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开头的英语字母:宗萨钦哲:中观见(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16:43

 中 观 见(4)
宗萨钦哲仁波切

 

  A(翻译):夜诞快乐。过去这三个晚上,大概我们已经讲了够多了,从学理的方面学习了佛教。虽然说我们谈了三个晚上,但是所谈的中观实际上只有一点点。也许大家都会怀疑,这种所谓中观的哲学,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到底有没有用处。如果一个人等于把精力分散在各式各样的学理的研讨上,中观真正的意义就丧失掉了。这个也许是东西方哲学家最大的差异。如果你看一看希腊的哲学家伯拉图的著作的话,你会发现多半的亚里士多德或者伯拉图的哲学都是造成一个和谐的社会。也许一个所谓和谐的社会和成佛并没有不一样,但是多半的东方的这种哲学,在印度或者是佛教的这种哲学,可以说都是为了成佛,或者是精神层次的目标而在服务的。而且佛教里面的中观或者是薄弱的佛学都是为了达到就近的目标,就是成佛的目的。当然像以前说的一样,这一类的哲学,对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还是有帮助的。
  
  我们先就一个问题:这种哲学在直接和间接上帮助我们的生活呢?帮助我们达到这种暂时和永久的目标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第一个我们先讲清楚,在我们表示成佛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意思。对于成佛有很多不同的哲学的解释方法,在这个之外,当然有很多我们情绪性的解释方法,如果你仔细地考量一下,你会发现,当我们讲到所谓成佛的时候,我们只是讲一种更微妙的,或者是更进步的生活方式。我们有了这种所谓成佛的生活之后,我们就不必再经历这种大都会的困难的生活了。我们要了解上面讲这一点,只要我们稍微想一下天堂的地方就行了,天堂是一个完美的地方,但是甚为佛教徒,我们是不是追求这种完美的地方呢?这个地方在技术的程度上来说,比我们地球好7倍,也许不是,这个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对他个人而言,所谓成佛就是脱离一切状况的限制,或者说外在情况的限制。这个可以很粗略,也可以非常得精细,可以以很多形式出现。对于刚开始的人,可能是一个非常粗浅的一个情况,对于一个久修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微细的状况了。就算在一般世俗的层次上讲,一个人如果有能力不受情况的限制,世间的人认为他比较有能力,他的技术比较好,他可能是情况比较稳定,对于世间这种好的情况,他们认为是一样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我们也会觉得如果一个人很轻易地被他相处的人,或他的状况的影响,我们和这个人相处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这种人我们不愿意跟他一起去参加宴会。为什么?因为他对这个敏感,对那个敏感,或者我们很小心自己的很多行动,为什么呢?因为你做的很多行动,他看你的行动很不舒服,就是说这种人很难跟他做好朋友。就算你跟他做朋友,你也经常要赞美他,小送他各种东西,要贿赂他。这种人就算我们跟他在一起也很困难,为什么?因为他对于某些情况,或者要求某些情况,像上了瘾一样,对这种情况的要求深度越来越大。所以在相对和就近的两个层次来说,所谓成佛就是你不再受情况和情绪的左右了。如果你有一个朋友,他不会受到你讲什么样的话、政治情况怎么样,或他的情况影响,或者操作,对于这样的朋友,我们通常说这种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就算我们自己如果经常我们被很多不同的注意,很多不同的思想控制住,对我们自己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的状况。如果我们自己勇敢一点,对我们应该说不的事我们说不,对我们应该说是的是我们说是,如果这样,我们自己也觉得比较快乐,我们自己也更和谐。也许你的自我并不希望说对于某一种食物,或者某一个地方,或者某一件事情有这种固定的观念,情况就是说我们怎样从这种情形解脱出来,这个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的“旨”,就是“旨观”的“旨”,“旨”是实际的一个修行。他说有一种感觉,我们多半忽视了修“直”。因为他第一个没有这种很高很深奥的名字,比如说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这样的名字,我们经常很藐视它,认为这只是一种很基础的修行。
  
  身为一个人,我们总是很奇怪忽视基础的东西,一个基础的东西我们总是认为它并不很重要。经过了这么多年,他自己了解到我们的旨、我们修的一切别的东西,可怕不会有结果的,另外修旨也是一件非常经济的事情,换句话说修这个一点不贵。修旨不需要有念珠,也不需要有佛堂,宗教的这些东西都不需要。同时你也不需要去了解许多非常复杂的哲学的讨论。同时你也不需要算很多的数目,不需要知道你做了多少数量,也不需要遵守很多规矩。“旨”很多是需要注意的,但这些东西很容易跟它相处的。
  
