己说的。戒没有了,我没有持戒,我没有学戒,你所学的佛学了一辈子都等于零。你不理解经义,经的意思你不理解,你修行的时候功夫决定不会得力;你参禅不能得禅定,你学教你不能大开圆解,你念佛你不能往生。这都是事实!

  念佛法门叫易行道,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的特别法门,善导大师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为什么近代,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个而已,不是万修万人去,万分之二、三。什么原因?迷失了自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错误的,他不知道。他认为他是正确的,认为佛制定这些戒律太过分,太严格,这不是人能做得到的。为什么古人能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迷失了自性不知道,每天起心动念全是妄想分别执着,认为这是对的。殊不知诸佛菩萨,这些法身大士他们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他们常住的寂灭定,清净寂灭,这是我们没有法子理解的。我们连世间禅定都不懂,怎么能知道法身菩萨的寂灭定。

  我们认为这个世间很快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认为修行人把五欲六尘的快乐都舍弃,那多么痛苦,多么可怜。自己造作三途六道的因茫然不觉,果报现前的时候害怕了,那个时候害怕有什么用?佛在经上早就说过,「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到果报现前,害怕了,后悔莫及,但是在造因的时候茫然无知。菩萨觉悟,他不怕果报,为什么?果报来了只有受,逆来顺受,没话说。怕什么?怕造因。因在什么地方?因在起心动念。所以菩萨慎独,独自一个人,独自一个人也造业,造什么业?起心动念造业。不但恶念不能起,善念也不起,为什么?善恶是相对的,二边都不着才真善!大乘教里讲的善不是善恶的善,你把它想成善恶的善,完全错了,善恶的善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善恶二边都没有,那个善是超越六道的。

  我们学教学得时间久,换句话说,受经教的熏习时间长,比较容易提起警觉,熏习时间短的提不起来。我们自己是这条路上走过来的,想想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提不起来,学佛十年也提不起来,二十年也提不起来,三十年有那么一点点,有一点影子,到四十年才有警觉。你就晓得这是多难!学佛学了二、三十年还迷惑颠倒,在我们经历当中那是正常的。学佛到二、三十年就能够警觉心提起来的话,这个人根性大利,我们只能说这个人善根深厚,二、三十年警觉就能提得起来。还有很多学了一辈子,到老死都还迷惑颠倒,都还提不起来,走的时候手忙脚乱。那原因我们今天比什么都清楚,疏忽了戒律,所以学佛的下场是这样的。如果真正的在戒律上能理解、能坚持,他的成就就不一样。

  为什么今天我们想到,这个世间无论国内、国外我们看到太多了,什么原因?多少年来我们冷静思惟、观察,现在人比不上古人。那多古?一百年前的人比不上。原因在哪里?一百年前的人还受过家教。这一点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家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还是家教。这一百年当中家教疏忽了,所以遭受这么大的痛苦,到什么程度?到连好歹都不知道,都没有能力辨别;换句话说,是非善恶没有能力辨别,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把是当作非,把非当作是,颠倒了!在佛门里面,我们出家的时候,老一辈的老和尚常常跟我们谈起「小小戒可舍」。小小戒是什么?小小戒叫威仪。小小戒可以舍,重戒当然也可以舍,这样的思惟来教后学。不错,后来的人永远赶不上你,永远走错路,愈走愈错。可是你要不要负因果责任?你开的端,你不重视小小戒,这个因果的罪业你必须要承当。

  《华严》这大经,《大智度论》叫大论,大经大论上佛都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十方诸佛、法身大士没有一个不重视戒律的,所以祖师大德常说,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这个话不是说一般的,戒律没有了,佛教就没有了。而是什么?而是对我说的,我要是戒律没有了,我这一生学佛是白学,佛没有了。你要这样会意,你才能得利益。佛教在不在世间,与我不相干,我自己学佛能不能成就这个关系大。没有戒你就成不了佛,你就不能往生。你看念佛往生,佛祖教给我们叫「持戒念佛」,释迦牟尼佛教的。佛灭度那个时候,阿难尊者代我们后人向佛请教,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为师,佛是我们老师,向佛学习。佛不在了,我们依谁做老师?释迦牟尼佛没有指定哪个人,释迦佛只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就是告诉我们后人,往后学佛要想能成就,要持戒,要不怕吃苦,能吃苦、能持戒,这个人学佛就能成就。交代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后人自己疏忽了,不能怪佛菩萨,佛菩萨对得起后人;后人自己把戒律舍掉,对不起佛菩萨。

