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男子休闲会所:《古本竹书纪年》西周年代的五个时段及年数推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0:18:38
【作者简介】曹书杰,东北师范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
        曹书杰(1954-)男,东北师范大学古藉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历史学博士生。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古本竹书纪年》佚文并参考其他可靠资料,推求《古本》所记西周年代的5个时段的年限,即:1.文王受命—武王伐商18或20年,2.武王克商—昭王80或82年,3.穆王恭王66或64年,4.懿王—厉王58年,5.共和以后71年,以及未知王年诸王的大概年限,为进一步研究确定西周诸王王年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同时据鲁公年数加以参证,并对《史记.周本纪》所记厉王王年提出质疑,将《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所记的西周王年加以比较。
Based on the scattered Sentences of the Old Version Zhushu Sinian and other available sources,this article tries to inquire into the annals of the five stages of Western Zhou:1.The 18 or 20 years from King Wen's acepting the Mandate to King Wu's conquering Shang;2.The 80 or 82 years from King Wu's conquering Shang to King Zhao;3.The 66 or 64 years from King Mu to King Gong;4.The 58 years from King Yi to King li;5.The n years after Gong He.Also,this article has offered the in ferred years of the undated Rings in order that a referrence c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study of the annals of the western Zhou Kings.Besides,it queries the annal of King Li in Zhou Ben Li of shi si,taken the annals of the Gongs of Lu as the colateral evidence.Moreover,it compares the annals of western Zhou Kings in the Old Version Zhushu Sinian and those in the New Verion.
【日       期】2001-01-10

【关 键 词】《竹书纪年》/《古本竹书纪年》/西周年代/西周王年/武王/年代学Zhushu Jinian/the Old Version Zhushu Jinian/the annals of Western Zhou/the annals of Western Zhou Kings.