  旨,或者说我们只谈旨的话,旨实际上不是佛教的这种不供的教授,这个教授你在印度教一样也找得到。
  
  今天晚上让我们暂时忘掉我们是佛教徒,我们学旨,仅仅修习一下。关于修旨这件事,当然佛教徒永远把修旨变成一个间接地成佛的方法,但是旨并不是一个任何宗教性的行为。他认为修旨对于一个工作的人,或者一个生意人,为了你的生意成功,你也应该这样做,所以请您不要认为或者想我们今天谈的是宗教。今天晚上要谈的就是怎样得到这种控制权,得到这种控制权之后,你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学生、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生意人,做一个好的,你想有什么目标,可以很好地达到这种目标。所以再一次说你要达到上面这个目标的方法,并不是让你念咒,或者打手印,或者任何总宗教性的方法。为了要修这个,人们再一次地说修旨别不和你的情绪的问题相冲突,只有佛教徒,或者我们说修观的人才跟你说愤怒是不好的,嫉妒是不好的,所以请记住,我们今天晚上我们不是佛教徒。旨,它所反对的或者是对抗的是说你对这种情况没有控制权,他并不在乎你生不生气,它只在乎你对于生气这件事能不能控制他,多谈一下这个方面。比如说现在在听众里选一个人,跟他说求求你从现在这一分钟开始生气。不可能,对不对?因为我们的愤怒需要有一些状况才可以造成,是不是?所以你想要生气,至少需要一分钟需培养这种愤怒,可能花一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来培养这种愤怒来。
  
  A(翻译):也许一个人来打你,或者是侮辱你,你才觉得愤怒。他可能也觉得,因为你觉得这个人在佛教里地位崇高,就算这个人现在气了你一顿,你也气不起来。也许你这种不太正常的观念,就算他咒你一顿,你也许觉得是夹持,也不一定。如果说你现在正在生气,或者你现在正在担心什么,或者你现在正在嫉妒什么,或者你对什么很热情,如果说你有上面这种情绪,他跟你讲你这种可以在九点半的时候全部停掉,九点半以后你这种情绪再重新开始,你有这种控制力吗?你可以这样做吗?你不能这样做。同样我们说虔诚的信心,他没有办法跟你讲你现在按一个钮,你马上有这种虔诚的信心。比如说我们对灯光,我们对灯光有某个程度的控制力,如果说你这一秒钟不需要,你可以按一个钮,灯马上熄掉。如果说我们需要灯光,我们按一个钮,灯光马上来。但是对我们的心,我们没办法这样子。有的时候我们想要快乐,但是你没有办法按快乐那个钮,让快乐马上来。难道你不觉得如果我们真的控制了这种情况,比如说我们可以5秒钟,这5秒钟很嫉妒,下个5秒种生气,然后再5秒钟怎么样,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和谐的生活吗?
  
  今天晚上我们要讲这种控制力。再一次强调,今天晚上我们并不像佛教徒所说的我们反对这种情绪。在旨的修行里,我们并不说这种负面的,说它不好。在旨的修行里,我们所不要的是不能没有办法控制,我们所要求的,是我们要控制。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这种力量,你可以把这种控制转过来,用在你的修行里,如果你是一个计程车司机,你可以把这种力量有在计程车上。如果你是一个生意人,你可以在生意的会谈上用上这种力量。因为一个好的生意人在不该生气的时候,他不会生气的。好的生意人是说那个人知道在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的人。这一切我们所谓的聪明,是来自他的警觉,而他的警觉是来自他的控制力。如果我们失去了一点点的控制力,可能你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这样
  
  你的整个沟通就全部个完蛋了。现在是说我们怎么控制它呢?我们也许会问,我们要控制一些什么东西呢?从哪里控制它呢?当然,需要控制的是我们的心,各式各样的思想是需要控制的。当你能够控制你自己的心的时候,这些通常来的思想对你就再也没有力量控制了。一般来说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思想在我们的心里跑来跑去,我们就让这些思想那样来,但是他们来的状况是说我们没有觉知到他们,也没有注意到他们。在这许许多多的思想之中,有更多的思想不断地侵入我们。
  
