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manbetx是什么:科尔沁沙地 (yysj)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43:30
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通辽市附近,成为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是中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面积大约5.06万平方千米
地貌特征
科尔沁沙地位于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之间的三角地带。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科尔沁沙地
西部高,东部低。西辽河水系贯其中。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沙层有广泛的覆盖,丘间平地开阔,形成了坨甸相间的地形组合,当地人称它为“坨甸地”。沙丘多是西北——东南走向的龚岗状,在沙岗上广泛分布着沙地榆树疏林。西辽河上游老哈河流域还有沙黄土堆积,植被以虎榛子灌丛和油松人工林为主。科尔沁沙地西部翁牛持旗松树山及附近沙地分布有油松林,沙地东南部大青沟内分布有水曲柳林。气候
科尔沁沙地离海洋较近,受湿润气流科尔沁沙地离海洋较近,受湿润气流的影响,平均降水量可达300—500mm。降水量多集中于7—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沙地南部由于受海洋气团影响相对较大,降水量高于沙地中部。受蒙古冷高压和太平洋暖低压消长变化影响,当地冬春季以西北风和偏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但今年突遇近20年来的大旱,连续380多天滴雨未下。土质
科尔沁东部和东北部有少量钙土分布,科尔沁西部大兴安岭山前冲积扇上主要为栗钙土;南部黄土丘陵山地主要是褐土、黑垆土。沙质平原广泛分布,其中风沙土是主要土壤,按土壤分类,可分为:流动风沙土、生草风沙土和栗钙土型风沙土。风沙土四科尔沁沙地的基本土类。流动风沙土是风沙土中分布面积最广的。生草风沙土主要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东部,翁牛持旗松树山的沙地油松林生长在此之中。它们可固定沙丘、沙地和丘间低平地,成土时间较早,土层较厚是草原植被长期作用形成的。大青沟沙地水曲柳林生长在此种土壤中。栗钙土型风沙土主要分布在科尔沁沙地西部和西北部,有钙积层和盐酸反应,是沙地榆树疏林分布。形成原因
科尔沁沙地主要处在农牧交错带,它的形成有三个自然方面的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机制不稳定,风势强劲。而且风的作用和干旱季节是同期的。在科尔沁地区,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植被是处于逐渐恢复的状态;而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环境总是趋于恶化,沙漠化急剧发展。科尔沁沙地-成因
科尔沁沙地原来是科尔沁草原,由于人们超载放牧,加上气候干旱,使得 草原演科尔沁沙地
变成了沙地。在嘎达梅林“抗垦”前后,科尔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属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风蚀沙地半固定状态为主。目前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发展。有关当局者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转,当尚无明显成效。但据中国国家林业局最新监测,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沙地,总面积达42300平方公里,位于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地带。我们四平西北部地区,为这块沙地的接壤处。现在的科尔沁沙地,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科尔沁大草原,但由于在清朝的放垦开荒,战乱和建国初期“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农业的作用下,科尔沁草原下的沙土层逐渐沙化和活化,再加上气候干旱,使这个秀美的大草原,演变成中国正在发展中面积最大的沙地。
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有些时期以人为因素为主,是由人的破坏造成的,也就是人们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发造成的。科尔沁沙地系半干旱地带的温带疏林草原,属森林草原与干旱草原的过渡带,土质属于松散的沙性土壤,在天然植被的调节下,保持沙地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状态,自然环境不会产生剧烈的退化,然而一旦人为地过度干扰,沙性土壤潜在的自然因素便会激化与活化,从而产生土地沙漠化。科尔沁沙地的变迁史告诉人们,不科学地对待自然.盲目地去开发,会造成土地的沙漠化;过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也会造成土地沙漠化。过度垦荒耕种是土地沙化最重要的原因。
