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沙娱乐官方平台:模式创新,典型示范,积极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7 01:53:56

衢州市是畜牧业大市,为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推进畜牧业持续发展,从2001年开始,我市利用丘陵山地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7年,全市规模养殖比例从2001年的30%提高到70%,丘陵山地畜禽饲养比重从10%提高到60%。生猪饲养量550.81万头,比2001年增长57.94%。家禽饲养量3644万羽,增长81.62%。蜜蜂饲养量保持在28万群。实现畜牧业产值31.49亿元,增长92.4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4.75%。全市畜牧业为农民增收10亿元,人均农民增收500元,畜牧业收入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6.51%,比2001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走出家庭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成为我市农业的第一大产业,成为推进新农村的特色发展项目,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落实政策,着力推动生态循环畜牧业

畜禽养殖业在衢州市农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环境容量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领导,抢抓机遇,把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列入生态市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的重要内容,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市政府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环保、财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人员、责任落实。市政府制定年度考核办法和奖励制度,将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与农村沼气建设进度指标列入各级各部门领导考核内容,层层落实责任制,使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到场、到人。

同时,市、县两级政府在土地使用、基建、资金、防疫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放宽利用山地发展畜禽饲养的土地限制。在严格用好省补助政策的同时,出台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的关停、搬迁扶持政策。每年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农村沼气工程,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农户建设沼气池实施配套补助。2006-2007年,全市财政共安排了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我市广大养殖户建设生态循环畜牧业的积极性。

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拓展生态畜牧业发展空间

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全面治理农村养殖业污染工作,面广量大,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的工作。2001年市政府出台了《衢州市畜禽养殖园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按照生态循环畜禽养殖的建设目标,统筹规划生态养殖小区建设。2002年根据省里的统一要求,提出了“生态建园,优质安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利用当地山地、丘陵、农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进行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畜牧业发展布局,建设生态养殖小区,推进畜牧业生态循环发展。2004年市委、市政府制定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5年市政府制定《衢州市“345”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人大通过《2006-2010年衢州市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市环保部门牵头制定实施《衢州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都就发展生态畜牧业相关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总体要求和工作步骤。各有关部门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制订了农村环境污染整治专项工作规划和计划,围绕农林牧结合,推进牲畜上山、水禽下田、园地养鸡,在当前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条件下,解决了养殖业用地瓶颈问题,拓展了生态畜牧业发展空间。目前,我市山地租金从2001年的每亩30元提高到100元,出现了开发利用丘陵山地发展生态养殖的高潮。

三、典型引导,示范带动,加快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

我市利用丘陵山地、荒山荒坡、果园林地的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树立生态畜牧业发展典型。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方面,在2001年推广衢江区云溪乡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经验基础上,重点推广龙游县半爿月生态养殖园区配套山地消纳生猪排泄物的经验;在林牧业循环发展上,推广龙游县田野农庄和衢州不老神有限公司等林地养鸡80万只的经验;在丘陵山地发展养禽生产上,引进衢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公司+农户+客户”的生产模式,建立了衢州温氏、江山温氏2000万只优质肉鸡基地;在发展冬闲田养鸭上,推广衢江区莲花镇梨头山村利用产粮区冬闲田稻鸭轮牧饲养方式和龙游县稻田养蛋鸭经验。这些典型经验,通过农技110网站、农技110特快电视栏目、农家报等新闻媒介和召开现场会等途径进行广泛的宣传。并在江山市淤头镇破塘山养猪小区、浙江天蓬生态养猪小区、龙游县半爿月生态养殖园区、龙游县兰塘茶场千亩茶山沼液灌溉基地、衢江区莲花镇犁头山村沼气建设示范村等地召开了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生态循环畜牧业参观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为扩大对养殖户科学利用沼气的培训面,市本级安排每年不少于20万元、各县(市、区)每年不少于10万元的财政预算,用于沼气建设宣传培训、示范推广等方面。

在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下,我市畜禽养殖逐步走出村庄,向丘陵山地发展。到2007年底,我市年存栏300头以上的农牧结合生态型养猪场有517个,年出栏肉鸡2000只以上的生态养鸡场有336个,年存栏1000头以上的生态养鸭场有163个,全市60%的畜禽养殖转移到丘陵山地。

