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网上官方赌场:创新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7:18:33

龙游县位于金衢盆地中部,畜牧业是我县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养殖区域布局、养殖用地安排、畜禽排泄物消纳和疫病防控等方面有不少矛盾逐渐凸现。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因势利导,选择了农牧结合、生态养殖这条路子,使畜禽养殖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了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推进生态养殖园区建设
1、科学制定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针对我县山地丘陵地貌特征和农村畜禽散养户较多的特点,县政府于2000年就提出养殖业“出村上山、园区集聚”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养殖者开发荒山,鼓励规模化养殖。2005年制订了《龙游县“十一五”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对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统盘谋划,进一步明确“牲畜上山、水禽下田、园林养禽”的发展方向,通过合理布局,促进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养殖园区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和生猪养殖准入制度,推广“四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理)模式,科学规划了一批规范化、生态化的畜牧业园区。
2、高标准建设生态养殖园区。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制定园区建设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进主体工程和治理设施“设计、施工、投产”三同时,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立体模式,加快养殖方式转变。目前,全县共建成畜禽养殖园区15个,其中生猪养殖园区10个。龙洲街道半爿月生猪生态养殖园区列入了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小区建设项目,康绿养鸡场、兴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猪场被评为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场。
3、严格实施园区建设项目决策咨询制度。针对农户兴建养殖场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县政府采取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策略。2006年以来,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要求,在全县实行养殖园区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和生猪养殖准入制度。在各乡镇(街道)申报、部门联合踏勘的基础上,又规划出20个生态畜牧养殖园区(其中生猪养殖园区17个,家禽养殖园区3个),面积达3.4万亩,可容纳60万头生猪和1000万羽家禽的存栏,基本解决了发展畜牧业的用地空间。
二、以模式创新为抓手,积极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
结合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我县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积极引导农户用沼液灌溉作物,用沼渣施肥,形成了猪、沼、作物的良性循环,培育出一批示范辐射力强的生猪养殖大户。如由企业下岗职工集聚创办的半爿月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内部猪场布局合理,黄花梨、柑桔、茶叶等经济作物分布于猪场四周,该园区内的排泄物经过处理,全部通过沼液池及管道自流灌溉到果园、山地,达到种养平衡、综合利用。浙江兴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猪场存栏生猪近2万头,由于地处一座小型水库上游,在建时环保的压力很大,后来该公司投资260多万元配套建设了国内先进的粪污处理系统,产生的沼渣沼液全部通过污水提灌系统直接灌溉到周围1000余亩茶园和苗木基地,猪场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杰文花果休闲农庄是我县开展“猪—沼—作物”综合利用,排泄物自我消纳的示范场,养殖污水经沼气池发酵处理后通过管道自流灌溉果园、毛竹,产生的沼气作为农家乐的燃料,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三、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综合治理养殖排泄物
从2005年开始,我县抓住省政府实施“811”环境污染治理的契机,全面建设畜禽排泄物治理工程。按照“调查摸底,方案审查,统一设计,全程监督,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能源生态型”和“种养结合型”的综合治理方案,采取场主申报、交纳建设保证金、统一设计、专业队施工等措施,层层落实,逐步推进,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顺利进行。截止2007年底,全县已累计完成222家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共建成大中型沼气池5.96万立方米、沼液储存池1.65万立方米、集粪发酵房7000多平方米、雨污分流和排污管道15万米。2008年计划实施215家300头以上规模猪场排泄物综合治理工程,届时将完成全县80%存栏生猪的排泄物综合治理,并通过多级沉淀、厌氧发酵、配套土地消纳,形成“畜-沼-作物”循环利用模式。
四、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延伸生态循环产业链
在不断总结畜禽排泄物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中、小型养殖场通过业主承包一定面积的荒山园地,其排泄物就近自行消纳,大型规模养殖场排泄物通过农业部门牵线,与种植基地对接消纳的办法,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以市场化服务形式参与生态循环畜牧业建设。去年一家专门从事“三沼”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的龙头企业——浙江雄德生态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该公司按规划、标准、施工、物资供应、安装“五统一”的要求承担沼气池的建造、沼气菌的植入、沼液汲取和沼渣清理等服务,负责沼气炊用、照明安装及日常维护。此外,该公司还购置了沼液运输专用槽罐车5辆,在兰塘茶厂、茗达茶厂、志棠富硒大米基地、半爿月黄花梨基地等近万亩种植业基地内建造沼液池37个,体积3300立方米,铺设管道近1万米,辐射推广沼液浇灌面积1万多亩。“三沼”的综合利用,既解决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消纳问题,又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五、以制度创新为手段,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1、健全组织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畜牧业发展,先后成立生态畜牧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农业项目决策咨询领导小组、农村环境污染整治领导小组等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养殖园区规划审批和养殖排泄物治理等工作。同时,县人大、政协多次对我县生态畜牧业进行专题调研和视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2、完善配套政策。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龙游县生态畜牧园区建设实施意见》、《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批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在畜牧建设用地、减免相关费用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3、落实工作职责。明确农业、环保、国土、规划、水利及相关乡镇(街道)的工作职责,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污染“三整治”工作。将畜禽排泄物治理列入了2007年和2008年县政府十件为民办实事之一,并和有关乡镇(街道)、部门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形成了较好的工作氛围。
通过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推广,我县生态型猪场不断涌现。目前,全县存栏500头以上的生态型猪场达136家,占61.3%, 5头以下散养猪不到2.3%。2007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02.7万头,同比增长17.6%,家禽饲养量2158.4万羽,同比增长79.4%,畜禽养殖产值8.8亿,同比增长100%。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环境治理、土壤改善、效益增加的三赢效果。2007年我县仅生猪养殖一项就为农民增收2.5亿元,人均增收830元。由于沼渣、沼液的充分利用,全县10万余亩茶山、林地、果园的土壤得到改良,减少化肥投入800余万元。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2007年我县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1个。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龙游县十一五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继续积极做好生态畜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养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