国内外无数经验证实,开发过程,在很多地区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开发与沙漠化并非孪生兄弟,其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前苏联在50年代的垦荒,曾造成严重问题,但随之投入巨大力量而制止了环境恶化,问题在于开发与补给的背离。在半干旱地区,无论是沙荒地还是天然牧场,如果没有补偿措施,一经开垦土地即沙漠化,1958--1973年,内蒙古曾经两次开荒,最终造成133.3万公顷土地沙漠化。科尔沁沙地因乱开荒造成84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过度放牧和采樵也造成草场退化、沙化,植物遭到破坏,科尔沁沙地89.8万公顷土地因此而变成了沙漠。从古到今,科尔沁沙地的变迁史,给今人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从中可以得到启悟。科尔沁沙地-治理与利用
其一
西辽河南部与教来河以东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年均降水450毫米左右,丘科尔沁沙地
间滩地面积较大,低湿地较多,植被组合复杂而茂密;在东部边缘的西辽河与东辽河汇流地区,水热、土地、生物等资源十分充足,是农、林、牧的高效生产区。今后应对土地利用进行更科学的合理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并营造防护林,或进行草田轮作,增加牧业生产比重,使农、林、牧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全面综合发展。在西部广,大坨甸地区,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只能利用一小部分作为农业用地。总之,教采河以东沙地,除东部边缘外,其余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宜过大,并营造防护林,增加植被。对流沙要尽快采取植物治沙
措施或栽植防风固沙林加以治理。其二
西拉木伦河南部与教来河以西地区。这里气候逐渐干旱,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流沙面积增大,沙丘间滩地数量少,面积小植被覆盖度较低,由光沙蒿、乌丹蒿等沙生半灌木群落及一年生的先锋群落组成最基本的植被类型,灌丛和疏林都不发达,仅在老哈河以东有一些榆树疏林分布。沙地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20%,其中流动沙丘占7%,半固定沙丘占7%,固定沙丘占6%。本小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较重。今后发展方向应以牧为主,林牧结合;对固定沙丘和甸子地草场进行轮牧,严禁滥垦、滥牧;对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进行围封,建立草库伦、基本草牧场和稳定高产的粮料基地;对流动和半固定沙丘进行人工补播和飞播沙生植物,并栽植灌木和乔木;选择适宜地段,营造以锦鸡儿为主的灌木饲料林柳灌等经济林和杨柳用材林;逐步形成乔、灌、草结合,带、网、片配置,建立林牧经济区,达到治理沙害、发展生产的目的。其三
老哈河与教来河的中上游地区,基质转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沙地面积不大,约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1%。因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温和湿润。河谷滩地可作农业用地;陡坡应种草植树。科尔沁沙地北部,即大兴安岭东南侧山前的低丘漫岗及西拉木伦河、查干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呼虎尔河、霍林河等洪积平原上的沙地治理,应从这里的自然条件出发。该区地带性土壤为暗栗钙土,草原植被为优势群系,灌丛化草原为常见群落,大都已开垦为农田,沙丘多集中于河流中下游一带,沙地面积267万公顷,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3%,其中流动沙丘占5.5%,半固定沙丘占20%,固定沙丘占27.5%。从治理角度,此区可分东、西两个小区。在西半部,即西拉木伦河与新开河西北部沙地,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42%,其中流抄占5%,半固定沙丘占15%,固定沙丘占22%。这里的天然草原是良好牧场。今后应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原建设,对不合理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牧;对退化的沙化草场,采用围封和人工种植优良牧草,逐渐恢复草场生产力;对现有森林资源应加强保护和抚育,同时要建立农田、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因地制宜营造薪炭林和灌木饲料林,逐步扩大森林覆盖率,发挥其综合效益。
在东半部,即新开河与西辽河之间的冲积平原,由于历史上河水频频改道,形成了冲积沙堆与河流故道的低湿地交错分布的景观特色。沙地镶嵌其上,占科尔沙沙地总面积的11%。这里沙地面积少,流沙比例小,水土条件优越,是重要的农业区,现在农田防护林已成林网。今后在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同时,应扩大林牧比重;对现有草甸可建立基本草牧场或粮料基地,促进猪、羊、肉牛的饲养;在搞好防护林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树种营造多种林种;促使农林牧结合、协调发展,可建设成为岭东沙地的高效经济区。