  在这个时代,学佛不容易,为什么?凡夫哪个没有嫉妒心,你想要成就没那么容易,找你麻烦的人可多了!他们用心、用手段叫你退心、叫你堕落,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你能禁得起考验吗?持戒就能。所以,戒确实像经上所讲的,无上菩提的根本,而且根本戒是什么?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十善业道是清净戒律根本,十善业道是一切戒的根本,《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很清楚。从人天法,就是说做人的根本,生天的根本,声闻是阿罗汉,阿罗汉的根本,辟支佛的根本,无上菩提的根本,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要是做不到,你根本没有了,盖大楼没有地基,它怎么会不倒塌?当然很容易倒塌,愈高愈容易倒塌。

  首先我们要把戒认识清楚,它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持戒那就是我们完全违背了性德。戒不是佛发明的,不是佛制定的,这一定要搞清楚,戒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换句话说,你如果是见了性,那本来就是这样的。惠能大师没有学过,他见性了,三聚净戒他都圆满,他一条都不会犯。为什么?见性之后他完全是性德流露,这在大乘教里面叫什么?叫道共戒。见性叫得道,他得道他怎么会犯戒!得道的人怎么会有一个恶念?没有恶念。到没有恶念的时候,什么恶的行为都没有了,口也不会,身也不会,统统都没有,道共戒。另外一种就是定共戒,定共戒是你入定的时候不会犯戒,身口意都不会犯戒,入定,定共戒。但是出了定之后就靠不住,出定之后烦恼又会起现行,入定的时候这是定共戒。但是在佛法里面,修出世间禅定有定共戒,真正得到出世间的禅定,定生慧,那决定不会犯戒了。

  我们初学怎么办?我们道也没有,定也没有,那只好学!学,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样。所以戒律是什么?戒律就是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行为,你跟着他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持戒是什么?持戒就是真正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这个道理要懂!不懂的时候你持戒的念头生不起来。明白这个道理,我真的想学佛、真的想学菩萨,从哪里入门?就从这儿入门。再跟你讲得明白一点,就从十善业道入门。这是对于戒定慧三学的认知,没有戒,不能得定。戒里面尤其叫禁戒,禁戒是叫你放下的,哪些东西应该要彻底放下,帮助你得定。菩萨戒多半帮助你开智慧,叫你发起大心大愿普度众生。所以首先我们对这桩事情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持戒的念头真正能发得起来。

  戒律通常也讲三种,律仪戒,就是经藏里面,经藏是分三个部分,律藏、经藏、论藏,称为三藏。是把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分成这三大类,后人做的。世尊在世的时候有没有这个分法?没有。可以说世尊每次的讲座,每次的教学,内容戒定慧三学统统都有。这些经典到今天怎么分类法?如何来分类?分类就是看这部经里面,经律论三种哪一种讲得多。如果这个经里头讲定的分量重,讲戒的分量比较少一点,就把它放在经藏里头,经藏是讲定的,讲禅定。如果是议论,讨论的东西多,就放在论藏;如果这次教学是讲戒讲得重、讲得多,我们就把它放在律藏里头,是这样子分的。严格的分是没有法子分,佛三种统统都讲,所以你在任何一部经典里面,这三种统统学到。专讲一种的很少,这种经论不多。

  我们学习,确实大家都知道十善业道重要,现在十善业道为什么做不到?就那么简单的十条。不杀生,蚊子叮的时候还会一巴掌打死,家里面厨房看到蚂蚁、蟑螂,还是会把它杀掉。做不到!不偷盗,偷盗的境界范围非常之广,佛经上叫「不与取」。财物有主,主人没有同意给你,你就把它拿来,这叫偷盗;主人没有同意,你把它移动,那也是偷盗的行为,为什么?他找不到了。很微细!用一种势力逼迫着他,他不能不用财物送来给你,也叫偷盗。所以这个范围多广!

