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厅布置:“光杆司令”朱德如何变身成“红军之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0:20

人民网首届“党员书评”有奖大赛163号参赛作品

“光杆司令”朱德如何变身成“红军之父”

——读《苦难辉煌》有感

2011年08月18日14:34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庆祝建党90周年 人民网举办“党员书评”有奖大赛

  《苦难辉煌》作为一部全新的历史类著作,它以国际视野浓笔写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里面涉及四股势力:共产国际和苏俄革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日本昭和军阀。他们都是年轻人,都是为了各自的主义,而且出发点都是要救国救民。但主义不同,引领的方向也必然不同。当他们同时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时,碰撞不可避免,挤压不可避免,对决不可避免!正是这四大板块的剧烈碰撞、强烈挤压和惨烈对决,造成了空前尖锐的内外矛盾冲突,空前复杂的相互斗争格局,空前迅速的各种力量变换,最终造就了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发生、发展的轨迹和结果。

  这样的历史让我震动: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苦难,也铸就了很多辉煌;让我震惊:辉煌来自苦难,但苦难不是必然带来辉煌;让我感动:他们经历苦难,我们享受辉煌;让我沉思:要避免再受苦难,必须珍惜辉煌、感恩辉煌,更要创造新的辉煌。

  辉煌并不容易。他需要理想,需要信念

  让我见识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的,首先是朱德。我原来只知道朱德能成为“朱毛红军”的创建者,是与南昌起义有关。却不知道:南昌起义时,朱德并不是其核心领导成员,甚至连重要成员也谈不上;他的部队也不是起义军的主要力量,甚至,只近乎是“光杆司令”一个。按照陈毅的说法,朱德在当时的地位不仅不重要,也没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但为何又让朱德来作了代表呢?毕竟,军人讲的是实力!

  南昌起义后,起义的队伍曾兵分二路。一路留下殿后,一路作为主力去往广东,但很快被打散。留下殿后的这支,不久就同样迎来损兵严重、四面是敌、一无给养、二无援兵的窘境,同样经历伤心、愀心、灰心、死心的心路,同样面对不断地有人明走、暗走和单独走、结伴走、集体走的尴尬,直至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的严峻态势。

  没有四散的原因,是有朱德在。在三河坝、在天心圩,溃散一触即发!关键时刻,都是朱德站了出来。坚持就是胜利。但坚持并不容易,尤其是面临几近绝境和生死考验时的坚持。这样的坚持令人动容、令人尊敬、令人感佩。但光有一人坚持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众人和自己一起坚持。这就是朱德的能量、朱德的贡献。他的话语,诚恳而有力,不仅指出方向,也给予希望,给予信心。这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没有自己基本部队的朱德无可争议地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心骨,经朱德努力而留下的这支火种,最终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力的核心。不难设想,要是没有朱德,这支队伍会是什么结果;很难设想,要是没有这支队伍,红军会是什么结果。当然,朱德的贡献并不仅仅只是这个,他的战功、品质,他对红军战略战术的贡献都很多。“红军之父”,他当之无愧。

  理想、信念和精神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不仅领袖有,各级指挥员也有,普通党员和士兵同样有。即使在革命最困难、前景最黑暗、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他们的信仰都不曾动摇。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也矢志不移。后来五次围剿,被迫长征。在难以想象的困苦中,一二万的红军竟然将长征变成了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惊天地,泣鬼神。这是怎样的信念啊!

  当然,光靠信仰,是远远不够的。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失败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摒弃了有中国特色、红军特点的有效战法,而完全听命于不熟悉中国情况的外国顾问。结果,以已之短去拼人之长。焉有不败,焉有不惨败!

  血与火的事实告诉我们,独立自主是多么的重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多么的重要。

  但听命于洋顾问,在当时,却有难于跨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共产国际给予共产党的援助,虽然远少于给国民党的,但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却也弥足珍贵,不可或缺!

  现实,比理想要复杂得多;实践,比认知要困难得多!

  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也还需要经费。只有找到经济上的立足之地,才有走向自立的可能;只有经费完全独立,才有可能有真正的独立。原来,毛泽东的井冈山之路,不仅有军事上的意义,也有经济上的意义。发展经济,不仅在和平时期重要,战争时期同样也重要。

  让我讶异的是,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毛泽东,一开始却是极力反对暴力革命的,而主张实行“呼声革命”、“无血革命”。他对一切暴力皆表现出极大的忿恨,认为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是血与火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改变态度。

  当然,知道了枪杆子的作用,不等于就能找到发挥它作用的正确路径。“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但同时送来的,是城市暴动,一夜成功。它的影响,同样深远。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开始瞄准的,都是城市。中国共产党人也喜欢城市,但无一成功。

  重于调查、长于实践、善于思考,造就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悉能力,让他把目光瞄向了军阀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他把失败的起义队伍转向罗霄山脉。

  找对了方向,并不意味着就能一路走下去。要在强力打压中站稳脚跟,并不容易;还要有所发展,更不容易;再要战而胜之,则是非常不容易!

  英勇善战非常关键。所以,书中多有能征善战之辈。不仅红军指战员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作为对手,国民党部队中也多有善战、能战之人。都非常鲜活。作为统帅,毛泽东的军事造诣更是了得。四渡赤水曾被当作“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经典战例。但红军确是从此才跳出了敌人重重的围追堵截,危险异常的处境才有所改观。这里,没有非凡的胆略和卓识,确实不行!只是,毛主席用兵并没有那么神,他也打过败仗,而且就在这辗转四渡赤水之中,就经历过二次失败!

  是探索,就必然会经历挫折,甚至失败。打仗是,建设也是。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依然是。

  毛泽东不是天生就会打仗的,他也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可贵的是,毛泽东能及时地发现失败,勇敢地承认失败,并虚心地听取一线指战员的意见,坚决而果断地调整战略,因而能迅速地从失败中走出,最终走向胜利。其间体现出的,正是毛泽东后来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发现错误、又不断地修正错误的可贵品质。

  没有“神”助,更显可贵。敌人并不都是脓包、笨蛋。强敌环伺中的胜出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四渡赤水仍不失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还原之后的毛泽东仍然是伟大的,甚至可以说,比“神”更伟大。这是真正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更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和伟大。

  团结就是力量。万众一心比什么都可贵。最先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在湘江血战之前,急进途中的红军表现出的一种顽强的整体性。身为军团长的彭德怀和林彪先后指挥了对方军团的一个师。这里,在二个层面都非常难能可贵,作为指挥员,面对的虽然并非自己属下的部队,但命令却在未加思索之中便做出了,作为下级指战员,面对的虽然并非自己的直接首长,但也在未加犹豫之中执行了。这二方面,只要有一处断裂或有所打折,结果便会完全不同。这些,和蒋介石集团的对比是那样的鲜明。

  什么是共同理想,一致追求?什么叫全局观念,大公无私?为什么能未加思索和未加犹豫?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一点不假! 何况,他还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这样的一个党,拥有一个辉煌的历史是必然的。选择这样一个党,也是历史的必然。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读书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责任编辑: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