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国际大厦:千年对联佳话200联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44:44
  
内容提要

  《千年对联佳话》作者:马书田


  本书是讲述有关对联的故事、知识和历史的书。二百篇对联故

 

事,从传 世的第一联谈起,介绍了五百多副古今名联、奇联、妙

 

联,既有妙趣横生的 故事,又有对这些对联艺术特色的分析,还将

 

对联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概况 介绍出来,敷衍成一部简要的对联发

 

展史。 本书兼有故事性、知识性、资料性和实用性,是一本综合性

 

读物。

 

 
 
 

 

1.我国留传下来的顶早的一副对联

 

2.最早的扇联


3.吕蒙正的一副怪联


4.“蜘蛛虽巧不如蚕”


5.杨大年巧对翰林院


6.“面前人”妙对寇宰相


7.杨大年答对骂奸臣


8.十根竹子一片叶


9.晏殊求对儿得佳句


10.“成八字”和“叫三声”

 

11.“猢狲”和“鲇鱼”


12.张载刻苦读书的一副楹联

 

13.苏东坡智对辽国使臣


14.苏东坡写联挖苦势利眼


15.“松子、棋子落”和“柳丝、钓丝悬

 

16.苏东坡的三果一药谐音对儿


17.苏小妹出对儿难新郎


18.“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19.“只因‘而已’十年闲”


20.杨邦乂不屈写血联


 

21.“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


22.奸相贾似道的马屁联


23.金章宗的合字对儿


24.赵孟頫给忽必烈写对联


25.小高明答对讽客


26.七岁驿童对太祖


27.惊“死”诗人

 


28.明太祖写联送徐达


29.道士警告大将军


 

30.“重庆府”与“大明君”


31.店主人对对儿受赏


32.无名和尚助刘基


33. 燕王对对儿显雄心


34.“王”不出头谁作“主”


35.“大明一统”和“永乐万年”


36.打了脑袋就算没打


37.解缙的顶真联


38.小解缙写联斗尚书


39.明成祖的难对儿“容易”对


40.小和尚对尚书对儿


 

41.“嘴尖皮厚腹中空”


42.小陈洽的谐音对儿


43.一副有趣的拆字对儿


44.“四口同圖”和“五人共傘”


45.杨士寄写联训子


46.于谦巧对


47.“满腹经纶”和“遍体文章”


48.程敏政对对儿得媳妇儿


49.万安的合字对


50.厚脸皮的万阁老


 

51.李东阳的妙对


52. “谁怜眼饱肚中饥”


53.费宏答对儿骂奸贼


54.唐伯虎的谐音异字对儿


55.宁王成“囚”


56.伍文定挖苦“酸”知府


57.“风扁”和“牛舞”


58.“醉后不知南北”和“贫来卖了东西”


59. 明朝使臣妙对朝鲜国王


60.“二三点”和“七八刀”

 

 

61.杨廷和妙对答客


62.叫化子巧对祝枝山


63.高则成智对尚书


64.起名“相如”也“无忌”


65.陈启东的叠字对


66.“独占松江”与“横行天下”


67.“屋里青山跳出来”


68.“紫极仙翁”的“仙对儿”


69.少年严嵩作对儿


70.“老不老、小不小”和“羞不羞、好不好”


 

71.要当“潜龙”不做“雏鹤”


72.有关张居正的几副对联


73.“冯驯五马”和“伊尹一人”


74.“君子儒”骂“畜生道”


75.“泥(倪)麻子”与“假(贾)畜生”


76.“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77.徐渭怪联有深意


78.翁状元巧对叶阁老


79.写联大骂妖僧恶道、贪官污吏


80.一副最难认的“无书”对联

 

 

81.东林党人的一副名联

 

82.有关魏忠贤的对联


83.李自成立志改换“旧江山”


84.李岩题联给崇祯皇帝“画像”


85.嵌字联痛骂洪承畴


86.“万事不如杯在手”的昏君


87.一副痛骂马、阮二奸的对联


88.阎应元写联表忠心


89.台湾郑成功庙的一副对联


90.“一枪戳出穷鬼去”

 

 

91.嵌字联智骂叶县官


92.龚炜十岁对佳句


93.偏旁巧对儿


94.乾隆皇帝的算术对儿


95.纪晓岚续联气先生


96.有趣的回文联


97.摇手掌答对下联


98.纪学士对句谢皇上


99.乾隆帝与纪晓岚斗对


100.乾隆皇帝的自贺联


101.灯谜联难倒君臣


102.“南北通州”和“东西当铺”


103.一心编联句失身落水中


104.魏源九岁应对


105.第一个楹联专家的身世联儿


106.合字嵌字对联讽贪官


107.小学童出联难学政


108.李啸村送郑板桥的“三绝”对儿


109.又一副偏旁巧对儿


110.小吴济巧对人名联

 

111.十字短联 说了一生

 

112.昭明太子读书台的一副对联


113.“五品天青褂”和“六味地黄丸”


114.“席上常常撒酒风”


115.李状元拍马有方


116.无能丞相和哭鼻子太师


117.“鱼蹙水纹圆到岸”


