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n德语:谈和谐------佛教的和谐观之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6:09:30

     

------佛教的和谐观之初探

 字数:5662字                      

 09-5-11                  道成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和谐”的发展理念。佛教界积极响应,2006年在杭州和舟山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2007年举办了“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中国佛教公共形象主题论坛”;2009年3月底至4月初又在无锡-台湾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主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有人说和谐有四种:一是个人身心的和谐,二是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三是集体与集体的和谐;四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认为个人身心的和谐才是根本,只有达到个人身心的和谐,才能成就其他几方面的和谐。当然,其他方面的和谐对个人身心的和谐也有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正因为不和谐,所以才希望和谐、追求和谐。可以说和谐是目标,是理想,而不和谐才是现状。那么,不和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能否最终达到和谐?怎样才能达到个人身心的和谐?下面请允许我从佛教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多年前,就通过亲身体验,找到了正确答案。他在印度诞生,29岁出家,35岁证道、断尽了一切烦恼和痛苦。后创立佛教,连续45年讲经说法,目的就是将自己所证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大家,引导众生离苦得乐,达到最终的和谐。其实,佛陀的一切教法,都离不开四圣谛,即通过修行,以达个人身心的真正和谐,断除一切烦恼;同时,不忘利益众生,能够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佛陀所说教法有的是让人认识世间的苦恼,是为苦谛。有的是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苦恼,是为集谛。有的是解释什么是解脱的境界,是为灭谛。有的是解释如何修行证得解脱,是为道谛。佛教认为人生的根本是苦,有苦苦、坏苦和行苦。苦苦就是我们感受的到的真正痛苦;坏苦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快乐,因为它不究竟,不是永恒不变的,终将变坏,故称坏苦;行苦就是不苦不乐,它终究也会变坏。此为苦谛集谛是说明苦的原因:无明和贪爱,因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基于贪爱而执取、造业,因造业而产生无尽的痛苦和烦恼,最后形成生死流转和六道轮回。灭谛是说明痛苦烦恼是可以消除的道理:通过修八正道、戒定慧三学可以消除烦恼,得解脱、证涅槃。道谛是说明消除痛苦烦恼的方法和途径:可修三十七道品(广说)、八正道(中说)、戒定慧三学(略说)。

四圣谛包括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苦因,苦是苦果,这是迷界的因果;道是乐因,灭是乐果,这是悟界的因果。现将四谛的内容归纳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我们唯有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终才能达到个人身心的真正和谐,即断尽一切烦恼痛苦,得解脱。其实,四谛的核心是道谛,即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它是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和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正见:就是佛法的正确知见:无常、无我、空、缘起、业果等。

2正志=正思维。若见邪志是邪志者。若见正志是正志者。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

3正语: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

4正业(身三):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5正命:若见邪命是邪命者。若见正命是正命者。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通过正确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取得生活所需,从事正当的职业、行业。

6正方便=正精进。即通过适当的方法、途径、手段,成就相应善法,断恶行善。

7正念:六根对六尘时,对所缘境明记不忘,保持觉察。即如实观察身心一切活动。

8正定:定指善心一境性,又称为寂止、三昧。基于前七支而成就的定,称为正定。

四谛与八正道是根本的解脱道教法,以正见为首、以智导行、自知自觉自作证的自我解脱之道,强调自力而非依靠他力。若无正见,就像人没有眼睛。确立世间的正见要相信善恶果报,相信有阿罗汉等圣者;确立出世间的正见,要对四谛有全面深刻的认知。离开四谛、八正道而修行,那是做无米之炊,谈空说妙,自欺欺人。为了明心见性,必须持戒、修定,才能开慧,即成就戒定慧三学。

明白了以上道理,佛弟子(皈依三宝之在家、出家众)可以从哪里做起呢?最基本的就是深信业果、断恶修善。也就是通过修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达身口意三业清净,断除烦恼痛苦之因,求得解脱之果,最终达到个人身心的高度和谐。