  你在政府里面服务,你有权有势,人民需要你办事的时候,你不给他方便,你要索取贿赂,那就是偷盗。如果是占用国家的财物,也是偷盗,细讲太微细了。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例子,我的一位老校长周邦道先生,他对这些戒律守得很严。他在台湾做考选部的副部长,政务次长就是副部长,公家给他装电话,家里有电话,这是公家付钱的,配一部汽车给他。他怎么做法?公务出门,他坐公家的车子。不是公务,私人出去的时候,他坐巴士、他走路,为什么?他晓得那是偷盗。我去看我一个朋友,用公家的车子,公家的车子没有说是给你看朋友去的,这他不敢坐。家里面电话,公事用公家电话;私人的事情,譬如他家的儿女给朋友打个电话,不可以,外面打公用电话。你的朋友打电话打家里来可以,为什么?他付钱。对家庭小孩管得这么严格。公家的信纸是办公事用的,私人写信不能用公家信纸,为什么?那都是属于偷盗。所以偷盗这条戒是最难守的。

  当年李老师给我们讲得很多、很详细,点点滴滴。顺手牵羊,认为大家都习惯了,都是这样的,你也这样做。他们没有念过圣贤书,不懂,学佛的人懂得!对于公家东西的爱惜比自己东西还要更重,自己东西坏了无所谓,公家东西要是损坏,不爱惜的话,那个罪业很大,因为公家是大众的福报。如果是国家的话,国家所有一切设施是全国纳税人的,是他们的,你要是损坏,你的债主是谁?全国纳税的人都是你的债主。你真会吓到了!欠一个人债好还,欠一国的人债不好还。所以确实,佛讲得这样微细,有很多人看到算了,不看了,理都不理;不理照做,后来果报现前他害怕了,那个时候迟了,来不及了。

  所以这个光里面是警觉你,决定不能够毁禁戒,真正明白了,你自然就愿意接受。为什么?接受,持戒是我们走向光明的道路,是我们走向成佛之道。那是真正忏除罪业,过去今生所造的罪业,用什么忏除?持戒就忏除了。

  在此地我们把戒律做个很简单的介绍,戒有三种,经论里面常讲的三聚净戒,也就是三类。第一类是律仪,像十善业道都是属于律仪,因为它一条一条都讲得很清楚。五戒,我们现在讲的出家人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菩萨戒,都是属于律仪。律是戒律,仪是规矩,日常生活有生活的规矩,工作有工作的规矩,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都有礼节、都有规矩。儒家讲礼仪,佛法讲威仪,一桩事情,都有规矩的。这是属于一类,我们必须要遵守的。

  第二类叫摄善法戒,这是律仪里头没有的。诸位要知道,佛讲的这些规矩,总不能说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细节全部都讲到,不可能的。尤其时代不一样,地区不一样,佛教从印度传到其他国家地区,各个地方的文化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佛哪能说得那么圆满!所以你要掌握到戒律的精神,要触类旁通。譬如戒律里面没有讲抽烟,所以很多人说抽烟不犯戒,戒律里头没有,佛没有说抽烟。现在打电子游戏,这个戒律里头没有,佛没有说到,那都可以了。这些你都要晓得,它有摄善法戒,只要对于自己性德相应的统统要遵守。不是说佛没说,佛没有说也要遵守,为什么?是善法,应该要守的。摄善法戒是善无不积,中国人讲积善积德。

  第三个是摄众生戒,就是利益众生的,时时刻刻要想到帮助苦难众生。这个律仪里头没有的,戒律里头没有的,要不要做?要做。所以戒律整个精神来讲,恶无不断,善无不修,总纲领里面,佛门里面常常用两句话就包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前面两条是戒,自净其意是定慧,心清净了,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这个三句话把戒定慧全部包括了,前面两句是戒,后面一句是定慧。末后一句「是诸佛教」,这是我们佛法里面大总持的法印,就是总纲领、总原则。什么是佛法?这个四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要想到不是一尊佛,所有一切诸佛自行化他都不离开这三句。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哪个不是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都这三句十二个字,依这个纲领、原则来修行,依这个纲领、原则教化众生,自行化他不离这个。这是总的纲领,我们不能不知道。