从上述科尔沁沙地变迁史和成因中,我们得到的启悟是多方面的。第一,对沙区经济建设要有生态意识,我们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并不优越,在开发时,必须克服随意性,在那里搞经济建设必须以生态建设为主线,要搞无污染的工业,搞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第二,要搞沙产业,沙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于其他地区,要搞成套的、有特色的沙产业,以发挥沙地的优势。第三,对沙区的开发建设要有辩证观。科尔沁沙地的土地资源丰富而多样,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高、储量大,便于开发利用,且光热充足,雨热同季,生长期长,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如何开发利用这里的土地资源,使它变成经济优势,则需要有新思路新观念,即必须牢固对立辨证的开发观,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好原生植物基础上做一些合理的开发。在沙区内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开发林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得当,沙区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来源,而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不注重保护,不考虑生态平衡,盲目地掠夺性的开发利用,沙地资源不仅不能成为优势,而且完全是劣势了。第四,树立新的发展观。由“掠夺性开发”转向“可持续性开发”。长期以来,对沙地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实行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对沙地资源和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实施沙地开发与治理,必须注意以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为重要前提,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要对沙地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封沙育草,发展乔灌草药相配合、农牧林副经相协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第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绿色产业。科尔沁沙地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植被景观比较多样、污染较轻的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综合发展农林牧各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草产业、沙产业、旅游产业、畜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科尔沁沙地-绿化的现况
中国国家林业局最新监测,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沙地,总面积达42300平方公里,位于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地带科尔沁沙地
。我们四平西北部地区,为这块沙地的接壤处。现在的科尔沁沙地,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科尔沁大草原,但由于在清朝的放垦开荒,战乱和建国初期“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农业的作用下,科尔沁草原下的沙土层逐渐沙化和活化,再加上气候干旱,使这个秀美的大草原,演变成中国正在发展中面积最大的沙地。
远在人类出现以前,我们这个星球已是历经沧桑。地质史上以亿万年计的长期变化姑且不论,就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中。特别重要的是,从“全新世”开始以来的地质史上,这是最后一段时期的变化,因为现代的自然环境,包括现代的地形和水文网的基本形态以及动植物的分布,正是在这段时期中才逐渐形成的。
在现代自然环境这一形成的过程,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在日益加剧,特别是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人的社会生产劳动,是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说过:日耳曼民族移入时期的德意志“自然界”,现在只剩下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可是德意志自然界在这个时期中没有人的干预而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以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其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是远远超过日耳曼民族对德意志自然界的影响。不过,人类在其进行的早期阶段,影响自然界的能力,还是微不足道的。就是到了后期——例如到了大约近两万年以前,生活在北京附近周口店的“山顶洞人”,虽然已经能够制造出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从事有意识的劳动,可是他们依然是纯粹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从自然界取得现成的维持生命的物质,还极少创造出自己所必需而在自然界中所没有的东西。直到他们懂得了不仅是驯化动物而且更重要的是驯化植物之后,人类才真正在自然界中开始打下了自己明显的烙印,这就是原始农业的出现。科尔沁沙地-民族风情
待客语言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当草原上来了客人,不论相识与否,见面总是先问:“赛百奴!”(您好)。随后,主人热情地接待你到蒙古包里坐,叙谈中就以奶茶、奶制品和油炸面食招待。客人告别时,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日太!”(再见)食品款待