        [中图分类号] K204.3  [文献标识码] A
        西晋出土整理的《古本竹书纪年》(下简称《古本》久佚,已无法知道其所记西周诸王的三年,今根据《古本》的佚文和其他文献的有关记载,并借助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来推求《古本》所记的西周年代的5个时段及其年限,为进一步研究分配各时段诸王王年提供-个参考。本结论只是《古本》所记年代,并不一定是西周的历史年代。其中X(文王受命-武王伐商)时段本不属西周,本文概以“西周”统之,只是表述的方便。
            一、《古本》佚文和其他参考资料
          (一)《古本》的佚文资料
        1.唐.释一行《大衍历.日度议》:“《竹书》:‘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新唐书》卷27《历三上》,册二第604页。)
        按:这条资料分歧有二:一是“十一年”是文王受命以来11年,还是武王即位11年?二是“克商”与“伐商”是在同一年还是在次一年?文献记载既有“十一年一月”伐商者,也有十一年十二月起兵伐商、十二年二月牧野克商者。笔者认为:一是“十一年”当是武王即位以来的11年;二是起兵伐商、牧野克商当分别在11年末和12年初,但是公元纪年皆在一年。“庚寅”似为晋代整理者所加。
        2.《晋书.束晰传》:“《纪年》十三篇……其中(与)经传大异(者有)……自周受命,至于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晋书》卷51,册五第1432页。)
        按:这条佚文分歧也有二:一是对“周受命”的理解颇有不同。二是对“至于穆王”的理解,或以为是至穆王元年,或以为是至穆王末年,笔者认为:一是“周受命”当足文王受命,二是“至于穆王”当是昭王崩、穆王即位之年。
        3.《文选注》:“《纪年》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卷36《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注,中册第508页下左)。
        按:成、康二王的王年当等于或大于40余年,且当不含周公摄政年数。
        4.《初学记》:“《纪年》曰:‘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卷7地部下,册一第144页。《开元占经》卷101、《太平御览》卷907载文略同。)
        按:昭王王年当等于或大于19年。
        5.《唐开元占经》:“《汲冢纪年》书曰:‘懿王元年,天再启于郑’。”(卷3,194页左。《太子御览》卷2作“天再旦”。)
        按:“懿王元年,天再启(旦)于郑”是一次发生于黎明时分的日食,经中外学者运用现代天文学的知识和原理进行推算,这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0日(或21日),最先提出的是韩国的方善柱①,其次是中国的葛真②,再次是美国的彭瓞钧等在1987年美国天文学年会上的进一步论证并引起轰动。这一结论目前已被学界公认,在西周王年的研究中极有价值。本文第四个时段的确定正是构建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之上的。
        6.《史记》集解:“《汲冢纪年》:‘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卷4《周本纪》,册一第149页[四]。)
        按:《通鉴外记》:“《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又:“《汲冢纪年》:‘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卷3,704页下左、711页下右夹注。)有学者认为,257为275之讹。笔者认为:这一年代数字,当是晋代整理《竹书》时的统计数字,其原文或为275年。
          (二)《史记》记载的资料
        7.《周本纪》:“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卷4,册一第140页。)
        按:司马迁记载的这一年代,直到《今本竹书纪年》及本世纪初,几乎无人怀疑,近几十年来方有人不信,而且异说雀起,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史记》此记基本可信,即穆王在位≤(小于或等于)55年,并成为本文西周年限(257年、275年)取舍的最重要参考数值。
        8.《十二诸侯年表》:共和14年(BC841-828年),宣王46年(BC827-782年),幽王11年(BC781-771年)。(卷14,册二第512-517页,517-530页,530-532页。)
        按:据《年表》共和元年至幽王末年凡71年(BC841年-BC771年)。然《鲁世家》幽王作10年,据此共和元年至幽王末年为70年。
          (三)辅助资料:所谓《今本》中的《古本》资料
        9.武王在位14年,克商3年而崩,周公摄政7年。
        按:夏含夷认为:《今本竹书纪年》中的武王“十五年……十七年”恰为40个字(含空格2),在原本《竹书》中为同一支简上之文,“应属于成王纪年,而在西晋出土整理后,被误排入武王”“十四年……作《金滕》”之后,故原本记武王崩在14年;而且原本的武王在位14年和成王“元年到十四年乃至十八年,可以说一个字也没有失传”,《今本》剔除错简后的文字就是《古本》的原文。③
        按:本条的观点仅作辅助资料,将在本文最后推求诸王的具体年代时参用。若夏氏错简说成立,《竹书纪年》原本只能是:1.武王即位14年而崩,非文王受命以来14年。这是由《纪年》的书体——编年体所决定的。2.武王12年初克商,克商3年(即克商后2年)而崩。3.周公摄政7年,此既有夏氏所谓《今本》保存的《纪年》“没有失传”的原文:成王“八年春正月”亲政可证,又与《周本纪》所纪“周公行政七年”(《史记》卷4,册一第132页。)、《世经》所记“周公摄政……七年……是岁十二月戊辰晦,周公以反政”(《双书.律历志下》卷21下,册四第1016页。)相和。
            二、《古本》西周年代的5个时段
        为了便于表述和识读,再把上列资料和观点整理简化为已知条件和数字:
        1.西周(始克商年):257年或275年。
        2.文王受命至昭王末年:100年。
        3.武王伐商:11年末起兵,12年初克商。
        4.成王康王:≥40余年。不含周公摄政年。
        5.昭王在位:≥19年。
        6.穆王在位:55年。
        7.懿王元年:BC899年。
        8.共和以后:71年。其中:
        (1)共和行政:14年,BC841-828年。
        (2)宣王在位:46年,BC827-782年。
        (3)幽王在位:11年,BC781-771年。
        9.辅助资料:Ⅰ.武王在位14年;Ⅱ.11年末起兵伐商:Ⅲ.12年初牧野克商;Ⅳ.克商3年而崩;Ⅴ.周公摄政7年。
        根据上列已知条件,可求知下列几个西周年代的时段:
        1,懿王至幽王为129年:899-770=129
        2.懿王至厉王为58年:129-71=58
        3.克商至恭王为128年:257-129=128;或为146年:275-129=146
        根据上列的已知条件,整理成“表一:西周诸王年代时段表”。为了便于表述和下一步研究的需要,先设定几个有重要意义年代的符号:
        X:第一时段:文王受命至武王伐商之年。未知年限时段之一。
        Q:第二时段:武王克商至昭王年数之和。未知年限时段之二。
        Y:第三时段:穆王、恭王在位年数之和。未知年限时段之三。
        P:第四时段:懿王至厉王在位年数之和。已知年限时段之一:58年。
        Z:第五时段:共和至幽王在位年数之和。已知年限时段之二:71年。
        文王受命:文王受命之年至崩年。
        武王时代:武1:即位元年至伐商;武2:克商(西周元年)至崩。
        