  持戒,《遗教经》上也告诉我们原则,身口意都要持。身持,那就是像十善里面,身不杀、不盗、不淫,这是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口,要受持的;意不贪、不瞋、不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起贪瞋痴的念头,你才能够做到。《遗教经》上告诉我们,讲得比较具体,「节身时食,清净自活」,这是对身,常常保持自己身体的清净。节身就是受持戒律,时食,世尊当年在世日中一食,一定要遵守、要学习,为什么?断贪心。饮食对六道,特别是我们人道众生不能没有,饮食是身体能量的来源。身体是个机器,这个机器运作的时候要靠能量,能量是什么?饮食是能量的来源。佛讲求的饮食要节量,不多也不少。托钵,钵叫应量器,你自己能吃多少要有一定的分量,不能太多,太多了对身体不好,太少了不够,所以叫应量器。

  从前托钵,托钵没选择,别人供养什么吃什么,尤其供养不是一家的,通常都是到好几家去托钵。这个时候你要晓得,那个时候并不是素食,你一定要素食,你不就找人家麻烦了吗?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给什么吃什么。现在在南洋,像泰国这小乘国家还是托钵,托钵也是给什么吃什么,他们不是吃素的。跟大乘不一样,佛是在大乘经里面提倡不食众生肉。所以断除肉食,采取素食主义的,在佛教里头没有,只有在中国有。中国这桩事情怎么兴起来的,这个历史要知道,是梁武帝提倡的。诸位晓得,梁武帝在中国佛教史上真的是个大护法,他护持佛法,欢喜人出家。他在位的时候替佛教造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大大小小的寺院四百八十座。度众生,也就是帮助出家人,凡是出家人他都喜欢,他都愿意供养,有几十万人。他读《楞伽经》,读到菩萨不忍心吃众生肉,很感动,他自己就把肉食断掉,就吃长素,他第一个开始的。以后在佛门里面就起了反应,出家人都支持,所以搞成一个素食运动,是这么来的。

  你看看日本的出家人不吃素,韩国的出家人也不吃素,只有中国出家人吃素,不但中国出家人吃素,在家居士吃素的也很多。所以佛虽然没有讲吃素,这戒律里头没有的,吃素对身体真的有好处,摄善法戒。我们应当吃素,对身体好,没有坏处,又不跟众生结冤仇,又是摄众生戒,跟一切众生关系处好,你看有这么多的好处。戒律上虽然没有明文,但是佛曾经赞叹,不吃众生肉佛赞叹,这是应该要这么做的。所以这段历史我们要晓得。到外国去,尤其是日本也是个佛教国家,我们去访问,他看到我们不吃肉很奇怪,我们看到他们吃肉也觉得很奇怪。你了解事实真相就不会奇怪,就都能够包容,他们做得没有错,我们做的也没错。所以彼此互相了解,就能够和睦相处,也能够互相尊重了。

  我们素食的健康确实他们也很羡慕,我到日本是很多次的访问,跟他们那边佛门里面一些大德,我们在一起,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小,站在我旁边都比我衰老,动作也没有我活泼。所以,到那边去,很多人头一个问题就问,法师,你怎么保养的?我就告诉他素食,素食清净心,远离贪瞋痴慢,远离一切不善,心地清净,饮食简单。所有一切营养的东西我都不吃,有人送给我,我都转送给别人。现在的素食也不如从前,为什么?现在的素食有农药、化肥,这个都是破坏自然生态,带来一些疾病,所以吃东西要格外的小心。

  持戒具体来说,还是要从中国传统的教育上着手。如果我们真的能恢复中国传统的家教,集家教的大成是《弟子规》,我们从这个学起,认真努力去学习。你现在看这个东西好象不习惯,这个东西都是我的毛病习气改不过来,你要晓得是你毛病习气改不过来的,一定要改。为什么?你迷失性德时间太久,迷失得太严重,你要把自己拉回来。《弟子规》里头总共只有三百六十条,一条就三个字,全文是一千零八十个字,这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做的。我们要想持戒,一定从这个地方开始,因为你这个做到了,《感应篇》很容易接受。《感应篇》是讲什么?讲因果,善有善果,恶有恶报,那是因果教育。有这个基础,再学《十善业道》很容易!十善业道那就是大圣大贤的基础,成佛作祖的基础你就有了,不能不从这下手。