如果尊贵的客人在蒙古包里就餐过夜,或住上几天,主人将用"手扒肉"等食品款待科尔沁沙地人民
你,席间还用哈达托着酒壶,用盘子托着酒壶,用盘子托着酒盅向你敬酒,这是表示特别的欢迎和尊敬。为了气氛欢乐和助兴,男主人或女主人手捧金怀唱起敬酒歌劝酒,使你喝好喝足,尽情畅欢!普通礼节
蒙古族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之日,也常用献哈达这一礼节。对于长者和客人还有递鼻烟壶吧,这是蒙古族礼俗中的普通礼节。鼻烟壶是一个装鼻烟的小荧,样子像个小磁瓶,制作精巧。牧民把它视作珍品,经常佩带着。陌着人相见,总是互行此礼表示尊敬。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略举鞠躬,然后互品对方的鼻烟。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长者欠身递壶,少者应单膝下跪双手接壶,互品之后还回。递鼻烟壶这是蒙古族人民对客人表示敬意和友好。一般在蒙古包里作客,落坐后,好客的主人常常要行这样的礼节。习俗禁忌
在蒙古族的习俗中,过云有很多禁忌。比如:骑马列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进包时要把马鞭放在门外;入包后坐在右边;离包时走原路,待送行的主人回去再上车或上马。在蒙古包内,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睡坐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平素不宜用烟袋或手指指人头,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还有包里若有病人,便在门外右侧缚一条绳子,一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者就不应入内等等。
中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基本实现生态良性逆转
www.chinaneast.gov.cn 2010年06月13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6月13日电题:中国最大沙地基本实现生态良性逆转
新华社记者王军 刘景洋 马扬
6月初夏,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前福兴地乡,许家村的农民王海全和其他村民一起正在耕种水田,水牛犁地、秧苗成行。这种场景并非出现在江南水乡,而是在中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的南缘。
从这里往北大约十几公里的距离就是科尔沁沙地一望无际的沙地,“原来栽上水稻苗,也成活不了,风沙一来,把苗全盖住了,现在基本没有风沙了,我们生产的稻米已经成了名牌产品。”王海全说。
在王海全等村民家的水田周围,碗口粗的杨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把肆虐的风沙彻底挡在了外边。
“原来是沙进人退,现在是人进沙退,绿化速度已经超过了沙化速度,科尔沁沙地已经基本实现了生态逆转。”阜新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新颖说。
科尔沁沙地总面积4.1亿亩,距科尔沁沙地较近的其他生态脆弱区沙区面积1.13亿亩,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其中内蒙古的通辽市、辽宁省的阜新市是受风沙侵害较严重的地区,这两个市正在筑起阻止沙丘南侵的第一道防线。
近10年来,阜新市完成造林面积超过400万亩,截至2010年上半年,阜新市242万亩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仅余不到百万亩的沙化土地。防沙治沙使这个市300多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玉米每亩产量由150-250公斤提高到400-500公斤,这与土地肥沃地区的产量已经相差无几。
同样,通辽市治沙不停,植树种草不止,近10年来,这个市以年均完成人工造林100万亩以上、综合治沙3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8.9%上升到现在的23.07%,实现了治理速度快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科尔沁沙地的治理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端,在绵延起伏的沙丘上,绿草、野花从沙地里钻出头来,近一人高的松树布满了沙丘。“我们用铁丝网围封已经10年,这里的生态基本恢复了。”阿尔乡镇党委副书记宋波说。
在这里植树造林的成本比其他地区要高得多,一棵两年生的普通松树树苗约需10元钱,高出普通地区十几倍。不过,这些植树的费用大部分为中央财政和各省级财政负担,从资金上保证了防治治沙的顺利实施。
政策、资金的倾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辽宁从2008年起启动了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一条长1044公里、宽约2公里的人工林带在科尔沁沙地南部边缘已经基本形成,辽宁省沿科尔沁沙地南缘西北长500公里风沙线上的沙丘基本固定。“这片防护林带将对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风沙危害得到极大缓解。”王新颖说。
林权制度改革的突破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200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能造林的沙地几乎全部包到了农民手里,谁造林谁受益,”王新颖说,“造林条件较差的沙地由林业部门直接造林,做到能造林的沙地全部造上林。”