  举例说。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我们心在想刚才在博物馆看到的那副画,这个思想我们没有注意到它,也就是说它的潜意识的状况发生了。我们说这幅画它勾起了一年前某一件事情的回忆,说这是一个漂亮的镜子的话,今天你到博物馆去,现在你在喝茶,那时候你的心不在这个茶上,而是在无意识地或者潜意识地想着这幅画,又是潜意识地想它。然后因为这幅画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镜子,于是你又非常觉知地想到一年前你们家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镜子。然后你更没有觉知到你以前的兄弟把那个镜子打破了,然后你就气起来了。因为你很喜欢那面镜子,所以一想到各种情绪就产生了。你就会想说我对我的兄弟一直很好,他们怎么对我呢?把我最喜欢的镜子打破了,打破了镜子,连道歉也没有,我一定打个电话给他,然后跟他好好讲讲。其实你想这些的时候,你一直是在喝茶,所以这个时候,其实茶根本不在那儿,你好象没有觉知地再拿起茶壶来多倒一点茶,然后拨电话给你哥哥,一开始跟他讲话讲了很多种不好听的话,那个时候只要一开始跟他争论,你总会找很多很好的理由讲他。
  
  这一切是因为你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一幅画引起的。也许你会说是不是从今以后不要到博物馆里去看了?或者要不然就说我们到博物馆里是不是应该很努力地不要看那幅画。并不是,你应该做的不是这一些事,需要做的就是要控制。因为我们完全丧失在思想之中。他用很实际的例子跟我们讲我们平时的情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多半我们会有这种情绪问题?因为我们情绪来时候我们并没有办法让他那样产生了。我们再仔细描述一下那种状况。你拿起茶杯的时候,当时你的这些情绪,在我们举的这个例子中的愤怒,他们像入侵者一样在你旁边等着。他们等着一个机会,用这个机会来侵入你。什么是这个机会呢?他们的机会就是当你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时候,当你的心跑到博物馆里去的时候,然后他们就慢慢接近你,但是在那么接近你的时候,如果说那时候你注意到你的心里是在想博物馆里那幅画里的镜子,他们的机会就逐渐减少了。但是你并不是那样子,那时候你的思想总是重复不断地出现。这点大家了解了,比如说某个时候你误解一个人,两个人打起架来,如果你真正地找寻那个原因,那个原因不是很重要的,都是一些小的事情。尽管那个原因很不重要,很小,你也会想各式各样的理由证实对方对你多不好,怎么恨你,这就是我们的情绪怎样控制我们。我们应该控制情绪,而不是情绪控制我们。
  
  再讲一次,在旨的修行里,如果你生起气来,你非常非常愤怒,但是你对那个愤怒有非常清晰的觉知,你了解到它,这种情况也可以。那个时候你的愤怒可以说带着幽默感的愤怒,这种愤怒随时你可以把它关掉。任何你需要愤怒的时候,你可以立刻把它打开。你怎样变得方便善巧,也是这样变的。今天晚上和大家修一下这个,我们怎样能够得到这种控制权呢?就是说从外在的很多干扰里得到控制,旨它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它有一个很好的轨迹,在许多干扰里我们选择一个,集中在这上面。现在我们用很短的时间修旨,你自己选择一个目标物,你可以选你前面坐的那个人的脑袋,或者选你自己鼻子的尖端,或者用你自己的呼吸,但是现在是希望你用一个不会移动的东西。有两种讲法,一个简单地讲法是集中在这个东西上,另外一个讲法是集中在这个东西上不要东跑西跑。这两种讲法听起来非常类似,但是它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如果不要东跑西跑的,那时候你会开始想到底什么叫东跑西跑呢?从那个时候你就会注意你的东跑西跑。如果你开始这样做你就不是在集中了,一般来说当你集中在这个目标物上的时候,你如果看到这个目标物很多很细节的情况,你就没有好好在集中。如果你认为,或者你想你在集中,你也没有在集中。因为他没有告诉你你要注意到你在集中,他只告诉你说集中,他没有告诉你你要注意到你在集中。当然如果你在想我没有在集中,那保证你一定没有在集中。你想了上面这些,请你把上面的事情稍微想一下,然后做一个很短的旨。
  
  A(翻译):也许这样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对于一个刚开始的人来说,他建议选一朵花,或者类似这样的比较好。
  
  问题:我们需要控制什么样的情绪?
  