            三、3个未知年限时段的年数推究
          (一)推求各时段年限的方法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有X(文王受命至11年伐商)、Q(西周元年至昭王末年)、Y(穆王、恭王在位年数之和)3个年代时段的数值未知,其求算的方法如下:
        1.文王受命至伐商为:X=100+Y-128
               或为:X=100+Y-146
               或为:X=100-Q
        2.西周元年至昭王为:Q=100-X
               或为:Q=128-Y
               或为:Q=146-Y
        3.穆王、恭王年数为:Y=128+X-100
               或为:Y=146+X-100
               或为:Y=128-Q
               或为:y=146-Q
          (二)推求各时段年限的先决条件的确定
        根据上列的推算方法可知:(1)X、Q、Y三个未知数值,只要确定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段数值便可知道其余两个时段的数值。(2)X与Y成正比,既X值愈大Y值也愈大,Y值愈大X值也愈大:反之,X值愈小Y值也愈小,Y值愈小X值也愈小。(3)X、Y与Q成反比,即X值、Y值愈大Q值愈小,反之Q值愈大X值、Y值愈小。
        求得X、Q、Y三个未知时段年数的前提是必须先求知其中之一。那么,先从那-个入手呢?让我们先看看三个未知时段诸王王年的研究现状。
        
        从表中所显示的状况不难看出:Q值、Y值的情况过于复杂,只有X值的状况相对较为简单,便于操作。所以先来确定X值年数。
          (三)各时段年限的推求
        作为推求三个未知时段的先知条件——X,必须含有“11年”这个数值,即我们下面的推求是构建在《古本》所提供的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基础之上的,也即起兵伐商在11年末、牧野克商在12年初,然而,11年始伐商又有两种分歧:
        一是武王即位以来的11年:
        一是文王受命以来的11年。
        而文王受命的年限也有两种分歧:
        A1:7年,即受命7年而崩;
        A2:9年,即受命9年而崩。
        这样,武王即位元年至起兵伐商:武1,可得到2个合理数值(合11年之数):
        武1-1:11年,即武王即位以来的11年。
        武1-2:4年,即文王受命以来的11年,减去文王崩于受命7年(11-7)。
        这样,文王受命至武王伐商:X=文+武1,可得到3个合理数值(合11年之数):
        X1:20年(9+11),即文王崩于受命9年,加武王即位11年。
        X2:18年(7+11),即文王崩于受命7年,加武王即位11年。
        X3:11年(7+4),即文王崩于受命7年,加武王即位4年凡11年。
        这样,西周元年至昭王末年:Q=100-X,可得3个数值:
        Q1=1OO-X1:1OO-20=80年
        Q2=1OO-X2:100-18=82年
        Q3=100-X3:100-11=89年
        这样,穆王、恭王年代之和:Y=128-Q或Y=146-Q,可得Y1、Y2两组共6个数值:
        第一组3个数值分别设为:Y1-1、Y1-2、Y1-3,其数值分别为:
        Y1-1=128-Q1:128-80=48年
        Y1-2=128-Q2:128-82=46年
        Y1-3=128-Q3:128-89=39年
        第二组3个数值分别设为:Y2-1、Y2-2、Y2-3,其数值分别为:
        Y2-1=146-Q1:146-80=66年
        Y2-2=146-Q2:146-82=64年
        Y2-3=146-Q3:146-89=57年
        根据X、Q、Y三个时段已知年限诸王的年数,特别是穆王55年的存在,Y时段的数值必须大于55年。由于这一条件的不可变性,显然只有第二组的数值合于古籍文献所记载的西周王年这一条件。为了更清楚地表现这一结论,兹列表如下:
        
        由于《古本》佚文明确记载穆王在位55年,但是第一组Y1的3个数值小于55年,故没有意义,只能舍弃。另外,已有的研究证明,恭王在位最少为10年,所以第二组数值中的Y2-3:57年(55+2)也没有意义,因为此中恭王在位只有2年,大大低于在位最少为10年的年数,也只能舍弃:在Y2-2:64年(55+9)的数值中,恭王在位可得9年,较10年之数虽也少1年,但1年只差尚可维护,因为穆王55年或即为恭王元年;而Y2-1:66年(55+11)则完全符合穆王55年、恭王最少10年的条件;这样在第二组中惟有66年完全符合条件,64年也尚可维护:穆王54.5年+恭王9.5年。结论:《古本》所记年数只能是:
        1.武王克商元年后的西周年数是275年,今所见《古本》257年之佚文确为275年之误:
        2.武王克商元年至恭王末年为146年;
        3.穆王、恭王在位凡66\64年。
          (四)以鲁公年限证明推求的各时段年限
        《史记.鲁世家》和刘歆《世经》俱记鲁公年数,然《鲁世家》惟不记伯禽年,加之世家》《世经》所记鲁公在位年数有较大的差异。兹先列《鲁世家》所记诸公年数及累计年数(同时取257年、275年加以比较)如下:
        