  我们晓得人性本善,佛经上告诉我们人性本觉,既然是本善本觉,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一定要肯定。我们今天学佛没有别的,希望我们从迷失回过头来,我要回归到我自性,我要回归到我本来是佛,那怎么不成佛!没有不成佛的道理。成佛的第一步你现在知道了,是《弟子规》,千真万确。没有这个,你就想想就没有十善业,没有十善业就没有佛法。你天天所念的经、天天所念的佛,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跟佛结个缘,这一生不起作用,来生后世将来再得人身,阿赖耶识这个种子起现行接着再学。可是一失人身之后,如果自己业障习气重,一定是随业流转,业力在那里做主宰。不是佛主宰你,也不是上帝主宰你,也不是阎罗王主宰你,你到哪一道去受苦、享福是你的业报。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冷静去思惟。

  但是现在思惟又很困难,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明显的十善业道是善,你不喜欢它,不喜欢它就是恶。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是恶,这是决定堕三途的,你喜欢它,你认为它是好东西,你天天不离开它。这叫不懂得是非善恶,不认识,好难!学佛听经听这么多年,至少有这么个印象,你自己还不能肯定。为什么?肯定,自己一定去做到,他就真干。为什么还不能真干?听得很多,还有疑问在里头,到底是真的吗?真有地狱吗?真有报应吗?为什么世界上造那么多恶的人他没有报应?为什么都还看到很多造善的人在受苦?愈看自己怀疑愈严重,然后愈看最后不相信,想到什么?大概佛菩萨用这种方法来骗众生,来劝众生行善,断恶行善的,果报不是真的,都有这么一个错误观念。所以他还敢造恶,到果报现前,那个时候来不及了,那时候注定他要下地狱。我们学了这么多年,其他的东西没有学到,至少这个概念很清楚、很明白,别人敢做的,我们不敢做;别人不愿意做的,我们很认真努力在做。我们在这里面得法喜,我们在这里面确实烦恼轻、智慧长,对于这个世间事事物物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所以我们能够相信,我们能够继续认真还去学习。

  古人说持戒要发三心,第一个要对于现实的环境有出离心。你真正看到世间苦,看到众生苦,看畜生苦,饿鬼、地狱苦,一心一意想离开六道轮回。然后你就想到,六道里面这些苦从哪里来?不善业的感召。佛叫我们持戒的用意在哪里?叫我们远离一切不善,学习一切善法。在因果上讲,行善,善有善果,造恶,恶有恶报,六道都不善,这个认知要提升。人间还不错,天上不就更好吗?不错,天上是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的果报。你要晓得,福享得尽的,福享尽怎么办?你生生世世,不要说生生世世,这一生当中,你造的业是纯粹都是善的吗?没有一个恶业吗?不可能的。所以有善有恶,善的报完之后,恶的就要起现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都有寿命,寿命到的时候就是他的福报享尽,享尽恶的念头就起来了,就要感受恶的果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四禅天、四空天,死了,寿命到了之后多半都是堕地狱。尤其是四空天,真是谚语所谓爬得高、摔得重。所以佛告诉我们三界统苦。欲界是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一直到阿鼻地狱,没有离开欲望。只要你有欲望,你就出不了欲界,六道里面一个小范围,欲界你出不了。欲望舍掉,没有欲望了你才能到色界,才能到无色界。只要你有欲望,你就出不了欲界,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我们要时时刻刻警觉不能够沾惹欲望。

  欲望对什么?财色名食睡。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为什么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就是把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欲望,统统舍弃掉,我们世间人认为他那个生活很苦。我们现在学佛这么多年体会到,那个生活是最快乐的,为什么?身心现在人讲没有压力,身心都没有压力,身心轻松愉快,真是法喜充满!遇到任何人,不仅是人类,我们人所看不到无形的众生,佛都能见到。你看佛对于一切众生大慈大悲,不辞辛苦教诲众生,这是他的大乐,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真正读书人有这个乐趣,所谓「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这是我们世间读书人。而佛这个大乐,是我们世间读书人望尘莫及的,为什么?佛得一切众生而乐育之,因材施教,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种乐不是世间人能了解的,甚至天人都无法了解,真正修行得道的人他知道。

