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的内容: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4:16:44

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

     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

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

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

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

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②间接抒情

(1)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

(2)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与情的关系。

第一,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如张继的《夜桥枫泊》。

第二,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①触景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

②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如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④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

即事感怀诗:就是作者心中有某种情感,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的触发,从而将其激发,引发出诗人的感情或议论。

 

(二)描写手法:

①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②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③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                                          事物鲜明突出. 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④联想想象  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⑤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⑥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⑦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⑧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三)修辞手法:

①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

②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③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⑥反问加强语气。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⑦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⑧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⑨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把物拟人化,把人拟物化,把抽象的概念拟物或拟人化,使描写的事物或抒发的情感形象生动具体,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强调和突出该事物,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①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②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③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④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⑤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⑥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四)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还可以分成这样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①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②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③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④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⑤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⑥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②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③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④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①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②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5.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6.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4年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问: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步骤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

(步骤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步骤③)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示例二] (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步骤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

(步骤②)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

(步骤②)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示例三]  (2007年山东卷)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步骤①)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步骤②)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

(步骤③)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