人都会思考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人死如灯灭,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传入中国,使人了知三世因果轮回的人生真相。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未来果报之业力,业力主宰人生。由于业力有善恶,故果报亦有苦乐。经云:“假使百千,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所以,只要我们按照佛法说的去做,就能离苦得乐。既不必为环境之困苦而悲哀,也不必因机遇之美好而自傲。只有把握现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向善,消恶因,播善种,才能脱离困境,获得幸福,并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个人身心的和谐。

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之说,实有鼓励人向善的巨大作用,使人在缘起因果律的教化下,生者忏罪积福,以保安康;亡者追荐超度,以济其灵。深入修行佛法之人,因止恶扬善,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而最终可以免堕恶趣,脱离生死,证入涅盘,达到究竟意义上的和谐。因此,佛教缘起因果说深入人心,不但能够改善人生,使个人身心和谐,更能防患于未然、极大地提升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消除许多社会矛盾,而达整个社会的和谐。

如果具备了以上基础,即具善人的资格,就可以进一步按以下次第修行:

1具善人:学佛人须具足、圆满善人(修十善)的品性,才能信佛入道。

2亲近善知识:防止亲近恶知识、尤其是伪善知识(打着佛教旗号,追求名利者)。

3闻善法:防止听闻恶法,尤其要防止听闻相似佛法。

4生信:对正法生起坚定的信心,具足信根、信力。

5正思惟:如理思维,确立正知正见;

6正念、正智:正知正见指导下,可成就正念.正智。

7护诸根:防止六根对六尘时,产生染污=三毒等烦恼。

8三妙行:持戒,身口意三业如法如律,与善法、无漏法相应。

9四念处:三妙行具,可成就四念处。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觉),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10七觉支(分):念.择法.精进.喜.猗(轻安).定.舍。

11明、解脱:觉照身心活动,对佛法通达无碍;断一切烦恼。

以上就是作为一个具善人的学佛人可以修行的次第。其实,修行体现在出家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起居、吃饭、走路、甚至睡觉,即全天24小时都应将心安住于法上。其实,佛教的修行方法非常多,有八万四千法门,现只能略举几例,简单介绍如下:

一、四威仪:即四种威德(内涵修养)和仪则(尺度规范):

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不出行住坐卧四威仪: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它是日常应遵循的仪则,可调身心、训练正知正念。

1行如风: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行走时应:身体正直,举止庄重、自在安详;眼望正前方地面约二米处,不东张西望;两手自然下垂,双脚不踱官步,不脚跟拖地,发出声响;心中正念(行知行,忆念三宝等)。

2站如松:头正、眼睛平视、肩放松、垂手、收腹、脚与肩宽、呼吸均匀,保持正念。

3坐如钟:全身放松,上身正直、挺胸收腹、不前冲后仰,左倒右斜。精神集中,心存正念,保持威仪。可全跏趺(双盘)、半跏趺(单盘)、散盘。

4卧如弓:应右胁卧,累足,法衣覆身,不得散手脚、散乱心、散乱衣。作明相正念,起想思惟,然后眠。至后夜,疾疾起。经行、坐,除去睡盖。即应带着正念入睡。

5注意:1久行伤筋,应避免过度运动和劳作;2久站伤骨;3久坐伤肉,易生慢性病:近视、颈椎腰椎病、消化不良、高血压等;4卧姿不正,影响情绪、心理健康、免疫力下降等。

6功德:1除障净心、精进不懈怠。2得轻安、不易疲倦、令他生信与敬、容易如理思维、与戒定慧相应。3有利于培养和保持正念正知。4可少做恶梦,有助于睡眠中修行。

7目的:起心动念须谨慎,不放逸懈怠,严肃庄重、保持正知正念。正知=事有益、正当;时间合适;场合合适;自他俱利;正念=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卧知卧。

二、食存五观:吃饭时食存五观,可培养正念、远离贪著、摆脱凡夫心。

《行事钞》云:为成道业观三种,一为令身久住故。二为成法身慧命故。三为修戒定慧,伏灭烦恼故。《毗罗三昧经》云:非时不食,得五种利益:离诸贪欲、神气清爽、能却睡魔、道业易办、增长福寿。《阿含经》云:“若过份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又减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

《菩提道次第略论》中也讲到要“于食知量,食存五观”:

1应断四种错误习惯:过多(有多睡眠、多病、多淫、不能精进、贪图世间享乐等五罪过)、过少(体虚、思维跟不上)、违量(未消化又吃,徒增烦恼)、具烦恼(增加贪嗔之念)。

2要有三种发心

A无染心(远离贪嗔);B慈悲心(饶益施者,摄受诸虫);C菩提心(为作一切有情义利)。

3. 要“食存五观”

A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惜福心、感恩心):思维“粒粒皆辛苦”,饭菜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B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惭愧心):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C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平等心):不能带着贪心吃饭:好吃就拼命吃;不好吃就皱眉头。D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忍耐心):饥饿是病,吃饭为治病,不吃饭就不能做事、修行。

E为成道业,应受此食(精进心):吃饭为修行、利益一切众生和成佛;发这样的菩提心,才有资格享受饭菜。

4. 饮食的过患:A受用过患:入喉即成不净;B消化过患:化作血尿粪等不净,引生疾病;C成因过患:须经辛苦而来,众生为之遭受众多痛苦。

三、正念:如实观察身心一切活动,于所缘明记不忘,有觉察力。它以修四念处而成就,这是佛法中重要的善法,它能自护护他,得解脱,达究竟意义上的和谐。

四念处: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 观法如法、观心如心念处。

修四念处之前行: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助行:身口意三妙行。

修四念处之正行,即《念处经》的修法:

一)观身如身念处:观内身如内身,观外身如外身,观内外身如内外身。

1内不净观:即观察三十二个身体支分,远离对自我色身的执着。

比丘观身如身。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头发)、髦(体毛)、爪(指甲)、齿、麤细薄肤(肌肤)、皮(表皮)、肉、筋(韧带)、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粪便)、脑及脑根、泪(眼泪)、汗涕(鼻涕)、唾(唾液)、脓、血、肪(脂肪)、髓、涎(痰)、胆、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

2四界差别:观察人体无非由地水火风四界组成,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从而远离对自我的贪着和执着。即: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四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3外不净观:五种死相。联想到自己也有这一天,从而远离对自我的执着。

比丘观身如身。观彼死尸A乌鸱(CHI老鹰、秃鹰)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B本见(原来所见)息道(坟场)骸骨青色(膨胀、变色)。烂腐食半(残余)。骨璅(SUO骨相连)在地。C离皮肉血。唯筋相连(骨节间有肌肉相连)。D骨节解散。散在诸方(骨节间无肌肉相连)。足骨.膞(ZHUAN膝盖)骨.髀(BI大腿)骨.髋(臀)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头盖)骨。各在异处。E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MO)。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观身如身。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二)观觉如觉念处:通过观察,如实了知身体的三种感受:苦、乐、不苦不乐。

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其他:身→心→食→无食→欲→无欲,亦应知三受。

三)观心如心念处:通过观察,如实了知内心的状况是善是恶。

有欲心无欲心知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心量).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有解脱心知如真。

四)观法如法念处:通过观察,如实了知身心中,善法及恶法的生起和消除的整个过程。

1内六处:眼缘色生内结:有结无结、未生已生、灭不复生→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2五盖:有欲无欲→未生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有疑无疑→未生而生→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

3七觉支:念觉支有无→未生而生-已生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法.精进.喜.息.定。舍觉支有无→未生而生→已生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

修正念主要就是对身心内外一切活动及环境保持高度觉知,不起贪嗔之心等烦恼,若现起则能及时觉知,烦恼自然就会失去力量;若进一步修正精进,加以对治,就能减轻、消除痛苦烦恼,达真正的身心和谐。 

总之,个人身心的和谐才是一切和谐的根本。当然,能够断除一切烦恼,达到彻底地解脱和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但也并非不能实现。不过,我们应当相信:断一分烦恼,就能得一分解脱、达一分和谐,只要努力去做,当下就可以体证,这是佛法的精髓,即佛法是“自知自觉自作证”。

只有达到个人身心的真正和谐,才能成就其他几方面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和谐、集体与集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上就是我从佛教的角度所谈的一些粗浅体会,如有不足之处,请务必批评指正为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