  A(翻译):一个修旨的人来问,还是一个佛教徒来问?如果以旨的立场来说,任何东西都需要控制。在佛教来说,你的情绪需要控制,因为它是情绪,情绪是我们干扰我们成佛。修旨它并不对抗这些情绪,它对抗你没有控制的这些情况,这个人是有点不一样。所以说修旨并不是在控制情绪,而是试着控制没有控制的状况。如果你对你的愤恨有控制的话,你这种愤恨变成具有幽默感的愤恨。所以这位先生讲我们不是在控制这些情绪,而是控制情绪控制我们的状况,这等于是一个副产品。我们如果控制我们的情绪,是表示我们情绪的问题比较少一点。在修旨来说,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减少我们的情绪问题,或者增加它。再一次强调,这样讲完全是站在修旨的立场上来说,不是谈佛教。在旨的立场上来说,情绪的问题并不是抛弃掉,或者是拿回来,并不是这样子,他比较在意是有没有控制。
  
  问题:如果我们控制的目的并不是减少情绪,那我们为什么控制它?控制的目的在哪里?
  
  A(翻译):目的是我们可以照我们要做的需做。修旨照藏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心是一块非常硬的木头,你没办法让它做什么,你不能弯它,反之说这个情绪可以让我们做一些它让我们做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修旨的目的就是把你的心,比如这块木头,把它变得像橡皮一样,你可以拉它,可以扭它,可以转它,让它做任何你让它做的事。除非我们的心变得像橡皮有弹性,否则的话就算照着大圣讲的你在修空性,或者在观察他的本质,因为你的心是这么僵硬,不可能产生什么结果。所以目标是让它柔软下来。
  
  问题:看一个固定的东西,看久了眼睛会发花,这时候怎么办?是不管它,还是眼睛眨一眨?
  
  A(翻译):你是继续还是集中在上头?好象应该跟你讲当你看到黑影的时候,或者看到别的东西该怎么办,但是他不会这样讲,如果这样讲,就不是一个善巧方便的方法。举例说,现在在这边有一个很衰弱的一个人,现在有一张纸掉在地上,外面有风吹过来。有两个办法你可以做,一个是你抓住这张纸,一个是停住这个风,因为你不是很强壮的人,所以他不希望你两件都做。把这个纸抓住就好了。如果你真的把这个纸抓得紧紧的,有没有风没有关系。假如你的心是跑来跑去的,在学理上来说不要东跑西跑。其他的修行一下。
  
  问题:旨有没有到什么程度以后,可以修别的?
  
  A(翻译):有程度的。弥勒菩萨说有5个不同的程度:第一个程度是像一个瀑布,或者是一条河流,再下面一个是像一个湖泊,再下面是像海洋一样,再后面是像一座山。这些并不是说你修的旨进步了,并不是说你增加了你的智慧,而是干扰的层次降低了。目前我们的状况可能像瀑布一样,表示我们各式各样思考、情绪、外界的干扰像瀑布一样,完全没有办法阻挡。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它认出来,能够认出它是很好的。比如说你是一个军人,你现在在战场上,如果这个军人不知道谁是该杀的敌人,也不知道哪个是你该去救的朋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跟这样的军人一模一样。所以你能够认出东跑西跑这个不定的心,就跟前面讲认出你的敌人是一样的。下面跟河流一样,有的时候很干扰,有的时候很平静。下一个像湖泊一样,有风的时候,有干扰的时候,它就会动一动,没有它就会很平静。至于下一个像海洋的情况有两种解释的方法,一个比湖泊更稳定,另外一种解释方法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海浪成为海的装饰,很美丽的。这种讲法是说当我们的旨非常坚固的时候,各式各样的思想或者和我们虔诚的信心,反而变成大海非常美丽的地方。再一次强调所谓美是因为你有控制权,任何东西可以控制住,它是就一种美,你没有办法控制的东西,通常是丑的。最后一种像山一样的,没有任何干扰能够干扰你。
  