李向斌是阜新有名的种林大户,林权改革后,他承包了12000多亩沙荒地,开始种植速生杨,如今,他的杨树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原来出门都要带帽子、口罩,风沙一起,几米外都看不到人,现在,这里绿树成荫,风沙难得一见。”李向斌说。
造林不仅为他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也给他带来可以预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李向斌共投入1000余万元,十几年杨树成材后,大约可给他带来上亿元的收入。
尽管变化喜人,但相关专家也指出了沙地治理的艰巨。吉林大学教授王世说,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土地的沙漠化形势仍然很严峻,治理难度正逐渐加大,人为破坏因素尚未遏制,滥放牧、滥开垦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已经治理好的地方依然脆弱,随时都有反弹的可能性。
他说:“目前,我们除了继续大力推广造林治沙技术外,还需要认真研究不同气候区域有效的防治技术。”
东北四省区联手治理科尔沁沙地
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  2010-4-20  中国环保网
近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上传出好消息,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决定,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共同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将联手对我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及其周边生态脆弱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科尔沁沙地对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经济环境影响巨大,每年春季,都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提供大量沙源;而且其南缘仍在向前推进,最近处只有100多公里,影响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
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总面积超过10亿亩。科尔沁沙地是4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科尔沁”蒙语意为著名射手,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植被茂盛的游牧之地。科尔沁沙地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地带,涉及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区的89个县(市、区、旗),涵盖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吉林西南的一小部分,主体部分在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和赤峰市。
近年来,国家林业部门及东北四省区,不断对科尔沁沙地采取治理措施,制定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辽宁从2008年开始,建设科尔沁”阻沙带”,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近千公里的科尔沁沙地绿色“阻沙带”建设。辽宁与科尔沁沙地接壤的沙化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8%,提高到目前的超过22%。临近科尔沁沙地的辽宁省彰武县,经过50多年的固沙造林,如今已在科尔沁沙地边缘营造了50多公里长的防沙林带,有效遏制了沙地继续南移。
根据东北四省区《合作框架协议》,东北四省区将在统一调查沙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统一研究制定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规划,争取将科尔沁沙地及附近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上报纳入国家专项规划。东北四省区在各自区域内分类治理、同步推进、提高建设区的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质量,共同解决好区域性生态安全问题。
解密沙尘暴 走近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的科学家们
http://www.nen.com.cn/77993857316290560/20060529/1925487.shtml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沈阳人多了几分欣喜:今年沙尘天气比往年少多了,大自然似乎对人类温和起来了。
这,与气候有关,更和人类与沙尘暴不懈的斗争息息相关。'
近日,一项有关沙尘暴的研究成果也令人们兴奋:历经近10年的研究,气象部门已经探明入侵我国的沙尘路径。
解密沙尘暴,依然是人们关心与关注的焦点。