        由于《鲁世家》无伯禽年数,以257年、275年分别减去其他诸公年数,得差数分别为29年、47年;再证之刘歆《世经》所记:“成王(亲政)元年……此命伯禽俾鲁之岁也。后三十年四月……成王崩。……鲁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崩。”(《汉书》卷21下《律历志(下)》引,册4第1016页。)此也称伯禽在位46年。为了更清晰反映伯禽在位年数,兹将《鲁世家》与《世经》所记列表对比如下:
        
        此表可更清楚地表现出,伯禽在位40余年比较合理。由引可以证明:X值只能取第二组数值,即西周当是275年。
            四、各时段诸王的近似年限
          (一)X、Q、Y三个时段诸王的近似年限
        前面曾提出的所谓“辅助资料”——武王在位14年、克商3年(克商后2年)而崩、周公摄政7年,现在把其引入来推求X、Q、Y三个时段中的诸王王年。由于文王受命至崩有文1=9、文2=7两个数值,而且在本文尚不能考证其取舍,这样三个时段的诸王王年仍有两组数值。现将“辅助资料”中的数值引入,兹列表如下(代码Q1、Q2为重新设定)
        
        从而可推求出X、Q、Y三个时段诸王王年的两组数值,兹列表如下:
        
        这是借助本文所谓的“辅助材料”推求出的《古本》所载西周X、Q、Y三个时段诸王的年限,其包含文王1等和文王2等两组数值。为了更加清晰明确,将上表再简化如下:
        
        其最后的结论尚有待文王年数值的最后研究确定。
          (二)《今本》对确定P段四王王年的参考价值
        P时段懿、孝、夷、厉四王凡58年,《今本》记为54年——懿25年、孝9年、夷8年、厉12年,仅有4年之差,恰为每王1年。这是否可以说明,《今本》所载四王王年必有所本,对确定《今本》P段四王的王年有一定参考价值,即《今本》与《古本》所载P段四王王年基本接近。
        附:《史记.周本纪》厉王36(37)年说质疑
        《史记.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三十四年……召公曰:……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册一141-142页)所谓“三年”,或以其含三十四年,若此厉王为36年;或以其不含三十四年,若此厉王为37年。本文不取《史记》此说者,因其与《卫康叔世家》所记不合。
        《卫康叔世家》:“贞伯卒,子顷侯立。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厘侯立。厘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厘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厘侯羡自杀。卫人……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武公……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册五i59l页。)据此,卫为侯在夷王时,即便其在夷王末年、顷侯元年(这种可能性很小),厉王王年也仅为24(25)年(顷侯11年或12年,厘侯13年),与36(37)年尚有12(13)年之差。
        兹以《今本》夷王在位8年、厉王在位12年为参考,随着“夷王令卫为侯”的夷王、顷侯的年代变化,厉王在位的年数变化结果列表如下:
        
        若依据《卫康叔世家》,厉王的王年从12-24年都是可能的,但绝不可能超过25年,所以《史记》厉王36(37)年说有疑,故本文未加采纳。当然,也可能《世家》有误。
          (三)附:《今本》《古本》王年之比较
        为了反映《今本》《古本》的异同,将二书所载X、Q、Y、P四段诸王王年加以比较,结果我们发现,二书所载诸王王年颇为接近,兹列表如下:
        
        由此可清楚地看出,《古本》不仅所载诸王王年与《今本》十分接近,而且西周年数比《今本》也仅少2年或4年。这是否也可以说明,《今本》所载西周王年决非空穴来风,必有所本。如:恭王,《帝王世纪》(《太子御览》《通鉴外纪》引)《通鉴外纪》有10年、20年、25年三说;孝王,《史记》(《太平御览》引《通鉴外纪》有15年说;夷王,《帝王世纪》(《史记》正义、《太平御览》引)《通鉴外纪》有16年、15年二说;厉王,《史记》明载36(37)年。凡此《今本》皆不引据,而《今年》所载恭王12年、孝王9年、夷王8年、厉王12年今均不见有其他古籍文献记载,可见其必另有所本。兹附记于此,以示方家。
        -----------------------------------
        ①〈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51卷1期,1975的。
        ②〈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1980年2期。卷3,704页下左、711页下右夹注。
        ③〈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文史》第29辑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