  所以有这样的层次,不只这些层次,旨也谈两种结果。
  
  在藏文叫“心降”,中文是“清安”,它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你的身体会觉得很轻,可以走得更快,或者平衡得更好,或者说你平时吃三碗饭才吃得饱,这时候你可能吃三汤匙就吃饱了。也许你这样一讲你就会觉得是佛教讲的糊涂话,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像前面讲的不能理解的佛教语,因为你的身体是由你的心灵控制的,当你可以控制你的心灵的时候,情况就会这样改变。永远都是这样的。你心理觉得悲伤,你就会哭,所以在这里心灵和我们的身体有这样的关系。同时习惯也很周期,比如是你看到别人吃酸的东西,你嘴里就和吃口水,那个酸东西不在你的嘴里,但是你有这样的反应。现在因为你控制了你的心,所以这一些你也可以控制得住。当我们谈到心的圆满的时候,他就会说你具有这种全知,但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成佛的情况,但是状况是很近的,几几乎乎分不出来,变得非常有智慧。举例说,上个礼拜看的小说,你一点也看不懂,但是你修两个礼拜的旨再回去看,什么都可以懂。这个也可以了解,因为你的心比较安定。一般我们之所以没有智慧,是因为我们的心非常得忙乱,基本没有机会上你去有智慧起来,所有的时间被各种各样的情绪占得满满的,现在你总算留了一点时间给你自己的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够更快地了解事情,能够跟深入地了解事情,这不是一个很意外的事情。
  
  为什么你没有好的记忆力呢?一个人告诉你另外一个人的名字,这个名字你应该记住,但是你忘了,你最后会忘掉。你一听了这个名字之后,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思想插进来了。现在你修的旨,你会这些入侵者就会有控制,在这种情况之下,自然而然地你的记忆力就增加了。佛教其实是这样讲的,旨所得到的完美的结果,实际上是印度教所说的成佛,或者说印度教所说的开悟。如果说你是在佛教这方面追求佛教所说的成佛,旨这一件事不能让你成佛。因为第一点是刚才讲的,旨并不去对抗情绪,认为情绪是不好的,其次就是说旨从来不对付我们的自我。自我是什么呢?自我是轮回的根。所以你如果修旨修得非常好,你就变成一个完美的轮回里面的人,然后你也知道什么叫做一个完美的轮回里面的人,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你没有办法,或者不应该试着在轮回以外找所谓的成佛。你要成佛,第一个先要成为一个完美的轮回里面的众生。假如谈到怎样消灭自我,就得谈到关,这是佛教里面的,今天晚上我们不谈。
  
  再一次强调,旨作为一切一切修行的基础,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不会要求你做太多的,一天修一分钟怎么样?一分钟你总有吧。
  
  A(翻译):因为目前我们修旨是用一个看得见的东西作为我们的目标,我们慢慢应该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来修旨,比如说用音乐、食物。假如说以看来说,你是视而不见。假如说以声音为目标,你就是听而不闻。刚才讲的一大套就是越南的易行婵师的书里提到的。他自己闭过很多关,许多关修很多很多复杂的关饷,念了各式各样的咒,闭这些关总是在某些方面有帮助,但是他没有注意在哪儿。这一次在修旨的时候,把很注意到有这种明显的不一样,像刚才讲的例子,对书的理解,他很注意到有明显的不同。同时做的一阵子之后,如果他很生气,他就会到房子里把花放在那里,注意在那朵花上。当时在那边看花的时候,你觉得旨修得不太好,觉得那个旨不太好。等你出来的时候,你觉得刚才生气的原因实在有点荒谬。
  
  我们再短短地讲一下就结束了。
  
  问题:修旨和一般禅定有什么不一样?
  
  A(翻译):旨就是禅定,藏文旨的字意思是安住,或者把什么东西捆在什么东西上。修旨是增加你的控制力,你要增加这个控制力,并不能因为它坏,所以你要控制它,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要控制,所以要控制它。
  
  问题:旨的对象应该是“实旨”的,或者是官想的。
  
  A(翻译):对于刚开始的人应该用“实旨”的东西。如果你那时候在官想的话,官想本身会为别的思想制造更多入侵的机会。你记不记得刚才博物馆里的那幅画里面的镜子?
  
  问题:睡觉的时候怎么修旨?
  
  A(翻译):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小睡觉的时候修旨很困难。如果说你修旨逐渐逐渐习惯了,什么时候都可以修。
  
  问题:如果你看到一个东西,看得太过分努力的,会不会有高血压,这样的?
  