在阳光明媚的5月,记者采访了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项目首席科学家蒋德明研究员。20年来,他带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乌兰敖都荒漠化防治研究试验站的科研人员,不畏艰辛,搞野外沙漠调查、固沙试验,在昔日寸草不生的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成功地恢复和重建了大面积沙地人工植被,提出并推广了一整套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灌-草-乔相结合的沙地植被快速恢复配套技术,建立和推广了一批沙地生态经济开发模式。尤其是他们通过八年时间建成的规模为10万亩的国家级科尔沁沙地综合整治试验示范区,已经成为我国荒漠化防治研究工作的示范样板。
正是带着一份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责任感,这位在东北沙尘的策源地科尔沁沙区腹地一线奋战了近20年的科学家,对沙尘暴与荒漠化治理有着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关注
我国三大沙尘路径中,东路影响东北
凡是有关沙尘暴的信息,蒋德明都很关注。这位在东北沙尘的策源地科尔沁沙区腹地一线工作了近20年的科学家,对沙尘暴与治理荒漠有着特别的情感。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经过近10年的研究,发现我国沙尘天气与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入侵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在冷空气入侵的路径上分布着大范围的沙漠、戈壁,加上其多与蒙古气旋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沙尘暴频繁发生。据研究,目前,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我国天气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东路:从蒙古东中部南下,影响东北、内蒙古东中部和山西、河北及以南地区;中路:从蒙古中西部东南下,影响内蒙古中西部、西北东部、华北中南部及以南地区;西路:从蒙古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东南移,影响新疆西北部、华北及以南地区。
“入侵我国的沙尘路径的探明,对于应对沙尘暴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沙尘天气与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入侵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东北来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季风的影响。”蒋德明说。
在蒋德明负责主持的课题中,有一项就是“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研究”。多年的监测调查结果表明:每年的春季和冬季,在强风的作用下,科尔沁沙地大量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刮入辽宁北部和西部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属于半干旱或亚湿润地区,年降雨量较少,森林覆被率低,草场沙化退化严重,大面积农田在春季和冬季相当长的时间处于裸露状态,对沙尘没有抑制作用。大量沙尘在大气层冷暖气流交汇所形成气旋产生的上升气流作用下,很容易再次被携带到空中飘移,形成我们所见到的沙尘暴。因此,蒋德明认为,大力开展固沙造林(营建防护林、阻沙林等)、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效地恢复沙区地表植被是治理沙漠化土地、减少沙尘暴发生频率的重要措施。
□解读
科尔沁沙地是辽宁沙尘的重要策源地
在蒋德明研究室的墙上,常年挂着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沙漠图。为了让荒凉的科尔沁沙地重现绿洲,他正在孜孜不倦地探求着。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对东北、辽宁影响最大的是位于东北西部的科尔沁沙地。”蒋德明指着地图对记者说。
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科尔沁沙地距离沈阳城区不到100公里,土地沙漠化引发出的生态问题已经对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对以辽宁-沈阳为中心的重工业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过去每年春季从这里吹起的风沙给沈阳地区造成的沙尘暴达10多次,形成的扬沙和浮尘天气在20天以上。特别是科尔沁沙地大量的流动沙丘在季风的作用下流入辽宁西北部地区,使大面积农田土壤的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每年遭受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万元。
蒋德明分析,沙尘暴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干旱少雨、大风频繁、不稳定的空气对流以及沙漠化土地提供的丰富沙尘物质来源,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是形成沙尘暴的几个主要因素。但归结起来,主要是气象条件和地面条件两个方面。准确地讲,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沙尘暴飘落下来的沙尘并不是直接来源于沙漠,一般要经过几次的迁移与飘落过程。在迁移与飘落过程中,一般要受到地表下垫面的牵制作用。如果地表植被覆被率较高,草地质量好,农田和草场具有防护林保护条件,地表沙物质少,沙尘暴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被植物的抑制作用,减弱甚至使弱沙尘暴迅速消失。因此,由于土地沙化严重所造成的大面积草地退化、农田沙化,导致地表植被稀疏,形成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貌类型是导致沙尘暴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沙区生态环境的好转,也使当地农牧民家庭经济收入翻了一番,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特别是他们通过八年时间在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建成的规模为10万亩的国家级科尔沁沙地综合整治试验示范区,已经成为我国荒漠化防治研究工作的示范样板。