118.“老子姓李”和“高祖是刘”


119.赃官写誓联


120.上联嵌四季 下联嵌四方


121.“父子状元”与“父子当龟”


122.林则徐少时答对主考官


123.俞樾一家的问答联


124.出对易对对难


125.黄鹤楼的一副楹联


126.刘凤诰妙笔成趣联


127 谜语对联


128.“朝白、午红、暮紫”和“春青、夏绿、秋黄”


129. “閒看门中月”与“思耕心上田”

 

130.赃官对对儿免受罚


131.太平军的两副对联

 

132.秀才巧改进士联


133.拆字联痛骂梁太守


134.一副合字绝对儿


135.熊总兵和卞知府斗对


136.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行


137.下联对了二十年


138.一副有趣的同字异读联


139.英国女王的一副对联

 

140.加拿大的华工望乡联

 

141.天下第一长联


142.章太炎写联骂慈禧


143.改对子一字千金


144.卖国贼李鸿章“玉帛相将”


145.康有为题谭嗣同墓联


146.缅怀秋瑾烈士联


147.“死两个特别人”而“罚三十大银元”


148.孙中山的一副对联


149.“拖出老袁还我国”

 

150.“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151.“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152.至今没能对出下联的上联


153.少年鲁迅上的几次“对课

 

154.少年周恩来“誓做中华之主人”

 

155.五四运动中 对联显威力


 

156.陈寅恪的对联试题

 

157.李大钊“妙”改古名联


 158.悼念李大钊的一副挽联


159.郭沫若少年时代的趣联


 160.“粪有税”和“屁无捐”


161.红军打垮“两只羊”

 

 

162.一副对联 一部家史

 

163.“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164.含义深刻的一副顶短的对联


165.苏区广泛流传的一副对联

 

166.“不要人间造孽钱”


167.邓小平抗战时期的一副对联


168.朱德题泸定桥联


169.马寅初珍藏的一副对联


170.国名地名巧成对


171.茶社对联的秘密


172.续范亭写联讽刺蒋介石

 

173.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174.夹有英文字母的对联


175.饿教授写联抗议反动派

 

176.无字对联含义深


177.周恩来为何香凝的《喜鹊牡丹图》题联


 178.老舍赠于是之联


179.华罗庚的绝对儿


180.董必武写联纠正冤案


 
 
181.古传单对儿有了下联


182.西沙群岛上的古庙联


183.范文澜“文章不写一字空”

 

184.陈毅写的对联和写陈毅的对联


186.《夜话》千秋


187.香港“宋城”的冠军联


188.胡耀邦改联换新意


189.为古传单对儿征求下联


190.广州“翠园酒家”的征联

 
191.生活变样对联变

 

192.“李三靠”三写对联


193.廖承志致蒋经国信中引用的一副对联


194.迎春征联佳联多


 195.古今小说中的对联

 

196.节气联

 

 197.有趣的电影片名对


198.胡耀邦给沂蒙山区老党员题写对联

 

199.英雄阵地对联多

 

200.老山战士作春联

 


求实与明理(代 序)紫雨摘选 刘叶秋

  对联,是我国汉语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以简炼的语言,概括丰富的 内容,对比鲜明,音节谐畅,源远流长,雅俗共赏,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 喜闻乐见。古人佳作,流传很多。清代梁章钜所撰《楹联丛话》及其续书, 就是论述对联的专著。近几年来,各地出版社印行了不少汇编古今对联的书: 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连续举办的三届迎春征联活动,也对继承传统、撰写对联, 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千年对联佳话,以讲故事为中心,通过各种内容的有趣叙述,引起阅读的兴趣,使之增加对祖国固有文化的了解,设想很好!用普通 话口语来写书,生动易懂,也适合接受程度。开头部分讲对联的 特点,点到为止,是恰当的。
  讲历史人物的故事,应该合于史实:即写传说,最好也交代个出处。这 样,一方面表现编者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方 面也为要“寻根究底”的人,提供线索,便于核对研究。

 

  此外,还有不少传说故事,出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各地口头流传, 其说不一,未经统一的文字写定,自然无书可查,无法注明出处。其中提到 的对联,往往比较粗糙,不合规范;有的甚至不成其为对联。
  这类传说,《千年对联佳话》内,也辑录了不少。如“吕蒙正的一副怪 联”一条,记宋人吕蒙正在自己家门口贴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表示缺“一”(衣)少“十”(食);横披是“南北”, 表示没有东西。这一副对联,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民的贫苦,内容可取:但平 仄不对,不合撰联的要求,宋代的吕蒙正是不会写出这样对联来的。本书编 者,于此加了说明,指出其不可靠,也很必要。其他如记李岩撰联为崇祯皇帝“画像”之类,事既无据,联亦不佳,不过却表现出人民的爱憎。因此, 少年儿童读到本书这类不注出处的传说,不要相信其人确有其事,而要细心 思考,从中吸取于自己有益的东西,藉以认识现实,了解历史,求实与明理, 两面兼顾,这就算是会读书而不是死读书了。
   一九八五年六月写于北京 本文作者刘叶秋先生是商务印书馆编审、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和中国楹联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