  A(翻译):这个很可能,所以说一分钟就好了。有时候15、20分钟,有时候修3秒钟,3秒钟就停下来,时间的增加或者是减少,然后坐下来,坐3秒钟,再起来一下子,或者5秒钟,修旨修5秒钟,休息1秒钟,有的时候节奏快,有的时候节奏慢。
  
  问题:有一个假定,因为上次谈到极端的见解,这种情况只有没有思想才有可能。修旨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
  
  A(翻译):这样很对,很好,所以为什么官一定以旨作为它的基础。
  
  问题:旨就是在心里念一句很舒服的话,一样不一样?
  
  A(翻译):他还是这样讲,他希望修旨是一个固定的目标。因为你在念什么的话,这种动作太的,这时候对于那种入侵者给他更多的机会。
  
  问题:怎样具体地说视而不见。
  
  A(翻译):当你见到东西的时候,实际上你是在想象那个东西。他去修摄影的课,舌摄影课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就是你照相的时候被某一个特别的目标物干扰,比如说就是那个人的那张脸在干扰你,但是那个照相机永远不受干扰,只要在照相机前面不管什么东西,它一起收进来。但是身为一个摄影家因为你喜欢那个人的脸,所以你只看到了那张脸,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看到。所以说这种照片,你拿去冲了,冲出来以后,你才会发现右边有一个黑点,这个人的后面伸出一个柱子来,等你冲出来以后你才发现这些东西。如果你旨修得好,去做摄影家也是一个好摄影家。
  
  问题:如果心是空心,那什么控制?如果控制的话,会不会改变?
  
  A(翻译):这个又回到我们前面讲的雪山和你看到的绿色的雪山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说把你的太阳眼镜拿下来,我们现在试着把这个眼镜拿下来。
  
  我们再修旨一下,你现在看着那个目标物。如果有思想升起来,或者你被什么干扰,你不要觉得后悔,再回到那个目标物上集中。如果你注意到了你受到干扰,就忘掉它,再回到你集中上。如果你注意到你正在集中,你也忘掉它,再回到集中的东西上。如果你看到那个东西的细节,它的颜色、形状,忘掉它,然后再回去集中。如果从这个目标物你制造出很多的形式,你也不是在集中,要回去再集中。
  
  好,停止。
  
  要再一次强调旨也许是我们真正应该注意的我们要修的东西,不管你是单独地见“杨伯钦”,你希望它给你很高的教授,你公开地问很多问题,除了这个旨,大概你得不到别的答案了。这一点不是只有“杨伯钦”说,以往的一些学者,一些圣人,甚至佛都是这样讲,旨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今天晚上我们把这一次的简短的有关于中观的课程结束。他也不知道我们这种讨论能够有多少的功德,也许不太多。如果说真的有一点功德的话,希望回给所有的众生,希望世界也能够和平、和谐。在台湾的任何一个部分,如果说佛法不兴旺,也希望兴旺起来。如果还有一点功德剩下了,我们要很感谢安排这一次教授的人。安排这次教授的多半是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人,或者是一些一般工作阶层的人,这些人拼命从他们口袋里挖出一些钱,才把这次教授安排成这样。这样做的确需要很多勇气,需要很多的热忱才做得到,我们现在是一个‘魔法’,就是佛法衰败的时期。
  
  佛说大海里面的水可以一滴一滴地算清楚,但是你制造出一种状况,在那个状况里可以谈到慈悲、智慧,这种功德是没有办法算清的。也许我们没有办法真的谈到智慧这些,但至少我们提了一些佛、菩萨、智慧这些名字。在现在这个时代,你想听到别人讲智慧也不太容易,他个人觉得非常愉快这次可以这样做,相信在座的各位有非常得快乐。如果你真得要修行佛法,或者今后要学习佛法。在这种情况之下,制造一个像今天类似的环境,或者一个小团体的环境,也非常重要。同时我们现在在这边,实际上我们可以开始创造出一个习惯来,以一个更学理性的方式来了解,来趋近佛教。有的时候觉得佛教里其实有很多深奥的教理,它的各式各样的论,实际上都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可是对于这些我们通常不碰他们,把他们藏起来,通常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些外在的行为。
  
  如果说我们能够制造机会,就是短短地稍微讨论一下以上说的这些,也会有很大帮助。就是这样。
  
  因为他明天就要离开台湾,所以先祝大家新年愉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