蒋德明说,沙尘暴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沙漠及沙地周边地区,造成沙尘暴发生频率逐年增加有多方面的因素。除气象因素外,在这些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不合理的人为经营活动造成地表植被稀疏、减少甚至消失,比如,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活动加速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应该说,土地沙漠化的不断发展与扩大是导致沙尘暴呈现增加趋势的重要原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5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受命辽宁省政府请求,在科尔沁沙地沙漠化严重的内蒙古翁牛特旗乌兰敖都地区建立起荒漠化防治研究试验站,专门研究防沙治沙。
蒋德明是这个试验站的第二任站长。应地方政府的请求,从2002年开始蒋德明受中国科学院的派遣兼任翁牛特旗人民政府的科技副旗长。
□亲历
治沙,是一项艰辛的历程
蒋德明是学林学的,大学毕业后曾进行了7年的“沈阳镉污染土地生态工程”的研究,后来服从组织安排从事起荒漠化研究。1987年来乌兰敖都荒漠化防治研究试验站时,他还不到30岁。“第一次来到沙地,看到的只有满眼黄沙。”
尽管时间过去了近20年,但第一次来沙漠仍给蒋德明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科尔沁沙地过去叫科尔沁草原,是我国传统的畜牧业基地。300年前,这里景观是森林和草原相间的松林-草原地带,湖泊众多、林草繁茂。
然而,蒋德明到来后看到的一切却令他难以相信,他所面对的,既不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也不是在电影中所见到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面,在那里他所看到的是:满天狂沙飞舞、周围沙丘连绵、沙化裸露的草地上散放着一群群瘦弱牛羊,崎岖的道路上堆集一处处流沙让过往的车辆望而生畏。
近100年来科尔沁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人口增加和载畜量增加,这里的植被已经遭到大量破坏,大量乔木已基本消失。
蒋德明辗转了很长时间,到了站上,他在周围转了一圈,结果却令他更加失望。“当时这个地方特别凄凉,土地沙漠化和草场退化的情况特别可怕,我也一度感到这个地方没有治理的必要了,因为周围一片一片的沙漠不断地在扩展在扩大,当时农民房屋受损失,农田被淹没,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沙区的生活非常艰苦
乌兰敖都荒漠化防治研究试验站所处的乌兰敖都地区位于科尔沁沙地西部,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风沙地区。主要区域性生态景观为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固定沙地、甸子地,并且各种地貌类型呈镶嵌分布格局,是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生态脆弱带。
试验站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蒋德明刚到这里工作的时候,处于沙漠包围之中的试验基地也是经常没电、道路阻塞、通信不畅,饮用水中含氟量严重超标。
“那里根本不具备最起码的科研工作和生活环境。站里有十几个人,住在9间石头房子里,都是大炕,特别凉。没有电,晚上点个小油灯。吃水也非常困难,站上就一口手压‘洋井’,还打在了食堂里一间摇摇欲坠的土房中,每次去打水,都提心吊胆的,生怕塌了。井水含氟又很高,长期喝这种水,牙齿不但变黑,还会疏松。凉水不敢喝,接一壶水,在炉子上烧开,每人只能轮上灌半暖瓶。野外工作埋汰,十几个人洗脸都得站排。”
站里人的吃菜更成问题。试验站距离卖菜最近地方就是红山镇,有50公里,一天通一趟长途车,头一天搭上车买菜,第二天才能回来。冬天芹菜拌胡萝卜,咸不咸酸不酸的,春天煮黄豆、干菜蘸盐水是常有的事。
那时,沙区的交通非常不便,“那时从沈阳到乌兰敖都荒漠化防治研究试验站得三天时间,坐火车一天,下了火车又不通汽车,还要走很长时间的沙路。”一次难忘的考察使他对沙漠治理有了新的认识
最终,蒋德明还是留下来了,这除了老一代治沙人的精神激励着他,还有一份治理荒漠化、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一次难忘的沙漠考察经历,更让蒋德明对沙漠治理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当时为开展沙地植被恢复之后的群落稳定性研究,需要了解科尔沁沙地300年前的原生植被状况。也就是说300年前在这一地区生长的植物种类与结构对今天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我和我的前任老站长在炎热的沙漠中连续行走了6个多小时、距考察地区还有几公里的时候,天空中八级左右的大风吹起流沙迎面刮来,当时我的体力几乎消耗殆尽,看到四周流沙滚滚袭来,加上气候干燥、口渴与饥饿,让我感到已经力不从心,难以继续坚持行走。这时我看到已是疲惫不堪的老站长在风沙中仍然顽强地前进,老一辈科学家这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最后我终于坚持完成了考察任务,那次考察经历也使我对沙漠化防治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