  这一句是『普使受持清净戒』,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四个根。学佛无论在家、出家要扎四个根,除了《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必须要学的三个根,儒释道三个根。我们学佛想要成就,要学《沙弥律仪》,诸位要晓得,《沙弥律仪》在家可以学。你有这四个根,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你没有受过皈依,那个皈依是形式,实际上呢?实际上你真的皈依了。为什么?你皈依《十善业道》,你皈依《弟子规》,你皈依《沙弥律仪》,你也皈依《感应篇》,你真皈依了。佛菩萨肯定你,护法神肯定你,你是真正的三宝弟子,你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这个基础,八万四千法门随便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

  但是成就是不是在一生?不一定。不在一生,你就想到又有麻烦,为什么?死了之后有隔阴之迷,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如果在这一生当中不幸,你生在这个地区没有佛法,你会染上很多不善的习气,换句话,你会退堕,你不能提升。想到这个地方,我们就不能不专修净土,专修净土要记住,持戒念佛。戒律就是这四样东西,四样东西都不多,《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你真能够依照这个修行,这就是什么?就是善恶的标准。依照这个标准断恶,这里面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都不做,教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努力去做。以这个为标准,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是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

  讲到「清净戒」,清净戒必须有清净心。诸位要知道,我们受持《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如果执着没放下,你学这个东西是世间善法。念佛往生能不能去?能,生凡圣同居土,叫带业往生,行!如果你能再把执着放下一些,你的品位就一层一层往上升。如果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执着放下一定的程度,这一定的程度是什么?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真的从内心,我常讲从内心对人、对事、对物对立的念头没有了,你就能生到方便有余土。对立的念头没有了,边见没有了。边见没有,身见就没有了,什么境界?小乘须陀洹的境界,那就是方便有余土下辈往生。达不到这个程度,凡圣同居土上辈往生决定有你分。所以努力不要执着,要看破。

  看破,大乘教里面我们念得太多,怎么看?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应该常常用这个来看,看这个世间一切法,你会看破,那对你往生的品位会大幅度的提升。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有灭。你想想这个世间哪一法不是生灭法?我们人身体有生灭,我们的精神,念头、意念,意念有生灭,前一个念头灭了,后个念头生了,念头有生灭,是有为法。你要是懂一点法相唯识,你就很容易明白。八识五十一心所是有为法,那是精神,八识五十一心所属于精神,我们今天讲心法,精神。十一个色法,五根六尘这是色法,色法是物质,精神、物质。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这不相应是什么?是错误的抽象概念,这些全都是有为法。有为法,佛说什么?梦幻泡影,不是真的。

  常常这样看,这样观察,觉跟观我们前面都介绍了,觉是粗心,观是细心,就是你很冷静、很细心的你去看、你去观。每天不要多,用十分钟的时间,在你晚上睡觉之前,你很冷静的坐在那里。盘不盘腿不重要,只要没有人干扰,也没有事干扰你,很冷静的你去想想,你就想这个四句偈。你想我们的精神、物质,整个宇宙,在佛经上讲剎那生灭,就是它如电,电是闪电,如露是露水。你这样慢慢仔细去想,真正觉察到了整个宇宙,《大般若经》里所说的,我们做了总结的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常常作如是观,你自然就放下,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哪一天统放下就成佛了,就跟惠能大师一样。放下执着就成阿罗汉,生极乐世界的时候生方便有余土;放下分别,执着分别都放下,生实报庄严土;妄想也放下了,生常寂光净土,究竟圆满。那就是真正的清净戒,为什么?道共戒、定共戒了,也就是说与自性完全相应。

