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博发手机平台: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7:15:49

 

 

黄颖辉

摘要:讨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目的,目标,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根据社会需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合理确定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业方向,业务范围和培养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依据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黄颖辉,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武汉理工大学高教所在读研究生.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即使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也不是惟一的,而是可变和多样的;但对于某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有风格或特征较为稳定的基本范型.1999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总结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
——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这些特征是我们现在进行专业教改,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理工院校的传统专业,过去主要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人才,并且主要集中在本科和中专两个层次.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电子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和部门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产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电子产品正在面临全面的更新换代,为了适应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以及新的电子产品的使用与维护,必须培养具有电子技术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各企业厂家急需大批掌握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配,调试,销售,维护维修,技术管理的第一线技术人才.这些岗位大部分属于技术应用型工作岗位,技术复杂程度不一,条件艰苦,存在着本科生不愿去,去了也存在人才类型与岗位工作不适应等问题.中专生又存在理论知识不够,不能胜任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诸如通讯,家电,广播电视,电子仪器仪表等领域,由于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许多岗位都要求员工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按高职高专模式培养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电子专业基层技术,管理人才是当前社会现实所迫切需要的.这是我们开展本专业高职高专层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
通过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改革,构建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本专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高专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满足电子业生产实践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实现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确定了我国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应用电子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相关企业应用电子技术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时修订专业岗位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应变能力.根据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的能力模块,以能力模块设置专业和课程培养方案,建立高标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科学制订技能训练项目和考核方法,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和推广优化教学内容的基本措施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依靠社会的办学必由之路,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教改方案
(一)根据社会需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合理确定高职高专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业方向,业务范围和培养目标.
根据电子业发展对高职高专层次人才需求特点和高职高专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方向性和岗位针对性,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的特点,我们将高职高专应用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从事电子技术应用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既掌握电子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应用现代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简单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维护维修,了解最新技术,工艺的发展动态,并使用最新技术和工艺.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岗位活岗位群.毕业生的从业方向是简单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维护维修等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从业范围可适应电子仪器,仪表设备的检查,检测,安装调试;家用电器的维护维修;电子产品制造业;电子监测,检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车间,班组及其他基层的管理工作;技术改造工作.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业务范围和培养目标,借鉴CBE理论(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在广泛征求主要由生产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体操作时,首先分析毕业生从事业务范围内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继而再依据生产一线对毕业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高职高专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结构分解见表1.
(三)根据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证书体系,科学制定教改方案
1.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实训课;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主干职业技术课为8门;主干职业实训课7门.
表1 高职高专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结构分解表
2.证书体系
按照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使学生毕业时获得相关职业岗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设计配套的岗位证书体系.
主干课程体系和证书体系见图1.
3.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比例为1:1.
(四)围绕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措施,确保高职高专特色和教育质量
1.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1)本着精简,合并,优化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改造;坚持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通过压缩学时,使学生获得较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参与各类课外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学术讲座,跨专业学科选修等等,拓宽学生的学习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从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出发,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优化.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线,以知识,能力结构为构架,进行模块化组合;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结合行业需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将该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划分为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产品制作开发,电气控制等多个模块组织教学(模块组成见表2).(3)每年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修改完善,紧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办学.
2.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1)建立包括实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实践教学,毕业实习顶岗实践教学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2)加快实验教学的改革,从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和创造性思维出发,使实验教学由"验证型,认识型,单一型"转变为"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以培养具有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4)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产学结合,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实训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了解企业,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电子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岗位.(5)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放实验室,实训室及数字图书馆,指导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实验或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
表2: 应用电子专业四大知识能力板块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满足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教学的需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1)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电子企业进行顶岗训练,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工厂,企业实习,顶岗锻炼,参与工厂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改造和职工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从工厂,企业调入的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高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并且要通过有关考试取得相关证书;新分配来校的毕业生都必须先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学习操作技能,并考取相关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2)从电子业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级技术人员,不断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他们有生产,管理或科研的实践经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培训及教学实践锻炼后,他们在教学中不照本宣科,不空谈原理,能较好地把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象生动,信息量大,往往使学生感到非常管用.聘请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来担当技能实训教师.同时,还聘请一些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3)聘请校外教授,专家为客座教授,邀请生产一线有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4)进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在专任教师中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资格和能力,分别进行"双师教师","双师资格教师"的资格认定,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4.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和科研基地.(1)根据各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与省内外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子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联合关系并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2)聘请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3)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共同进行科研攻关,解决技术难题,逐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5.健全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教材体系,特别是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的教材建设.(1)根据理论教学体系的教学需求,选用高职高专优秀教材.(2)开发专业实践教学课题,编写实践教学教材,构建针对性强的实践教材体系.
6.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1)以教师为主导,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等形式,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趣味横生.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根据专科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在课堂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以"必需,够用"为度,经常选择实用性,趣味性,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采用"一体化"教学法.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课题多为验证性的,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更难以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智能.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实施"一体化"教学法,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边教,边做,边学.(2)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东西,通过多媒体技术使枯燥的线条变成了生动的画面,直观易懂地表现出来.(3)改革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特点,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不仅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通过以上改革,构建了适应电子业发展需要,体现本专业高职高专层次特点,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方案特点
1.根据社会对高职高专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需要,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确立的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业方向,业务范围和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毕业生既有毕业就能顶岗的适应性,又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顶岗针对性和顶岗适应性的统一,做到了"一专多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范围,能满足社会需求.
2.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中.
3.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并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技能训练,并按实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实践教学,顶岗实践教学等各自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将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了高职高专教育,劳动就业,职业资格培训紧密结合,体现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主流.
4.根据学生毕业就能顶岗的要求,设立"4.5+1.5"教学模式.前四个半学期,学生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训为主,主要完成基本素质课,主干职业技术课,主干职业实训课的教学任务以及一些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实践教学穿插其中,循环互动.第五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综合实训.第六学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具体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将岗位实训分成,电子产品制造,电子检测,电子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基层管理等方向,在各个具体的岗位进行实训,由现场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的设计实验等也在岗位实训中根据具体的实际要求综合考虑完成.岗位实训期间学生以岗位技术人员的身份顶岗实习,熟悉岗位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做最后的准备.这样就使最后的综合训练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并使学校最后阶段的教学与毕业生将来工作任务和环境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以功.高职高专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职教论坛,2002,(12).
[2]刘振湘,何华西.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
[3]徐 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4] 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5] 葛怀东.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建设的探讨.
[6]黄天贵.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几点思考[J].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