一系列示范工程,使科尔沁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现生机:
建立起科尔沁沙地退化土地综合防护林体系示范工程:在科尔沁沙地沙漠化严重的翁牛特旗东部地区,主持规划设计并同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措施,率先建成土地面积为10万亩的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区国家级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区:营建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沙地综合农田-草牧场防护林体系7800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0%;采取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技术,恢复沙地人工植被3万亩,改良沙化、碱化草场1.8万亩;合理引用红山水库水资源,配套排灌设施,治沙造田、建成防护林-水渠-道路完整配套的高产、稳产农田面积6800亩;
完善沙地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配套技术:在科尔沁沙地首次建成沙地人工植物群落稳定的生物调控技术,即通过对不同沙地类型选择与引入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新的优化与组合、对原有的沙地植被实施有效的改造与更新措施,重新构造出稳定的沙地人工植物群落体系。建立稳定的沙地人工植物群落5000亩;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恢复沙地植被面积30万亩,对科尔沁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进与创新樟子松沙地造林技术:首次根据科尔沁沙地不同地理类型,提出樟子松沙地造林配套技术。主要包括:大犁开沟整地技术;造林地表面保持10%至20%的地表植被盖度;苗木根茎周围覆盖地膜保护;苗木栽植过程中施用保水剂、生根粉;幼树越冬实施培土防寒等,与过去一般造林方式相比提高成活率25%至30%,为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樟子松沙地造林提供了技术保证;
建立与推广沙地生态经济示范模式:首次在科尔沁沙地建成“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即由温室大棚(蔬菜)-沼气(能源)-生态养殖(养猪)-有机肥(厕所)四个子系统有机组成。其创新性在于以太阳能为最初能源,将温室-沼气-养殖-有机肥通过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结合一体,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物质、能量的多层次转化与多级利用,并通过各子系统间的物质与能量转换,使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利用三者得到有机结合。
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沙区生态环境的好转,也使当地农牧民家庭经济收入翻了一番,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特别是他们通过八年时间在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建成的规模为10万亩的国家级科尔沁沙地综合整治试验示范区,已经成为我国荒漠化防治研究工作的示范样板。
□警钟
加速沙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是防沙治沙的首要任务
人类与沙漠化不懈的斗争,科尔沁沙地通过这些年来防沙治沙、植被恢复等生态建设,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防止沙进人退阶段。通过科尔沁沙地综合整治试验示范研究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包括在辽宁西北部周边地区建立大型防沙阻沙林带等,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面积在减少,大面积植被正在得到良好的恢复。
蒋德明说,在我国四大沙地中,科尔沁沙地生态条件是较好的,水资源相对丰富、原有植被破坏的程度较弱,它应该是四大沙地中最有希望得到恢复和治理的沙地。今后十年,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达到人进沙退。“十一五”期间将通过大规模试验示范研究,包括引种与栽培更多适宜科尔沁沙地生长的植物种类,总结与完善沙地植被恢复的各项技术,合理利用沙地水资源,探索与推广沙化草地改良配套技术,力争在科尔沁地区实现“乔木成网、灌木成带,优质牧草来覆盖”的生态稳定格局。
蒋德明说,土地沙漠化以及沙尘暴给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一场突发性的强沙尘暴可以使一个地区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成果在瞬间流失。其影响范围之大、危害程度之严重,决不在一场洪水和地震之下。因此,加大土地沙漠化治理的力度,加快沙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速度,是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此目标,蒋德明与他的科研同事们还要继续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