  『发心愿证无师道』,无师道就是无师智,智慧没有老师的。这是佛学里面的名词术语,意思是讲没有老师,是自己悟出来的。我们一般讲大彻大悟,豁然大悟,机缘成熟了,不一定什么东西触发,豁然大悟。禅宗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大叫一声,他听到就觉悟了;或者一个棒子打他一下,他觉悟了,宗门讲棒喝。那是帮助参禅,他到什么程度?将悟未悟,到了开悟很接近,帮他一下,一下就开悟了。那是真要有功夫的人,他看出来你将悟未悟,用这个手段帮助你,果然豁然大悟。如果没有这个本事,学他那个样子,禅堂里拿着香板乱打人,你把他打死了他也不悟,他没有这个功夫!这是什么?自己跟将要开悟的人都认识得清楚,那不是普通人,是真正开悟的人他才有这个能力。没有开悟学他那个样子,造罪业,装模作样,造罪业,这些事实真相都要了解。

  「独悟」,我们晓得平常用这个功夫用得纯熟了,就是每天,我们讲的每天你都能静下来,用个十几分钟去观察,这个不叫思惟,观察。真正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知道根、尘、识都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尤其《仁王经》上跟我们讲整个宇宙,《仁王经》讲的,那不是究竟法,但是已经很了不起。这个生灭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一秒钟,你怎么能知道它是假的?我不晓得现在的电视一秒钟是多少次的生灭,我不知道。因为电视画面的组成,它是点移动成为线,线移动成为面,速度很快。一秒钟当中是有多少线条,是用这个,比电影的速度快多了。电影我们知道一秒钟是二十四次,二十四次的生灭。电视至少有几百次,甚至于到几千次,所以看得比电影更要逼真。

  可是我们现前这些我们讲现实的环境,佛给我们讲一秒钟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根据《仁王经》上说的。实际上我们知道,实际上比这个还要快,为什么?现在科学家发现的电磁波、光波,大概是差不多一秒钟三十万公里。这个速度就比佛讲的速度快得多,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佛给我们讲的宇宙之间所有万物,一秒钟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很容易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那太快了,你无法想象。所以佛经上讲了一句真话,叫「生灭同时」,这句话说得是究竟。为什么?它太快了,你看它生它就灭了,生灭之间没有距离,同时的。生灭同时也就叫不生不灭,没有生灭!

  《法华经》上说「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嘉祥疏》里面说「无师智者,前之三智并不从师得,故云无师智」,无师智就是一切智、佛智、自然智。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如来智慧不就是佛智吗?就是一切智、自然智,这叫无师智。所以开悟是不是有老师指导你,老师帮忙?没有,老师只能给你做个增上缘。而你自己的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全部是你自己的。惠能大师的开悟,五祖给他做个增上缘,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增上缘。不是五祖教他怎么开悟的,不是的。五祖《金刚经》讲了很多遍,听的人太多了,为什么别人都不开悟,他开悟了。你就晓得开悟是属于无师智,长时间的熏修,就会有这个机遇现前。

  所以我们常常能够用《金刚经》的经文来观照,就这首偈就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每天不间断,时间不要长,有个十几分钟,天天这样观,你对于世缘自然就看淡了。不但是人间看淡了,六道看淡,十法界看淡了,为什么?全部都是有为法。真的是梦幻泡影,它不是真的,你还有什么放不下!你才晓得身体都得不到,假的。得失在《百法明门》里面,这条是属于不相应行法头一条,二十四个不相应它是第一条。佛用意很深,告诉你,世间人对得失看得好重,但这是假的,你得到什么?你说你得到黄金,你得到财富,你得到地位,得到官爵,你如果没有想到,你身体有没有得到,如果你身都没有的话,其余不全都落空了,身都得不到。身怎么得不到?大家晓得死了以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样都带不走。你有没有晓得你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你睡着跟死了有什么两样!如果在这个地方知道,睡眠跟死真的没有两样,这一天辛辛苦苦想这个、想那个,一睡着什么都空了。容易觉悟,容易帮助你看破。看破之后你才真正能把分别执着舍掉,这个东西舍掉之后,无师智这个机缘你就很可能遇到,不一定是人来指导。

  在中国禅宗里面有不少人开悟的,下雨听下雨的声音开悟了,看树上叶子落下来开悟了,偶尔听人唱一首歌开悟了,唱曲开悟了,不定什么缘分,每个人不相同。那都是什么?就是将悟未悟的那个时刻,关键的时刻。这种种示现看起来好象是偶然的,但是在佛经里面讲都是佛菩萨示现的。我们相信,为什么?你听唱歌,人家天天唱歌,你都不开悟,为什么这一天突然听了会开悟?佛的威神在他那歌声里面,所以这次听到特别的一个感动。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开悟,他在那个时候帮助你。到你悟了之后你才晓得,你没有悟之前你不知道,悟了之后你就晓得。