四、综合治理,优化环境,有效改善农村生活质量

我市的规模养殖场治理场数多、分布广,为确保畜禽养殖规模场排泄物治理质量,保障生态循环畜牧业健康发展,我们因地制宜制定了五条治理标准,由主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畜牧兽医部门确保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的效果,农村能源办确保沼气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效果,环保部门确保足够的土地配套消纳面积,财政部门监督治理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2005年我市完成了15个年存栏生猪3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2006年完成了10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2007年完成了568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三年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共投入治理资金8639.05万元,累计建设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700余处、农村户用沼气池22767只、建成各类雨污分离管道和沼液灌溉利用沟渠43.54万米,全市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处理量21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1.30%。

目前,全市禁养区内50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完成关、停、转、迁,“限养区”内农户散养畜禽的存栏量逐年减少。同时,利用沼气技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使厕所、厨房的污水和畜禽粪便进入沼气池,有效地减轻了养殖和生活污水对河道的污染,逐步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实现了示范村“布局优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四旁绿化、环境优化”,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五、创新模式,深化发展,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001年我市开始探索建设生态循环畜牧业,在衢江区云溪乡建设了我省第一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把发展畜禽养殖地点从村庄田头移到丘陵山地,探索和创新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机制。一是积极探索“能源生态型”养殖模式。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加强“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示范,养殖场内排泄物通过柑桔、茶叶、果园等经济作物自我消纳,实施“猪—沼—果(作物)”循环生产,提高农牧结合的综合效益。全市被省农业厅认定的10个省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全部按照“能源生态型”生态养殖模式建设,为1000多个规模猪场实施排泄物综合治理提供了经验。二是创新“三沼”综合利用服务模式。我市的畜禽排泄物治理模式以“能源生态型”为主,沼气工程的后续管理服务成为促进生态循环畜牧业发挥长效效应的关键之一。为保证沼气工程能长期、高效运行,2007年初我市在衢江区莲花镇犁头山村进行了沼气物业化管理试点,当年4月召开了沼气物业化管理试点经验交流会,在全市推广。龙游县建立了我省首家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服务公司。目前全市建成6个县级沼气后续服务站、14个乡(镇)级沼气后续服务站、26个村级沼气后续服务点,使沼气工程后续服务走上社会化、物业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形成了农牧生态循环产业链。三是引进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模式。为真正实现养殖排泄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江山市绿叶公司、江山市良友畜产公司等养猪场在2007年下半年尝试建造“日本洛东式发酵猪舍”,通过栏舍改造,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生猪粪尿在原饲养场地直接转换为有机肥,通过微生物对养殖排泄物发酵作用,使猪舍冬天在不进行外部加热的情况下地面摄氏温度在18度左右,节约了冬季保温成本,增强了猪体抗病力。四是开展经营机制的模式创新。为解决农户畜禽分散养殖的排泄物集中处理问题,由浙江天蓬畜业有限公司牵头,当地14户农户共同出资,组建了江山市天蓬畜业股份型生态小区,变农户分散养殖为小区统一管理,规模饲养,从而达到养猪户猪场排泄物集中处理,有效化解了小规模养猪户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制约瓶颈。衢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通过统一场地规划、投入品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产业化服务,利用荒山荒坡建设生态养禽小区,以“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规模养禽的排泄物治理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生态养禽的发展步伐。

通过一系列循环生产模式探索和创新,到2007年全市有2.10万吨畜禽初级有机肥用于柑桔品质提升工程,解决了全市50万亩柑桔生产的有机肥供应,提高了柑桔的产量和质量。生态养猪场、养殖小区共配套种植业消纳土地面积2.41万亩,发展规模养猪350万头。利用林地、园地养鸡配套桔园、林地面积2.70万亩,发展山地养禽1500万只。利用农田休闲期轮牧放养水鸭250万只。同时生态循环型畜牧业还促进了我市茶叶等传统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带动了一批板粟、竹笋等经济特产林的发展,推动了柑桔、食用菌、竹产业为主导的优势特色产业的结构优化。

我市在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畜禽饲养与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区域平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存在着农牧业生态立体产业链偏短的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不断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畜禽养殖,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