  佛菩萨帮助,还是自己帮你自己,为什么?诸佛都是自性如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们念佛的人晓得「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谁帮助你?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自性弥陀来接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自性外面还有的时候,那是魔,不是佛,魔也不离自性,错误了,错觉产生的。与性德相违背的,与性德相违背还是自性,佛跟魔没有两样,你才真正觉悟到,你才真正明白。这段经文是在清净戒之后,再提升无师道,无师道给诸位说,超越十法界了。所以,戒为无上菩提本,在这里你就能看到。

  《大日经》里面还有几句话说,这是密宗主要的一部大经,它说「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观者无见,不同手中庵摩勒果,可转授他人也」。我们想六祖开悟的那个时候,是他自证的境界现前,绝对不是五祖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他开悟。五祖要有方法帮助开悟,他学生很多,应该很多学生都帮助他开悟,为什么只有惠能一个人,自悟。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不会怪老师,老师没有偏心,都是自修、自悟、自证。后来这些祖师大德,你自悟之后你去找他,他给你做证明,没有错,你确实是体会到佛境界,你真的是放下了,你才能见到。要不是真的把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惠能大师那二十个字说不出来;他那二十个字说出来,也正是忍和尚所证的境界。再给你说明白,这五句话是一切诸佛如来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说佛佛道同,没有两样。我们今天信佛要信他这个五句话,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现在被染污了,染污不是真的,染污是假的,是虚妄错误的抽象概念,应当放下。放下从哪里放起?你看《弟子规》里面叫你哪些不能做的,你从那放下。

  学习圣教基本的条件是谦虚、恭敬,印祖讲得好,「诚敬」两个字,真诚、恭敬。真诚也不好讲,我就讲谦虚,谦虚、恭敬你能学到东西;你觉得我比别人高,人家都不如我,你什么都学不到,这是最糟糕的。首先要学到我不如人,哪个人都有长处,都有比我强的地方,我都应该向他学习,这种人很容易成就。你看在近代念佛往生的人,多半都是没有知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他们念了几年佛预知时至,站着往生,那是什么?谦虚。就是他有个自卑感,不如人,他处处得利益;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人,这很糟糕,学一生没有成就。为什么?傲慢,贡高傲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你有这个东西在,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一生只是在佛法里面结个法缘而已。

  中国老祖宗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事情遇到困难了,遭遇困难,困难不在外面,决定在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才能解决,一切毁谤、羞辱来了,立刻反省我有没有做错事?有做错事,我感谢他们提醒,我改过自新。我没有做错事,实在没有,受这种屈辱那是消业障。为什么?我这一生没有做过,前生宿世可能做过,业障就消了。你永远保持谦虚、诚敬、接受,消业障,总是有个感恩的心,而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没有这个境界,你怎么晓得你现在在哪个层次?这就是考试。像中学考试、大学考试、博士班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才晓得自己到第几层,怎么不是好事情!所以说「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好事。

  所以宗门祖师常常教导学人,「你会么」!这个话意思很深,你要是会,一生成佛,不会,那就到无量劫了。所以会,无师智就很容易现前,不会就太难了!学,跟诸位说,学不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学了十二年没用,最后放下,放下就管用,这个示现意义太大了。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不学,那我们要搞这些东西干什么?不要学,放下就是。惠能我们学不了他,学释迦牟尼佛,我们学,学了之后怎么样?学了之后晓得放下,不能执着。执着你永远在那个地方;换句话说,你的障碍、业障永远在。放下,业障就没有了,为什么不肯放?为什么要执着那么多?放下身心自在。你有一样东西你心里就有牵挂,这个牵挂就是六道生死的根,喜欢一样东西就一个根,喜欢两样东西两个根,你怎么能脱离轮回?你怎么能脱离三恶道?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首偈,无师道的意思还没有讲完,我们明天接着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